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臺河檢察 第759期」《法治中國》觀後感專欄|讓人民群眾感受檢察工作的溫度

法律 CCTV 政法 時政 七臺河檢察 七臺河檢察 2017-09-15
「七臺河檢察 第759期」《法治中國》觀後感專欄|讓人民群眾感受檢察工作的溫度

編者按

近日,中央政法委推出了六集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在央視頻道掀起收看熱潮,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該專題片用權威、嚴謹的理論闡述和豐富、生動的案例故事,闡釋了我國全面依法治國以來達到的理論和實踐的新高度,以及人民群眾在法治進程中不斷增強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這部政論專題片的推出,將進一步堅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決心和信心,繼續攻堅克難、砥礪前行,不斷譜寫全面依法治國的嶄新篇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鑄就堅實根基、匯聚磅礴力量,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提供輿論支持、營造良好氛圍。

按照市院黨組書記、檢察長王秀華同志的要求,我院研究室組織專題調研活動,在全市檢察幹警中徵集《法治中國》觀後感。現在市院微信平臺開闢《法治中國》觀後感專欄,擇優選編一部分供大家交流學習。希望這些心得體會能夠進一步增強我們做堅定的“奉法者”、做堅定的“學法者”、做堅定的“守法者”的信心,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以昂揚的精神狀態和紮實的工作成效,踐行全市檢察機關“小院要有大作為”的創優爭先理念,推動法治七臺河向縱深發展,努力為中國夢的七臺河版早日實現提供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七臺河檢察 第759期」《法治中國》觀後感專欄|讓人民群眾感受檢察工作的溫度

讓人民群眾感受檢察工作的溫度

市院研究室 張維華

隨著六集政論片《法治中國》的播出,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國法治建設取得的成就,“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觀念更進一步深入人心,依法治國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

近年來,隨著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人民群眾對檢察工作的關注度和參與度越來越高,任何一起看似很普通尋常的個案都有可能被媒體輿論所聚焦,甚至引發成輿情事件。然而,我堅信,社會對檢察工作越關注,越有利於推動法治的發展和進步,也越有利於促進檢察機關忠實履行立檢為公、執法為民的職責使命,從而不斷改進和完善檢察工作,加快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

主動適應輿論、理性甄別輿論、積極應對輿論、正確運用輿論,是新媒體環境下檢察工作無法迴避的課題。面對公眾輿論的關切乃至質疑,我們一方面要保持嚴謹、理性、平和的心態,正確認識建設性輿論監督和依法獨立開展檢察工作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善於認真聽取社會公眾的意見訴求,主動迴應人民群眾的關切期待,自覺接受媒體輿論的監督評判,以積極的姿態努力形成檢察工作與公眾輿論之間的雙向良性互動,從而引導公眾輿論將內心疑慮轉換成法治展望,尊重、理解和支持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另一方面要站穩立場,力求檢察工作在適度開放性與有節制自主性之間達成均衡,確保檢察工作充分體現法的尺度、理的適度和情的溫度,努力使人民群眾從內心認可並支持檢察機關。

法治即規則之治,法律的權威來自嚴格的執行。毫無疑問,“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要義,“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是不容置喙的司法底線。當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後,就應嚴格按照法定程序辦理,確保檢察工作既符合程序正義要求,又契合實體正義價值。當今社會已處於思想多元、價值多元的時代,這就要求檢察人員必須堅守公正執法的內心定力,秉持法治思維的理性邏輯,堅持以法律為辨析是非、判斷曲直的第一標準,不盲目迎合喧囂輿情,不隨意偏離法律尺度,切實防止檢察工作與法治的價值、精神、原則背道而馳。面對以輿論形式表達出來的情理爭辯和道德評判,檢察人員應在虛心傾聽被社會主流人群屏蔽了的聲音和異己觀點的同時,善於甄別究竟是理性辯論還是情感宣洩,不偏聽偏信,不跟風盲從。當然,我們力求檢察工作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但我們絕不容許檢察人員僅為某一方當事人開啟權利保護的綠色通道。

情理以道德為基本內涵,道德又是法律的基礎與指引,法律的制定是建立在公眾情感和社會道德基礎之上的,公眾情感和社會道德是賦予法律具有合理性、正當性和普遍約束力的內在依據。換言之,堅持以法律為第一判斷標準,並不否定應將公眾情感和社會道德作為司法裁判的必要考量因素,因此,檢察人員必須正確對待社會輿論所反映的論事論理、論是論非的情感道德普遍標準,善於將法律與情理融為一體,既最大限度追求法律正義,又充分兼顧社會普遍正義,並以此確保司法活動的合法、合理、合情。

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檢察工作的溫度,既要靠完備的法律制度,更要靠檢察人員的經驗、智慧與良知。冷漠教條的檢察工作不可能得到公眾輿論的廣泛認同,片面煽情的檢察工作同樣不會被公眾輿論普遍接受。而在法治體系日臻完善成熟、法律規範不缺溫情的情況下,之所以一些檢察工作仍易引發社會輿論的關切質疑,仍難讓社會公眾感受到法律的溫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些檢察人員還停留於“法律搬運工”而沒有達到“法律工匠”的層次。因此,檢察人員必須不斷錘鍊自己的技藝,儘快擁有卓越的司法經驗和智慧,深刻理解把握立法的精神和價值,堅持嚴格執法,既確保準確認定事實和正確適用法律,又能將個案置於常情、常理、常識之中綜合考量,用法律的約束力和社會的正義觀來共同校正執法的方向和尺度,努力以立檢為公、執法為民的具體實踐向社會傳遞公平正義的法治信號。

「七臺河檢察 第759期」《法治中國》觀後感專欄|讓人民群眾感受檢察工作的溫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