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臨夏工藝美術大師馬耀良與雕刻葫蘆

雕塑 葫蘆 手工藝 美術 臨夏市旅遊 2017-06-02

講述臨夏工藝美術大師馬耀良與雕刻葫蘆

馬耀良,男,回族,1927年生,甘肅臨夏市人,初中文化,民間雕刻藝人。1993年入選《中國民間名人錄》;1997年被甘肅省二輕局授予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05年被甘肅省工藝美術協會評選為甘肅省工藝美術特級大師。2008年5月被確定為甘肅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他擯棄了刀刻葫蘆的粗糙工藝,吸收微雕之長,採用針雕技法。一粗一細兩根鋼針,大針勾勒,小針刻畫,使雕葫蘆藝術日臻完美、光彩奪目。

“我從10幾歲開始就雕刻葫蘆,那時候每看完一折戲,就把戲中的人物、故事情節刻在葫蘆上,當時由於家境貧寒,以此來養家餬口。‘好家’們用它裝上蟋蟀反覆摩娑玩賞,古色古香,別有情趣。那時候葫蘆也不值錢,一個才買幾塊錢,現在刻得好一點的能買到幾千元。我的《水滸·一百單八將》被一位臺灣客人帶到華盛頓後聽說賣了40多萬元。這幾年,馬來西亞、日本等國及國內的許多客商專門前來訂購我的作品。但現在自己上了年紀,身體不行,眼睛也不行,基本上已經不再雕刻了,好在咱們州上對雕刻葫蘆業已經開始重視,它的地位提升了,並且也有不少雕刻新秀出現,我很高興。”

潛心鑽研終成大器

臨夏雕刻葫蘆是葫蘆文化中的一顆燦爛明珠,堪稱“臨夏一絕”,最早源於金城(蘭州),其主要種類有“大葫蘆”、“雞蛋葫蘆”、“疙瘩葫蘆”、“腰葫蘆”(螞蟻葫蘆)、“扁圓葫蘆”、“長柄葫蘆”等。普遍的雕刻形式是在葫蘆根部和柄部兩頭刻有圓圈,或單圈或復圈。在圓圈上刻有規矩、對稱的幾何形和弧形的花邊。葫蘆中部留有四大圓圈或空白麵等,將人物、山水、花卉、飛禽走獸刻入畫面,供人們欣賞。表現題材多為中國吉祥圖案、歷史典故、人物、唐詩宋詞等。較多的取材於《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封神演義》、古典戲劇也是取之不竭的題材。雕刻葫蘆集書法、繪畫、篆刻為一體,技法以中國畫線描為基礎,山水圖案繼承中國畫的披麻皴、斧劈皴、荷葉皴等各種傳統技法。構圖採用中國畫的散點透視,以高遠法、平遠法為主。畫面或分割表現或通體連貫,一般以“繁”“微”“細”為佳作。2006年,臨夏雕刻葫蘆被列入甘肅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臨夏眾多的雕刻葫蘆創作者中,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馬耀良老先生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遠近聞名。“我出生在繪畫世家,幼年家貧,全靠父親賣畫為生。受家傳影響,從小喜歡繪畫。在我10幾歲時,金城(蘭州)有位叫李文齋的老秀才,擅長詩畫,且會在葫蘆上刻字繪畫,雕刻葫蘆造詣極深,手藝高超,堪稱一絕,在民間很有名氣。當時我上完初中後酷愛雕刻,經人指點便投奔李先生門下,學習雕刻葫蘆,從此與雕刻葫蘆結下了不解之緣,一刻就是60多年,現在不行了,老了,耳朵背了,尤其是眼睛不行了。”“雕刻葫蘆是個非常費眼睛的活,一開始學,稍不留神就會劃破手,要求眼、心、手高度專一。”

當年對雕刻葫蘆如痴如醉的他,一見到葫蘆就愛不釋手,反覆臨習、琢磨、鑽研。為了選購到合意的葫蘆胚子,他從臨夏乘坐大班車至蘭州,又轉車到葫蘆產地皋蘭,專程去選購葫蘆。為了保密葫蘆產地,當時只是一個人去,呆上一兩天精挑細選上一些合意的帶回來。那時東鄉種植圓葫蘆,一到收穫時節,馬老就騎上自行車,一人前往東鄉,挑上一些長的圓潤、有光澤、無疤節可以雕刻的葫蘆,裝麻袋裡捎回來。每看過一折戲,就把戲中的人物、故事情節牢記在心中,然後再把它們一一刻在葫蘆上。“好家”們用它裝上自己喜歡的蟋蟀,夏日懸掛在家中,一邊茗茶,一邊聽蟋蟀清脆的叫聲,別有一番閒情雅緻。馬老先生一直靠賣雕刻葫蘆、裱畫等維持生計。那時候,國家積弱,人民貧困,民間手工藝人備受鄙視,老先生從藝十分艱辛,生活也時常捉襟見肘。

老先生講,雕刻葫蘆的藝人,除具備精湛過硬的雕刻技藝外,還必須要有紮實嫻熟的國畫基礎,否則很難完成一副好的雕刻葫蘆作品。而雕刻葫蘆工藝也極其複雜,僅準備工序就多達六道。首要開口,就是在挑選好的葫蘆頂上剮出一個圓口;二叫掏籽,又叫挖肚子,要分次進行,一次掏光會萎縮;三曰挖瓤,要分次挖,邊挖邊晒,以防“塌殼”;四為晒泡,晒乾後再用開水燙泡去皮;五要刮皮,分兩次,頭次粗刮,二次細刮。最後上光,一種是手摸上光,一種是打蠟上光。這樣才能根據葫蘆的大小結構佈局,確定內容、構思畫面,動手創作。創作一般先用鉛筆打底稿,這叫“引”,然後用特製鋼針(分大、中、小三種)刺破錶皮,鐫刻表皮,塗以鬆墨,最後上光。其“刀法”輕於金石,重於微雕,技法大致與筆雕相同,點、挑、劃、拉、刺、勾……輕重有致,力求眼心手配合默契,一氣刻成,稍有不慎就可能功虧一簣。

老先生從藝60多年,創作的作品數以萬計,大多取材古典戲劇、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也有山水、花鳥、名勝古蹟、民俗風情等,常見的有《紅樓夢》人物、《西廂記》《西遊記》等。他曾給敦煌等地雕刻的作為旅遊工藝品的110枚葫蘆中有《黛玉葬花》《貂蟬拜月》《女媧補天》《八仙過海》《反彈琵琶》等,在一枚枚一寸見方的葫蘆上,用針一樣的微刀把畫面上眾多的人物刻畫得形象活潑、栩栩如生,而且畫面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繁縟細密。葫蘆乃大自然生長之物,各具形態,根據葫蘆的自身特點,馬老先生能巧妙設計出不同的構圖和雕刻位置。如在其貌不揚、外觀不雅的疙瘩葫蘆上雕刻《西遊記》故事盤絲洞情節時,他把原本奇特怪異、疙瘩滿身極不規則,直徑10釐米、高11釐米的葫蘆獨具匠心地當成怪石兀峰、豬八戒的肚子,天衣無縫、妙趣橫生,使整個作品如精緻浮雕,極富立體感和深度感,巧妙的雕刻形式和故事情節和諧統一,使作品昇華到一個奇特、完美的境界。馬老先生自幼酷愛秦腔藝術,對秦腔臉譜熟記於心,因此構思出來的作品具有跳躍的動感、浮動的神韻,人物、故事、場景因葫蘆之變而變,作品自成一體,難以複製,個個獨立孤本,極其藝術性和收藏價值。

2007年,老先生被聘為臨夏州葫蘆雕刻藝術協會名譽會長、高級顧問;2008年5月被確定為甘肅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

馬耀良作品欣賞:

講述臨夏工藝美術大師馬耀良與雕刻葫蘆

講述臨夏工藝美術大師馬耀良與雕刻葫蘆

講述臨夏工藝美術大師馬耀良與雕刻葫蘆

講述臨夏工藝美術大師馬耀良與雕刻葫蘆

講述臨夏工藝美術大師馬耀良與雕刻葫蘆

講述臨夏工藝美術大師馬耀良與雕刻葫蘆

講述臨夏工藝美術大師馬耀良與雕刻葫蘆

講述臨夏工藝美術大師馬耀良與雕刻葫蘆

講述臨夏工藝美術大師馬耀良與雕刻葫蘆

講述臨夏工藝美術大師馬耀良與雕刻葫蘆

來源:天下葫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