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馬甲運動何成馬克龍最大政治危機

法國 政治 經濟 歐洲 國際 新京報 2018-12-05

國際縱橫

已持續三週的黃馬甲運動儼然成為一場規模空前的示威遊行,甚至被稱為法國1968年以來最嚴重的街頭暴力活動。

12月1日,在黃馬甲第三波抗議運動中,有超過10萬法國人上街,截至2日夜間,共有263人受傷,超過412人被捕。法國內政部長卡斯塔內隨即表示,政府考慮實施緊急狀態,以確保國家公共秩序的穩定和民眾安全。

儘管法國的抗議文化眾所周知,但是由一次不特殊的燃油稅上漲引起、短短兩週內發酵成全國範圍內的騷亂活動,併成為馬克龍執政以來最大的政治危機,究竟為何?

首先,法國社會的深層次分裂造成了民眾與政府的對立。與其他國家一樣,全球化過程中法國社會也不可避免地出現“被遺忘的民眾”,他們往往聚集在老工業區和城市邊緣地帶,帶有強烈的不安全和被忽視感。

同時,收入微薄、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中下層民眾與由知識分子、技術官僚等組成的精英群體間的階層分裂也在上升。他們對國家政策、社會制度有不同的理解以及從身份利益到物質利益的不同訴求,在法國表現得尤其明顯,並由於抗議文化的盛行極易演變成激進化抗議運動。

其次,燃油稅的上漲點燃了民眾對政府不滿的導火索。根據法國國家統計局(INSEE)發佈的調查數據顯示,2008年到2016年間,法國家庭可支配收入減少了1.2%。近十年來,購買力的下降所引發的不滿情緒在中下層民眾中不斷累積。此次燃油稅的上調再次觸及該群體的神經,演變成為自發的抗議運動。最初參與黃馬甲運動的人就多為來自農村地區、城市郊區等“收支勉強平衡”的群體。

目前,法國政府也承認他們抗議中的合理性成分,並且提出適時調整燃油稅的舉措以紓解民眾不滿情緒。

此外,馬克龍政府“疾風暴雨”式的改革加劇了已有的分裂局面。馬克龍上臺後推出了一系列社會經濟改革措施,旨在通過機會平等、經濟增長和提高就業率來實現法國的轉型,增強法國競爭力、削減高昂的社會福利支出。

然而,具有明顯“新自由主義”色彩的改革措施觸動了法國多個階層和利益群體的“奶酪”,從勞動法,到國營鐵路公司再到教育和退休制度改革,政府改革節奏迅速且緊湊,加重了民眾的失去感。《世界報》民意調查顯示,多數民眾認為本屆政府的改革政策不利於社會平等,73%的民眾認為政府改革更多地損害了中下層民眾的利益。加之政府強硬的推進方式,加劇了法國已有的社會分裂。

目前來看,我們很難判斷此次運動將往何處去。但毋庸置疑,黃馬甲運動已成為馬克龍執政至今遇到的最大政治挑戰。這種挑戰不僅僅表現為民意的下跌,反對黨派也“從中作梗”——共和黨領袖洛朗沃基耶要求舉行全民公投,極右翼和極右翼的民粹政黨則要求解散國民議會。同時,共和國前進黨內部也出現了對馬克龍的反對聲音。

在多方壓力下,恰當且及時的解決方案顯得尤為關鍵,馬克龍也敦促總理菲利普儘快接見抗議代表和反對黨團代表,避免“挑釁分子”進一步裹挾抗議運動、擾亂社會秩序。

然而,事件的影響卻難以在短期內消除,如何在混亂之後重建共和國秩序和政府權威,將成為馬克龍政府的長期挑戰。

□範鄭傑(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