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大電商敗走中國,其背後原因令人唏噓!

細數中國本地化電商市場高速生長的15年,有很多人都記住了馬雲的阿里巴巴、劉強東的京東,甚至是去年才剛剛冒頭的拼多多,但是卻無一例外都忘記了「電商模式」的開山鼻祖,也是全球第一大電商—亞馬遜。

4月18日,國內多家媒體發佈消息稱,亞馬遜中國即將宣佈撤銷中國電商業務。隨後,亞馬遜官方雖然表示不會全面退出中國市場,但也證實自7月18日起不再運營中國國內市場電商業務,並停止向賣家商戶提供服務;今後將專注於海購、Kindle以及雲計算等服務。

全球第一大電商敗走中國,其背後原因令人唏噓!

成立於1995年,是全球互聯網上最早開始經營電子商務的公司之一;2018年市值超越谷歌母公司,一舉成為僅次於蘋果的全球第二大市值巨頭,亦是繼蘋果之後全球第二家市值破萬億美元的美國公司,如今卻突然宣佈敗走中國,其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7500萬美元收購雷軍的卓越網,亞馬遜重倉中國市場

回憶亞馬遜進軍中國市場的時機,可謂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2004年前後,中國電商市場在經歷了萌芽階段後開始陷入"燒錢補貼"大戰,當時,由雷軍帶頭創建的卓越網因連年虧損和資金不足等原因難以為繼,同樣,馬雲的淘寶也剛剛成立一年半,京東的劉強東也才首次嘗試在線銷售業務,大家都還羽翼未豐。

全球第一大電商敗走中國,其背後原因令人唏噓!

相互之下,亞馬遜在全球市場上已是一個龐然大物。出於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和看好,亞馬遜決意入局。先是打算收購噹噹網,但被李國慶所拒絕,後轉而收購卓越網,當時雷軍身無分文,面對這一筆7500萬美元的天降橫財果斷忍痛賣給了亞馬遜。

全球第一大電商敗走中國,其背後原因令人唏噓!

但是,根據後來業界人士的分析,之所以亞馬遜入局中國的時機非常絕佳,但是它卻犯了一個致命性錯誤,那就是驕傲自大,目無對手。換句話說,亞馬遜在進入中國之後並沒有將剛出生的淘寶、京東等小魚小蝦放在眼裡,進行鍼對打壓,相反給了它們野蠻生長的機會,為以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本土化不良,亞馬遜自身策略出現嚴重失誤

除了不把新生對手放在眼裡之外,亞馬遜在中國市場上的失敗更多還是源自本身策略的錯誤。一方面,從擠壓競爭對手就能夠看出,雖然亞馬遜很重視中國,但是真正進入中國之後卻動作十分緩慢,在收購卓越網長達一年之後,才完成亞馬遜數據庫的替換,直至2007年6月,才實現更名為"卓越亞馬遜"。毫不誇張地說,亞馬遜用了三年時間完成了中國公司三個月能完成的工作。

全球第一大電商敗走中國,其背後原因令人唏噓!

另一方面,將「全球化策略」直接套用在中國本土市場,還一直不知悔改。從入華之初,亞馬遜就堅信自己在全球市場上的成功模式,並直接套用在中國市場,不做任何品牌廣告和營銷推廣,拼命埋頭於建設物流、自營倉儲。

結果導致,淘寶、京東等中國企業紛紛學習亞馬遜高現代化、高機械化水平的物流倉儲,發展速度極快;而在消費者層面上,大家都在稱讚淘寶、京東的物流配送,卻不知這些都是從亞馬遜身上學過來的。

全球第一大電商敗走中國,其背後原因令人唏噓!

即便到了今天,亞馬遜中國App軟件的界面風格依然是一團漿糊,簡單簡約,這對於習慣了淘寶、京東等花花裡呼哨風格的國人來說,非常不討喜,更別提長時間瀏覽了。

2017年雙11狂歡節之後,馬雲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自己覺得亞馬遜,超越它,沒有多大意義。大家都是做電子商務的,他有他的模式,我有我的模式。同時,我覺得超越亞馬遜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目標,因為他是一家很了不起的公司,這是大家一種有益的競賽。"

全球第一大電商敗走中國,其背後原因令人唏噓!

的確,從現實來講,亞馬遜敗走中國只是它的冰山一角。在全球市場中,亞馬遜仍是最大的電商巨頭,哪怕是阿里巴巴與之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