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母胎優秀,老校萌新”之東南大學

院校簡介:

東南大學(Southeast University),簡稱“東大”,位於江蘇省省會南京市,是教育部直屬的副部級全國重點大學,著名的建築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學院之一,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入選高校,“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臺”、“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主要成員。

至2018年4月,學校設有30個院(系),擁有76個本科專業,30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49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5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涵蓋15個二級學科),5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3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二期項目立項學科(群),1個江蘇省重點序列學科,17個“十三五”江蘇省重點學科,3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關注“志高生涯規劃”公眾號

基本概況:

東南大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學校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後歷經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重要發展時期。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學校文理等科遷出,以原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為主體,先後併入復旦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金陵大學等校的有關係科,在國立中央大學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學院。1988年5月,學校復更名為東南大學。2000年4月,原東南大學、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南京地質學校併入,組建新的東南大學。

"
“母胎優秀,老校萌新”之東南大學

院校簡介:

東南大學(Southeast University),簡稱“東大”,位於江蘇省省會南京市,是教育部直屬的副部級全國重點大學,著名的建築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學院之一,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入選高校,“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臺”、“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主要成員。

至2018年4月,學校設有30個院(系),擁有76個本科專業,30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49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5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涵蓋15個二級學科),5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3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二期項目立項學科(群),1個江蘇省重點序列學科,17個“十三五”江蘇省重點學科,3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關注“志高生涯規劃”公眾號

基本概況:

東南大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學校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後歷經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重要發展時期。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學校文理等科遷出,以原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為主體,先後併入復旦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金陵大學等校的有關係科,在國立中央大學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學院。1988年5月,學校復更名為東南大學。2000年4月,原東南大學、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南京地質學校併入,組建新的東南大學。

“母胎優秀,老校萌新”之東南大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5月,專任教師283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314餘人,佔教師總數的比例為80%,正、副高級職稱1935人,博士生指導教師925人,碩士生指導教師2151人,兩院院士12人,歐洲科學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13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專家16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3人,青年千人計劃26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45人,長江學者青年學者項目10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5人,“萬人計劃”教學名師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3人,國家“十二五”863計劃主題專家3人、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專家1人、國家重大專項專家2人,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4人,全國十大青年法學家2人。~關注“志高生涯規劃”公眾號

學校共有52位教授當選新一屆全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其中5位教授當選高等學校相應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7位教授當選高等學校相應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1個團隊入選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 。

歷史沿革:

清末時期

東南大學起源於1902年建校的三江師範學堂

兩江師範學堂全景手繪

,學堂下設理化科(後稱理化數學部)、農學博物科(後稱博物農學部)、歷史輿地科、手工圖畫科。

1906年5月,兩江總督周馥易“三江”為“兩江”,並根據《奏定學堂章程》條例,定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1912年,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正式停辦。

民國時期

1914年8月,江蘇省巡按使(即省長)韓國鈞委任原江蘇省教育司司長江謙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在兩江師範學堂原址籌建。1916年秋,鑑於中國生產力水平落後,國家貧困,急需發展工業;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帝國主義無暇東顧,給中國的民族工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因為急需工業人才,南高遂設立工業專修科,開始時工科教育面較廣,後逐漸偏重於機械製造與工藝。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務會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師範的基礎上創辦一所國立大學議案,與會委員一致贊同。1921年7月13日,教育部核准《東南大學組織大綱》。國立東南大學校下設6個學科,其中有工科,初時工科下僅有機械工程系。1923年3月,時工科主任茅以升會同工科李世瓊等七位教授聯名向校評議會、教授會提出增設土木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的議案,提案通過了校評議會、教授會兩會的審議。1924年秋,工科從東南大學劃出,與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組建成了國立河海工程大學。

1927年7月,教育行政委員會明令將原國立東南大學、河海工程國立東南大學校門

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以及南京工業專門學校、蘇州工業專門學校、上海商業專門學校、南京農業學校等江蘇境內專科以上的9所公立學校合併,組建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共設有9個學院,其中工學院的一部分在南京覆成橋南京工專舊址,另一部分與其他大部分學院均在南京四牌樓國立東南大學原址。此時工學院下設機械工程科、電機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建築科、礦冶工程科、化學工程科、染織科等7科。

1928年2月29日,第四中山大學奉訓令改稱江蘇大學。改名江蘇大學引起校名風潮。4月24日,大學委員會以大學院337號訓令,將“江蘇大學”改稱為“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建立初期,工學院與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時期一樣,仍下設7科,後停辦礦冶工程科和染織科。1933年9月,工學院復辦化工組,後改為系;1934年11月,籌辦機械特別研究班,1938年8月,又發展為航空工程系,開創了中國的航空工程教育;1937年增設水利工程系。

抗日戰爭期間,避難四川的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下設土木系、機械系、電機系、建築系、化工系、航空系、水利系等7系。1943年4月,汪偽政府行政院通過在南京設立中央大學案,恢復中央大學。建校初設理、工兩院,但很快便合併為理工學院,下設土木系、化工系、數理系、機械工程系。抗戰勝利後,國立中央大學準備復員南京。1946年11月,國立中央大學在南京四牌樓覆校開課。工學院仍設7系。

建國初期

1949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的失敗已經成為定局,中大校長周鴻經奉命遷校。但中大教職工普遍對國民黨喪失去信心,多數教授決定留在南京。周鴻經棄職離校後,中大在共產黨地下組織的主持下先後組成應變委員會、臨時校務委員會維持校務、保護校產,準備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1949年4月1日,南京爆發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學生遊行,遭到軍警鎮壓,中大兩名學生遇難。4月23日,解放軍開進南京,軍管會派趙卓到中大接管,宣佈由樑希主持校務。8月8日,中大接華東教育部通知,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去“國立”兩字),潘菽任校長。1950年,安徽大學土木系和藝術系併入南京大學。

這一時期,全校各學院的教學規模處於維持狀態,只有工學院仍有一定發展。1949年,工學院由錢鍾韓任院長,仍設7個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學生2363人,其中工學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學院976人,佔全校的38%,是當時學校最大的學院 。1952年,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主要目的的大規模高校院系調整開始了。在南京,以原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建築工程系、電機工程系以及農學院食品工業系共6個係為基礎,併入金陵大學化學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以及江南大學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和食品工業系,成立多科性的工業大學,名為南京工學院 。1952年至1953年,又有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交通大學、山東工學院等校部分專業先後併入 。

1952年底,南京工學院設建築系、機械工程系、電力工程系、電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食品工業系共7個系及基礎課教研組,開設10個本科與10個專科專業,有教員265人、學生1948人、正副教授87人,時在南京是規模最大的高等院校 。考慮到國家工業建設和工學院發展的需要,經南京大學、金陵大學聯席會議決定,將原南京大學的四牌樓本部作為南京工學院的校址。院系調整後,南京工學院就開始招收研究生,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初期共招收研究生117人。~關注“志高生涯規劃”公眾號

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合併後南京市內高校情況

校名

系科數

(專業數)

學生數

教員數

校名

系科數

(專業數)

學生數

教員數

南京工學院

7(23)

1948

265

華東水利學院

4(8)

1022

61

南京大學

13(28)

1772

254

華東航空學院

2

453

52

南京農學院

5

722

145

南京林學院

3(4)

236

20

南京師範學院

6

638

106

-------------

-------------

-----------

--------

1954年,電信系更名無線電系,電力系合併機械系的熱能動力裝置專業,更名為動力系。1957年,機械系擴分為機械一系(機械工程系)和機械二系(農業機械工程系)。1958年前後,數學、物理、化學、力學、體育等教研組合組為基礎課部,1961年更名為基礎科學系。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大力進行工業基礎建設的歷史背景下,全院師生艱苦奮鬥,學校得到了快速發展。當時全國高校都在進行全面學習蘇聯的教學改革,南京工學院在深入學習蘇聯的同時堅持中國的實際進行創新,建築系和無線電系提出的教學計劃和方案深受兄弟院校好評。在教學改革中,南京工學院增建實驗室,調整系科結構,增設了一批新專業。機械工程系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農業機械、電子精密機械和電子設備結構專業,主編了中國第一本機械類教材《機械原理》 。

1956年至1960年間,南京工學院陸續分出多個系科,組建或參建了4所高等院校。1955年,中央高教部決定將無線電工程系西遷成都,與交通大學、華南工學院相關係科共同組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經系主任陳章、院長汪海粟和江蘇省委的努力爭取,1956年周恩來總理決定無線電系調出19名骨幹教師參與組建成電,其餘停遷。1958年,化學工程系劃出成立南京化工學院(今南京工業大學主體)。同年,食品工業系遷往無錫,成立無錫輕工學院(今江南大學主體)。1960年,以機械二係為基礎籌建南京農業機械學院,次年遷往鎮江並更名為鎮江農業機械學院(今江蘇大學主體) 。

1978年,南京工學院恢復招收研究生。1981年實施學位條例後九龍湖校區平面圖

,首批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試辦研究生院。1988年6月,南京工學院更名為東南大學,開始由工科大學向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轉變 。同年12月東大浦口校區奠基,並於1990年9月投入使用。

1991年,東大作為國家教委的改革試點,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進行了校內管理體制改革

1993年,東大又在全國高校中最先進行招生及獎學金制度的改革 。

1996年3月,經國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12月,東南大學入選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

2000年4月,原東南大學、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南京地質學校併入,組建了新的東南大學。2001年2月,東南大學被列入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

2006年,佔地3700畝的九龍湖校區投入使用,浦口校區被用來作為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校址 。[2]

2016年,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教育部共建東南大學。

2017年1月,獲得2016年度中國鐵道學會科技獎。

2017年5月25日 ,加入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

2017年9月,成為首批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高校 。同月,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被列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

"
“母胎優秀,老校萌新”之東南大學

院校簡介:

東南大學(Southeast University),簡稱“東大”,位於江蘇省省會南京市,是教育部直屬的副部級全國重點大學,著名的建築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學院之一,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入選高校,“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臺”、“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主要成員。

至2018年4月,學校設有30個院(系),擁有76個本科專業,30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49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5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涵蓋15個二級學科),5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3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二期項目立項學科(群),1個江蘇省重點序列學科,17個“十三五”江蘇省重點學科,3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關注“志高生涯規劃”公眾號

基本概況:

東南大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學校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後歷經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重要發展時期。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學校文理等科遷出,以原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為主體,先後併入復旦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金陵大學等校的有關係科,在國立中央大學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學院。1988年5月,學校復更名為東南大學。2000年4月,原東南大學、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南京地質學校併入,組建新的東南大學。

“母胎優秀,老校萌新”之東南大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5月,專任教師283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314餘人,佔教師總數的比例為80%,正、副高級職稱1935人,博士生指導教師925人,碩士生指導教師2151人,兩院院士12人,歐洲科學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13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專家16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3人,青年千人計劃26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45人,長江學者青年學者項目10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5人,“萬人計劃”教學名師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3人,國家“十二五”863計劃主題專家3人、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專家1人、國家重大專項專家2人,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4人,全國十大青年法學家2人。~關注“志高生涯規劃”公眾號

學校共有52位教授當選新一屆全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其中5位教授當選高等學校相應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7位教授當選高等學校相應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1個團隊入選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 。

歷史沿革:

清末時期

東南大學起源於1902年建校的三江師範學堂

兩江師範學堂全景手繪

,學堂下設理化科(後稱理化數學部)、農學博物科(後稱博物農學部)、歷史輿地科、手工圖畫科。

1906年5月,兩江總督周馥易“三江”為“兩江”,並根據《奏定學堂章程》條例,定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1912年,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正式停辦。

民國時期

1914年8月,江蘇省巡按使(即省長)韓國鈞委任原江蘇省教育司司長江謙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在兩江師範學堂原址籌建。1916年秋,鑑於中國生產力水平落後,國家貧困,急需發展工業;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帝國主義無暇東顧,給中國的民族工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因為急需工業人才,南高遂設立工業專修科,開始時工科教育面較廣,後逐漸偏重於機械製造與工藝。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務會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師範的基礎上創辦一所國立大學議案,與會委員一致贊同。1921年7月13日,教育部核准《東南大學組織大綱》。國立東南大學校下設6個學科,其中有工科,初時工科下僅有機械工程系。1923年3月,時工科主任茅以升會同工科李世瓊等七位教授聯名向校評議會、教授會提出增設土木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的議案,提案通過了校評議會、教授會兩會的審議。1924年秋,工科從東南大學劃出,與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組建成了國立河海工程大學。

1927年7月,教育行政委員會明令將原國立東南大學、河海工程國立東南大學校門

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以及南京工業專門學校、蘇州工業專門學校、上海商業專門學校、南京農業學校等江蘇境內專科以上的9所公立學校合併,組建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共設有9個學院,其中工學院的一部分在南京覆成橋南京工專舊址,另一部分與其他大部分學院均在南京四牌樓國立東南大學原址。此時工學院下設機械工程科、電機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建築科、礦冶工程科、化學工程科、染織科等7科。

1928年2月29日,第四中山大學奉訓令改稱江蘇大學。改名江蘇大學引起校名風潮。4月24日,大學委員會以大學院337號訓令,將“江蘇大學”改稱為“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建立初期,工學院與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時期一樣,仍下設7科,後停辦礦冶工程科和染織科。1933年9月,工學院復辦化工組,後改為系;1934年11月,籌辦機械特別研究班,1938年8月,又發展為航空工程系,開創了中國的航空工程教育;1937年增設水利工程系。

抗日戰爭期間,避難四川的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下設土木系、機械系、電機系、建築系、化工系、航空系、水利系等7系。1943年4月,汪偽政府行政院通過在南京設立中央大學案,恢復中央大學。建校初設理、工兩院,但很快便合併為理工學院,下設土木系、化工系、數理系、機械工程系。抗戰勝利後,國立中央大學準備復員南京。1946年11月,國立中央大學在南京四牌樓覆校開課。工學院仍設7系。

建國初期

1949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的失敗已經成為定局,中大校長周鴻經奉命遷校。但中大教職工普遍對國民黨喪失去信心,多數教授決定留在南京。周鴻經棄職離校後,中大在共產黨地下組織的主持下先後組成應變委員會、臨時校務委員會維持校務、保護校產,準備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1949年4月1日,南京爆發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學生遊行,遭到軍警鎮壓,中大兩名學生遇難。4月23日,解放軍開進南京,軍管會派趙卓到中大接管,宣佈由樑希主持校務。8月8日,中大接華東教育部通知,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去“國立”兩字),潘菽任校長。1950年,安徽大學土木系和藝術系併入南京大學。

這一時期,全校各學院的教學規模處於維持狀態,只有工學院仍有一定發展。1949年,工學院由錢鍾韓任院長,仍設7個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學生2363人,其中工學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學院976人,佔全校的38%,是當時學校最大的學院 。1952年,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主要目的的大規模高校院系調整開始了。在南京,以原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建築工程系、電機工程系以及農學院食品工業系共6個係為基礎,併入金陵大學化學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以及江南大學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和食品工業系,成立多科性的工業大學,名為南京工學院 。1952年至1953年,又有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交通大學、山東工學院等校部分專業先後併入 。

1952年底,南京工學院設建築系、機械工程系、電力工程系、電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食品工業系共7個系及基礎課教研組,開設10個本科與10個專科專業,有教員265人、學生1948人、正副教授87人,時在南京是規模最大的高等院校 。考慮到國家工業建設和工學院發展的需要,經南京大學、金陵大學聯席會議決定,將原南京大學的四牌樓本部作為南京工學院的校址。院系調整後,南京工學院就開始招收研究生,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初期共招收研究生117人。~關注“志高生涯規劃”公眾號

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合併後南京市內高校情況

校名

系科數

(專業數)

學生數

教員數

校名

系科數

(專業數)

學生數

教員數

南京工學院

7(23)

1948

265

華東水利學院

4(8)

1022

61

南京大學

13(28)

1772

254

華東航空學院

2

453

52

南京農學院

5

722

145

南京林學院

3(4)

236

20

南京師範學院

6

638

106

-------------

-------------

-----------

--------

1954年,電信系更名無線電系,電力系合併機械系的熱能動力裝置專業,更名為動力系。1957年,機械系擴分為機械一系(機械工程系)和機械二系(農業機械工程系)。1958年前後,數學、物理、化學、力學、體育等教研組合組為基礎課部,1961年更名為基礎科學系。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大力進行工業基礎建設的歷史背景下,全院師生艱苦奮鬥,學校得到了快速發展。當時全國高校都在進行全面學習蘇聯的教學改革,南京工學院在深入學習蘇聯的同時堅持中國的實際進行創新,建築系和無線電系提出的教學計劃和方案深受兄弟院校好評。在教學改革中,南京工學院增建實驗室,調整系科結構,增設了一批新專業。機械工程系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農業機械、電子精密機械和電子設備結構專業,主編了中國第一本機械類教材《機械原理》 。

1956年至1960年間,南京工學院陸續分出多個系科,組建或參建了4所高等院校。1955年,中央高教部決定將無線電工程系西遷成都,與交通大學、華南工學院相關係科共同組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經系主任陳章、院長汪海粟和江蘇省委的努力爭取,1956年周恩來總理決定無線電系調出19名骨幹教師參與組建成電,其餘停遷。1958年,化學工程系劃出成立南京化工學院(今南京工業大學主體)。同年,食品工業系遷往無錫,成立無錫輕工學院(今江南大學主體)。1960年,以機械二係為基礎籌建南京農業機械學院,次年遷往鎮江並更名為鎮江農業機械學院(今江蘇大學主體) 。

1978年,南京工學院恢復招收研究生。1981年實施學位條例後九龍湖校區平面圖

,首批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試辦研究生院。1988年6月,南京工學院更名為東南大學,開始由工科大學向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轉變 。同年12月東大浦口校區奠基,並於1990年9月投入使用。

1991年,東大作為國家教委的改革試點,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進行了校內管理體制改革

1993年,東大又在全國高校中最先進行招生及獎學金制度的改革 。

1996年3月,經國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12月,東南大學入選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

2000年4月,原東南大學、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南京地質學校併入,組建了新的東南大學。2001年2月,東南大學被列入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

2006年,佔地3700畝的九龍湖校區投入使用,浦口校區被用來作為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校址 。[2]

2016年,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教育部共建東南大學。

2017年1月,獲得2016年度中國鐵道學會科技獎。

2017年5月25日 ,加入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

2017年9月,成為首批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高校 。同月,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被列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

“母胎優秀,老校萌新”之東南大學

優勢學科:

1. 雙一流學科:

東南大學入選我國“世界一流大學”A類高校,其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風景園林學、藝術學理論等11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2. 第四輪學科評估

在教育部2017年公佈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東南大學共有12個學科進入A檔。其中,建築學、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藝術學理論等五個學科評估結果為A+;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評估結果為A;儀器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等6個學科評估結果為A-。A+學科數量並列全國高校第八。

"
“母胎優秀,老校萌新”之東南大學

院校簡介:

東南大學(Southeast University),簡稱“東大”,位於江蘇省省會南京市,是教育部直屬的副部級全國重點大學,著名的建築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學院之一,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入選高校,“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臺”、“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主要成員。

至2018年4月,學校設有30個院(系),擁有76個本科專業,30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49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5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涵蓋15個二級學科),5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3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二期項目立項學科(群),1個江蘇省重點序列學科,17個“十三五”江蘇省重點學科,3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關注“志高生涯規劃”公眾號

基本概況:

東南大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學校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後歷經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重要發展時期。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學校文理等科遷出,以原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為主體,先後併入復旦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金陵大學等校的有關係科,在國立中央大學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學院。1988年5月,學校復更名為東南大學。2000年4月,原東南大學、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南京地質學校併入,組建新的東南大學。

“母胎優秀,老校萌新”之東南大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5月,專任教師283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314餘人,佔教師總數的比例為80%,正、副高級職稱1935人,博士生指導教師925人,碩士生指導教師2151人,兩院院士12人,歐洲科學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13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專家16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3人,青年千人計劃26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45人,長江學者青年學者項目10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5人,“萬人計劃”教學名師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3人,國家“十二五”863計劃主題專家3人、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專家1人、國家重大專項專家2人,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4人,全國十大青年法學家2人。~關注“志高生涯規劃”公眾號

學校共有52位教授當選新一屆全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其中5位教授當選高等學校相應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7位教授當選高等學校相應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1個團隊入選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 。

歷史沿革:

清末時期

東南大學起源於1902年建校的三江師範學堂

兩江師範學堂全景手繪

,學堂下設理化科(後稱理化數學部)、農學博物科(後稱博物農學部)、歷史輿地科、手工圖畫科。

1906年5月,兩江總督周馥易“三江”為“兩江”,並根據《奏定學堂章程》條例,定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1912年,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正式停辦。

民國時期

1914年8月,江蘇省巡按使(即省長)韓國鈞委任原江蘇省教育司司長江謙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在兩江師範學堂原址籌建。1916年秋,鑑於中國生產力水平落後,國家貧困,急需發展工業;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帝國主義無暇東顧,給中國的民族工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因為急需工業人才,南高遂設立工業專修科,開始時工科教育面較廣,後逐漸偏重於機械製造與工藝。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務會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師範的基礎上創辦一所國立大學議案,與會委員一致贊同。1921年7月13日,教育部核准《東南大學組織大綱》。國立東南大學校下設6個學科,其中有工科,初時工科下僅有機械工程系。1923年3月,時工科主任茅以升會同工科李世瓊等七位教授聯名向校評議會、教授會提出增設土木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的議案,提案通過了校評議會、教授會兩會的審議。1924年秋,工科從東南大學劃出,與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組建成了國立河海工程大學。

1927年7月,教育行政委員會明令將原國立東南大學、河海工程國立東南大學校門

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以及南京工業專門學校、蘇州工業專門學校、上海商業專門學校、南京農業學校等江蘇境內專科以上的9所公立學校合併,組建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共設有9個學院,其中工學院的一部分在南京覆成橋南京工專舊址,另一部分與其他大部分學院均在南京四牌樓國立東南大學原址。此時工學院下設機械工程科、電機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建築科、礦冶工程科、化學工程科、染織科等7科。

1928年2月29日,第四中山大學奉訓令改稱江蘇大學。改名江蘇大學引起校名風潮。4月24日,大學委員會以大學院337號訓令,將“江蘇大學”改稱為“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建立初期,工學院與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時期一樣,仍下設7科,後停辦礦冶工程科和染織科。1933年9月,工學院復辦化工組,後改為系;1934年11月,籌辦機械特別研究班,1938年8月,又發展為航空工程系,開創了中國的航空工程教育;1937年增設水利工程系。

抗日戰爭期間,避難四川的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下設土木系、機械系、電機系、建築系、化工系、航空系、水利系等7系。1943年4月,汪偽政府行政院通過在南京設立中央大學案,恢復中央大學。建校初設理、工兩院,但很快便合併為理工學院,下設土木系、化工系、數理系、機械工程系。抗戰勝利後,國立中央大學準備復員南京。1946年11月,國立中央大學在南京四牌樓覆校開課。工學院仍設7系。

建國初期

1949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的失敗已經成為定局,中大校長周鴻經奉命遷校。但中大教職工普遍對國民黨喪失去信心,多數教授決定留在南京。周鴻經棄職離校後,中大在共產黨地下組織的主持下先後組成應變委員會、臨時校務委員會維持校務、保護校產,準備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1949年4月1日,南京爆發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學生遊行,遭到軍警鎮壓,中大兩名學生遇難。4月23日,解放軍開進南京,軍管會派趙卓到中大接管,宣佈由樑希主持校務。8月8日,中大接華東教育部通知,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去“國立”兩字),潘菽任校長。1950年,安徽大學土木系和藝術系併入南京大學。

這一時期,全校各學院的教學規模處於維持狀態,只有工學院仍有一定發展。1949年,工學院由錢鍾韓任院長,仍設7個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學生2363人,其中工學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學院976人,佔全校的38%,是當時學校最大的學院 。1952年,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主要目的的大規模高校院系調整開始了。在南京,以原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建築工程系、電機工程系以及農學院食品工業系共6個係為基礎,併入金陵大學化學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以及江南大學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和食品工業系,成立多科性的工業大學,名為南京工學院 。1952年至1953年,又有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交通大學、山東工學院等校部分專業先後併入 。

1952年底,南京工學院設建築系、機械工程系、電力工程系、電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食品工業系共7個系及基礎課教研組,開設10個本科與10個專科專業,有教員265人、學生1948人、正副教授87人,時在南京是規模最大的高等院校 。考慮到國家工業建設和工學院發展的需要,經南京大學、金陵大學聯席會議決定,將原南京大學的四牌樓本部作為南京工學院的校址。院系調整後,南京工學院就開始招收研究生,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初期共招收研究生117人。~關注“志高生涯規劃”公眾號

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合併後南京市內高校情況

校名

系科數

(專業數)

學生數

教員數

校名

系科數

(專業數)

學生數

教員數

南京工學院

7(23)

1948

265

華東水利學院

4(8)

1022

61

南京大學

13(28)

1772

254

華東航空學院

2

453

52

南京農學院

5

722

145

南京林學院

3(4)

236

20

南京師範學院

6

638

106

-------------

-------------

-----------

--------

1954年,電信系更名無線電系,電力系合併機械系的熱能動力裝置專業,更名為動力系。1957年,機械系擴分為機械一系(機械工程系)和機械二系(農業機械工程系)。1958年前後,數學、物理、化學、力學、體育等教研組合組為基礎課部,1961年更名為基礎科學系。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大力進行工業基礎建設的歷史背景下,全院師生艱苦奮鬥,學校得到了快速發展。當時全國高校都在進行全面學習蘇聯的教學改革,南京工學院在深入學習蘇聯的同時堅持中國的實際進行創新,建築系和無線電系提出的教學計劃和方案深受兄弟院校好評。在教學改革中,南京工學院增建實驗室,調整系科結構,增設了一批新專業。機械工程系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農業機械、電子精密機械和電子設備結構專業,主編了中國第一本機械類教材《機械原理》 。

1956年至1960年間,南京工學院陸續分出多個系科,組建或參建了4所高等院校。1955年,中央高教部決定將無線電工程系西遷成都,與交通大學、華南工學院相關係科共同組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經系主任陳章、院長汪海粟和江蘇省委的努力爭取,1956年周恩來總理決定無線電系調出19名骨幹教師參與組建成電,其餘停遷。1958年,化學工程系劃出成立南京化工學院(今南京工業大學主體)。同年,食品工業系遷往無錫,成立無錫輕工學院(今江南大學主體)。1960年,以機械二係為基礎籌建南京農業機械學院,次年遷往鎮江並更名為鎮江農業機械學院(今江蘇大學主體) 。

1978年,南京工學院恢復招收研究生。1981年實施學位條例後九龍湖校區平面圖

,首批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試辦研究生院。1988年6月,南京工學院更名為東南大學,開始由工科大學向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轉變 。同年12月東大浦口校區奠基,並於1990年9月投入使用。

1991年,東大作為國家教委的改革試點,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進行了校內管理體制改革

1993年,東大又在全國高校中最先進行招生及獎學金制度的改革 。

1996年3月,經國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12月,東南大學入選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

2000年4月,原東南大學、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南京地質學校併入,組建了新的東南大學。2001年2月,東南大學被列入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

2006年,佔地3700畝的九龍湖校區投入使用,浦口校區被用來作為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校址 。[2]

2016年,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教育部共建東南大學。

2017年1月,獲得2016年度中國鐵道學會科技獎。

2017年5月25日 ,加入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

2017年9月,成為首批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高校 。同月,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被列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

“母胎優秀,老校萌新”之東南大學

優勢學科:

1. 雙一流學科:

東南大學入選我國“世界一流大學”A類高校,其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風景園林學、藝術學理論等11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2. 第四輪學科評估

在教育部2017年公佈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東南大學共有12個學科進入A檔。其中,建築學、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藝術學理論等五個學科評估結果為A+;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評估結果為A;儀器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等6個學科評估結果為A-。A+學科數量並列全國高校第八。

“母胎優秀,老校萌新”之東南大學

3.特色專業

· 質量工程

東南大學是教育部、中國工程院聯合實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試點的十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和“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首批實施高校;是教育部、衛生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之一,是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和五年制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學校之一。

截至2015年1月,東南大學共有共有5個專業入選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3個專業入選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40門課程入選國家精品課程,35門課程入選國家級資源共享課程立項建設項目,7門課程獲國家級視頻公開課榮譽稱號,7個實驗中心入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及建設點,1箇中心入選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連續三屆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學校建有4個國家級基地、1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12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23個):建築學、城市規劃、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電子科學與技術、數學與應用數學、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軟件工程方向)、軟件工程(網絡工程方向)、生物醫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交通工程、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醫學影像學

國家級教學團隊(11個):建築設計課程教學團隊、機械設計與製造系列課程教學團隊、信號與信息處理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工程結構設計系列課程教學團隊、自動化專業教學研究與實踐團隊、物理實驗課程教學團隊、大學英語教學創新團隊、交通工程專業教學團隊、電工電子實踐系列課程教學團隊、道路與橋樑工程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國家精品課程(40門):數字信號處理、微機系統與接口、電工電子實踐課程、工程結構設計原理、大學英語、信號與系統、機械設計、大學語文、交通規劃、大學物理(工科)、大學體育、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實驗(工科)、築結構設計、機械工程測試與控制技術、工程結構抗震與防災、機械製造實習、電機學、數學建模與數學實驗、綜合電子系統設計、路基路面工程、工程合同管理、電子電路基礎、唐宋詩詞鑑賞、建築設計、雙語物理導論、土木工程施工、數字系統課程設計、傳感器技術、機電控制技術、供應鏈與物流管理等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含建設點)(8個):電子電工實驗中心、機電綜合工程訓練中心、土木工程實驗中心、計算機教學實驗中心、物理實驗中心、道路交通工程教學實驗中心、信息與電子專業實驗中心等

"
“母胎優秀,老校萌新”之東南大學

院校簡介:

東南大學(Southeast University),簡稱“東大”,位於江蘇省省會南京市,是教育部直屬的副部級全國重點大學,著名的建築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學院之一,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入選高校,“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臺”、“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主要成員。

至2018年4月,學校設有30個院(系),擁有76個本科專業,30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49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5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涵蓋15個二級學科),5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3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二期項目立項學科(群),1個江蘇省重點序列學科,17個“十三五”江蘇省重點學科,3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關注“志高生涯規劃”公眾號

基本概況:

東南大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學校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後歷經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重要發展時期。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學校文理等科遷出,以原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為主體,先後併入復旦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金陵大學等校的有關係科,在國立中央大學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學院。1988年5月,學校復更名為東南大學。2000年4月,原東南大學、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南京地質學校併入,組建新的東南大學。

“母胎優秀,老校萌新”之東南大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5月,專任教師283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314餘人,佔教師總數的比例為80%,正、副高級職稱1935人,博士生指導教師925人,碩士生指導教師2151人,兩院院士12人,歐洲科學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13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專家16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3人,青年千人計劃26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45人,長江學者青年學者項目10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5人,“萬人計劃”教學名師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3人,國家“十二五”863計劃主題專家3人、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專家1人、國家重大專項專家2人,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4人,全國十大青年法學家2人。~關注“志高生涯規劃”公眾號

學校共有52位教授當選新一屆全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其中5位教授當選高等學校相應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7位教授當選高等學校相應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1個團隊入選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 。

歷史沿革:

清末時期

東南大學起源於1902年建校的三江師範學堂

兩江師範學堂全景手繪

,學堂下設理化科(後稱理化數學部)、農學博物科(後稱博物農學部)、歷史輿地科、手工圖畫科。

1906年5月,兩江總督周馥易“三江”為“兩江”,並根據《奏定學堂章程》條例,定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1912年,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正式停辦。

民國時期

1914年8月,江蘇省巡按使(即省長)韓國鈞委任原江蘇省教育司司長江謙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在兩江師範學堂原址籌建。1916年秋,鑑於中國生產力水平落後,國家貧困,急需發展工業;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帝國主義無暇東顧,給中國的民族工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因為急需工業人才,南高遂設立工業專修科,開始時工科教育面較廣,後逐漸偏重於機械製造與工藝。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務會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師範的基礎上創辦一所國立大學議案,與會委員一致贊同。1921年7月13日,教育部核准《東南大學組織大綱》。國立東南大學校下設6個學科,其中有工科,初時工科下僅有機械工程系。1923年3月,時工科主任茅以升會同工科李世瓊等七位教授聯名向校評議會、教授會提出增設土木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的議案,提案通過了校評議會、教授會兩會的審議。1924年秋,工科從東南大學劃出,與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組建成了國立河海工程大學。

1927年7月,教育行政委員會明令將原國立東南大學、河海工程國立東南大學校門

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以及南京工業專門學校、蘇州工業專門學校、上海商業專門學校、南京農業學校等江蘇境內專科以上的9所公立學校合併,組建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共設有9個學院,其中工學院的一部分在南京覆成橋南京工專舊址,另一部分與其他大部分學院均在南京四牌樓國立東南大學原址。此時工學院下設機械工程科、電機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建築科、礦冶工程科、化學工程科、染織科等7科。

1928年2月29日,第四中山大學奉訓令改稱江蘇大學。改名江蘇大學引起校名風潮。4月24日,大學委員會以大學院337號訓令,將“江蘇大學”改稱為“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建立初期,工學院與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時期一樣,仍下設7科,後停辦礦冶工程科和染織科。1933年9月,工學院復辦化工組,後改為系;1934年11月,籌辦機械特別研究班,1938年8月,又發展為航空工程系,開創了中國的航空工程教育;1937年增設水利工程系。

抗日戰爭期間,避難四川的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下設土木系、機械系、電機系、建築系、化工系、航空系、水利系等7系。1943年4月,汪偽政府行政院通過在南京設立中央大學案,恢復中央大學。建校初設理、工兩院,但很快便合併為理工學院,下設土木系、化工系、數理系、機械工程系。抗戰勝利後,國立中央大學準備復員南京。1946年11月,國立中央大學在南京四牌樓覆校開課。工學院仍設7系。

建國初期

1949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的失敗已經成為定局,中大校長周鴻經奉命遷校。但中大教職工普遍對國民黨喪失去信心,多數教授決定留在南京。周鴻經棄職離校後,中大在共產黨地下組織的主持下先後組成應變委員會、臨時校務委員會維持校務、保護校產,準備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1949年4月1日,南京爆發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學生遊行,遭到軍警鎮壓,中大兩名學生遇難。4月23日,解放軍開進南京,軍管會派趙卓到中大接管,宣佈由樑希主持校務。8月8日,中大接華東教育部通知,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去“國立”兩字),潘菽任校長。1950年,安徽大學土木系和藝術系併入南京大學。

這一時期,全校各學院的教學規模處於維持狀態,只有工學院仍有一定發展。1949年,工學院由錢鍾韓任院長,仍設7個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學生2363人,其中工學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學院976人,佔全校的38%,是當時學校最大的學院 。1952年,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主要目的的大規模高校院系調整開始了。在南京,以原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建築工程系、電機工程系以及農學院食品工業系共6個係為基礎,併入金陵大學化學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以及江南大學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和食品工業系,成立多科性的工業大學,名為南京工學院 。1952年至1953年,又有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交通大學、山東工學院等校部分專業先後併入 。

1952年底,南京工學院設建築系、機械工程系、電力工程系、電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食品工業系共7個系及基礎課教研組,開設10個本科與10個專科專業,有教員265人、學生1948人、正副教授87人,時在南京是規模最大的高等院校 。考慮到國家工業建設和工學院發展的需要,經南京大學、金陵大學聯席會議決定,將原南京大學的四牌樓本部作為南京工學院的校址。院系調整後,南京工學院就開始招收研究生,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初期共招收研究生117人。~關注“志高生涯規劃”公眾號

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合併後南京市內高校情況

校名

系科數

(專業數)

學生數

教員數

校名

系科數

(專業數)

學生數

教員數

南京工學院

7(23)

1948

265

華東水利學院

4(8)

1022

61

南京大學

13(28)

1772

254

華東航空學院

2

453

52

南京農學院

5

722

145

南京林學院

3(4)

236

20

南京師範學院

6

638

106

-------------

-------------

-----------

--------

1954年,電信系更名無線電系,電力系合併機械系的熱能動力裝置專業,更名為動力系。1957年,機械系擴分為機械一系(機械工程系)和機械二系(農業機械工程系)。1958年前後,數學、物理、化學、力學、體育等教研組合組為基礎課部,1961年更名為基礎科學系。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大力進行工業基礎建設的歷史背景下,全院師生艱苦奮鬥,學校得到了快速發展。當時全國高校都在進行全面學習蘇聯的教學改革,南京工學院在深入學習蘇聯的同時堅持中國的實際進行創新,建築系和無線電系提出的教學計劃和方案深受兄弟院校好評。在教學改革中,南京工學院增建實驗室,調整系科結構,增設了一批新專業。機械工程系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農業機械、電子精密機械和電子設備結構專業,主編了中國第一本機械類教材《機械原理》 。

1956年至1960年間,南京工學院陸續分出多個系科,組建或參建了4所高等院校。1955年,中央高教部決定將無線電工程系西遷成都,與交通大學、華南工學院相關係科共同組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經系主任陳章、院長汪海粟和江蘇省委的努力爭取,1956年周恩來總理決定無線電系調出19名骨幹教師參與組建成電,其餘停遷。1958年,化學工程系劃出成立南京化工學院(今南京工業大學主體)。同年,食品工業系遷往無錫,成立無錫輕工學院(今江南大學主體)。1960年,以機械二係為基礎籌建南京農業機械學院,次年遷往鎮江並更名為鎮江農業機械學院(今江蘇大學主體) 。

1978年,南京工學院恢復招收研究生。1981年實施學位條例後九龍湖校區平面圖

,首批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試辦研究生院。1988年6月,南京工學院更名為東南大學,開始由工科大學向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轉變 。同年12月東大浦口校區奠基,並於1990年9月投入使用。

1991年,東大作為國家教委的改革試點,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進行了校內管理體制改革

1993年,東大又在全國高校中最先進行招生及獎學金制度的改革 。

1996年3月,經國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12月,東南大學入選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

2000年4月,原東南大學、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南京地質學校併入,組建了新的東南大學。2001年2月,東南大學被列入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

2006年,佔地3700畝的九龍湖校區投入使用,浦口校區被用來作為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校址 。[2]

2016年,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教育部共建東南大學。

2017年1月,獲得2016年度中國鐵道學會科技獎。

2017年5月25日 ,加入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

2017年9月,成為首批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高校 。同月,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被列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

“母胎優秀,老校萌新”之東南大學

優勢學科:

1. 雙一流學科:

東南大學入選我國“世界一流大學”A類高校,其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風景園林學、藝術學理論等11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2. 第四輪學科評估

在教育部2017年公佈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東南大學共有12個學科進入A檔。其中,建築學、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藝術學理論等五個學科評估結果為A+;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評估結果為A;儀器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等6個學科評估結果為A-。A+學科數量並列全國高校第八。

“母胎優秀,老校萌新”之東南大學

3.特色專業

· 質量工程

東南大學是教育部、中國工程院聯合實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試點的十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和“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首批實施高校;是教育部、衛生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之一,是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和五年制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學校之一。

截至2015年1月,東南大學共有共有5個專業入選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3個專業入選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40門課程入選國家精品課程,35門課程入選國家級資源共享課程立項建設項目,7門課程獲國家級視頻公開課榮譽稱號,7個實驗中心入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及建設點,1箇中心入選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連續三屆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學校建有4個國家級基地、1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12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23個):建築學、城市規劃、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電子科學與技術、數學與應用數學、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軟件工程方向)、軟件工程(網絡工程方向)、生物醫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交通工程、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醫學影像學

國家級教學團隊(11個):建築設計課程教學團隊、機械設計與製造系列課程教學團隊、信號與信息處理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工程結構設計系列課程教學團隊、自動化專業教學研究與實踐團隊、物理實驗課程教學團隊、大學英語教學創新團隊、交通工程專業教學團隊、電工電子實踐系列課程教學團隊、道路與橋樑工程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國家精品課程(40門):數字信號處理、微機系統與接口、電工電子實踐課程、工程結構設計原理、大學英語、信號與系統、機械設計、大學語文、交通規劃、大學物理(工科)、大學體育、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實驗(工科)、築結構設計、機械工程測試與控制技術、工程結構抗震與防災、機械製造實習、電機學、數學建模與數學實驗、綜合電子系統設計、路基路面工程、工程合同管理、電子電路基礎、唐宋詩詞鑑賞、建築設計、雙語物理導論、土木工程施工、數字系統課程設計、傳感器技術、機電控制技術、供應鏈與物流管理等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含建設點)(8個):電子電工實驗中心、機電綜合工程訓練中心、土木工程實驗中心、計算機教學實驗中心、物理實驗中心、道路交通工程教學實驗中心、信息與電子專業實驗中心等

“母胎優秀,老校萌新”之東南大學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12個):文化素質教育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創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實驗區、吳健雄學院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強化創新實踐的工程人才培養實驗區、機械動力類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土建類複合型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交通類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電子信息類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醫工結合長學制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研究型大學控制類工程師創新培養實驗區、基於知行合一理念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實驗區、工程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實驗區~加入590252816QQ群 分享更多院校資訊!

· 學生成績

在第八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東南大學共獲得兩金一銀,總分並列全國高校第一名。2014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得特等獎2項,一等獎8項,二等獎24項,成績位列來自世界各國高校7000多參賽隊中第二名 。

· 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作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平臺,截至2015年1月,建有創新創業載體達20餘萬平方米,在園企業300餘家,畢業企業1000餘家,已成功培育了以江蘇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途牛旅遊網、江蘇東大集成電路系統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術企業。

2006年6月創建的東南大學學生創業中心,已構建了包括學生創業基金、創業導師、創業培訓等特別服務體系,辦公載體面積達8000平方米,學生創業企業80餘家已入駐創業。2010年10月被教育部、科技部認定為全國首批“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2012年10月被江蘇省教育廳認定為“江蘇省大學生創業示範基地”。2013年1月,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當選為“江蘇省大學科技園聯盟”首屆祕書長單位。

· 合作交流

2007年至2014年,東南大學連續開展了“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出國留學項目”的選拔和推薦工作,共派出研究生953名,其中攻讀博士學位367人。同時積極開展廣泛的國內外學術交流,大力推進聯合辦學,與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合作的東南大學—蒙納士大學蘇州聯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個中外聯合研究生院,已正式招生386人,已畢業26人;與法國雷恩一大的合作,開闢了研究生培養和科研合作的新渠道。

截至2015年1月,東南大學已與英國劍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馬里蘭大學、裡海大學、瑞士聯邦蘇黎世高工、日本東北大學、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烏爾姆大學、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法國雷恩第一大學等100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簽訂了合作交流協議。有來自10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1656人,其中學歷生1219人。在校碩士留學生294人,博士留學生120人。學校在美國和白俄羅斯設有3個孔子學院 。

學位授予:

一級學科省重點學科(14個)

哲學、數學、生物學、 統計學、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件工程、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藝術學理論

· 博碩士學位授予學科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9個)

哲學、應用經濟學、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統計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件工程、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藝術學理論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49個)

哲學、 應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 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件工程、 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藝術學理論、美術學、設計學

"
“母胎優秀,老校萌新”之東南大學

院校簡介:

東南大學(Southeast University),簡稱“東大”,位於江蘇省省會南京市,是教育部直屬的副部級全國重點大學,著名的建築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學院之一,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入選高校,“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臺”、“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主要成員。

至2018年4月,學校設有30個院(系),擁有76個本科專業,30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49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5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涵蓋15個二級學科),5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3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二期項目立項學科(群),1個江蘇省重點序列學科,17個“十三五”江蘇省重點學科,3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關注“志高生涯規劃”公眾號

基本概況:

東南大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學校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後歷經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重要發展時期。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學校文理等科遷出,以原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為主體,先後併入復旦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金陵大學等校的有關係科,在國立中央大學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學院。1988年5月,學校復更名為東南大學。2000年4月,原東南大學、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南京地質學校併入,組建新的東南大學。

“母胎優秀,老校萌新”之東南大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5月,專任教師283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314餘人,佔教師總數的比例為80%,正、副高級職稱1935人,博士生指導教師925人,碩士生指導教師2151人,兩院院士12人,歐洲科學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13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專家16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3人,青年千人計劃26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45人,長江學者青年學者項目10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5人,“萬人計劃”教學名師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3人,國家“十二五”863計劃主題專家3人、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專家1人、國家重大專項專家2人,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4人,全國十大青年法學家2人。~關注“志高生涯規劃”公眾號

學校共有52位教授當選新一屆全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其中5位教授當選高等學校相應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7位教授當選高等學校相應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1個團隊入選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 。

歷史沿革:

清末時期

東南大學起源於1902年建校的三江師範學堂

兩江師範學堂全景手繪

,學堂下設理化科(後稱理化數學部)、農學博物科(後稱博物農學部)、歷史輿地科、手工圖畫科。

1906年5月,兩江總督周馥易“三江”為“兩江”,並根據《奏定學堂章程》條例,定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1912年,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正式停辦。

民國時期

1914年8月,江蘇省巡按使(即省長)韓國鈞委任原江蘇省教育司司長江謙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在兩江師範學堂原址籌建。1916年秋,鑑於中國生產力水平落後,國家貧困,急需發展工業;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帝國主義無暇東顧,給中國的民族工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因為急需工業人才,南高遂設立工業專修科,開始時工科教育面較廣,後逐漸偏重於機械製造與工藝。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務會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師範的基礎上創辦一所國立大學議案,與會委員一致贊同。1921年7月13日,教育部核准《東南大學組織大綱》。國立東南大學校下設6個學科,其中有工科,初時工科下僅有機械工程系。1923年3月,時工科主任茅以升會同工科李世瓊等七位教授聯名向校評議會、教授會提出增設土木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的議案,提案通過了校評議會、教授會兩會的審議。1924年秋,工科從東南大學劃出,與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組建成了國立河海工程大學。

1927年7月,教育行政委員會明令將原國立東南大學、河海工程國立東南大學校門

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以及南京工業專門學校、蘇州工業專門學校、上海商業專門學校、南京農業學校等江蘇境內專科以上的9所公立學校合併,組建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共設有9個學院,其中工學院的一部分在南京覆成橋南京工專舊址,另一部分與其他大部分學院均在南京四牌樓國立東南大學原址。此時工學院下設機械工程科、電機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建築科、礦冶工程科、化學工程科、染織科等7科。

1928年2月29日,第四中山大學奉訓令改稱江蘇大學。改名江蘇大學引起校名風潮。4月24日,大學委員會以大學院337號訓令,將“江蘇大學”改稱為“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建立初期,工學院與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時期一樣,仍下設7科,後停辦礦冶工程科和染織科。1933年9月,工學院復辦化工組,後改為系;1934年11月,籌辦機械特別研究班,1938年8月,又發展為航空工程系,開創了中國的航空工程教育;1937年增設水利工程系。

抗日戰爭期間,避難四川的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下設土木系、機械系、電機系、建築系、化工系、航空系、水利系等7系。1943年4月,汪偽政府行政院通過在南京設立中央大學案,恢復中央大學。建校初設理、工兩院,但很快便合併為理工學院,下設土木系、化工系、數理系、機械工程系。抗戰勝利後,國立中央大學準備復員南京。1946年11月,國立中央大學在南京四牌樓覆校開課。工學院仍設7系。

建國初期

1949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的失敗已經成為定局,中大校長周鴻經奉命遷校。但中大教職工普遍對國民黨喪失去信心,多數教授決定留在南京。周鴻經棄職離校後,中大在共產黨地下組織的主持下先後組成應變委員會、臨時校務委員會維持校務、保護校產,準備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1949年4月1日,南京爆發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學生遊行,遭到軍警鎮壓,中大兩名學生遇難。4月23日,解放軍開進南京,軍管會派趙卓到中大接管,宣佈由樑希主持校務。8月8日,中大接華東教育部通知,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去“國立”兩字),潘菽任校長。1950年,安徽大學土木系和藝術系併入南京大學。

這一時期,全校各學院的教學規模處於維持狀態,只有工學院仍有一定發展。1949年,工學院由錢鍾韓任院長,仍設7個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學生2363人,其中工學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學院976人,佔全校的38%,是當時學校最大的學院 。1952年,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主要目的的大規模高校院系調整開始了。在南京,以原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建築工程系、電機工程系以及農學院食品工業系共6個係為基礎,併入金陵大學化學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以及江南大學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和食品工業系,成立多科性的工業大學,名為南京工學院 。1952年至1953年,又有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交通大學、山東工學院等校部分專業先後併入 。

1952年底,南京工學院設建築系、機械工程系、電力工程系、電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食品工業系共7個系及基礎課教研組,開設10個本科與10個專科專業,有教員265人、學生1948人、正副教授87人,時在南京是規模最大的高等院校 。考慮到國家工業建設和工學院發展的需要,經南京大學、金陵大學聯席會議決定,將原南京大學的四牌樓本部作為南京工學院的校址。院系調整後,南京工學院就開始招收研究生,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初期共招收研究生117人。~關注“志高生涯規劃”公眾號

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合併後南京市內高校情況

校名

系科數

(專業數)

學生數

教員數

校名

系科數

(專業數)

學生數

教員數

南京工學院

7(23)

1948

265

華東水利學院

4(8)

1022

61

南京大學

13(28)

1772

254

華東航空學院

2

453

52

南京農學院

5

722

145

南京林學院

3(4)

236

20

南京師範學院

6

638

106

-------------

-------------

-----------

--------

1954年,電信系更名無線電系,電力系合併機械系的熱能動力裝置專業,更名為動力系。1957年,機械系擴分為機械一系(機械工程系)和機械二系(農業機械工程系)。1958年前後,數學、物理、化學、力學、體育等教研組合組為基礎課部,1961年更名為基礎科學系。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大力進行工業基礎建設的歷史背景下,全院師生艱苦奮鬥,學校得到了快速發展。當時全國高校都在進行全面學習蘇聯的教學改革,南京工學院在深入學習蘇聯的同時堅持中國的實際進行創新,建築系和無線電系提出的教學計劃和方案深受兄弟院校好評。在教學改革中,南京工學院增建實驗室,調整系科結構,增設了一批新專業。機械工程系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農業機械、電子精密機械和電子設備結構專業,主編了中國第一本機械類教材《機械原理》 。

1956年至1960年間,南京工學院陸續分出多個系科,組建或參建了4所高等院校。1955年,中央高教部決定將無線電工程系西遷成都,與交通大學、華南工學院相關係科共同組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經系主任陳章、院長汪海粟和江蘇省委的努力爭取,1956年周恩來總理決定無線電系調出19名骨幹教師參與組建成電,其餘停遷。1958年,化學工程系劃出成立南京化工學院(今南京工業大學主體)。同年,食品工業系遷往無錫,成立無錫輕工學院(今江南大學主體)。1960年,以機械二係為基礎籌建南京農業機械學院,次年遷往鎮江並更名為鎮江農業機械學院(今江蘇大學主體) 。

1978年,南京工學院恢復招收研究生。1981年實施學位條例後九龍湖校區平面圖

,首批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試辦研究生院。1988年6月,南京工學院更名為東南大學,開始由工科大學向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轉變 。同年12月東大浦口校區奠基,並於1990年9月投入使用。

1991年,東大作為國家教委的改革試點,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進行了校內管理體制改革

1993年,東大又在全國高校中最先進行招生及獎學金制度的改革 。

1996年3月,經國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12月,東南大學入選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

2000年4月,原東南大學、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南京地質學校併入,組建了新的東南大學。2001年2月,東南大學被列入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

2006年,佔地3700畝的九龍湖校區投入使用,浦口校區被用來作為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校址 。[2]

2016年,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教育部共建東南大學。

2017年1月,獲得2016年度中國鐵道學會科技獎。

2017年5月25日 ,加入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

2017年9月,成為首批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高校 。同月,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被列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

“母胎優秀,老校萌新”之東南大學

優勢學科:

1. 雙一流學科:

東南大學入選我國“世界一流大學”A類高校,其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風景園林學、藝術學理論等11個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2. 第四輪學科評估

在教育部2017年公佈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東南大學共有12個學科進入A檔。其中,建築學、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藝術學理論等五個學科評估結果為A+;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評估結果為A;儀器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等6個學科評估結果為A-。A+學科數量並列全國高校第八。

“母胎優秀,老校萌新”之東南大學

3.特色專業

· 質量工程

東南大學是教育部、中國工程院聯合實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試點的十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和“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首批實施高校;是教育部、衛生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之一,是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和五年制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學校之一。

截至2015年1月,東南大學共有共有5個專業入選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3個專業入選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40門課程入選國家精品課程,35門課程入選國家級資源共享課程立項建設項目,7門課程獲國家級視頻公開課榮譽稱號,7個實驗中心入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及建設點,1箇中心入選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連續三屆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學校建有4個國家級基地、1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12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23個):建築學、城市規劃、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電子科學與技術、數學與應用數學、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軟件工程方向)、軟件工程(網絡工程方向)、生物醫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交通工程、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醫學影像學

國家級教學團隊(11個):建築設計課程教學團隊、機械設計與製造系列課程教學團隊、信號與信息處理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工程結構設計系列課程教學團隊、自動化專業教學研究與實踐團隊、物理實驗課程教學團隊、大學英語教學創新團隊、交通工程專業教學團隊、電工電子實踐系列課程教學團隊、道路與橋樑工程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國家精品課程(40門):數字信號處理、微機系統與接口、電工電子實踐課程、工程結構設計原理、大學英語、信號與系統、機械設計、大學語文、交通規劃、大學物理(工科)、大學體育、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實驗(工科)、築結構設計、機械工程測試與控制技術、工程結構抗震與防災、機械製造實習、電機學、數學建模與數學實驗、綜合電子系統設計、路基路面工程、工程合同管理、電子電路基礎、唐宋詩詞鑑賞、建築設計、雙語物理導論、土木工程施工、數字系統課程設計、傳感器技術、機電控制技術、供應鏈與物流管理等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含建設點)(8個):電子電工實驗中心、機電綜合工程訓練中心、土木工程實驗中心、計算機教學實驗中心、物理實驗中心、道路交通工程教學實驗中心、信息與電子專業實驗中心等

“母胎優秀,老校萌新”之東南大學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12個):文化素質教育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創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實驗區、吳健雄學院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強化創新實踐的工程人才培養實驗區、機械動力類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土建類複合型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交通類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電子信息類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醫工結合長學制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研究型大學控制類工程師創新培養實驗區、基於知行合一理念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實驗區、工程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實驗區~加入590252816QQ群 分享更多院校資訊!

· 學生成績

在第八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東南大學共獲得兩金一銀,總分並列全國高校第一名。2014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得特等獎2項,一等獎8項,二等獎24項,成績位列來自世界各國高校7000多參賽隊中第二名 。

· 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作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平臺,截至2015年1月,建有創新創業載體達20餘萬平方米,在園企業300餘家,畢業企業1000餘家,已成功培育了以江蘇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途牛旅遊網、江蘇東大集成電路系統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術企業。

2006年6月創建的東南大學學生創業中心,已構建了包括學生創業基金、創業導師、創業培訓等特別服務體系,辦公載體面積達8000平方米,學生創業企業80餘家已入駐創業。2010年10月被教育部、科技部認定為全國首批“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2012年10月被江蘇省教育廳認定為“江蘇省大學生創業示範基地”。2013年1月,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當選為“江蘇省大學科技園聯盟”首屆祕書長單位。

· 合作交流

2007年至2014年,東南大學連續開展了“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出國留學項目”的選拔和推薦工作,共派出研究生953名,其中攻讀博士學位367人。同時積極開展廣泛的國內外學術交流,大力推進聯合辦學,與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合作的東南大學—蒙納士大學蘇州聯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個中外聯合研究生院,已正式招生386人,已畢業26人;與法國雷恩一大的合作,開闢了研究生培養和科研合作的新渠道。

截至2015年1月,東南大學已與英國劍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馬里蘭大學、裡海大學、瑞士聯邦蘇黎世高工、日本東北大學、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烏爾姆大學、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法國雷恩第一大學等100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簽訂了合作交流協議。有來自10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1656人,其中學歷生1219人。在校碩士留學生294人,博士留學生120人。學校在美國和白俄羅斯設有3個孔子學院 。

學位授予:

一級學科省重點學科(14個)

哲學、數學、生物學、 統計學、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件工程、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藝術學理論

· 博碩士學位授予學科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9個)

哲學、應用經濟學、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統計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件工程、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藝術學理論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49個)

哲學、 應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 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件工程、 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藝術學理論、美術學、設計學

“母胎優秀,老校萌新”之東南大學

畢業生情況:

1、本科畢業生畢業去向

2018年東南大學本科畢業生共計3972人,畢業去向以協議就業和升學深造為主,其中國內升學人數佔37.86%;出國(境)深造15.13%。另外,簽約就業佔比44.12%。~加入590252816QQ群 分享更多院校資訊!

2、本科畢業生主要就業單位

東南大學2018 屆本科畢業生就業單位性質前五名為:(1)民營企業;(2)國有企業;(3) 三資企業;(4)科研設計單位;(5)國家基層項目。2018 屆畢業生就業於世界 500 強(2018)企業共計 1402 人。

3、就業率100%的院系

截止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東南大學2018 屆畢業生總就業率 98.38%,其中本科生的就業率為 98.20%。此外,共有11個學院就業率達到100%。

(聲明:本文部分內容、圖片來源於網絡,志高生涯規劃小編整理編輯,如有侵權,請聯繫管理員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