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省份邁入先進行列,從交通閉塞之地變成通達世界便捷之地,從絕對貧困變成小康富裕,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篇章。

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奮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

中共福建省委書記 于偉國

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 唐登傑

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省份邁入先進行列,從交通閉塞之地變成通達世界便捷之地,從絕對貧困變成小康富裕,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篇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2.73億元、2.2億元、106元、69.97元,提高到2018年的3.58萬億元、5045億元、42121元、17821元。

這些進步和變化,都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取得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17年半,為福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傾注了心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福建擘畫了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的宏偉藍圖。在今年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對新時代新福建建設提出新希望、新要求。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2012年以來,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1%,目前,總量躍居全國第十;人均生產總值從5.3萬元增加到9.1萬元,升至全國第六;實現了市市通動車、縣縣通高速、鎮鎮通幹線、村村通客車;森林覆蓋率提升到66.8%,長期保持全國第一。一個經濟高素質、生態高顏值的新福建正蓬勃發展。

聚焦“機制活”,全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向改革開放要動力。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以“再出發”的信心決心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三去一降一補”,落實“八字方針”,鋼鐵、煤炭去產能超額完成國家任務,去年民間投資對全省投資增長貢獻率達94.9%。持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放管服”、國資國企、財稅金融、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福建成為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省份之一。持續拓展對外開放新優勢。發揮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等多區疊加優勢,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閩世界500強企業有150多家,外資企業超過5.8萬家。自貿試驗區率先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模式,27項首創舉措在全國複製推廣。開通“絲路海運”航線50條,臺閩歐班列實現“海絲”與“陸絲”的無縫對接。著力打造臺胞臺企在大陸發展的第一家園。發揮對臺獨特優勢,大力推進“新四通”和與金門、馬祖通水、通電、通氣、通橋。制定惠臺66條實施意見、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42項措施等。

聚焦“產業優”,全力推動經濟發展“高素質”。產業優化升級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的關鍵支撐。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實施經濟發展“百千萬支撐工程”,加快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突出創新驅動。制定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46項措施,實施技術改造專項行動,建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加快發展。2012年以來,高新技術企業從1528家增加到38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近2倍;數字經濟規模達1.42萬億元。突出龍頭帶動。堅持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千億產業集群由5個增加至16個。100多種產品市場佔有率進入全國前三,全球每5臺工業機器人就有1臺產自福建,每4塊汽車玻璃就有1塊產自福建,每12個人就擁有1雙福建產的鞋。突出整體提升。推進現代服務業提速提質,去年新興服務業行業營收增速普遍在20%以上。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水產、竹林、水果、畜禽、蔬菜等產業,年產值均超千億元。

聚焦“百姓富”,全力解決人民群眾“心頭事”。我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頭等大事”和“關鍵小事”。2012年以來,全省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每年均在70%以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帶著感情和責任做好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現行扶貧標準下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脫貧,“寧德模式”成為全國特色扶貧開發的典範。堅決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短板。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以下。實施補短板工程,加快補齊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短板。推進“三醫聯動”改革,全省醫藥費用增幅由兩位數降至9%左右。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強化底線思維、憂患意識,深入開展平安福建建設、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等,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聚焦“生態美”,全力保持生態環境“高顏值”。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也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抓的建設。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持之以恆推進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擘畫的“生態省”建設戰略。樹好綠色發展導向。對全省縣(市、區)總數40%的34個縣(市、區)及南平、龍巖、三明、寧德4個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取消GDP硬性考核,把考核重點放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上。創新綠色發展機制。紮實推進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探索創新全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排汙權、碳排放權、用能權、水權交易,綠色金融等制度機制,22項改革成果全國推廣。增進綠色發展福祉。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常年保持全優,主要河流優良水質比例為96.5%,主要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98.8%,PM2.5平均濃度近3年分別為28微克/立方米、27微克/立方米、26微克/立方米,一年降一個點。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項主要汙染物排放強度,連續多年保持在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下。

黨的建設一刻也不能放鬆。我們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提出“五抓五看”“八個堅定不移”等具體部署,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各方面建設。認真抓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著力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紮實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持之以恆正風肅紀,推進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時倡導的“四下基層”“馬上就辦、真抓實幹”“滴水穿石”等優良作風,激勵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保持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我們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兩個維護”作為根本原則和首要任務,永遠不忘走過的路、積極遠眺前行的路、紮實走好腳下的路,堅守初心、擔當使命,努力把新福建宏偉藍圖變成生動現實,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本期統籌:蔣昇陽 李智勇 熊 建

數讀福建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省份邁入先進行列,從交通閉塞之地變成通達世界便捷之地,從絕對貧困變成小康富裕,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篇章。

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奮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

中共福建省委書記 于偉國

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 唐登傑

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省份邁入先進行列,從交通閉塞之地變成通達世界便捷之地,從絕對貧困變成小康富裕,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篇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2.73億元、2.2億元、106元、69.97元,提高到2018年的3.58萬億元、5045億元、42121元、17821元。

這些進步和變化,都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取得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17年半,為福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傾注了心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福建擘畫了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的宏偉藍圖。在今年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對新時代新福建建設提出新希望、新要求。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2012年以來,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1%,目前,總量躍居全國第十;人均生產總值從5.3萬元增加到9.1萬元,升至全國第六;實現了市市通動車、縣縣通高速、鎮鎮通幹線、村村通客車;森林覆蓋率提升到66.8%,長期保持全國第一。一個經濟高素質、生態高顏值的新福建正蓬勃發展。

聚焦“機制活”,全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向改革開放要動力。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以“再出發”的信心決心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三去一降一補”,落實“八字方針”,鋼鐵、煤炭去產能超額完成國家任務,去年民間投資對全省投資增長貢獻率達94.9%。持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放管服”、國資國企、財稅金融、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福建成為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省份之一。持續拓展對外開放新優勢。發揮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等多區疊加優勢,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閩世界500強企業有150多家,外資企業超過5.8萬家。自貿試驗區率先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模式,27項首創舉措在全國複製推廣。開通“絲路海運”航線50條,臺閩歐班列實現“海絲”與“陸絲”的無縫對接。著力打造臺胞臺企在大陸發展的第一家園。發揮對臺獨特優勢,大力推進“新四通”和與金門、馬祖通水、通電、通氣、通橋。制定惠臺66條實施意見、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42項措施等。

聚焦“產業優”,全力推動經濟發展“高素質”。產業優化升級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的關鍵支撐。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實施經濟發展“百千萬支撐工程”,加快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突出創新驅動。制定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46項措施,實施技術改造專項行動,建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加快發展。2012年以來,高新技術企業從1528家增加到38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近2倍;數字經濟規模達1.42萬億元。突出龍頭帶動。堅持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千億產業集群由5個增加至16個。100多種產品市場佔有率進入全國前三,全球每5臺工業機器人就有1臺產自福建,每4塊汽車玻璃就有1塊產自福建,每12個人就擁有1雙福建產的鞋。突出整體提升。推進現代服務業提速提質,去年新興服務業行業營收增速普遍在20%以上。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水產、竹林、水果、畜禽、蔬菜等產業,年產值均超千億元。

聚焦“百姓富”,全力解決人民群眾“心頭事”。我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頭等大事”和“關鍵小事”。2012年以來,全省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每年均在70%以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帶著感情和責任做好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現行扶貧標準下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脫貧,“寧德模式”成為全國特色扶貧開發的典範。堅決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短板。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以下。實施補短板工程,加快補齊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短板。推進“三醫聯動”改革,全省醫藥費用增幅由兩位數降至9%左右。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強化底線思維、憂患意識,深入開展平安福建建設、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等,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聚焦“生態美”,全力保持生態環境“高顏值”。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也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抓的建設。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持之以恆推進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擘畫的“生態省”建設戰略。樹好綠色發展導向。對全省縣(市、區)總數40%的34個縣(市、區)及南平、龍巖、三明、寧德4個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取消GDP硬性考核,把考核重點放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上。創新綠色發展機制。紮實推進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探索創新全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排汙權、碳排放權、用能權、水權交易,綠色金融等制度機制,22項改革成果全國推廣。增進綠色發展福祉。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常年保持全優,主要河流優良水質比例為96.5%,主要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98.8%,PM2.5平均濃度近3年分別為28微克/立方米、27微克/立方米、26微克/立方米,一年降一個點。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項主要汙染物排放強度,連續多年保持在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下。

黨的建設一刻也不能放鬆。我們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提出“五抓五看”“八個堅定不移”等具體部署,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各方面建設。認真抓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著力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紮實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持之以恆正風肅紀,推進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時倡導的“四下基層”“馬上就辦、真抓實幹”“滴水穿石”等優良作風,激勵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保持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我們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兩個維護”作為根本原則和首要任務,永遠不忘走過的路、積極遠眺前行的路、紮實走好腳下的路,堅守初心、擔當使命,努力把新福建宏偉藍圖變成生動現實,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本期統籌:蔣昇陽 李智勇 熊 建

數讀福建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新產業匯聚新動能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省份邁入先進行列,從交通閉塞之地變成通達世界便捷之地,從絕對貧困變成小康富裕,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篇章。

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奮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

中共福建省委書記 于偉國

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 唐登傑

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省份邁入先進行列,從交通閉塞之地變成通達世界便捷之地,從絕對貧困變成小康富裕,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篇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2.73億元、2.2億元、106元、69.97元,提高到2018年的3.58萬億元、5045億元、42121元、17821元。

這些進步和變化,都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取得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17年半,為福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傾注了心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福建擘畫了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的宏偉藍圖。在今年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對新時代新福建建設提出新希望、新要求。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2012年以來,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1%,目前,總量躍居全國第十;人均生產總值從5.3萬元增加到9.1萬元,升至全國第六;實現了市市通動車、縣縣通高速、鎮鎮通幹線、村村通客車;森林覆蓋率提升到66.8%,長期保持全國第一。一個經濟高素質、生態高顏值的新福建正蓬勃發展。

聚焦“機制活”,全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向改革開放要動力。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以“再出發”的信心決心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三去一降一補”,落實“八字方針”,鋼鐵、煤炭去產能超額完成國家任務,去年民間投資對全省投資增長貢獻率達94.9%。持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放管服”、國資國企、財稅金融、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福建成為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省份之一。持續拓展對外開放新優勢。發揮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等多區疊加優勢,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閩世界500強企業有150多家,外資企業超過5.8萬家。自貿試驗區率先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模式,27項首創舉措在全國複製推廣。開通“絲路海運”航線50條,臺閩歐班列實現“海絲”與“陸絲”的無縫對接。著力打造臺胞臺企在大陸發展的第一家園。發揮對臺獨特優勢,大力推進“新四通”和與金門、馬祖通水、通電、通氣、通橋。制定惠臺66條實施意見、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42項措施等。

聚焦“產業優”,全力推動經濟發展“高素質”。產業優化升級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的關鍵支撐。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實施經濟發展“百千萬支撐工程”,加快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突出創新驅動。制定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46項措施,實施技術改造專項行動,建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加快發展。2012年以來,高新技術企業從1528家增加到38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近2倍;數字經濟規模達1.42萬億元。突出龍頭帶動。堅持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千億產業集群由5個增加至16個。100多種產品市場佔有率進入全國前三,全球每5臺工業機器人就有1臺產自福建,每4塊汽車玻璃就有1塊產自福建,每12個人就擁有1雙福建產的鞋。突出整體提升。推進現代服務業提速提質,去年新興服務業行業營收增速普遍在20%以上。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水產、竹林、水果、畜禽、蔬菜等產業,年產值均超千億元。

聚焦“百姓富”,全力解決人民群眾“心頭事”。我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頭等大事”和“關鍵小事”。2012年以來,全省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每年均在70%以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帶著感情和責任做好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現行扶貧標準下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脫貧,“寧德模式”成為全國特色扶貧開發的典範。堅決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短板。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以下。實施補短板工程,加快補齊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短板。推進“三醫聯動”改革,全省醫藥費用增幅由兩位數降至9%左右。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強化底線思維、憂患意識,深入開展平安福建建設、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等,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聚焦“生態美”,全力保持生態環境“高顏值”。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也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抓的建設。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持之以恆推進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擘畫的“生態省”建設戰略。樹好綠色發展導向。對全省縣(市、區)總數40%的34個縣(市、區)及南平、龍巖、三明、寧德4個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取消GDP硬性考核,把考核重點放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上。創新綠色發展機制。紮實推進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探索創新全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排汙權、碳排放權、用能權、水權交易,綠色金融等制度機制,22項改革成果全國推廣。增進綠色發展福祉。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常年保持全優,主要河流優良水質比例為96.5%,主要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98.8%,PM2.5平均濃度近3年分別為28微克/立方米、27微克/立方米、26微克/立方米,一年降一個點。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項主要汙染物排放強度,連續多年保持在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下。

黨的建設一刻也不能放鬆。我們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提出“五抓五看”“八個堅定不移”等具體部署,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各方面建設。認真抓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著力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紮實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持之以恆正風肅紀,推進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時倡導的“四下基層”“馬上就辦、真抓實幹”“滴水穿石”等優良作風,激勵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保持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我們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兩個維護”作為根本原則和首要任務,永遠不忘走過的路、積極遠眺前行的路、紮實走好腳下的路,堅守初心、擔當使命,努力把新福建宏偉藍圖變成生動現實,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本期統籌:蔣昇陽 李智勇 熊 建

數讀福建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新產業匯聚新動能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位於寧德市的光伏發電板,為經濟發展提供動能。林文強攝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省份邁入先進行列,從交通閉塞之地變成通達世界便捷之地,從絕對貧困變成小康富裕,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篇章。

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奮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

中共福建省委書記 于偉國

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 唐登傑

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省份邁入先進行列,從交通閉塞之地變成通達世界便捷之地,從絕對貧困變成小康富裕,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篇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2.73億元、2.2億元、106元、69.97元,提高到2018年的3.58萬億元、5045億元、42121元、17821元。

這些進步和變化,都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取得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17年半,為福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傾注了心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福建擘畫了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的宏偉藍圖。在今年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對新時代新福建建設提出新希望、新要求。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2012年以來,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1%,目前,總量躍居全國第十;人均生產總值從5.3萬元增加到9.1萬元,升至全國第六;實現了市市通動車、縣縣通高速、鎮鎮通幹線、村村通客車;森林覆蓋率提升到66.8%,長期保持全國第一。一個經濟高素質、生態高顏值的新福建正蓬勃發展。

聚焦“機制活”,全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向改革開放要動力。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以“再出發”的信心決心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三去一降一補”,落實“八字方針”,鋼鐵、煤炭去產能超額完成國家任務,去年民間投資對全省投資增長貢獻率達94.9%。持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放管服”、國資國企、財稅金融、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福建成為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省份之一。持續拓展對外開放新優勢。發揮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等多區疊加優勢,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閩世界500強企業有150多家,外資企業超過5.8萬家。自貿試驗區率先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模式,27項首創舉措在全國複製推廣。開通“絲路海運”航線50條,臺閩歐班列實現“海絲”與“陸絲”的無縫對接。著力打造臺胞臺企在大陸發展的第一家園。發揮對臺獨特優勢,大力推進“新四通”和與金門、馬祖通水、通電、通氣、通橋。制定惠臺66條實施意見、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42項措施等。

聚焦“產業優”,全力推動經濟發展“高素質”。產業優化升級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的關鍵支撐。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實施經濟發展“百千萬支撐工程”,加快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突出創新驅動。制定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46項措施,實施技術改造專項行動,建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加快發展。2012年以來,高新技術企業從1528家增加到38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近2倍;數字經濟規模達1.42萬億元。突出龍頭帶動。堅持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千億產業集群由5個增加至16個。100多種產品市場佔有率進入全國前三,全球每5臺工業機器人就有1臺產自福建,每4塊汽車玻璃就有1塊產自福建,每12個人就擁有1雙福建產的鞋。突出整體提升。推進現代服務業提速提質,去年新興服務業行業營收增速普遍在20%以上。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水產、竹林、水果、畜禽、蔬菜等產業,年產值均超千億元。

聚焦“百姓富”,全力解決人民群眾“心頭事”。我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頭等大事”和“關鍵小事”。2012年以來,全省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每年均在70%以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帶著感情和責任做好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現行扶貧標準下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脫貧,“寧德模式”成為全國特色扶貧開發的典範。堅決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短板。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以下。實施補短板工程,加快補齊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短板。推進“三醫聯動”改革,全省醫藥費用增幅由兩位數降至9%左右。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強化底線思維、憂患意識,深入開展平安福建建設、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等,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聚焦“生態美”,全力保持生態環境“高顏值”。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也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抓的建設。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持之以恆推進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擘畫的“生態省”建設戰略。樹好綠色發展導向。對全省縣(市、區)總數40%的34個縣(市、區)及南平、龍巖、三明、寧德4個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取消GDP硬性考核,把考核重點放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上。創新綠色發展機制。紮實推進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探索創新全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排汙權、碳排放權、用能權、水權交易,綠色金融等制度機制,22項改革成果全國推廣。增進綠色發展福祉。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常年保持全優,主要河流優良水質比例為96.5%,主要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98.8%,PM2.5平均濃度近3年分別為28微克/立方米、27微克/立方米、26微克/立方米,一年降一個點。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項主要汙染物排放強度,連續多年保持在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下。

黨的建設一刻也不能放鬆。我們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提出“五抓五看”“八個堅定不移”等具體部署,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各方面建設。認真抓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著力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紮實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持之以恆正風肅紀,推進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時倡導的“四下基層”“馬上就辦、真抓實幹”“滴水穿石”等優良作風,激勵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保持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我們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兩個維護”作為根本原則和首要任務,永遠不忘走過的路、積極遠眺前行的路、紮實走好腳下的路,堅守初心、擔當使命,努力把新福建宏偉藍圖變成生動現實,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本期統籌:蔣昇陽 李智勇 熊 建

數讀福建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新產業匯聚新動能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位於寧德市的光伏發電板,為經濟發展提供動能。林文強攝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觀眾試用政務服務機器人。葉義斌攝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省份邁入先進行列,從交通閉塞之地變成通達世界便捷之地,從絕對貧困變成小康富裕,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篇章。

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奮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

中共福建省委書記 于偉國

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 唐登傑

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省份邁入先進行列,從交通閉塞之地變成通達世界便捷之地,從絕對貧困變成小康富裕,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篇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2.73億元、2.2億元、106元、69.97元,提高到2018年的3.58萬億元、5045億元、42121元、17821元。

這些進步和變化,都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取得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17年半,為福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傾注了心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福建擘畫了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的宏偉藍圖。在今年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對新時代新福建建設提出新希望、新要求。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2012年以來,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1%,目前,總量躍居全國第十;人均生產總值從5.3萬元增加到9.1萬元,升至全國第六;實現了市市通動車、縣縣通高速、鎮鎮通幹線、村村通客車;森林覆蓋率提升到66.8%,長期保持全國第一。一個經濟高素質、生態高顏值的新福建正蓬勃發展。

聚焦“機制活”,全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向改革開放要動力。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以“再出發”的信心決心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三去一降一補”,落實“八字方針”,鋼鐵、煤炭去產能超額完成國家任務,去年民間投資對全省投資增長貢獻率達94.9%。持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放管服”、國資國企、財稅金融、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福建成為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省份之一。持續拓展對外開放新優勢。發揮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等多區疊加優勢,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閩世界500強企業有150多家,外資企業超過5.8萬家。自貿試驗區率先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模式,27項首創舉措在全國複製推廣。開通“絲路海運”航線50條,臺閩歐班列實現“海絲”與“陸絲”的無縫對接。著力打造臺胞臺企在大陸發展的第一家園。發揮對臺獨特優勢,大力推進“新四通”和與金門、馬祖通水、通電、通氣、通橋。制定惠臺66條實施意見、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42項措施等。

聚焦“產業優”,全力推動經濟發展“高素質”。產業優化升級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的關鍵支撐。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實施經濟發展“百千萬支撐工程”,加快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突出創新驅動。制定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46項措施,實施技術改造專項行動,建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加快發展。2012年以來,高新技術企業從1528家增加到38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近2倍;數字經濟規模達1.42萬億元。突出龍頭帶動。堅持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千億產業集群由5個增加至16個。100多種產品市場佔有率進入全國前三,全球每5臺工業機器人就有1臺產自福建,每4塊汽車玻璃就有1塊產自福建,每12個人就擁有1雙福建產的鞋。突出整體提升。推進現代服務業提速提質,去年新興服務業行業營收增速普遍在20%以上。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水產、竹林、水果、畜禽、蔬菜等產業,年產值均超千億元。

聚焦“百姓富”,全力解決人民群眾“心頭事”。我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頭等大事”和“關鍵小事”。2012年以來,全省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每年均在70%以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帶著感情和責任做好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現行扶貧標準下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脫貧,“寧德模式”成為全國特色扶貧開發的典範。堅決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短板。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以下。實施補短板工程,加快補齊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短板。推進“三醫聯動”改革,全省醫藥費用增幅由兩位數降至9%左右。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強化底線思維、憂患意識,深入開展平安福建建設、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等,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聚焦“生態美”,全力保持生態環境“高顏值”。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也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抓的建設。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持之以恆推進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擘畫的“生態省”建設戰略。樹好綠色發展導向。對全省縣(市、區)總數40%的34個縣(市、區)及南平、龍巖、三明、寧德4個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取消GDP硬性考核,把考核重點放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上。創新綠色發展機制。紮實推進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探索創新全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排汙權、碳排放權、用能權、水權交易,綠色金融等制度機制,22項改革成果全國推廣。增進綠色發展福祉。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常年保持全優,主要河流優良水質比例為96.5%,主要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98.8%,PM2.5平均濃度近3年分別為28微克/立方米、27微克/立方米、26微克/立方米,一年降一個點。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項主要汙染物排放強度,連續多年保持在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下。

黨的建設一刻也不能放鬆。我們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提出“五抓五看”“八個堅定不移”等具體部署,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各方面建設。認真抓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著力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紮實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持之以恆正風肅紀,推進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時倡導的“四下基層”“馬上就辦、真抓實幹”“滴水穿石”等優良作風,激勵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保持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我們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兩個維護”作為根本原則和首要任務,永遠不忘走過的路、積極遠眺前行的路、紮實走好腳下的路,堅守初心、擔當使命,努力把新福建宏偉藍圖變成生動現實,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本期統籌:蔣昇陽 李智勇 熊 建

數讀福建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新產業匯聚新動能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位於寧德市的光伏發電板,為經濟發展提供動能。林文強攝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觀眾試用政務服務機器人。葉義斌攝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健康管理太空艙”被應用於體檢。資料圖片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省份邁入先進行列,從交通閉塞之地變成通達世界便捷之地,從絕對貧困變成小康富裕,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篇章。

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奮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

中共福建省委書記 于偉國

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 唐登傑

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省份邁入先進行列,從交通閉塞之地變成通達世界便捷之地,從絕對貧困變成小康富裕,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篇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2.73億元、2.2億元、106元、69.97元,提高到2018年的3.58萬億元、5045億元、42121元、17821元。

這些進步和變化,都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取得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17年半,為福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傾注了心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福建擘畫了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的宏偉藍圖。在今年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對新時代新福建建設提出新希望、新要求。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2012年以來,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1%,目前,總量躍居全國第十;人均生產總值從5.3萬元增加到9.1萬元,升至全國第六;實現了市市通動車、縣縣通高速、鎮鎮通幹線、村村通客車;森林覆蓋率提升到66.8%,長期保持全國第一。一個經濟高素質、生態高顏值的新福建正蓬勃發展。

聚焦“機制活”,全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向改革開放要動力。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以“再出發”的信心決心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三去一降一補”,落實“八字方針”,鋼鐵、煤炭去產能超額完成國家任務,去年民間投資對全省投資增長貢獻率達94.9%。持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放管服”、國資國企、財稅金融、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福建成為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省份之一。持續拓展對外開放新優勢。發揮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等多區疊加優勢,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閩世界500強企業有150多家,外資企業超過5.8萬家。自貿試驗區率先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模式,27項首創舉措在全國複製推廣。開通“絲路海運”航線50條,臺閩歐班列實現“海絲”與“陸絲”的無縫對接。著力打造臺胞臺企在大陸發展的第一家園。發揮對臺獨特優勢,大力推進“新四通”和與金門、馬祖通水、通電、通氣、通橋。制定惠臺66條實施意見、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42項措施等。

聚焦“產業優”,全力推動經濟發展“高素質”。產業優化升級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的關鍵支撐。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實施經濟發展“百千萬支撐工程”,加快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突出創新驅動。制定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46項措施,實施技術改造專項行動,建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加快發展。2012年以來,高新技術企業從1528家增加到38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近2倍;數字經濟規模達1.42萬億元。突出龍頭帶動。堅持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千億產業集群由5個增加至16個。100多種產品市場佔有率進入全國前三,全球每5臺工業機器人就有1臺產自福建,每4塊汽車玻璃就有1塊產自福建,每12個人就擁有1雙福建產的鞋。突出整體提升。推進現代服務業提速提質,去年新興服務業行業營收增速普遍在20%以上。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水產、竹林、水果、畜禽、蔬菜等產業,年產值均超千億元。

聚焦“百姓富”,全力解決人民群眾“心頭事”。我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頭等大事”和“關鍵小事”。2012年以來,全省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每年均在70%以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帶著感情和責任做好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現行扶貧標準下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脫貧,“寧德模式”成為全國特色扶貧開發的典範。堅決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短板。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以下。實施補短板工程,加快補齊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短板。推進“三醫聯動”改革,全省醫藥費用增幅由兩位數降至9%左右。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強化底線思維、憂患意識,深入開展平安福建建設、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等,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聚焦“生態美”,全力保持生態環境“高顏值”。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也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抓的建設。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持之以恆推進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擘畫的“生態省”建設戰略。樹好綠色發展導向。對全省縣(市、區)總數40%的34個縣(市、區)及南平、龍巖、三明、寧德4個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取消GDP硬性考核,把考核重點放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上。創新綠色發展機制。紮實推進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探索創新全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排汙權、碳排放權、用能權、水權交易,綠色金融等制度機制,22項改革成果全國推廣。增進綠色發展福祉。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常年保持全優,主要河流優良水質比例為96.5%,主要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98.8%,PM2.5平均濃度近3年分別為28微克/立方米、27微克/立方米、26微克/立方米,一年降一個點。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項主要汙染物排放強度,連續多年保持在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下。

黨的建設一刻也不能放鬆。我們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提出“五抓五看”“八個堅定不移”等具體部署,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各方面建設。認真抓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著力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紮實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持之以恆正風肅紀,推進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時倡導的“四下基層”“馬上就辦、真抓實幹”“滴水穿石”等優良作風,激勵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保持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我們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兩個維護”作為根本原則和首要任務,永遠不忘走過的路、積極遠眺前行的路、紮實走好腳下的路,堅守初心、擔當使命,努力把新福建宏偉藍圖變成生動現實,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本期統籌:蔣昇陽 李智勇 熊 建

數讀福建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新產業匯聚新動能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位於寧德市的光伏發電板,為經濟發展提供動能。林文強攝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觀眾試用政務服務機器人。葉義斌攝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健康管理太空艙”被應用於體檢。資料圖片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福州片區。俞鬆攝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發展駛上快車道。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GDP從2012年的不足2萬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58萬億元,年均增長9.1%,增速居我國東部地區省份的前列。

高速度背後,更有提質增效的高質量。探索建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從2012年的1528家增加到2018年的3800多家,高新技術產業的增加值增長近2倍。持續推進數字福建建設,連續舉辦兩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全省數字經濟規模2018年達到1.42萬億元。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福州市

數字點燃發展引擎

記者 鍾自煒

一部手機暢行全城,在福州市已成為現實:刷碼便可乘坐公交、地鐵,通過APP就能預約掛號、在街邊免費借書……這款名為“e福州”的APP,是福州市新型智慧城市系統的統一入口和平臺。“APP橫向融合福州市40多個委辦局,縱向整合六區六縣的近60項便民、公共服務,並與全市15個核心業務平臺實現認證對接,實現了交通出行、教育繳費、看病就醫、政務服務等10餘個場景的便民服務。”福州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委員會主任張青雅說,“截至目前,註冊用戶已超過150萬人,日活躍人數在15萬人以上。”

2000年,“數字福建”建設啟動,開啟了福建大規模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序幕。2018年起,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連續兩年在福州市成功舉辦,“數字福建”建設再度駛入快車道。

“互聯網+政務服務”日漸完善。福州市“前臺綜合受理、後臺分類審批、綜合窗口統一出件”的審批服務模式趨於成熟,服務效率不斷提升:業務辦理排隊時間由33分鐘縮至14分鐘,事項平均辦結時間從7.2天縮至3.6天,群眾辦事累計滿意率達99.99%。在市行政(市民)服務中心,網上辦事大廳、官方微信、“e福州”APP等平臺集合成“數字矩陣”,8種“O2O”政務服務模式推動服務能力最大化輸出,實現92.25%的市級事項“最多跑一趟”。

數字經濟方興未艾。福州市依託地區優勢,重點打造大數據產業基地、物聯網產業基地、軟件產業基地、顯示產業基地等,實現新興技術龍頭企業、獨角獸企業匯聚;2018年福州數字經濟規模突破2800億元,佔GDP的36%;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5.6%;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7.2%。著眼未來,福州市提出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力爭到2020年數字經濟規模突破4000億元,佔GDP比重超45%……

以福州市為代表,“數字福建”建設更是碩果累累。目前,福建省已經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製造業為基礎,以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通信服務業為增長點,以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為突破口的數字經濟發展格局。“2018年,福建省數字經濟規模達到1.42萬億元,成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力量。”福建省有關負責人表示。

莆田市

平臺經濟特色集聚

記者 鍾自煒

鞋業企業超過4000家、年產值超800億元……製鞋,是福建省莆田市的支柱產業之一。然而,隨著原材料價格和人工成本上漲、代工生產線轉移,近年來莆田製鞋產業正在經歷轉型升級“陣痛期”。如何爬坡過坎?莆田市以打造平臺、整合資源破題。

“莆田市鞋業各自為戰,與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差,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莆田市鞋業協會會長、莆田雙馳實業董事長陳文彪說,近幾年,製鞋原材料價格上漲,擠壓了代工利潤空間,而且鞋企貸款利率上浮,融資成本高、渠道少。

針對行業痛點,2017年莆田市、荔城區兩級政府牽頭,與雙馳、華峰等7家鞋業龍頭企業共同打造以“特色產業鏈+產業互聯網+金融資本”為核心路徑的鞋行業供應鏈平臺,眾協聯鞋業產業鏈服務平臺應運而生。

“平臺提供原材料集中採購、平臺融資、抱團營銷等供應鏈服務,解決了大量中小企業採購成本高、融資擔保難、議價能力弱等問題,也讓供需得到有效對接。”陳文彪介紹,“經過整合,3到5年內,全市鞋業在線交易規模有望達300億元,節約成本30億元。”

整合行業上下游供應鏈,以此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從而加速轉型升級,實現逆勢突圍。在莆田市,如眾協聯這樣的平臺經濟遍地開花——

莆田市秀嶼區上塘,銀飾從業人員達5萬多人。2015年,專業的B2B銀飾電商平臺“找銀網”在此設立,如今註冊批發採購商超過2.1萬名,產品數量達2.3萬款;

莆田市民營加油站數量達2萬座。2018年,“智慧能源”平臺成立,提供“互聯網+油站+客戶+國企+金融+品牌+服務”的綜合解決方案,首期已有4300多座民營加油站加盟;

莆田市工藝美術生產企業有7000多家。2017年,“大工美之家”應運而生。這個集設計研發、質量檢測、採購銷售、品牌運營、金融服務等為一體的跨界融合創新平臺,通過搭建線上線下平臺,實現工藝美術全產業鏈服務……

“目前,莆田市已在健康醫療、木材產業、工藝美術、加油站、鞋服等特色行業創建了一批具有莆田特色和競爭優勢的產業平臺。”莆田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到2020年,莆田市將力爭實現平臺交易額達2000億元,重點打造5到10家交易額超百億元、1到2家交易額超千億元的平臺企業,建成產業鮮明、帶動強勁的“平臺經濟”示範區。

泉州市

實體經濟發展壯大

記者 顏珂 林小溪

“永不止步”的安踏集團,2018年賣出了約7000萬雙鞋、1億件衣服,銷售流水超過400億元。

在集團執行董事、首席財務官賴世賢看來,不論企業如何發展,主線一直清晰:“我們從一家旅遊鞋廠家起步,始終將焦點放在體育用品。”

這種堅守的執著,根植於安踏所在的這片土地。連續25年位居福建省縣域經濟總量第一的晉江,咬住實體經濟不放鬆——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中,實體經濟的貢獻佔比達60%以上;由實體經濟創造的產值、稅收和就業崗位,佔比都在95%以上。晉江所在的泉州市,特色產業集群20多個,建材家居和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

工程機械行業,競爭激烈,晉工則在石材礦山作業領域找到了快速發展的空間。企業研發推出的叉裝機,一舉解決了石材荒料搬運的老大難。如今,晉工出廠的“大力士”,已經能夠輕鬆實現50噸以上荒料的搬運。

“堅守不是固守,關鍵在找準位置,做出特色。”晉工相關負責人說。

實體經濟是“傳家寶”,但若要傳家久,既要心無旁騖,也要把準市場脈搏,求新求變。安踏就一直在“進化”。去年,他們又開啟創業“新十年”,提出以創業者心態,去寫好全球化這篇大文章。“中國公司中真正的全球化企業還不多,全球化依然是我們的挑戰。”賴世賢說。

靠實體經濟起家,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眼下的泉州市,正大力挖掘傳統產業新價值,發展新制造、新經濟,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塑造泉州製造的新形象。

廈門港務集團

絲路海運服務升級

記者 顏珂 林小溪

廈門港務集團科創中心,1000多米外的橋吊裝載作業,就在工作人員手中的操作杆上輕鬆進行。智慧物流平臺的大屏幕上,全港集裝箱物流數據實時刷新。廈門港全港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了約6%,增速是去年的兩倍。

“絲路海運”航線,是廈門港增長提速的重要引擎。福建絲路海運運營有限公司運營總監李南介紹,截至今年7月20日,43條“絲路海運”航線集裝箱吞吐量為54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2.3%。

2018年12月,福建“絲路海運”正式開行。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攜手福建交通運輸集團、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等共同發起成立“絲路海運”聯盟,旨在打造以港航業務為主幹,融合多式聯運和綜合物流服務等要素的服務標準化、運行便捷化、管理智能化的“海絲”物流新體系。目前,業已命名的“絲路海運”航線一共50條,廈門港佔了43條。每條新命名航線的背後,都是全面升級的標準化服務體系。

“從船舶靠港安排,到拖輪配套服務,再到碼頭平面運輸配套服務,加入‘絲路海運’聯盟的公司都可使用升級後的服務套餐。”李南說。

宏海箱運有限公司是最早的一批受益者。廈門分公司副總經理李建川舉例說:“船到港後,同樣是窗口期,同時排隊的貨船可能有幾批,但加入‘絲路海運’聯盟的船公司就享有優先靠港權。”

在李南看來,以高標準服務提高軟實力,可以成為廈門港增強自身競爭力的有效路徑。事實上,“絲路海運”一系列服務細則的出臺,正在不斷增加廈門港的吸引力。前不久,船運公司馬士基公司,就把一條航線的中轉點放到了廈門。“其原因,就在於我們推出的服務標準。”李南說,中轉貨物量已經成為廈門港業務量的又一新增長點。

生態底色好 綠色發展強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省份邁入先進行列,從交通閉塞之地變成通達世界便捷之地,從絕對貧困變成小康富裕,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篇章。

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奮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

中共福建省委書記 于偉國

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 唐登傑

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省份邁入先進行列,從交通閉塞之地變成通達世界便捷之地,從絕對貧困變成小康富裕,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篇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2.73億元、2.2億元、106元、69.97元,提高到2018年的3.58萬億元、5045億元、42121元、17821元。

這些進步和變化,都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取得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17年半,為福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傾注了心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福建擘畫了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的宏偉藍圖。在今年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對新時代新福建建設提出新希望、新要求。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2012年以來,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1%,目前,總量躍居全國第十;人均生產總值從5.3萬元增加到9.1萬元,升至全國第六;實現了市市通動車、縣縣通高速、鎮鎮通幹線、村村通客車;森林覆蓋率提升到66.8%,長期保持全國第一。一個經濟高素質、生態高顏值的新福建正蓬勃發展。

聚焦“機制活”,全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向改革開放要動力。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以“再出發”的信心決心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三去一降一補”,落實“八字方針”,鋼鐵、煤炭去產能超額完成國家任務,去年民間投資對全省投資增長貢獻率達94.9%。持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放管服”、國資國企、財稅金融、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福建成為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省份之一。持續拓展對外開放新優勢。發揮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等多區疊加優勢,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閩世界500強企業有150多家,外資企業超過5.8萬家。自貿試驗區率先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模式,27項首創舉措在全國複製推廣。開通“絲路海運”航線50條,臺閩歐班列實現“海絲”與“陸絲”的無縫對接。著力打造臺胞臺企在大陸發展的第一家園。發揮對臺獨特優勢,大力推進“新四通”和與金門、馬祖通水、通電、通氣、通橋。制定惠臺66條實施意見、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42項措施等。

聚焦“產業優”,全力推動經濟發展“高素質”。產業優化升級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的關鍵支撐。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實施經濟發展“百千萬支撐工程”,加快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突出創新驅動。制定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46項措施,實施技術改造專項行動,建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加快發展。2012年以來,高新技術企業從1528家增加到38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近2倍;數字經濟規模達1.42萬億元。突出龍頭帶動。堅持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千億產業集群由5個增加至16個。100多種產品市場佔有率進入全國前三,全球每5臺工業機器人就有1臺產自福建,每4塊汽車玻璃就有1塊產自福建,每12個人就擁有1雙福建產的鞋。突出整體提升。推進現代服務業提速提質,去年新興服務業行業營收增速普遍在20%以上。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水產、竹林、水果、畜禽、蔬菜等產業,年產值均超千億元。

聚焦“百姓富”,全力解決人民群眾“心頭事”。我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頭等大事”和“關鍵小事”。2012年以來,全省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每年均在70%以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帶著感情和責任做好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現行扶貧標準下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脫貧,“寧德模式”成為全國特色扶貧開發的典範。堅決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短板。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以下。實施補短板工程,加快補齊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短板。推進“三醫聯動”改革,全省醫藥費用增幅由兩位數降至9%左右。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強化底線思維、憂患意識,深入開展平安福建建設、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等,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聚焦“生態美”,全力保持生態環境“高顏值”。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也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抓的建設。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持之以恆推進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擘畫的“生態省”建設戰略。樹好綠色發展導向。對全省縣(市、區)總數40%的34個縣(市、區)及南平、龍巖、三明、寧德4個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取消GDP硬性考核,把考核重點放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上。創新綠色發展機制。紮實推進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探索創新全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排汙權、碳排放權、用能權、水權交易,綠色金融等制度機制,22項改革成果全國推廣。增進綠色發展福祉。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常年保持全優,主要河流優良水質比例為96.5%,主要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98.8%,PM2.5平均濃度近3年分別為28微克/立方米、27微克/立方米、26微克/立方米,一年降一個點。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項主要汙染物排放強度,連續多年保持在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下。

黨的建設一刻也不能放鬆。我們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提出“五抓五看”“八個堅定不移”等具體部署,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各方面建設。認真抓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著力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紮實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持之以恆正風肅紀,推進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時倡導的“四下基層”“馬上就辦、真抓實幹”“滴水穿石”等優良作風,激勵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保持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我們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兩個維護”作為根本原則和首要任務,永遠不忘走過的路、積極遠眺前行的路、紮實走好腳下的路,堅守初心、擔當使命,努力把新福建宏偉藍圖變成生動現實,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本期統籌:蔣昇陽 李智勇 熊 建

數讀福建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新產業匯聚新動能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位於寧德市的光伏發電板,為經濟發展提供動能。林文強攝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觀眾試用政務服務機器人。葉義斌攝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健康管理太空艙”被應用於體檢。資料圖片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福州片區。俞鬆攝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發展駛上快車道。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GDP從2012年的不足2萬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58萬億元,年均增長9.1%,增速居我國東部地區省份的前列。

高速度背後,更有提質增效的高質量。探索建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從2012年的1528家增加到2018年的3800多家,高新技術產業的增加值增長近2倍。持續推進數字福建建設,連續舉辦兩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全省數字經濟規模2018年達到1.42萬億元。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福州市

數字點燃發展引擎

記者 鍾自煒

一部手機暢行全城,在福州市已成為現實:刷碼便可乘坐公交、地鐵,通過APP就能預約掛號、在街邊免費借書……這款名為“e福州”的APP,是福州市新型智慧城市系統的統一入口和平臺。“APP橫向融合福州市40多個委辦局,縱向整合六區六縣的近60項便民、公共服務,並與全市15個核心業務平臺實現認證對接,實現了交通出行、教育繳費、看病就醫、政務服務等10餘個場景的便民服務。”福州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委員會主任張青雅說,“截至目前,註冊用戶已超過150萬人,日活躍人數在15萬人以上。”

2000年,“數字福建”建設啟動,開啟了福建大規模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序幕。2018年起,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連續兩年在福州市成功舉辦,“數字福建”建設再度駛入快車道。

“互聯網+政務服務”日漸完善。福州市“前臺綜合受理、後臺分類審批、綜合窗口統一出件”的審批服務模式趨於成熟,服務效率不斷提升:業務辦理排隊時間由33分鐘縮至14分鐘,事項平均辦結時間從7.2天縮至3.6天,群眾辦事累計滿意率達99.99%。在市行政(市民)服務中心,網上辦事大廳、官方微信、“e福州”APP等平臺集合成“數字矩陣”,8種“O2O”政務服務模式推動服務能力最大化輸出,實現92.25%的市級事項“最多跑一趟”。

數字經濟方興未艾。福州市依託地區優勢,重點打造大數據產業基地、物聯網產業基地、軟件產業基地、顯示產業基地等,實現新興技術龍頭企業、獨角獸企業匯聚;2018年福州數字經濟規模突破2800億元,佔GDP的36%;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5.6%;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7.2%。著眼未來,福州市提出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力爭到2020年數字經濟規模突破4000億元,佔GDP比重超45%……

以福州市為代表,“數字福建”建設更是碩果累累。目前,福建省已經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製造業為基礎,以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通信服務業為增長點,以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為突破口的數字經濟發展格局。“2018年,福建省數字經濟規模達到1.42萬億元,成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力量。”福建省有關負責人表示。

莆田市

平臺經濟特色集聚

記者 鍾自煒

鞋業企業超過4000家、年產值超800億元……製鞋,是福建省莆田市的支柱產業之一。然而,隨著原材料價格和人工成本上漲、代工生產線轉移,近年來莆田製鞋產業正在經歷轉型升級“陣痛期”。如何爬坡過坎?莆田市以打造平臺、整合資源破題。

“莆田市鞋業各自為戰,與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差,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莆田市鞋業協會會長、莆田雙馳實業董事長陳文彪說,近幾年,製鞋原材料價格上漲,擠壓了代工利潤空間,而且鞋企貸款利率上浮,融資成本高、渠道少。

針對行業痛點,2017年莆田市、荔城區兩級政府牽頭,與雙馳、華峰等7家鞋業龍頭企業共同打造以“特色產業鏈+產業互聯網+金融資本”為核心路徑的鞋行業供應鏈平臺,眾協聯鞋業產業鏈服務平臺應運而生。

“平臺提供原材料集中採購、平臺融資、抱團營銷等供應鏈服務,解決了大量中小企業採購成本高、融資擔保難、議價能力弱等問題,也讓供需得到有效對接。”陳文彪介紹,“經過整合,3到5年內,全市鞋業在線交易規模有望達300億元,節約成本30億元。”

整合行業上下游供應鏈,以此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從而加速轉型升級,實現逆勢突圍。在莆田市,如眾協聯這樣的平臺經濟遍地開花——

莆田市秀嶼區上塘,銀飾從業人員達5萬多人。2015年,專業的B2B銀飾電商平臺“找銀網”在此設立,如今註冊批發採購商超過2.1萬名,產品數量達2.3萬款;

莆田市民營加油站數量達2萬座。2018年,“智慧能源”平臺成立,提供“互聯網+油站+客戶+國企+金融+品牌+服務”的綜合解決方案,首期已有4300多座民營加油站加盟;

莆田市工藝美術生產企業有7000多家。2017年,“大工美之家”應運而生。這個集設計研發、質量檢測、採購銷售、品牌運營、金融服務等為一體的跨界融合創新平臺,通過搭建線上線下平臺,實現工藝美術全產業鏈服務……

“目前,莆田市已在健康醫療、木材產業、工藝美術、加油站、鞋服等特色行業創建了一批具有莆田特色和競爭優勢的產業平臺。”莆田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到2020年,莆田市將力爭實現平臺交易額達2000億元,重點打造5到10家交易額超百億元、1到2家交易額超千億元的平臺企業,建成產業鮮明、帶動強勁的“平臺經濟”示範區。

泉州市

實體經濟發展壯大

記者 顏珂 林小溪

“永不止步”的安踏集團,2018年賣出了約7000萬雙鞋、1億件衣服,銷售流水超過400億元。

在集團執行董事、首席財務官賴世賢看來,不論企業如何發展,主線一直清晰:“我們從一家旅遊鞋廠家起步,始終將焦點放在體育用品。”

這種堅守的執著,根植於安踏所在的這片土地。連續25年位居福建省縣域經濟總量第一的晉江,咬住實體經濟不放鬆——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中,實體經濟的貢獻佔比達60%以上;由實體經濟創造的產值、稅收和就業崗位,佔比都在95%以上。晉江所在的泉州市,特色產業集群20多個,建材家居和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

工程機械行業,競爭激烈,晉工則在石材礦山作業領域找到了快速發展的空間。企業研發推出的叉裝機,一舉解決了石材荒料搬運的老大難。如今,晉工出廠的“大力士”,已經能夠輕鬆實現50噸以上荒料的搬運。

“堅守不是固守,關鍵在找準位置,做出特色。”晉工相關負責人說。

實體經濟是“傳家寶”,但若要傳家久,既要心無旁騖,也要把準市場脈搏,求新求變。安踏就一直在“進化”。去年,他們又開啟創業“新十年”,提出以創業者心態,去寫好全球化這篇大文章。“中國公司中真正的全球化企業還不多,全球化依然是我們的挑戰。”賴世賢說。

靠實體經濟起家,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眼下的泉州市,正大力挖掘傳統產業新價值,發展新制造、新經濟,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塑造泉州製造的新形象。

廈門港務集團

絲路海運服務升級

記者 顏珂 林小溪

廈門港務集團科創中心,1000多米外的橋吊裝載作業,就在工作人員手中的操作杆上輕鬆進行。智慧物流平臺的大屏幕上,全港集裝箱物流數據實時刷新。廈門港全港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了約6%,增速是去年的兩倍。

“絲路海運”航線,是廈門港增長提速的重要引擎。福建絲路海運運營有限公司運營總監李南介紹,截至今年7月20日,43條“絲路海運”航線集裝箱吞吐量為54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2.3%。

2018年12月,福建“絲路海運”正式開行。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攜手福建交通運輸集團、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等共同發起成立“絲路海運”聯盟,旨在打造以港航業務為主幹,融合多式聯運和綜合物流服務等要素的服務標準化、運行便捷化、管理智能化的“海絲”物流新體系。目前,業已命名的“絲路海運”航線一共50條,廈門港佔了43條。每條新命名航線的背後,都是全面升級的標準化服務體系。

“從船舶靠港安排,到拖輪配套服務,再到碼頭平面運輸配套服務,加入‘絲路海運’聯盟的公司都可使用升級後的服務套餐。”李南說。

宏海箱運有限公司是最早的一批受益者。廈門分公司副總經理李建川舉例說:“船到港後,同樣是窗口期,同時排隊的貨船可能有幾批,但加入‘絲路海運’聯盟的船公司就享有優先靠港權。”

在李南看來,以高標準服務提高軟實力,可以成為廈門港增強自身競爭力的有效路徑。事實上,“絲路海運”一系列服務細則的出臺,正在不斷增加廈門港的吸引力。前不久,船運公司馬士基公司,就把一條航線的中轉點放到了廈門。“其原因,就在於我們推出的服務標準。”李南說,中轉貨物量已經成為廈門港業務量的又一新增長點。

生態底色好 綠色發展強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圖①:漳州市南靖縣的生態農業吸引參觀者。資料圖片

圖②:南平市武夷山風光。資料圖片

圖③:泉州市安溪縣,茶農正在採摘秋茶。資料圖片

圖④:龍巖市永定區初溪村的土樓群。資料圖片

森林覆蓋率66.8%,長期保持全國第一;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常年保持全優……早在2000年,福建提出“生態省”建設構想。2016年6月,福建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從生態底色好,到綠色發展強,福建推進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的體制機制創新,三年來實施了38項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制度改革。既保持綠水青山,又收穫金山銀山,福建努力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質量齊頭並進。

漳州市

食品名城再升級

記者 顏珂 林小溪

仲夏,走進福建同發食品公司的標準化菇房,彷彿邁入一個清涼世界。16攝氏度的工廠內,體態飽滿的雙孢蘑菇正在冒頭。同發集團總裁助理王翠娟介紹:“採用工廠化生產,雙孢蘑菇年產量是傳統工藝的10倍。”

這家菇房所在的漳州市角美鎮,素有“中國蘑菇之鄉”的美稱。眼下,現代化生產方式的引入,實現了雙孢蘑菇種植的標準化,撬動了生產變革。

效益更有保障。“傳統種植模式下,產品基本在同一時間段上市,供給過度集中,價格一般不高。”王翠娟說,工廠化生產能實現全年均衡發展,沒有市場空檔期,無論氣候、季節,全年都可以出貨,批發價格較為穩定。

生產更加綠色。培養料是雙孢蘑菇生長的“土壤”。以往,培養料隨意堆放,一到雨天,汙水橫流。如今,工藝改進,減少了肥料對環境的汙染,還提升了肥料的利用效率。

地處閩南的漳州市,氣候溫暖宜人,四季瓜果飄香。漳州人順勢而為,把生態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現代農業領跑福建,產業鏈下游的食品工業也強勢崛起,成為主導產業之一。然而,他們並不滿足。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如何使效益更好、附加值更高?“中國食品名城”,還需將自身打造為“升級版”。

歐瑞園食品公司,每年要消耗約2000噸漳州產的香蕉,及大量的其他果蔬。公司之前的產品,大多隻是初加工後的凍幹,雖說遠銷歐洲,但附加值並不高。4年前,公司決定轉型,把市場重心從海外轉向國內,每隔一段時間便推出一款創意產品。從溶豆、糯米糰到凍幹銀耳羹,不少產品成了消費者追捧的“網紅食品”。“以前是初加工,現在是做創意食品,附加值和利潤率都增加了。”公司副總經理王莉說。

近年來,漳州市通過“制定一套科學規劃、出臺一套扶持政策、打造一套品牌營銷體系”,從產業佈局規劃、政策措施扶持和營銷體系建設三個方面著力推動食品產業轉型升級。去年,僅撥付的技術改造獎勵資金、增產增效符合條件企業獎勵資金、產業集群創新發展補助資金,就有695.26萬元。

如今,漳州市食品企業已經擁有6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8個院士工作站。截至去年年底,漳州市食品規模工業企業達607家,實現規模工業產值1578億元,佔到全省食品工業份額的1/3。

泉州市安溪縣

崩崗穿上綠衣裳

記者 顏珂 林小溪

茶園綻綠,梯田平整,樹木蔥蘢。“除了種茶種果,我還發展養殖。這就叫立體農業。”陳世哲說。

今年52歲的陳世哲,從小在泉州市安溪縣龍門鎮洋坑村長大。2008年,他在老家承包了600畝山崗,當起家庭農場主。去年,農場收益突破百萬元。不過,他沒有忘卻幼時的情形:“我小時候,泥沙會被大雨衝下來,淹了不少農田。”

安溪縣,地處福建省東南部。高峰時,這裡崩崗數量接近1.3萬處,造成了嚴重的侵蝕危害。崩崗,就是經過漫長歲月的侵蝕,高度分化的花崗岩山體,在雨水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不斷崩塌下洩。2008年,安溪縣啟動國家生態縣創建工作,因地制宜治理洋坑村12處連片崩崗群,又把治理區發包給種養大戶,通過崩崗治理與經濟作物種植相結合的方式反哺生態,這才有了陳世哲現在的家庭農場。

“原來的崩崗,土壤不好,種下去的東西沒多久就會死掉。”在陳世哲看來,先天自然條件不足,就更需後天努力,他把農場的牲畜糞便變廢為寶,建起沼氣池,給土地用上了有機肥。

“沼液噴一下,植物長得快,而且果子品質更好!”陳世哲說,乾燥的糞肥除了自用,也能拿去賣,一年能賺2萬多元,還不會汙染環境。

從崩崗治理中獲益的陳世哲,通過發展“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又為洋坑村帶來了鳥語茶香、盎然生機。

崩崗“穿綠衣”,同為本地人的林振輝,全看在眼裡。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原先這裡是一個高耗能、高汙染的產業區。”林振輝工作的弘橋智谷電商產業園,位於安溪縣官橋鎮官鬱村鐵峰山腳下,花崗岩含量豐富。林振輝回憶說,依託礦山資源,當時有超過100家石材加工企業在園區聚集。“晴天全是灰,雨天都是泥。”他說。

一面是迫在眉睫的生態環境保護,一面是石材、水泥、鋼鐵等一度撐起安溪財稅一半的支柱產業,如何進行取捨?2011年,安溪縣實現了石材行業全面退出。經過一番“騰籠換鳥”,包括弘橋智谷電商產業園在內的電子商務、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產業迅速崛起。

如今的安溪縣,高耗能、高汙染、高剩餘走了,高科技、高品質、高競爭力來了。“現在,環境非常好。”林振輝看著對面翠綠的鐵峰山,欣慰地說。

三明市

深化林改點綠成金

記者 鍾自煒

盛夏,福建省三明市沙縣高橋鎮上裡村一派火熱。“現在正是毛竹生長的季節。冬天還能收冬筍。”村黨支部書記盧仁銓介紹,今年起,村裡牽頭與省屬官莊國有林場合作,讓林場包攬種樹管護事宜,林農和村集體可以輕鬆分紅。

2002年以來,福建探索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讓林權逐步明晰到戶,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分山到戶、均林到人”,讓林業生產力得到解放,但也帶來新問題:林農普遍缺乏專業管理能力、資金投入不足,單家獨戶的經營模式,其弊端逐漸顯現。

針對痛點,一場林地“三權分置”改革由此展開——林地所有權還屬於村集體,把原先的“承包經營權”進行分離,承包權還屬於農民,分離出來的經營權可以流轉。

消除了林農的後顧之憂,被稱為“新林農”的家庭林場、林業專業合作社、林業公司等一大批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據統計,目前沙縣已有“新林農”380家,經營面積86.86萬畝,覆蓋面達63.8%。

點綠成金的林改創新實踐,並不侷限於沙縣。在引金融活水、活綠色經濟等方面,三明市還有妙招。

自家的20畝毛竹山,曾是三明市梅列區洋溪鎮飽飯坑村村民鄧招娣的“心病”。以前,由於沒有抵押物,她很難從銀行貸款。守著綠水青山,村裡的產業不溫不火。

2016年9月,針對林農“融資難、擔保難、貸款貴”,三明市推出普惠小林農的金融改革產品“福林貸”,飽飯坑村成為試點村。當月,鄧招娣就將家中的毛竹山抵押,獲得了10萬元貸款。截至目前,“福林貸”實際放貸12.2億元,惠及林戶11307戶。

以綠色金融創新為切入點,三明市從林地養護,到林下作物種植,再到林產品深加工,探索出鏈條齊整、活力迸發的綠色產業發展之路。目前,三明市引進和培育了一批林業產業龍頭企業,培育涉林中國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10個、省級品牌86個。同時,三明市積極拓展培育林業文化、林區旅遊、林品電商等外延產業,建設了一批林業創意文化旅遊產業園,培育了134戶“森林人家”,佔福建全省的1/3。

南平市

生態銀行盤活資源

記者 鍾自煒

最近,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水南村林業大戶曹光華的手中多了一張特殊的存摺——將自家616畝林地存入“森林生態銀行”,經過評估,249萬元貸款由“森林生態銀行”提供擔保。

點綠成金的關鍵,正是南平市創新實施的“生態銀行”機制。順昌縣林業局局長賴穎生介紹,所謂“森林生態銀行”,就是由順昌縣依託國有林場,以託管、贖買、租賃、合作經營、抵押擔保等方式集聚碎片化的森林資源,並通過專業隊伍對林子科學管護,從而進一步提升森林生態承載能力和林業資源價值。“整合優化,結合發展綠色產業和新業態新模式,讓資源成為生產力,‘資源變資產’的路子越走越寬。”

2018年12月試點至今,順昌縣“森林生態銀行”綜合效益初步顯現。“沒想到,原本還要好多年後才有收益的林子,現在就有收入。”林農夏六華,是“銀行”的第一位客戶。她將自家9畝杉木幼林“存入”,如今每月她都可領到310元的預期收益。託管期滿後,根據山場林木價值,還能再拿到除預付收益成本外的六成純收入。截至目前,“森林生態銀行”已存入林木林地面積8.2萬畝,辦理林權抵押貸款2.2億元。

順昌對“森林生態銀行”的探索,只是南平市著力盤活綠色資源的一個縮影。

作為南平市“生態銀行”試點區域之一,武夷山市五夫鎮五夫村曾經的一片數百畝爛泥冷水田,如今變為集白蓮種植、田螺養殖和休閒觀光於一體的農旅型“生態銀行”項目。“由村委會將該片600多畝農田的承包經營權,流轉給項目公司,公司對農田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升,並引進武夷山市農業龍頭企業入駐,成立合作社開發建設,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武夷山市生態銀行辦副主任王欽明說。

以“生態銀行”試點為契機,五夫鎮釋放資源優勢,整合了一批優秀的“文化+旅遊”“農業+旅遊”項目,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同步發展。2018年,五夫鎮接待遊客量達到8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150%;旅遊總收入7000萬元,同比增長30%;農業總收入3.765億元,同比增長4.6%。

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省份邁入先進行列,從交通閉塞之地變成通達世界便捷之地,從絕對貧困變成小康富裕,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篇章。

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奮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

中共福建省委書記 于偉國

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 唐登傑

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省份邁入先進行列,從交通閉塞之地變成通達世界便捷之地,從絕對貧困變成小康富裕,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篇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2.73億元、2.2億元、106元、69.97元,提高到2018年的3.58萬億元、5045億元、42121元、17821元。

這些進步和變化,都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取得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17年半,為福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傾注了心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福建擘畫了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的宏偉藍圖。在今年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對新時代新福建建設提出新希望、新要求。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2012年以來,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1%,目前,總量躍居全國第十;人均生產總值從5.3萬元增加到9.1萬元,升至全國第六;實現了市市通動車、縣縣通高速、鎮鎮通幹線、村村通客車;森林覆蓋率提升到66.8%,長期保持全國第一。一個經濟高素質、生態高顏值的新福建正蓬勃發展。

聚焦“機制活”,全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向改革開放要動力。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以“再出發”的信心決心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三去一降一補”,落實“八字方針”,鋼鐵、煤炭去產能超額完成國家任務,去年民間投資對全省投資增長貢獻率達94.9%。持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放管服”、國資國企、財稅金融、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福建成為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省份之一。持續拓展對外開放新優勢。發揮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等多區疊加優勢,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閩世界500強企業有150多家,外資企業超過5.8萬家。自貿試驗區率先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模式,27項首創舉措在全國複製推廣。開通“絲路海運”航線50條,臺閩歐班列實現“海絲”與“陸絲”的無縫對接。著力打造臺胞臺企在大陸發展的第一家園。發揮對臺獨特優勢,大力推進“新四通”和與金門、馬祖通水、通電、通氣、通橋。制定惠臺66條實施意見、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42項措施等。

聚焦“產業優”,全力推動經濟發展“高素質”。產業優化升級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的關鍵支撐。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實施經濟發展“百千萬支撐工程”,加快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突出創新驅動。制定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46項措施,實施技術改造專項行動,建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加快發展。2012年以來,高新技術企業從1528家增加到38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近2倍;數字經濟規模達1.42萬億元。突出龍頭帶動。堅持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千億產業集群由5個增加至16個。100多種產品市場佔有率進入全國前三,全球每5臺工業機器人就有1臺產自福建,每4塊汽車玻璃就有1塊產自福建,每12個人就擁有1雙福建產的鞋。突出整體提升。推進現代服務業提速提質,去年新興服務業行業營收增速普遍在20%以上。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水產、竹林、水果、畜禽、蔬菜等產業,年產值均超千億元。

聚焦“百姓富”,全力解決人民群眾“心頭事”。我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頭等大事”和“關鍵小事”。2012年以來,全省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每年均在70%以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帶著感情和責任做好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現行扶貧標準下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脫貧,“寧德模式”成為全國特色扶貧開發的典範。堅決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短板。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以下。實施補短板工程,加快補齊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短板。推進“三醫聯動”改革,全省醫藥費用增幅由兩位數降至9%左右。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強化底線思維、憂患意識,深入開展平安福建建設、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等,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聚焦“生態美”,全力保持生態環境“高顏值”。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也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抓的建設。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持之以恆推進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擘畫的“生態省”建設戰略。樹好綠色發展導向。對全省縣(市、區)總數40%的34個縣(市、區)及南平、龍巖、三明、寧德4個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取消GDP硬性考核,把考核重點放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上。創新綠色發展機制。紮實推進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探索創新全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排汙權、碳排放權、用能權、水權交易,綠色金融等制度機制,22項改革成果全國推廣。增進綠色發展福祉。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常年保持全優,主要河流優良水質比例為96.5%,主要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98.8%,PM2.5平均濃度近3年分別為28微克/立方米、27微克/立方米、26微克/立方米,一年降一個點。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項主要汙染物排放強度,連續多年保持在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下。

黨的建設一刻也不能放鬆。我們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提出“五抓五看”“八個堅定不移”等具體部署,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各方面建設。認真抓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著力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紮實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持之以恆正風肅紀,推進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時倡導的“四下基層”“馬上就辦、真抓實幹”“滴水穿石”等優良作風,激勵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保持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我們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兩個維護”作為根本原則和首要任務,永遠不忘走過的路、積極遠眺前行的路、紮實走好腳下的路,堅守初心、擔當使命,努力把新福建宏偉藍圖變成生動現實,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本期統籌:蔣昇陽 李智勇 熊 建

數讀福建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新產業匯聚新動能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位於寧德市的光伏發電板,為經濟發展提供動能。林文強攝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觀眾試用政務服務機器人。葉義斌攝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健康管理太空艙”被應用於體檢。資料圖片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福州片區。俞鬆攝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發展駛上快車道。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GDP從2012年的不足2萬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58萬億元,年均增長9.1%,增速居我國東部地區省份的前列。

高速度背後,更有提質增效的高質量。探索建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從2012年的1528家增加到2018年的3800多家,高新技術產業的增加值增長近2倍。持續推進數字福建建設,連續舉辦兩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全省數字經濟規模2018年達到1.42萬億元。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福州市

數字點燃發展引擎

記者 鍾自煒

一部手機暢行全城,在福州市已成為現實:刷碼便可乘坐公交、地鐵,通過APP就能預約掛號、在街邊免費借書……這款名為“e福州”的APP,是福州市新型智慧城市系統的統一入口和平臺。“APP橫向融合福州市40多個委辦局,縱向整合六區六縣的近60項便民、公共服務,並與全市15個核心業務平臺實現認證對接,實現了交通出行、教育繳費、看病就醫、政務服務等10餘個場景的便民服務。”福州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委員會主任張青雅說,“截至目前,註冊用戶已超過150萬人,日活躍人數在15萬人以上。”

2000年,“數字福建”建設啟動,開啟了福建大規模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序幕。2018年起,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連續兩年在福州市成功舉辦,“數字福建”建設再度駛入快車道。

“互聯網+政務服務”日漸完善。福州市“前臺綜合受理、後臺分類審批、綜合窗口統一出件”的審批服務模式趨於成熟,服務效率不斷提升:業務辦理排隊時間由33分鐘縮至14分鐘,事項平均辦結時間從7.2天縮至3.6天,群眾辦事累計滿意率達99.99%。在市行政(市民)服務中心,網上辦事大廳、官方微信、“e福州”APP等平臺集合成“數字矩陣”,8種“O2O”政務服務模式推動服務能力最大化輸出,實現92.25%的市級事項“最多跑一趟”。

數字經濟方興未艾。福州市依託地區優勢,重點打造大數據產業基地、物聯網產業基地、軟件產業基地、顯示產業基地等,實現新興技術龍頭企業、獨角獸企業匯聚;2018年福州數字經濟規模突破2800億元,佔GDP的36%;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5.6%;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7.2%。著眼未來,福州市提出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力爭到2020年數字經濟規模突破4000億元,佔GDP比重超45%……

以福州市為代表,“數字福建”建設更是碩果累累。目前,福建省已經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製造業為基礎,以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通信服務業為增長點,以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為突破口的數字經濟發展格局。“2018年,福建省數字經濟規模達到1.42萬億元,成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力量。”福建省有關負責人表示。

莆田市

平臺經濟特色集聚

記者 鍾自煒

鞋業企業超過4000家、年產值超800億元……製鞋,是福建省莆田市的支柱產業之一。然而,隨著原材料價格和人工成本上漲、代工生產線轉移,近年來莆田製鞋產業正在經歷轉型升級“陣痛期”。如何爬坡過坎?莆田市以打造平臺、整合資源破題。

“莆田市鞋業各自為戰,與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差,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莆田市鞋業協會會長、莆田雙馳實業董事長陳文彪說,近幾年,製鞋原材料價格上漲,擠壓了代工利潤空間,而且鞋企貸款利率上浮,融資成本高、渠道少。

針對行業痛點,2017年莆田市、荔城區兩級政府牽頭,與雙馳、華峰等7家鞋業龍頭企業共同打造以“特色產業鏈+產業互聯網+金融資本”為核心路徑的鞋行業供應鏈平臺,眾協聯鞋業產業鏈服務平臺應運而生。

“平臺提供原材料集中採購、平臺融資、抱團營銷等供應鏈服務,解決了大量中小企業採購成本高、融資擔保難、議價能力弱等問題,也讓供需得到有效對接。”陳文彪介紹,“經過整合,3到5年內,全市鞋業在線交易規模有望達300億元,節約成本30億元。”

整合行業上下游供應鏈,以此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從而加速轉型升級,實現逆勢突圍。在莆田市,如眾協聯這樣的平臺經濟遍地開花——

莆田市秀嶼區上塘,銀飾從業人員達5萬多人。2015年,專業的B2B銀飾電商平臺“找銀網”在此設立,如今註冊批發採購商超過2.1萬名,產品數量達2.3萬款;

莆田市民營加油站數量達2萬座。2018年,“智慧能源”平臺成立,提供“互聯網+油站+客戶+國企+金融+品牌+服務”的綜合解決方案,首期已有4300多座民營加油站加盟;

莆田市工藝美術生產企業有7000多家。2017年,“大工美之家”應運而生。這個集設計研發、質量檢測、採購銷售、品牌運營、金融服務等為一體的跨界融合創新平臺,通過搭建線上線下平臺,實現工藝美術全產業鏈服務……

“目前,莆田市已在健康醫療、木材產業、工藝美術、加油站、鞋服等特色行業創建了一批具有莆田特色和競爭優勢的產業平臺。”莆田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到2020年,莆田市將力爭實現平臺交易額達2000億元,重點打造5到10家交易額超百億元、1到2家交易額超千億元的平臺企業,建成產業鮮明、帶動強勁的“平臺經濟”示範區。

泉州市

實體經濟發展壯大

記者 顏珂 林小溪

“永不止步”的安踏集團,2018年賣出了約7000萬雙鞋、1億件衣服,銷售流水超過400億元。

在集團執行董事、首席財務官賴世賢看來,不論企業如何發展,主線一直清晰:“我們從一家旅遊鞋廠家起步,始終將焦點放在體育用品。”

這種堅守的執著,根植於安踏所在的這片土地。連續25年位居福建省縣域經濟總量第一的晉江,咬住實體經濟不放鬆——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中,實體經濟的貢獻佔比達60%以上;由實體經濟創造的產值、稅收和就業崗位,佔比都在95%以上。晉江所在的泉州市,特色產業集群20多個,建材家居和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

工程機械行業,競爭激烈,晉工則在石材礦山作業領域找到了快速發展的空間。企業研發推出的叉裝機,一舉解決了石材荒料搬運的老大難。如今,晉工出廠的“大力士”,已經能夠輕鬆實現50噸以上荒料的搬運。

“堅守不是固守,關鍵在找準位置,做出特色。”晉工相關負責人說。

實體經濟是“傳家寶”,但若要傳家久,既要心無旁騖,也要把準市場脈搏,求新求變。安踏就一直在“進化”。去年,他們又開啟創業“新十年”,提出以創業者心態,去寫好全球化這篇大文章。“中國公司中真正的全球化企業還不多,全球化依然是我們的挑戰。”賴世賢說。

靠實體經濟起家,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眼下的泉州市,正大力挖掘傳統產業新價值,發展新制造、新經濟,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塑造泉州製造的新形象。

廈門港務集團

絲路海運服務升級

記者 顏珂 林小溪

廈門港務集團科創中心,1000多米外的橋吊裝載作業,就在工作人員手中的操作杆上輕鬆進行。智慧物流平臺的大屏幕上,全港集裝箱物流數據實時刷新。廈門港全港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了約6%,增速是去年的兩倍。

“絲路海運”航線,是廈門港增長提速的重要引擎。福建絲路海運運營有限公司運營總監李南介紹,截至今年7月20日,43條“絲路海運”航線集裝箱吞吐量為54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2.3%。

2018年12月,福建“絲路海運”正式開行。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攜手福建交通運輸集團、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等共同發起成立“絲路海運”聯盟,旨在打造以港航業務為主幹,融合多式聯運和綜合物流服務等要素的服務標準化、運行便捷化、管理智能化的“海絲”物流新體系。目前,業已命名的“絲路海運”航線一共50條,廈門港佔了43條。每條新命名航線的背後,都是全面升級的標準化服務體系。

“從船舶靠港安排,到拖輪配套服務,再到碼頭平面運輸配套服務,加入‘絲路海運’聯盟的公司都可使用升級後的服務套餐。”李南說。

宏海箱運有限公司是最早的一批受益者。廈門分公司副總經理李建川舉例說:“船到港後,同樣是窗口期,同時排隊的貨船可能有幾批,但加入‘絲路海運’聯盟的船公司就享有優先靠港權。”

在李南看來,以高標準服務提高軟實力,可以成為廈門港增強自身競爭力的有效路徑。事實上,“絲路海運”一系列服務細則的出臺,正在不斷增加廈門港的吸引力。前不久,船運公司馬士基公司,就把一條航線的中轉點放到了廈門。“其原因,就在於我們推出的服務標準。”李南說,中轉貨物量已經成為廈門港業務量的又一新增長點。

生態底色好 綠色發展強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圖①:漳州市南靖縣的生態農業吸引參觀者。資料圖片

圖②:南平市武夷山風光。資料圖片

圖③:泉州市安溪縣,茶農正在採摘秋茶。資料圖片

圖④:龍巖市永定區初溪村的土樓群。資料圖片

森林覆蓋率66.8%,長期保持全國第一;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常年保持全優……早在2000年,福建提出“生態省”建設構想。2016年6月,福建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從生態底色好,到綠色發展強,福建推進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的體制機制創新,三年來實施了38項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制度改革。既保持綠水青山,又收穫金山銀山,福建努力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質量齊頭並進。

漳州市

食品名城再升級

記者 顏珂 林小溪

仲夏,走進福建同發食品公司的標準化菇房,彷彿邁入一個清涼世界。16攝氏度的工廠內,體態飽滿的雙孢蘑菇正在冒頭。同發集團總裁助理王翠娟介紹:“採用工廠化生產,雙孢蘑菇年產量是傳統工藝的10倍。”

這家菇房所在的漳州市角美鎮,素有“中國蘑菇之鄉”的美稱。眼下,現代化生產方式的引入,實現了雙孢蘑菇種植的標準化,撬動了生產變革。

效益更有保障。“傳統種植模式下,產品基本在同一時間段上市,供給過度集中,價格一般不高。”王翠娟說,工廠化生產能實現全年均衡發展,沒有市場空檔期,無論氣候、季節,全年都可以出貨,批發價格較為穩定。

生產更加綠色。培養料是雙孢蘑菇生長的“土壤”。以往,培養料隨意堆放,一到雨天,汙水橫流。如今,工藝改進,減少了肥料對環境的汙染,還提升了肥料的利用效率。

地處閩南的漳州市,氣候溫暖宜人,四季瓜果飄香。漳州人順勢而為,把生態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現代農業領跑福建,產業鏈下游的食品工業也強勢崛起,成為主導產業之一。然而,他們並不滿足。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如何使效益更好、附加值更高?“中國食品名城”,還需將自身打造為“升級版”。

歐瑞園食品公司,每年要消耗約2000噸漳州產的香蕉,及大量的其他果蔬。公司之前的產品,大多隻是初加工後的凍幹,雖說遠銷歐洲,但附加值並不高。4年前,公司決定轉型,把市場重心從海外轉向國內,每隔一段時間便推出一款創意產品。從溶豆、糯米糰到凍幹銀耳羹,不少產品成了消費者追捧的“網紅食品”。“以前是初加工,現在是做創意食品,附加值和利潤率都增加了。”公司副總經理王莉說。

近年來,漳州市通過“制定一套科學規劃、出臺一套扶持政策、打造一套品牌營銷體系”,從產業佈局規劃、政策措施扶持和營銷體系建設三個方面著力推動食品產業轉型升級。去年,僅撥付的技術改造獎勵資金、增產增效符合條件企業獎勵資金、產業集群創新發展補助資金,就有695.26萬元。

如今,漳州市食品企業已經擁有6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8個院士工作站。截至去年年底,漳州市食品規模工業企業達607家,實現規模工業產值1578億元,佔到全省食品工業份額的1/3。

泉州市安溪縣

崩崗穿上綠衣裳

記者 顏珂 林小溪

茶園綻綠,梯田平整,樹木蔥蘢。“除了種茶種果,我還發展養殖。這就叫立體農業。”陳世哲說。

今年52歲的陳世哲,從小在泉州市安溪縣龍門鎮洋坑村長大。2008年,他在老家承包了600畝山崗,當起家庭農場主。去年,農場收益突破百萬元。不過,他沒有忘卻幼時的情形:“我小時候,泥沙會被大雨衝下來,淹了不少農田。”

安溪縣,地處福建省東南部。高峰時,這裡崩崗數量接近1.3萬處,造成了嚴重的侵蝕危害。崩崗,就是經過漫長歲月的侵蝕,高度分化的花崗岩山體,在雨水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不斷崩塌下洩。2008年,安溪縣啟動國家生態縣創建工作,因地制宜治理洋坑村12處連片崩崗群,又把治理區發包給種養大戶,通過崩崗治理與經濟作物種植相結合的方式反哺生態,這才有了陳世哲現在的家庭農場。

“原來的崩崗,土壤不好,種下去的東西沒多久就會死掉。”在陳世哲看來,先天自然條件不足,就更需後天努力,他把農場的牲畜糞便變廢為寶,建起沼氣池,給土地用上了有機肥。

“沼液噴一下,植物長得快,而且果子品質更好!”陳世哲說,乾燥的糞肥除了自用,也能拿去賣,一年能賺2萬多元,還不會汙染環境。

從崩崗治理中獲益的陳世哲,通過發展“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又為洋坑村帶來了鳥語茶香、盎然生機。

崩崗“穿綠衣”,同為本地人的林振輝,全看在眼裡。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原先這裡是一個高耗能、高汙染的產業區。”林振輝工作的弘橋智谷電商產業園,位於安溪縣官橋鎮官鬱村鐵峰山腳下,花崗岩含量豐富。林振輝回憶說,依託礦山資源,當時有超過100家石材加工企業在園區聚集。“晴天全是灰,雨天都是泥。”他說。

一面是迫在眉睫的生態環境保護,一面是石材、水泥、鋼鐵等一度撐起安溪財稅一半的支柱產業,如何進行取捨?2011年,安溪縣實現了石材行業全面退出。經過一番“騰籠換鳥”,包括弘橋智谷電商產業園在內的電子商務、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產業迅速崛起。

如今的安溪縣,高耗能、高汙染、高剩餘走了,高科技、高品質、高競爭力來了。“現在,環境非常好。”林振輝看著對面翠綠的鐵峰山,欣慰地說。

三明市

深化林改點綠成金

記者 鍾自煒

盛夏,福建省三明市沙縣高橋鎮上裡村一派火熱。“現在正是毛竹生長的季節。冬天還能收冬筍。”村黨支部書記盧仁銓介紹,今年起,村裡牽頭與省屬官莊國有林場合作,讓林場包攬種樹管護事宜,林農和村集體可以輕鬆分紅。

2002年以來,福建探索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讓林權逐步明晰到戶,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分山到戶、均林到人”,讓林業生產力得到解放,但也帶來新問題:林農普遍缺乏專業管理能力、資金投入不足,單家獨戶的經營模式,其弊端逐漸顯現。

針對痛點,一場林地“三權分置”改革由此展開——林地所有權還屬於村集體,把原先的“承包經營權”進行分離,承包權還屬於農民,分離出來的經營權可以流轉。

消除了林農的後顧之憂,被稱為“新林農”的家庭林場、林業專業合作社、林業公司等一大批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據統計,目前沙縣已有“新林農”380家,經營面積86.86萬畝,覆蓋面達63.8%。

點綠成金的林改創新實踐,並不侷限於沙縣。在引金融活水、活綠色經濟等方面,三明市還有妙招。

自家的20畝毛竹山,曾是三明市梅列區洋溪鎮飽飯坑村村民鄧招娣的“心病”。以前,由於沒有抵押物,她很難從銀行貸款。守著綠水青山,村裡的產業不溫不火。

2016年9月,針對林農“融資難、擔保難、貸款貴”,三明市推出普惠小林農的金融改革產品“福林貸”,飽飯坑村成為試點村。當月,鄧招娣就將家中的毛竹山抵押,獲得了10萬元貸款。截至目前,“福林貸”實際放貸12.2億元,惠及林戶11307戶。

以綠色金融創新為切入點,三明市從林地養護,到林下作物種植,再到林產品深加工,探索出鏈條齊整、活力迸發的綠色產業發展之路。目前,三明市引進和培育了一批林業產業龍頭企業,培育涉林中國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10個、省級品牌86個。同時,三明市積極拓展培育林業文化、林區旅遊、林品電商等外延產業,建設了一批林業創意文化旅遊產業園,培育了134戶“森林人家”,佔福建全省的1/3。

南平市

生態銀行盤活資源

記者 鍾自煒

最近,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水南村林業大戶曹光華的手中多了一張特殊的存摺——將自家616畝林地存入“森林生態銀行”,經過評估,249萬元貸款由“森林生態銀行”提供擔保。

點綠成金的關鍵,正是南平市創新實施的“生態銀行”機制。順昌縣林業局局長賴穎生介紹,所謂“森林生態銀行”,就是由順昌縣依託國有林場,以託管、贖買、租賃、合作經營、抵押擔保等方式集聚碎片化的森林資源,並通過專業隊伍對林子科學管護,從而進一步提升森林生態承載能力和林業資源價值。“整合優化,結合發展綠色產業和新業態新模式,讓資源成為生產力,‘資源變資產’的路子越走越寬。”

2018年12月試點至今,順昌縣“森林生態銀行”綜合效益初步顯現。“沒想到,原本還要好多年後才有收益的林子,現在就有收入。”林農夏六華,是“銀行”的第一位客戶。她將自家9畝杉木幼林“存入”,如今每月她都可領到310元的預期收益。託管期滿後,根據山場林木價值,還能再拿到除預付收益成本外的六成純收入。截至目前,“森林生態銀行”已存入林木林地面積8.2萬畝,辦理林權抵押貸款2.2億元。

順昌對“森林生態銀行”的探索,只是南平市著力盤活綠色資源的一個縮影。

作為南平市“生態銀行”試點區域之一,武夷山市五夫鎮五夫村曾經的一片數百畝爛泥冷水田,如今變為集白蓮種植、田螺養殖和休閒觀光於一體的農旅型“生態銀行”項目。“由村委會將該片600多畝農田的承包經營權,流轉給項目公司,公司對農田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升,並引進武夷山市農業龍頭企業入駐,成立合作社開發建設,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武夷山市生態銀行辦副主任王欽明說。

以“生態銀行”試點為契機,五夫鎮釋放資源優勢,整合了一批優秀的“文化+旅遊”“農業+旅遊”項目,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同步發展。2018年,五夫鎮接待遊客量達到8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150%;旅遊總收入7000萬元,同比增長30%;農業總收入3.765億元,同比增長4.6%。

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圖①:在龍巖市上杭縣古田會議會址,油菜花競相綻放。資料圖片

圖②:在龍巖市長汀縣,參加培訓的學員們在聆聽紅軍故事。資料圖片

圖③:位於龍巖市長汀縣的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資料圖片

圖④:三明市寧化縣鳳山村紅軍街前,孩子們在玩耍。劉才恆攝

作為著名革命老區,福建全省84個縣中有70個老區縣,其中原中央蘇區縣37個。龍巖市長汀縣、三明市寧化縣,都是紅軍長征的出發地。

紅土地上展新顏。“十三五”以來,福建統籌安排對老區蘇區各類補助資金規模超過2000億元。通過這些年的努力,福建農村的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調查的110萬人,已經降到2018年底的465人。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有5個實現脫貧摘帽,2185個革命老區建檔立卡貧困村中有2034個實現退出。

龍巖市長汀縣

綠水青山富蘇區

顏珂 陳天長

走進龍巖市長汀縣河田鎮露湖村,綠色群山迎面鋪開,層巒疊翠,景色宜人。山上,是村裡今年新種下的110多畝中藥材——黃花遠志,一棵棵翠綠欲滴,長勢喜人。

露湖村黨支部書記羅群英說,這些黃花遠志,不僅美化了生態環境,同時也是一個扶貧項目,有15戶貧困戶參與,每戶每年可增收1萬元。“易種植、易管理,持續收益時間還長。”羅群英介紹。

長汀縣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曾是我國南方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代又一代長汀人鍥而不捨,持續推進水土流失治理,用綠色發展甩掉了省級貧困縣的帽子;眼下,他們正在走向“美”與“富”的共贏。

“隨著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發揮生態優勢、實施林下經濟工程,成為綠色發展中最直接的路子。”長汀縣林業局局長曹偉清說。近年來,長汀縣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為重點,同時推進採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在全縣形成了“一心三區”的林下經濟發展總體佈局。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在四都鎮上蕉村,豐富的林地資源和良好的森林環境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近年來,上蕉村整村推進,村裡貧困戶全部參與林下種植,三葉青和靈芝等經濟作物種植了1930畝,11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萬餘元。“以前是守著青山綠水,沒有收入。現在,通過林下種植,大家真正感受到‘這裡就是金山’。”上蕉村黨支部書記吳水長說。

一枝獨秀不是春。“全縣因地制宜,在做大蘭花與中草藥兩大林下經濟品牌之外,同時發展‘一村一品’,促使百花齊放。”長汀縣林業局產業辦主任範小明說,目前長汀縣已建成35個林下經濟示範基地。

林權抵押收儲擔保貸款、技術資金扶持……一項項創新措施,保障了林下經濟快速發展。今年,長汀縣成功入選國家第四批林下經濟示範基地。

不僅是扶持林下經濟,長汀縣還嚴把產業“綠色”准入門檻,構築綠色發展體系。稀土、紡織服裝、文化旅遊等主導產業,現代農業、醫療器械、電子商務等重點產業,新能源、健康養老兩大新興產業,無不氣勢蓬勃。2018年,長汀縣地區生產總值達231.7億元,增長7.2%。

三明市將樂縣

深化醫改步子實

蔣昇陽 曹鬆

位於閩西地區的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是原中央蘇區縣。近些年來,將樂縣圍繞民生關切,把破解看病貴看病難作為提升百姓幸福感的重要抓手,不斷探索醫改,走出了一條符合將樂實際的醫改之路。

醫改前,為什麼看病貴?曾任將樂縣總醫院院長的廖冬平坦言,“醫院建設和運行需要資金,醫務人員因收入不高,就利用手上的自主開方權獲取‘回扣’,使得公立醫院成了逐利機構。”

拿“藥價虛高”開刀,是將樂縣破除醫療痼疾的第一步。按照“醫藥、醫保、醫療”三醫聯動的改革路徑,將樂縣全面取消了藥品加成,採取藥品耗材聯合限價採購、規範醫療行為等措施,斬斷藥品耗材流通利益鏈條。同時,通過嚴控醫師處方權限,嚴控過度治療,使一度暢行無阻的大處方、大檢查漸趨絕跡。醫院的收入,則更多地用於補貼醫療服務價格,調整醫生診療費和醫療服務費。2018年,將樂縣總醫院門診患者次均費用142.6元,比醫改前下降36.4元,住院患者次均自付費用1602元,比醫改前下降484元。

除了堵住“以藥養醫”,將樂縣醫改的另一個關鍵是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2014年初,將樂縣醫院與將樂縣中醫院兩家二級公立醫院整合,成立了將樂縣總醫院。2015年底,將樂縣又把11家鄉鎮衛生所整合,全部歸屬縣總醫院管理;組建縣域緊密型醫共體,推行總醫院醫師下鄉巡診與職稱晉升、工資工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掛鉤,實現總院醫生從“被動”下鄉到“主動”進村。2018年,將樂縣總醫院各類醫務人員累計下鄉次數1568人次,門診10426人次,帶教2831人次;2018年基層門診量比2014年增加117.4%。

將樂縣還啟動了“健康將樂”建設。將樂總醫院組建了43支由縣、鄉、村三級醫務人員組成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實現疾病防治關口前移。縣財政投入600萬元專項資金,強化醫共體信息化建設,在縣總醫院建設了健康管理中心。除此之外,將樂縣還成立了由96人組成的健康指導員隊伍和92人組成的健康聯絡員隊伍,成立了由46名高職稱醫護人員為核心的健康教育講師團,並確立了98個健康教育宣講課題;組建健跑協會、冬泳協會等體育俱樂部36支4950人……

從“破解以藥養醫”到“讓老百姓在家門口看病”,再到推進“全民大健康”,將樂縣正讓醫改的紅利惠及越來越多的百姓。

龍巖市上杭縣

紅色旅遊 熱度持續

記者 鍾自煒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八月盛夏,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古田會議會址前,成片荷花散發芬芳。如織遊人徜徉其中,體驗紅色文化。

如今,古田紅色旅遊已步入快車道,構築了完善的“吃、住、行、遊、購、娛”產業鏈條。

在上杭縣,紅色旅遊有了新體驗。距古田會議會址僅10分鐘車程,一個紅軍特色小鎮,能夠讓遊客穿越時空,回到崢嶸歲月:迎風招展的紅旗、醒目的紅軍標語牆和紅色漫畫……在保護好村鎮風貌的基礎上,小鎮植入紅色文化元素,再現紅軍生活、生產等場景,提供沉浸式體驗。

紅色旅遊熱度持續,紅色培訓也如火如荼。在古田幹部學院,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正在教室認真聽講,不時做著筆記。如今,已有百家單位在古田學院設立教學基地或教學點。2018年,古田幹部學院共培訓學員2.73萬人次。

“2018年,龍巖市新增古田(吳地)紅軍小鎮等4家國家3A級紅色旅遊景區,補助紅色旅遊項目14個,補助金額420萬元。”龍巖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陳太坤介紹,目前,全市共有紅色旅遊景區15家。

紅色旅遊,也讓百姓的腰包更鼓了。走進上杭縣才溪鎮嶺和村,村民王新泉忙得不亦樂乎。作為村裡種植大戶,去年他收穫5萬斤臍橙,眼下正在山上忙著除草、施肥。深挖紅色資源,才溪鎮制定了鄉村振興實施細則,大力推動“旅遊+農業”,扶持發展藍莓、葡萄、臍橙等觀光采摘農業,積極培育集紅色文化教育、觀光休閒採摘為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旅遊路線。2018年,才溪鎮接待遊客135萬多人次,旅遊總收入1080多萬元,同比增長35%;農民人均純收入18437元,同比增長10.2%。

“目前,龍巖正打造百里紅色教育參觀旅遊精品線路,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和故事,使紅色與文化旅遊互融互進。”陳太坤錶示,龍巖市將通過實施品牌打造、消費升級、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市場拓展、服務提升等六大行動,力爭實現文旅產業提質升級。

三明市寧化縣

紅色傳承 激發活力

記者 鍾自煒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1930年1月,毛澤東率領紅軍挺進閩西,寫下了《如夢令·元旦》這首詞章。

作為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三明市寧化縣是紅軍長征的出發地之一。

漫步寧化縣淮土鎮鳳山村,一條斑駁老街述說著歷史。“這裡被稱為紅軍街。當年紅軍戰士就住在這條街兩旁的民宅內,幾乎家家都住著紅軍。”鳳山村村委會主任王興華介紹。

這片紅色故土,其發展卻面臨著自然環境的挑戰。過去幾十年,寧化縣水土流失面積54萬畝,佔縣域總面積的14.8%。而淮土鎮,更是治理的難中之難。“淮土淮土,光山禿土。”王興華說,這句歌謠正是當年的寫照。

紅色傳承,綠色發展。“這些年,針對水土流失問題,我們在大力植樹造林、全面禁止砍伐的同時,也利用這裡的土壤特性,引導種植油茶,力爭實現治荒與致富同步。”鳳山村黨支部書記王興楷表示。

目前,淮土鎮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8萬餘畝,全鎮的森林覆蓋率達到66.5%。利用當地地勢平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的特性,淮土鎮大力發展油茶產業。2011年,淮土茶籽油還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為了更好地抱團發展,王興楷牽頭成立合作社,註冊“淮鄉”商標共同使用。

紅色傳承,激發發展新活力。不僅油茶,寧化推進“兩米兩茶一稻種”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促進現代農業優化升級,2018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2.96億元。同時,加快打造“一地一院一舊居一線路”紅色精品旅遊線路,去年遊客接待量、旅遊總收入分別同比增長18.15%、20.5%。

寧化的發展之路,正是三明市的一個縮影。“三明市將繼續傳承紅色基因,因地制宜扶持發展縣域特色經濟,加強民生保障,打造‘風展紅旗如畫’品牌。”三明市相關負責人表示。

新福建 新畫卷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省份邁入先進行列,從交通閉塞之地變成通達世界便捷之地,從絕對貧困變成小康富裕,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篇章。

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奮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

中共福建省委書記 于偉國

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 唐登傑

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省份邁入先進行列,從交通閉塞之地變成通達世界便捷之地,從絕對貧困變成小康富裕,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篇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2.73億元、2.2億元、106元、69.97元,提高到2018年的3.58萬億元、5045億元、42121元、17821元。

這些進步和變化,都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取得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17年半,為福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傾注了心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福建擘畫了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的宏偉藍圖。在今年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對新時代新福建建設提出新希望、新要求。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2012年以來,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1%,目前,總量躍居全國第十;人均生產總值從5.3萬元增加到9.1萬元,升至全國第六;實現了市市通動車、縣縣通高速、鎮鎮通幹線、村村通客車;森林覆蓋率提升到66.8%,長期保持全國第一。一個經濟高素質、生態高顏值的新福建正蓬勃發展。

聚焦“機制活”,全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向改革開放要動力。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以“再出發”的信心決心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三去一降一補”,落實“八字方針”,鋼鐵、煤炭去產能超額完成國家任務,去年民間投資對全省投資增長貢獻率達94.9%。持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放管服”、國資國企、財稅金融、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福建成為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省份之一。持續拓展對外開放新優勢。發揮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等多區疊加優勢,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閩世界500強企業有150多家,外資企業超過5.8萬家。自貿試驗區率先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模式,27項首創舉措在全國複製推廣。開通“絲路海運”航線50條,臺閩歐班列實現“海絲”與“陸絲”的無縫對接。著力打造臺胞臺企在大陸發展的第一家園。發揮對臺獨特優勢,大力推進“新四通”和與金門、馬祖通水、通電、通氣、通橋。制定惠臺66條實施意見、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42項措施等。

聚焦“產業優”,全力推動經濟發展“高素質”。產業優化升級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的關鍵支撐。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實施經濟發展“百千萬支撐工程”,加快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突出創新驅動。制定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46項措施,實施技術改造專項行動,建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加快發展。2012年以來,高新技術企業從1528家增加到38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近2倍;數字經濟規模達1.42萬億元。突出龍頭帶動。堅持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千億產業集群由5個增加至16個。100多種產品市場佔有率進入全國前三,全球每5臺工業機器人就有1臺產自福建,每4塊汽車玻璃就有1塊產自福建,每12個人就擁有1雙福建產的鞋。突出整體提升。推進現代服務業提速提質,去年新興服務業行業營收增速普遍在20%以上。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水產、竹林、水果、畜禽、蔬菜等產業,年產值均超千億元。

聚焦“百姓富”,全力解決人民群眾“心頭事”。我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頭等大事”和“關鍵小事”。2012年以來,全省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每年均在70%以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帶著感情和責任做好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現行扶貧標準下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脫貧,“寧德模式”成為全國特色扶貧開發的典範。堅決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短板。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以下。實施補短板工程,加快補齊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短板。推進“三醫聯動”改革,全省醫藥費用增幅由兩位數降至9%左右。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強化底線思維、憂患意識,深入開展平安福建建設、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等,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聚焦“生態美”,全力保持生態環境“高顏值”。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也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抓的建設。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持之以恆推進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擘畫的“生態省”建設戰略。樹好綠色發展導向。對全省縣(市、區)總數40%的34個縣(市、區)及南平、龍巖、三明、寧德4個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取消GDP硬性考核,把考核重點放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上。創新綠色發展機制。紮實推進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探索創新全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排汙權、碳排放權、用能權、水權交易,綠色金融等制度機制,22項改革成果全國推廣。增進綠色發展福祉。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常年保持全優,主要河流優良水質比例為96.5%,主要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98.8%,PM2.5平均濃度近3年分別為28微克/立方米、27微克/立方米、26微克/立方米,一年降一個點。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項主要汙染物排放強度,連續多年保持在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下。

黨的建設一刻也不能放鬆。我們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提出“五抓五看”“八個堅定不移”等具體部署,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各方面建設。認真抓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著力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紮實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持之以恆正風肅紀,推進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時倡導的“四下基層”“馬上就辦、真抓實幹”“滴水穿石”等優良作風,激勵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保持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我們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兩個維護”作為根本原則和首要任務,永遠不忘走過的路、積極遠眺前行的路、紮實走好腳下的路,堅守初心、擔當使命,努力把新福建宏偉藍圖變成生動現實,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本期統籌:蔣昇陽 李智勇 熊 建

數讀福建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新產業匯聚新動能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位於寧德市的光伏發電板,為經濟發展提供動能。林文強攝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觀眾試用政務服務機器人。葉義斌攝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健康管理太空艙”被應用於體檢。資料圖片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福州片區。俞鬆攝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發展駛上快車道。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GDP從2012年的不足2萬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58萬億元,年均增長9.1%,增速居我國東部地區省份的前列。

高速度背後,更有提質增效的高質量。探索建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從2012年的1528家增加到2018年的3800多家,高新技術產業的增加值增長近2倍。持續推進數字福建建設,連續舉辦兩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全省數字經濟規模2018年達到1.42萬億元。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福州市

數字點燃發展引擎

記者 鍾自煒

一部手機暢行全城,在福州市已成為現實:刷碼便可乘坐公交、地鐵,通過APP就能預約掛號、在街邊免費借書……這款名為“e福州”的APP,是福州市新型智慧城市系統的統一入口和平臺。“APP橫向融合福州市40多個委辦局,縱向整合六區六縣的近60項便民、公共服務,並與全市15個核心業務平臺實現認證對接,實現了交通出行、教育繳費、看病就醫、政務服務等10餘個場景的便民服務。”福州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委員會主任張青雅說,“截至目前,註冊用戶已超過150萬人,日活躍人數在15萬人以上。”

2000年,“數字福建”建設啟動,開啟了福建大規模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序幕。2018年起,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連續兩年在福州市成功舉辦,“數字福建”建設再度駛入快車道。

“互聯網+政務服務”日漸完善。福州市“前臺綜合受理、後臺分類審批、綜合窗口統一出件”的審批服務模式趨於成熟,服務效率不斷提升:業務辦理排隊時間由33分鐘縮至14分鐘,事項平均辦結時間從7.2天縮至3.6天,群眾辦事累計滿意率達99.99%。在市行政(市民)服務中心,網上辦事大廳、官方微信、“e福州”APP等平臺集合成“數字矩陣”,8種“O2O”政務服務模式推動服務能力最大化輸出,實現92.25%的市級事項“最多跑一趟”。

數字經濟方興未艾。福州市依託地區優勢,重點打造大數據產業基地、物聯網產業基地、軟件產業基地、顯示產業基地等,實現新興技術龍頭企業、獨角獸企業匯聚;2018年福州數字經濟規模突破2800億元,佔GDP的36%;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5.6%;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7.2%。著眼未來,福州市提出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力爭到2020年數字經濟規模突破4000億元,佔GDP比重超45%……

以福州市為代表,“數字福建”建設更是碩果累累。目前,福建省已經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製造業為基礎,以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通信服務業為增長點,以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為突破口的數字經濟發展格局。“2018年,福建省數字經濟規模達到1.42萬億元,成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力量。”福建省有關負責人表示。

莆田市

平臺經濟特色集聚

記者 鍾自煒

鞋業企業超過4000家、年產值超800億元……製鞋,是福建省莆田市的支柱產業之一。然而,隨著原材料價格和人工成本上漲、代工生產線轉移,近年來莆田製鞋產業正在經歷轉型升級“陣痛期”。如何爬坡過坎?莆田市以打造平臺、整合資源破題。

“莆田市鞋業各自為戰,與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差,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莆田市鞋業協會會長、莆田雙馳實業董事長陳文彪說,近幾年,製鞋原材料價格上漲,擠壓了代工利潤空間,而且鞋企貸款利率上浮,融資成本高、渠道少。

針對行業痛點,2017年莆田市、荔城區兩級政府牽頭,與雙馳、華峰等7家鞋業龍頭企業共同打造以“特色產業鏈+產業互聯網+金融資本”為核心路徑的鞋行業供應鏈平臺,眾協聯鞋業產業鏈服務平臺應運而生。

“平臺提供原材料集中採購、平臺融資、抱團營銷等供應鏈服務,解決了大量中小企業採購成本高、融資擔保難、議價能力弱等問題,也讓供需得到有效對接。”陳文彪介紹,“經過整合,3到5年內,全市鞋業在線交易規模有望達300億元,節約成本30億元。”

整合行業上下游供應鏈,以此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從而加速轉型升級,實現逆勢突圍。在莆田市,如眾協聯這樣的平臺經濟遍地開花——

莆田市秀嶼區上塘,銀飾從業人員達5萬多人。2015年,專業的B2B銀飾電商平臺“找銀網”在此設立,如今註冊批發採購商超過2.1萬名,產品數量達2.3萬款;

莆田市民營加油站數量達2萬座。2018年,“智慧能源”平臺成立,提供“互聯網+油站+客戶+國企+金融+品牌+服務”的綜合解決方案,首期已有4300多座民營加油站加盟;

莆田市工藝美術生產企業有7000多家。2017年,“大工美之家”應運而生。這個集設計研發、質量檢測、採購銷售、品牌運營、金融服務等為一體的跨界融合創新平臺,通過搭建線上線下平臺,實現工藝美術全產業鏈服務……

“目前,莆田市已在健康醫療、木材產業、工藝美術、加油站、鞋服等特色行業創建了一批具有莆田特色和競爭優勢的產業平臺。”莆田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到2020年,莆田市將力爭實現平臺交易額達2000億元,重點打造5到10家交易額超百億元、1到2家交易額超千億元的平臺企業,建成產業鮮明、帶動強勁的“平臺經濟”示範區。

泉州市

實體經濟發展壯大

記者 顏珂 林小溪

“永不止步”的安踏集團,2018年賣出了約7000萬雙鞋、1億件衣服,銷售流水超過400億元。

在集團執行董事、首席財務官賴世賢看來,不論企業如何發展,主線一直清晰:“我們從一家旅遊鞋廠家起步,始終將焦點放在體育用品。”

這種堅守的執著,根植於安踏所在的這片土地。連續25年位居福建省縣域經濟總量第一的晉江,咬住實體經濟不放鬆——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中,實體經濟的貢獻佔比達60%以上;由實體經濟創造的產值、稅收和就業崗位,佔比都在95%以上。晉江所在的泉州市,特色產業集群20多個,建材家居和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

工程機械行業,競爭激烈,晉工則在石材礦山作業領域找到了快速發展的空間。企業研發推出的叉裝機,一舉解決了石材荒料搬運的老大難。如今,晉工出廠的“大力士”,已經能夠輕鬆實現50噸以上荒料的搬運。

“堅守不是固守,關鍵在找準位置,做出特色。”晉工相關負責人說。

實體經濟是“傳家寶”,但若要傳家久,既要心無旁騖,也要把準市場脈搏,求新求變。安踏就一直在“進化”。去年,他們又開啟創業“新十年”,提出以創業者心態,去寫好全球化這篇大文章。“中國公司中真正的全球化企業還不多,全球化依然是我們的挑戰。”賴世賢說。

靠實體經濟起家,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眼下的泉州市,正大力挖掘傳統產業新價值,發展新制造、新經濟,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塑造泉州製造的新形象。

廈門港務集團

絲路海運服務升級

記者 顏珂 林小溪

廈門港務集團科創中心,1000多米外的橋吊裝載作業,就在工作人員手中的操作杆上輕鬆進行。智慧物流平臺的大屏幕上,全港集裝箱物流數據實時刷新。廈門港全港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了約6%,增速是去年的兩倍。

“絲路海運”航線,是廈門港增長提速的重要引擎。福建絲路海運運營有限公司運營總監李南介紹,截至今年7月20日,43條“絲路海運”航線集裝箱吞吐量為54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2.3%。

2018年12月,福建“絲路海運”正式開行。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攜手福建交通運輸集團、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等共同發起成立“絲路海運”聯盟,旨在打造以港航業務為主幹,融合多式聯運和綜合物流服務等要素的服務標準化、運行便捷化、管理智能化的“海絲”物流新體系。目前,業已命名的“絲路海運”航線一共50條,廈門港佔了43條。每條新命名航線的背後,都是全面升級的標準化服務體系。

“從船舶靠港安排,到拖輪配套服務,再到碼頭平面運輸配套服務,加入‘絲路海運’聯盟的公司都可使用升級後的服務套餐。”李南說。

宏海箱運有限公司是最早的一批受益者。廈門分公司副總經理李建川舉例說:“船到港後,同樣是窗口期,同時排隊的貨船可能有幾批,但加入‘絲路海運’聯盟的船公司就享有優先靠港權。”

在李南看來,以高標準服務提高軟實力,可以成為廈門港增強自身競爭力的有效路徑。事實上,“絲路海運”一系列服務細則的出臺,正在不斷增加廈門港的吸引力。前不久,船運公司馬士基公司,就把一條航線的中轉點放到了廈門。“其原因,就在於我們推出的服務標準。”李南說,中轉貨物量已經成為廈門港業務量的又一新增長點。

生態底色好 綠色發展強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圖①:漳州市南靖縣的生態農業吸引參觀者。資料圖片

圖②:南平市武夷山風光。資料圖片

圖③:泉州市安溪縣,茶農正在採摘秋茶。資料圖片

圖④:龍巖市永定區初溪村的土樓群。資料圖片

森林覆蓋率66.8%,長期保持全國第一;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常年保持全優……早在2000年,福建提出“生態省”建設構想。2016年6月,福建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從生態底色好,到綠色發展強,福建推進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的體制機制創新,三年來實施了38項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制度改革。既保持綠水青山,又收穫金山銀山,福建努力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質量齊頭並進。

漳州市

食品名城再升級

記者 顏珂 林小溪

仲夏,走進福建同發食品公司的標準化菇房,彷彿邁入一個清涼世界。16攝氏度的工廠內,體態飽滿的雙孢蘑菇正在冒頭。同發集團總裁助理王翠娟介紹:“採用工廠化生產,雙孢蘑菇年產量是傳統工藝的10倍。”

這家菇房所在的漳州市角美鎮,素有“中國蘑菇之鄉”的美稱。眼下,現代化生產方式的引入,實現了雙孢蘑菇種植的標準化,撬動了生產變革。

效益更有保障。“傳統種植模式下,產品基本在同一時間段上市,供給過度集中,價格一般不高。”王翠娟說,工廠化生產能實現全年均衡發展,沒有市場空檔期,無論氣候、季節,全年都可以出貨,批發價格較為穩定。

生產更加綠色。培養料是雙孢蘑菇生長的“土壤”。以往,培養料隨意堆放,一到雨天,汙水橫流。如今,工藝改進,減少了肥料對環境的汙染,還提升了肥料的利用效率。

地處閩南的漳州市,氣候溫暖宜人,四季瓜果飄香。漳州人順勢而為,把生態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現代農業領跑福建,產業鏈下游的食品工業也強勢崛起,成為主導產業之一。然而,他們並不滿足。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如何使效益更好、附加值更高?“中國食品名城”,還需將自身打造為“升級版”。

歐瑞園食品公司,每年要消耗約2000噸漳州產的香蕉,及大量的其他果蔬。公司之前的產品,大多隻是初加工後的凍幹,雖說遠銷歐洲,但附加值並不高。4年前,公司決定轉型,把市場重心從海外轉向國內,每隔一段時間便推出一款創意產品。從溶豆、糯米糰到凍幹銀耳羹,不少產品成了消費者追捧的“網紅食品”。“以前是初加工,現在是做創意食品,附加值和利潤率都增加了。”公司副總經理王莉說。

近年來,漳州市通過“制定一套科學規劃、出臺一套扶持政策、打造一套品牌營銷體系”,從產業佈局規劃、政策措施扶持和營銷體系建設三個方面著力推動食品產業轉型升級。去年,僅撥付的技術改造獎勵資金、增產增效符合條件企業獎勵資金、產業集群創新發展補助資金,就有695.26萬元。

如今,漳州市食品企業已經擁有6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8個院士工作站。截至去年年底,漳州市食品規模工業企業達607家,實現規模工業產值1578億元,佔到全省食品工業份額的1/3。

泉州市安溪縣

崩崗穿上綠衣裳

記者 顏珂 林小溪

茶園綻綠,梯田平整,樹木蔥蘢。“除了種茶種果,我還發展養殖。這就叫立體農業。”陳世哲說。

今年52歲的陳世哲,從小在泉州市安溪縣龍門鎮洋坑村長大。2008年,他在老家承包了600畝山崗,當起家庭農場主。去年,農場收益突破百萬元。不過,他沒有忘卻幼時的情形:“我小時候,泥沙會被大雨衝下來,淹了不少農田。”

安溪縣,地處福建省東南部。高峰時,這裡崩崗數量接近1.3萬處,造成了嚴重的侵蝕危害。崩崗,就是經過漫長歲月的侵蝕,高度分化的花崗岩山體,在雨水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不斷崩塌下洩。2008年,安溪縣啟動國家生態縣創建工作,因地制宜治理洋坑村12處連片崩崗群,又把治理區發包給種養大戶,通過崩崗治理與經濟作物種植相結合的方式反哺生態,這才有了陳世哲現在的家庭農場。

“原來的崩崗,土壤不好,種下去的東西沒多久就會死掉。”在陳世哲看來,先天自然條件不足,就更需後天努力,他把農場的牲畜糞便變廢為寶,建起沼氣池,給土地用上了有機肥。

“沼液噴一下,植物長得快,而且果子品質更好!”陳世哲說,乾燥的糞肥除了自用,也能拿去賣,一年能賺2萬多元,還不會汙染環境。

從崩崗治理中獲益的陳世哲,通過發展“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又為洋坑村帶來了鳥語茶香、盎然生機。

崩崗“穿綠衣”,同為本地人的林振輝,全看在眼裡。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原先這裡是一個高耗能、高汙染的產業區。”林振輝工作的弘橋智谷電商產業園,位於安溪縣官橋鎮官鬱村鐵峰山腳下,花崗岩含量豐富。林振輝回憶說,依託礦山資源,當時有超過100家石材加工企業在園區聚集。“晴天全是灰,雨天都是泥。”他說。

一面是迫在眉睫的生態環境保護,一面是石材、水泥、鋼鐵等一度撐起安溪財稅一半的支柱產業,如何進行取捨?2011年,安溪縣實現了石材行業全面退出。經過一番“騰籠換鳥”,包括弘橋智谷電商產業園在內的電子商務、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產業迅速崛起。

如今的安溪縣,高耗能、高汙染、高剩餘走了,高科技、高品質、高競爭力來了。“現在,環境非常好。”林振輝看著對面翠綠的鐵峰山,欣慰地說。

三明市

深化林改點綠成金

記者 鍾自煒

盛夏,福建省三明市沙縣高橋鎮上裡村一派火熱。“現在正是毛竹生長的季節。冬天還能收冬筍。”村黨支部書記盧仁銓介紹,今年起,村裡牽頭與省屬官莊國有林場合作,讓林場包攬種樹管護事宜,林農和村集體可以輕鬆分紅。

2002年以來,福建探索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讓林權逐步明晰到戶,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分山到戶、均林到人”,讓林業生產力得到解放,但也帶來新問題:林農普遍缺乏專業管理能力、資金投入不足,單家獨戶的經營模式,其弊端逐漸顯現。

針對痛點,一場林地“三權分置”改革由此展開——林地所有權還屬於村集體,把原先的“承包經營權”進行分離,承包權還屬於農民,分離出來的經營權可以流轉。

消除了林農的後顧之憂,被稱為“新林農”的家庭林場、林業專業合作社、林業公司等一大批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據統計,目前沙縣已有“新林農”380家,經營面積86.86萬畝,覆蓋面達63.8%。

點綠成金的林改創新實踐,並不侷限於沙縣。在引金融活水、活綠色經濟等方面,三明市還有妙招。

自家的20畝毛竹山,曾是三明市梅列區洋溪鎮飽飯坑村村民鄧招娣的“心病”。以前,由於沒有抵押物,她很難從銀行貸款。守著綠水青山,村裡的產業不溫不火。

2016年9月,針對林農“融資難、擔保難、貸款貴”,三明市推出普惠小林農的金融改革產品“福林貸”,飽飯坑村成為試點村。當月,鄧招娣就將家中的毛竹山抵押,獲得了10萬元貸款。截至目前,“福林貸”實際放貸12.2億元,惠及林戶11307戶。

以綠色金融創新為切入點,三明市從林地養護,到林下作物種植,再到林產品深加工,探索出鏈條齊整、活力迸發的綠色產業發展之路。目前,三明市引進和培育了一批林業產業龍頭企業,培育涉林中國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10個、省級品牌86個。同時,三明市積極拓展培育林業文化、林區旅遊、林品電商等外延產業,建設了一批林業創意文化旅遊產業園,培育了134戶“森林人家”,佔福建全省的1/3。

南平市

生態銀行盤活資源

記者 鍾自煒

最近,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水南村林業大戶曹光華的手中多了一張特殊的存摺——將自家616畝林地存入“森林生態銀行”,經過評估,249萬元貸款由“森林生態銀行”提供擔保。

點綠成金的關鍵,正是南平市創新實施的“生態銀行”機制。順昌縣林業局局長賴穎生介紹,所謂“森林生態銀行”,就是由順昌縣依託國有林場,以託管、贖買、租賃、合作經營、抵押擔保等方式集聚碎片化的森林資源,並通過專業隊伍對林子科學管護,從而進一步提升森林生態承載能力和林業資源價值。“整合優化,結合發展綠色產業和新業態新模式,讓資源成為生產力,‘資源變資產’的路子越走越寬。”

2018年12月試點至今,順昌縣“森林生態銀行”綜合效益初步顯現。“沒想到,原本還要好多年後才有收益的林子,現在就有收入。”林農夏六華,是“銀行”的第一位客戶。她將自家9畝杉木幼林“存入”,如今每月她都可領到310元的預期收益。託管期滿後,根據山場林木價值,還能再拿到除預付收益成本外的六成純收入。截至目前,“森林生態銀行”已存入林木林地面積8.2萬畝,辦理林權抵押貸款2.2億元。

順昌對“森林生態銀行”的探索,只是南平市著力盤活綠色資源的一個縮影。

作為南平市“生態銀行”試點區域之一,武夷山市五夫鎮五夫村曾經的一片數百畝爛泥冷水田,如今變為集白蓮種植、田螺養殖和休閒觀光於一體的農旅型“生態銀行”項目。“由村委會將該片600多畝農田的承包經營權,流轉給項目公司,公司對農田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升,並引進武夷山市農業龍頭企業入駐,成立合作社開發建設,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武夷山市生態銀行辦副主任王欽明說。

以“生態銀行”試點為契機,五夫鎮釋放資源優勢,整合了一批優秀的“文化+旅遊”“農業+旅遊”項目,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同步發展。2018年,五夫鎮接待遊客量達到8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150%;旅遊總收入7000萬元,同比增長30%;農業總收入3.765億元,同比增長4.6%。

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圖①:在龍巖市上杭縣古田會議會址,油菜花競相綻放。資料圖片

圖②:在龍巖市長汀縣,參加培訓的學員們在聆聽紅軍故事。資料圖片

圖③:位於龍巖市長汀縣的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資料圖片

圖④:三明市寧化縣鳳山村紅軍街前,孩子們在玩耍。劉才恆攝

作為著名革命老區,福建全省84個縣中有70個老區縣,其中原中央蘇區縣37個。龍巖市長汀縣、三明市寧化縣,都是紅軍長征的出發地。

紅土地上展新顏。“十三五”以來,福建統籌安排對老區蘇區各類補助資金規模超過2000億元。通過這些年的努力,福建農村的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調查的110萬人,已經降到2018年底的465人。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有5個實現脫貧摘帽,2185個革命老區建檔立卡貧困村中有2034個實現退出。

龍巖市長汀縣

綠水青山富蘇區

顏珂 陳天長

走進龍巖市長汀縣河田鎮露湖村,綠色群山迎面鋪開,層巒疊翠,景色宜人。山上,是村裡今年新種下的110多畝中藥材——黃花遠志,一棵棵翠綠欲滴,長勢喜人。

露湖村黨支部書記羅群英說,這些黃花遠志,不僅美化了生態環境,同時也是一個扶貧項目,有15戶貧困戶參與,每戶每年可增收1萬元。“易種植、易管理,持續收益時間還長。”羅群英介紹。

長汀縣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曾是我國南方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代又一代長汀人鍥而不捨,持續推進水土流失治理,用綠色發展甩掉了省級貧困縣的帽子;眼下,他們正在走向“美”與“富”的共贏。

“隨著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發揮生態優勢、實施林下經濟工程,成為綠色發展中最直接的路子。”長汀縣林業局局長曹偉清說。近年來,長汀縣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為重點,同時推進採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在全縣形成了“一心三區”的林下經濟發展總體佈局。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在四都鎮上蕉村,豐富的林地資源和良好的森林環境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近年來,上蕉村整村推進,村裡貧困戶全部參與林下種植,三葉青和靈芝等經濟作物種植了1930畝,11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萬餘元。“以前是守著青山綠水,沒有收入。現在,通過林下種植,大家真正感受到‘這裡就是金山’。”上蕉村黨支部書記吳水長說。

一枝獨秀不是春。“全縣因地制宜,在做大蘭花與中草藥兩大林下經濟品牌之外,同時發展‘一村一品’,促使百花齊放。”長汀縣林業局產業辦主任範小明說,目前長汀縣已建成35個林下經濟示範基地。

林權抵押收儲擔保貸款、技術資金扶持……一項項創新措施,保障了林下經濟快速發展。今年,長汀縣成功入選國家第四批林下經濟示範基地。

不僅是扶持林下經濟,長汀縣還嚴把產業“綠色”准入門檻,構築綠色發展體系。稀土、紡織服裝、文化旅遊等主導產業,現代農業、醫療器械、電子商務等重點產業,新能源、健康養老兩大新興產業,無不氣勢蓬勃。2018年,長汀縣地區生產總值達231.7億元,增長7.2%。

三明市將樂縣

深化醫改步子實

蔣昇陽 曹鬆

位於閩西地區的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是原中央蘇區縣。近些年來,將樂縣圍繞民生關切,把破解看病貴看病難作為提升百姓幸福感的重要抓手,不斷探索醫改,走出了一條符合將樂實際的醫改之路。

醫改前,為什麼看病貴?曾任將樂縣總醫院院長的廖冬平坦言,“醫院建設和運行需要資金,醫務人員因收入不高,就利用手上的自主開方權獲取‘回扣’,使得公立醫院成了逐利機構。”

拿“藥價虛高”開刀,是將樂縣破除醫療痼疾的第一步。按照“醫藥、醫保、醫療”三醫聯動的改革路徑,將樂縣全面取消了藥品加成,採取藥品耗材聯合限價採購、規範醫療行為等措施,斬斷藥品耗材流通利益鏈條。同時,通過嚴控醫師處方權限,嚴控過度治療,使一度暢行無阻的大處方、大檢查漸趨絕跡。醫院的收入,則更多地用於補貼醫療服務價格,調整醫生診療費和醫療服務費。2018年,將樂縣總醫院門診患者次均費用142.6元,比醫改前下降36.4元,住院患者次均自付費用1602元,比醫改前下降484元。

除了堵住“以藥養醫”,將樂縣醫改的另一個關鍵是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2014年初,將樂縣醫院與將樂縣中醫院兩家二級公立醫院整合,成立了將樂縣總醫院。2015年底,將樂縣又把11家鄉鎮衛生所整合,全部歸屬縣總醫院管理;組建縣域緊密型醫共體,推行總醫院醫師下鄉巡診與職稱晉升、工資工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掛鉤,實現總院醫生從“被動”下鄉到“主動”進村。2018年,將樂縣總醫院各類醫務人員累計下鄉次數1568人次,門診10426人次,帶教2831人次;2018年基層門診量比2014年增加117.4%。

將樂縣還啟動了“健康將樂”建設。將樂總醫院組建了43支由縣、鄉、村三級醫務人員組成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實現疾病防治關口前移。縣財政投入600萬元專項資金,強化醫共體信息化建設,在縣總醫院建設了健康管理中心。除此之外,將樂縣還成立了由96人組成的健康指導員隊伍和92人組成的健康聯絡員隊伍,成立了由46名高職稱醫護人員為核心的健康教育講師團,並確立了98個健康教育宣講課題;組建健跑協會、冬泳協會等體育俱樂部36支4950人……

從“破解以藥養醫”到“讓老百姓在家門口看病”,再到推進“全民大健康”,將樂縣正讓醫改的紅利惠及越來越多的百姓。

龍巖市上杭縣

紅色旅遊 熱度持續

記者 鍾自煒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八月盛夏,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古田會議會址前,成片荷花散發芬芳。如織遊人徜徉其中,體驗紅色文化。

如今,古田紅色旅遊已步入快車道,構築了完善的“吃、住、行、遊、購、娛”產業鏈條。

在上杭縣,紅色旅遊有了新體驗。距古田會議會址僅10分鐘車程,一個紅軍特色小鎮,能夠讓遊客穿越時空,回到崢嶸歲月:迎風招展的紅旗、醒目的紅軍標語牆和紅色漫畫……在保護好村鎮風貌的基礎上,小鎮植入紅色文化元素,再現紅軍生活、生產等場景,提供沉浸式體驗。

紅色旅遊熱度持續,紅色培訓也如火如荼。在古田幹部學院,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正在教室認真聽講,不時做著筆記。如今,已有百家單位在古田學院設立教學基地或教學點。2018年,古田幹部學院共培訓學員2.73萬人次。

“2018年,龍巖市新增古田(吳地)紅軍小鎮等4家國家3A級紅色旅遊景區,補助紅色旅遊項目14個,補助金額420萬元。”龍巖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陳太坤介紹,目前,全市共有紅色旅遊景區15家。

紅色旅遊,也讓百姓的腰包更鼓了。走進上杭縣才溪鎮嶺和村,村民王新泉忙得不亦樂乎。作為村裡種植大戶,去年他收穫5萬斤臍橙,眼下正在山上忙著除草、施肥。深挖紅色資源,才溪鎮制定了鄉村振興實施細則,大力推動“旅遊+農業”,扶持發展藍莓、葡萄、臍橙等觀光采摘農業,積極培育集紅色文化教育、觀光休閒採摘為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旅遊路線。2018年,才溪鎮接待遊客135萬多人次,旅遊總收入1080多萬元,同比增長35%;農民人均純收入18437元,同比增長10.2%。

“目前,龍巖正打造百里紅色教育參觀旅遊精品線路,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和故事,使紅色與文化旅遊互融互進。”陳太坤錶示,龍巖市將通過實施品牌打造、消費升級、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市場拓展、服務提升等六大行動,力爭實現文旅產業提質升級。

三明市寧化縣

紅色傳承 激發活力

記者 鍾自煒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1930年1月,毛澤東率領紅軍挺進閩西,寫下了《如夢令·元旦》這首詞章。

作為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三明市寧化縣是紅軍長征的出發地之一。

漫步寧化縣淮土鎮鳳山村,一條斑駁老街述說著歷史。“這裡被稱為紅軍街。當年紅軍戰士就住在這條街兩旁的民宅內,幾乎家家都住著紅軍。”鳳山村村委會主任王興華介紹。

這片紅色故土,其發展卻面臨著自然環境的挑戰。過去幾十年,寧化縣水土流失面積54萬畝,佔縣域總面積的14.8%。而淮土鎮,更是治理的難中之難。“淮土淮土,光山禿土。”王興華說,這句歌謠正是當年的寫照。

紅色傳承,綠色發展。“這些年,針對水土流失問題,我們在大力植樹造林、全面禁止砍伐的同時,也利用這裡的土壤特性,引導種植油茶,力爭實現治荒與致富同步。”鳳山村黨支部書記王興楷表示。

目前,淮土鎮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8萬餘畝,全鎮的森林覆蓋率達到66.5%。利用當地地勢平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的特性,淮土鎮大力發展油茶產業。2011年,淮土茶籽油還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為了更好地抱團發展,王興楷牽頭成立合作社,註冊“淮鄉”商標共同使用。

紅色傳承,激發發展新活力。不僅油茶,寧化推進“兩米兩茶一稻種”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促進現代農業優化升級,2018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2.96億元。同時,加快打造“一地一院一舊居一線路”紅色精品旅遊線路,去年遊客接待量、旅遊總收入分別同比增長18.15%、20.5%。

寧化的發展之路,正是三明市的一個縮影。“三明市將繼續傳承紅色基因,因地制宜扶持發展縣域特色經濟,加強民生保障,打造‘風展紅旗如畫’品牌。”三明市相關負責人表示。

新福建 新畫卷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山海相連,清新福建。

在這裡,召開了兩次意義深遠的古田會議,有兩處紅軍長征的出發地;在這裡,森林覆蓋率達66.8%,綠意盎然。

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這一宏偉藍圖已經擘畫出來。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新活力、以創新驅動培育新動能、以綠色發展厚植新優勢,一個“生態高顏值、發展高素質”的新福建正闊步向前。(鍾自煒)

圖片說明:

圖①:龍巖市長汀縣汀江國家溼地公園。資料圖片

圖②:位於漳州市的火山島。吳德清攝

圖③:位於福州市的一處高山茶園。資料圖片

圖④:莆田市仙遊縣木蘭溪。資料圖片

圖⑤:福平鐵路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元洪航道橋主橋。胡國林攝

圖⑥:福州市的一場集體婚禮。鄭江晶攝

圖⑦:三明市泰寧縣大金湖。資料圖片

圖⑧:有“田園都市,生態之城”之稱的漳州市。資料圖片

來源:《人民日報》( 2019年09月02日 09-14 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省份邁入先進行列,從交通閉塞之地變成通達世界便捷之地,從絕對貧困變成小康富裕,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篇章。

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奮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

中共福建省委書記 于偉國

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 唐登傑

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省份邁入先進行列,從交通閉塞之地變成通達世界便捷之地,從絕對貧困變成小康富裕,譜寫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篇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2.73億元、2.2億元、106元、69.97元,提高到2018年的3.58萬億元、5045億元、42121元、17821元。

這些進步和變化,都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取得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17年半,為福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傾注了心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福建擘畫了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的宏偉藍圖。在今年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對新時代新福建建設提出新希望、新要求。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2012年以來,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1%,目前,總量躍居全國第十;人均生產總值從5.3萬元增加到9.1萬元,升至全國第六;實現了市市通動車、縣縣通高速、鎮鎮通幹線、村村通客車;森林覆蓋率提升到66.8%,長期保持全國第一。一個經濟高素質、生態高顏值的新福建正蓬勃發展。

聚焦“機制活”,全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向改革開放要動力。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以“再出發”的信心決心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三去一降一補”,落實“八字方針”,鋼鐵、煤炭去產能超額完成國家任務,去年民間投資對全省投資增長貢獻率達94.9%。持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放管服”、國資國企、財稅金融、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福建成為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省份之一。持續拓展對外開放新優勢。發揮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等多區疊加優勢,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閩世界500強企業有150多家,外資企業超過5.8萬家。自貿試驗區率先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模式,27項首創舉措在全國複製推廣。開通“絲路海運”航線50條,臺閩歐班列實現“海絲”與“陸絲”的無縫對接。著力打造臺胞臺企在大陸發展的第一家園。發揮對臺獨特優勢,大力推進“新四通”和與金門、馬祖通水、通電、通氣、通橋。制定惠臺66條實施意見、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42項措施等。

聚焦“產業優”,全力推動經濟發展“高素質”。產業優化升級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的關鍵支撐。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實施經濟發展“百千萬支撐工程”,加快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突出創新驅動。制定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46項措施,實施技術改造專項行動,建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加快發展。2012年以來,高新技術企業從1528家增加到38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近2倍;數字經濟規模達1.42萬億元。突出龍頭帶動。堅持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千億產業集群由5個增加至16個。100多種產品市場佔有率進入全國前三,全球每5臺工業機器人就有1臺產自福建,每4塊汽車玻璃就有1塊產自福建,每12個人就擁有1雙福建產的鞋。突出整體提升。推進現代服務業提速提質,去年新興服務業行業營收增速普遍在20%以上。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水產、竹林、水果、畜禽、蔬菜等產業,年產值均超千億元。

聚焦“百姓富”,全力解決人民群眾“心頭事”。我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頭等大事”和“關鍵小事”。2012年以來,全省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每年均在70%以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帶著感情和責任做好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現行扶貧標準下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脫貧,“寧德模式”成為全國特色扶貧開發的典範。堅決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短板。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以下。實施補短板工程,加快補齊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短板。推進“三醫聯動”改革,全省醫藥費用增幅由兩位數降至9%左右。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強化底線思維、憂患意識,深入開展平安福建建設、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等,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聚焦“生態美”,全力保持生態環境“高顏值”。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也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抓的建設。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要求,持之以恆推進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擘畫的“生態省”建設戰略。樹好綠色發展導向。對全省縣(市、區)總數40%的34個縣(市、區)及南平、龍巖、三明、寧德4個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取消GDP硬性考核,把考核重點放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上。創新綠色發展機制。紮實推進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探索創新全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排汙權、碳排放權、用能權、水權交易,綠色金融等制度機制,22項改革成果全國推廣。增進綠色發展福祉。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常年保持全優,主要河流優良水質比例為96.5%,主要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98.8%,PM2.5平均濃度近3年分別為28微克/立方米、27微克/立方米、26微克/立方米,一年降一個點。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項主要汙染物排放強度,連續多年保持在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下。

黨的建設一刻也不能放鬆。我們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提出“五抓五看”“八個堅定不移”等具體部署,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各方面建設。認真抓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著力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幹部隊伍,紮實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持之以恆正風肅紀,推進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時倡導的“四下基層”“馬上就辦、真抓實幹”“滴水穿石”等優良作風,激勵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保持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我們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兩個維護”作為根本原則和首要任務,永遠不忘走過的路、積極遠眺前行的路、紮實走好腳下的路,堅守初心、擔當使命,努力把新福建宏偉藍圖變成生動現實,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本期統籌:蔣昇陽 李智勇 熊 建

數讀福建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新產業匯聚新動能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位於寧德市的光伏發電板,為經濟發展提供動能。林文強攝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觀眾試用政務服務機器人。葉義斌攝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健康管理太空艙”被應用於體檢。資料圖片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福州片區。俞鬆攝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發展駛上快車道。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GDP從2012年的不足2萬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58萬億元,年均增長9.1%,增速居我國東部地區省份的前列。

高速度背後,更有提質增效的高質量。探索建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從2012年的1528家增加到2018年的3800多家,高新技術產業的增加值增長近2倍。持續推進數字福建建設,連續舉辦兩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全省數字經濟規模2018年達到1.42萬億元。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福州市

數字點燃發展引擎

記者 鍾自煒

一部手機暢行全城,在福州市已成為現實:刷碼便可乘坐公交、地鐵,通過APP就能預約掛號、在街邊免費借書……這款名為“e福州”的APP,是福州市新型智慧城市系統的統一入口和平臺。“APP橫向融合福州市40多個委辦局,縱向整合六區六縣的近60項便民、公共服務,並與全市15個核心業務平臺實現認證對接,實現了交通出行、教育繳費、看病就醫、政務服務等10餘個場景的便民服務。”福州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委員會主任張青雅說,“截至目前,註冊用戶已超過150萬人,日活躍人數在15萬人以上。”

2000年,“數字福建”建設啟動,開啟了福建大規模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序幕。2018年起,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連續兩年在福州市成功舉辦,“數字福建”建設再度駛入快車道。

“互聯網+政務服務”日漸完善。福州市“前臺綜合受理、後臺分類審批、綜合窗口統一出件”的審批服務模式趨於成熟,服務效率不斷提升:業務辦理排隊時間由33分鐘縮至14分鐘,事項平均辦結時間從7.2天縮至3.6天,群眾辦事累計滿意率達99.99%。在市行政(市民)服務中心,網上辦事大廳、官方微信、“e福州”APP等平臺集合成“數字矩陣”,8種“O2O”政務服務模式推動服務能力最大化輸出,實現92.25%的市級事項“最多跑一趟”。

數字經濟方興未艾。福州市依託地區優勢,重點打造大數據產業基地、物聯網產業基地、軟件產業基地、顯示產業基地等,實現新興技術龍頭企業、獨角獸企業匯聚;2018年福州數字經濟規模突破2800億元,佔GDP的36%;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5.6%;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7.2%。著眼未來,福州市提出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力爭到2020年數字經濟規模突破4000億元,佔GDP比重超45%……

以福州市為代表,“數字福建”建設更是碩果累累。目前,福建省已經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製造業為基礎,以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通信服務業為增長點,以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為突破口的數字經濟發展格局。“2018年,福建省數字經濟規模達到1.42萬億元,成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力量。”福建省有關負責人表示。

莆田市

平臺經濟特色集聚

記者 鍾自煒

鞋業企業超過4000家、年產值超800億元……製鞋,是福建省莆田市的支柱產業之一。然而,隨著原材料價格和人工成本上漲、代工生產線轉移,近年來莆田製鞋產業正在經歷轉型升級“陣痛期”。如何爬坡過坎?莆田市以打造平臺、整合資源破題。

“莆田市鞋業各自為戰,與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差,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莆田市鞋業協會會長、莆田雙馳實業董事長陳文彪說,近幾年,製鞋原材料價格上漲,擠壓了代工利潤空間,而且鞋企貸款利率上浮,融資成本高、渠道少。

針對行業痛點,2017年莆田市、荔城區兩級政府牽頭,與雙馳、華峰等7家鞋業龍頭企業共同打造以“特色產業鏈+產業互聯網+金融資本”為核心路徑的鞋行業供應鏈平臺,眾協聯鞋業產業鏈服務平臺應運而生。

“平臺提供原材料集中採購、平臺融資、抱團營銷等供應鏈服務,解決了大量中小企業採購成本高、融資擔保難、議價能力弱等問題,也讓供需得到有效對接。”陳文彪介紹,“經過整合,3到5年內,全市鞋業在線交易規模有望達300億元,節約成本30億元。”

整合行業上下游供應鏈,以此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從而加速轉型升級,實現逆勢突圍。在莆田市,如眾協聯這樣的平臺經濟遍地開花——

莆田市秀嶼區上塘,銀飾從業人員達5萬多人。2015年,專業的B2B銀飾電商平臺“找銀網”在此設立,如今註冊批發採購商超過2.1萬名,產品數量達2.3萬款;

莆田市民營加油站數量達2萬座。2018年,“智慧能源”平臺成立,提供“互聯網+油站+客戶+國企+金融+品牌+服務”的綜合解決方案,首期已有4300多座民營加油站加盟;

莆田市工藝美術生產企業有7000多家。2017年,“大工美之家”應運而生。這個集設計研發、質量檢測、採購銷售、品牌運營、金融服務等為一體的跨界融合創新平臺,通過搭建線上線下平臺,實現工藝美術全產業鏈服務……

“目前,莆田市已在健康醫療、木材產業、工藝美術、加油站、鞋服等特色行業創建了一批具有莆田特色和競爭優勢的產業平臺。”莆田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到2020年,莆田市將力爭實現平臺交易額達2000億元,重點打造5到10家交易額超百億元、1到2家交易額超千億元的平臺企業,建成產業鮮明、帶動強勁的“平臺經濟”示範區。

泉州市

實體經濟發展壯大

記者 顏珂 林小溪

“永不止步”的安踏集團,2018年賣出了約7000萬雙鞋、1億件衣服,銷售流水超過400億元。

在集團執行董事、首席財務官賴世賢看來,不論企業如何發展,主線一直清晰:“我們從一家旅遊鞋廠家起步,始終將焦點放在體育用品。”

這種堅守的執著,根植於安踏所在的這片土地。連續25年位居福建省縣域經濟總量第一的晉江,咬住實體經濟不放鬆——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中,實體經濟的貢獻佔比達60%以上;由實體經濟創造的產值、稅收和就業崗位,佔比都在95%以上。晉江所在的泉州市,特色產業集群20多個,建材家居和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

工程機械行業,競爭激烈,晉工則在石材礦山作業領域找到了快速發展的空間。企業研發推出的叉裝機,一舉解決了石材荒料搬運的老大難。如今,晉工出廠的“大力士”,已經能夠輕鬆實現50噸以上荒料的搬運。

“堅守不是固守,關鍵在找準位置,做出特色。”晉工相關負責人說。

實體經濟是“傳家寶”,但若要傳家久,既要心無旁騖,也要把準市場脈搏,求新求變。安踏就一直在“進化”。去年,他們又開啟創業“新十年”,提出以創業者心態,去寫好全球化這篇大文章。“中國公司中真正的全球化企業還不多,全球化依然是我們的挑戰。”賴世賢說。

靠實體經濟起家,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眼下的泉州市,正大力挖掘傳統產業新價值,發展新制造、新經濟,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塑造泉州製造的新形象。

廈門港務集團

絲路海運服務升級

記者 顏珂 林小溪

廈門港務集團科創中心,1000多米外的橋吊裝載作業,就在工作人員手中的操作杆上輕鬆進行。智慧物流平臺的大屏幕上,全港集裝箱物流數據實時刷新。廈門港全港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了約6%,增速是去年的兩倍。

“絲路海運”航線,是廈門港增長提速的重要引擎。福建絲路海運運營有限公司運營總監李南介紹,截至今年7月20日,43條“絲路海運”航線集裝箱吞吐量為54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2.3%。

2018年12月,福建“絲路海運”正式開行。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攜手福建交通運輸集團、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等共同發起成立“絲路海運”聯盟,旨在打造以港航業務為主幹,融合多式聯運和綜合物流服務等要素的服務標準化、運行便捷化、管理智能化的“海絲”物流新體系。目前,業已命名的“絲路海運”航線一共50條,廈門港佔了43條。每條新命名航線的背後,都是全面升級的標準化服務體系。

“從船舶靠港安排,到拖輪配套服務,再到碼頭平面運輸配套服務,加入‘絲路海運’聯盟的公司都可使用升級後的服務套餐。”李南說。

宏海箱運有限公司是最早的一批受益者。廈門分公司副總經理李建川舉例說:“船到港後,同樣是窗口期,同時排隊的貨船可能有幾批,但加入‘絲路海運’聯盟的船公司就享有優先靠港權。”

在李南看來,以高標準服務提高軟實力,可以成為廈門港增強自身競爭力的有效路徑。事實上,“絲路海運”一系列服務細則的出臺,正在不斷增加廈門港的吸引力。前不久,船運公司馬士基公司,就把一條航線的中轉點放到了廈門。“其原因,就在於我們推出的服務標準。”李南說,中轉貨物量已經成為廈門港業務量的又一新增長點。

生態底色好 綠色發展強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圖①:漳州市南靖縣的生態農業吸引參觀者。資料圖片

圖②:南平市武夷山風光。資料圖片

圖③:泉州市安溪縣,茶農正在採摘秋茶。資料圖片

圖④:龍巖市永定區初溪村的土樓群。資料圖片

森林覆蓋率66.8%,長期保持全國第一;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常年保持全優……早在2000年,福建提出“生態省”建設構想。2016年6月,福建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從生態底色好,到綠色發展強,福建推進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的體制機制創新,三年來實施了38項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制度改革。既保持綠水青山,又收穫金山銀山,福建努力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質量齊頭並進。

漳州市

食品名城再升級

記者 顏珂 林小溪

仲夏,走進福建同發食品公司的標準化菇房,彷彿邁入一個清涼世界。16攝氏度的工廠內,體態飽滿的雙孢蘑菇正在冒頭。同發集團總裁助理王翠娟介紹:“採用工廠化生產,雙孢蘑菇年產量是傳統工藝的10倍。”

這家菇房所在的漳州市角美鎮,素有“中國蘑菇之鄉”的美稱。眼下,現代化生產方式的引入,實現了雙孢蘑菇種植的標準化,撬動了生產變革。

效益更有保障。“傳統種植模式下,產品基本在同一時間段上市,供給過度集中,價格一般不高。”王翠娟說,工廠化生產能實現全年均衡發展,沒有市場空檔期,無論氣候、季節,全年都可以出貨,批發價格較為穩定。

生產更加綠色。培養料是雙孢蘑菇生長的“土壤”。以往,培養料隨意堆放,一到雨天,汙水橫流。如今,工藝改進,減少了肥料對環境的汙染,還提升了肥料的利用效率。

地處閩南的漳州市,氣候溫暖宜人,四季瓜果飄香。漳州人順勢而為,把生態優勢轉換為產業優勢——現代農業領跑福建,產業鏈下游的食品工業也強勢崛起,成為主導產業之一。然而,他們並不滿足。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如何使效益更好、附加值更高?“中國食品名城”,還需將自身打造為“升級版”。

歐瑞園食品公司,每年要消耗約2000噸漳州產的香蕉,及大量的其他果蔬。公司之前的產品,大多隻是初加工後的凍幹,雖說遠銷歐洲,但附加值並不高。4年前,公司決定轉型,把市場重心從海外轉向國內,每隔一段時間便推出一款創意產品。從溶豆、糯米糰到凍幹銀耳羹,不少產品成了消費者追捧的“網紅食品”。“以前是初加工,現在是做創意食品,附加值和利潤率都增加了。”公司副總經理王莉說。

近年來,漳州市通過“制定一套科學規劃、出臺一套扶持政策、打造一套品牌營銷體系”,從產業佈局規劃、政策措施扶持和營銷體系建設三個方面著力推動食品產業轉型升級。去年,僅撥付的技術改造獎勵資金、增產增效符合條件企業獎勵資金、產業集群創新發展補助資金,就有695.26萬元。

如今,漳州市食品企業已經擁有6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8個院士工作站。截至去年年底,漳州市食品規模工業企業達607家,實現規模工業產值1578億元,佔到全省食品工業份額的1/3。

泉州市安溪縣

崩崗穿上綠衣裳

記者 顏珂 林小溪

茶園綻綠,梯田平整,樹木蔥蘢。“除了種茶種果,我還發展養殖。這就叫立體農業。”陳世哲說。

今年52歲的陳世哲,從小在泉州市安溪縣龍門鎮洋坑村長大。2008年,他在老家承包了600畝山崗,當起家庭農場主。去年,農場收益突破百萬元。不過,他沒有忘卻幼時的情形:“我小時候,泥沙會被大雨衝下來,淹了不少農田。”

安溪縣,地處福建省東南部。高峰時,這裡崩崗數量接近1.3萬處,造成了嚴重的侵蝕危害。崩崗,就是經過漫長歲月的侵蝕,高度分化的花崗岩山體,在雨水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不斷崩塌下洩。2008年,安溪縣啟動國家生態縣創建工作,因地制宜治理洋坑村12處連片崩崗群,又把治理區發包給種養大戶,通過崩崗治理與經濟作物種植相結合的方式反哺生態,這才有了陳世哲現在的家庭農場。

“原來的崩崗,土壤不好,種下去的東西沒多久就會死掉。”在陳世哲看來,先天自然條件不足,就更需後天努力,他把農場的牲畜糞便變廢為寶,建起沼氣池,給土地用上了有機肥。

“沼液噴一下,植物長得快,而且果子品質更好!”陳世哲說,乾燥的糞肥除了自用,也能拿去賣,一年能賺2萬多元,還不會汙染環境。

從崩崗治理中獲益的陳世哲,通過發展“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又為洋坑村帶來了鳥語茶香、盎然生機。

崩崗“穿綠衣”,同為本地人的林振輝,全看在眼裡。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原先這裡是一個高耗能、高汙染的產業區。”林振輝工作的弘橋智谷電商產業園,位於安溪縣官橋鎮官鬱村鐵峰山腳下,花崗岩含量豐富。林振輝回憶說,依託礦山資源,當時有超過100家石材加工企業在園區聚集。“晴天全是灰,雨天都是泥。”他說。

一面是迫在眉睫的生態環境保護,一面是石材、水泥、鋼鐵等一度撐起安溪財稅一半的支柱產業,如何進行取捨?2011年,安溪縣實現了石材行業全面退出。經過一番“騰籠換鳥”,包括弘橋智谷電商產業園在內的電子商務、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產業迅速崛起。

如今的安溪縣,高耗能、高汙染、高剩餘走了,高科技、高品質、高競爭力來了。“現在,環境非常好。”林振輝看著對面翠綠的鐵峰山,欣慰地說。

三明市

深化林改點綠成金

記者 鍾自煒

盛夏,福建省三明市沙縣高橋鎮上裡村一派火熱。“現在正是毛竹生長的季節。冬天還能收冬筍。”村黨支部書記盧仁銓介紹,今年起,村裡牽頭與省屬官莊國有林場合作,讓林場包攬種樹管護事宜,林農和村集體可以輕鬆分紅。

2002年以來,福建探索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讓林權逐步明晰到戶,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分山到戶、均林到人”,讓林業生產力得到解放,但也帶來新問題:林農普遍缺乏專業管理能力、資金投入不足,單家獨戶的經營模式,其弊端逐漸顯現。

針對痛點,一場林地“三權分置”改革由此展開——林地所有權還屬於村集體,把原先的“承包經營權”進行分離,承包權還屬於農民,分離出來的經營權可以流轉。

消除了林農的後顧之憂,被稱為“新林農”的家庭林場、林業專業合作社、林業公司等一大批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據統計,目前沙縣已有“新林農”380家,經營面積86.86萬畝,覆蓋面達63.8%。

點綠成金的林改創新實踐,並不侷限於沙縣。在引金融活水、活綠色經濟等方面,三明市還有妙招。

自家的20畝毛竹山,曾是三明市梅列區洋溪鎮飽飯坑村村民鄧招娣的“心病”。以前,由於沒有抵押物,她很難從銀行貸款。守著綠水青山,村裡的產業不溫不火。

2016年9月,針對林農“融資難、擔保難、貸款貴”,三明市推出普惠小林農的金融改革產品“福林貸”,飽飯坑村成為試點村。當月,鄧招娣就將家中的毛竹山抵押,獲得了10萬元貸款。截至目前,“福林貸”實際放貸12.2億元,惠及林戶11307戶。

以綠色金融創新為切入點,三明市從林地養護,到林下作物種植,再到林產品深加工,探索出鏈條齊整、活力迸發的綠色產業發展之路。目前,三明市引進和培育了一批林業產業龍頭企業,培育涉林中國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10個、省級品牌86個。同時,三明市積極拓展培育林業文化、林區旅遊、林品電商等外延產業,建設了一批林業創意文化旅遊產業園,培育了134戶“森林人家”,佔福建全省的1/3。

南平市

生態銀行盤活資源

記者 鍾自煒

最近,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水南村林業大戶曹光華的手中多了一張特殊的存摺——將自家616畝林地存入“森林生態銀行”,經過評估,249萬元貸款由“森林生態銀行”提供擔保。

點綠成金的關鍵,正是南平市創新實施的“生態銀行”機制。順昌縣林業局局長賴穎生介紹,所謂“森林生態銀行”,就是由順昌縣依託國有林場,以託管、贖買、租賃、合作經營、抵押擔保等方式集聚碎片化的森林資源,並通過專業隊伍對林子科學管護,從而進一步提升森林生態承載能力和林業資源價值。“整合優化,結合發展綠色產業和新業態新模式,讓資源成為生產力,‘資源變資產’的路子越走越寬。”

2018年12月試點至今,順昌縣“森林生態銀行”綜合效益初步顯現。“沒想到,原本還要好多年後才有收益的林子,現在就有收入。”林農夏六華,是“銀行”的第一位客戶。她將自家9畝杉木幼林“存入”,如今每月她都可領到310元的預期收益。託管期滿後,根據山場林木價值,還能再拿到除預付收益成本外的六成純收入。截至目前,“森林生態銀行”已存入林木林地面積8.2萬畝,辦理林權抵押貸款2.2億元。

順昌對“森林生態銀行”的探索,只是南平市著力盤活綠色資源的一個縮影。

作為南平市“生態銀行”試點區域之一,武夷山市五夫鎮五夫村曾經的一片數百畝爛泥冷水田,如今變為集白蓮種植、田螺養殖和休閒觀光於一體的農旅型“生態銀行”項目。“由村委會將該片600多畝農田的承包經營權,流轉給項目公司,公司對農田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升,並引進武夷山市農業龍頭企業入駐,成立合作社開發建設,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武夷山市生態銀行辦副主任王欽明說。

以“生態銀行”試點為契機,五夫鎮釋放資源優勢,整合了一批優秀的“文化+旅遊”“農業+旅遊”項目,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同步發展。2018年,五夫鎮接待遊客量達到8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150%;旅遊總收入7000萬元,同比增長30%;農業總收入3.765億元,同比增長4.6%。

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圖①:在龍巖市上杭縣古田會議會址,油菜花競相綻放。資料圖片

圖②:在龍巖市長汀縣,參加培訓的學員們在聆聽紅軍故事。資料圖片

圖③:位於龍巖市長汀縣的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資料圖片

圖④:三明市寧化縣鳳山村紅軍街前,孩子們在玩耍。劉才恆攝

作為著名革命老區,福建全省84個縣中有70個老區縣,其中原中央蘇區縣37個。龍巖市長汀縣、三明市寧化縣,都是紅軍長征的出發地。

紅土地上展新顏。“十三五”以來,福建統籌安排對老區蘇區各類補助資金規模超過2000億元。通過這些年的努力,福建農村的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調查的110萬人,已經降到2018年底的465人。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有5個實現脫貧摘帽,2185個革命老區建檔立卡貧困村中有2034個實現退出。

龍巖市長汀縣

綠水青山富蘇區

顏珂 陳天長

走進龍巖市長汀縣河田鎮露湖村,綠色群山迎面鋪開,層巒疊翠,景色宜人。山上,是村裡今年新種下的110多畝中藥材——黃花遠志,一棵棵翠綠欲滴,長勢喜人。

露湖村黨支部書記羅群英說,這些黃花遠志,不僅美化了生態環境,同時也是一個扶貧項目,有15戶貧困戶參與,每戶每年可增收1萬元。“易種植、易管理,持續收益時間還長。”羅群英介紹。

長汀縣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曾是我國南方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代又一代長汀人鍥而不捨,持續推進水土流失治理,用綠色發展甩掉了省級貧困縣的帽子;眼下,他們正在走向“美”與“富”的共贏。

“隨著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發揮生態優勢、實施林下經濟工程,成為綠色發展中最直接的路子。”長汀縣林業局局長曹偉清說。近年來,長汀縣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為重點,同時推進採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在全縣形成了“一心三區”的林下經濟發展總體佈局。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在四都鎮上蕉村,豐富的林地資源和良好的森林環境為林下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近年來,上蕉村整村推進,村裡貧困戶全部參與林下種植,三葉青和靈芝等經濟作物種植了1930畝,11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萬餘元。“以前是守著青山綠水,沒有收入。現在,通過林下種植,大家真正感受到‘這裡就是金山’。”上蕉村黨支部書記吳水長說。

一枝獨秀不是春。“全縣因地制宜,在做大蘭花與中草藥兩大林下經濟品牌之外,同時發展‘一村一品’,促使百花齊放。”長汀縣林業局產業辦主任範小明說,目前長汀縣已建成35個林下經濟示範基地。

林權抵押收儲擔保貸款、技術資金扶持……一項項創新措施,保障了林下經濟快速發展。今年,長汀縣成功入選國家第四批林下經濟示範基地。

不僅是扶持林下經濟,長汀縣還嚴把產業“綠色”准入門檻,構築綠色發展體系。稀土、紡織服裝、文化旅遊等主導產業,現代農業、醫療器械、電子商務等重點產業,新能源、健康養老兩大新興產業,無不氣勢蓬勃。2018年,長汀縣地區生產總值達231.7億元,增長7.2%。

三明市將樂縣

深化醫改步子實

蔣昇陽 曹鬆

位於閩西地區的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是原中央蘇區縣。近些年來,將樂縣圍繞民生關切,把破解看病貴看病難作為提升百姓幸福感的重要抓手,不斷探索醫改,走出了一條符合將樂實際的醫改之路。

醫改前,為什麼看病貴?曾任將樂縣總醫院院長的廖冬平坦言,“醫院建設和運行需要資金,醫務人員因收入不高,就利用手上的自主開方權獲取‘回扣’,使得公立醫院成了逐利機構。”

拿“藥價虛高”開刀,是將樂縣破除醫療痼疾的第一步。按照“醫藥、醫保、醫療”三醫聯動的改革路徑,將樂縣全面取消了藥品加成,採取藥品耗材聯合限價採購、規範醫療行為等措施,斬斷藥品耗材流通利益鏈條。同時,通過嚴控醫師處方權限,嚴控過度治療,使一度暢行無阻的大處方、大檢查漸趨絕跡。醫院的收入,則更多地用於補貼醫療服務價格,調整醫生診療費和醫療服務費。2018年,將樂縣總醫院門診患者次均費用142.6元,比醫改前下降36.4元,住院患者次均自付費用1602元,比醫改前下降484元。

除了堵住“以藥養醫”,將樂縣醫改的另一個關鍵是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2014年初,將樂縣醫院與將樂縣中醫院兩家二級公立醫院整合,成立了將樂縣總醫院。2015年底,將樂縣又把11家鄉鎮衛生所整合,全部歸屬縣總醫院管理;組建縣域緊密型醫共體,推行總醫院醫師下鄉巡診與職稱晉升、工資工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掛鉤,實現總院醫生從“被動”下鄉到“主動”進村。2018年,將樂縣總醫院各類醫務人員累計下鄉次數1568人次,門診10426人次,帶教2831人次;2018年基層門診量比2014年增加117.4%。

將樂縣還啟動了“健康將樂”建設。將樂總醫院組建了43支由縣、鄉、村三級醫務人員組成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實現疾病防治關口前移。縣財政投入600萬元專項資金,強化醫共體信息化建設,在縣總醫院建設了健康管理中心。除此之外,將樂縣還成立了由96人組成的健康指導員隊伍和92人組成的健康聯絡員隊伍,成立了由46名高職稱醫護人員為核心的健康教育講師團,並確立了98個健康教育宣講課題;組建健跑協會、冬泳協會等體育俱樂部36支4950人……

從“破解以藥養醫”到“讓老百姓在家門口看病”,再到推進“全民大健康”,將樂縣正讓醫改的紅利惠及越來越多的百姓。

龍巖市上杭縣

紅色旅遊 熱度持續

記者 鍾自煒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八月盛夏,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古田會議會址前,成片荷花散發芬芳。如織遊人徜徉其中,體驗紅色文化。

如今,古田紅色旅遊已步入快車道,構築了完善的“吃、住、行、遊、購、娛”產業鏈條。

在上杭縣,紅色旅遊有了新體驗。距古田會議會址僅10分鐘車程,一個紅軍特色小鎮,能夠讓遊客穿越時空,回到崢嶸歲月:迎風招展的紅旗、醒目的紅軍標語牆和紅色漫畫……在保護好村鎮風貌的基礎上,小鎮植入紅色文化元素,再現紅軍生活、生產等場景,提供沉浸式體驗。

紅色旅遊熱度持續,紅色培訓也如火如荼。在古田幹部學院,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正在教室認真聽講,不時做著筆記。如今,已有百家單位在古田學院設立教學基地或教學點。2018年,古田幹部學院共培訓學員2.73萬人次。

“2018年,龍巖市新增古田(吳地)紅軍小鎮等4家國家3A級紅色旅遊景區,補助紅色旅遊項目14個,補助金額420萬元。”龍巖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陳太坤介紹,目前,全市共有紅色旅遊景區15家。

紅色旅遊,也讓百姓的腰包更鼓了。走進上杭縣才溪鎮嶺和村,村民王新泉忙得不亦樂乎。作為村裡種植大戶,去年他收穫5萬斤臍橙,眼下正在山上忙著除草、施肥。深挖紅色資源,才溪鎮制定了鄉村振興實施細則,大力推動“旅遊+農業”,扶持發展藍莓、葡萄、臍橙等觀光采摘農業,積極培育集紅色文化教育、觀光休閒採摘為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旅遊路線。2018年,才溪鎮接待遊客135萬多人次,旅遊總收入1080多萬元,同比增長35%;農民人均純收入18437元,同比增長10.2%。

“目前,龍巖正打造百里紅色教育參觀旅遊精品線路,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和故事,使紅色與文化旅遊互融互進。”陳太坤錶示,龍巖市將通過實施品牌打造、消費升級、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市場拓展、服務提升等六大行動,力爭實現文旅產業提質升級。

三明市寧化縣

紅色傳承 激發活力

記者 鍾自煒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1930年1月,毛澤東率領紅軍挺進閩西,寫下了《如夢令·元旦》這首詞章。

作為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三明市寧化縣是紅軍長征的出發地之一。

漫步寧化縣淮土鎮鳳山村,一條斑駁老街述說著歷史。“這裡被稱為紅軍街。當年紅軍戰士就住在這條街兩旁的民宅內,幾乎家家都住著紅軍。”鳳山村村委會主任王興華介紹。

這片紅色故土,其發展卻面臨著自然環境的挑戰。過去幾十年,寧化縣水土流失面積54萬畝,佔縣域總面積的14.8%。而淮土鎮,更是治理的難中之難。“淮土淮土,光山禿土。”王興華說,這句歌謠正是當年的寫照。

紅色傳承,綠色發展。“這些年,針對水土流失問題,我們在大力植樹造林、全面禁止砍伐的同時,也利用這裡的土壤特性,引導種植油茶,力爭實現治荒與致富同步。”鳳山村黨支部書記王興楷表示。

目前,淮土鎮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8萬餘畝,全鎮的森林覆蓋率達到66.5%。利用當地地勢平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的特性,淮土鎮大力發展油茶產業。2011年,淮土茶籽油還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為了更好地抱團發展,王興楷牽頭成立合作社,註冊“淮鄉”商標共同使用。

紅色傳承,激發發展新活力。不僅油茶,寧化推進“兩米兩茶一稻種”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促進現代農業優化升級,2018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2.96億元。同時,加快打造“一地一院一舊居一線路”紅色精品旅遊線路,去年遊客接待量、旅遊總收入分別同比增長18.15%、20.5%。

寧化的發展之路,正是三明市的一個縮影。“三明市將繼續傳承紅色基因,因地制宜扶持發展縣域特色經濟,加強民生保障,打造‘風展紅旗如畫’品牌。”三明市相關負責人表示。

新福建 新畫卷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山海相連,清新福建。

在這裡,召開了兩次意義深遠的古田會議,有兩處紅軍長征的出發地;在這裡,森林覆蓋率達66.8%,綠意盎然。

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這一宏偉藍圖已經擘畫出來。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新活力、以創新驅動培育新動能、以綠色發展厚植新優勢,一個“生態高顏值、發展高素質”的新福建正闊步向前。(鍾自煒)

圖片說明:

圖①:龍巖市長汀縣汀江國家溼地公園。資料圖片

圖②:位於漳州市的火山島。吳德清攝

圖③:位於福州市的一處高山茶園。資料圖片

圖④:莆田市仙遊縣木蘭溪。資料圖片

圖⑤:福平鐵路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元洪航道橋主橋。胡國林攝

圖⑥:福州市的一場集體婚禮。鄭江晶攝

圖⑦:三明市泰寧縣大金湖。資料圖片

圖⑧:有“田園都市,生態之城”之稱的漳州市。資料圖片

來源:《人民日報》( 2019年09月02日 09-14 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福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