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門》中的感人時刻,一部看了感觸良多的婦產科真實紀錄片

婦科 產科 奶粉 糖尿病 我們在一起 足記電影 2018-11-30

上篇《生門》文章原本該由四個故事組成,由於時間的問題,只寫了其中的兩個,這次將剩下的奉上。

《生門》是由北京中視文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蘇寧環球傳媒有限公司出品,陳為軍執導的紀錄片電影。該片聚焦每一個家庭都會面臨的生育問題,紀錄了4位遭遇極端情況的產婦及其家人在醫院生產過程中經歷的種種考驗。

拍攝團隊耗時700多天,在中南醫院多機位跟蹤拍攝了兩年,素材量達500個小時,形成80多個故事,最後從拿到拍攝對象授權的40個完整故事中選取了這4個故事,影片並未迴避在這個為生命而設的戰場上的“殘酷”。在緊張之餘,鏡頭也沒有漏掉產房裡的人間溫情,醫患之間帶有幽默感的交流、手術成功後在醫務室裡醫生露出的靦腆的微笑,這些瞬間都被真實拍攝下來。

婦產科是一個窗口,無論農村還是城市,生命的誕生,總會牽動個人、家庭、社會的複雜糾結;生活本就不易,生產背後是普羅大眾的人情冷暖。龐大的故事體量,透過起伏跌宕的劇情,呈現悲憫的視角和情感的溫度,《生門》構成當代中國社會環境最真實、最生動、最揪心、最溫情的縮影。

該紀錄片以婦產科李家福主任團隊為核心,通過他們的視角講述了在產科病房,每天都會有形形色色的故事上演:5萬塊錢能救一大兩小三條人命,但借錢、貸款、抵押房產都是那麼艱難,手裡只有5千塊錢的準父親一籌莫展地流下了男兒淚;33週歲的產婦夏錦菊在生產過程中大出血,心臟兩次停跳換血1萬多毫升,產科主任李家福以“生死時速”在鬼門關前將她救下;年輕媽媽李雙雙腹中的胎兒被當地優生科判定需引產,但面對一條小生命,醫生和家屬完全做不到心如鐵石,在救與不救間艱難徘徊,一場“內心的審判”令所有人痛苦不堪。

《生門》中的感人時刻,一部看了感觸良多的婦產科真實紀錄片

肖小萍,24歲,胎盤滯留體內,凌晨的縣醫院裡,90後孕媽肖小萍順產下來一個健康的寶寶,但胎盤卻滯留體內無法排出,縣醫院主治醫師嘗試手剝胎盤失敗,隨即連人帶床轉入中南醫院,黃主任接診,一邊通知家屬交錢,籤病危通知書,另一邊通知介入科做準備,病人被緊急送入刮宮房,面對高昂的治療費,這個看起來有些靦腆的大男孩非常堅定“錢沒問題,按最好的情況。”,第一次鉗夾嘗試開始整個過程進行的很艱難,病人出血量大增此刻胎盤依舊沒有剝離成功,性命攸關,肖小萍被緊急送往介入科,第一次鉗夾無功而返,然而肖小萍此刻卻發生了宮腔感染,高燒不退,醫院下發病危通知書,肖小萍被緊急送往ICU,轉入普通病房後,情況突然急轉直下,病人再次高燒不退,是繼續鉗夾還是直接切除子宮,醫生陷入了兩難,李家福主任最後做出了決定,再來一次鉗夾!這次還不行就認命了。

眼看著妻子送入刮宮房。面對鏡頭這個大男生哽咽了:“她跟我這樣說,要是我沒有了子宮,不能生孩子了,到時候你不要我了。我說我怎麼會呢,再怎麼說我也不會跟你分開的,我們在一起多不容易,這輩子我們都不分開”。這是肖小萍第二次被推入刮宮房,在無麻的情況下,被鉗夾一次次揪著、颳著,最後在醫生的全力以赴下,鉗夾成功了,肖小萍保住了子宮。

《生門》中的感人時刻,一部看了感觸良多的婦產科真實紀錄片

相比於《生門》上片的婆家冷漠的李雙雙和只有父母陪在身邊的夏錦菊,肖小萍是幸運的,有一個待自己如親生女兒的婆婆,一個待自己如公主的老公,在妻子面臨切除子宮的情況下說出“我們在一起多不容易,這輩子都不分開。”人們常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可還有一句話叫作“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想那時是肖小萍聽過的最動人的情話。

《生門》中的感人時刻,一部看了感觸良多的婦產科真實紀錄片

陳小鳳入院的時候是孕30周,懷的是雙胞胎,出現先兆早產,她自己本身還有糖尿病。在醫院每天都要輸血,隨時都怕發生大出血。一直保到31周,出血突然增多,只好做手術剖出胎兒。早產的胎兒,肺並沒有完全發育好,直接送到新生兒科繼續接受治療。病情還不算太複雜,李家福主任給陳小鳳的丈夫算過一筆賬,保守治療的話,孕婦住院保胎生產1-2萬左右,孩子出來後接受治療,一個孩子費用至少1萬5,總共至少需要5萬元錢。難就難在這5萬元錢上了,對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5萬元錢不是太大的難事。但是對於陳小鳳一家來說,5萬元錢簡直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數字。陳小鳳一家是農村的,存款僅僅只有5000,全墊上還差得遠。陳小鳳是拐賣的女孩,逃出來以後兜兜轉轉和現在的老公在一起,她沒有農村合作醫療,住院生孩子的錢一點都報不了,全部都得自費,就連陳小鳳這個名字都不是她自己的,是丈夫隨便寫的親戚的名字,這也給孩子以後上戶口留下了隱患。

於是,丈夫的哥哥回到農村家裡四處籌錢,去銀行貸款因為辦不到信用證明,無法貸款。哥哥只好到處去借錢,這家借幾百,那家借幾百,借了幾十家,甚至有一家拿出兒子就要結婚用的錢先借給他,也仍然沒有湊到5萬元錢。最後迫不得已去借了高利貸,因為5萬元錢,能救3條命。

醫生們知道他們家的境況,能不用的藥就不用,能用普通藥的就不用貴藥,想方設法幫他們節省住院費。同病房的人,送奶粉的送奶粉,送嬰兒用品的送嬰兒用品,都是想幫他們一家省一點錢。一個奶奶兩次送錢給他們,陳小鳳的丈夫一個大男人的臉上,忍不住流下淚。

孩子生出來了,丈夫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留給他們的路更長,留給他們的困難更多,兩個孩子都要住新生兒ICU,以後孩子成長、教育,哪項都需要錢,還有身上背的5萬元債務,這都是一個不知道要往裡面投多少錢的無底洞。

《生門》中的感人時刻,一部看了感觸良多的婦產科真實紀錄片

他給孩子起名“秋”和“心”,合在一起就是“愁”。這讓我想起了最近很火熱的一部電影叫作《我不是藥神》裡的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在如今這個貧富差距依舊很大的社會,到底是沒錢治病可悲,還是有錢治不好病更可悲?

許多女性看完後看完後有不婚不育的想法,然而作為新時代的女性不該這麼想,生一個孩子把生命延續下去,成為一個母親,很神聖。但是一個女人永遠不要成為生孩子的工具,不要嫁給一個把你娶回來是為了傳宗接代的男人。當生一個孩子會讓你失去生命時,不要這樣做。因為你不是為你自己活,你要想到你的父親母親,你也是他們的心頭肉,掌上明珠。面對生命和子宮的抉擇時,一定要選擇生命,就算沒了子宮,你也依舊是一個完整的女人,依舊可以活的很精彩,依舊可以被愛。

《生門》作為紀錄片,將醫生、病患與家屬置於同一鏡頭前,對三方的真實感情進行細緻呈現,記錄真情流露和真實獨白,把醫患關係的矛盾統一,通過換位思考和善意表達,真實原樣呈現出來,成為對醫患之間信任與尊重的無聲呼籲。

《生門》中的感人時刻,一部看了感觸良多的婦產科真實紀錄片

在鏡頭裡我們可以看見最真實的婦產科,看見他們職業的不易,大夫董良波在妻子生產時心裡惦念的仍是自己的病人,懷孕38周的大夫毛豔紅依然堅持一天完成四臺手術,堅持到生產的最後一天,自己開住院證明,自己開醫囑,自己寫病歷,就差自己給自己接生了。

《生門》中的感人時刻,一部看了感觸良多的婦產科真實紀錄片

希望患者和家屬在看病時,內心為親人擔憂的同時保持理智,理解醫生的心中不易,他每天重複相同的工作,每天醫生的工作量也是很大的,他也想給你更多的關心,但精力有限,是人都會累,會有照顧不到的地方,醫生大部分總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想問題,為患者著想,也希望患者也能為醫生著想,互相理解信任。

該片於2016年12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作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關注生產問題的紀實電影,由於排片宣傳等原因,這部紀錄片在口碑很好的情況下也只收獲了150萬票房。

2017年1月1日它又重映,但是這次重映卻幾乎沒有排片,六天之後也徹底與院線告別。有人或許不知道這部電影存在,也有人可能想看沒趕上排片。

好在從2017年12月21日開始,更完整的劇版《生門》在網上上線,一週一集總共十三集,讓我們有機會近距離的看到發生在婦產科的那些事。比起電影版,劇版時常更長,對於那些病患的描述也更為詳盡。

希望患者和家屬在看病時,內心為親人擔憂的同時保持理智,理解醫生的心中不易,他每天重複相同的工作,每天醫生的工作量也是很大的,他也想給你更多的關心,但精力有限,是人都會累,會有照顧不到的地方,醫生大部分總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想問題,為患者著想,也希望患者也能為醫生著想,互相理解信任。

該片於2016年12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作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關注生產問題的紀實電影,由於排片宣傳等原因,這部紀錄片在口碑很好的情況下也只收獲了150萬票房。

2017年1月1日它又重映,但是這次重映卻幾乎沒有排片,六天之後也徹底與院線告別。有人或許不知道這部電影存在,也有人可能想看沒趕上排片。

好在從2017年12月21日開始,更完整的劇版《生門》在網上上線,一週一集總共十三集,讓我們有機會近距離的看到發生在婦產科的那些事。比起電影版,劇版時常更長,對於那些病患的描述也更為詳盡。

《生門》中的感人時刻,一部看了感觸良多的婦產科真實紀錄片

希望各位有時間一定去看看13集的完整版,看完後你一定深有感觸,不會後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