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簡介

第70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簡介

評委會主席:西班牙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

佩德羅·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

佩德羅·阿莫多瓦,1949年9月24日出生於西班牙,導演、編劇、製作人。

1980年,佩德羅·阿莫多瓦根據自己為一本科幻雜誌編寫的同名色情小說,編導了第一部登堂入室的喜劇片《烈女傳》。1984年,編導喜劇片《我為什麼命該如此?》。1987年,佩德羅·阿莫多瓦與弟弟阿古斯汀·阿莫多瓦組建了家族式"慾望無限"電影製作公司。1990年,編導了情色片《捆著我,綁著我》 。1995年,佩德羅·阿莫多瓦改變了編導風格,推出了心理片《窗邊的玫瑰》和倫理片《顫抖的慾望》 。1999年,憑藉劇情片《關於我的母親》獲得了第52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以及第53屆英國學院獎最佳導演。

2002年,憑藉劇情片《對她說》獲得了第15屆歐洲電影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第56屆英國學院獎最佳編劇,以及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的提名。2004年,拍攝驚悚愛情片《不良教育》,故事結構耗費了佩德羅·阿爾莫多瓦10年時間才完成。2006年,自編自導喜劇片《迴歸》。2009年,執導愛情驚悚片《破碎的擁抱》,該片入圍了第62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2011年,執導劇情片《吾棲之膚》。2014年,擔任喜劇片《荒蠻故事》的製作人,該片首映於2014年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第70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簡介

韓國導演樸贊鬱

樸贊鬱(박찬욱)

樸贊鬱,1963年8月23日出生於韓國首爾,畢業於西江大學哲學系,韓國導演、編劇、演員、製片。

2002年,執導犯罪片《我要復仇》 。2003年,憑藉《老男孩》獲得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2005年,執導“復仇三部曲”的終結篇《親切的金子》,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小金獅獎和電影未來獎、最佳電影兩個獎項。樸贊鬱以《復仇三部曲》而揚名國際。

2006年,執導愛情片《機器人之戀》獲得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阿弗雷德堡爾獎。2009年,憑藉執導吸血鬼題材恐怖片《蝙蝠》,獲得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2011年,憑藉用iPhone手機拍攝的電影《波瀾萬丈》而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短片金熊獎。

2014年,製作電影《小姐》,同時設立項目公司,併入圍2016年第6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第70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簡介

意大利導演保羅·索倫蒂諾

保羅·索倫蒂諾(Paolo Sorrentino)

保羅·索倫蒂諾,1970年5月31日出生於那不勒斯,意大利編劇、導演、演員。作品有《年輕氣盛》等。

保羅·索倫蒂諾,意大利著名導演、編劇。他首部編劇的作品是1998年的《Polvere di Napoli》。隨後他開始拍一些短片,2001年長篇處女作《同名的人》獲得意大利國家影評學會獎最優秀年輕導演稱號。

2008年憑藉《大牌明星》獲得當年的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2011年拍攝的影片《為父尋仇》入圍第64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2013年拍攝的影片《絕美之城》再度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第70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簡介

德國女導演瑪倫·阿德

瑪倫·阿德(Maren Ade)

瑪倫·阿德,1976年12月12日生於德國卡爾斯魯厄。德國新生代導演、編劇、製片人。主要作品有《初為師表》、《完美第二對》、《託尼·厄德曼》等。

德國新生代美女導演瑪倫·阿德1976年12月12日生於德國卡爾斯魯厄。她的父母都是老師,她在很小的時候就對攝影產生了興趣,並嘗試拍攝短片。

1998-2004年間,瑪倫就讀於慕尼黑電影學院,2003年她拍攝了畢業作品,同時也是她的長片處女作《初為師表》,在2005聖丹斯電影節一舉摘得世界電影特別評審大獎。 影片刻畫了一位鄉下女教授孤獨而絕望的內心世界,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發現人性的深刻之處。

導演阿德表示“我不喜歡拍紀錄片,但我對真實性感興趣,“在你非常關注這些事情的時候,這些每天的瑣碎生活就會變得生動起來”。創作劇本的時候,她是從她的人物開始的,“首先構想了這個特殊的女人”,然後再通過細節一點點讓人物充實起來。阿德她的處女作中展現了善於觀察和思考的創作態度以及生動而又簡潔的鏡頭風格,令人對她今後的作品十分期待。

隨後,瑪倫和她的同學JanineJackowski一同創辦了電影公司。2007年,她又執導了第二部作品《完美第二對》,影片入圍2009年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獲第59屆柏林電影節評審團銀熊獎、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2016年,她執導的第三部作品《託尼·厄德曼》,在第6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入圍金棕櫚獎,獲得費比西獎,3.7分的場刊評分,成為戛納場刊歷史最高分。

第70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簡介

中國女演員范冰冰

范冰冰

范冰冰,1981年9月16日出生於山東青島,中國影視女演員、製片人、流行樂女歌手,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

1998年主演電視劇《還珠格格》成名,2001年起投身大銀幕。2004年-2016年憑藉電影《手機》、《心中有鬼》、《蘋果》、《觀音山》、《二次曝光》及《我不是潘金蓮》等先後獲得第2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第4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第4屆歐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第18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第9屆華鼎獎中國電影最佳女主角、第11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女主角及第8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最佳女主角。

2009年起躋身國際影壇;2010年主演電影《觀音山》獲得第2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該片亦獲第23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2011年擔任第2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2016年主演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摘得第64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成為中國內地首位獲得兩次國際A類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的華人影星,該片亦獲第64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貝殼獎。2017年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封面;同年5月擔任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

2010年登上紐約時代廣場戶外大屏幕播放的中國國家形象片;入選《環球時報》最受全球關注文化人物前五強。2013年獲頒好萊塢報道年度最佳國際藝人。2015年入選英國《風尚之旅》收錄的過去70年全球標誌性時尚名人。2013年-2015年連續三年蟬聯福布斯中國名人榜榜首,2016年上榜《福布斯》全球最高收入女星第5名。

第70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簡介

美國女演員傑西卡·查斯坦

傑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

傑西卡·查斯坦,1977年3月24日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美國電影演員。

2004年,她出演電視電影《暗影》,隨後在多部美劇裡客串。2008年,她憑藉主演的首部電影《喬琳娜》獲得西雅圖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2011年,她先後出現在《生命之樹》、《相助》、《王爾德的莎樂美》等6部影片中,均有出色表現。2012年,憑《相助》獲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提名。2013年,她憑藉電影《獵殺本·拉登》中的Maya一角獲得第70屆金球獎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並榮獲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2016年,憑藉《斯隆女士》提名第74屆金球獎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

第70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簡介

美國演員威爾·史密斯

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

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美國演員、歌手,1968年9月25日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他12歲時以說唱歌手的身份踏入演藝圈,並於1985年與傑夫·湯恩斯組成組合DJ Jazzy Jeff & The Fresh Prince,隨後兩度獲得格萊美獎。

1993年,威爾·史密斯開始登上大熒幕,主演影片《六度分離》。隨後《絕地戰警》《獨立日》等作品使他逐步確立了影壇的地位。1997年推出的《黑衣人》系列則可以認為是威爾·史密斯在商業電影上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同時,他還因主演《拳王阿里》和《當幸福來敲門》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提名。

2015年,威爾·史密斯收入2600萬美元,居福布斯全球演員富豪榜並列第18位。

2015年11月1日,在洛杉磯舉行的第19屆好萊塢電影獎上,憑藉《腦震盪》獲得最佳男演員。

第70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簡介

法國女演員阿涅絲·夏薇依

阿涅絲·夏薇依(Agnès Jaoui)

阿涅絲·夏薇依,1964 年生人,父母是突尼斯的猶太人。她在巴黎長大,之後接受了法國著名話劇導演帕特里斯·夏侯(Patrice Chereau)的表演訓練。

二十幾歲時,她發現表演行業的艱難處境,開始與她的搭檔兼合夥人——著名演員讓-皮埃爾·巴克裡(Jean-Pierre Bacri)一起創作話劇劇本。當他們的第一部話劇《廚房浮世繪》(Cuisineet dépendances )獲得巨大成功後,這對搭檔受邀將該劇搬上大銀幕。電影好評如潮,並取得了票房成功,夏薇依和巴克裡在法國迅速成為著名的編劇搭檔——他們被崇拜者稱為“雅巴克”(Jabac)。他們的作品以聰穎、機智和溫馨幽默著稱,其中包括阿蘭·雷乃(Alain Resnais)導演的《吸菸/ 不吸菸》(Smoking /No Smoking ,1993)和《法國香頌》(Same Old Song ,1997),以及塞德里克·克拉皮斯(Cedric Klapisch)導演的《家庭氣氛》(Family Resemblances ,1996)。

2000 年,夏薇依擔任編劇、導演並主演的第一部電影《他人的品味》(The Taste of Others ,2000)成為法國最受歡迎的電影,並獲得2001 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除此之外,夏薇依編劇、導演並出演了巴黎文學社(Parisian literary society)的《宛如幻象》(Look at Me,2004),還在《妮娜之家》(Nina ’s House ,2005)中扮演主角妮娜。她的第三部電影《讓我們訴說雨日》(Let ’s Talk About the Rain ,2008)已於2008 年上映,她在本片中繼續集編、導、演於一身。

第70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簡介

法國作曲家蓋布瑞爾·雅德

蓋布瑞爾·雅德(Gabriel Yared)

年輕時放棄法律學科,專攻音樂,1972年轉往巴黎潛修作曲與管絃樂,初入樂界先為Gilbert Bécaud、Johnny Halliday等法國歌手擔任專輯製作與編曲,再轉為電視、電臺、廣告界譜寫音樂,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涉獵電影音樂以來,已完成近60部的作品.

包括:1983年的《The Moon in the Gutter》(明月照溝渠)、1986年凱薩獎提名的《37o2》(巴黎野玫瑰,又譯:激情37.2度)、1988年的《Camille Claudel》(羅丹的情人)、1990年的《La Putain du roi》(國王的娼婦)、1992年獲澳洲影藝學院最佳原著音樂提名的《Map Of The Human Heart》(心靈地圖,又譯:愛在我心深處)、1992年勇奪凱薩獎最佳電影音樂獎的《L'Amant》(情人)、1996年囊括奧斯卡、金球獎、葛萊美獎、英國影藝學院4項音樂大獎的經典作《The English Patient》(英國病人)、1998年葛萊美獎提名作《City of Angels》(天使之城,又譯:X情人)、1999年的《Message in A Bottle》(瓶中信)與2000年蟬聯奧斯卡、金球獎、英國影藝學院3大音樂獎提名的《The Talented Mr. Ripley》(天才雷普利)及《The Next Best Thing》(好事成雙)……等。

最新的作品為《Chansons De Films》。

在配樂風格上,Gabriel Yared向來以遼闊樂音將影像瀰漫出一份寄語無限情懷的空間意境,優美典雅的樂風經常在安靜肅穆的氣氛裡泛起幻變無盡的情緒,醞釀出愛情海間陽光普照的溫軟,或是翻雲覆雨的波濤……如榮獲奧斯卡讚譽的《英國病人》那種迴盪在記憶深處的眷戀,《天才雷普利》精美景緻下晦暗的心機…… 可以說,Gabriel Yared是電影配樂界又一位充滿古典浪漫主義精神的大師級人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