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我最後為漫威電影激動還要追溯到2016年的《美國隊長3:內戰》——也是羅素兄弟拍的。然而過了這麼久,我對它的印象有所改變,尤其是曾經又看了一遍《美國隊長2:冬兵》和《內戰》之後,我感覺後者並不如我記憶中的那樣精彩。當然,它仍然要比大部分漫威電影高明許多,但又難免顯得有些空洞。

漫威這麼多年,對類型電影最大的創新是將簡單的“續集”擴展為“宇宙”概念,這就為系列開發加了好幾個維度。如此一來,世界觀的感覺就更加強烈了,觀眾粘性也會成倍增長。這需要天才的商業頭腦,也需要強大的魄力。我為漫威的這種策略思路而驚豔。但是拿到單一作品中來看,事情並不總是那麼美好。我想只需要運用初中課本里關於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係,就能很好地梳理漫威電影宇宙。

《復仇者4:終局之戰》:一個時代的落幕

在另一方面,我們在享受以漫威為首的漫畫改編電影或相似類型片的同時,也要進行一定的對抗性審視。就像之前我說過的,我們的審美不應被某些持續流行的影像模式所禁錮。當同質化的內容與形式被追捧到一定程度時,觀眾應該警惕起來,避免陷入奇觀與營銷的旋渦。原因很簡單,電影不只是這一種樣子,我們也不應該主動侷限自己的視野。

漫威十一年試圖在用漫威電影宇宙(MCU)固定我們的視覺經驗。根本目的當然是逐利的,但是也曾經做到過商業與藝術的平衡。當MCU承載了一定規模之後,量變也必然引發質變。許多人詬病漫威的商業策略就像拍電視劇,削弱了作品的完整性,或者他們每一部影片的風格氣質千篇一律,讓人審美疲勞。這些說的都沒錯,也是類型電影發展的必然結果。

我不否認漫威電影宇宙在建立之初為好萊塢和類型電影立下的功勞。它不僅提振了各個地區的票房,同時也打開不少類型電影作者的思路,當然,也讓另一部分創作者卯足勁去反抗它。當它逐漸形成某種霸權之後,其觀賞性和文本價值都在持續下降,這大概歸結於他們日漸保守的創作策略與更加宏大的商業野心。但是電影最終要以電影本身來衡量,即便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觀點,也存在著鮮明的討論範疇與評價體系。漫威電影並不都是平庸的,然而好作品永遠鳳毛麟角。

《復仇者4:終局之戰》:一個時代的落幕

如今,“無限傳說”落下了帷幕,我們也有大把時間可以回望並重新讀解漫威的22部電影。漫威電影的核心要義就是人物,其實許多電影都是如此。創作者不僅要把單個英雄塑造好,而且還要在復仇者集結的群戲中讓他們彼此發生化學反應。因此,《鋼鐵俠1》、《銀河護衛隊1》、《美國隊長》二三部,以及《復仇者1》和現在的《復仇者4》便是我最中意的。這幾部影片均塑造了有趣的角色,也成功將他們粘合到一起。在完整構建自身敘事的同時,也沒有丟失擴展漫威電影宇宙的功能。

對《復仇者4:終局之戰》報以肯定態度,是因為我在片中看到了一丁點改良。對於品牌已開始老化的漫威電影來說,這是難得一見的好現象。相比《無限戰爭》的平鋪直敘,《終局之戰》甚至在結構上做出了些文章。羅素兄弟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方式串聯起21部電影的許多關鍵時刻,雖然這個方式很老套,且經不起推敲。但對於一集不落的人來說,也足以產生強烈的快感體驗。

在《無限戰爭》一下子滅掉半數角色之後,《終局之戰》不用再兼顧大批人物,因此顯露出一些沉穩冷峻的氣質。鏡頭可以再次自如地聚焦於美國隊長、鋼鐵俠、雷神、黑寡婦幾人身上,不至於像之前那樣讓每個人淪為走馬燈似的景觀。也許不少人希望看到一場與滅霸酣暢淋漓的世紀大戰,不過對於我而言,反而前面三分之二的情節更加精彩,結尾大戰則有些興味索然。

影片開頭用幾個鏡頭便渲染出一種悲涼的意味,這是半數人口灰飛煙滅的荒涼世界。鷹眼在沒看到任何敵人,沒受到任何襲擊的情況下,於陽光明媚的午後,瞬間失去所有家人,悲愴感油然而生。瘦骨嶙峋的託尼·史塔克和星雲一起在宇宙中流浪,那段遺言顯然是用心寫就的。對於漫威電影來說,小羅伯特·唐尼絕對是一塊珍寶,他在開篇這段出色的演技配上造型加持,立刻將故事的氤氳體現出來了。

《復仇者4:終局之戰》:一個時代的落幕

《復仇者4》中處處蘊含著宿命的輪迴。MCU以鋼鐵俠的誕生為開端,又以鋼鐵俠的死亡為結束。復仇者首次面對危機以鋼鐵俠拯救紐約告終,這次又是鋼鐵俠拯救宇宙為結局。在MCU的前三階段,骨子裡一直遵循著傳統的雙主角設定:美國隊長與鋼鐵俠。但由於“無限傳說”以鋼鐵俠的誕生與死亡為主要線索,所以即便影片最後落腳在老去的史蒂夫·羅傑斯身上,我們也無法否認託尼·史塔克才是這個階段最核心的人物。

在《復仇者1》裡,英雄們的化學反應很大程度上依靠巧妙的對白與肢體語言,而《終局之戰》開頭的幾場文戲幾乎回升到了《復仇者1》的水準。諸如“我們為什麼只能是復仇者,就不能成為防衛者或出擊者嗎”之類的臺詞精準地點出矛盾所在,再加上演員們精湛的表演,這些人物便重新顯得有血有肉起來。當劇情推進到復仇者元老重聚基地時,影片對文本的營造非常出色。

復仇者們開始討伐滅霸,全片的第一個高潮適時出現。這是《終局之戰》相較於其他漫威電影的不同之處,也就是所謂的一丁點改良。至此,MCU的優勢得以顯現,數個作品多年來交織而成的網絡,可以不必再讓影片浪費筆墨進行鋪墊,從而輕而易舉地在第一幕中製造出高潮。影片剛剛開始,滅霸——這位復仇者面對過的最強大的敵人——就被雷神斬首了。然而這樣的復仇是無意義的,人們的傷痛仍然無法癒合。

《復仇者4:終局之戰》:一個時代的落幕

如果用弗萊塔格的五幕金字塔來梳理這部電影,我們會發現其相當嚴格地遵守著這個敘事結構。到滅霸死亡時,我們處於故事背景的“說明”階段,即便觀眾的情緒已經被推到了一個高度。而在五年後蟻人掙脫量子領域,與復仇者見面時,影片便進入到上升部分,矛盾逐漸顯現,每個人都開始重新追求目標。此時電影呈現出一個衰敗的世界,滿目瘡痍,廢墟林立,倖存的復仇者在痛苦中沉淪,用不同的方式安慰自己,成為了一群完全被動的主人公,蟻人在本片裡的作用很關鍵,也讓敘事脈絡更為清晰。在美國隊長的互誡會上,導演喬·羅素還客串了一個角色,雖然演得比較生硬。

上升階段幾乎都是文戲鋪墊,主要以蟻人提出“時空劫持”的點子作為動機,各個人物展開一系列的行動來實現這個目的。一些評論說這裡有些過於冗長了,但我覺得其節奏和影像表現還是比較有水準的。有些角色以令人意外的形象出場,比如大腹便便的雷神,還有維持在綠巨人狀態的班納。正如《美國隊長2》和《復仇者1》一樣,《終局之戰》的結構非常乾淨,節奏也不拖沓,每個部分都各司其職,很好地完成了許多情節交代。這一大段落,在拋棄奇觀化渲染的前提下,對人物塑造是極為有益的,每個角色在這五年間的變化逐一被揭示。蒙太奇的運用雖然沒什麼新意,但很有效,能讓觀眾感受到較為細膩的人物關係和延宕感,目標逐漸明朗,主題也愈發豐滿。

在轉入第三幕的高潮時,也就是復仇者開始進行時空穿梭後,戲劇張力達到最強,角色壓力也接近白熱化。雖然“時空劫持”的設定實在是漏洞百出,但在情感上是成立的。尤其對於看過所有MCU電影的人來說,重溫曾經那些關鍵時刻已足夠釋放他們的回憶。我們從全新的視角接連回顧了紐約之戰、《雷神2》的阿斯加德以及《銀河護衛隊1》的過往場景,但是在平行剪輯上沒有太多創造性,看起來更多是一種排列組合而非製造新意義。這種手法曾經在《回到未來2》被出色運用過,事實證明三十年後的今天依然奏效。更為有趣的是,蟻人不斷在影片中提及《回到未來》,但是他們的時空穿越對於那部經典科幻片來說,實在經不起任何思考。

《復仇者4:終局之戰》:一個時代的落幕

為了滿足觀眾的情懷,羅素兄弟也著實盡心盡力了。不僅補拍了許多當年的場景,從不同角度重敘那些情節,甚至某些段落的鏡頭組接都在致敬曾經的電影。最明顯的是美國隊長上電梯的那場戲,既然沒有穿越到《美國隊長2》,那就在鏡頭上覆刻一遍。不過與《美國隊長2》不同的是,這次沒有再引發搏鬥,而是直接喊出“九頭蛇萬歲”,不僅是對漫畫的一個小小致敬,同時也產生了頗為諷刺的喜劇效果。

“時空劫持”這段確實有不少情緒上的佐料,也是整部電影的敘事核心之一。包括古一法師給綠巨人授課,也算是對《回到未來》里布朗博士小黑板的致敬。令我頗有微詞的是對黑寡婦死亡的處理。黑寡婦不是不可以死在這裡,但是她與鷹眼爭相犧牲的設置未免太過粗線條了。按理說,這處情節應該是彰顯人物弧光的關鍵,但相對於《復仇者3》中滅霸犧牲卡魔拉的橋段,這次完成得拖沓而無趣。

《終局之戰》所穿插的笑料也不再顯得那麼突兀。笑果暫且不提,至少相對於《復仇者3》而言,與主線更加貼合了(也有一些不合理和不符合人物性格的笑話)。我在觀影過程中雖沒有怎麼笑過,但也幾乎未見到那種沒來由就要搞笑一番的尷尬時刻,整體上的分寸還是比較讓人舒服的。也就是在第三幕高潮中,過去的滅霸察覺到復仇者的行蹤,引發接下來的“轉弱”與“揭曉”階段。

《復仇者4:終局之戰》:一個時代的落幕

整個無限戰爭,本質上是一場關於生命的拔河比賽。滅霸有他的角度,以集體利益至上,為了宇宙的存續可以犧牲一半生命,而復仇者則不願放棄每一個個體生命。從《鋼鐵俠1》開始,漫威電影著重探討的議題就是這種對生命的迥異態度,以及普遍的戰後創傷,這與恐怖主義和後伊拉克戰爭時代的美國主流價值觀脫不開干係。一些描述單人起源的電影並沒有鮮明地闡釋這一主題,但在《復仇者》的主幹系列中,每一部都蘊含著集體與個人的衝突,致使復仇者們一直徘徊在拯救與犧牲之中。這種衝突到無限戰爭的兩部作品裡達到頂峰,範圍也擴大到整個宇宙。當然,我們不能指望漫畫改編電影能將之探討到多深的程度,影片在這方面的解讀空間也很有限。

《終局之戰》自始至終都在流暢的高水準下運轉著。然而結局的大戰,即使用上了冷兵器的古典方陣,仍然營造不出《魔戒》那樣真正的史詩氛圍和壓迫感。兩部無限戰爭的電影在戰鬥場面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本片的動作戲亮點還是依靠人物本身的屬性置換得來的,比如美國隊長揮起了雷神的錘子。這不得不讓我懷念起MCU以前幾場出色的場面調度:紐約大戰、街頭阻擊九頭蛇和機場內戰。

無論如何,《終局之戰》仍然稱得上一部不錯的大結局電影,讓11年間的22部電影形成了完整的閉環。遺憾的是,其中最核心的敘事部分在情感上做到了極致的充沛,卻擺脫不了諸多明顯的邏輯漏洞。這些漏洞最後都彙集到了結尾老年史蒂夫和他的盾牌上。然而,當我們看到史蒂夫終於與卡特跳起了那支舞時,一直“追劇”過來的我們怎會不為之動容呢?

《復仇者4:終局之戰》:一個時代的落幕

然而,MCU已經進入了疲勞期,較為保守的創作策略正在阻礙它的新奇性。以好萊塢為首的類型電影一直在顛覆與改革中演進,曾經有同樣多達二十多部的007系列風靡全球,而後是《星球大戰》、《星際迷航》一直到《黑客帝國》等科幻佳作的橫空出世,新千年的《魔戒》和《哈利波特》掀起奇幻狂潮,如今則是漫畫改編電影的天下,而我們還未發現可以接管漫畫改編電影的新類型。從現有的形勢來看,漫威和DC將繼續在影廳裡大行其道。但是它們即便融合了許多其他類型元素,卻沒有形成足夠的類型深度來支撐,這不免讓我預感,隨著這批演員相繼告別,未來五年漫威電影若繼續維持現有套路,對觀眾的吸引力必將大打折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