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獲得感”寫在群眾心中

反腐倡廉 時政 解放軍報融媒體 2017-06-19

當前,在正風反腐高壓態勢下,制度的籠子越扎越緊,黨風政風為之一新,軍心民心為之一振。不過,也有一些人對持續糾治潛規陋習的理解陷入誤區:“不是說增強‘獲得感’嗎?逢年過節不發點東西,哪來的‘獲得感’?”殊不知,此“獲得”非彼“獲得”。筆者認為,黨員幹部的“獲得感”,應從對理想信念的追求中獲得,從黨的事業發展中獲得,從為群眾謀福祉中獲得。

魯迅先生曾講過:“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老百姓過日子,喜歡“實打實”,討厭“空對空”。只聽得“果子話”,見不到“果子肉”,是沒有人會買賬的。正因如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正風反腐,都是直奔“難點”“痛點”而去,落細落小、落地落實,努力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實在在的“好處”、更多真真切切的“紅利”。

“獲得感”要看多數。離開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最大利益,個人的“獲得感”是渺小的。廖俊波同志擔任福建政和縣委書記四年多,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幫老百姓幹活、保障群眾利益,怎麼幹都不過分。”他因公殉職後,南平某微信公眾號自發製作的悼念廖俊波的鏈接,僅5個小時點擊量就突破10萬人次。作為黨員幹部,權力意味著責任,責任意味著擔當。只有以己正立信,以無私樹威,以務實興業,為人民執好政、用好權,方能不辜負黨和人民的信任,才能擔當起帶領人民群眾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使命。

“獲得感”還要看內涵。馬斯洛理論認為,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可分為五類,既包括物質,也包括精神。所謂“獲得感”,歸根結底是人的幸福感。這些年,事關民生福祉的“獲得感”,往往是內涵豐富的“大獲得”“深獲得”“長獲得”:子女入校的“平等感”、出門辦事的“公正感”、周圍環境的“舒適感”、出國遊時的“自豪感”……這些“獲得感”,使我們的生活不斷“提質”“增量”,人民群眾的“滿意度”越來越高、“幸福感”越來越強。

“獲得感”也要看長遠。對群眾眼前的問題,必須要有“時間表”、講“不過夜”。但客觀規律不可違背,從“春種”到“秋收”,中間跳不出“夏長”的過程,過分追求“近獲”,反而會導致“遠失”。改革之策、反腐之舉,不可能像“送快遞”,都能“現得利”,許多“好處”“實惠”,要靜等花開。只要我們的黨員幹部,胸膛裡時刻跳動著“勿忘人民”的公僕之心,就能不斷生髮為民用權為民謀福的動力,在群眾的幸福感中收穫自己的“獲得感”。

把“獲得感”寫在群眾心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