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導讀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祖國迅猛發展的70年裡,東方電氣不忘產業報國初心、牢記製造強國使命,走過了61年的發展歷程,一代代東方電氣人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熱血和智慧,積極投身祖國建設,將自己的終生事業獻給了東方電氣。從本期開始,我們將為大家帶來東方電氣老先進、老勞模、老英雄的奮鬥故事,他們留下的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永遠地紀念、珍惜和傳承。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來源:德陽晚報

東方電機原副廠長王玉華,在德陽已經生活了61年,是三線建設大軍中的一員。61年前,25歲的王玉華帶著妻子從哈爾濱風塵僕僕地來到德陽,投身建廠。從建廠初期的一名基建會計到後來的副廠長兼總會計師,他說,自己這輩子做的事談不上什麼“貢獻”,和很多人一樣,都是為了建設國家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導讀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祖國迅猛發展的70年裡,東方電氣不忘產業報國初心、牢記製造強國使命,走過了61年的發展歷程,一代代東方電氣人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熱血和智慧,積極投身祖國建設,將自己的終生事業獻給了東方電氣。從本期開始,我們將為大家帶來東方電氣老先進、老勞模、老英雄的奮鬥故事,他們留下的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永遠地紀念、珍惜和傳承。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來源:德陽晚報

東方電機原副廠長王玉華,在德陽已經生活了61年,是三線建設大軍中的一員。61年前,25歲的王玉華帶著妻子從哈爾濱風塵僕僕地來到德陽,投身建廠。從建廠初期的一名基建會計到後來的副廠長兼總會計師,他說,自己這輩子做的事談不上什麼“貢獻”,和很多人一樣,都是為了建設國家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導讀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祖國迅猛發展的70年裡,東方電氣不忘產業報國初心、牢記製造強國使命,走過了61年的發展歷程,一代代東方電氣人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熱血和智慧,積極投身祖國建設,將自己的終生事業獻給了東方電氣。從本期開始,我們將為大家帶來東方電氣老先進、老勞模、老英雄的奮鬥故事,他們留下的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永遠地紀念、珍惜和傳承。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來源:德陽晚報

東方電機原副廠長王玉華,在德陽已經生活了61年,是三線建設大軍中的一員。61年前,25歲的王玉華帶著妻子從哈爾濱風塵僕僕地來到德陽,投身建廠。從建廠初期的一名基建會計到後來的副廠長兼總會計師,他說,自己這輩子做的事談不上什麼“貢獻”,和很多人一樣,都是為了建設國家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王玉華

我的理想就是

祖國需要我做什麼

我就去做什麼

無怨無悔

風塵僕僕到德陽

瘦高的個子,白了大半的頭髮,雙手各拄著一根柺杖,行走時已步履蹣跚,說話卻不疾不徐,氣度沉穩,這是晚報君在東電老幹部活動中心見到王玉華老人時的第一印象。

活動中心的牆上掛著一張中國地圖,老人指著地圖問晚報君,“你猜我老家是哪兒的? ”說著,便挪步到地圖前,指著山東半島尖角處說,“山東榮成。 ”雖然已在德陽生活了61年,王玉華的普通話仍夾雜著山東口音。 看著地圖上的故鄉,86歲的他思緒回到了61年前。

"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導讀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祖國迅猛發展的70年裡,東方電氣不忘產業報國初心、牢記製造強國使命,走過了61年的發展歷程,一代代東方電氣人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熱血和智慧,積極投身祖國建設,將自己的終生事業獻給了東方電氣。從本期開始,我們將為大家帶來東方電氣老先進、老勞模、老英雄的奮鬥故事,他們留下的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永遠地紀念、珍惜和傳承。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來源:德陽晚報

東方電機原副廠長王玉華,在德陽已經生活了61年,是三線建設大軍中的一員。61年前,25歲的王玉華帶著妻子從哈爾濱風塵僕僕地來到德陽,投身建廠。從建廠初期的一名基建會計到後來的副廠長兼總會計師,他說,自己這輩子做的事談不上什麼“貢獻”,和很多人一樣,都是為了建設國家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王玉華

我的理想就是

祖國需要我做什麼

我就去做什麼

無怨無悔

風塵僕僕到德陽

瘦高的個子,白了大半的頭髮,雙手各拄著一根柺杖,行走時已步履蹣跚,說話卻不疾不徐,氣度沉穩,這是晚報君在東電老幹部活動中心見到王玉華老人時的第一印象。

活動中心的牆上掛著一張中國地圖,老人指著地圖問晚報君,“你猜我老家是哪兒的? ”說著,便挪步到地圖前,指著山東半島尖角處說,“山東榮成。 ”雖然已在德陽生活了61年,王玉華的普通話仍夾雜著山東口音。 看著地圖上的故鄉,86歲的他思緒回到了61年前。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王玉華(右)和老友

“那時還沒有‘三線建設’這個說法。 ”王玉華說,1957年末,根據國家對工業進行的佈局,要在河流眾多的西南建兩個水力發電設備廠,一個在四川,一個在湖北,最終四川的選址定在了德陽。

“我是第一批過來籌備建廠的人員,1958年5月19日坐火車從哈爾濱來的德陽。 ”王玉華說,幾十年過去了,很多事情都已遺忘,但這天對他的一生來說都是“大事件”。 當時25歲的王玉華是哈爾濱電機廠的一名基建會計,在組織的安排下,他帶著新婚不久的妻子離開工作了五年的哈爾濱,前往德陽準備投入水力發電廠的籌備和建設。

火車行到半途,遇上寶成鐵路塌方,他們被困在西安7天,不能及時趕到被調入的單位,心裡非常著急。 後來通過與鐵路部門協調,他們又乘坐短途列車到了廣元。 由於廣元到昭化的路被沖毀不能乘車,他們只好步行到昭化乘車前往成都,最後兜兜轉轉才到了德陽。

"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導讀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祖國迅猛發展的70年裡,東方電氣不忘產業報國初心、牢記製造強國使命,走過了61年的發展歷程,一代代東方電氣人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熱血和智慧,積極投身祖國建設,將自己的終生事業獻給了東方電氣。從本期開始,我們將為大家帶來東方電氣老先進、老勞模、老英雄的奮鬥故事,他們留下的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永遠地紀念、珍惜和傳承。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來源:德陽晚報

東方電機原副廠長王玉華,在德陽已經生活了61年,是三線建設大軍中的一員。61年前,25歲的王玉華帶著妻子從哈爾濱風塵僕僕地來到德陽,投身建廠。從建廠初期的一名基建會計到後來的副廠長兼總會計師,他說,自己這輩子做的事談不上什麼“貢獻”,和很多人一樣,都是為了建設國家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王玉華

我的理想就是

祖國需要我做什麼

我就去做什麼

無怨無悔

風塵僕僕到德陽

瘦高的個子,白了大半的頭髮,雙手各拄著一根柺杖,行走時已步履蹣跚,說話卻不疾不徐,氣度沉穩,這是晚報君在東電老幹部活動中心見到王玉華老人時的第一印象。

活動中心的牆上掛著一張中國地圖,老人指著地圖問晚報君,“你猜我老家是哪兒的? ”說著,便挪步到地圖前,指著山東半島尖角處說,“山東榮成。 ”雖然已在德陽生活了61年,王玉華的普通話仍夾雜著山東口音。 看著地圖上的故鄉,86歲的他思緒回到了61年前。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王玉華(右)和老友

“那時還沒有‘三線建設’這個說法。 ”王玉華說,1957年末,根據國家對工業進行的佈局,要在河流眾多的西南建兩個水力發電設備廠,一個在四川,一個在湖北,最終四川的選址定在了德陽。

“我是第一批過來籌備建廠的人員,1958年5月19日坐火車從哈爾濱來的德陽。 ”王玉華說,幾十年過去了,很多事情都已遺忘,但這天對他的一生來說都是“大事件”。 當時25歲的王玉華是哈爾濱電機廠的一名基建會計,在組織的安排下,他帶著新婚不久的妻子離開工作了五年的哈爾濱,前往德陽準備投入水力發電廠的籌備和建設。

火車行到半途,遇上寶成鐵路塌方,他們被困在西安7天,不能及時趕到被調入的單位,心裡非常著急。 後來通過與鐵路部門協調,他們又乘坐短途列車到了廣元。 由於廣元到昭化的路被沖毀不能乘車,他們只好步行到昭化乘車前往成都,最後兜兜轉轉才到了德陽。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籌備處原址

初到德陽,生活條件艱苦,住的地方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他和妻子很不習慣。 “心理落差太大了! ”王玉華說,那個時候的哈爾濱是一個美麗的城市,而德陽還只是個小縣城,縣城裡有東西南北四條街,中間一座鐘鼓樓。 ”他還記得,當時整個縣城只有一輛汽車,還經常熄火,不能跑遠路。 自行車也很少見,每當他們騎著自行車出門,後面總會跟著一群孩子,喊著“看洋馬兒呀,看洋馬兒! ”雖然條件很艱苦,但他仍然選擇安安心心在德陽工作。

“三上三下”建工廠

“建廠的第一步計劃就是我做的。 ”王玉華說,建廠初期從哈爾濱過來的有兩批人員,一批是基建人員,另一批是生產準備人員,當時他是基本建設計劃財務組的負責人,建廠計劃 、進度、投資、人員調配……事務繁雜,經常北京、德陽兩頭跑。 就在工廠如火如荼地建設了大半年後,1959年,由於特殊原因,國家壓縮基本建設,基建工程“下馬”停建。

"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導讀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祖國迅猛發展的70年裡,東方電氣不忘產業報國初心、牢記製造強國使命,走過了61年的發展歷程,一代代東方電氣人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熱血和智慧,積極投身祖國建設,將自己的終生事業獻給了東方電氣。從本期開始,我們將為大家帶來東方電氣老先進、老勞模、老英雄的奮鬥故事,他們留下的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永遠地紀念、珍惜和傳承。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來源:德陽晚報

東方電機原副廠長王玉華,在德陽已經生活了61年,是三線建設大軍中的一員。61年前,25歲的王玉華帶著妻子從哈爾濱風塵僕僕地來到德陽,投身建廠。從建廠初期的一名基建會計到後來的副廠長兼總會計師,他說,自己這輩子做的事談不上什麼“貢獻”,和很多人一樣,都是為了建設國家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王玉華

我的理想就是

祖國需要我做什麼

我就去做什麼

無怨無悔

風塵僕僕到德陽

瘦高的個子,白了大半的頭髮,雙手各拄著一根柺杖,行走時已步履蹣跚,說話卻不疾不徐,氣度沉穩,這是晚報君在東電老幹部活動中心見到王玉華老人時的第一印象。

活動中心的牆上掛著一張中國地圖,老人指著地圖問晚報君,“你猜我老家是哪兒的? ”說著,便挪步到地圖前,指著山東半島尖角處說,“山東榮成。 ”雖然已在德陽生活了61年,王玉華的普通話仍夾雜著山東口音。 看著地圖上的故鄉,86歲的他思緒回到了61年前。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王玉華(右)和老友

“那時還沒有‘三線建設’這個說法。 ”王玉華說,1957年末,根據國家對工業進行的佈局,要在河流眾多的西南建兩個水力發電設備廠,一個在四川,一個在湖北,最終四川的選址定在了德陽。

“我是第一批過來籌備建廠的人員,1958年5月19日坐火車從哈爾濱來的德陽。 ”王玉華說,幾十年過去了,很多事情都已遺忘,但這天對他的一生來說都是“大事件”。 當時25歲的王玉華是哈爾濱電機廠的一名基建會計,在組織的安排下,他帶著新婚不久的妻子離開工作了五年的哈爾濱,前往德陽準備投入水力發電廠的籌備和建設。

火車行到半途,遇上寶成鐵路塌方,他們被困在西安7天,不能及時趕到被調入的單位,心裡非常著急。 後來通過與鐵路部門協調,他們又乘坐短途列車到了廣元。 由於廣元到昭化的路被沖毀不能乘車,他們只好步行到昭化乘車前往成都,最後兜兜轉轉才到了德陽。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籌備處原址

初到德陽,生活條件艱苦,住的地方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他和妻子很不習慣。 “心理落差太大了! ”王玉華說,那個時候的哈爾濱是一個美麗的城市,而德陽還只是個小縣城,縣城裡有東西南北四條街,中間一座鐘鼓樓。 ”他還記得,當時整個縣城只有一輛汽車,還經常熄火,不能跑遠路。 自行車也很少見,每當他們騎著自行車出門,後面總會跟著一群孩子,喊著“看洋馬兒呀,看洋馬兒! ”雖然條件很艱苦,但他仍然選擇安安心心在德陽工作。

“三上三下”建工廠

“建廠的第一步計劃就是我做的。 ”王玉華說,建廠初期從哈爾濱過來的有兩批人員,一批是基建人員,另一批是生產準備人員,當時他是基本建設計劃財務組的負責人,建廠計劃 、進度、投資、人員調配……事務繁雜,經常北京、德陽兩頭跑。 就在工廠如火如荼地建設了大半年後,1959年,由於特殊原因,國家壓縮基本建設,基建工程“下馬”停建。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1958年在農田中樹立起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廠址的測繪標杆

王玉華清楚地記得,1959年1月29日,他第一次坐飛機和廠裡的黨總支書記以及管理生產籌備的主任風風火火地趕往北京。 飛機飛到太原,突然起風,那架只能裝下24人的小飛機被風吹得忽上忽下,他們嚇得話都不敢說。 “為什麼那麼危險我們都要去? ”王玉華說,他們那次去北京,就是想向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請求不要“下馬”,但最終還是沒被批准。

"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導讀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祖國迅猛發展的70年裡,東方電氣不忘產業報國初心、牢記製造強國使命,走過了61年的發展歷程,一代代東方電氣人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熱血和智慧,積極投身祖國建設,將自己的終生事業獻給了東方電氣。從本期開始,我們將為大家帶來東方電氣老先進、老勞模、老英雄的奮鬥故事,他們留下的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永遠地紀念、珍惜和傳承。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來源:德陽晚報

東方電機原副廠長王玉華,在德陽已經生活了61年,是三線建設大軍中的一員。61年前,25歲的王玉華帶著妻子從哈爾濱風塵僕僕地來到德陽,投身建廠。從建廠初期的一名基建會計到後來的副廠長兼總會計師,他說,自己這輩子做的事談不上什麼“貢獻”,和很多人一樣,都是為了建設國家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王玉華

我的理想就是

祖國需要我做什麼

我就去做什麼

無怨無悔

風塵僕僕到德陽

瘦高的個子,白了大半的頭髮,雙手各拄著一根柺杖,行走時已步履蹣跚,說話卻不疾不徐,氣度沉穩,這是晚報君在東電老幹部活動中心見到王玉華老人時的第一印象。

活動中心的牆上掛著一張中國地圖,老人指著地圖問晚報君,“你猜我老家是哪兒的? ”說著,便挪步到地圖前,指著山東半島尖角處說,“山東榮成。 ”雖然已在德陽生活了61年,王玉華的普通話仍夾雜著山東口音。 看著地圖上的故鄉,86歲的他思緒回到了61年前。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王玉華(右)和老友

“那時還沒有‘三線建設’這個說法。 ”王玉華說,1957年末,根據國家對工業進行的佈局,要在河流眾多的西南建兩個水力發電設備廠,一個在四川,一個在湖北,最終四川的選址定在了德陽。

“我是第一批過來籌備建廠的人員,1958年5月19日坐火車從哈爾濱來的德陽。 ”王玉華說,幾十年過去了,很多事情都已遺忘,但這天對他的一生來說都是“大事件”。 當時25歲的王玉華是哈爾濱電機廠的一名基建會計,在組織的安排下,他帶著新婚不久的妻子離開工作了五年的哈爾濱,前往德陽準備投入水力發電廠的籌備和建設。

火車行到半途,遇上寶成鐵路塌方,他們被困在西安7天,不能及時趕到被調入的單位,心裡非常著急。 後來通過與鐵路部門協調,他們又乘坐短途列車到了廣元。 由於廣元到昭化的路被沖毀不能乘車,他們只好步行到昭化乘車前往成都,最後兜兜轉轉才到了德陽。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籌備處原址

初到德陽,生活條件艱苦,住的地方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他和妻子很不習慣。 “心理落差太大了! ”王玉華說,那個時候的哈爾濱是一個美麗的城市,而德陽還只是個小縣城,縣城裡有東西南北四條街,中間一座鐘鼓樓。 ”他還記得,當時整個縣城只有一輛汽車,還經常熄火,不能跑遠路。 自行車也很少見,每當他們騎著自行車出門,後面總會跟著一群孩子,喊著“看洋馬兒呀,看洋馬兒! ”雖然條件很艱苦,但他仍然選擇安安心心在德陽工作。

“三上三下”建工廠

“建廠的第一步計劃就是我做的。 ”王玉華說,建廠初期從哈爾濱過來的有兩批人員,一批是基建人員,另一批是生產準備人員,當時他是基本建設計劃財務組的負責人,建廠計劃 、進度、投資、人員調配……事務繁雜,經常北京、德陽兩頭跑。 就在工廠如火如荼地建設了大半年後,1959年,由於特殊原因,國家壓縮基本建設,基建工程“下馬”停建。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1958年在農田中樹立起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廠址的測繪標杆

王玉華清楚地記得,1959年1月29日,他第一次坐飛機和廠裡的黨總支書記以及管理生產籌備的主任風風火火地趕往北京。 飛機飛到太原,突然起風,那架只能裝下24人的小飛機被風吹得忽上忽下,他們嚇得話都不敢說。 “為什麼那麼危險我們都要去? ”王玉華說,他們那次去北京,就是想向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請求不要“下馬”,但最終還是沒被批准。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1959年3月27日生產出第一臺7千瓦異步電動機

1960年,根據國家基本建設投資壓縮的要求,對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進行新的部署,要求在主體工程停下來以後,一方面加緊進行收尾工程並進行主要設備的安裝,另一方面根據工程性質擬改為水火合一,加緊進行設計工藝的調整。 同時,加強對已有設備的維護。

1961年,國家正式決定壓縮基本建設戰線,根據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的統一安排,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封存停建,要求在確保國家財產安全的基礎上,做好機器設備的維護。

基建工程“下馬”期間,近2000名在哈爾濱經過培訓並有了一定技術水平的工人都被“下放”,本來已有3000多人的員工規模,最少時僅剩1000多人。

1964年, 國 家正式確立“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德陽成為三線建設重點地區,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在這一年復工“上馬”,並改名為東方電機廠。

這一段建廠歷史,當時被稱作“三上三下”。 王玉華說,工廠“下馬”期間,因為很多生產設備是從蘇聯購買的,需要維護保養,國家劃撥了一部分資金用於維護設備,廠裡就用一部分維護費小規模地“偷偷”建廠。 事實證明,這些“偷建”在後來起到很大作用,“雖然經歷了一些波折,但1964年再次‘上馬’後,就很快投入生產,並在1965年生產出了第一臺水力發電設備。 ”

見證東電點滴成長

1965年,東方電機廠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開始規模化生產,並已能生產5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 同時,基礎設施建設也有了更加詳細、長遠的規劃, 全廠上下熱情高漲。

正式投產後,基建財務和生產財務合併,王玉華擔任財務科長。 1982年底,擔任副廠長兼總會計師,直至1993年退休。

"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導讀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祖國迅猛發展的70年裡,東方電氣不忘產業報國初心、牢記製造強國使命,走過了61年的發展歷程,一代代東方電氣人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熱血和智慧,積極投身祖國建設,將自己的終生事業獻給了東方電氣。從本期開始,我們將為大家帶來東方電氣老先進、老勞模、老英雄的奮鬥故事,他們留下的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永遠地紀念、珍惜和傳承。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來源:德陽晚報

東方電機原副廠長王玉華,在德陽已經生活了61年,是三線建設大軍中的一員。61年前,25歲的王玉華帶著妻子從哈爾濱風塵僕僕地來到德陽,投身建廠。從建廠初期的一名基建會計到後來的副廠長兼總會計師,他說,自己這輩子做的事談不上什麼“貢獻”,和很多人一樣,都是為了建設國家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王玉華

我的理想就是

祖國需要我做什麼

我就去做什麼

無怨無悔

風塵僕僕到德陽

瘦高的個子,白了大半的頭髮,雙手各拄著一根柺杖,行走時已步履蹣跚,說話卻不疾不徐,氣度沉穩,這是晚報君在東電老幹部活動中心見到王玉華老人時的第一印象。

活動中心的牆上掛著一張中國地圖,老人指著地圖問晚報君,“你猜我老家是哪兒的? ”說著,便挪步到地圖前,指著山東半島尖角處說,“山東榮成。 ”雖然已在德陽生活了61年,王玉華的普通話仍夾雜著山東口音。 看著地圖上的故鄉,86歲的他思緒回到了61年前。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王玉華(右)和老友

“那時還沒有‘三線建設’這個說法。 ”王玉華說,1957年末,根據國家對工業進行的佈局,要在河流眾多的西南建兩個水力發電設備廠,一個在四川,一個在湖北,最終四川的選址定在了德陽。

“我是第一批過來籌備建廠的人員,1958年5月19日坐火車從哈爾濱來的德陽。 ”王玉華說,幾十年過去了,很多事情都已遺忘,但這天對他的一生來說都是“大事件”。 當時25歲的王玉華是哈爾濱電機廠的一名基建會計,在組織的安排下,他帶著新婚不久的妻子離開工作了五年的哈爾濱,前往德陽準備投入水力發電廠的籌備和建設。

火車行到半途,遇上寶成鐵路塌方,他們被困在西安7天,不能及時趕到被調入的單位,心裡非常著急。 後來通過與鐵路部門協調,他們又乘坐短途列車到了廣元。 由於廣元到昭化的路被沖毀不能乘車,他們只好步行到昭化乘車前往成都,最後兜兜轉轉才到了德陽。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籌備處原址

初到德陽,生活條件艱苦,住的地方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他和妻子很不習慣。 “心理落差太大了! ”王玉華說,那個時候的哈爾濱是一個美麗的城市,而德陽還只是個小縣城,縣城裡有東西南北四條街,中間一座鐘鼓樓。 ”他還記得,當時整個縣城只有一輛汽車,還經常熄火,不能跑遠路。 自行車也很少見,每當他們騎著自行車出門,後面總會跟著一群孩子,喊著“看洋馬兒呀,看洋馬兒! ”雖然條件很艱苦,但他仍然選擇安安心心在德陽工作。

“三上三下”建工廠

“建廠的第一步計劃就是我做的。 ”王玉華說,建廠初期從哈爾濱過來的有兩批人員,一批是基建人員,另一批是生產準備人員,當時他是基本建設計劃財務組的負責人,建廠計劃 、進度、投資、人員調配……事務繁雜,經常北京、德陽兩頭跑。 就在工廠如火如荼地建設了大半年後,1959年,由於特殊原因,國家壓縮基本建設,基建工程“下馬”停建。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1958年在農田中樹立起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廠址的測繪標杆

王玉華清楚地記得,1959年1月29日,他第一次坐飛機和廠裡的黨總支書記以及管理生產籌備的主任風風火火地趕往北京。 飛機飛到太原,突然起風,那架只能裝下24人的小飛機被風吹得忽上忽下,他們嚇得話都不敢說。 “為什麼那麼危險我們都要去? ”王玉華說,他們那次去北京,就是想向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請求不要“下馬”,但最終還是沒被批准。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1959年3月27日生產出第一臺7千瓦異步電動機

1960年,根據國家基本建設投資壓縮的要求,對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進行新的部署,要求在主體工程停下來以後,一方面加緊進行收尾工程並進行主要設備的安裝,另一方面根據工程性質擬改為水火合一,加緊進行設計工藝的調整。 同時,加強對已有設備的維護。

1961年,國家正式決定壓縮基本建設戰線,根據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的統一安排,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封存停建,要求在確保國家財產安全的基礎上,做好機器設備的維護。

基建工程“下馬”期間,近2000名在哈爾濱經過培訓並有了一定技術水平的工人都被“下放”,本來已有3000多人的員工規模,最少時僅剩1000多人。

1964年, 國 家正式確立“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德陽成為三線建設重點地區,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在這一年復工“上馬”,並改名為東方電機廠。

這一段建廠歷史,當時被稱作“三上三下”。 王玉華說,工廠“下馬”期間,因為很多生產設備是從蘇聯購買的,需要維護保養,國家劃撥了一部分資金用於維護設備,廠裡就用一部分維護費小規模地“偷偷”建廠。 事實證明,這些“偷建”在後來起到很大作用,“雖然經歷了一些波折,但1964年再次‘上馬’後,就很快投入生產,並在1965年生產出了第一臺水力發電設備。 ”

見證東電點滴成長

1965年,東方電機廠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開始規模化生產,並已能生產5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 同時,基礎設施建設也有了更加詳細、長遠的規劃, 全廠上下熱情高漲。

正式投產後,基建財務和生產財務合併,王玉華擔任財務科長。 1982年底,擔任副廠長兼總會計師,直至1993年退休。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1966年製造完成湖南雙牌電站4.4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標誌著東方電機開始生產成套水電設備

因為工作性質,王玉華常年出差在外面奔波,就連老伴也常常笑他“一輩子都在出差”。 在東電工作的35年生涯中,王玉華參與過很多大型水電站項目機組的價格談判, 其中讓他印象最深的是葛洲壩水電機組的價格談判。 “談價格合同,是非常艱苦的一件事。 ”他說,當時還實行的是計劃經濟,葛洲壩水電站機組的任務給了哈爾濱電機廠,但按照進度,哈爾濱電機廠無法完成,機械部就抽了7臺任務給東電,並進行重新定價。 經過多輪的談判,東電不但沒有降價,還提了價,這讓王玉華感到特別有成就感。

"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導讀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祖國迅猛發展的70年裡,東方電氣不忘產業報國初心、牢記製造強國使命,走過了61年的發展歷程,一代代東方電氣人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熱血和智慧,積極投身祖國建設,將自己的終生事業獻給了東方電氣。從本期開始,我們將為大家帶來東方電氣老先進、老勞模、老英雄的奮鬥故事,他們留下的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永遠地紀念、珍惜和傳承。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來源:德陽晚報

東方電機原副廠長王玉華,在德陽已經生活了61年,是三線建設大軍中的一員。61年前,25歲的王玉華帶著妻子從哈爾濱風塵僕僕地來到德陽,投身建廠。從建廠初期的一名基建會計到後來的副廠長兼總會計師,他說,自己這輩子做的事談不上什麼“貢獻”,和很多人一樣,都是為了建設國家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王玉華

我的理想就是

祖國需要我做什麼

我就去做什麼

無怨無悔

風塵僕僕到德陽

瘦高的個子,白了大半的頭髮,雙手各拄著一根柺杖,行走時已步履蹣跚,說話卻不疾不徐,氣度沉穩,這是晚報君在東電老幹部活動中心見到王玉華老人時的第一印象。

活動中心的牆上掛著一張中國地圖,老人指著地圖問晚報君,“你猜我老家是哪兒的? ”說著,便挪步到地圖前,指著山東半島尖角處說,“山東榮成。 ”雖然已在德陽生活了61年,王玉華的普通話仍夾雜著山東口音。 看著地圖上的故鄉,86歲的他思緒回到了61年前。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王玉華(右)和老友

“那時還沒有‘三線建設’這個說法。 ”王玉華說,1957年末,根據國家對工業進行的佈局,要在河流眾多的西南建兩個水力發電設備廠,一個在四川,一個在湖北,最終四川的選址定在了德陽。

“我是第一批過來籌備建廠的人員,1958年5月19日坐火車從哈爾濱來的德陽。 ”王玉華說,幾十年過去了,很多事情都已遺忘,但這天對他的一生來說都是“大事件”。 當時25歲的王玉華是哈爾濱電機廠的一名基建會計,在組織的安排下,他帶著新婚不久的妻子離開工作了五年的哈爾濱,前往德陽準備投入水力發電廠的籌備和建設。

火車行到半途,遇上寶成鐵路塌方,他們被困在西安7天,不能及時趕到被調入的單位,心裡非常著急。 後來通過與鐵路部門協調,他們又乘坐短途列車到了廣元。 由於廣元到昭化的路被沖毀不能乘車,他們只好步行到昭化乘車前往成都,最後兜兜轉轉才到了德陽。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籌備處原址

初到德陽,生活條件艱苦,住的地方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他和妻子很不習慣。 “心理落差太大了! ”王玉華說,那個時候的哈爾濱是一個美麗的城市,而德陽還只是個小縣城,縣城裡有東西南北四條街,中間一座鐘鼓樓。 ”他還記得,當時整個縣城只有一輛汽車,還經常熄火,不能跑遠路。 自行車也很少見,每當他們騎著自行車出門,後面總會跟著一群孩子,喊著“看洋馬兒呀,看洋馬兒! ”雖然條件很艱苦,但他仍然選擇安安心心在德陽工作。

“三上三下”建工廠

“建廠的第一步計劃就是我做的。 ”王玉華說,建廠初期從哈爾濱過來的有兩批人員,一批是基建人員,另一批是生產準備人員,當時他是基本建設計劃財務組的負責人,建廠計劃 、進度、投資、人員調配……事務繁雜,經常北京、德陽兩頭跑。 就在工廠如火如荼地建設了大半年後,1959年,由於特殊原因,國家壓縮基本建設,基建工程“下馬”停建。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1958年在農田中樹立起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廠址的測繪標杆

王玉華清楚地記得,1959年1月29日,他第一次坐飛機和廠裡的黨總支書記以及管理生產籌備的主任風風火火地趕往北京。 飛機飛到太原,突然起風,那架只能裝下24人的小飛機被風吹得忽上忽下,他們嚇得話都不敢說。 “為什麼那麼危險我們都要去? ”王玉華說,他們那次去北京,就是想向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請求不要“下馬”,但最終還是沒被批准。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1959年3月27日生產出第一臺7千瓦異步電動機

1960年,根據國家基本建設投資壓縮的要求,對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進行新的部署,要求在主體工程停下來以後,一方面加緊進行收尾工程並進行主要設備的安裝,另一方面根據工程性質擬改為水火合一,加緊進行設計工藝的調整。 同時,加強對已有設備的維護。

1961年,國家正式決定壓縮基本建設戰線,根據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的統一安排,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封存停建,要求在確保國家財產安全的基礎上,做好機器設備的維護。

基建工程“下馬”期間,近2000名在哈爾濱經過培訓並有了一定技術水平的工人都被“下放”,本來已有3000多人的員工規模,最少時僅剩1000多人。

1964年, 國 家正式確立“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德陽成為三線建設重點地區,德陽水力發電設備廠在這一年復工“上馬”,並改名為東方電機廠。

這一段建廠歷史,當時被稱作“三上三下”。 王玉華說,工廠“下馬”期間,因為很多生產設備是從蘇聯購買的,需要維護保養,國家劃撥了一部分資金用於維護設備,廠裡就用一部分維護費小規模地“偷偷”建廠。 事實證明,這些“偷建”在後來起到很大作用,“雖然經歷了一些波折,但1964年再次‘上馬’後,就很快投入生產,並在1965年生產出了第一臺水力發電設備。 ”

見證東電點滴成長

1965年,東方電機廠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開始規模化生產,並已能生產5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 同時,基礎設施建設也有了更加詳細、長遠的規劃, 全廠上下熱情高漲。

正式投產後,基建財務和生產財務合併,王玉華擔任財務科長。 1982年底,擔任副廠長兼總會計師,直至1993年退休。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1966年製造完成湖南雙牌電站4.4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標誌著東方電機開始生產成套水電設備

因為工作性質,王玉華常年出差在外面奔波,就連老伴也常常笑他“一輩子都在出差”。 在東電工作的35年生涯中,王玉華參與過很多大型水電站項目機組的價格談判, 其中讓他印象最深的是葛洲壩水電機組的價格談判。 “談價格合同,是非常艱苦的一件事。 ”他說,當時還實行的是計劃經濟,葛洲壩水電站機組的任務給了哈爾濱電機廠,但按照進度,哈爾濱電機廠無法完成,機械部就抽了7臺任務給東電,並進行重新定價。 經過多輪的談判,東電不但沒有降價,還提了價,這讓王玉華感到特別有成就感。

壯麗70年·“東方”薪火傳 | 王玉華:用大半生陪伴東電成長

三峽首臺轉輪發運出廠

“廠子年年都在進步,成績每年都在增長。 ”王玉華說,多年來讓他感到最欣慰的是,從一張張財務報表中,看到東電一點點的成長壯大。

王玉華仔細算了一下,從1949年參加工作到現在整整70年。 70年,從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到飽經風霜的老人,他將大半生奉獻給了東電,奉獻給了“三線建設”。 但老人卻說自己所做的事“談不上貢獻”。 “我只是老老實實、勤勤懇懇做我自己該做的事。 ”他說,一個人應該多為國家和人民做好事,和那一代很多人一樣,他的理想就是,“祖國需要我做什麼,我就去做什麼,無怨無悔。 ”

故事來源:德陽晚報

編輯/高舒麗

延伸閱讀

❖ 壯麗70年•“東方”新作為丨那一抹壤塘帳篷培訓班裡的“東方藍”

❖ 壯麗70年•“東方”新作為 | 東方電氣助力昭覺縣特布洛鄉開展“移風易俗”活動

❖ 壯麗70年•“東方”奮進者 | 中國標準“花開”巴爾幹半島

❖ 壯麗70年•“東方”奮進者 | 在大國重器刻上東方電氣人的名字

❖ 壯麗70年•“東方”奮進者丨一路向西 中國建設者的印度漫遊

❖ 壯麗70年•“東方”新作為 | 以“黨建引領+產業示範”助推壤塘夯實脫貧攻堅成果

❖ 壯麗70年•“東方”新作為 | “東方路”誕生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東方電氣,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827,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