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面怎樣像貼膜般平整 北京冬奧場館建設暗藏這些玄機'

"

北京冬奧場館建設:讓“粉絲”貼近賽場

記者親歷冬奧會“場館開發和運行審議會”;會議考核24個冬奧場館所有建設進展和細節設計

5月9日,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工地。

"

北京冬奧場館建設:讓“粉絲”貼近賽場

記者親歷冬奧會“場館開發和運行審議會”;會議考核24個冬奧場館所有建設進展和細節設計

5月9日,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工地。

冰面怎樣像貼膜般平整 北京冬奧場館建設暗藏這些玄機

5月9日,水立方,泳池裡的水已經放完,這裡將改造成為“冰立方”。記者 王嘉寧

很難數清北京冬奧會的24個場館,暗藏了多少設計“玄機”。

運動員腳下的冰面,怎樣像貼膜一般平整;觀眾如何像“真正的粉絲”一樣親近賽場;高山滑雪怎麼“運”5000名觀眾上山……

場館的“玄機”,甚至關乎各國運動員的成績。時光回溯至2008年,設計通透的水立方,就曾見證了多個世界紀錄的誕生。

每個“玄機”都是擺在冬奧組委案頭的一道必答題,解題之後還要“答辯”。國際奧委會的專家,是嚴苛的考官。三年多以來,北京冬奧組委的會議室已舉行過的九場“答辯”,記載了冬奧場館的誕生歷程。

造場館的學問,遠遠不止“蓋房”。

“考”出來的冬奧場館

國家游泳中心總經理楊奇勇在展示他的PPT。

今年6月初,一場“VDOR”會議在北京冬奧組委會議樓舉辦,會議室裡坐滿了人:有北京冬奧組委副主席楊樹安,60多位冬奧組委的工作人員,各個場館建設項目負責人等。

臺下6張外國面孔,是來自國際奧委會的6位專家和顧問。他們前來聽取所有冬奧場館和基礎設施建設、運行的情況。

楊奇勇的陳述,時而被專家的發問打斷。

“關於移動安保邊界,以便廣播和新聞媒體停車在安保線外的問題,你們目前是如何規劃的?”國際奧委會專家漢森詢問。

“混凝土板可重複利用嗎?”另一位專家詢問。

……

楊奇勇逐一作答。

對於混凝土板的問題,冬奧組委規劃建設部部長劉玉民擔心國際奧委會專家沒完全聽明白,又作了補充說明,“混凝土板是重複利用的。不用的時候,會放在順義的倉庫裡。這些東西可重複可移動,也可租借給別的場館。”

當天上午,來自北京賽區9個場館和基礎設施的項目建設負責人,逐一完成了陳述。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場館一共24個,所有建設進展和細節設計,都要“過會”。

“VDOR”會議全稱是“場館開發和運行審議會”。顧名思義,這是北京冬奧組委和國際奧委會就場館規劃建設,例行溝通、彙報的重要平臺。截至今年6月,會議已舉行了九次。

第一會議室舉行“答辯”的同時,其他一些會議室也召開著“旁會”,討論場館可持續性、賽事服務等議題。會後,國際奧委會的專家還要現場考察延慶、張家口賽區。

對於冬奧場館的建設來說,三個月一次的“VDOR”會議,如同高考前的模擬考試。從安保線設置,餐廳名稱、坐席的設置,到製冷劑的使用、建設項目的預算,事無鉅細,國際奧委會專家都會一一詢問溝通,當場佈置“作業”,對未來的規劃建設作出調整。

三年了,北京的冬奧場館,就是這麼一座座“考”出來的。

冰絲帶“冷起來”的祕密

製冰系統的改造,是首體負責人在“答辯”現場,被國際奧委會專家問到的問題。

製冷劑的應用,是過去多次“VDOR”會議討論的議題。今年5月,在冬奧會倒計時1000天前夕,北京冬奧組委規劃建設部部長劉玉民接受記者專訪時介紹,北京冬奧會場館建設在節能、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他說,現有的冰場製冷劑大都是氟利昂類製冷劑,對全球氣候有不利影響。國家速滑館將採用二氧化碳作為製冷劑。

數據顯示,二氧化碳製冷劑的環境優勢明顯。GWP值是衡量制冷劑對全球變暖和環境汙染的一個指標,過去採用氟利昂類製冷劑,GWP值超過3000,二氧化碳作製冷劑,這個值為0。

在北京冬奧組委規劃建設部總體規劃處處長桂琳看來,二氧化碳製冷還有更多好處,比如更加省電。像國家速滑館這種12000平方米的冰面,如果用過去的製冷劑,一年運行80%的時間,大概要上千萬元電費,用二氧化碳製冷,電費只需要200多萬元。

而且,用它製出的冰質量好、冰面平整。

二氧化碳製冷還能更高效地回收熱能。過去的製冷系統,熱回收無法直接達到澆冰車需求的75℃-80℃,需要二次加熱。通過二氧化碳製冷系統回收的熱則可以直接利用而不需二次加熱。

“綠色辦奧”是北京籌辦2022年冬奧會的一項重要原則。桂琳說,國際奧委會對此提供了很大幫助和鼓勵,召開多次視頻會議。過去多次“VDOR”會議,都在推動解決製冷劑的問題。

三年前,北京冬奧組委就提出了使用二氧化碳製冷。隨著技術革新,目前二氧化碳製冷已經不需要那麼大的機房了,各項技術也在不斷成熟。

因為二氧化碳製冷劑設備初期投資大,以往的奧運場館都沒有“嚐鮮”。國家速滑館第一次吃螃蟹,“連螃蟹長什麼樣都不知道。”沒有先例,就意味著系統運行的一系列指標、參數都是未知。

與液體制冷劑相比,氣體制冷劑在與液體不斷轉換過程中會對管道帶來很大壓力,管道材質必須是鋼材,新採用的製冷劑初期投資將影響整個奧運場館建設的預算。此次會議上,國際奧委會的專家也確認了相關問題。

未來,國家速滑館12000平方米的冰面將全部採用二氧化碳製冷,不僅將實現對環境的“零影響”,每年還將節約電費數百萬元。作為國家隊訓練基地,首都體育館也將常年使用二氧化碳製冷。

“冰絲帶”將成為全球首個使用二氧化碳作為製冷劑的速滑館,也是奧運會級別場館的首次應用,得到了國際奧委會的讚許。

讓觀眾像“粉絲”貼近現場

“奧運會場館建設可謂是全世界比賽場館建設中涉及事務最多、最複雜的場館建設。”桂琳從事規劃建設行業20多年,參與冬奧會場館建設工作後,深有體會。

“我們的雪上項目比賽,直升機不待命,雪道救援人員不待命,運動員是不能往下滑的。奧運會的比賽和一般的比賽真的不一樣。”

桂琳說,建設不止是造一座房子或改造一座場館,還牽涉到賽時運行、賽後可持續利用,材料和能源要考慮“綠色低碳”,預算要本著“節儉辦奧”的原則。

“奧運會是全世界運轉最好的賽事,註冊人員十幾萬,觀眾上百萬,在十幾天內,十幾萬上百萬人來到集中區域,涉及的事項非常多。比賽、轉播、觀看、安保,它背後要做極大量工作。”

桂琳以花樣滑冰的轉播舉例。一般來說,比賽前3小時燈光要設置到轉播效果,並保持穩定,賽前半小時各項燈光運行就不能動了。可是,“你不能只想到轉播,還得考慮現場觀眾的感受。觀眾買票來看一場比賽,也希望得到更好的現場體驗,如果賽前半小時就不能動燈了,觀眾會失去很多互動體驗。”

解決這樣的矛盾,就涉及場館運行問題。人、物、事等整個流線,都必須設置好燈光的點位計劃,某一個開關在某個時刻,是一定要有專人盯著的。

燈光是場館建設中涉及比賽的一個小細節,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另外,選擇何樣的理念,也是場館建設中面臨的一道課題。

比如安保。從安保的視角來看,無論是雪上項目還是冰上項目,觀眾離比賽區域遠一些,安保的控制難度就小一些。但是,觀眾離得遠,既影響觀眾觀看,又影響轉播效果。

“不能等到奧運會轉播出來,現場只有比賽沒有觀眾吧?”桂琳說,尤其是在運動員的比賽結束區,也就是觀看和轉播都最精彩的區域,需要讓觀眾保持較近的觀看距離。

冰球館過去設計的方案,是場館觀眾坐席第一排到板牆的位置為11米。國際冰聯的專家認為不好,專家們認為比賽要有“粉絲”在現場的感覺。觀眾要離得近,攝影師、轉播工作人員也要離得近,安保人員也得離得近。

破紀錄 場館也要“記功”

冬奧場館為何要一再“打磨”細節?一個重要解釋是,關乎運動員的成績。

“奧運會的建築不僅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好用。在水立方,為什麼能有那麼多人打破世界紀錄,就是它的通透性給運動員營造了一種興奮感。”桂琳說。

以“造冰”為例,選擇先進的製冷劑除了環保方面的考慮,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讓運動員有更加出色的發揮。“冰面做好了,運動員就更容易打破世界紀錄。讓各國運動員在這裡取得好成績,是主辦國一個很重要的‘打分項’。”

“VDOR”會議不僅是場館建設陳述後的審議,也是溝通、協商的平臺。每個細節的打磨,需要北京冬奧組委和國際奧委會的專家溝通協商。

作為主辦國,對國際奧委會專家提出的意見,北京冬奧組委並不是“照單全收”。

延慶賽區設計有一條2號路,是通向高山滑雪中心觀眾區的道路。在“VDOR”會議上,國際奧委會專家提出,施工中已有一條道路上山,不需要再修建這條2號路。然而,要保證山上場館觀眾達到5000左右的容量,單靠纜車運送顯得不太靠譜。

“萬一風大,纜車停運怎麼辦?而且施工道路超度太大,4缸的考斯特也只能勉強上去,大客車根本不行。”桂琳說,既不減觀眾容量,又要保證運力,北京冬奧組委經過協商,說服了國際奧委會,接受了這條正式道路的修建。

審議是否有標準?爭議解決的原則是什麼?對此,北京冬奧組委的負責人表示,辦一場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既是北京冬奧會籌辦的最高要求,也是“VDOR”會議上北京冬奧組委和國際奧委會溝通場館建設運行的一項基本原則。

除了讓運動員能發揮好,讓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能更好地觀看比賽和轉播,也同樣重要。通過與國際奧委會專家協調,北京冬奧組委決定場館燈光設計要全部滿足4K和8K轉播的需求。即使未來不全部使用,也要為2022年的技術發展預留空間。

新一輪“大考”又將開始

隨著冬奧會舉辦的時間日益臨近,“VDOR”會議的召開頻率也將不斷提高,由籌辦初期四五個月開一次會,到今年每三個月開一次會,賽前會變成每兩個月召開一次。

6月舉行的第九次“VDOR”會議,陳述環節超過50個,涉及北京冬奧組委工作的30多個業務領域,包括場館建設、場館管理和賽事運行三個核心層面。

如果說聽取審議是“考試”,考試之後,國際奧委會還會給北京冬奧組委“佈置作業”。由於業主單位和設計單位都在現場,一些細節問題現場就能定下來。對於一些重要的議題,則會產生一個總結報告,報告中會提到過去做得好的地方,然後列出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國際奧委會的專家們每次給我們要留下將近100個作業。以前一次‘VDOR’會議的總結報告會有40多頁,現在慢慢減到了20多頁。”桂琳說。

兩次“VDOR”會議召開間隙,國際奧委會還會就總結報告中的一些重要問題的落實召開視頻會,並時常保持著與北京冬奧組委相關工作人員的郵件往來。

今年7月18日,國際奧委會北京2022年冬奧會協調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冬奧組委首鋼辦公區舉行。在這次會議上,北京冬奧組委集中向國際奧委會彙報了場館建設的最新進展。

國家速滑館建築結構已經封頂,完成總工程量的60%;國家游泳中心、首都體育館等場館改造按計劃時間節點有序推進;最先舉辦冬奧會測試賽的延慶賽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均已完成總工程量的一半以上……

7月30日,隨著最後一塊預製混凝土板安裝完成,作為北京冬奧會冰壺比賽場館的水立方冰場可轉換結構施工圓滿完成,預計今年10月將完成冰壺比賽場地賽場區體育照明、場地及製冰系統、空調系統改造,12月迎來首場冰壺比賽。

隨著場館建設進度的加快,“VDOR”會議從最先的場館選址、規劃建設的可持續性,到建設過程中的細節,如今已經轉為場館建設和運行並重考慮。此次“VDOR”會議上,國際奧委會專家提出的一個重要的工作安排,就是加快推進場館化工作。

明年2月,北京冬奧會的首場測試賽將在延慶賽區舉行。“VDOR”會議召開同日,2019/2020國際雪聯高山滑雪世界盃延慶站場館運行團隊正式入駐延慶賽區,全力備戰明年2月15日至16日舉辦的高山滑雪世界盃比賽。

陣地向賽區前移,人員到一線辦公,這標誌著冬奧籌辦場館化工作正式啟動。

一項項“作業”完成之後,“考試”還將繼續。按照“VDOR”會議確定的工作進度,北京冬奧組委下一步將成立專門的“場館化”職能部門,冬奧組委工作人員要到場館去,實現圍繞賽事運行的場館建設。

新的一輪“大考”,又開始了。 (記者 吳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