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熱主角”洪叔講龍船:傳承龍舟文化,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

端午節一到,廣州各村起龍、採青、探親忙。在海珠東部的華洲街土華村龍船活動中,有一位精神矍鑠的長者身影,他便是村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土華村文化保育學者譚鑑洪。多年來,譚鑑洪致力於傳承龍舟及其他鄉土文化。

5歲開始上龍船,結緣70年

今年75歲的譚鑑洪,人稱洪叔,雖然已到古稀之年卻依舊步履穩健,動作敏捷,每到土華村洪聖誕、祠堂文化節等傳統節慶活動,必定少不了他忙前忙後的身影。端午來臨,已經和龍船打交道有70年之久的他又再全情投入到各種籌備工作中,牽起龍船節熱鬧氣氛。

海珠|“熱主角”洪叔講龍船:傳承龍舟文化,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

土華東約坤甸老龍。


洪叔憶述,由於父親是掌土華村東約龍船尾艄的艄公,他在5歲的時候就開始隨父親上船,從五月初一到初五都在龍船上度過。到了10歲左右,開始坐在龍船鼓後面艙位扒龍船,“這個位置比較寬闊,也比較安全,最適合新扒仔。”那個年代,很多年輕小夥不上學也去扒龍船,一方面都是土生土長在水鄉的農民,親水愛水;另一方面,龍船節氣氛熱鬧,扒龍船的又是同齡人,還可以吃到豐富的龍船飯,各姓氏村民由此增強了聯繫,加深了情誼。

到了20來歲,洪叔開始跟父親學掌艄,“艄公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不僅要熟水性,還要知水線。”俗話說“龍船長,惡出湧”,龍船探親時要進入各村的水路,河湧窄,轉彎多而急,很考驗艄公技術,洪叔記憶中最難入村的水線便是天河棠下村。由於傳統龍用坤甸木製作而成,相當貴重,在上世紀60年代購買一條就要十多萬元,村民都特別愛護龍船,注意安全以免遊船途中發生碰撞,故兩個老艄公帶一個新人,直至洪叔50多歲,他還一直駐守在“副駕駛”的位置,為龍船安全護航。

宣講龍舟文化,普及到村外大學生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洪叔開始著力保育土華村文化,龍舟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得到重視,洪叔開始給村內中小學生、青年團體宣講龍舟文化。後來,受眾更加廣泛,“附近的大學城建起來了,社工服務站也進駐華洲了,不時會開展一些龍舟文化宣講活動,中大社工研究生、廣東財經大學社會學學生都紛紛來做文化調查研究,我也到番禺、懷集等地做講座把土華村龍舟文化傳揚開去。”洪叔說希望力所能及地傳承保育土華村歷史文化。

海珠|“熱主角”洪叔講龍船:傳承龍舟文化,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

海珠|“熱主角”洪叔講龍船:傳承龍舟文化,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

海珠|“熱主角”洪叔講龍船:傳承龍舟文化,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

海珠|“熱主角”洪叔講龍船:傳承龍舟文化,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

海珠|“熱主角”洪叔講龍船:傳承龍舟文化,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

洪叔講解龍頭、龍船鼓、羅傘、橈等龍舟器物用途及含義。


展望土華村龍舟文化發展,洪叔說:“傳承龍舟文化不是一代人就能做好的事,每個孩子都應該從小認識龍舟文化,知道端午節的來歷與意義、龍船如何製作、如何保管龍船百年不毀、龍船裝飾的名稱與意義以及起龍、採青、探親、藏龍等儀式的做法與含義……”洪叔回憶,土華村一直對龍船比賽相當重視,在2000年以前稱霸新窖鎮。由於村中多數青壯年工作忙,作為大眾娛樂的傳統龍滿員難,但標準龍參加競賽的趨勢更勁,以土華村村民為主力的廣州騎士隊就屢創佳績,洪叔相信,靈活性強,競賽氣氛濃厚,主力隊伍強大的標準龍將成為未來土華村龍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端午節時間短,要做好統籌工作,營造熱鬧氛圍,安排探親活動,保障安全性都不容易,我希望用自己的經驗為村中年輕一輩‘搭橋’,延續與各村的友好情誼,傳承龍舟文化中勇往直前、團結合作的精神!” ——譚鑑洪


海珠|“熱主角”洪叔講龍船:傳承龍舟文化,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

信息時報“熱主角”欄目相關版面,詳見2019年5月28日A6版。


譚鑑洪在公眾號“微社區e家通海華綠洲”開設“洪叔講古”專欄,發表《龍船文化知多少》《土華“天后宮”試水,煙霧朦朧兩“龍”相撞,竟“撞”出一段兄弟情義》等文章,帶讀者走進歷史的長廊,暢遊土華村的過去和現在。

端午節中一連串活動圍繞龍船開展。從起龍船、採青、探親到龍船餅,更少不了各地各村的龍船飯。但在端午節裡,有一個被遺忘了的最原始、最傳統的民間習俗。

傳說五月初五是“五毒”一一蛇、蟾蜍、壁虎、蠍子出動的日子,因此端午節一天大人要飲雄黃酒,順手把酒點在兒童的額頭、胸口、掌心,婦女要掛上裝著藥料的香囊,孩子們在手臂上纏著五色線以驅邪辟瘴。人們要在各家各戶門上插菖蒲,艾葉都是為了祛除晦氣,所以,端午節與驅災辟邪相關。

洪叔話你知:

被遺忘的端午節習俗

【記者 溫倩茵】

【攝影 葉偉報】

【編輯 甄曦】

【圖片數 6】

來源:微社區e家通海華綠洲(微信號:xxsbejthz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