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該滅絕的生物為何頻頻出現是否躲在人類無法生存的地方繼續繁殖

有人在溫哥華海域發現了巨大的、長著駱駝腦袋的大海蛇;美國海軍曾抓到過傳說中的深海鮫人;在蒙古境內,無數人目睹過恐怖的死亡之蟲。這些早就該滅絕的生物,為什麼仍然會頻頻出現?是根本就沒消失,還是躲在人類無法生存的地方繼續繁殖?

早該滅絕的生物為何頻頻出現是否躲在人類無法生存的地方繼續繁殖

在加拿大和美國邊境線的西部,有個叫溫哥華島的偏僻小島,它屬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會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溫哥華市。在溫哥華島以南地區,有一種非常出名的海怪經常出沒。

雖然到現在也沒有實物能證明溫哥華島有怪獸,但關於怪獸的目擊報道卻越來越多,而且目擊者中還有很多官員。比如在1932年8月,維多利亞省立圖書館的官員凱普就看到過,次年10月,不列顛哥倫比亞立法會議員、著名大律師蘭利也稱見到了這種怪獸。甚至連在薩斯喀切溫省最高皇家法院做了30多年法官的布朗先生也宣稱,他曾經在不足150碼的距離看到過那隻海怪。

早該滅絕的生物為何頻頻出現是否躲在人類無法生存的地方繼續繁殖

千百年來,美洲印第安人的切諾基部落就開始有大海蛇的傳說,到了20世紀20年代,這種神祕動物終於有了正式記錄,當時學者稱之為“海巫”。而令這種海怪真正揚名天下的,則是在1933年10月5日,當地報紙均用頭版頭條的形式報道了這則爆炸新聞:遊艇乘客在維多利亞對海發現巨型海蛇!

那是一位當地的律師和妻子駕駛遊艇出海遊玩,當他們倆來到溫哥華島最南端的維多利亞海灣時,碰見一隻巨型怪獸,他們心有餘悸地形容這隻動物是個“長著駱駝腦袋的大海蛇”。此種形容很貼切,基本上以後在這附近發生的所有的目擊事件都是看到了這類怪物。當地報紙編輯阿奇·威利斯為了進一步探索真相,當然也是為了創造銷量,於是他發起一次“給怪物命名”的大型活動。最後從幾千個徵集的名字中,威利斯確定使用“卡布羅龍”這個詞,因為經常發現怪物蹤跡的地點叫卡布羅灣。很快,這個名字就在當地一炮打響,家喻戶曉,居民們不但不厭惡這種怪物,反而把它當成是溫哥華島的幸運動物。

除了北美海怪之外,還有很多以前只能在傳說中聽到的動物,現在又被重新發現,比如人魚。其實多年來世界上已經有很多人都發現過人魚屍骨,美國海軍還曾經抓到過活的。傳說生活在深海中的鮫人油膏燃點很低,而且只要一滴就能燃燒幾個月不滅,古代的王公貴族墓中經常用這種鮫人膏來當做萬年燈的燃料。

早該滅絕的生物為何頻頻出現是否躲在人類無法生存的地方繼續繁殖

其中要屬歐洲地中海的鮫人最珍貴,性情也最淫,通常都是一個公鮫配幾十個母鮫。它們很怕陽光,從來不在白天出現,大多數聚居在大海深處一座由死珊瑚形成的島嶼附近,那座島嶼下面有個巨大的珊瑚洞,洞中縱橫交錯,深不可測,就是人魚的老巢穴。它們經常在附近海域弄出聲響,把過往海船的客商吸引過來,再把他們殺死吃掉,那些倒黴的遇害者基本都被吃得連骨頭也沒剩。有人曾經走運捉到過活著的黑鱗鮫人,把它宰殺後在太陽底下曝晒晾乾,下面放一隻大盆,鮫人被太陽晒後就會流下油膏,用此種油膏製成的蠟燭,每根都能賣三千枚金幣。

也有學者認為,在地球的海底很可能存在著另外一種“人類”,他們原先和陸地的人類是共同祖先,但後來因為某種原因分化出去。

在蒙古國,有一種傳說中叫“死亡之蟲”的動物,這種動物的出現就意味著死亡和危險。而大多數人首次聽到“死亡之蟲”時,基本都會認為這只是個玩笑而已,就像科幻電影和連環畫中的怪物一樣。可“死亡之蟲”卻不是荒誕的傳說,正相反,很多目擊者對它們的描述都驚人的一致:生活在戈壁沙漠沙丘下面,體長五英尺左右,通體呈紅色,身上有很多暗斑,頭和尾很像麥穗,而頭部器官卻很模糊。

早該滅絕的生物為何頻頻出現是否躲在人類無法生存的地方繼續繁殖

蒙古人把這種死亡之蟲稱為“allghoikhorkhoi”,因為這種蟲子的外形很像寄居在牛腸子裡的蟲子,所以也被稱為腸蟲。根據目擊者的回憶,只要這種“死亡之蟲”一出現,就會有人倒黴。它不但會噴毒液,還能從眼睛中放出強電流,能殺死幾英尺以外的獵物,而目睹到的人還能活下來,就算是萬幸了。

首次提到有關“死亡之蟲”的英文資料是在1926年,美國教授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在所著的《追尋古人》一書中描述過這種“死亡之蟲”,但他還是不太相信蒙古官員所描述的這種沙漠怪物真實存在。

早該滅絕的生物為何頻頻出現是否躲在人類無法生存的地方繼續繁殖

他曾在書中寫道:“儘管現在人們很少見到什麼死亡之蟲,但當地蒙古人對死亡之蟲的存在表現出異常堅定的神態,而且那些目擊者的描述也都驚人地相似。”

捷克探險家伊凡·麥克勒是一名探尋死亡之蟲的權威專家,他早在1990年和1992年兩次來到蒙古,專門尋找死亡之蟲的蹤跡。儘管前兩次探險沒有達到目標,但他已經被“死亡之蟲”的神祕而深深吸引住了。

在2002年的夏天,麥克勒再次來到蒙古實現探索心願,這次他是有備而來的。他的計劃是乘一架超輕型飛機在蒙古的戈壁低空飛行,這樣就能有效地擴大探索範圍,他希望通過這種方法能找到躺在沙丘上晒太陽的死亡之蟲,再將蟲子的生活習性和特點記錄下來,就能填補蒙古人有關死亡之蟲的資料。

依據前兩次的探險經驗,麥克勒寫了一份有實用價值的“情報資料”,成為以後探索“死亡之蟲”科學家和獵人們的必備讀物。麥克勒在資料中寫出,這種外形像香腸的死亡之蟲體長約有半米,像成年男人的胳膊那麼粗,很像牛體內的腸蟲。

它的尾巴很短,就像被刀切掉尾巴的雪納瑞(一種短尾狗),尾端也不是錐形而是平的。由於死亡之蟲的眼睛、鼻孔和嘴的形狀都很模糊,讓目擊者看上去都不能看清它的頭和尾。它整體呈暗紅色,與血液的顏色和意大利臘腸都很接近。死亡之蟲的爬行方式很古怪,要麼向前滾動,要麼把身體歪著蠕動爬行。

早該滅絕的生物為何頻頻出現是否躲在人類無法生存的地方繼續繁殖

不管是海怪,還是鮫人,或者是死亡之蟲,這些早就應該滅絕的生物卻又頻頻出現,到底是沒滅絕徹底,還是當時的目擊者看走了眼?恐怕要向生物學家要答案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