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亞洲的鉅變 比中國強的印度為什麼被甩遠 一個原因成關鍵

二戰 亞洲 軍事歷史 日本 歸綏居士 2017-06-16

二戰的結束標誌著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戰爭的硝煙逐漸散去,一個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體的時代正在展開。歐洲在美蘇兩國的主導下呈現出一種對抗發展的態勢,而亞洲國家也相繼開始穩步發展,當時還在中國和日本都在戰爭的陣痛期之中,而且日本還被美國把持,短期內無法東山再起。所以這個時候亞洲實際上的第一強國是遭到二戰破壞較少的印度。

二戰後亞洲的鉅變 比中國強的印度為什麼被甩遠 一個原因成關鍵

二戰印度軍工廠

印度在二戰中是少有的沒有遭到戰爭破壞的亞洲國家,當時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雖然有少部分印度人被編入英軍作戰,但是大部分的印度人都從事著後勤工作,在印度最大規模的戰爭也就是英帕爾之戰,但是當時深受瘧疾侵擾的日軍戰鬥力非常不濟,死於疾病的人甚至比戰爭中死亡的還多,而且也遭到了一場大敗,此後日本基本沒有踏足印度。

所以印度在二戰期間其實處於一個穩定發展的時期,在二戰期間,印度的工業基礎有所積累,而且當時國內環境也比較穩定,唯一的問題就是英國的殖民統治。不過在二戰結束後,國力受損的英國已經無法維繫對印度的統治,於是在1946年發生了印度皇家海軍起義。隨著印巴分治的實施,英國在印度的統治也宣告結束。

二戰後亞洲的鉅變 比中國強的印度為什麼被甩遠 一個原因成關鍵

印巴分治

印度徹底獨立和新中國成立的時間其實差不多,所以當時對於兩國而言都是大展拳腳發展的時期,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中國和印度的差距越拉越大,中國成為世界強國,而印度依舊不溫不火,只是在局部地區的影響力有不小的提升,總體而言兩國不可同日而語。

而且印度在獨立之初的底子是遠遠好於中國的,在英國殖民者統治期間,印度工業以紡織和採礦為主。獨立以後,鋼鐵、機械、電力、化學等工業都有所發展,工業已形成完整體系。而且蘇聯和美國都給過印度不少援助,那為什麼印度的發展卻遲遲無法進步呢?有一點原因頗為關鍵,那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二戰後亞洲的鉅變 比中國強的印度為什麼被甩遠 一個原因成關鍵

印度種姓制度縮略圖

其實種姓制度曾經存在於亞洲很多國家,印度、中國、朝鮮、日本等古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只不過這種制度在印度最為嚴重,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曆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而這其中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印度的種姓制度一直到現在都還在產生影響,種姓制度最大弊端是強行給人劃分了三六九等,其中最底層的吠舍和首陀羅只能為貴族服務,首陀羅更是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但首陀羅是印度人口最多的種姓。而除四大種姓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他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賤民在印度甚至不算人民。

二戰後亞洲的鉅變 比中國強的印度為什麼被甩遠 一個原因成關鍵

印度最底層的人

雖然印度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種姓觀念早已深入印度社會,所以印度的很多政策制定都是基於種姓制度,教育的普及也是如此,低級種姓人群基本沒有享受教育的機會,這導致大量的印度人不識字,缺乏基本的文化直接導致印度錯過了不少機會,就連成為練級勞動力的機會錯失了,因為很多組裝工作還是需要基礎的文化水平。

而且種姓制度還讓印度的經濟嚴重的被割裂,社會上分成不同的社會集團,而有些“種姓主義”思想嚴重的人,他們大都考慮本種姓的利益。想問題,辦事情從本種姓的利益出發,只對本種姓忠誠,缺乏民族同胞間的互助精神,讓國家難以形成合力,這也讓印度很多大型工程爛尾,嚴重拖累了國家的發展。

雖然印度在近些年經濟增速驚人,但是已經被近鄰中國遠遠甩開,並且種姓制度帶來的遺毒依舊在影響著印度的人民,所以印度若想要迎頭趕上還是要在內部進行很大的改革和努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