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美國有多牛,如無美國參戰, 勝利方可能是德意日!

美國在二戰中的作用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作為當時世界上綜合國力和工業、經濟都位居第一的大國,一旦加入戰爭,對於整個戰局的影響是決定性的。甚至很多人都認為美國一參戰,這場戰爭的最終結局已經沒有懸念了,只是還要打三年、五年還是七年的問題,那麼那時候的美國到底有牛?

孤立主義的盛行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強加給戰敗的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像法國的福熙這樣有遠見的政治家就明確提出,這不是和平,而只是二十年的停戰。因為如此苛刻條約必然會激起德國的強烈反彈,下一場世界大戰早晚肯定會爆發。其實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不滿的不僅僅只是戰敗的德國。還有兩個戰勝國,一個是日本,儘管已經攫取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眾多殖民地和中國山東的特權,但這些都不能滿足日益膨脹的日本軍國主義的野心。所以這兩個國家希望再來一場世界大戰,重新洗牌,因此他們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策源地,是毫不奇怪的。

另外一個不滿的就是美國了,美國在戰爭後期參戰,對於協約國的最後勝利可以說是功不可沒,而且在戰爭中美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到1920年,美國的發電量相當於歐洲的總和,鋼產量佔全世界產量一半以上,石油產量佔全世界產量的三分之二,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177億美元,並且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美國的黃金儲備從1913年的7億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億美元,到1930年更是達到了45億美元,幾乎是世界黃金儲備量的40%!但是美國卻依然被英法這樣的老牌帝國主義看作是後起的小屁孩,在《凡爾賽和約》中基本上沒撈到什麼好處。其實美國也希望能再來場世界大戰,重新調整國際格局,但最終為什麼沒有像德國日本那樣成為戰爭策源地?因為美國國內當時孤立主義思想非常盛行,所謂孤立主義就是除了自衛戰爭外不主動捲入任何外部衝突,說到底就是不管歐洲亞洲戰火連天,都只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二戰中的美國有多牛,如無美國參戰, 勝利方可能是德意日!

當時美國的孤立主義嚴重到什麼地步?1937年10月,羅斯福總統僅僅是發表了譴責日本侵略,並向美國民眾指出戰爭危險的“隔離演說”就遭到了猛烈抨擊,以至於連羅斯福這樣的政壇大腕事後都不無後怕地說:“你想領個頭,但回頭一看,身後一個人也沒有,這種情況多麼可怕啊!”

還是在孤立主義的巨大影響下,美國於1935年8月、1936年2月和1937年5月三次修訂了《中立法案》,規定“凡由美國或美國其他屬地之任何地點,將武器、彈藥及作戰工具輸往交戰國港口,或輸往任何中立國港口以便轉運至交戰國或為交戰國所用均屬非法;美國境內任何人凡購買、出售或兌換任何交戰國政府或其政治團體,或代理該政府之任何人的公債證券或其他債務或貸款或延長信貸者均屬非法;只要總統宣佈在美洲以外存在戰爭狀態,就禁止向交戰國出口武器彈藥。”完全是一副置身世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也正是迫於孤立主義的巨大壓力,羅斯福在1940年的總統競選中就不得不改變策略,向選民鄭重許諾:“你們的孩子絕不會被送去參加任何外國的戰爭!”

從中立到租借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以羅斯福為代表的一些有遠見的美國政治家,敏銳地意識到面對法西斯軸心國的侵略野心,美國越早參戰越好,一旦納粹德國完全控制了歐洲,再來和美國攤牌那就非常被動了,但是國內孤立主義如此嚴重,要想參戰根本是不可能的,於是羅斯福採取了小步走的策略,先向反法西斯國家提供必要援助,支持他們的戰爭,再逐步以事實喚醒民眾,達到最後儘早參戰的目的。

第一步就是修改中立法,經過激烈爭論,美國國會於1939年11月3日通過修正的中立法,在“現金自運”的原則下廢除武器禁運的條款。也就是說交戰國只要支付現金,並且自己承擔運輸,就可以從美國購買武器裝備。看上去對交戰雙方都是公平的,但實際上卻是偏向英國,因為當時納粹德國海軍實力太弱,根本無法將從美國購買的武器護送運回德國。到1941年11月,美國國會又通過了兩項中立法修正案,允許美國運輸船攜帶自衛武器進入交戰海域,為英國運送物資,並對軸心國的襲擊進行還擊。這還是什麼中立法案啊,已經是赤裸裸地偏向了。

第二步是驅逐艦換基地,1940年9月美英達成協議,英國將其在巴哈馬群島、牙買加群島、安提瓜島、聖盧西亞島、特立尼達島和英屬圭亞那等地的海空軍基地九十九年的使用權,同時將紐芬蘭的阿根夏和百慕大島基地無償提供給美國使用,換取美國50艘超齡服役的老舊驅逐艦。這個交易看上去是英國吃了大虧,但實際上老謀深算的英國人是用這樣的虧本買賣把美國拖下了水——要知道這可不比至少在名義上公平的“現金自運”原則,是明目張膽地偏向了英國。當然對這點,羅斯福也是心知肚明,他也希望美國能儘早參戰,又能得到這樣的優厚回報,何樂而不為?

第三步是《租借法案》,儘管根據此前“現金自運”原則,英國能夠從美國得到急需的武器裝備,但是戰爭是最燒錢的事情,就是堂堂大英帝國也架不住如流水般地花錢,到了1940年12月,英國已經無力支付購買武器的現金,丘吉爾只好可憐巴巴給羅斯福寫信,請求不要堅持必須現金支付的原則。羅斯福知道英國確實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隨即在12月29日發表了著名的“爐邊談話”:“如果鄰居家失火,來向你借水龍帶,你能說水龍帶值十美元,請先付十美元嗎?不!不能!我們只會說,拿去用,用完了再還我!……只有把充足的武器送給抗戰的人民,才能使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子孫免受別人一直在被迫忍受的戰爭苦難。”藉著這篇談話,掀起了美國國內關於援助英國的大討論,三個月後的1941年3月1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租借法案》,也就是以租借形式向英國、中國等正與軸心國處於交戰狀態的國家提供戰爭物資。當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後,美國又宣佈《租借法案》同樣適用蘇聯。

二戰中的美國有多牛,如無美國參戰, 勝利方可能是德意日!

以租借形式提供給英國和英聯邦國家的物資價值312億美元(其中給英國的援助價值270億美元),提供給蘇聯的價值112億美元,提供給自由法國的價值32億美元,提供給中國的價值16億美元,提供給其他國家的還有8億美元,合計480億美元(這是1940年代的幣值,大約相當於今天7200億美元的購買力)。對英國的援助就不必多說了,援助蘇聯的主要物資就有飛機15481架、坦克裝甲車22800輛、卡車501660輛、摩托車30000輛、火車車廂11155節、鐵路機車1981臺、高炮7944門、衝鋒槍108293挺、無煙火藥130713噸、炸藥132237噸、鋼材2589766噸、鋁26110噸(這些鋁可以建造7萬架飛機)、石油2622357噸、化學品631017噸、食物4478000噸、艦艇672艘(其中商船90艘、護衛艦105艘、魚雷艇197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品質航空汽油、卡車、機床和食品罐頭,提供的航空汽油是蘇聯產量的4倍,提供的卡車是蘇聯產量的1.5倍,提供的摩托車是蘇聯產量的1.2倍,食品罐頭是蘇聯產量的1.08倍,特別是38100臺機床雖然數量並不大,但卻是蘇聯無法生產的高性能設備,對於蘇聯軍工製造意義更是重大。

對於美國的援助,蘇聯最著名的戰將朱可夫元帥的評價可謂客觀:“不能否認的是美國人為我們迅速大量生產並供應了許多物質,沒有這些物資我們就不可能組建我們的後備部隊,也不可能把戰爭繼續下去。我們沒有炸藥和火藥,沒有這些東西,步槍就沒有子彈。美國人真誠地給我們迅速生產並提供了多少鋼材啊,如果沒有美國人提供的鋼材,難道我們能很快地生產出坦克嗎?沒有美國人的‘斯蒂倍克’牌卡車,我們就沒辦法去運輸我們的大炮,它們確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證了我們的前線運輸。戰爭各個方面都很需要的特種鋼也是由美國人提供的。”

二戰中的美國有多牛,如無美國參戰, 勝利方可能是德意日!

除了《租借法案》外,從1940年9月起,美國開始沿美洲大陸海岸設立中立海區,稱為“安全海區”,由美國海軍在中立海區進行巡邏和為航行船隻提供護航,雖然表面上同時宣佈將驅逐中立海區裡參戰雙方的作戰艦艇,但實際上美國海軍從一開始就將在該海區航行的德國船隻位置通報給英國海軍。1941年2月美國宣佈將美國海軍承擔護航的安全海域從西經60度擴大到西經26度,1941年8月開始承擔從紐芬蘭至冰島海域的護航。

1941年9月,由於美國擔任護航的驅逐艦“格里爾”號與德軍潛艇發生了交火,羅斯福總統隨即發表聲明,宣佈只要軸心國的潛艇進入美國防務所必須保護的海域,一經發現,不加警告立即攻擊!——這就意味著美國中立國的立場已徹底改變了,從最初還保留名義上中立的“現金自運”,到後來設立的安全海域以及驅逐艦換基地,再到《租借法案》,最後到“一見即打”,從標榜中立一步步站到了英國一邊,簡直已經是事實上的參戰了!只缺公開宣戰的形式而已。

希特勒很清楚綜合國力強大的美國一旦參戰,戰爭的發展就很難說了,所以在沒有徹底解決蘇聯和英國之前,是堅決不與美國開戰。因此儘管美國已經是事實上的參戰,仍命令德軍潛艇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攻擊美艦,甚至還要求必須確認不是美艦後才能攻擊,就是不給美國開戰的口實。

二戰中的美國有多牛,如無美國參戰, 勝利方可能是德意日!

令人瞠目的工業能力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 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灰飛煙滅,美國終於參戰了。

儘管之前美國就已經開始向英國、蘇聯提供了援助,羅斯福在1940年底就曾說過:“我們必須成為民主國家的偉大兵工廠。”但是美國還沒有進入戰爭狀態,工業能力還沒有完全動員起來,只有到了正式參戰後,美國真正的國力才被徹底激發了出來,其雄厚的工業實力簡直可以用令人驚歎來形容。

首先是商船也就是運輸船的建造,在二戰中商船絕對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因為英國是個島國,維持其生存所必須的各種物資都要依靠海運。美國要想援助英國,並進而通過英國進軍歐洲大陸所需要的人員和物資,都必須依靠商船運過大西洋。在太平洋上,美國也必須通過商船將對日作戰所需的人員物資從本土橫穿太平洋才能運到前線。對這一點,德國海軍潛艇部隊司令鄧尼茲看得很清楚,他就說過只要德國潛艇擊沉同盟國的商船數量超過了同盟國新建商船的數量,那麼就能贏得這場戰爭。但是德國海軍在整個戰爭中,只有兩個月擊沉的商船數量接近了同盟國新建商船的數量,在這場關乎戰爭勝負的競賽中,贏家當之無愧是美國。

二戰中的美國有多牛,如無美國參戰, 勝利方可能是德意日!

因為美國的造船能力實在太驚人了,為了適應現代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美國設計了兩種標準船型來進行流水線化的生產,1萬噸的“自由輪”和1.5萬噸的“勝利輪”。建造第一艘“自由輪”用了244天,隨後建造速度不斷加快,到1942年11月“羅伯特·皮爾裡”號的建造時間只用了4天15小時,後續的舾裝和試航工作也只花了3天,滿打滿算還不到8天!1943年更是美國戰時造船業的顛峰時期,美國海事委員會預期的1943年商船建造量是1600萬噸,而實際建造量是1920萬噸。1943年1月,伯利恆船廠在46.3天內建造了3艘“自由輪”,里士滿船廠更是驚人,在37.5天內竟建造了13艘!從1941年到1945年,美國總共建造了2751艘“自由輪”和531艘“勝利輪”,再加上其他船隻,總共建造噸位達到了4500萬噸,這一數量是德國海軍潛艇拼了命去攻擊,也根本無法望其項背的。

再來看看日本,就是為了船隻分配問題,1942年12月,陸軍省軍務局局長佐藤賢了少將和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田中新一少將就在高層會議上大打出手,堂堂少將高官為了商船能夠這樣不顧忌臉面,可見船隻在戰爭中的重要性。

其次,在建造週期最長的軍艦方面,美國在戰時建造了包括26艘大型航空母艦、9艘輕型航空母艦、115艘護航航空母艦、10艘戰列艦、48艘巡洋艦、349艘驅逐艦、498艘護衛艦、203艘潛艇在內的8.7萬艘艦艇。而日本在同時期只建造了17艘航母、2艘戰列艦、9艘巡洋艦、63艘驅逐艦和147艘潛艇,完全不是在一個檔次上。

二戰中的美國有多牛,如無美國參戰, 勝利方可能是德意日!

至於其他如飛機、坦克、汽車等等,都是毫無爭議的世界第一,如此龐大的物資生產,是美國在工業現代化和自動化高水平的基礎上,再加上最先進的生產管理才實現的成就。曾經在美國學習和工作近十年的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非常清楚美國的工業能力,他就說過,美國工廠的煙囪比日本的樹木還多,和美國開戰是毫無勝算的,所以他才會極力反對與美國開戰。

美國的作用

在整個二戰期間,美國除了建造了令人驚歎的商船和軍艦外,還生產了29.6萬架飛機(分別是德國的2.1倍和日本的4.7倍)、10.2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分別是德國的3.7倍和日本的15.6倍),37.2萬門重炮(分別是德國的1.6倍和日本的28.6倍)、350萬輛軍用車輛。這些除了裝備後來擴充到了1000萬人規模的美國軍隊外,還大量援助給包括英國、蘇聯、中國等國家在內的廣大盟國,有力支援了全球反法西斯戰爭。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毫無疑問是決定性的,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得知美國參戰的消息後,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就是:“好了!我們總算贏了!”因為他很清楚,只要美國參戰,這場戰爭的結局就已經再沒有懸念,剩下的只不過是戰爭還要打三年、打五年還是打七年的問題了。

二戰中的美國有多牛,如無美國參戰, 勝利方可能是德意日!

對於美國龐大的工業生產在二戰中的作用,恐怕斯大林在1943年德黑蘭首腦會議期間的評價是最中肯的:“為美國的工業生產乾杯,這場戰爭如果沒有美國的工業生產就會輸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