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易經風水的發展,看“巒頭”和“理氣”的輕重(一)

風水 易經 郭璞 國學 易煬研易 2017-05-16

從易經風水的發展,看“巒頭”和“理氣”的輕重(一)
在前面三篇文章中我們講了尋龍探穴的原則和絕巧,原本計劃這篇文章會講風水的“理氣”,但看到網上關於“形”與“氣”的爭論不少。孰對孰錯,真不好評,易學本來就高深莫測,這門學問要靠天賦和緣份。易經風水自古就有派系相爭,口授祕傳也不免以謬傳謬,我等凡夫俗子雖自有輕重,也不敢冒然公示與眾。所以今闡述其發展歷程,讓易經風水愛好者自行研判。在實際運用中,“形”、“氣”之輕重全憑自己領悟拿捏為要。

從易經風水的發展,看“巒頭”和“理氣”的輕重(一)

時下,風水學從形和氣上分為兩大內容,形即是“巒頭”,氣則曰“理氣”。巒頭即龍、穴、砂、水;理氣即方位、五行、天星、神煞與元運等。在古今各種風水流派中,論巒頭則大體一致,講究的都是龍真穴的、山環水抱,藏風聚氣。可是,只要一說到理氣,便你一套我一套,都宣稱自己是楊公一脈祕傳,其餘都是偽術。不只古人鬧了上千年沒消停過,當代風水界同樣吵吵鬧鬧。讓很多想學風水的人是一頭霧水,傻傻看不清。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從易經風水的發展歷史入手。最早在殷商甲骨卜辭中就有不少因修造而占卜的記載,如殷王修建城邑而卜問吉凶的記錄。這個時期的風水術尚處於萌動狀態,尚沒有龍穴砂水向等基本概念,更談不上什麼理氣了。

在《漢書·藝文志》裡,已然出現了《堪輿金匱》、《宮宅地形》、《地典》等幾本有關風水的書目,漢代人修造房子,不僅開始注重門向,而且還注重宅主姓音五行與宅向五行的生克,這無疑是後世陽宅風水理氣的發端,也可以說是“八宅派”的起始。

到了魏晉時期,風水之風在士大夫之間漸漸興起,僅《晉書》一書就記載了魏舒、陶侃、羊祜等幾人因風水而致貴的故事。在此風吹拂之下,我國風水術迅速成長,並最終產生了兩位開山立祖的風水大師管輅與郭璞。

《魏志·管輅傳》記載管輅相毋丘儉墓的情況,說其“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誄雖美,無後可守,玄武垂頭,蒼龍無足,白虎銜屍,朱雀悲哭,四危已備,法當滅族,不過二載,其應至矣。”在這裡他已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四象”納入到了風水地形之中,成了後人看風水不可不論的“四勢”。

郭璞,博學高才,他所著述的《葬書》,對龍、穴、砂、水、生氣、土質、五行、方位等風水的主要內容,均有論及,是當時最為系統而完整的風水理論。因此,《葬書》便成了風水術正式誕生的標誌,也是第一部最權威的風水法典,後世言風水者皆以郭璞為鼻祖,並將《葬書》名之為《葬經》。該書以論巒頭形勢為主,也涉及到了一些方位和五行,但作者明確指出:“佔山之法,以勢為準,而形次之,方又次之。”把巒頭的形與勢看得比方位更重要。

實際上,我們從有關郭璞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在他那裡還沒有什麼理氣方法,因為他論斷風水吉凶的主要方法還是看巒頭和易卦占卜。如《浙江通志》記載,郭璞參與選溫州城址時,開始打算選城址於江北一帶,但是取土稱過之後,發現土輕了,遂過江,登上西北方的一座山峰(該山由此命名郭公山),見“數峰錯立,狀如北斗,華蓋山鎖鬥口”,於是確定該處為城址。並說:“若城繞山處,當聚富貴,但不免兵戈水大,城于山,則寇不入鬥,可長保安逸,因城于山,號斗城。” 又如郭璞《遷城記》裡描述福州市雲:“左旗右鼓,全閩二絕,旗山在洪塘山之西,山巔欹側,其形如旗,鼓山屹立海濱……”從這些資料中我們均找不到任何理氣內容。《晉書·郭璞列傳》裡則明確記載,司馬睿曾先後兩次請郭璞到建鄴卜地,郭璞都是用易卦占卜斷其吉凶的。

到了隨唐五代,風水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湧現出了諸如蕭吉、呂才、李淳風、袁天罡、卜應天、一行禪師、司馬頭陀、楊筠鬆、陳亞和、萬伯超、何令通等一大批風水巨匠,其中以楊筠鬆對後世影響最大,在其長長的傳承人名單上,寫著曾求己、曾文辿、劉白頭、胡矮仙、賴文俊、黃妙應、範越鳳、廖金精、謝世南、吳景鸞、洪士良、陳摶、劉謙、劉伯溫、傅伯通、厲伯韶等許多名滿江湖的風水巨擘,故舉世地師多半以楊筠鬆為宗,稱其為“楊公”、“楊仙”,拿他當風水祖師爺祭拜。

然而,看唐代以前各家風水書,陰宅均只論巒頭,不講理氣(除論陽宅外),極少數言及方位的也僅限於簡單的東南西北四方。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因為理氣必須要藉助一種測向工具,那就是指南針,倘若羅盤上沒有一根十分纖細而靈巧的指南針,那麼羅盤上的一切註記便都沒有意義,理氣也無從實現。

從易經風水的發展,看“巒頭”和“理氣”的輕重(一)

郭璞在其《葬書》裡說“土圭測其方位,玉尺度其遐邇”,從不言司南與漢栻等占卜工具,土圭是啥東西?就是在水平地面上立一垂直於地面的木杆,然後觀察太陽投下的影子,從而來看時間和定方位。可想而知,這種方法能測準東南西北就已經很理想了,要想弄出七十二龍,二百四十分金是不現實的。從這裡我們可以分析出,在唐代以前,還沒有理氣的必備工具指南針,唐代以前包括風水祖師郭璞在內大都只講巒頭,不講理氣。

一直到了北宋,我們才可以從歷史文獻中找到一點有關指南針和羅盤的記載。北宋初年,在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和沈括撰寫的《夢溪筆談》裡,分別介紹了指南魚和指南針。當時,較為流行的方法是將磁針橫貫燈心草使之浮於水面的水浮法,即所謂“水羅盤”,而有固定支點的磁針“旱羅盤”的出現則已經推遲至南宋以後了。

因此,楊公看風水極可能不用羅盤,更不會整出一套能精確到“分金”的理氣內容。我們從他的《撼龍經》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所說的“神仙絕妙法”是如何看巒頭的妙法,並非是用羅經如何理氣的方法,因為他也沒有精確的定向工具。

我們之所以從楊公的《撼龍經》、《疑龍經》中找不到諸如“穿山七十二龍”、“三百六十五度分金”、“六十四卦”等一類的理氣內容,以及“唯有挨星最為貴,洩露天機祕”這種謎語式的理氣話語,再一次可以證明楊公是不講理氣的。有人會問:那楊公看風水怎麼定向呢?答案是:用目測加柺杖!他傳下的《葬法十二杖》就是有力的證據,楊公另一名高徒胡矮仙在其《至寶經》裡也仔仔細細地闡述了師傳的倒杖葬法。他在“明倒杖立向”一章裡雲:“脈來盡處已成穴,倒杖明堂前後別。後頭標準在中央,前面看水何處合。若處便是立標竿,掛定線兮為正脈。斷然不用使羅經,天地生成一定法。”他十分清楚地告訴我們:“斷然不用使羅經,天地生成一定法”,說穴由天成,根本用不著拿羅盤定向。

時間有限,今天就到此,下篇我們接著楊公的板凳定向開講,為了第一時間看到文章,一定要記得“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