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畫影業與葉偉民的“爭氣機計劃”,中國電影類型化的工業革命?

對內地觀眾來說,葉偉民是一個些許陌生的名字,但提到《人在囧途》、《京城81號》,一定有絕大多數人都看過,這兩部電影正是由來自香港的資深導演葉偉民所執導。

開畫影業與葉偉民的“爭氣機計劃”,中國電影類型化的工業革命?

▲葉偉民

作為最早北上進入內地拍片的香港導演,葉偉民在與陳可辛和陳德森合作接連拍出《投名狀》及《十月圍城》兩部非常成功且有重要意義的合拍片後,獨自執導了一部與自己過去生活狀態和經歷完全不同的影片《人在囧途》,以公路片的形式描繪出只有內地存在的“春運”浮世繪,真實地再現了“全球最大的人口遷徙”裡會遇到了各種囧事,能喚起觀眾強烈共鳴的同時,香港導演對內地生存狀況的瞭解與感慨令業內也頗為驚喜。

此後,葉偉民就深紮在內地進行電影創作,和大多北上的香港導演一樣,在內地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創立自己的工作室,拍著已經不再有明顯地域特徵的“合拍片”。今年春節檔,葉偉民執導的《決戰食神》上映,這是他為傳統佳節“量身定製”的閤家歡影片,在暌違該類型許久轉而拍攝了多部“鬼片”後,葉偉民迴歸到內地觀眾對其最為熟悉和喜愛的類型中,無疑也是在《人在囧途》七年後,其對市場和觀眾期待下交出的一份滿意答卷。

“爭氣機計劃”沒有完全的電影新人,

葉偉民是在尋找夥伴共同完成夢想

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由開畫影業發起、微影娛躍影業聯合發起的“亞洲青年導演訓練營爭氣機計劃”(簡稱“爭氣機計劃”)啟動,開畫影業CEO許一頂為發起人、微影時代高級副總裁楊丹為聯合發起人,而加入開畫影業擔任藝術總監的葉偉民成為該計劃的實戰導師。

開畫影業與葉偉民的“爭氣機計劃”,中國電影類型化的工業革命?

▲爭氣機計劃概念海報

爭氣機是“蒸汽機”的諧音,帶有較為濃重的工業屬性,蒸汽機是上個世紀工業革命的產物,它的出現也標誌著人類文明進入了全新的紀元,許一頂和葉偉民借用“蒸汽機”為新項目命名,是看中了其“變革”意味,是想通過“爭氣機計劃”培養髮掘一批有特點、有態度的新電影人,共同提高中國電影的工業標準,製造出一些有“變革”意味的作品,為中國電影開闢出一條新的創作路徑。

這看起來似乎和國內許多“新導演扶持計劃”沒有不同,但對葉偉民,這個他從事電影一直以來的夢想和他還在香港時就堅持做的事情,令“爭氣機計劃”在本質上與其他導演扶持計劃區別開來。

葉偉民在電影行業中已經闖蕩了三十多年,從早年《百變星君》、《古惑仔情義篇之洪興十三妹》,到之後的《友情歲月山雞故事》、《安娜與武林》,一直到《投名狀》、《十月圍城》,他見證著香港電影的興盛到衰落,也親身經歷了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從合作、融合到化一的整個過程,儘管葉偉民自己還謙卑地表示他其實並不算很“資深”,但能夠成為這個對中國電影史有著深遠影響的過程中彌足珍貴的一份子,葉偉民的資歷和實力可見一斑。

葉偉民全面進軍內地發展近10年,之所以說《投名狀》和《十月圍城》有著重要意義,就在於這兩部由葉偉民參與的影片是香港與內地合拍片的里程碑式作品,在時間上正是從合拍探索階段到成熟運作的轉變節點。

開畫影業與葉偉民的“爭氣機計劃”,中國電影類型化的工業革命?

▲葉偉民出席爭氣機計劃啟動儀式

如今很少再見到“合拍片”的字眼,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已經融合成為“華語電影”,過去港片的精神和故事核也和內地的環境與現狀結合,形成一個全新的電影語境,過去的香港電影人在新的語境中創作,也不再有地域的侷限和影射,觀眾也漸漸習慣看到這種新形態下產出的華語電影。

也許無法定義誰是這個全新電影語境的創造者,但可以確切地說葉偉民是用其創作的先行力量,是為目前十分成熟的機制和方式付出了不少。正是如此,葉偉民一直在尋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與他一起繼續在這條路上前行著,“爭氣機計劃”的出現與葉偉民內心的渴望完美匹配。

與其說“爭氣機計劃”是“亞洲青年導演訓練營”,倒不如說這是葉偉民在尋找夥伴與他一起完成夢想,因為“爭氣機計劃”中的扶持對象,都是在行業中已經有相當多經驗的電影從業者,比如攝影、剪輯、副導演、場記、演員等等,在葉偉民眼中這些所謂的“新人”在某一方面都要比他更有資歷。

葉偉民從香港到內地,經歷過電影市場太多的改變和變動,他清楚地知道目前電影市場缺少什麼,也明白要填補這樣的空缺需要怎樣的人才,這是“爭氣機計劃”備受期待的原因之一。

葉偉民用“保護”來形容該計劃裡他所做的,對於一部電影,除了導演、製片人、演員,還有太多幕後的工作人員以及最重要的投資方,作為一個成熟的導演或是製片人,是應當理性且全面掌控一部電影從內容創作到成本控制等諸多方面,“爭氣機計劃”在葉偉民心中其實就是在保護新導演和投資方。

“降低風險,達到目標”是爭氣機計劃進行中重要的一點,“過去在香港拍一部電影,大概人就足夠,而像《投名狀》整個劇組有600多人,對導演和製片人來說,這要考慮太多因素了”,葉偉民認為爭氣機計劃其實是給不同崗位的電影人提供一個新的、現有的機會,讓他們有足夠地自信去發揮所長,比如導演、製片、攝影、剪輯等等,是用“項目”去培養,並不會離開電影工業。

開畫影業與葉偉民的“爭氣機計劃”,中國電影類型化的工業革命?

▲爭氣機計劃合作導演成員合影

在全亞洲尋找適合的人選,

實際是達到資源的共享與互換

“年輕人爭口氣,機會就來了”,這是葉偉民自“爭氣機計劃”啟動以來,最常放在嘴邊的一句話,他所說的“年輕人”不是年紀小,而是經驗或資歷少,他一再強調“爭氣機計劃”中的新電影人沒有絕對的新人,都是在電影的各個行業裡工作過很長時間的人,“爭氣機計劃”是提供給他們一個機會,與葉偉民一起完成自己的夢想。

葉偉民拿“爭氣機計劃”中的合作導演柯有倫舉例,觀眾對柯有倫的瞭解更多的是柯受良的兒子,一名歌手,但他其實在電影行當裡已經闖蕩了有二十年,做過演員、配樂、副導演等等,對電影的製作流程非常熟悉,也知道作為導演在拍攝現場應該如何去指揮和操作,並且柯有倫身上具有的“青春、動力和速度”是一個很成熟的電影資源,葉偉民看中這一點,想著與柯有倫合作,將其身上的素質化作電影元素,成為一個新類型。

從葉偉民對柯有倫的描述,可以看出他對“爭氣機計劃”中的人才選擇標準,一個是身上具備現成的資源,另一個是能夠合作創作出新的電影類型。

葉偉民自己就是電影類型探索的愛好者和先驅,他很少重複自己拍過的類型,因為在他看來,下一部作品是很難超越上部作品的成功的。比如《人在囧途》開創了內地公路片的先河,儘管之後有太多影片借鑑和模仿,但葉偉民自己沒有再拍過公路片;《京城81號》是國內第一部3D驚悚片,葉偉民也透露當初決定拍攝這部影片就是為3D,他從未挑戰過的技術,而影片口碑和票房的成功也證明葉偉民的這次嘗試是值得的,後來也沒有再拍這樣題材的影片。

因此作為“爭氣機計劃”的實戰導師,他在選擇合作伙伴時,首先要考量的是是否能夠製作出華語電影少有或沒有的類型,“我們應該考慮內地缺什麼類型,而不是需要什麼類型”,葉偉民認為目前中國電影發展至今,市場和大盤雖然相當繁榮,但就電影本身,有太多類型亟待開發,加上葉偉民自己對電影新類型的渴望和喜愛,這就成了他選擇夥伴的關鍵因素。

開畫影業與葉偉民的“爭氣機計劃”,中國電影類型化的工業革命?

▲許一頂、葉偉民同柯有倫(中)在鹿野高臺合影

另一方面,“爭氣機計劃”裡沒有絕對的電影新人,也證實了葉偉民在考量合作伙伴時,對其既有資源的重視。“我找的這些志同道合的夥伴,實際上是在工業上的,每個人都帶著資源進來的”,並且“爭氣機計劃”是放眼全亞洲的,在北京電影節啟動儀式上公佈的合作導演裡,就不只有中國內地和香港臺灣的電影人。

葉偉民坦言其實現在已經和泰國的很多廣告導演有著較好的合作關係,首先是對方會看中中國的市場,希望借這個計劃進入到中國市場中,其次由於國外的電影人有著一些國內電影人不具有的資源,與之合作,在共享資源的同時,也是通過該計劃進行的一個互換,即中國電影人也能夠進入到國外的市場中去。

儘管目前還在初步的摸索階段,還沒有成型,但在葉偉民心中,這不是“幻想”,而是一個“夢想”,因為電影一直讓他感到“不安”,所以葉偉民不會停止腳步,而是一直在電影的路上行走著、探索著、開拓著。

他希望“爭氣機計劃”能夠按照自己最初的設想和心願去一步步實現,就像他始終愛著電影一樣,用“回到初心”的心態去對待這個過程,每一個細節都想做到盡善盡美。

“爭氣機計劃讓我變成了另一個人,他們讓我能夠在電影裡走地越來越遠。”葉偉民看爭氣機計劃時,懷著由衷的感謝,不是為其幫助自己實現更多的夢想,而是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為中國電影貢獻著微薄力量。

開畫影業與葉偉民的“爭氣機計劃”,中國電影類型化的工業革命?

▲許一頂(左二)、葉偉民(左一)在泰國

這其實也是“爭氣機計劃”的目標,借用工業革命的詞彙旨在以“變革”的態度對中國電影行業做出些力所能及的改變,在中國電影市場越來越繁榮,中國電影越來越好時,“爭氣機計劃”是想用一個對市場沒那麼主流,對電影理念沒那麼契合的新的思維進行一系列創新和改造,在慢慢發展中能為中國電影帶來一絲些許的“工業革命”。

(本文為娛樂獨角獸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