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商之道,商聖范蠡的八大致富法則,值得收藏!

春秋戰國之際,商人相當活躍,“萬乘之國必有萬金之賈,千乘之國必有千金之賈”。范蠡即是一位傑出的政治活動家,在越國二十二年,政績斐然,又是一名著名的商家,他以經濟學家計然為師,務商二十一年,三致千金,成為天下首富,被人們尊為一代“商聖”!

經商之道,商聖范蠡的八大致富法則,值得收藏!

范蠡是如何經營的?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載范蠡自稱:“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即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太史公素王妙論》中說:“變名易姓之陶,自謂陶朱公,行計然之計,二十一年之問,三致千萬,再散於貧。”計然是當時著名的經濟學家,范蠡曾以計然為師。因此,計然的經濟思想與范蠡的經營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說計然是理論家、設計師,那麼范蠡則是實踐家、實業家。

司馬遷在談到范蠡的商務實踐活動時說:“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致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以為相。範然喟然嘆日:‘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地也。久受尊名,不祥。’乃歸相印,盡革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而懷其重寶,間行以去,止於陶,以為止天下之中,交易有無路通,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謂陶朱公。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居無何,則致資累居萬。天下稱陶朱公。”

班固在寫《漢書》時,將范蠡的商務概括務為:“以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乃治產積居,與時逐而不責於人。故善治產者,能擇人而任時。十九年之間,三致千金。而再散分於貧友昆弟。後年衰老,聽子孫修業而息之,遂至鉅萬。故言富稱陶朱。”

以上記述,成為後人研究范蠡商業經營思想與策略的基本依據。依據上述的記述,范蠡的經營之道,概括地說,主要有下述八點:

一、苦身戮力,艱苦創業。

范蠡離開越國後,帶領兒子與家人,來到齊國,開始務農經商,可以說是白手起家。史載他們父子在齊“耕於海畔,苦身戮力”,至陶後,“復約要父子耕畜”,這就是說他是用普通勞動者的身份出來經商的。他靠的不是權利和地位,而是靠自已的智慧和策略。這種“苦身戮力”的創業精神是十分可貴的,是他後來走上致富之路的基石。

二、善擇地點,開拓市場

范蠡務商是在越國做出的選擇,地方選在齊國,是要擺脫政治對他的影響,使他有廣闊的活動空間。來到齊國後,通過實踐,經過慎重考慮,最後決定在陶定居下來。這一選擇的依據:

其一,陶居天下之中。史載:“朱公以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這是范蠡所以選定陶地的主要依據。這裡所說的陶,即今山東定陶。渭“天下之中”,是說地理位置的優越性,方便於東西南北各地交往;“交易有無之路通”,是說其地交通便利,可以通向各地。“諸侯四通”,則是說齊國經過齊桓公改革之後,日漸走向富強的道路,與諸侯各國有頻繁的交往,這種政治地位也有利於商業運作。

經商之道,商聖范蠡的八大致富法則,值得收藏!

其二,陶之東為齊國,多文采布帛魚鹽;北為趙,富魚、鹽、棗、慄;南有鄒、魯,頗有桑麻之業,這些地區有豐富多樣的物產,能為商人提供充足的貨源。

其三,陶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氣候適宜,既可為經商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又能為商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其四,陶地偏東,與中原相比,戰爭相對要少一些。在他生活的春秋戰國之際,諸侯爭霸中原是焦點。一些大的戰爭與政治活動多在中原。這種環境不利於商家的正常經營。

三、農商俱興,多種經營

農末俱興是范蠡經營思想的主導內容。他棄官時選擇務商,大概是受當時社會上流行的農不如工,工不如商說法的影響,也就是說他看到商人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認定商能致富。同時他通過觀察,看到市場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是多層次的,即使是同一種產品,也可以有不同的等次。為此,他開始就農商兼營,既墾荒地,種糧食、種蔬菜,又兼營副業,養魚,養豬,養羊,養雞。

范蠡總結自已的經營經驗,認為養殖業經營資金少,收益高,是從速致富的有效方法。他所說的養殖,主要有兩項:一是五畜,一是養魚。他在向魯國窮士頓猗傳授致富經驗時曾說:“子欲速達,當畜五悖。”賈思勰也認定:“畜悖則速富之術也。”此外是養魚。他說:“治生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所謂魚池也”范蠡養魚的方法被賈思勰稱之為“無貲之利也”。這種多種經營的策略,是他廣開財源,走上成功之路的重要原因。

經商之道,商聖范蠡的八大致富法則,值得收藏!

四、薄利多銷,佔領市場

毫無疑問,商人是以贏利為其目的的,貴出賤人是商家經營的基本原則。但究竟追求多大的利潤,採取什麼樣的手段獲得利潤,不同的商人有不同的標準和要求,牟利的方法也不止一途,而是多種多樣的。

而且商業上的競爭,往往表現在商品價格的高低上。同一種規格、相同質量的產品,投入市場後,誰能贏得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價位的高低,優勢在價位低的一方。范蠡深悉這一要領,他經商盈利的主要方法是收取什一之利。

史載:范蠡“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居無何,則致貲累鉅萬。”這是對他商業經營成功經驗的總結。所謂“逐什一之利”,就是取得十分之一利潤。這與當時商業經營中逐十二之利,以十取百,百倍其本之利相比,應當是說這是很薄的利潤。范蠡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贏得了市場,完成了資金積累,成為“貲累鉅萬”,富甲天下的鉅商。究其原因,就在於薄利多銷,薄利是手段,是要佔領市場,爭取客戶;多銷是關鍵,多銷使其利潤積少成多,從而獲得鉅額商業利潤。

范蠡的這種經營,不同於官商,官商依靠地位與特權,通過侵佔國家資產牟取暴利。如子貢“常相魯衛”白圭也做過魏相,他們都以亦官亦商的身份摘囤積居奇的買賣,享有減免稅收等多種特權,比別的自由商人更容易賺錢。更有一些與官無緣的大商人,看到權利在商業中的作用,千方百計地賄賂達官貴人,以便從官府那裡撈到好處。如絳之富商“文錯其服,能行諸侯之賄”,宛孔氏則“連騎車,遊諸侯,因通商賈之利,有遊閒公子賜與名。然其贏得過當,愈於纖嗇,家致富數千金。”《史記索隱》雲:“謂孔氏以資給諸候公子,即經得賜與之名,又蒙其所得之贏過於本資,故云‘過當’,乃勝於細碎儉嗇之賈也”。這種官商合一或相互勾結的做法,無疑是一種隱蔽的掠奪手段。

范蠡的這種經營,也不同於奸商,奸商是靠欺詐牟取利潤的。《韓非子·說林下》載:“宋之富賈有監止子者,與人爭買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毀之,負其百金,而理其毀瑕,得千鎰焉。”這是不正當經營的一種。

五、預測市場,把握商機

市場物價既受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因素的影響,又受自然條件因素的限制,準確預測市場變化,爭取主動,至關重要,問題是如何進行市場預測?范蠡提出:

一是在注意季節時令變化與農業週期性的變化,隨著這些變化的到來,市場的供求情況也會出現相應的彎化,引起物價漲落的起伏。

二是要把握物價漲落的規律。他通過觀察,發現商品在市場上價格上揚和下跌與供求有直接關係。他說:“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出如珠玉”。

三是要做好進行貿易的各項準備工作。司馬遷將范蠡的這種經營方式總結概括為“候時轉物”,也有說是“與睦逐”,居貨物,隨時而逐利也”。

商機是無限的,又是瞬息萬變的,具有季節性!用范蠡的話來說:“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趨之,唯恐弗及。”‘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這裡所說的時,就是商機,從時間上說,不僅包括一年四季,不同季節。民眾對商品需要品種有所不同,同時農業豐欠對市場興衰有直接關係。

范蠡的這一經營思想,與同時代的在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又《仲尼弟子列傳》雲:“子貢好廢,與時轉貨貲⋯ ⋯ 常相魯衛,家累千金”。《史記集解》雲:“廢舉謂停貯也。夫物賤則買而停貯,值貴即逐時轉易,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極大。風調雨順與水冰霜等自然災害,特別是一些大的自然災害直接影響到農業收成的豐欠,也直接影響到市場物價的漲落與供求關係的變化。

經商之道,商聖范蠡的八大致富法則,值得收藏!

經濟學家計然總結中國農業生產的週期性規律,提出:“歲在金時,能夠豐收;歲在水,就有水災之害,可能欠收;歲在木時,就可能出現饑饉;歲在火時,則要出現旱災”。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按照這一規律推算,他運用計然關於農業豐歉循環論,六年一次豐收,六年一次旱災,十二年一次大饑荒,提出“八谷貴賤之法”,大敗之年,八谷皆貴。美之年,八保皆賤。八谷亦一貴一賤,極而復反。

范蠡將這一理論用來指導他的商業實踐,根據季節、時令變化時市場的影響,確定根據季節、時令變化販賣不同的商品,范蠡將他的這一做法概括為“夏則資皮,冬則資稀,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強調把握住經濟的發展規律,並要預測在先。要讓貨等客,不要讓客等貨,這是資別人所不資,有別人所沒有。如此,既滿足了市場供求,保持了物價的相對穩定,而且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范蠡的“待乏”不同於囤積居奇。而“待乏”是有遠見的商家,通過市場預測,預謀在先,在貨源充足,或者是某種商品處於銷售淡季時低價購進,待貨源緊張或銷售旺季時拋出,雖然商家按照貴出賤人規律,獲取了豐厚的利潤,但為坑不騙,既調劑了市場供求,穩定了物價,又急了民眾之急,滿足了民眾需求。

六、誠信為本,貨真價實

《史記》在記述范蠡積累資金的策略時說:“積著之理,務完物,無幣息。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在這裡,強調將貨物質量放在首位,所謂“務完物”就是要切實保證商品質量,也就是說要出售信得過的貨物,讓購買者放心。對於易腐爛變質的食品,要特別小心,及時出售,以維護商業信譽,這也是商家完成資金積累的先決條件。其次,是加速資金流轉。所謂“無息幣”、“敗幣欲其行如流水”,就是說要加速貨幣流通,使貨幣在流通中增值,不要為貪取高額利潤而囤積居奇,以致貽誤了商機,造成商品滯銷,資金積壓,那就無法實現貨幣增值的終極目標。

經商之道,商聖范蠡的八大致富法則,值得收藏!

七、擇人而任,同心協力

商業經營的所有環節都是人來運作的。范蠡是以父子為主體的個體商家。父子苦心戮力,同心同德,艱苦創業,是必要的。非如此,就不能興家立業。然而隨著他的資金的增長,經營範圍的擴大,既在本地從事購消活動,又行長途販運,將中原地區的牲畜運送到江浙一帶,這就必須選聘一些人來為自已從事經營活動。

司馬遷將“能擇人而任時”作為范蠡善於經營的一條基本經驗,說“善至生者,能擇人而時。”所謂擇人就是選用商業經營人才。這是善治生者不可缺少的條件。范蠡是如何選人的,選用的是些什麼人,在史書中沒有見到具體記載。從其經營“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成為富甲天下的商業鉅子來看,絕不會只有他們父子幾個,在他手下必然有一些精通商業運作,善於實踐人取我予的商業人才。而這些人才都是范蠡在擇人時精心挑選出來的。對於選用的人員,放手使用,即使在工作中出現一些一般性的過失,也為予苛責。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與時遂而不責於人”。這樣有利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八、富行其德,散財於貧

范蠡的經商是以求富為目標的,與眾不同的是,他不以富賈天下自恃,而是以“富好行其德”作為自已人生的價值,即向世人表明他不僅能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而且能經商致富。

基於這種考慮,范蠡不為金錢所累,離開齊時,便“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居陶經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於貧友昆弟”。還有一點,值得提出的是,范蠡在商業經營中,重視市場預測,但不搞壟斷,相傳他曾經指導齊國國君在後苑治池養魚,一年得錢二十萬;他又指導魯之窮士猗赴西河經營牧業、鹽業與珠寶玉器,“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富王公,馳名天下。”司馬遷將他的這些舉措稱之為“富好行其德”。清人知縣張汝賢賦詩言行其事:“千金屢散誠何意,豈是英雄志未償。”他用自已的實踐行動,締造了商人的光輝形象,為商家樹立了榜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