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美正式“退約”後又放言要進行研發部署,《中導條約》失效打開“潘多拉魔盒”'

""深度|美正式“退約”後又放言要進行研發部署,《中導條約》失效打開“潘多拉魔盒”

美國自2日正式退出《中導條約》以來,似乎已在“自我鬆綁”之路上開啟“暴走模式”。3日,新上任的美國防長馬克·埃斯珀說,有意在亞洲部署新型陸基常規中程導彈。4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出訪澳大利亞時表示,在該國北部部署陸基導彈“符合兩國利益”。美方接二連三的表態令人憂思:“退約”後的它將在印太地區掀起怎樣的風浪。

分析人士認為,“後中導時代”將引發三大消極後果:第一,系統性衝擊現行核軍控秩序。第二,導致歐洲和印太地區安全形勢進一步複雜化。第三,隨著軍控秩序鬆動,在新興技術領域更沒希望看到新的秩序構建。條約作廢牽動的不僅是美俄兩國,伴隨軍備競賽升級,戰略平衡被打破,全球將面對更大系統性安全風險。

支柱倒塌

《中導條約》全稱《蘇聯和美國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1987年簽署,規定雙方不再保有、生產或試驗射程500公里至5500公里、作為核武器運載工具的陸基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美俄近年相互指認對方違反這一條約。

美方去年以俄方9M729型巡航導彈射程突破條約限制為由威脅退約,同年12月限期俄方60天銷燬這型導彈。俄方否認違約,拒絕銷燬9M729型導彈。美方今年2月1日宣佈,2日啟動為期6個月的退約程序,作為迴應,俄方隨後宣佈暫停履行這一條約。

6個月的時間轉瞬即逝。8月2日,《中導條約》“按時”失效,意味著全球軍控的一根重要支柱轟然倒塌。美俄相互指認對方應為條約失效承擔責任。國際社會也紛紛表態——北約把板子打在俄羅斯身上,但表示無意同俄羅斯開啟新的軍備競賽。德國外交部長馬斯指出,國際社會必須再次就軍備控制達成相關協議。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說,《中導條約》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條約失效後,世界將失去寶貴的“核戰爭制動器”,彈道導彈帶來的威脅也將隨之增加……

正當國際社會積極尋求國際軍控新的“共同路徑”之時,美國的舉動卻顯得十分“違和”。它不僅沒有表現出竭力挽救這一條約的願望,反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宣佈研發和試射條約限制的陸基巡航導彈。

3日,埃斯珀表示,有意在亞洲部署新型陸基常規中程導彈。他是在離開美國、前往澳大利亞參加美澳外交和防務“2+2”會談之際做出上述表示的。就部署導彈的時間表,埃斯珀說他希望“數月”內完成,“但(完成)這類事情一般比你想象的時間長”。他沒有提及導彈可能的部署地點。而在前一天,美國國防部發布埃斯珀的一份聲明,說美方退出《中導條約》後將“全面研發”受《中導條約》限制的陸基中程導彈。

埃斯珀此次亞太之行為期一週,除了澳大利亞,他還將訪問新西蘭、日本、韓國和蒙古。這是他首次作為國防部長正式出訪,議題可能涵蓋美日韓安全合作、組建霍爾木茲海峽護航聯盟、朝鮮半島局勢等內容。埃斯珀說,他來到該地區是為了確認美國對印太地區的承諾。五角大樓的國防戰略將中國和俄羅斯視為美國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

埃斯珀的話音剛落,蓬佩奧4日在出訪澳大利亞時表示,美國在澳大利亞北部部署陸基導彈,將“符合兩個國家的利益”。 澳大利亞“第九新聞”就此評論,澳政府正處於美國要求部署陸基導彈的“施壓”之中。

有分析認為,事實上,美國“退約”的根本目的是給自己發展中程導彈鬆綁,加強自身戰略威懾力量。然而,為了掩飾自己的“小九九”,美國一面責怪俄方違約在先,一面又稱其他國家擁有陸基中導系統卻不受制約,處心積慮給自己的退約“找理由”。華盛頓尤其“惦念”中國,擔心中國常規中程導彈的發展使美國在印太地區行動自由受限。

在這種心態作祟下,就像外媒說的,美國“寧願看到條約失敗,也不加以彌補”。如今,隨著埃斯珀、蓬佩奧等鷹派人物公開討論發展和部署陸基中程導彈,美國的真實意圖進一步暴露。這不僅會激化美俄等國之間的矛盾,也無視歐洲、印太地區安全,再次印證了特朗普政府追求“美國優先”單邊主義的偏執。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日表示,中方對美方不顧國際社會反對,執意退出《中導條約》深感遺憾並堅決反對。退出《中導條約》,是美國無視自身國際承諾,奉行單邊主義的又一消極舉動,其真實目的是自我鬆綁,謀求單方面軍事和戰略優勢。

同日,曾簽署《中導條約》的蘇聯前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表示,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將對歐洲安全及國際安全體系造成毀滅性打擊。“條約的終止對於國際社會幾乎沒有好處,這一舉動不僅損害了歐洲的安全,而且破壞了整個世界的安全。”

系統性衝擊

分析人士認為,美國“退約”將引發三大消極後果:第一,系統性衝擊現行核軍控秩序。第二,導致歐洲和印太地區形勢進一步複雜化。第三,隨著軍控秩序鬆動,在新興技術領域更沒希望看到新的秩序構建。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戰略研究室主任樊吉社表示,美國的單邊主義行為對冷戰時期形成的核(導)秩序形成系統性衝擊。可以從雙邊、多邊、地區三個維度看。

在美俄雙邊層面,美國先是在2001年單方面退出《反導條約》,如今又退出《中導條約》,而且沒有跡象表明美國願意“續約”2021年到期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這意味著核裁軍的三根支柱可能全部被推倒,美俄會進入冷戰以來首次沒有任何核(導)條約限制的無序狀態。

另一方面,美俄在中程導彈領域的軍備競賽勢必加劇。美國早有言在先:“退約”就是為了“公平競爭”,它申請9600萬美元的2020年度國防預算用於繼續研發中程導彈。俄羅斯則擺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架勢,在2月份聲稱加快研發陸基版本的“口徑”導彈,以及高超音速武器。

在多邊層面,《中導條約》宣告“不治”可能觸發整個核軍控機制崩潰的連鎖反應。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打算撤回1996年經聯合國大會通過、但未能在美國國會獲批的《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另一項重要條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68年簽署)則將於明年迎來第十次審議大會。這兩份條約前途未卜,如果美國等國不予支持,它們可能在事實上淪為一紙空文,令多邊軍控受到重大沖擊。

在地區層面,南亞、中東和東北亞是核(導)秩序塑造的熱點地區。如果美國一而再再而三地撼動核裁軍的幾根支柱,將刺激伊朗、朝鮮等被要求棄核棄導國家的反彈。它們的邏輯是,美國自己都退出了軍控體系,憑什麼迫使我們遵守?由此在地區產生不利影響,削弱國際軍控防擴散的信心,動搖全球戰略穩定。

攪動印太

美國“自我鬆綁”也將導致歐洲和印太地區形勢進一步複雜化。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軍控研究中心主任郭曉兵認為,條約作廢使歐洲、印太的安全形勢更趨緊張。可以從兩個層面看,一是美國中程導彈的研發時間。二是這些導彈將會部署在何處。

根據《衛報》的說法,美國目前正在研發至少三種中程導彈,它們都是為常規彈頭設計的。第一種,據稱是戰斧巡航導彈的陸基版本,射程1000公里,定於本月晚些時候進行測試,可能在18個月內部署。第二種是中程彈道導彈,定於11月進行測試,射程可達4000公里,需要至少5年時間來開發。第三種,美國陸軍計劃研發一種新的導彈,安裝在移動發射器上——既可以是彈道武器,也可以是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

郭曉兵說,由於中程導彈的研發並不是什麼新技術,因此美國可以“很快”開始巡航導彈的部署,例如美國在羅馬尼亞就有岸基宙斯盾的垂直髮射系統,既可以發射反導攔截彈,也可以發射中程導彈。至於中程彈道導彈,由於美國在“締約”時曾經銷燬過,而如今零部件和電子技術更新換代,所以要經歷更長一段時間的研發過程。但總的來說美國具備較快在他國部署中程導彈的條件,“可能比18個月更短。”

但即便導彈能很快部署,美國的盟友們是否接茬又是另一回事。

先看歐洲。在冷戰時代,歐洲就是美蘇爭霸的重點地區。有過歷史教訓的德國、法國都對《中導條約》失效深感憂懼。德國外長擔心歐洲安全受損,法國則向美方強調了“條約對歐洲安全和戰略平衡的重要性”。德法都擔心,如果美國重新在歐洲部署可攜帶核彈頭的中程導彈,俄羅斯會採取反制措施,歐洲可能成為俄方第一輪打擊對象。

“導彈需要部署在歐洲,才能具有戰略價值,”美國軍控協會裁軍和減少威脅政策主任金斯敦·賴夫說,“但迄今為止,還沒有哪個盟國站出來表示願意接受美國的新型中程導彈。”事實上,即便像波蘭那樣願意讓北約在本國加強軍事存在的國家,也已經明確表示,美國在歐洲部署導彈必須得到所有北約成員國的批准。

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專家安德烈·弗羅洛夫認為,如果美國在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等地部署中程導彈,那麼阿拉斯加和關島的美軍基地將暴露在俄羅斯中程導彈射程之內。美國的威脅顯然還將使俄羅斯和中國在安全領域走得更近。

再看亞太。《紐約時報》認為,對於美國在亞洲部署中程導彈,日本可能會猶豫不決。首相安倍晉三將不得不考慮部署導彈將對中日關係造成的打擊,近來中日關係有所改善。韓國國防部官員則說,美國將韓國作為部署導彈的候選地可能性似乎非常小,這個問題不會出現在即將舉行的國防部長會談上。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也排除了在澳大利亞部署美國導彈基地的可能性。他說,美澳兩國在上週末舉行的外交會談中沒有提出這樣的要求。

郭曉兵說,在美國的中程導彈部署地選項中,最可能的是關島,因為在那裡部署外交障礙相對較小。但不管部署在哪裡,美國都不能忽視這一舉動引發的蝴蝶效應。上世紀60年代,正是因為美蘇爭相部署中程導彈引發古巴導彈危機。而如果美國在亞太盟國部署中程導彈,引發地區軍備競賽,亞洲地區不排除上演“新版導彈危機”的可能,美國的決定也會讓日韓等國與中、俄、朝的關係更為複雜。

樊吉社說,印太國家對美國部署中程導彈態度謹慎,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對盟友索要“保護費”的情況下,一些同盟國家本就對美國的安全支持心懷疑慮。現在又可能因為部署導彈問題引火上身,它們可能三思而行。

還有觀點指出,所有亞洲國家必須集體抵制美國在這一地區製造新的危機,防止美國“輸入性軍事競賽”,把大國博弈變成亞洲的地緣政治主線,逼迫所有國家選邊站。作為美國部署中程導彈的主攻對象,日韓尤其要保持清醒,目前兩國同中俄都保持了大體的和睦關係,經濟合作不斷擴大。如果它們跟著美國的冷戰思維跑,受損的將是國家利益。

探索新機制

在樊吉社看來,隨著軍控秩序的鬆動,在新興技術領域更沒希望看到新的秩序構建。網絡、外空、無人作戰平臺、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本就缺乏明確的規則制約。而人們通過歷史實踐摸索出的傳統領域的軍控秩序,本有望為新規則的確立提供啟示或指引,但現在核(導)軍控恐怕正從有序轉為無序,未來軍控的失序前景令人擔憂。

而未來的競爭又偏偏是高科技、高質量軍事武器的競爭。以美俄為例,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的新型自主武器系統會推陳出新。由此一來,一邊是各主要大國技術水準遠超當年美蘇簽訂條約時的水平,一邊又是軍控規則的混亂甚或“真空”,就會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俄羅斯科學院美國軍事問題專家帕維爾·佐洛塔廖夫說,俄美需要探索新的軍控機制,最好結果是兩國在行動上仍遵守條約規定並恢復對話,最壞結果是雙方在對方周邊部署條約所限制的武器並允許“先發制人”,把世界推向核戰爭的邊緣。

專家認為,美俄等國應該就相關的危機管理加強對話。“核戰爭中沒有贏家,並且永遠不能開打。”1987年美蘇簽署《中導條約》時發表聯合宣言中的這一警句,應當重溫並被永遠銘記。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IC photo 圖片編輯:朱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