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球崛起3》動作捕捉也是偉大表演,奧斯卡評委不懂,觀眾懂!

撰文:新京報周慧曉婉

新媒體編輯:許喬洋

本文圖片均來自片方提供

《猩球崛起3》動作捕捉也是偉大表演,奧斯卡評委不懂,觀眾懂!

這次的最終大戰,技術上完美,故事上我是有點失望的。《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後簡稱《猩球崛起3》)

《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後簡稱《猩球崛起3》)於今日開畫,凱撒帶領的猿族大軍再次登陸內地院線,“猩球崛起三部曲”是福斯對“人猿星球”系列的重新啟動,首部曲於2011年推出時備受好評,而後面的續集並沒有重蹈“續集不行”的覆轍,影片口碑隨著格局的升級而高漲,《猩球崛起3》目前IMDb評分7.9分,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3%,Metacritic評分82分,是整個三部曲作品中口碑最好的一部。

《猩球崛起3》動作捕捉也是偉大表演,奧斯卡評委不懂,觀眾懂!

安迪(右二)是當今動作捕捉第一人

主演安迪·瑟金斯,作為當今動作捕捉表演第一人,以精湛的演技開拓了電影表演領域的新天地,事實上,早在瑟金斯於《指環王》系列中飾演咕嚕的時候就被外界認為值得獲得奧斯卡提名,但那時候這項技術方興未艾,也未能得到足夠重視。如今的《猩球崛起3》則把這項技術推進到一個巔峰,北美開畫後口碑爆裂,不少外媒而給出的評價就是——奧斯卡欠瑟金斯一座小金人。更有甚者認為,電影中猿族的演技完全碾壓真人。

《猩球崛起3》動作捕捉也是偉大表演,奧斯卡評委不懂,觀眾懂!

這次《猩球崛起3》中的凱撒和他的一眾夥伴造型上區別度更高,表演形式上更加細緻,不論是猩猩的毛髮或是皮膚,在不同光線中呈現的色調都不盡相同,究竟何為動作捕捉技術?如何飾演一隻惟妙惟肖的猩猩?如何在技術的鋪墊下發揮精湛的演技?新京報對話主演瑟金斯,並獨家揭祕闡釋《猩球崛起3》背後的技術奧祕。

揭祕動作捕捉

歷史

第一次動作捕捉出現在27年前

上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約翰遜提出了動作捕捉技術,起初這項技術運用在醫療事業,後來進入了影視領域。簡單來說,就是把真人表演和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藉助技術把表演者的動作表情記錄下來,然後將其作為電腦中虛擬角色的運動依據,讓虛擬角色的動作和表情都能像真人一般自然逼真。1990年,這項技術第一次運用到電影長片中,是阿諾·施瓦辛格主演的《全面回憶》,雖然只有幾秒鐘的鏡頭,但後來的電影也因為這項技術得到了內容和形式上的變革。《魔戒》、《阿凡達》等作品一一誕生,《猩球崛起》系列電影中甚至一隻真實的猩猩都沒有。

《猩球崛起3》動作捕捉也是偉大表演,奧斯卡評委不懂,觀眾懂!

1990年《全面回憶》首次使用動作捕捉技術,即施瓦辛格飾演施瓦辛格飾演的男主角經過X射線時的鏡頭。


技術步驟

《猩球崛起3》動作捕捉也是偉大表演,奧斯卡評委不懂,觀眾懂!

  1. 捕捉鏡頭:演員需要穿上貼有48個發光二極管的特製服裝和頭套,這些發光二極管不僅可以遠程控制,還能隨著光照條件調節亮度。演員們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經由這些發光二極管轉化為信號。這些信號能夠被特製的攝影鏡頭靈敏地捕捉到,最終將這些畫面傳輸在電腦上。

  2. 電腦渲染:電腦動畫師會將捕捉的演員表演畫面移植到3D猩猩模型上,原本的猩猩模型也因此而富有了生命力。猩猩的面部是藉由面部解算器軟件轉化頭套上的信號而來。猩猩身上的毛髮色澤、紋理質地、陰影等細節都是電腦渲染的效果,與此同時需要200-1000個處理器同步運行。

  3. 添加特效:修圖師需要將演員“PS”掉,取而代之的是經由渲染得到的逼真的猩猩模樣。一般修圖師需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P圖”,然後動畫師才能將猩猩與演員動作表情合二為一。為了達到更立體的環境效果,還要將戶外拍攝的環境添加進猩猩運動畫面中。此外,還需要對猩猩的毛髮、皺紋等進行更精緻地處理。

《猩球崛起3》動作捕捉也是偉大表演,奧斯卡評委不懂,觀眾懂!

動作捕捉後動畫製作的過程。

案例

“壞猩猩”

《猩球崛起3》動作捕捉也是偉大表演,奧斯卡評委不懂,觀眾懂!

壞猿的劇照

《猩球崛起3》動作捕捉也是偉大表演,奧斯卡評委不懂,觀眾懂!

壞猿的CG製作。

①塑造3D模型

維塔團隊在動物園中找到一隻大猩猩原型,由於《猩球崛起3》中的“壞猩猩”(史蒂夫·茨恩飾演)是隻高智慧又風趣的角色,他厭世又充滿豐沛的感情,眼睛中透露著孩童般的天真爛漫,依據角色設定做出3D模型。

《猩球崛起3》動作捕捉也是偉大表演,奧斯卡評委不懂,觀眾懂!

壞猩猩其實很天真。

②研究猩猩造型

猩猩和人在生理結構上有很多不同,比如上肢比下肢長,眉弓比人更突出更低、嘴脣形態也更適合捕捉食物,體型要像猩猩,同時還要讓人的表情與其兼容,例如壞猩猩邊吃餅乾邊說話就是一種體現。

③增加肌膚紋理

惠靈頓動物園給製作團隊提供了機會,讓他們在動物園中在真猩猩睡覺的時候做下手模,得到非常細膩的肌膚紋理,再掃描到電腦裡,經過後期的渲染,構成紋理圖。

④渲染猩猩毛髮

壞猩猩和其他猩猩一樣,每一根毛髮都有不同的彎曲,隨著劇情發展造型和毛髮也要有所改變,一開始冬季的皮毛有些許水滴,後來遇上衝突眼睛下面會有血絲,之後被虐打後會有傷口,整個毛髮要匹配臉色,變為蒼白。團隊對每隻猩猩的毛髮都進行了建模,更新了毛髮的上色,由於在雪原拍戲,也對雪花的密度和厚度進行了考究。

⑤融入人的表情

針對壞猩猩,團隊有專門的數字文件,比如眼睛的眨動、以及嘴角的開合等都有相關指令;另外還使用FACS表情編碼系統來進行編輯,讓猿類的表情變化展現出心理活動。每拍一個新場景,都要進行類似調整。



表演步驟

訓練:人如何飾演一個猩猩?

《猩球崛起3》動作捕捉也是偉大表演,奧斯卡評委不懂,觀眾懂!

本集中猿族站得更直。

拍攝前,猿人形態的動作教練和技術指導泰瑞·諾塔瑞組織演員進入猿人集中營訓練,這個集中營教大家學習猿人的姿態動作和步伐節奏,第三部中由於猿族的不斷進化,它們的形態進一步接近人類,也站立地更加筆直,由此,演員需要不斷練習猿人跑步的方式,熟悉穿過溪澗和岩石,讓動作在電影裡展現起來更加栩栩如生。

拍攝:配合CG特效齊發力

《猩球崛起3》動作捕捉也是偉大表演,奧斯卡評委不懂,觀眾懂!

《猩球崛起3》動作捕捉的新突破,是在一些極端天氣環境的外景應用,而不是在全綠幕的片場內拍攝。電影中擁有很多個複雜的電影場面,要讓猿族與自然環境完美配合,這次還使用了幾項非常先進的技術,例如有機叢林生長軟件Totara,這個軟件可以自動調節樹木植物的形狀和顏色;在皮毛上也用了皮毛描繪技術,比如雪花黏住皮毛時,數量密集但層次分明的毛髮都可以一一呈現。”

演繹:真人表演是制勝法則

《猩球崛起3》動作捕捉也是偉大表演,奧斯卡評委不懂,觀眾懂!

雖然技術很厲害,但維塔數碼視效總監安德斯·朗蘭斯強調再厲害的技術也只能作為人的表演的輔助,真人表演是動作捕捉成立的一切根基,“沒有真人表演,什麼都沒有。人的表演是關鍵,例如我們可以把你變成猩猩,但你不是瑟金斯,你就演不出凱撒。”他提到,猿人的表演百分之百要基於演員的表演,但是我們把演員的表演直接轉到猿的表演,還需要動畫團隊人員的辛勤工作,我們要分析這些表演,每一幀拍攝背後的意圖是什麼,非常深層次的去了解人的生理和猿的生理,這樣才能無縫的進行轉接。

案例

凱撒變化史

《猩球崛起》2011年

《猩球崛起3》動作捕捉也是偉大表演,奧斯卡評委不懂,觀眾懂!

《猩球崛起》在《阿凡達》的基礎上開發了“臉部肌肉組織模擬技術”,又將原有的皮膚和內部肌肉模擬軟件做了改進,增強面部表現,再利用系統用動畫生成面部表演。可能在咕嚕的情況下,我們見不到瑟金斯的模樣,也很難判斷是否屬於演技的一種,但凱撒不同,他將瑟金斯化作一個猩猩的樣子,眼神、表情、語氣、身體動作依舊保留的是瑟金斯的本身。維塔也在這個時候把光學式動作捕捉移到戶外,終於突破了動作捕捉和實景表演之間的界限,新的實景捕捉系統可以應對各種複雜的環境和燈光。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2014年

《猩球崛起3》動作捕捉也是偉大表演,奧斯卡評委不懂,觀眾懂!

第二部中,動作捕捉服上用硅材料封裝了更強大的LED燈,這不僅讓演員能做更多動作,而且在黑暗環境中也會方便動作讀取。無線攝影機讓團隊更加自由靈活,他們不用鋪設電纜、佈置電線,就可以更快地設置校準背景。凱撒的年齡增長了8到10歲,CG模型也有相應改變,加入了更多灰色,皺紋也變深了。嘴部也有改進,好與新片中增加的對話相匹配。凱撒有相當多對話,脣線和麵部結構也有小調整。更多瑟金斯臉上的皺紋,特別是眼瞼部分的皺紋被添加到了凱撒臉上。

《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2017年

《猩球崛起3》動作捕捉也是偉大表演,奧斯卡評委不懂,觀眾懂!

凱撒從小猩猩長大變為猿族的首領,維塔工作室的技術和設備也得到了發展,這一部中凱撒的表情更加豐富,多了不少近景的鏡頭。尤其在面對兒子被殺、猿族命懸一線的危機,凱撒需要在避開戰爭與發動戰爭中抉擇,在復仇與原諒中掙扎,還要面對人類小孩等新夥伴,他的情緒表演複雜到堪比一般文藝片的角色。如今,維塔的動作捕捉技術已經爐火純青,身體面部同時捕捉、戶外多人捕捉、面部表情綁定、快速簡便的設備架設,很多問題都被解決了。

《猩球崛起3》動作捕捉數字

維塔工作室998名工作人員

430人應對統一特效項目工作

每隻猩猩身上毛髮多達500萬

電腦CPU耗時1.9億小時(普通電腦需5400年)

1400個特效鏡頭(佔整部電影95%鏡頭量)

《猩球崛起3》動作捕捉也是偉大表演,奧斯卡評委不懂,觀眾懂!

對話瑟金斯

動作捕捉可以讓演員扮演任何角色

新京報:這是你第三次扮演凱撒,技術變化也很大,有許多過去技術達不到、如今卻實現的體驗?

安迪·瑟金斯:的確,動作捕捉在《猩球崛起3》有很多變化,最開始我們只能在室內拍攝,動作捕捉的量也比較小;隨著技術的進步允許我們把攝像機帶到地形比較複雜的地方拍攝,例如第二部裡的溫哥華雨林。這一部則是更多的雪原與山景。但扮演凱撒的感覺並沒有變化,雖然抓捕面部表情,配合身體語言、手語都是不容易的。

新京報:現在動作捕捉可能還沒有完全被奧斯卡接納,在你看來這種技術將來會是怎樣?有無可能會把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也包含進來?

安迪·瑟金斯:現在人們逐漸意識到動作捕捉不止是一種技術,而是種表演,只是現在奧斯卡上有投票權的老一批的人還沒意識到,但年輕演員和導演肯定有這個意識,就像視覺效果、動畫技術,經過多年發展,到了今天他們意識到這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得到了奧斯卡,這些都需要時間。對於21世紀的演員來說,動作捕捉很重要,它可以幫助演員扮演任何種類的角色,不論體型、膚色、性別,不論電影、電視、視頻領域,讓各類表演得以實現。

新京報:不少評論認為你是“非人類演出者”的代表,你怎麼看?

安迪·瑟金斯:我覺得很幸運,能有機會扮演這樣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角色。我選擇角色不是因為技術,而是因為角色本身很好。我之前演過咕嚕、金剛等,人們確實會把你和你所扮演的動作捕捉的角色聯繫在一起。但我之所以愛演戲,是因為演戲的過程改變了我,很多年前演戲劇就是這樣。技術能在很大程度上幫我獲得更大的轉變、去探索。這是演員的選擇,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喜歡動作捕捉,我認為,對演員來說它是很好的工具。

新京報:多年來一直在幕後,你是面龐不會被人輕易辨識出的好萊塢演員,畢竟凱撒已來到終章,以後會不會更多地“真人出演”?

安迪·瑟金斯:還是看劇本,我並不介意人們能否認出我,就算沒什麼辨識度,依舊可以很好地和家人生活。我喜歡錶演並非因為能被別人認識,而是因為能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就像個數碼面具,有些演員有要求,就覺得自己的臉龐一定要出現在銀幕上,但我不是,只是基於角色本身。當然,如果有其他的關於真實人類的角色很好,我會接受,就是看你和角色間是否有關聯,你是否願意參加故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