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學薦書101 |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新史學薦書101 |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潘光哲 著,鳳凰出版社,2019)

關於本書

本書最初於2014年由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曾獲2015年度“中山學術著作獎”。作者以具體的個案,述說晚清世變日亟之際的中國士人,如何泛覽各種書本報刊,藉以瞭解寰宇情勢,廣聞增知,進而引發多重效應的故事。在西力東漸的大背景下,士人開展追求“世界知識”的事業,追索與“西學”相關的書報,猶如進入一方積蘊豐富的“知識倉庫”;士人的閱讀實踐,從此煥然一新。本次出版,不僅由繁體字本改為簡體字本,並修正誤失,還增補了不少原版闕失的考證內容,期可使其以更理想的面貌呈現於史林,為我們認識理解晚清中國的歷史,提供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關於作者

新史學薦書101 |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潘光哲,1965年生於臺北市。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歷任臺大歷史系兼任講師、“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約聘研究助理、““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副研究員兼任檔案館主任、國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外國人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長等職;現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胡適紀念館主任。專業研究領域為近現代中國史與當代臺灣史。另著有《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天方夜譚”中研院:現代學術社群史話》等專書及學術論文八十餘篇,並主編《(新版)殷海光全集》《容忍與自由:胡適思想精選》《胡適與現代中國的理想追尋:紀念胡適先生一二○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等書。

目錄

自 序 ……………………………………………………………… 1

再版自序 …………………………………………………………… 1

本書徵引書籍說明 ………………………………………………… 1

第1章 導論 ……………………………………………………… 1

第1節 問題意識 …………………………………………… 1

第2節 文獻檢討:借鑑與突破 …………………………… 2 4

第3節 界說與本書內容述略 …………………………… 3 2

第2章 “知識倉庫”的建立與讀書世界的變化 ……………… 5 1

第1節 “知識倉庫”的初步建立 ………………………… 5 1

第2節 士人讀書世界的變化 …………………………… 7 5

第3章 朱一新的讀書世界與“地理想象”的知識基礎 ……… 1 2 9

第1節 閱讀朱一新《無邪堂答問》的可能空間 ………… 1 2 9

第2節 帝國榮光與挫敗的書寫 ………………………… 1 3 6

第3節 舊學新知的去取 ………………………………… 1 4 4

第4節 “西學”、“地理想象”與國族認同 ……………… 1 5 3

第4章 “西學”的“新聞化”:《時務報》與它的讀者 ………… 1 7 2

第1節 新聞報刊與讀書世界的擴張 …………………… 1 7 2

第2節 《時務報》與讀書社群的多重樣式 ……………… 1 8 7

第3節 讀者與編者 ……………………………………… 2 0 4

第4節 《時務報》的翻譯文稿與“知識倉庫” …………… 2 2 6

第5章 “西學”的體制空間:以《沅湘通藝錄》為中心 ……… 2 5 1

第1節 新酒舊瓶:“西學”與科舉體制下的士人 ……… 2 5 1

第2節 科舉體制改革空間裡的“西學” ………………… 2 5 5

第3節 “知識倉庫”和利祿之路 ………………………… 2 6 4

第4節 “西學”的知識空間和“文化市場” ……………… 3 0 2

第6章 “讀書秩序”和“知識倉庫”的活用轉易 ……………… 3 1 0

第1節 “知識倉庫”的活用契機:徐仁鑄的努力 ……… 3 1 0

第2節 “審門徑”,“知別擇”:《西學書目表》的典範空間………3 4 8

第3節 “知識倉庫”的轉易 ……………………………… 3 7 1

第7章 結論 …………………………………………………… 3 8 6

附錄一 關於《四洲志》的版本問題 …………………………… 3 9 8

附錄二 樑廷枏著述徵引《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小考 ……… 4 0 0

附錄三 《美理哥合省國志略》與《海國圖志》記述美國政制對照表 ………………………………………………… 4 0 2

附錄四 《美理哥合省國志略》與《合省國說》記述美國政制對照表 ………………………………………………… 4 0 7

附錄五 朱一新《評黎佩蘭<景教流行中國碑考>》對

《四裔編年表》的徵引 ……………………………………… 4 0 9

附錄六 丁其忱函系年考 ……………………………………… 4 1 3

附錄七 裘廷樑函系年考 ……………………………………… 4 1 4

附錄八 瞿鴻禨函系年考 ……………………………………… 4 1 7

附錄九 張鶴齡函系年考 ……………………………………… 4 1 9

附錄十 朱祖榮函系年考 ……………………………………… 4 2 1

附錄十一 錢恂函系年考 ……………………………………… 4 2 4

附錄十二 《近代政教之原》作者考 …………………………… 4 2 9

附錄十三 江瀚函系年考 ……………………………………… 4 3 1

附錄十四 潘清蔭函系年考 …………………………………… 4 3 2

附錄十五 毛慈望函系年考 …………………………………… 4 3 4

附錄十六 王延齡函系年考 …………………………………… 4 3 7

附錄十七 汪立元函系年考 …………………………………… 4 3 8

附錄十八 唐受桐函系年考 …………………………………… 4 4 0

附錄十九 紀巨維函系年考 …………………………………… 4 4 2

附錄二十 羅振玉函系年考 …………………………………… 4 4 3

附錄二十一 《時務報》譯稿收入各類《經世文編》略表 ……… 4 4 4

附錄二十二 《外洋國勢卮言》出自《時務報》譯稿表 ………… 4 5 3

附錄二十三 《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補編再補編》出自《時務報》譯稿略表 ………………………………………… 4 5 5

附錄二十四 李玉如、薛福成與姚文棟《日本地理兵要》述說對照表 …………………………………………… 4 5 7

附錄二十五 吳友炎答卷與康有為述說對照表 ……………… 4 5 8

參考文獻………………………………………………………… 4 6 2

人名/書名索引 ………………………………………………… 5 3 0

新史學薦書101 |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自序

那是一九八五年寒假的事了。承蒙張如意、李素瓊兩位助教的介紹,甫是大學新生的我,有緣拜見正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以下簡稱近史所)工作的許雪姬教授,她熱心地向我介紹了近史所的圖書館,又讓我借閱了王健民教授的《中國共產黨史稿》。這部書當時還是禁書,她願意將自己的私藏借給後生小子,開其視界,毫無所畏/謂,今日回想,真是感謝與佩服她的熱忱關懷與勇氣。 此後,常往那裡跑的自己,總是麻煩管理借書事宜的蘇樹先生,即使是那些蓋有“匪偽書刊,不得借閱”戳章的書,他也從無遲疑,有求必應。 我又摸索到近史所圖書發行室的所在,阮囊羞澀的大學生,就算可以廉價購置近史所的專刊史料,還是難能席捲而歸,管理髮行室的朱熊祥先生,居然同意讓我暫欠書款。一句話,沒有機緣與助力,在那個時代沉迷於書本的青年,絕對沒有滿足知識饑荒的可能。

新史學薦書101 |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歷史與思想》(余英時 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

找書是一回事,讀書致知是一回事,共感相應更又是另一回事。最近拜讀余英時先生為他的名著《歷史與思想》二〇一四年新版寫的“序”,略述書裡那篇眾方傳頌的《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暢言中國傳統裡迫害知識人,輕鄙理性和知識的面向,居然觸動了一九七〇年代中期臺灣學術文化界的政治神經,引發了猶然身受思想言論桎梏鉗制讀者的共鳴。 這才回想起,為什麼一九八〇年代初期首度拜讀是文,深感有種說不出來的酣暢痛快的理由。 即使那時我猶是毫無知識憑藉的高中生,只因《聯合》《中時》兩大報系之廣宣而震懾於餘先生之盛名,不自量力追趨風雅,實對其間精義要旨,大多無從領略;鑽研再三,方始粗識堂奧。逮至一九九二年起,承蒙張秀蓉教授等師長提攜,個人有幸擔任臺大歷史系兼任講師,初執教鞭,即將是文列為指定閱讀文獻之一,願和同學分享一己的體會,期望他們掙脫高中歷史教育的束縛。我在課堂上口沫橫飛,他們無動於衷;學期末要求同學挑選一篇閱讀文章撰寫心得報告,選擇是文者,百中無一。在舊體制下曾經激發熱烈迴應的鴻文名篇,時過境遷,竟挑動不了後來讀者的心絃。未曾生活於那等體制的少年的青春,不需要品嚐苦澀艱辛的滋味。

時光流轉,幾近三十年,居然有幸由近史所出版一部以閱讀史為主題的專刊;自身閱讀求知的歲月記憶,頓時躍然心懷。史學工作者可以與青史故跡的對話空間,固是廣袤無已,卻不是和一己的生命經驗,毫不相干;史學家的觀照所及,引發的感觸迴響,更是難以預料。 即便時代的思想氣候變徙無常,史家嚴謹求證、心血匯聚的學術/知識成果,絕對經得起考驗。《歷史與思想》新版的堂皇問世,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嗎?

新史學薦書101 |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晚清《時務報》

研究書寫以“西學”為中心的晚清閱讀史,涉獵史料,安排架構,籌思表述之途,回想起自己的閱讀史,便不能自已;問學研史,致知言理,不該僅是為了叩問自我的生命史,更在於怎麼創生實質的歷史知識,厚植深拓人類的知識板塊與智慧空間。閱讀史的研究取向,廣被認知理解為新文化史之一脈。但是,新文化史挑戰質疑既存的研究典範,開拓新的史學研究領域,終究不能專以建構理論、託諸概念等空言為能事,乃致逾越史學實踐的學科紀律。本書的研究書寫取向,與其說是宏揚實踐新文化史的路數,不如說是透過實證的析論,願以自身承繼知曉的史學知識,建立更形深厚的基礎。晚清閱讀史研究作為新興領域,筆者所為,幾無依傍,意欲開道闢蹊,舉步實艱。若有高明學人,對此別呈新態,獨顯風華,必將空間無限。本書如可作為史林同好進一步開展研究的礎石,那將是筆者最大的榮幸。

惟則,史料海淵,史學域廣,卻是步步陷阱,問津者自宜審慎。摭拾詞組只言而大做文章,形式上言之成理;仔細推敲,立論基礎不過好似沙灘建屋。筆者自期承繼“樸學”遺風,不尚空言,無一論無來歷,戒慎而為,以小見大,或可別顯氣象。書本的生產、製作與流通,何時、何地閱讀書本,如何閱讀取材與挪用、改寫或抄襲,本即閱讀史研究之進路要旨;只有確立時間座標定點,透過細緻的評比考察,疏理各家議論之同調與歧異,始得稍可確證知識傳播與閱讀思想歷程的變化關係。為考辨史源,顯現史料本來面目,重建逼近閱讀歷程的相關真相,筆者務期盡力而為,是以本書註釋,不避繁瑣。為此之業,瑣碎餖飣;相關論點之論證,冗長無趣,筆者即於註釋部分進行論證,期可於正文做出比較清楚的表述論斷。讀者如果要知道筆者的述說依據,可以閱讀註釋;如無興趣,亦不妨礙正文之閱讀。又為避免取隨頁注的表現方式,打斷閱讀興味,故將註釋置於章末,有勞讀者前後翻查,莫可奈何。史界前輩嚴耕望先生鉅著《唐代交通圖考》,斐聲學林,眾所推崇;卻未必人人皆可展卷而終。蓋嚴先生為求史實,動用大量史籍,屢屢出以考證,雖將註釋內容以較正文低上數格的方式排版,仍然易令讀者疲累而掩卷。本書價值自不能與嚴著比肩,惟求法式其意。本書立論,屢屢有賴考證,“論從考出”,故列有附錄十六篇,或斷系年,或考史源,統置於書末,以醒眉目,並供參照。斯舉所為,較諸時下風尚,大有不諧;得失高下,皆望高明指教。

新史學薦書101 |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唐代交通圖考》(嚴耕望 著)

本書的準備與寫作,前後逾十年。期間若干內容已經發表,有勞史林前輩和多方博雅惠示高見;統整為專著,已經大幅增刪、改寫、修正,出處如下:

第1章《 導論》:部分內容改寫自《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新史學》卷1 6期3,2 0 0 5年9月);《開拓近代中國歷史圖象的新天地:“近代中國的閱讀、出版與文化”專輯•導論》(《思與言》卷4 3期3,2 0 0 5年9月)。

第2章《“知識倉庫”的建立與讀書世界的變化》:新撰寫(“知識倉庫”為個人營構多年之詞彙)。

第3章《朱一新的讀書世界與“地理想象”的知識基礎》:改寫自《西學衝激下的傳統士人:朱一新的西學知識》(“中國近代知識轉型學術研討會”論文,2 0 0 3年1 2月1 7日;本文未公開發表)。

第4章《“西學”的“新聞化”:<時務報>與它的讀者》:第一節:新撰寫;第二~三節:改寫自《<時務報>和它的讀者》(《歷史研究》2 0 0 5年第5期);第四節:部分內容改寫自《開創“世界知識”的公共空間:<時務報>譯稿研究》(《史林》 2 0 0 6年第5期)。

第5章《“西學”的體制空間:以<沅湘通藝錄>為中心》:改寫自《科舉體制下的“新學”傳播空間:以<沅湘通藝錄>為例》(“1 0 1:後科舉時代的反思”學術研討會論文,2 0 0 6年1 2月2 1日;本文未公開發表)。

第6章《“讀書秩序”和“知識倉庫”的活用轉易》:第一~二節:新撰寫;第三節:部分內容改寫自《伯倫知理與梁啟超:思想脈絡的考察》(載李喜所主編:《梁啟超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 0 0 5)。

第7章《結論》:新撰寫。惟以個人智駑力鈍,時日拖延,長時間未能勒為完稿;值此網絡文化發達不知伊于胡底之時代,竟引致若干論者襲取筆者之立論或表述,公開發表。 故筆者於恰當段落之註腳,分別聲明,有勞識者諒鑑,毋以為筆者抄襲彼者是幸。

本書的撰作工程,有賴於近史所的學術環境。進入這座宏偉的學術殿堂服務,安身立命,實是榮幸之至。 個人亦嘗榮膺哈佛燕京學社(H a r v a r d - Y e n c h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訪問學者( 2 0 0 7~2 0 0 8年度)與公益財團法人日本交流協會文化室之招聘(2 0 1 3年度),得以分別沉潛從容於哈佛大學校園與京都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廣覽史著,長我見聞,並此同致謝意。

書稿的撰成,首先必須感謝黃自進與黃克武教授的鞭策鼓勵。工作期間,個人略有小恙,力難再兼行政工作,幸賴雷祥麟與山田辰雄教授慷慨助力,得以稍卸仔肩,細為調理涵養。長久以來的學思過程裡,諸方師尊開我智竅,點撥教化,其中張忠棟、劉廣京兩位業師與朱維錚教授,已告仙去,謦咳永懷;閻沁恆、李永熾、張灝、林毓生諸夫子,師恩永銘;陳永發、呂芳上、林正弘、杜正勝、汪榮祖、狹間直樹、瓦格納(R u d o l f G. W a g n e r )、陳慈玉、林滿紅、黃進興、樑元生、洪長泰、王晴佳、沈鬆僑、錢永祥、陳弱水、張壽安、張力、張啟雄、謝國興、沙培德(P e t e r Z a r r o w)、康豹(P a u l R. K a t z )、劉季倫、薛化元、林富士、桑兵、羅志田、徐思彥、馬忠文、章清、李細珠、張仲民諸師友,或賜卓見,或代覓資料,惠我實多。 陳力衛、水羽信男、孫江、劉建輝、陶德民、沈國威、陳繼東、林少陽、村田雄二郎、石川禎浩、丸田孝志、鬆重充浩與吳炳守等先進師友,論學史林,其樂何如。初稿蒙陳建守先生與本所巫仁恕教授領導之出版組張珍琳、王中奇同仁之校讀,糾謬攻錯,謹此特致謝忱。 一切謬失,仍應由筆者自行負責。王汎森教授惠賜墨寶題簽本書書名,恩寵有加;內子楊桂果女士照料個人身心並設計封面,情深似海。

書成之時,家父潘蘊珠先生棄世四年矣。 他老人家憑著淮北農民的土性與韌性,務本盡職,辛勞無已,拉拔了四個兒子的成長;對他們的生命抉擇,始終支持。敬以本書為馨香一抹,永念父恩。

潘光哲 謹識

2014年7月22日

新史學薦書101 |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再版自序

這部《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於2 0 1 4年9月由個人工作所在的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列為專刊( 9 9);翌年5月,近代史研究所圖書發行室通知筆者,初版8 0 0部即將售罄,是否擬修改再版。 瞬即有此機緣,喜不自勝。然而,當時受限於體例要求,本書初版之內容,頗有刪汰,非盡筆者原稿的樣態;復且筆者揣想,學林評騭所據,應仍為初版版本,擬俟靜候諸方君子博雅月旦攻錯之後,方始進行最後修正,故一仍其舊,重印面世。 現今拙著除了得到“中山學術著作獎”(2 0 1 5年度)之鼓勵,復分別得到美國羅文大學王晴佳教授、韓國仁荷大學車泰根教授與日本學習院大學小野泰教教授發表英、韓、日文書評;宋雪、徐佳貴和範廣欣諸位青年才俊,也發表漢語書評;糾謬正誤,惠我良多。 2 0 1 6年春,再蒙近代史研究所發行室通知,重印本又將售罄。凡此諸端,或可顯示史林同道之厚愛。 是則,筆者自應恢復拙著原貌,並據一切糾謬,進行修正,推出新版,以副學林厚望。現蒙南京大學孫江教授青睞,擬納入《學衡現代知識研究叢書》之一,復賴張永堃小友費心處理編務,以更臻理想的面貌奉獻於史林,其幸何如。

相較於初版,現行本版之全書架構,大致相同;一己拙見之表述,稍有變異;並據諸方君子指教,修正誤失所在。 初版版本各章註釋,統列於章末,有勞讀者前後翻檢,迭受批評,現乃統一移於各頁之下。又以本書立論,頗有賴於考證之處,或斷系年,或考史源,“論從考出”,初版列有附錄十六篇,統置於書末;現改為二十五篇,仍置於書末。

本書以漢語世界的第一部閱讀史專著為標榜,貌似史學“趨新”之作。 較諸西方學林之閱讀史研究,筆者本已聲言,實無意“邯鄲學步”,僅視之為刺激研究者個人的思路導向。 就具體的書寫實踐而言,本書力求自顯心得。 如本書所論,晚清士人讀書世界的轉變,有賴於現實的物質 ∕經濟條件,與書報的生產、流通與消費息息相關的“書本地理學”(g e o g r a p h y o f t h e b o o k),絕對是士人閱讀世界的構成要素。 筆者思路之憑藉所在,首先當然是必須指陳“書本地理學”一語的前驅者— — —法國學者L u c i e n P a u l V i c t o r F e b v r e與H e n r i - J e a n M a r t i n之貢獻,復據日本學者永嶺重敏之考察,顯示作為現代(摩登)都市的東京展現的獨特“讀書地理”風貌。吾輩固然當取“拿來主義”,廣開知識視野;然而,具體研究時,萬萬不可奉理論為宗,墨守成規或依樣畫瓢,自當將外來理論/例證與本土材料“融會貫通”。 本書取過往學界從不措意之湖南熱心之士熊希齡等輩的“捐書書目”為例,具體論證,即便身處邊邑的士人,遭遇“書本地理學”的難題,仍復出現有心之士願為其打開知識窗口,各皆獻力而行的歷史場景(本書第二章)。此等例證,不一而足;是否恰當,仍待博雅之士多所評騭。

總言之,筆者假閱讀史之取向而願展示的圖像,對於西學究竟如何東漸,期可善盡史家技藝之能事,細膩描摹其間樣態,多元觀照這段具體歷史過程。畢竟,晚清士人求索西學,閱讀致知的個體經驗和思想回應,多象並呈,不該被後世的史學工作者一刀切平。就認識理解晚清中國的歷史世界而論,倘若本書稍可扭轉既存的歷史成見,提供了另一個思考方向,筆者自感榮寵。 有意涉足於斯域的史界同好,以本書為踏腳登高之礎,瞻望環顧,繼續開闢廣闊無邊的知識新疆,也必是筆者無限的榮幸。

潘光哲 謹識

二○一七年十二月十七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