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媽逛商場她只給自己買衣服,我穿的都是她舊衣服,你們媽媽呢

1.

一位網友說:今天我媽又扔給我一件她的舊羽絨服,我覺得不爽,是我太敏感嗎?

我家條件還成,兩萬塊的皮草我媽一次能買兩件。平時逛商場都是我媽在試衣服,她也不提要給我買的事兒,我也沒覺得什麼,已經習慣了。

直到後來。有一天嫂子來我家,我媽問我嫂子穿的那身漂亮吧,說她給買的。我說我也想要。我媽直接來一句:讓你婆婆買去!我就覺得哪裡不爽了,我男朋友還沒有呢。

後來跟她們一起逛商場,看到我媽給我嫂子買兩千的外套,一千八的鞋。還是沒我啥事,我真的鬱悶了。我媽喜歡給我展示她的衣服,很多時候也會提一句也給我嫂子買了一樣的。

之前也有一位網友問起,為什麼爸媽給自己買五六百的衣服,但是給孩子買的都是便宜的一二百的衣服?

如果孩子還小,父母給自己買貴一些的,給孩子買便宜的,倒是蠻理解的。畢竟孩子長得飛快,今年買的衣服,明年可能就不能穿了。

跟我媽逛商場她只給自己買衣服,我穿的都是她舊衣服,你們媽媽呢

2.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理賬戶,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由於消費者心理賬戶的存在,個體在做決策時往往會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算法則,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

比如說,如果你買了一張388元音樂會門票,但是還沒等去,就丟了;還有一種情況是直接丟了388元,哪種情況下你會繼續去購買音樂會的門票呢?答案是後者,後者會繼續花錢購買門票。雖然是同樣388元的情況下,同等價值,但是在人們心目中,他們會把音樂會門票和錢放在不同的心理賬戶中,門票丟了,再買一張,意味著需要花700多元購買一張門票,心理上會覺得不值得。

所以,在消費學心理上,有一種叫經濟學算法,這種算法就是絕對的理性。一分錢就是一分錢,但是生活中影響購買決策的更多的是這種非理性的心理學算法。

跟我媽逛商場她只給自己買衣服,我穿的都是她舊衣服,你們媽媽呢

3.

在大人買衣服和孩子買衣服上,父母的心理賬戶是,孩子長得快,買大了拖得很長,看著不舒服,買正合適的話轉眼第二年就不能穿了,所以也就沒必要花費那麼多錢。

但是買成人衣服時會覺得買一件是一件,可以穿很長時間,當然要買的貴一些,穿出去也有面子,進而也有裡子啦。

所以,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量力而行吧。像李湘的女兒王詩齡有那樣的經濟實力,李湘也喜歡給女兒買過萬的包包和昂貴的衣服。但我們一般都是工薪老百姓家庭,也沒必要去攀比,給孩子養成攀比的習慣也不好。

跟我媽逛商場她只給自己買衣服,我穿的都是她舊衣服,你們媽媽呢

4.

但是第一種情況,孩子已經很大了,媽媽只給自己買貴的,還給嫂子買貴的,真心有點重男輕女了。她的消費心理賬戶上也是覺得給女兒買不值得。

網友也提到:

只要我爸不在家,我媽幾乎沒給我做過晚飯(我哥在外地,我媽減肥不吃晚飯,我媽上班中午不回家)。 昨晚跟我媽逛超市,我媽說:最近我也不想吃什麼水果,不買了。於是我就把我想吃梨的念頭嚥下去了。

今早我媽買了葡萄,洗完她就端進屋跟我爸吃去了,沒我的份,我也想吃......

有一件事我怎麼也無法釋懷。媽媽下班回來,我跟哥哥在看電視,我媽目不斜視走到哥哥跟前問:餓了麼吃什麼?哥哥看電視太專注一般不理人。我媽得不到迴應有點不爽,回頭凶我:"還在這坐著幹嘛!還不做飯!"

這就是差距。

我今年大學畢業,無業遊民,相比之下我哥一直比我出息,難怪我媽不喜歡我。

為這種差別對待也曾跟我媽吵過,後來也習慣了,選擇沉默和接受。只盼著自己早日嫁出去。 我媽捨得給我哥買房買車,到我這就是過年買身衣服,我連我嫂子也比不上啊?

跟我媽逛商場她只給自己買衣服,我穿的都是她舊衣服,你們媽媽呢

5.

不管父母什麼消費心理賬戶,既然自己長大了,那就想辦法自己變優秀。別人有不如自己有,期待媽媽給買,不如自己變優秀,自己買!

當你越來越優秀時,自然會有人關注你;當你越來越有能力時,自然會有人看的起你;

改變自己,你才有自信,夢想才會慢慢的實現!做最好的自己,想要破繭成蝶,必須付出百倍的努力。

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寫有溫度的文字,做靈魂有香氣的媽咪。

資深文案,多平臺原創作者,不傾城不傾國只傾娃,育兒路上一路修行中。

原創不易,請求關注,點贊並轉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