114名狀元,江浙兩省69個,文曲星偏愛、風水絕佳還是地域歧視?

聽說陝西從未出過狀元,於是乾隆皇帝硃筆一揮,改寫了這人命運

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中,聲名最為顯赫、最為天下人敬仰的,當然就屬每次開科取士之後的殿試第一名——皇帝御筆欽點的狀元郎了。在當時人的眼裡,狀元是文曲星下凡,是讀書人的楷模,是家族的榮耀,也是朝廷一般情況下會重點培養的臣子。“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一個人被欽點狀元,就會名動一時,其熱度和人們的尊崇,遠比今天的“網紅”要火熱不知道多少倍。

清朝入關建立政權之後,也把科舉考試作為朝廷選拔人才,籠絡士子、百姓人心,加強思想統治的重要手段,非常重視。據統計,整個清朝時期,通過科舉考試總共產生了114名狀元,而江蘇省就在清朝時期出了49名狀元,浙江省出了20名狀元,江浙兩省的狀元數佔總人數的60.5%。

這種“文曲星單照江浙”的奇特現象必然引起當時人們的關注。從風水玄學的角度說,這是由於江浙地區風水絕佳,鍾靈毓秀,自古以來便是文學之士輩出的地方,所以文曲星就會更多地選擇關照這個區域,古語裡常說的“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只能埋皇上”,其中“南方”其實指的就是江浙地區。

114名狀元,江浙兩省69個,文曲星偏愛、風水絕佳還是地域歧視?

拋開風水玄學的角度分析“文曲星單照江浙”根本原因,主要在於兩個方面:首先是物質基礎優渥。江浙地區氣候溫潤,物產豐饒,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非常適合人們安居樂業,也很容易讓人獲取基本的生存物資,而不是如同那些貧瘠地區的人一樣,吃了上頓沒有下頓,整日裡為吃飯穿衣奔波。衣食足然後才能知禮儀,充足的物質保障讓這個地區的人有更多精力和可能追求精神塑造和學術研究。

其次就是人文底蘊深厚。江蘇、浙江地區是兩晉以來很多名門望族、豪門世家的定居之地,這些人的知識儲備、學問修養相比其他區域的人就豐厚很多,在公益性教育機構和師資力量尚未普及的傳統社會,誰擁有知識、學問,甚至是擁有一定數量的藏書,就相當於掌握了優質的社會資源,也就相當於給子孫儲備了先天性的競爭優勢。所以,從古以來這些地區的人們就更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讀書求進、以書為樂的人文氛圍相對要濃厚得多。

但在很多常人看來,並不會從物質保障和人文傳承的角度去探討“文曲星單照江浙”的根本原因,在依照風水玄學的角度解釋之後,便有一部分開始質疑朝廷的科舉制度,懷疑是不是有地域歧視,是不是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裙帶關係,等等。因為有種種猜測和質疑的存在,所以江浙地區盛產狀元的情況在清朝的中期逐漸成為一個影響民心安定的隱患。

114名狀元,江浙兩省69個,文曲星偏愛、風水絕佳還是地域歧視?

民間暗潮湧動,統治高層當然也不會漠視,最先意識到“文曲星單照江浙”問題嚴重後果的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即位以後到乾隆二十五年,期間總共開科取士11科,其中10科的狀元郎被江浙人獲得。這種區域性的過度集中已經成為一個特別尖銳和突出的問題,於是乾隆皇帝就下決心一定要設法改變。

乾隆二十六年,又一屆科舉考試如期舉行了。清朝的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趙翼,因為也是這次科舉考試的當事人,所以在其著作《簷曝雜記》中,對乾隆二十六年這次科考的三鼎甲(狀元、榜眼、探花)的確定過程作了詳細記載。《簷曝雜記》中說,歷來進呈給皇帝的試卷都是密封的,要等到御筆欽點三鼎甲之後才能啟封。

但這次不同,因為乾隆皇帝已經意識到“文曲星單照江浙”問題,而且考試之前御史也已經上奏彈劾,所以就打破常規,事先拆封了試卷。乾隆發現,預定的狀元是江蘇陽湖人趙翼,第二名是浙江仁和人胡高望,兩個人又是江浙地區的。唯有第三名王傑是陝西韓城人。於是乾隆皇帝問閱卷的大臣:“本朝陝西曾經有過狀元嗎?”大臣回答:“前朝有過康海,本朝則沒有。”於是,乾隆硃筆一揮,王傑成了狀元,而原來的狀元趙翼則成了探花。

114名狀元,江浙兩省69個,文曲星偏愛、風水絕佳還是地域歧視?

第二天,乾隆又特意在朝堂上對這樣的改動向大臣們作了說明:“趙翼文章出眾,的確很好。但江浙自古多狀元,出個狀元不是稀奇事。陝西在本朝沒有出過狀元,而且最近又在陝西打了勝仗,王傑的試卷已經名列前三,給他個狀元也不為過。”乾隆的這個舉動,其主要目的還是打破“文曲星單照江浙”的局面,更多地籠絡其他地區的人心,從而消除民間的猜疑和埋怨。

但乾隆的這個舉動受影響最為直接的卻是兩個被調換位置的當事人。由第三名被破格擢拔為狀元的王傑,後來入閣拜相,為官廉潔正直,成為清朝乾隆時期的名臣。而那個莫名其妙被剝奪狀元頭銜,降為探花的趙翼,在官至府道以後,便回到家鄉奉養老母親,從此以後無心官場奔波,專心研究學問,著書立說,最終成為清代著名的學者和詩人。

(觀點與視角原創作品,歡迎關注本自媒體號並參與討論;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敬請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