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觀察|打破國產劇的爛尾怪圈,還要等多久?

深度文娛導讀:

當2018年熱度搶眼的《香蜜沉沉燼如霜》《鎮魂》遭遇爛尾,“香蜜女孩”和“鎮魂女孩”捶胸頓足、呼天搶地之時,她們還只是被劇圈當做同情的對象略加惋惜。到了2019年,爛尾現象不減反增,前有在第一季度佔領古裝口碑、中後期遭遇人設魔改的《東宮》,後有開篇驚鴻號稱緝毒屆“人民的名義”、後期劇情兒戲化的正劇《破冰行動》,加上同期頂配美劇《權力的遊戲8》爛尾,劇迷憤怒中不免疑惑,高開低走的爛尾怪圈何時能破?


深度觀察|打破國產劇的爛尾怪圈,還要等多久?

最讓觀眾意難平的作品,從來不是一無是處的平庸之作,而是明明有一手好牌,手握優質劇本IP,聚集實力派演員,開篇交出了高水平答卷,卻偏偏高開低走,後期劇本崩塌或陷入魔改。一旦作品在中後期展露爛尾之勢,人設崩塌、劇情偏離邏輯,被前半部分作品養刁了胃口的觀眾必然“反噬”,作品評分狂跌亦成定局。因此,想要打破國產劇的爛尾怪圈,守住劇本的完成度,形成有效的市場應激機制必不可少。

爛尾劇最大的意難平,是開篇太驚豔

都說人生最大的遺憾,是我本可以。有一種觀眾的意難平,是追了高開低走的爛尾劇,遺憾它明明有成為精品劇留名影視圈的潛力,最終卻因為劇本的崩塌和割裂成為心頭硃砂痣。縱觀網絡上提名最多的爛尾劇,大多都曾有過一段好評如潮的“光輝歲月”。

2018年黑馬《香蜜沉沉燼如霜》徹底帶紅了鄧倫,開篇精彩的敘事節奏、玄幻劇靠譜的佈景和特效、難得的男女主演技全在線,甚至反派男二潤玉曾因帶感的人設一時間橫掃B站剪輯,正當劇迷喜滋滋坐等豆瓣評分上8之時,劇情展露注水嫌疑,之後發展到男女主整集打醬油,真情實感的觀眾一時難以抽離,豆瓣電視劇專組類似“你是靠什麼撐到了現在”的帖子數不勝數。


深度觀察|打破國產劇的爛尾怪圈,還要等多久?

2019年Q1,在“限古令”的壓力下,《東宮》改檔幾次後順利播出也算幸運。好在沒辜負書粉的期待,開頭八集實景拍攝的西域風光,取景、構圖和運鏡都有專帖分析,看慣了摳圖古偶的網友忍不住相擁而泣。權謀線有條不紊地鋪陳、愛情線進展自然靈動,男女主顏值演技雙在線又cp感爆棚的配置也確實不可多得。

眼見豆瓣評分從6.5到7再到7.6,魔幻現實再次發生,後期官配對手戲縮減、男主改變人設疑為用情不專、女主恢復記憶後的重頭戲簡單帶過,“東宮女孩”化用劇中臺詞齊呼“是天神罰我受此磨難”。


深度觀察|打破國產劇的爛尾怪圈,還要等多久?

而開播即收穫大面積好評的正劇《破冰行動》,由公安部宣傳局、廣東省公安廳聯合制作,轟動社會的真實事件改編,吳剛、王勁鬆、任達華等實力派老戲骨坐鎮,優質視頻平臺愛奇藝出品,這配置怎麼看都值得一追。作品前三集,雨中行動的運鏡有向王家衛《一代宗師》致敬的質感,群戲時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壓迫感讓人拍案,多線敘事同時展開的筆力大有曾經《北平無戰事》《人民的名義》的魄力。

可惜,作品到中後期,似有似無的感情戲、時而在線時而掉線的塔寨布控、結局趙嘉良莫名其妙的犧牲方式讓觀眾恨不得失憶,微博熱搜出現“破冰行動爛尾”、“編劇捱打”、“導演致歉”也就不足為奇了。


深度觀察|打破國產劇的爛尾怪圈,還要等多久?

如此看來,“爛尾”一詞飽含了觀眾恨鐵不成鋼的憤懣,就像老師看著一個各方面配置優越的尖子生,最後卻交上了不及格的答卷。

不想爛尾,就先守住劇本的完成度

一部作品,要想恆定地吸引關注、鎖定流量,必然是內容為王。早在2017年,知乎論壇就有一句高贊評論:“中國其實不缺有才華的導演,也不缺業務能力卓越的演員,缺的是優秀的編劇。”理想的編劇,應該具有出色的創作能力,和生產完成度較高的劇本的水平。可一旦進入影視製作環節,在資本的作用下想要維持劇本的完成度,可謂壓力不小。


深度觀察|打破國產劇的爛尾怪圈,還要等多久?

目前來看,劇情在中後期崩塌的原因,大致來自三個方面:第一,因預算不足、資金鍊斷裂,中後段劇情受到佈景、取景等環境限制有所崩塌;第二,受資方影響給利益相關演員增加戲份,但編劇或因功力有限、或因時間緊急未能梳理出流暢的故事線索;第三,受贊助方影響插入過多廣告,破壞了劇情的整體流暢度,從而影響作品觀感。

同樣是劇情崩塌,但觀眾反應卻各不相同。對於第一種客觀原因使然的先天不足,觀眾遺憾之後大多理解,第三種廣告過多植入造成爛尾的反例於市場中也相對較少,對比之下,演員加戲、編劇放水造成的後半程劇情崩裂,以頻次之多、殺傷力之大,一再擊中觀眾的命門,如此一來,操刀的編劇和加戲的演員便在觀眾的怒火抨擊前首當其衝。


深度觀察|打破國產劇的爛尾怪圈,還要等多久?

其實,加戲本來不是個貶義詞。考慮到影視觀眾的接受習慣,將文本作品改編成影視的過程中,添加人物線、甚至改變主角感情線十分常見,但新的人物、劇情的出現總要保證作品整體價值觀的統一,服務或至少不限制主角立體形象的塑造,同時合理推動劇情發展。

比如《琅琊榜》在影視化的過程中,編劇改變霓凰的感情線,將其匹配給第一男主梅長蘇,在男人群戲中抬高了這一女性角色的戲份,非但沒有招來書粉叫罵,還收割了一眾角色cp粉。

所以改編沒問題,拍成影視劇添加戲份、擴充故事背景也正常,但務必要保證劇本整體的完成度和人物的邏輯合理,畢竟立住人設才是演員和編劇最好的正名。否則不合邏輯地單純提高出鏡率,演員背上“加戲”之名,編劇被網友“寄刀片”,實在得不償失。

掃除爛尾,市場急需有效的應激反饋

既然爛尾劇敢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顯然是現階段的影視市場還對其存在一定的容忍度。根據我國影視審查和平臺購買的習慣,電視劇作品的前半部分往往更被看重。而爛尾劇雖然後期掉線,前期高質量的內容和出色的製作水準,卻恰好契合了審查方和購買方的偏好。

爛尾劇儘管後期因崩塌的劇情備受詬病,可對於當下國產影視市場中的觀眾來說,只能被動接受,他們既不能對劇情走向有直接影響,也很難找到合適的渠道作集中有效地反饋。他們唯一能做的,便是通過各大影音視頻平臺改低該劇的評分,在以示不滿的同時希望影響該劇二輪播出的收視,從而達到敲山震虎的效果。

可事實上,在國產影視劇第一輪的版權銷售貢獻了絕大部分版權方收益的背景下,觀眾後期反饋的低分很難真正影響劇目的收益。反而爛尾劇往往會因為後期爭議滿滿的劇情備受討論,於各大社交平臺無形中發酵了話題,順手再撈取一部分流量熱度。


深度觀察|打破國產劇的爛尾怪圈,還要等多久?

目前來看,提起爛尾,廣大觀眾第一反應仍是劇名,其實只要不是某個團隊多次拍攝爛尾劇消磨觀眾的期待,隨著時間的流逝,普通影視觀眾很容易對爛尾劇的製作方選擇性遺忘。可在逐漸理性化的影視市場,交易規則在不斷完善,觀眾群體在不斷成長,那些致力於做好良心劇的影視製作團隊,總會大浪淘沙在觀眾的記憶裡留下口碑。

所以製作方若是真一不小心拍了爛尾劇,亡羊補牢尤為未晚,但若是不拿觀眾當回事,再次在觀眾耐心邊緣試探,一旦被觀眾記住了名號,列進了黑名單,再想換取收視率,觀眾還會買賬嗎?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影視作品的製作週期長、影響因素多,想呈現有始有終的優質成品著實不易。可就有較真的觀眾,心腦並用地追劇,一遇上優秀的作品,就甘當自來水多方安利。希望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和製作方,能對得起觀眾欣賞的目光,接得住觀眾長久的期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