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消失的澠池民間技藝之三:根雕,化腐朽為神奇

雕塑 藝術 收藏 明珠三門峽 2017-04-20

根雕,傳統雕刻藝術之一,是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

即將消失的澠池民間技藝之三:根雕,化腐朽為神奇

根雕藝術是發現自然美而又顯示創造性加工的造型藝術,根雕工藝講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為在根雕創作中,應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來表現藝術形象,輔助性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因此,根雕又被稱為"根的藝術"或"根藝"。

根雕加工以樹根為原料,通過篩選、構思、加工而成,它保持了樹根的自然形狀,又容納了人為的創造,因構思奇特、造形樸實自然、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亦做為一種高雅的裝飾品和饋贈親朋的禮品而倍受人們喜愛。

即將消失的澠池民間技藝之三:根雕,化腐朽為神奇

石之美,根之妙,其美妙在賦於世人以美好的心靈,寄情於泰和盛世。中華民族愛根、賞石之雅風源遠流長。根雕文化藝術蓬勃發展,得益於一批根雕愛好者辛勤汗水的澆灌。在澠池,我認識三位從事根雕的藝人,一個是天池鎮的席懷義、一個是陳村鄉池底村溝洞組的張拴虎,另一個是池底村的崔玉順。其中,崔玉順是方圓有名的能工巧匠。我在十多年前就認識崔玉順,先前也專門登門拜訪過他,採寫過他的事蹟,親眼見識過他獨特的根雕絕藝。

即將消失的澠池民間技藝之三:根雕,化腐朽為神奇

一塊毫不起眼的樹疙瘩,經過崔玉順老師的精雕細琢,竟變成了活靈活現的根雕作品。經過多年的潛心勞作,竟完成百件根雕作品,讓許多人都嘖嘖稱奇。

在池底村,只要說起崔玉順,村人都會豎起大拇指說他是個“能人”,說他“見啥學啥,學啥會啥”。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崔玉順曾到位於澠池縣城關鎮塔泥村一家園藝場工作。當時,該園藝場特意從外地聘請了一個專業技師製作各種根雕作品。看到常被人們當柴燒的樹根竟能變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崔玉順驚歎不已。他一有空閒就到製作間觀摩、學習。師傅細心地雕刻樹根時,他靜靜地站在一旁觀看,慢慢領會了其中的奧祕。

即將消失的澠池民間技藝之三:根雕,化腐朽為神奇

經過一段時間的揣摩,崔玉順覺得自己已掌握了一定的根雕技藝,便購買了刀、鋸、斧、鑿等根雕專用工具,找來一些樹根,開始了他的根雕生涯。

1998年,該園藝場因經營不善倒閉,崔玉順回到了家鄉。閒來無事,他便操起雕刻工具。據崔玉順介紹,適合做根雕的樹根很多,諸如柿木、李木、槐木、棗木等樹木的根,但數荊木根最好,因為荊木根紋理細、質地硬,更重要的是它那渾然天成的造型更適宜做根藝。

即將消失的澠池民間技藝之三:根雕,化腐朽為神奇

為了能找到較好的荊木根,崔玉順不顧年老體弱,多次到距家百里外的段村鄉、南村鄉的大山上去尋找。幾年下來,他的房前屋後便堆滿了姿態各異的樹根。在崔玉順看來,一個個平淡無奇的樹根就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牽引著他走入樂趣無窮的根雕世界。

即將消失的澠池民間技藝之三:根雕,化腐朽為神奇

後來,崔玉順經人介紹曾來到澠池縣某校當門衛。白天,他認真工作;晚上,他鑽研根雕藝術。在老崔的住處,到處擺放著他的各種根雕作品。一件傾注老崔多年大量心血、的《十二生肖》讓人眼界大開,又創作的《豬八戒背媳婦》、《單人舞》惟妙惟肖。一名鄭州客人慕名參觀後,當場掏出6000元想買他的作品,被崔玉順婉言謝絕。“黃金有價藝術無價。”當年,這是崔玉順常說的一句話。

即將消失的澠池民間技藝之三:根雕,化腐朽為神奇

“做根雕是個苦活、累活、耐心活。”崔玉順感嘆,一件好的作品從選料、構思、打磨、修飾到完工,甚至要耗時幾年。有時選好一塊木料,經過一個夏天的風乾後還不符合雕刻要求,就又要再等一年。

即將消失的澠池民間技藝之三:根雕,化腐朽為神奇

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否搶救保護的關鍵。而目前,許多身懷絕技的老藝人普遍面臨著技藝失傳、徒弟來源短缺等問題,人才的匱乏制約了傳承發展。

願老祖宗留下的,寶貴的傳統工藝“絕活”,不要在我們這一代成為“絕唱”!(段華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