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在葫蘆上的奇蹟——記臨夏州首屆“河州工匠”獲得者葫蘆雕刻大師張作良

雕塑 葫蘆 美術 藝術 中國甘肅網 2017-05-09

原標題:雕刻在葫蘆上的=奇蹟——記臨夏州首屆“河州工匠”獲得者葫蘆雕刻大師張作良

雕刻在葫蘆上的奇蹟——記臨夏州首屆“河州工匠”獲得者葫蘆雕刻大師張作良

中國甘肅網5月8日訊 據民族日報報道(記者 馬麗亞) 以葫蘆為紙,以針尖為筆,一筆筆讓針尖遊走在葫蘆上,刻畫出一幅幅精美的圖案,也刻畫出了張作良大師的精彩人生。近日,記者走進張作良的葫蘆雕刻世界,解讀這位民間工藝大師的內心世界,感受他的藝術情結,分享他的精神快樂。

走進他的工作室,琳琅滿目的葫蘆雕刻作品躍入眼簾。桌上擺放著雕刻針、鉛筆等工具,桌子周圍則是多個裝葫蘆的箱子。“葫蘆雕刻涉及書法、繪畫、篆刻、上色等多項工藝,非常複雜。‘三分天才,七分努力’,只有全心投入,才能刻畫出好作品。多刻畫、刻好畫,只要盡力了,就會覺得不枉此生。”張作良拿著雕刻針幾筆畫出一朵祥雲,邊上色邊告訴記者。

張作良每次創作前,都是先選葫蘆,反覆觀察,然後根據其外形苦想與之匹配的畫面。一直要等到考慮成熟後,才正式動手打磨、描筆、書畫、雕刻、上漆,葫蘆雕刻是細功,點、挑、劃、拉、刺等要輕重有致。他創作過的最小的一件作品是一隻5釐米高的小葫蘆,上面刻了一幅人物山水畫,圖案雖小卻纖毫畢現。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張作良是臨夏縣河西鄉人,從小酷愛繪畫,自高中畢業後,自學雕刻葫蘆。並依靠傳統的繪畫手法,在葫蘆雕刻上探索出了一套成功的繪畫、雕刻及創作經驗。1989年他專程去了敦煌,在敦煌看到了絕美的石窟壁畫藝術,為以後的葫蘆雕刻提供了大量的靈感和素材,更為他的葫蘆雕刻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古典戲劇、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也有山水、花鳥、名勝古蹟、民俗風情等,代表作品有《八十七神仙圖》《偉人肖像》《千手觀音》等。雕刻的人物形象活潑、栩栩如生,畫面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繁瑣細密。

拿著他最得意的葫蘆雕刻作品《八十七神仙圖》,張作良說:“雕刻葫蘆最重要的是要用心雕刻,這個《八十七神仙圖》上有八十七個人物,每個人物的神態表情都不一樣,我必須要用心,不能出一點差錯,而且上面還刻有6400多字的《金剛經》,所以更不能出錯了。”記者看到,一個25公分左右的葫蘆上,八十七個人物神態各異、惟妙惟肖,上面是密密麻麻的金剛經,歎為觀止。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2006年,臨夏雕刻葫蘆被列入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作良為了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還種植了40畝葫蘆,帶動了當地和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據瞭解,全州現有320多人從事葫蘆的種植、雕刻及銷售,雕刻各類葫蘆作品15萬件,完成產值1300多萬元,產品暢銷國內外。

天道酬勤,有付出就有回報。張作良多年藝術的沉澱,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但他的努力從來沒有停止過,2004年6月,他的作品《黃河鐵橋》《白塔山》等反映蘭州景點的八件雕刻葫蘆作為甘肅特色工藝品,由省政府贈與美國駐華大使雷德先生及國際友人;2007年1月,獲得了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審領導小組授予的全國工藝美術優秀創作獎;並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了表彰大會,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當記者問到在社會快速發展,傳統文化不斷受到衝擊,甚至面臨著消失的今天,作為雕刻葫蘆的傳承者,面臨什麼樣的問題,將來又如何傳承下去時,張作良作了如下解答:

“老一輩民間傳統藝人留下來的經驗,技法正在不斷地流失,民間藝術技法傳承面臨後繼乏人的困境。這更

加加深了我傳承葫蘆雕刻、發揚民間文化藝術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的願望是能把我們臨夏葫蘆雕刻的藝人集中起來,進行規模化生產,從技術的傳承到葫蘆的精包裝、集中銷售,形成一條臨夏葫蘆雕刻特色產業鏈,壯大葫蘆雕刻的文化產業,把這門傳統技術發展好,傳承好。”

張作良的手因長期從事雕刻而有些微微變形,當他手中拿著一枝因長期使用而被磨平稜角紋路的鐵質雕刻筆時,他的眼神中充滿著對葫蘆雕刻的熱愛和對葫蘆雕刻事業未來傳承的無限希望,他用專業、專注、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詮釋著工匠精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