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車株洲所風雲60年:傅志寰心中難忘的田心

講述者:傅志寰

“聽說你認為田心最美,那是為什麼?”30多年前有一位記者這樣問我。我說:“什麼是美麗,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標準。田心雖然是個小地方,氣候也不宜人,但卻是中國電力機車的搖籃,那裡是我奉獻青春年華的地方,那裡有我同甘共苦的朋友,那裡是我永遠眷戀的故土,當然也是最美的地方。”

然而對田心之美的體驗,我是有個過程的。

中車株洲所風雲60年:傅志寰心中難忘的田心

▲ 2018年,參加“田心·株所 我們的家”新春座談會

我是1961年11月來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參加工作的,此前我從未到過湖南。當時株洲不大,田心更小。由於研究所建立僅僅兩年,別說實驗室,就連辦公室也是從田心機車廠借來的。一間房子擠滿十幾張桌子,打電話要對著話筒嚷嚷,否則對方聽不見。氣候也是一大挑戰。我從冰天雪地的東北老家來到田心,滿以為千里之外的湖南會溫暖如春。可是到了,才發覺這裡的冬天陰雨連綿,潮溼又冷,而且是從心裡面往外冷。夏天同樣令人不適,夜裡蚊子叮得人奇癢不止,掛起蚊帳更感悶熱難當。那時正趕上大躍進後的“三年困難時期”,吃不飽飯是常有的事。所以田心給我第一印象並不很好。

然而,事物都有兩重性。田心也有吸引我的一面,就是電力機車事業。許多人都知道,我父親是開火車的,我打小立志更上一層樓——造火車,上大學還選擇了電力機車專業。由於田心不但有電力機車研究所,還有電力機車製造廠,我意識到,這裡今天是我國電力機車的搖籃,明天必將發展成為電力機車主要製造基地。從事電力機車事業,就必須適應這片土地。

中車株洲所風雲60年:傅志寰心中難忘的田心

▲ 1991年,在株洲所半導體器件研究室瞭解科研項目進展情況

我在株洲所的工作是從蓄電池實驗開始的。當時機車蓄電池放電過快,找不出原因,研究所蔣之驥總工程師讓我儘快找出癥結所在。做試驗沒有地方,只能擠在田心機車廠充電班組的有限空間裡。蓄電池試驗需要充電、放電幾十個循環,每個循環需要幾個小時。額外的任務、周而復始的操作,打亂了班組的正常生產秩序,讓人產生反感。有一天,我接電壓表不小心,碰出電火花引爆了蓄電池充電時釋放的氫氣,雖然沒有造成損失,可當班的老師傅卻為此大發雷霆,說什麼也得把我轟走。事情鬧大了,所領導意識到在生產班組做試驗不合適,讓我搬到工廠電機試驗站,繼續這項“未竟的事業”。這一試驗儘管出師不利,但卻得出結論,即蓄電池放電過快並不是製造質量問題,而是操作使用不當。

不久,我被派到北京環形鐵道參加韶山1型電力機車研究試驗,半年後又轉到寶雞—鳳州電氣化鐵路為電力機車試運行服務。全長90公里的寶鳳鐵路是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也是溝通我國西北與西南的咽喉通道,運輸壓力極大。鐵道部要求加緊改進韶山1型機車,儘快取代蒸汽牽引以提高運能。然而那時韶山1型機車毛病很多,每次試驗都要由一臺蒸汽機車在後面“保駕”,以防止“拋錨”時堵塞這條重要的鐵路。一年的試驗、試運行暴露出大量問題,雖然不能說是好事,卻也為改進設計打下了基礎。自此,我對韶山1型機車也有了全面瞭解,學到書本上不曾教授的知識。

中車株洲所風雲60年:傅志寰心中難忘的田心

▲ 1993年,在張店電機廠瞭解牽引電動機生產情況

說到韶山1型電力機車,眾所周知是仿蘇聯產品。1960年中蘇關係緊張,蘇聯專家從田心撤走,留下一堆技術難題。“機車三大件”技術都不成熟,即牽引電機換向器環火、引燃管水銀整流器逆弧、調壓開關觸頭燒損。實踐教訓了我們:對仿蘇設計不動大手術是不行的,繼續沿著原有設計思路走下去,還不如另闢技術蹊徑。總工程師蔣之驥把整個機車分解為各個零部件,帶領大家開展技術攻關。那時是激情燃燒的年代,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這些年輕人憋了一口氣,不相信離開外國人就一事無成。“矬子裡拔將軍”,剛參加工作三年多的我就被任命為總體室的負責人。那時的辦公室、試驗站晚上幾乎燈火通明。研究所與田心機車廠相互配合,通過反覆試驗,先後成功研製出新型四極牽引電機,用半導體硅整流器取代水銀引燃管,改進了調壓開關設計,相應消除了惱人的環火、逆弧、觸頭焊死等慣性故障。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所做出正確的抉擇——研製硅整流器,並取得了成功。就這樣,苦戰七八年,1968年韶山1型機車終於過了技術關,投入小批量生產,併成為我國電氣化鐵路的主型車。

中車株洲所風雲60年:傅志寰心中難忘的田心

▲ 韶山1型電力機車

不久,韶山2型電力機車也試製成功。這種機車是吸收進口法國車的優點而設計的,功率比韶山1型更大。隨後又開發了韶山3型機車,接著又研發了雙節8軸韶山4型電力機車大功率貨運機車… 總之,一系列電力機車的批量投產,滿足了我國電氣化鐵路的需求。1979年,我還牽頭組織株洲所承擔我國第一列KDZ1電動車組電氣部分的試製工作,其中包括牽引電動機、電器和列車控制電路的設計製造。轉向架、車體以及總裝由長春客車廠負責。牽引電動機雖然功率不大,要求卻很高,加之是第一次,同志們個個充滿了激情。

中車株洲所風雲60年:傅志寰心中難忘的田心

▲1994年,在株洲電力機車廠出席韶山8型機車試製成功慶祝儀式

俗話說,“情人眼裡出西施”,在電力機車攻關的日子裡,我越發覺得田心是個幹事的好地方。神奇的是,幾年下來,對原來“不敢恭維”的氣候也適應了。我覺得自己已經喜歡上田心了,下一步不但自己留下來,還要拉來“另一半”。沒過多久,我在株洲組成了自己的小家。妻子唐曾妍畢業於北京鐵道學院電力機車專業,在北京的鐵道部專業設計院工作。我倆相識於做電力機車試驗的北京環形鐵道。由於身處異地,兩人很難見面,幾年間通過書信來往最終明確了關係。她情願到株洲所工作,並於1966年調入。我們結婚後,相繼有了相差5歲的兩個女兒。就這樣,一變二,二變四,一家子都變成了田心人。

中車株洲所風雲60年:傅志寰心中難忘的田心

▲2016年金婚

中車株洲所風雲60年:傅志寰心中難忘的田心

▲夫妻年輕時的照片

自己“小家庭”添丁進口,研究所這個“大家庭”更是日新月異。令我難以忘懷的是,研究所幾次搬家遷徙。建所初期,借人家的辦公室,印象最深的是那部沒有號碼的電話機,敲一敲,接線員才出來。第一次搬家到“甲乙級樓”後,在研究所的基建材料庫裡有臺乒乓球桌,那是唯一的體育設施。第二次搬家,有了新的辦公樓,還建了個籃球場。但是院子不大。第三次搬家到“麻塘坳”,則是“鳥槍換炮”大變樣了。我在株所工作的23年裡,親眼看見實驗室一個接一個建起,大樓一個接一個聳立…

中車株洲所風雲60年:傅志寰心中難忘的田心

1984年我調北京工作。雖然我身處異地,但卻心繫田心,久而久之形成一種情結。這種情結到底是什麼?說不清楚。2000年1月我回田心,在與老同事見面時講了一段話,也許這就是對這種情結的註解。那天我說:研究所40多年的變遷凝聚了老同志們畢生的心血。今天在座的多已退休,頭髮花白,有的牙也掉了,但是看到我們現代化的研究所,大家卻感到十分欣慰。我記得來所初期,吃不飽肚子,但是辦公室卻經常徹夜通明。從那時過來的人很多都在座,當時小夥子沒有穿過西裝,姑娘們沒有塗過口紅……我們是從困難中走過來的,但是我們非常自豪。老伴唐曾妍參加40週年所慶後對我說,她的好友江慧寫了一首詩,名為“無怨無悔”,感動了大家。“無怨無悔”這四個字也引起了我的共鳴。回顧四十年,的確我們付出了很多,然而卻無怨無悔,感到驕傲的是為中國鐵路電氣化事業做出了貢獻。我們想想看:天上飛的是外國造的“空客”、“波音”飛機,地上跑的是“奧迪”、“桑塔納”、“標緻”、“別克”等外國品牌汽車,可是在我們的鐵道線上,奔馳的卻是中華牌,是用我們心血創造出來的國產機車。就是這一點,我們無怨無悔。我們的付出已經得到很大的回報。這個回報不僅僅是對個人的,更是對祖國、對中華民族的回報。那天我的講話充滿感情,激起在場老同志普遍共鳴,有人眼睛含著淚花。

中車株洲所風雲60年:傅志寰心中難忘的田心

從那年起,又過了19年,可我的田心情結卻從未淡化。幾十年前那段彌足珍貴的過往仍時常縈繞腦海,甚至可說是有比思鄉更切的眷戀之情。為什麼?這也許是因為研究所的艱苦奮鬥傳統使我一生受益匪淺,這也許是因為在那裡自己留下了青春歲月的身影,這也許是因為今日的研究所更大了、更美了…

從那年起,又過了19年,可我的田心情結卻從未淡化。幾十年前那段彌足珍貴的過往仍時常縈繞腦海,甚至可說是有比思鄉更切的眷戀之情。為什麼?這也許是因為研究所的艱苦奮鬥傳統使我一生受益匪淺,這也許是因為在那裡自己留下了青春歲月的身影,這也許是因為今日的研究所更大了、更美了…

中車株洲所風雲60年:傅志寰心中難忘的田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