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

憑藉對原著劇情的高度還原,與演員“獻舍”一般的傾情演出,古裝仙俠劇《陳情令》在今年暑期檔屢登微博熱搜,人氣一騎絕塵,兩位主演肖戰與王一博的人氣亦不斷飆升。

《陳情令》以藍、江、金、聶、溫五大家族為背景,講述雲夢江氏故人之子魏無羨和姑蘇藍氏弟子藍忘機攜手探尋往年真相的故事。原著《魔道祖師》(出版名《無羈》)長居晉江VIP金榜,總點擊量超10億,擁有不可小覷的粉絲基礎。

《陳情令》製片人、總編劇兼藝術總監楊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打造影視版的初衷,是她作為一個通宵追完更新的讀者,迫切想要把這樣一個有風骨、有俠氣的好故事,通過極具東方美學的審美展現給更多的人,而劇中主角魏無羨與藍忘機因堅守同樣的信仰和道義,引為知己相互信任的情感力量,也必定能打動當下的眾多年輕觀眾。

"

憑藉對原著劇情的高度還原,與演員“獻舍”一般的傾情演出,古裝仙俠劇《陳情令》在今年暑期檔屢登微博熱搜,人氣一騎絕塵,兩位主演肖戰與王一博的人氣亦不斷飆升。

《陳情令》以藍、江、金、聶、溫五大家族為背景,講述雲夢江氏故人之子魏無羨和姑蘇藍氏弟子藍忘機攜手探尋往年真相的故事。原著《魔道祖師》(出版名《無羈》)長居晉江VIP金榜,總點擊量超10億,擁有不可小覷的粉絲基礎。

《陳情令》製片人、總編劇兼藝術總監楊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打造影視版的初衷,是她作為一個通宵追完更新的讀者,迫切想要把這樣一個有風骨、有俠氣的好故事,通過極具東方美學的審美展現給更多的人,而劇中主角魏無羨與藍忘機因堅守同樣的信仰和道義,引為知己相互信任的情感力量,也必定能打動當下的眾多年輕觀眾。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陳情令》劇照

經過長達兩年的劇本改編,《陳情令》於2018年4月正式開機,4個月的拍攝後又緊鑼密鼓地花了8個月進行後期製作。劇集孵化期間,由同一IP衍生製作的動畫、漫畫、廣播劇都收穫了不錯的口碑。這讓書迷對《陳情令》高度關注之餘,又難免對團隊低調行事“閉門造車”的作風心生質疑,甚至還有粉絲潛入劇組只為獲取一手物料。

“要完成一個項目需要太多人為同一件事情,向著同一個方向去努力,而當你三年來都在做同一件事,其實你是很容易疲憊的。”這樣的關注與期待對劇方無疑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楊夏直言“如果沒有對《陳情令》的熱情,說實話我們很難堅持到項目播出”。雖然屢屢表示不敢以書粉自居,但從劇本打磨、藝術設計到演員遴選、拍攝製作、配樂配音等各個環節都全程把關,她的用心用情通過劇集開播後穩步上升的口碑得到了認證與讚美。截至發稿,《陳情令》的微博話題以34.7億的閱讀量穩居熱劇榜第一,並實現了從豆瓣4.8分到7.5分的口碑大逆襲。

楊夏並不否認劇集因團隊過於年輕、經驗欠缺而留下了一些遺憾,但《陳情令》無論在內容創作還是宣發上都讓團隊有了更多實操的積累。劇方對這一IP的深度開發並不會隨著劇集播完就此止步,除了主題手賬本、主題掛件、原聲音樂輯等周邊正在熱賣,據瞭解還有一款主題卡牌遊戲與劇集本身為同步開發,《陳情令》系列番外電影《生魂》則是剛剛新鮮官宣。

番外電影的計劃,源於劇中的一些人物情節與主線偏離比較遠,難以融合卻又棄之可惜。“有些人物在《陳情令》裡就像一座冰山,只露出了海面上的那一點。既然他們的人格都是那麼豐滿出色,我們就特地留了幾個故事單獨做成番外電影,幫助我們完成正片裡交代不到的一些人物成長,希望能對角色進行更多一點的解讀。”楊夏介紹道。

陳情一曲將盡,“售後”著實豐富,想來這個夏天“令牌”對《陳情令》戀戀不捨的快樂與感動,還能綿延很久。

"

憑藉對原著劇情的高度還原,與演員“獻舍”一般的傾情演出,古裝仙俠劇《陳情令》在今年暑期檔屢登微博熱搜,人氣一騎絕塵,兩位主演肖戰與王一博的人氣亦不斷飆升。

《陳情令》以藍、江、金、聶、溫五大家族為背景,講述雲夢江氏故人之子魏無羨和姑蘇藍氏弟子藍忘機攜手探尋往年真相的故事。原著《魔道祖師》(出版名《無羈》)長居晉江VIP金榜,總點擊量超10億,擁有不可小覷的粉絲基礎。

《陳情令》製片人、總編劇兼藝術總監楊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打造影視版的初衷,是她作為一個通宵追完更新的讀者,迫切想要把這樣一個有風骨、有俠氣的好故事,通過極具東方美學的審美展現給更多的人,而劇中主角魏無羨與藍忘機因堅守同樣的信仰和道義,引為知己相互信任的情感力量,也必定能打動當下的眾多年輕觀眾。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陳情令》劇照

經過長達兩年的劇本改編,《陳情令》於2018年4月正式開機,4個月的拍攝後又緊鑼密鼓地花了8個月進行後期製作。劇集孵化期間,由同一IP衍生製作的動畫、漫畫、廣播劇都收穫了不錯的口碑。這讓書迷對《陳情令》高度關注之餘,又難免對團隊低調行事“閉門造車”的作風心生質疑,甚至還有粉絲潛入劇組只為獲取一手物料。

“要完成一個項目需要太多人為同一件事情,向著同一個方向去努力,而當你三年來都在做同一件事,其實你是很容易疲憊的。”這樣的關注與期待對劇方無疑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楊夏直言“如果沒有對《陳情令》的熱情,說實話我們很難堅持到項目播出”。雖然屢屢表示不敢以書粉自居,但從劇本打磨、藝術設計到演員遴選、拍攝製作、配樂配音等各個環節都全程把關,她的用心用情通過劇集開播後穩步上升的口碑得到了認證與讚美。截至發稿,《陳情令》的微博話題以34.7億的閱讀量穩居熱劇榜第一,並實現了從豆瓣4.8分到7.5分的口碑大逆襲。

楊夏並不否認劇集因團隊過於年輕、經驗欠缺而留下了一些遺憾,但《陳情令》無論在內容創作還是宣發上都讓團隊有了更多實操的積累。劇方對這一IP的深度開發並不會隨著劇集播完就此止步,除了主題手賬本、主題掛件、原聲音樂輯等周邊正在熱賣,據瞭解還有一款主題卡牌遊戲與劇集本身為同步開發,《陳情令》系列番外電影《生魂》則是剛剛新鮮官宣。

番外電影的計劃,源於劇中的一些人物情節與主線偏離比較遠,難以融合卻又棄之可惜。“有些人物在《陳情令》裡就像一座冰山,只露出了海面上的那一點。既然他們的人格都是那麼豐滿出色,我們就特地留了幾個故事單獨做成番外電影,幫助我們完成正片裡交代不到的一些人物成長,希望能對角色進行更多一點的解讀。”楊夏介紹道。

陳情一曲將盡,“售後”著實豐富,想來這個夏天“令牌”對《陳情令》戀戀不捨的快樂與感動,還能綿延很久。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製片人楊夏

【對話】

澎湃新聞:為何想要打造《陳情令》這個作品?

楊夏:這個作品是我在刷微博時無意發現的,比較偶然,但之後也是有一定的必然性讓我們公司來做這個劇。首先原著《無羈》是一個偏向於群像式、全景式地講述人物命運、挖掘人性的故事,裡面所有的人物性格都很豐滿,支線也很精彩,我記得我是通宵把它看完的。我們一直都很希望能在古裝仙俠題材裡,找到不止侷限於講言情的更多方向。我相信《無羈》除了打動我,還能打動現在的很多年輕人,所以就很希望有機會,能把這樣一個作品用有東方美學思想的審美展現給觀眾。

澎湃新聞:《陳情令》的影視項目是何時啟動的?原著作者是否對翻拍給出了意見與建議?

楊夏:正式啟動是在2016年6月份左右,也就是小說本身剛完結就開始做劇本,做了有快兩年,其中穿插了做世界觀和概念美術等。開機是在2018年的4月,然後拍攝了128天。後期是從9月拍攝完成之後開始,大概用了八個月。

我們很尊重原著,在所有的工作中,會從官方的各種角度尊重作者的意見,包括作者在微博上公開發發表的一些見解,基於原著世界的一些想法、小的人物細節,同事會收集起來納入素材,希望儘可能地把作者的想法還原。我們不敢蓋章自己是書粉,但確實大家都很喜歡原著小說。

澎湃新聞:原著《無羈》擁有非常高的人氣,書粉對《陳情令》項目也給予了空前的關注,有給你們帶來壓力嗎?你們怎樣看待書粉提出的想法?

楊夏:我不想挺虛偽地說,我們一點都不希望這個作品火,我們當然希望這樣一個商業作品,從一開始就能有比較大的聲量。而從籌拍到開播到現在,大家對這個IP的期待和關注,給了我們很大的壓力,這份壓力一直沒有卸下。

從內容創作者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僅要尊重原著的細節和設定,還要在改編時遵循影視劇本身的創作邏輯和普通觀眾的觀看習慣。這確實是眾口難調的過程,我們的團隊其實很難滿足所有人的期望,但線上網友給我們的留言、評論我們都有關注,儘可能地提煉出他們在意的點,然後在再創作的過程中儘量做到尊重他們的想法。

"

憑藉對原著劇情的高度還原,與演員“獻舍”一般的傾情演出,古裝仙俠劇《陳情令》在今年暑期檔屢登微博熱搜,人氣一騎絕塵,兩位主演肖戰與王一博的人氣亦不斷飆升。

《陳情令》以藍、江、金、聶、溫五大家族為背景,講述雲夢江氏故人之子魏無羨和姑蘇藍氏弟子藍忘機攜手探尋往年真相的故事。原著《魔道祖師》(出版名《無羈》)長居晉江VIP金榜,總點擊量超10億,擁有不可小覷的粉絲基礎。

《陳情令》製片人、總編劇兼藝術總監楊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打造影視版的初衷,是她作為一個通宵追完更新的讀者,迫切想要把這樣一個有風骨、有俠氣的好故事,通過極具東方美學的審美展現給更多的人,而劇中主角魏無羨與藍忘機因堅守同樣的信仰和道義,引為知己相互信任的情感力量,也必定能打動當下的眾多年輕觀眾。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陳情令》劇照

經過長達兩年的劇本改編,《陳情令》於2018年4月正式開機,4個月的拍攝後又緊鑼密鼓地花了8個月進行後期製作。劇集孵化期間,由同一IP衍生製作的動畫、漫畫、廣播劇都收穫了不錯的口碑。這讓書迷對《陳情令》高度關注之餘,又難免對團隊低調行事“閉門造車”的作風心生質疑,甚至還有粉絲潛入劇組只為獲取一手物料。

“要完成一個項目需要太多人為同一件事情,向著同一個方向去努力,而當你三年來都在做同一件事,其實你是很容易疲憊的。”這樣的關注與期待對劇方無疑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楊夏直言“如果沒有對《陳情令》的熱情,說實話我們很難堅持到項目播出”。雖然屢屢表示不敢以書粉自居,但從劇本打磨、藝術設計到演員遴選、拍攝製作、配樂配音等各個環節都全程把關,她的用心用情通過劇集開播後穩步上升的口碑得到了認證與讚美。截至發稿,《陳情令》的微博話題以34.7億的閱讀量穩居熱劇榜第一,並實現了從豆瓣4.8分到7.5分的口碑大逆襲。

楊夏並不否認劇集因團隊過於年輕、經驗欠缺而留下了一些遺憾,但《陳情令》無論在內容創作還是宣發上都讓團隊有了更多實操的積累。劇方對這一IP的深度開發並不會隨著劇集播完就此止步,除了主題手賬本、主題掛件、原聲音樂輯等周邊正在熱賣,據瞭解還有一款主題卡牌遊戲與劇集本身為同步開發,《陳情令》系列番外電影《生魂》則是剛剛新鮮官宣。

番外電影的計劃,源於劇中的一些人物情節與主線偏離比較遠,難以融合卻又棄之可惜。“有些人物在《陳情令》裡就像一座冰山,只露出了海面上的那一點。既然他們的人格都是那麼豐滿出色,我們就特地留了幾個故事單獨做成番外電影,幫助我們完成正片裡交代不到的一些人物成長,希望能對角色進行更多一點的解讀。”楊夏介紹道。

陳情一曲將盡,“售後”著實豐富,想來這個夏天“令牌”對《陳情令》戀戀不捨的快樂與感動,還能綿延很久。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製片人楊夏

【對話】

澎湃新聞:為何想要打造《陳情令》這個作品?

楊夏:這個作品是我在刷微博時無意發現的,比較偶然,但之後也是有一定的必然性讓我們公司來做這個劇。首先原著《無羈》是一個偏向於群像式、全景式地講述人物命運、挖掘人性的故事,裡面所有的人物性格都很豐滿,支線也很精彩,我記得我是通宵把它看完的。我們一直都很希望能在古裝仙俠題材裡,找到不止侷限於講言情的更多方向。我相信《無羈》除了打動我,還能打動現在的很多年輕人,所以就很希望有機會,能把這樣一個作品用有東方美學思想的審美展現給觀眾。

澎湃新聞:《陳情令》的影視項目是何時啟動的?原著作者是否對翻拍給出了意見與建議?

楊夏:正式啟動是在2016年6月份左右,也就是小說本身剛完結就開始做劇本,做了有快兩年,其中穿插了做世界觀和概念美術等。開機是在2018年的4月,然後拍攝了128天。後期是從9月拍攝完成之後開始,大概用了八個月。

我們很尊重原著,在所有的工作中,會從官方的各種角度尊重作者的意見,包括作者在微博上公開發發表的一些見解,基於原著世界的一些想法、小的人物細節,同事會收集起來納入素材,希望儘可能地把作者的想法還原。我們不敢蓋章自己是書粉,但確實大家都很喜歡原著小說。

澎湃新聞:原著《無羈》擁有非常高的人氣,書粉對《陳情令》項目也給予了空前的關注,有給你們帶來壓力嗎?你們怎樣看待書粉提出的想法?

楊夏:我不想挺虛偽地說,我們一點都不希望這個作品火,我們當然希望這樣一個商業作品,從一開始就能有比較大的聲量。而從籌拍到開播到現在,大家對這個IP的期待和關注,給了我們很大的壓力,這份壓力一直沒有卸下。

從內容創作者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僅要尊重原著的細節和設定,還要在改編時遵循影視劇本身的創作邏輯和普通觀眾的觀看習慣。這確實是眾口難調的過程,我們的團隊其實很難滿足所有人的期望,但線上網友給我們的留言、評論我們都有關注,儘可能地提煉出他們在意的點,然後在再創作的過程中儘量做到尊重他們的想法。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肖戰飾演魏無羨

"

憑藉對原著劇情的高度還原,與演員“獻舍”一般的傾情演出,古裝仙俠劇《陳情令》在今年暑期檔屢登微博熱搜,人氣一騎絕塵,兩位主演肖戰與王一博的人氣亦不斷飆升。

《陳情令》以藍、江、金、聶、溫五大家族為背景,講述雲夢江氏故人之子魏無羨和姑蘇藍氏弟子藍忘機攜手探尋往年真相的故事。原著《魔道祖師》(出版名《無羈》)長居晉江VIP金榜,總點擊量超10億,擁有不可小覷的粉絲基礎。

《陳情令》製片人、總編劇兼藝術總監楊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打造影視版的初衷,是她作為一個通宵追完更新的讀者,迫切想要把這樣一個有風骨、有俠氣的好故事,通過極具東方美學的審美展現給更多的人,而劇中主角魏無羨與藍忘機因堅守同樣的信仰和道義,引為知己相互信任的情感力量,也必定能打動當下的眾多年輕觀眾。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陳情令》劇照

經過長達兩年的劇本改編,《陳情令》於2018年4月正式開機,4個月的拍攝後又緊鑼密鼓地花了8個月進行後期製作。劇集孵化期間,由同一IP衍生製作的動畫、漫畫、廣播劇都收穫了不錯的口碑。這讓書迷對《陳情令》高度關注之餘,又難免對團隊低調行事“閉門造車”的作風心生質疑,甚至還有粉絲潛入劇組只為獲取一手物料。

“要完成一個項目需要太多人為同一件事情,向著同一個方向去努力,而當你三年來都在做同一件事,其實你是很容易疲憊的。”這樣的關注與期待對劇方無疑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楊夏直言“如果沒有對《陳情令》的熱情,說實話我們很難堅持到項目播出”。雖然屢屢表示不敢以書粉自居,但從劇本打磨、藝術設計到演員遴選、拍攝製作、配樂配音等各個環節都全程把關,她的用心用情通過劇集開播後穩步上升的口碑得到了認證與讚美。截至發稿,《陳情令》的微博話題以34.7億的閱讀量穩居熱劇榜第一,並實現了從豆瓣4.8分到7.5分的口碑大逆襲。

楊夏並不否認劇集因團隊過於年輕、經驗欠缺而留下了一些遺憾,但《陳情令》無論在內容創作還是宣發上都讓團隊有了更多實操的積累。劇方對這一IP的深度開發並不會隨著劇集播完就此止步,除了主題手賬本、主題掛件、原聲音樂輯等周邊正在熱賣,據瞭解還有一款主題卡牌遊戲與劇集本身為同步開發,《陳情令》系列番外電影《生魂》則是剛剛新鮮官宣。

番外電影的計劃,源於劇中的一些人物情節與主線偏離比較遠,難以融合卻又棄之可惜。“有些人物在《陳情令》裡就像一座冰山,只露出了海面上的那一點。既然他們的人格都是那麼豐滿出色,我們就特地留了幾個故事單獨做成番外電影,幫助我們完成正片裡交代不到的一些人物成長,希望能對角色進行更多一點的解讀。”楊夏介紹道。

陳情一曲將盡,“售後”著實豐富,想來這個夏天“令牌”對《陳情令》戀戀不捨的快樂與感動,還能綿延很久。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製片人楊夏

【對話】

澎湃新聞:為何想要打造《陳情令》這個作品?

楊夏:這個作品是我在刷微博時無意發現的,比較偶然,但之後也是有一定的必然性讓我們公司來做這個劇。首先原著《無羈》是一個偏向於群像式、全景式地講述人物命運、挖掘人性的故事,裡面所有的人物性格都很豐滿,支線也很精彩,我記得我是通宵把它看完的。我們一直都很希望能在古裝仙俠題材裡,找到不止侷限於講言情的更多方向。我相信《無羈》除了打動我,還能打動現在的很多年輕人,所以就很希望有機會,能把這樣一個作品用有東方美學思想的審美展現給觀眾。

澎湃新聞:《陳情令》的影視項目是何時啟動的?原著作者是否對翻拍給出了意見與建議?

楊夏:正式啟動是在2016年6月份左右,也就是小說本身剛完結就開始做劇本,做了有快兩年,其中穿插了做世界觀和概念美術等。開機是在2018年的4月,然後拍攝了128天。後期是從9月拍攝完成之後開始,大概用了八個月。

我們很尊重原著,在所有的工作中,會從官方的各種角度尊重作者的意見,包括作者在微博上公開發發表的一些見解,基於原著世界的一些想法、小的人物細節,同事會收集起來納入素材,希望儘可能地把作者的想法還原。我們不敢蓋章自己是書粉,但確實大家都很喜歡原著小說。

澎湃新聞:原著《無羈》擁有非常高的人氣,書粉對《陳情令》項目也給予了空前的關注,有給你們帶來壓力嗎?你們怎樣看待書粉提出的想法?

楊夏:我不想挺虛偽地說,我們一點都不希望這個作品火,我們當然希望這樣一個商業作品,從一開始就能有比較大的聲量。而從籌拍到開播到現在,大家對這個IP的期待和關注,給了我們很大的壓力,這份壓力一直沒有卸下。

從內容創作者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僅要尊重原著的細節和設定,還要在改編時遵循影視劇本身的創作邏輯和普通觀眾的觀看習慣。這確實是眾口難調的過程,我們的團隊其實很難滿足所有人的期望,但線上網友給我們的留言、評論我們都有關注,儘可能地提煉出他們在意的點,然後在再創作的過程中儘量做到尊重他們的想法。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肖戰飾演魏無羨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王一博飾演藍忘機

澎湃新聞:為何給劇版命名《陳情令》?

楊夏:取劇名的時候我們提出了好幾個名字,最後用了《陳情令》,首先因為陳情是魏無羨最重要的一品靈器,也是他人生中很關鍵的轉折點的象徵。然後這個“令”其實還有“陳情一曲令天下”的含義。我們覺得對於劇中的每個角色,他們都是在通過他們的經歷,陳述他們的情感與心聲。所以最後我們挑來挑去,覺得《陳情令》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但確實是最能表達我們想法的名字。

澎湃新聞:在劇版開播前,《無羈》的動畫、廣播劇等IP衍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人氣,你們有關注到這些改編形式嗎?

楊夏:肯定會有,我們都有看過動漫、聽過廣播劇,我覺得對於IP改編來講,它們都是在其領域很優秀的作品。所以就算不是由同一個IP改編的,我們也會關注到。

澎湃新聞:在兩位男主知己感情的尺度拿捏,以及一些名場景名臺詞的還原上,做劇時你是怎麼想的?

楊夏:因為我們喜歡這個小說,所以基於這份初心,肯定要儘可能地把原著的劇情、精彩的名臺詞名場面等等都還原出來。現在觀眾越看越覺得還挺驚喜的,可能是之前對我們的預期比較低吧(笑)。

"

憑藉對原著劇情的高度還原,與演員“獻舍”一般的傾情演出,古裝仙俠劇《陳情令》在今年暑期檔屢登微博熱搜,人氣一騎絕塵,兩位主演肖戰與王一博的人氣亦不斷飆升。

《陳情令》以藍、江、金、聶、溫五大家族為背景,講述雲夢江氏故人之子魏無羨和姑蘇藍氏弟子藍忘機攜手探尋往年真相的故事。原著《魔道祖師》(出版名《無羈》)長居晉江VIP金榜,總點擊量超10億,擁有不可小覷的粉絲基礎。

《陳情令》製片人、總編劇兼藝術總監楊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打造影視版的初衷,是她作為一個通宵追完更新的讀者,迫切想要把這樣一個有風骨、有俠氣的好故事,通過極具東方美學的審美展現給更多的人,而劇中主角魏無羨與藍忘機因堅守同樣的信仰和道義,引為知己相互信任的情感力量,也必定能打動當下的眾多年輕觀眾。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陳情令》劇照

經過長達兩年的劇本改編,《陳情令》於2018年4月正式開機,4個月的拍攝後又緊鑼密鼓地花了8個月進行後期製作。劇集孵化期間,由同一IP衍生製作的動畫、漫畫、廣播劇都收穫了不錯的口碑。這讓書迷對《陳情令》高度關注之餘,又難免對團隊低調行事“閉門造車”的作風心生質疑,甚至還有粉絲潛入劇組只為獲取一手物料。

“要完成一個項目需要太多人為同一件事情,向著同一個方向去努力,而當你三年來都在做同一件事,其實你是很容易疲憊的。”這樣的關注與期待對劇方無疑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楊夏直言“如果沒有對《陳情令》的熱情,說實話我們很難堅持到項目播出”。雖然屢屢表示不敢以書粉自居,但從劇本打磨、藝術設計到演員遴選、拍攝製作、配樂配音等各個環節都全程把關,她的用心用情通過劇集開播後穩步上升的口碑得到了認證與讚美。截至發稿,《陳情令》的微博話題以34.7億的閱讀量穩居熱劇榜第一,並實現了從豆瓣4.8分到7.5分的口碑大逆襲。

楊夏並不否認劇集因團隊過於年輕、經驗欠缺而留下了一些遺憾,但《陳情令》無論在內容創作還是宣發上都讓團隊有了更多實操的積累。劇方對這一IP的深度開發並不會隨著劇集播完就此止步,除了主題手賬本、主題掛件、原聲音樂輯等周邊正在熱賣,據瞭解還有一款主題卡牌遊戲與劇集本身為同步開發,《陳情令》系列番外電影《生魂》則是剛剛新鮮官宣。

番外電影的計劃,源於劇中的一些人物情節與主線偏離比較遠,難以融合卻又棄之可惜。“有些人物在《陳情令》裡就像一座冰山,只露出了海面上的那一點。既然他們的人格都是那麼豐滿出色,我們就特地留了幾個故事單獨做成番外電影,幫助我們完成正片裡交代不到的一些人物成長,希望能對角色進行更多一點的解讀。”楊夏介紹道。

陳情一曲將盡,“售後”著實豐富,想來這個夏天“令牌”對《陳情令》戀戀不捨的快樂與感動,還能綿延很久。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製片人楊夏

【對話】

澎湃新聞:為何想要打造《陳情令》這個作品?

楊夏:這個作品是我在刷微博時無意發現的,比較偶然,但之後也是有一定的必然性讓我們公司來做這個劇。首先原著《無羈》是一個偏向於群像式、全景式地講述人物命運、挖掘人性的故事,裡面所有的人物性格都很豐滿,支線也很精彩,我記得我是通宵把它看完的。我們一直都很希望能在古裝仙俠題材裡,找到不止侷限於講言情的更多方向。我相信《無羈》除了打動我,還能打動現在的很多年輕人,所以就很希望有機會,能把這樣一個作品用有東方美學思想的審美展現給觀眾。

澎湃新聞:《陳情令》的影視項目是何時啟動的?原著作者是否對翻拍給出了意見與建議?

楊夏:正式啟動是在2016年6月份左右,也就是小說本身剛完結就開始做劇本,做了有快兩年,其中穿插了做世界觀和概念美術等。開機是在2018年的4月,然後拍攝了128天。後期是從9月拍攝完成之後開始,大概用了八個月。

我們很尊重原著,在所有的工作中,會從官方的各種角度尊重作者的意見,包括作者在微博上公開發發表的一些見解,基於原著世界的一些想法、小的人物細節,同事會收集起來納入素材,希望儘可能地把作者的想法還原。我們不敢蓋章自己是書粉,但確實大家都很喜歡原著小說。

澎湃新聞:原著《無羈》擁有非常高的人氣,書粉對《陳情令》項目也給予了空前的關注,有給你們帶來壓力嗎?你們怎樣看待書粉提出的想法?

楊夏:我不想挺虛偽地說,我們一點都不希望這個作品火,我們當然希望這樣一個商業作品,從一開始就能有比較大的聲量。而從籌拍到開播到現在,大家對這個IP的期待和關注,給了我們很大的壓力,這份壓力一直沒有卸下。

從內容創作者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僅要尊重原著的細節和設定,還要在改編時遵循影視劇本身的創作邏輯和普通觀眾的觀看習慣。這確實是眾口難調的過程,我們的團隊其實很難滿足所有人的期望,但線上網友給我們的留言、評論我們都有關注,儘可能地提煉出他們在意的點,然後在再創作的過程中儘量做到尊重他們的想法。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肖戰飾演魏無羨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王一博飾演藍忘機

澎湃新聞:為何給劇版命名《陳情令》?

楊夏:取劇名的時候我們提出了好幾個名字,最後用了《陳情令》,首先因為陳情是魏無羨最重要的一品靈器,也是他人生中很關鍵的轉折點的象徵。然後這個“令”其實還有“陳情一曲令天下”的含義。我們覺得對於劇中的每個角色,他們都是在通過他們的經歷,陳述他們的情感與心聲。所以最後我們挑來挑去,覺得《陳情令》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但確實是最能表達我們想法的名字。

澎湃新聞:在劇版開播前,《無羈》的動畫、廣播劇等IP衍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人氣,你們有關注到這些改編形式嗎?

楊夏:肯定會有,我們都有看過動漫、聽過廣播劇,我覺得對於IP改編來講,它們都是在其領域很優秀的作品。所以就算不是由同一個IP改編的,我們也會關注到。

澎湃新聞:在兩位男主知己感情的尺度拿捏,以及一些名場景名臺詞的還原上,做劇時你是怎麼想的?

楊夏:因為我們喜歡這個小說,所以基於這份初心,肯定要儘可能地把原著的劇情、精彩的名臺詞名場面等等都還原出來。現在觀眾越看越覺得還挺驚喜的,可能是之前對我們的預期比較低吧(笑)。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陳情令》劇照

澎湃新聞:除了兩位主角,有沒有其他讓你印象深刻的、非常喜歡的角色?

楊夏:其實所有人我都挺喜歡,正是基於這個點,我才真的很喜歡這部小說。它裡面沒有任何一個角色是沒有意義的,無論是正派還是反派,每個人物都描寫地非常豐滿,有自己內在的邏輯。

這裡我想特別提一下女性角色。裡面不管是江厭離也好,溫情也好,作者在描繪女性角色的時候,其實我能看到一些現代女性的特質。裡面的女性大多數是偏向於姐姐款的,可能看起來對親人溫溫柔柔的,但內在都非常獨立、有自我主見,而且寧折不彎。這在我看來是非常有意義,或者說很能打動我的一個點。

澎湃新聞:劇中你最喜歡的戲是哪一場?

楊夏:最先反應過來的,應該是在窮奇道的一場戲,魏無羨救走了溫寧他們,然後跟藍忘機在山谷的路口遇到。那場戲演員很多,我們還人工製造了很大的雨,從拍攝的難度來講確實也是比較大。而且我們認為那場戲其實承擔了很重要的功能,整體的戲劇張力特別強,肖戰與王一博在那場戲的表現也都非常精彩。那場戲我們看到粗剪的時候就很激動,覺得那是他們倆很高光的一個時刻。

"

憑藉對原著劇情的高度還原,與演員“獻舍”一般的傾情演出,古裝仙俠劇《陳情令》在今年暑期檔屢登微博熱搜,人氣一騎絕塵,兩位主演肖戰與王一博的人氣亦不斷飆升。

《陳情令》以藍、江、金、聶、溫五大家族為背景,講述雲夢江氏故人之子魏無羨和姑蘇藍氏弟子藍忘機攜手探尋往年真相的故事。原著《魔道祖師》(出版名《無羈》)長居晉江VIP金榜,總點擊量超10億,擁有不可小覷的粉絲基礎。

《陳情令》製片人、總編劇兼藝術總監楊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打造影視版的初衷,是她作為一個通宵追完更新的讀者,迫切想要把這樣一個有風骨、有俠氣的好故事,通過極具東方美學的審美展現給更多的人,而劇中主角魏無羨與藍忘機因堅守同樣的信仰和道義,引為知己相互信任的情感力量,也必定能打動當下的眾多年輕觀眾。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陳情令》劇照

經過長達兩年的劇本改編,《陳情令》於2018年4月正式開機,4個月的拍攝後又緊鑼密鼓地花了8個月進行後期製作。劇集孵化期間,由同一IP衍生製作的動畫、漫畫、廣播劇都收穫了不錯的口碑。這讓書迷對《陳情令》高度關注之餘,又難免對團隊低調行事“閉門造車”的作風心生質疑,甚至還有粉絲潛入劇組只為獲取一手物料。

“要完成一個項目需要太多人為同一件事情,向著同一個方向去努力,而當你三年來都在做同一件事,其實你是很容易疲憊的。”這樣的關注與期待對劇方無疑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楊夏直言“如果沒有對《陳情令》的熱情,說實話我們很難堅持到項目播出”。雖然屢屢表示不敢以書粉自居,但從劇本打磨、藝術設計到演員遴選、拍攝製作、配樂配音等各個環節都全程把關,她的用心用情通過劇集開播後穩步上升的口碑得到了認證與讚美。截至發稿,《陳情令》的微博話題以34.7億的閱讀量穩居熱劇榜第一,並實現了從豆瓣4.8分到7.5分的口碑大逆襲。

楊夏並不否認劇集因團隊過於年輕、經驗欠缺而留下了一些遺憾,但《陳情令》無論在內容創作還是宣發上都讓團隊有了更多實操的積累。劇方對這一IP的深度開發並不會隨著劇集播完就此止步,除了主題手賬本、主題掛件、原聲音樂輯等周邊正在熱賣,據瞭解還有一款主題卡牌遊戲與劇集本身為同步開發,《陳情令》系列番外電影《生魂》則是剛剛新鮮官宣。

番外電影的計劃,源於劇中的一些人物情節與主線偏離比較遠,難以融合卻又棄之可惜。“有些人物在《陳情令》裡就像一座冰山,只露出了海面上的那一點。既然他們的人格都是那麼豐滿出色,我們就特地留了幾個故事單獨做成番外電影,幫助我們完成正片裡交代不到的一些人物成長,希望能對角色進行更多一點的解讀。”楊夏介紹道。

陳情一曲將盡,“售後”著實豐富,想來這個夏天“令牌”對《陳情令》戀戀不捨的快樂與感動,還能綿延很久。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製片人楊夏

【對話】

澎湃新聞:為何想要打造《陳情令》這個作品?

楊夏:這個作品是我在刷微博時無意發現的,比較偶然,但之後也是有一定的必然性讓我們公司來做這個劇。首先原著《無羈》是一個偏向於群像式、全景式地講述人物命運、挖掘人性的故事,裡面所有的人物性格都很豐滿,支線也很精彩,我記得我是通宵把它看完的。我們一直都很希望能在古裝仙俠題材裡,找到不止侷限於講言情的更多方向。我相信《無羈》除了打動我,還能打動現在的很多年輕人,所以就很希望有機會,能把這樣一個作品用有東方美學思想的審美展現給觀眾。

澎湃新聞:《陳情令》的影視項目是何時啟動的?原著作者是否對翻拍給出了意見與建議?

楊夏:正式啟動是在2016年6月份左右,也就是小說本身剛完結就開始做劇本,做了有快兩年,其中穿插了做世界觀和概念美術等。開機是在2018年的4月,然後拍攝了128天。後期是從9月拍攝完成之後開始,大概用了八個月。

我們很尊重原著,在所有的工作中,會從官方的各種角度尊重作者的意見,包括作者在微博上公開發發表的一些見解,基於原著世界的一些想法、小的人物細節,同事會收集起來納入素材,希望儘可能地把作者的想法還原。我們不敢蓋章自己是書粉,但確實大家都很喜歡原著小說。

澎湃新聞:原著《無羈》擁有非常高的人氣,書粉對《陳情令》項目也給予了空前的關注,有給你們帶來壓力嗎?你們怎樣看待書粉提出的想法?

楊夏:我不想挺虛偽地說,我們一點都不希望這個作品火,我們當然希望這樣一個商業作品,從一開始就能有比較大的聲量。而從籌拍到開播到現在,大家對這個IP的期待和關注,給了我們很大的壓力,這份壓力一直沒有卸下。

從內容創作者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僅要尊重原著的細節和設定,還要在改編時遵循影視劇本身的創作邏輯和普通觀眾的觀看習慣。這確實是眾口難調的過程,我們的團隊其實很難滿足所有人的期望,但線上網友給我們的留言、評論我們都有關注,儘可能地提煉出他們在意的點,然後在再創作的過程中儘量做到尊重他們的想法。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肖戰飾演魏無羨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王一博飾演藍忘機

澎湃新聞:為何給劇版命名《陳情令》?

楊夏:取劇名的時候我們提出了好幾個名字,最後用了《陳情令》,首先因為陳情是魏無羨最重要的一品靈器,也是他人生中很關鍵的轉折點的象徵。然後這個“令”其實還有“陳情一曲令天下”的含義。我們覺得對於劇中的每個角色,他們都是在通過他們的經歷,陳述他們的情感與心聲。所以最後我們挑來挑去,覺得《陳情令》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但確實是最能表達我們想法的名字。

澎湃新聞:在劇版開播前,《無羈》的動畫、廣播劇等IP衍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人氣,你們有關注到這些改編形式嗎?

楊夏:肯定會有,我們都有看過動漫、聽過廣播劇,我覺得對於IP改編來講,它們都是在其領域很優秀的作品。所以就算不是由同一個IP改編的,我們也會關注到。

澎湃新聞:在兩位男主知己感情的尺度拿捏,以及一些名場景名臺詞的還原上,做劇時你是怎麼想的?

楊夏:因為我們喜歡這個小說,所以基於這份初心,肯定要儘可能地把原著的劇情、精彩的名臺詞名場面等等都還原出來。現在觀眾越看越覺得還挺驚喜的,可能是之前對我們的預期比較低吧(笑)。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陳情令》劇照

澎湃新聞:除了兩位主角,有沒有其他讓你印象深刻的、非常喜歡的角色?

楊夏:其實所有人我都挺喜歡,正是基於這個點,我才真的很喜歡這部小說。它裡面沒有任何一個角色是沒有意義的,無論是正派還是反派,每個人物都描寫地非常豐滿,有自己內在的邏輯。

這裡我想特別提一下女性角色。裡面不管是江厭離也好,溫情也好,作者在描繪女性角色的時候,其實我能看到一些現代女性的特質。裡面的女性大多數是偏向於姐姐款的,可能看起來對親人溫溫柔柔的,但內在都非常獨立、有自我主見,而且寧折不彎。這在我看來是非常有意義,或者說很能打動我的一個點。

澎湃新聞:劇中你最喜歡的戲是哪一場?

楊夏:最先反應過來的,應該是在窮奇道的一場戲,魏無羨救走了溫寧他們,然後跟藍忘機在山谷的路口遇到。那場戲演員很多,我們還人工製造了很大的雨,從拍攝的難度來講確實也是比較大。而且我們認為那場戲其實承擔了很重要的功能,整體的戲劇張力特別強,肖戰與王一博在那場戲的表現也都非常精彩。那場戲我們看到粗剪的時候就很激動,覺得那是他們倆很高光的一個時刻。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陳情令》劇照

澎湃新聞:劇版的主線、節奏為何跟想象的有點不太一樣?

楊夏:就像我剛才說的,我們最初的思路是希望儘可能還原原著,在劇情細節和人設上真的沒有過多糾結過。但改編中最大的難點就是你說的節奏,也就是劇本結構的問題。我們做分集大綱就花了很長時間,一直在磨、在改,很糾結。

因為原著是以16年後為背景展開,而16年前的故事也非常精彩,對人物整體的塑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們做劇的話,又很難按照原著這種插敘的寫作方式去走,這樣不太符合普通觀眾的看劇習慣,所以我們增加了在16年前尋找陰鐵,然後魏無羨煉成陰虎符這樣的一條主線。從剛開始聯手對抗溫氏,然後叛離所謂的正道,到最後在不夜天城掉下懸崖,這是從魏無羨、藍忘機這兩個人物為視角出發的、一條通順的時間線。我們是希望說這種程度的改編,能讓原著粉可以接受,也能讓一些沒看過原著的觀眾沒有障礙地進入到劇情中去。

澎湃新聞:你怎麼看待“義城篇”的改編?如果為了迎合觀眾的習慣,是否會損傷劇情本身的反轉遞進的懸疑感?

楊夏:我個人覺得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義城篇的話,本身作者烘托的氣氛,還有它的懸疑度都特別好,我們在做劇本架構時,有很注意保證它的完整邏輯性。然後有一些關鍵人物,其實我們也沒有說想要他們過早地出場。相信觀眾可以看到,《陳情令》完全增加的新情節是比較少的,可能加的都是角色出現的場次。只是部分人物可能在原著裡面是一筆帶過的,我們更希望能把這些一筆帶過的人和話,都在劇集裡面通過可以視覺化的場景來表現。

澎湃新聞:你怎樣評價兩位主演肖戰和王一博?

楊夏:他們都是我們劇組一眼就看中的演員,兩位表現也都很令人滿意。

肖戰的笑容很有感染力,正好和魏無羨“天生一副笑相”的人設非常貼近,在片場,我們也會經常開玩笑,讓他在劇裡也多笑一笑。雖然他不是科班出身,但他是一個很有天賦和靈氣的演員,在表演上很鬆弛自然,這也和魏無羨偏隨性的性格很貼近,所以我們覺得,他作為魏無羨的人選不具備任何爭議性。

王一博,不誇張地說,他一從門外走進來還沒有試戲,我們就覺得他的氣質非常獨特,完全符合藍忘機這個人物。王一博也在他的採訪裡面講過,覺得自己和藍忘機其實還是蠻像的,外表看上去清冷,實際內心有自己的想法和堅持,相處久了你會感到他對朋友的熱情。

"

憑藉對原著劇情的高度還原,與演員“獻舍”一般的傾情演出,古裝仙俠劇《陳情令》在今年暑期檔屢登微博熱搜,人氣一騎絕塵,兩位主演肖戰與王一博的人氣亦不斷飆升。

《陳情令》以藍、江、金、聶、溫五大家族為背景,講述雲夢江氏故人之子魏無羨和姑蘇藍氏弟子藍忘機攜手探尋往年真相的故事。原著《魔道祖師》(出版名《無羈》)長居晉江VIP金榜,總點擊量超10億,擁有不可小覷的粉絲基礎。

《陳情令》製片人、總編劇兼藝術總監楊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打造影視版的初衷,是她作為一個通宵追完更新的讀者,迫切想要把這樣一個有風骨、有俠氣的好故事,通過極具東方美學的審美展現給更多的人,而劇中主角魏無羨與藍忘機因堅守同樣的信仰和道義,引為知己相互信任的情感力量,也必定能打動當下的眾多年輕觀眾。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陳情令》劇照

經過長達兩年的劇本改編,《陳情令》於2018年4月正式開機,4個月的拍攝後又緊鑼密鼓地花了8個月進行後期製作。劇集孵化期間,由同一IP衍生製作的動畫、漫畫、廣播劇都收穫了不錯的口碑。這讓書迷對《陳情令》高度關注之餘,又難免對團隊低調行事“閉門造車”的作風心生質疑,甚至還有粉絲潛入劇組只為獲取一手物料。

“要完成一個項目需要太多人為同一件事情,向著同一個方向去努力,而當你三年來都在做同一件事,其實你是很容易疲憊的。”這樣的關注與期待對劇方無疑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楊夏直言“如果沒有對《陳情令》的熱情,說實話我們很難堅持到項目播出”。雖然屢屢表示不敢以書粉自居,但從劇本打磨、藝術設計到演員遴選、拍攝製作、配樂配音等各個環節都全程把關,她的用心用情通過劇集開播後穩步上升的口碑得到了認證與讚美。截至發稿,《陳情令》的微博話題以34.7億的閱讀量穩居熱劇榜第一,並實現了從豆瓣4.8分到7.5分的口碑大逆襲。

楊夏並不否認劇集因團隊過於年輕、經驗欠缺而留下了一些遺憾,但《陳情令》無論在內容創作還是宣發上都讓團隊有了更多實操的積累。劇方對這一IP的深度開發並不會隨著劇集播完就此止步,除了主題手賬本、主題掛件、原聲音樂輯等周邊正在熱賣,據瞭解還有一款主題卡牌遊戲與劇集本身為同步開發,《陳情令》系列番外電影《生魂》則是剛剛新鮮官宣。

番外電影的計劃,源於劇中的一些人物情節與主線偏離比較遠,難以融合卻又棄之可惜。“有些人物在《陳情令》裡就像一座冰山,只露出了海面上的那一點。既然他們的人格都是那麼豐滿出色,我們就特地留了幾個故事單獨做成番外電影,幫助我們完成正片裡交代不到的一些人物成長,希望能對角色進行更多一點的解讀。”楊夏介紹道。

陳情一曲將盡,“售後”著實豐富,想來這個夏天“令牌”對《陳情令》戀戀不捨的快樂與感動,還能綿延很久。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製片人楊夏

【對話】

澎湃新聞:為何想要打造《陳情令》這個作品?

楊夏:這個作品是我在刷微博時無意發現的,比較偶然,但之後也是有一定的必然性讓我們公司來做這個劇。首先原著《無羈》是一個偏向於群像式、全景式地講述人物命運、挖掘人性的故事,裡面所有的人物性格都很豐滿,支線也很精彩,我記得我是通宵把它看完的。我們一直都很希望能在古裝仙俠題材裡,找到不止侷限於講言情的更多方向。我相信《無羈》除了打動我,還能打動現在的很多年輕人,所以就很希望有機會,能把這樣一個作品用有東方美學思想的審美展現給觀眾。

澎湃新聞:《陳情令》的影視項目是何時啟動的?原著作者是否對翻拍給出了意見與建議?

楊夏:正式啟動是在2016年6月份左右,也就是小說本身剛完結就開始做劇本,做了有快兩年,其中穿插了做世界觀和概念美術等。開機是在2018年的4月,然後拍攝了128天。後期是從9月拍攝完成之後開始,大概用了八個月。

我們很尊重原著,在所有的工作中,會從官方的各種角度尊重作者的意見,包括作者在微博上公開發發表的一些見解,基於原著世界的一些想法、小的人物細節,同事會收集起來納入素材,希望儘可能地把作者的想法還原。我們不敢蓋章自己是書粉,但確實大家都很喜歡原著小說。

澎湃新聞:原著《無羈》擁有非常高的人氣,書粉對《陳情令》項目也給予了空前的關注,有給你們帶來壓力嗎?你們怎樣看待書粉提出的想法?

楊夏:我不想挺虛偽地說,我們一點都不希望這個作品火,我們當然希望這樣一個商業作品,從一開始就能有比較大的聲量。而從籌拍到開播到現在,大家對這個IP的期待和關注,給了我們很大的壓力,這份壓力一直沒有卸下。

從內容創作者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僅要尊重原著的細節和設定,還要在改編時遵循影視劇本身的創作邏輯和普通觀眾的觀看習慣。這確實是眾口難調的過程,我們的團隊其實很難滿足所有人的期望,但線上網友給我們的留言、評論我們都有關注,儘可能地提煉出他們在意的點,然後在再創作的過程中儘量做到尊重他們的想法。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肖戰飾演魏無羨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王一博飾演藍忘機

澎湃新聞:為何給劇版命名《陳情令》?

楊夏:取劇名的時候我們提出了好幾個名字,最後用了《陳情令》,首先因為陳情是魏無羨最重要的一品靈器,也是他人生中很關鍵的轉折點的象徵。然後這個“令”其實還有“陳情一曲令天下”的含義。我們覺得對於劇中的每個角色,他們都是在通過他們的經歷,陳述他們的情感與心聲。所以最後我們挑來挑去,覺得《陳情令》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但確實是最能表達我們想法的名字。

澎湃新聞:在劇版開播前,《無羈》的動畫、廣播劇等IP衍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人氣,你們有關注到這些改編形式嗎?

楊夏:肯定會有,我們都有看過動漫、聽過廣播劇,我覺得對於IP改編來講,它們都是在其領域很優秀的作品。所以就算不是由同一個IP改編的,我們也會關注到。

澎湃新聞:在兩位男主知己感情的尺度拿捏,以及一些名場景名臺詞的還原上,做劇時你是怎麼想的?

楊夏:因為我們喜歡這個小說,所以基於這份初心,肯定要儘可能地把原著的劇情、精彩的名臺詞名場面等等都還原出來。現在觀眾越看越覺得還挺驚喜的,可能是之前對我們的預期比較低吧(笑)。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陳情令》劇照

澎湃新聞:除了兩位主角,有沒有其他讓你印象深刻的、非常喜歡的角色?

楊夏:其實所有人我都挺喜歡,正是基於這個點,我才真的很喜歡這部小說。它裡面沒有任何一個角色是沒有意義的,無論是正派還是反派,每個人物都描寫地非常豐滿,有自己內在的邏輯。

這裡我想特別提一下女性角色。裡面不管是江厭離也好,溫情也好,作者在描繪女性角色的時候,其實我能看到一些現代女性的特質。裡面的女性大多數是偏向於姐姐款的,可能看起來對親人溫溫柔柔的,但內在都非常獨立、有自我主見,而且寧折不彎。這在我看來是非常有意義,或者說很能打動我的一個點。

澎湃新聞:劇中你最喜歡的戲是哪一場?

楊夏:最先反應過來的,應該是在窮奇道的一場戲,魏無羨救走了溫寧他們,然後跟藍忘機在山谷的路口遇到。那場戲演員很多,我們還人工製造了很大的雨,從拍攝的難度來講確實也是比較大。而且我們認為那場戲其實承擔了很重要的功能,整體的戲劇張力特別強,肖戰與王一博在那場戲的表現也都非常精彩。那場戲我們看到粗剪的時候就很激動,覺得那是他們倆很高光的一個時刻。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陳情令》劇照

澎湃新聞:劇版的主線、節奏為何跟想象的有點不太一樣?

楊夏:就像我剛才說的,我們最初的思路是希望儘可能還原原著,在劇情細節和人設上真的沒有過多糾結過。但改編中最大的難點就是你說的節奏,也就是劇本結構的問題。我們做分集大綱就花了很長時間,一直在磨、在改,很糾結。

因為原著是以16年後為背景展開,而16年前的故事也非常精彩,對人物整體的塑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們做劇的話,又很難按照原著這種插敘的寫作方式去走,這樣不太符合普通觀眾的看劇習慣,所以我們增加了在16年前尋找陰鐵,然後魏無羨煉成陰虎符這樣的一條主線。從剛開始聯手對抗溫氏,然後叛離所謂的正道,到最後在不夜天城掉下懸崖,這是從魏無羨、藍忘機這兩個人物為視角出發的、一條通順的時間線。我們是希望說這種程度的改編,能讓原著粉可以接受,也能讓一些沒看過原著的觀眾沒有障礙地進入到劇情中去。

澎湃新聞:你怎麼看待“義城篇”的改編?如果為了迎合觀眾的習慣,是否會損傷劇情本身的反轉遞進的懸疑感?

楊夏:我個人覺得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義城篇的話,本身作者烘托的氣氛,還有它的懸疑度都特別好,我們在做劇本架構時,有很注意保證它的完整邏輯性。然後有一些關鍵人物,其實我們也沒有說想要他們過早地出場。相信觀眾可以看到,《陳情令》完全增加的新情節是比較少的,可能加的都是角色出現的場次。只是部分人物可能在原著裡面是一筆帶過的,我們更希望能把這些一筆帶過的人和話,都在劇集裡面通過可以視覺化的場景來表現。

澎湃新聞:你怎樣評價兩位主演肖戰和王一博?

楊夏:他們都是我們劇組一眼就看中的演員,兩位表現也都很令人滿意。

肖戰的笑容很有感染力,正好和魏無羨“天生一副笑相”的人設非常貼近,在片場,我們也會經常開玩笑,讓他在劇裡也多笑一笑。雖然他不是科班出身,但他是一個很有天賦和靈氣的演員,在表演上很鬆弛自然,這也和魏無羨偏隨性的性格很貼近,所以我們覺得,他作為魏無羨的人選不具備任何爭議性。

王一博,不誇張地說,他一從門外走進來還沒有試戲,我們就覺得他的氣質非常獨特,完全符合藍忘機這個人物。王一博也在他的採訪裡面講過,覺得自己和藍忘機其實還是蠻像的,外表看上去清冷,實際內心有自己的想法和堅持,相處久了你會感到他對朋友的熱情。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肖戰在片場

澎湃新聞:劇組有為演員做哪些培訓嗎?

楊夏:開機前大概20天,我們組織了演員做集訓。演員每天7點起床,7點半吃早飯,8點鐘開始跑圈一個小時,然後上午做武術訓練和體能訓練。下午就開始分組訓練,一部分人圍讀劇本,一部分人去學禮儀形體。因為我們劇中有很多樂器演奏,所以他們也要向音樂老師學笛子怎麼吹、琴怎麼彈,還有書法、騎射等等。

那段時候他們確實挺辛苦,但我覺得那是一個特別好的形式,讓他們能更快地融入角色。尤其我們這是一個古裝戲,我們大部分主演都需要時間去適應那個時候的狀態。比如王一博他是一個跳舞跳得特別好的偶像,他本人可能更偏向於HIP-HOP這樣的風格。但演藍忘機的時候,他能一秒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藍忘機的模式,保持身形一直很端方雅正。

另外因為我們的演員大多年齡相近,所以20天的集訓,對於大家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互相瞭解、增進友誼的過程。我們幾乎所有演員都參加了集訓,所以大家很快就能打成一片,在開機之前關係就會處得比較融洽,對戲的時候能更能地把戲搭起來。如果我們後面有其他戲的話,我可能也會再用這種方式做劇組的前期培訓,具體操作會根據每個戲不同的特質來調整。

"

憑藉對原著劇情的高度還原,與演員“獻舍”一般的傾情演出,古裝仙俠劇《陳情令》在今年暑期檔屢登微博熱搜,人氣一騎絕塵,兩位主演肖戰與王一博的人氣亦不斷飆升。

《陳情令》以藍、江、金、聶、溫五大家族為背景,講述雲夢江氏故人之子魏無羨和姑蘇藍氏弟子藍忘機攜手探尋往年真相的故事。原著《魔道祖師》(出版名《無羈》)長居晉江VIP金榜,總點擊量超10億,擁有不可小覷的粉絲基礎。

《陳情令》製片人、總編劇兼藝術總監楊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打造影視版的初衷,是她作為一個通宵追完更新的讀者,迫切想要把這樣一個有風骨、有俠氣的好故事,通過極具東方美學的審美展現給更多的人,而劇中主角魏無羨與藍忘機因堅守同樣的信仰和道義,引為知己相互信任的情感力量,也必定能打動當下的眾多年輕觀眾。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陳情令》劇照

經過長達兩年的劇本改編,《陳情令》於2018年4月正式開機,4個月的拍攝後又緊鑼密鼓地花了8個月進行後期製作。劇集孵化期間,由同一IP衍生製作的動畫、漫畫、廣播劇都收穫了不錯的口碑。這讓書迷對《陳情令》高度關注之餘,又難免對團隊低調行事“閉門造車”的作風心生質疑,甚至還有粉絲潛入劇組只為獲取一手物料。

“要完成一個項目需要太多人為同一件事情,向著同一個方向去努力,而當你三年來都在做同一件事,其實你是很容易疲憊的。”這樣的關注與期待對劇方無疑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楊夏直言“如果沒有對《陳情令》的熱情,說實話我們很難堅持到項目播出”。雖然屢屢表示不敢以書粉自居,但從劇本打磨、藝術設計到演員遴選、拍攝製作、配樂配音等各個環節都全程把關,她的用心用情通過劇集開播後穩步上升的口碑得到了認證與讚美。截至發稿,《陳情令》的微博話題以34.7億的閱讀量穩居熱劇榜第一,並實現了從豆瓣4.8分到7.5分的口碑大逆襲。

楊夏並不否認劇集因團隊過於年輕、經驗欠缺而留下了一些遺憾,但《陳情令》無論在內容創作還是宣發上都讓團隊有了更多實操的積累。劇方對這一IP的深度開發並不會隨著劇集播完就此止步,除了主題手賬本、主題掛件、原聲音樂輯等周邊正在熱賣,據瞭解還有一款主題卡牌遊戲與劇集本身為同步開發,《陳情令》系列番外電影《生魂》則是剛剛新鮮官宣。

番外電影的計劃,源於劇中的一些人物情節與主線偏離比較遠,難以融合卻又棄之可惜。“有些人物在《陳情令》裡就像一座冰山,只露出了海面上的那一點。既然他們的人格都是那麼豐滿出色,我們就特地留了幾個故事單獨做成番外電影,幫助我們完成正片裡交代不到的一些人物成長,希望能對角色進行更多一點的解讀。”楊夏介紹道。

陳情一曲將盡,“售後”著實豐富,想來這個夏天“令牌”對《陳情令》戀戀不捨的快樂與感動,還能綿延很久。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製片人楊夏

【對話】

澎湃新聞:為何想要打造《陳情令》這個作品?

楊夏:這個作品是我在刷微博時無意發現的,比較偶然,但之後也是有一定的必然性讓我們公司來做這個劇。首先原著《無羈》是一個偏向於群像式、全景式地講述人物命運、挖掘人性的故事,裡面所有的人物性格都很豐滿,支線也很精彩,我記得我是通宵把它看完的。我們一直都很希望能在古裝仙俠題材裡,找到不止侷限於講言情的更多方向。我相信《無羈》除了打動我,還能打動現在的很多年輕人,所以就很希望有機會,能把這樣一個作品用有東方美學思想的審美展現給觀眾。

澎湃新聞:《陳情令》的影視項目是何時啟動的?原著作者是否對翻拍給出了意見與建議?

楊夏:正式啟動是在2016年6月份左右,也就是小說本身剛完結就開始做劇本,做了有快兩年,其中穿插了做世界觀和概念美術等。開機是在2018年的4月,然後拍攝了128天。後期是從9月拍攝完成之後開始,大概用了八個月。

我們很尊重原著,在所有的工作中,會從官方的各種角度尊重作者的意見,包括作者在微博上公開發發表的一些見解,基於原著世界的一些想法、小的人物細節,同事會收集起來納入素材,希望儘可能地把作者的想法還原。我們不敢蓋章自己是書粉,但確實大家都很喜歡原著小說。

澎湃新聞:原著《無羈》擁有非常高的人氣,書粉對《陳情令》項目也給予了空前的關注,有給你們帶來壓力嗎?你們怎樣看待書粉提出的想法?

楊夏:我不想挺虛偽地說,我們一點都不希望這個作品火,我們當然希望這樣一個商業作品,從一開始就能有比較大的聲量。而從籌拍到開播到現在,大家對這個IP的期待和關注,給了我們很大的壓力,這份壓力一直沒有卸下。

從內容創作者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僅要尊重原著的細節和設定,還要在改編時遵循影視劇本身的創作邏輯和普通觀眾的觀看習慣。這確實是眾口難調的過程,我們的團隊其實很難滿足所有人的期望,但線上網友給我們的留言、評論我們都有關注,儘可能地提煉出他們在意的點,然後在再創作的過程中儘量做到尊重他們的想法。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肖戰飾演魏無羨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王一博飾演藍忘機

澎湃新聞:為何給劇版命名《陳情令》?

楊夏:取劇名的時候我們提出了好幾個名字,最後用了《陳情令》,首先因為陳情是魏無羨最重要的一品靈器,也是他人生中很關鍵的轉折點的象徵。然後這個“令”其實還有“陳情一曲令天下”的含義。我們覺得對於劇中的每個角色,他們都是在通過他們的經歷,陳述他們的情感與心聲。所以最後我們挑來挑去,覺得《陳情令》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但確實是最能表達我們想法的名字。

澎湃新聞:在劇版開播前,《無羈》的動畫、廣播劇等IP衍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人氣,你們有關注到這些改編形式嗎?

楊夏:肯定會有,我們都有看過動漫、聽過廣播劇,我覺得對於IP改編來講,它們都是在其領域很優秀的作品。所以就算不是由同一個IP改編的,我們也會關注到。

澎湃新聞:在兩位男主知己感情的尺度拿捏,以及一些名場景名臺詞的還原上,做劇時你是怎麼想的?

楊夏:因為我們喜歡這個小說,所以基於這份初心,肯定要儘可能地把原著的劇情、精彩的名臺詞名場面等等都還原出來。現在觀眾越看越覺得還挺驚喜的,可能是之前對我們的預期比較低吧(笑)。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陳情令》劇照

澎湃新聞:除了兩位主角,有沒有其他讓你印象深刻的、非常喜歡的角色?

楊夏:其實所有人我都挺喜歡,正是基於這個點,我才真的很喜歡這部小說。它裡面沒有任何一個角色是沒有意義的,無論是正派還是反派,每個人物都描寫地非常豐滿,有自己內在的邏輯。

這裡我想特別提一下女性角色。裡面不管是江厭離也好,溫情也好,作者在描繪女性角色的時候,其實我能看到一些現代女性的特質。裡面的女性大多數是偏向於姐姐款的,可能看起來對親人溫溫柔柔的,但內在都非常獨立、有自我主見,而且寧折不彎。這在我看來是非常有意義,或者說很能打動我的一個點。

澎湃新聞:劇中你最喜歡的戲是哪一場?

楊夏:最先反應過來的,應該是在窮奇道的一場戲,魏無羨救走了溫寧他們,然後跟藍忘機在山谷的路口遇到。那場戲演員很多,我們還人工製造了很大的雨,從拍攝的難度來講確實也是比較大。而且我們認為那場戲其實承擔了很重要的功能,整體的戲劇張力特別強,肖戰與王一博在那場戲的表現也都非常精彩。那場戲我們看到粗剪的時候就很激動,覺得那是他們倆很高光的一個時刻。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陳情令》劇照

澎湃新聞:劇版的主線、節奏為何跟想象的有點不太一樣?

楊夏:就像我剛才說的,我們最初的思路是希望儘可能還原原著,在劇情細節和人設上真的沒有過多糾結過。但改編中最大的難點就是你說的節奏,也就是劇本結構的問題。我們做分集大綱就花了很長時間,一直在磨、在改,很糾結。

因為原著是以16年後為背景展開,而16年前的故事也非常精彩,對人物整體的塑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們做劇的話,又很難按照原著這種插敘的寫作方式去走,這樣不太符合普通觀眾的看劇習慣,所以我們增加了在16年前尋找陰鐵,然後魏無羨煉成陰虎符這樣的一條主線。從剛開始聯手對抗溫氏,然後叛離所謂的正道,到最後在不夜天城掉下懸崖,這是從魏無羨、藍忘機這兩個人物為視角出發的、一條通順的時間線。我們是希望說這種程度的改編,能讓原著粉可以接受,也能讓一些沒看過原著的觀眾沒有障礙地進入到劇情中去。

澎湃新聞:你怎麼看待“義城篇”的改編?如果為了迎合觀眾的習慣,是否會損傷劇情本身的反轉遞進的懸疑感?

楊夏:我個人覺得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義城篇的話,本身作者烘托的氣氛,還有它的懸疑度都特別好,我們在做劇本架構時,有很注意保證它的完整邏輯性。然後有一些關鍵人物,其實我們也沒有說想要他們過早地出場。相信觀眾可以看到,《陳情令》完全增加的新情節是比較少的,可能加的都是角色出現的場次。只是部分人物可能在原著裡面是一筆帶過的,我們更希望能把這些一筆帶過的人和話,都在劇集裡面通過可以視覺化的場景來表現。

澎湃新聞:你怎樣評價兩位主演肖戰和王一博?

楊夏:他們都是我們劇組一眼就看中的演員,兩位表現也都很令人滿意。

肖戰的笑容很有感染力,正好和魏無羨“天生一副笑相”的人設非常貼近,在片場,我們也會經常開玩笑,讓他在劇裡也多笑一笑。雖然他不是科班出身,但他是一個很有天賦和靈氣的演員,在表演上很鬆弛自然,這也和魏無羨偏隨性的性格很貼近,所以我們覺得,他作為魏無羨的人選不具備任何爭議性。

王一博,不誇張地說,他一從門外走進來還沒有試戲,我們就覺得他的氣質非常獨特,完全符合藍忘機這個人物。王一博也在他的採訪裡面講過,覺得自己和藍忘機其實還是蠻像的,外表看上去清冷,實際內心有自己的想法和堅持,相處久了你會感到他對朋友的熱情。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肖戰在片場

澎湃新聞:劇組有為演員做哪些培訓嗎?

楊夏:開機前大概20天,我們組織了演員做集訓。演員每天7點起床,7點半吃早飯,8點鐘開始跑圈一個小時,然後上午做武術訓練和體能訓練。下午就開始分組訓練,一部分人圍讀劇本,一部分人去學禮儀形體。因為我們劇中有很多樂器演奏,所以他們也要向音樂老師學笛子怎麼吹、琴怎麼彈,還有書法、騎射等等。

那段時候他們確實挺辛苦,但我覺得那是一個特別好的形式,讓他們能更快地融入角色。尤其我們這是一個古裝戲,我們大部分主演都需要時間去適應那個時候的狀態。比如王一博他是一個跳舞跳得特別好的偶像,他本人可能更偏向於HIP-HOP這樣的風格。但演藍忘機的時候,他能一秒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藍忘機的模式,保持身形一直很端方雅正。

另外因為我們的演員大多年齡相近,所以20天的集訓,對於大家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互相瞭解、增進友誼的過程。我們幾乎所有演員都參加了集訓,所以大家很快就能打成一片,在開機之前關係就會處得比較融洽,對戲的時候能更能地把戲搭起來。如果我們後面有其他戲的話,我可能也會再用這種方式做劇組的前期培訓,具體操作會根據每個戲不同的特質來調整。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王一博彈琴

澎湃新聞:開播前官微有接近一年沒有營業,這是為何?

楊夏:從拍攝過程到後期製作,我們都感覺《陳情令》的創作沒有完結。整個團隊還是希望最後能拿出作品來給到觀眾,而不是在項目還沒成型的時候,就做一些大家以為的“炒作”吧。這可能也是我們平時的工作習慣,我們公司的風格,就是儘可能在創作的過程中把更多的精力留給創作本身,等到作品完整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再配合正常的宣傳。不管是在內容創作上還是宣發上,我們都儘可能會按照公司本身的節奏和對這個項目的理解來操作。

澎湃新聞:《陳情令》可能是第一部把配音演員的名字也打在宣傳海報上的影視劇,這個操作感覺還挺少見的。

楊夏:可能我們整個團隊確實是比較年輕,我覺得也不用去遮掩什麼,年輕人在經驗上確實會有不足的地方,需要其他老師幫我們補足。而且我們作為一個古裝仙俠劇,會有大量吹風機這樣的在現場營造氣氛的道具,所以也存在現場收音的困難。基於這些原因,我們最後還是用了配音,請到邊江老師來當配音導演,幫我們把控整體聲音表演上的處理,配音演員們也都是強強聯手。

"

憑藉對原著劇情的高度還原,與演員“獻舍”一般的傾情演出,古裝仙俠劇《陳情令》在今年暑期檔屢登微博熱搜,人氣一騎絕塵,兩位主演肖戰與王一博的人氣亦不斷飆升。

《陳情令》以藍、江、金、聶、溫五大家族為背景,講述雲夢江氏故人之子魏無羨和姑蘇藍氏弟子藍忘機攜手探尋往年真相的故事。原著《魔道祖師》(出版名《無羈》)長居晉江VIP金榜,總點擊量超10億,擁有不可小覷的粉絲基礎。

《陳情令》製片人、總編劇兼藝術總監楊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打造影視版的初衷,是她作為一個通宵追完更新的讀者,迫切想要把這樣一個有風骨、有俠氣的好故事,通過極具東方美學的審美展現給更多的人,而劇中主角魏無羨與藍忘機因堅守同樣的信仰和道義,引為知己相互信任的情感力量,也必定能打動當下的眾多年輕觀眾。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陳情令》劇照

經過長達兩年的劇本改編,《陳情令》於2018年4月正式開機,4個月的拍攝後又緊鑼密鼓地花了8個月進行後期製作。劇集孵化期間,由同一IP衍生製作的動畫、漫畫、廣播劇都收穫了不錯的口碑。這讓書迷對《陳情令》高度關注之餘,又難免對團隊低調行事“閉門造車”的作風心生質疑,甚至還有粉絲潛入劇組只為獲取一手物料。

“要完成一個項目需要太多人為同一件事情,向著同一個方向去努力,而當你三年來都在做同一件事,其實你是很容易疲憊的。”這樣的關注與期待對劇方無疑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楊夏直言“如果沒有對《陳情令》的熱情,說實話我們很難堅持到項目播出”。雖然屢屢表示不敢以書粉自居,但從劇本打磨、藝術設計到演員遴選、拍攝製作、配樂配音等各個環節都全程把關,她的用心用情通過劇集開播後穩步上升的口碑得到了認證與讚美。截至發稿,《陳情令》的微博話題以34.7億的閱讀量穩居熱劇榜第一,並實現了從豆瓣4.8分到7.5分的口碑大逆襲。

楊夏並不否認劇集因團隊過於年輕、經驗欠缺而留下了一些遺憾,但《陳情令》無論在內容創作還是宣發上都讓團隊有了更多實操的積累。劇方對這一IP的深度開發並不會隨著劇集播完就此止步,除了主題手賬本、主題掛件、原聲音樂輯等周邊正在熱賣,據瞭解還有一款主題卡牌遊戲與劇集本身為同步開發,《陳情令》系列番外電影《生魂》則是剛剛新鮮官宣。

番外電影的計劃,源於劇中的一些人物情節與主線偏離比較遠,難以融合卻又棄之可惜。“有些人物在《陳情令》裡就像一座冰山,只露出了海面上的那一點。既然他們的人格都是那麼豐滿出色,我們就特地留了幾個故事單獨做成番外電影,幫助我們完成正片裡交代不到的一些人物成長,希望能對角色進行更多一點的解讀。”楊夏介紹道。

陳情一曲將盡,“售後”著實豐富,想來這個夏天“令牌”對《陳情令》戀戀不捨的快樂與感動,還能綿延很久。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製片人楊夏

【對話】

澎湃新聞:為何想要打造《陳情令》這個作品?

楊夏:這個作品是我在刷微博時無意發現的,比較偶然,但之後也是有一定的必然性讓我們公司來做這個劇。首先原著《無羈》是一個偏向於群像式、全景式地講述人物命運、挖掘人性的故事,裡面所有的人物性格都很豐滿,支線也很精彩,我記得我是通宵把它看完的。我們一直都很希望能在古裝仙俠題材裡,找到不止侷限於講言情的更多方向。我相信《無羈》除了打動我,還能打動現在的很多年輕人,所以就很希望有機會,能把這樣一個作品用有東方美學思想的審美展現給觀眾。

澎湃新聞:《陳情令》的影視項目是何時啟動的?原著作者是否對翻拍給出了意見與建議?

楊夏:正式啟動是在2016年6月份左右,也就是小說本身剛完結就開始做劇本,做了有快兩年,其中穿插了做世界觀和概念美術等。開機是在2018年的4月,然後拍攝了128天。後期是從9月拍攝完成之後開始,大概用了八個月。

我們很尊重原著,在所有的工作中,會從官方的各種角度尊重作者的意見,包括作者在微博上公開發發表的一些見解,基於原著世界的一些想法、小的人物細節,同事會收集起來納入素材,希望儘可能地把作者的想法還原。我們不敢蓋章自己是書粉,但確實大家都很喜歡原著小說。

澎湃新聞:原著《無羈》擁有非常高的人氣,書粉對《陳情令》項目也給予了空前的關注,有給你們帶來壓力嗎?你們怎樣看待書粉提出的想法?

楊夏:我不想挺虛偽地說,我們一點都不希望這個作品火,我們當然希望這樣一個商業作品,從一開始就能有比較大的聲量。而從籌拍到開播到現在,大家對這個IP的期待和關注,給了我們很大的壓力,這份壓力一直沒有卸下。

從內容創作者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僅要尊重原著的細節和設定,還要在改編時遵循影視劇本身的創作邏輯和普通觀眾的觀看習慣。這確實是眾口難調的過程,我們的團隊其實很難滿足所有人的期望,但線上網友給我們的留言、評論我們都有關注,儘可能地提煉出他們在意的點,然後在再創作的過程中儘量做到尊重他們的想法。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肖戰飾演魏無羨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王一博飾演藍忘機

澎湃新聞:為何給劇版命名《陳情令》?

楊夏:取劇名的時候我們提出了好幾個名字,最後用了《陳情令》,首先因為陳情是魏無羨最重要的一品靈器,也是他人生中很關鍵的轉折點的象徵。然後這個“令”其實還有“陳情一曲令天下”的含義。我們覺得對於劇中的每個角色,他們都是在通過他們的經歷,陳述他們的情感與心聲。所以最後我們挑來挑去,覺得《陳情令》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但確實是最能表達我們想法的名字。

澎湃新聞:在劇版開播前,《無羈》的動畫、廣播劇等IP衍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人氣,你們有關注到這些改編形式嗎?

楊夏:肯定會有,我們都有看過動漫、聽過廣播劇,我覺得對於IP改編來講,它們都是在其領域很優秀的作品。所以就算不是由同一個IP改編的,我們也會關注到。

澎湃新聞:在兩位男主知己感情的尺度拿捏,以及一些名場景名臺詞的還原上,做劇時你是怎麼想的?

楊夏:因為我們喜歡這個小說,所以基於這份初心,肯定要儘可能地把原著的劇情、精彩的名臺詞名場面等等都還原出來。現在觀眾越看越覺得還挺驚喜的,可能是之前對我們的預期比較低吧(笑)。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陳情令》劇照

澎湃新聞:除了兩位主角,有沒有其他讓你印象深刻的、非常喜歡的角色?

楊夏:其實所有人我都挺喜歡,正是基於這個點,我才真的很喜歡這部小說。它裡面沒有任何一個角色是沒有意義的,無論是正派還是反派,每個人物都描寫地非常豐滿,有自己內在的邏輯。

這裡我想特別提一下女性角色。裡面不管是江厭離也好,溫情也好,作者在描繪女性角色的時候,其實我能看到一些現代女性的特質。裡面的女性大多數是偏向於姐姐款的,可能看起來對親人溫溫柔柔的,但內在都非常獨立、有自我主見,而且寧折不彎。這在我看來是非常有意義,或者說很能打動我的一個點。

澎湃新聞:劇中你最喜歡的戲是哪一場?

楊夏:最先反應過來的,應該是在窮奇道的一場戲,魏無羨救走了溫寧他們,然後跟藍忘機在山谷的路口遇到。那場戲演員很多,我們還人工製造了很大的雨,從拍攝的難度來講確實也是比較大。而且我們認為那場戲其實承擔了很重要的功能,整體的戲劇張力特別強,肖戰與王一博在那場戲的表現也都非常精彩。那場戲我們看到粗剪的時候就很激動,覺得那是他們倆很高光的一個時刻。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陳情令》劇照

澎湃新聞:劇版的主線、節奏為何跟想象的有點不太一樣?

楊夏:就像我剛才說的,我們最初的思路是希望儘可能還原原著,在劇情細節和人設上真的沒有過多糾結過。但改編中最大的難點就是你說的節奏,也就是劇本結構的問題。我們做分集大綱就花了很長時間,一直在磨、在改,很糾結。

因為原著是以16年後為背景展開,而16年前的故事也非常精彩,對人物整體的塑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們做劇的話,又很難按照原著這種插敘的寫作方式去走,這樣不太符合普通觀眾的看劇習慣,所以我們增加了在16年前尋找陰鐵,然後魏無羨煉成陰虎符這樣的一條主線。從剛開始聯手對抗溫氏,然後叛離所謂的正道,到最後在不夜天城掉下懸崖,這是從魏無羨、藍忘機這兩個人物為視角出發的、一條通順的時間線。我們是希望說這種程度的改編,能讓原著粉可以接受,也能讓一些沒看過原著的觀眾沒有障礙地進入到劇情中去。

澎湃新聞:你怎麼看待“義城篇”的改編?如果為了迎合觀眾的習慣,是否會損傷劇情本身的反轉遞進的懸疑感?

楊夏:我個人覺得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義城篇的話,本身作者烘托的氣氛,還有它的懸疑度都特別好,我們在做劇本架構時,有很注意保證它的完整邏輯性。然後有一些關鍵人物,其實我們也沒有說想要他們過早地出場。相信觀眾可以看到,《陳情令》完全增加的新情節是比較少的,可能加的都是角色出現的場次。只是部分人物可能在原著裡面是一筆帶過的,我們更希望能把這些一筆帶過的人和話,都在劇集裡面通過可以視覺化的場景來表現。

澎湃新聞:你怎樣評價兩位主演肖戰和王一博?

楊夏:他們都是我們劇組一眼就看中的演員,兩位表現也都很令人滿意。

肖戰的笑容很有感染力,正好和魏無羨“天生一副笑相”的人設非常貼近,在片場,我們也會經常開玩笑,讓他在劇裡也多笑一笑。雖然他不是科班出身,但他是一個很有天賦和靈氣的演員,在表演上很鬆弛自然,這也和魏無羨偏隨性的性格很貼近,所以我們覺得,他作為魏無羨的人選不具備任何爭議性。

王一博,不誇張地說,他一從門外走進來還沒有試戲,我們就覺得他的氣質非常獨特,完全符合藍忘機這個人物。王一博也在他的採訪裡面講過,覺得自己和藍忘機其實還是蠻像的,外表看上去清冷,實際內心有自己的想法和堅持,相處久了你會感到他對朋友的熱情。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肖戰在片場

澎湃新聞:劇組有為演員做哪些培訓嗎?

楊夏:開機前大概20天,我們組織了演員做集訓。演員每天7點起床,7點半吃早飯,8點鐘開始跑圈一個小時,然後上午做武術訓練和體能訓練。下午就開始分組訓練,一部分人圍讀劇本,一部分人去學禮儀形體。因為我們劇中有很多樂器演奏,所以他們也要向音樂老師學笛子怎麼吹、琴怎麼彈,還有書法、騎射等等。

那段時候他們確實挺辛苦,但我覺得那是一個特別好的形式,讓他們能更快地融入角色。尤其我們這是一個古裝戲,我們大部分主演都需要時間去適應那個時候的狀態。比如王一博他是一個跳舞跳得特別好的偶像,他本人可能更偏向於HIP-HOP這樣的風格。但演藍忘機的時候,他能一秒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藍忘機的模式,保持身形一直很端方雅正。

另外因為我們的演員大多年齡相近,所以20天的集訓,對於大家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互相瞭解、增進友誼的過程。我們幾乎所有演員都參加了集訓,所以大家很快就能打成一片,在開機之前關係就會處得比較融洽,對戲的時候能更能地把戲搭起來。如果我們後面有其他戲的話,我可能也會再用這種方式做劇組的前期培訓,具體操作會根據每個戲不同的特質來調整。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王一博彈琴

澎湃新聞:開播前官微有接近一年沒有營業,這是為何?

楊夏:從拍攝過程到後期製作,我們都感覺《陳情令》的創作沒有完結。整個團隊還是希望最後能拿出作品來給到觀眾,而不是在項目還沒成型的時候,就做一些大家以為的“炒作”吧。這可能也是我們平時的工作習慣,我們公司的風格,就是儘可能在創作的過程中把更多的精力留給創作本身,等到作品完整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再配合正常的宣傳。不管是在內容創作上還是宣發上,我們都儘可能會按照公司本身的節奏和對這個項目的理解來操作。

澎湃新聞:《陳情令》可能是第一部把配音演員的名字也打在宣傳海報上的影視劇,這個操作感覺還挺少見的。

楊夏:可能我們整個團隊確實是比較年輕,我覺得也不用去遮掩什麼,年輕人在經驗上確實會有不足的地方,需要其他老師幫我們補足。而且我們作為一個古裝仙俠劇,會有大量吹風機這樣的在現場營造氣氛的道具,所以也存在現場收音的困難。基於這些原因,我們最後還是用了配音,請到邊江老師來當配音導演,幫我們把控整體聲音表演上的處理,配音演員們也都是強強聯手。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憑藉對原著劇情的高度還原,與演員“獻舍”一般的傾情演出,古裝仙俠劇《陳情令》在今年暑期檔屢登微博熱搜,人氣一騎絕塵,兩位主演肖戰與王一博的人氣亦不斷飆升。

《陳情令》以藍、江、金、聶、溫五大家族為背景,講述雲夢江氏故人之子魏無羨和姑蘇藍氏弟子藍忘機攜手探尋往年真相的故事。原著《魔道祖師》(出版名《無羈》)長居晉江VIP金榜,總點擊量超10億,擁有不可小覷的粉絲基礎。

《陳情令》製片人、總編劇兼藝術總監楊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打造影視版的初衷,是她作為一個通宵追完更新的讀者,迫切想要把這樣一個有風骨、有俠氣的好故事,通過極具東方美學的審美展現給更多的人,而劇中主角魏無羨與藍忘機因堅守同樣的信仰和道義,引為知己相互信任的情感力量,也必定能打動當下的眾多年輕觀眾。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陳情令》劇照

經過長達兩年的劇本改編,《陳情令》於2018年4月正式開機,4個月的拍攝後又緊鑼密鼓地花了8個月進行後期製作。劇集孵化期間,由同一IP衍生製作的動畫、漫畫、廣播劇都收穫了不錯的口碑。這讓書迷對《陳情令》高度關注之餘,又難免對團隊低調行事“閉門造車”的作風心生質疑,甚至還有粉絲潛入劇組只為獲取一手物料。

“要完成一個項目需要太多人為同一件事情,向著同一個方向去努力,而當你三年來都在做同一件事,其實你是很容易疲憊的。”這樣的關注與期待對劇方無疑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楊夏直言“如果沒有對《陳情令》的熱情,說實話我們很難堅持到項目播出”。雖然屢屢表示不敢以書粉自居,但從劇本打磨、藝術設計到演員遴選、拍攝製作、配樂配音等各個環節都全程把關,她的用心用情通過劇集開播後穩步上升的口碑得到了認證與讚美。截至發稿,《陳情令》的微博話題以34.7億的閱讀量穩居熱劇榜第一,並實現了從豆瓣4.8分到7.5分的口碑大逆襲。

楊夏並不否認劇集因團隊過於年輕、經驗欠缺而留下了一些遺憾,但《陳情令》無論在內容創作還是宣發上都讓團隊有了更多實操的積累。劇方對這一IP的深度開發並不會隨著劇集播完就此止步,除了主題手賬本、主題掛件、原聲音樂輯等周邊正在熱賣,據瞭解還有一款主題卡牌遊戲與劇集本身為同步開發,《陳情令》系列番外電影《生魂》則是剛剛新鮮官宣。

番外電影的計劃,源於劇中的一些人物情節與主線偏離比較遠,難以融合卻又棄之可惜。“有些人物在《陳情令》裡就像一座冰山,只露出了海面上的那一點。既然他們的人格都是那麼豐滿出色,我們就特地留了幾個故事單獨做成番外電影,幫助我們完成正片裡交代不到的一些人物成長,希望能對角色進行更多一點的解讀。”楊夏介紹道。

陳情一曲將盡,“售後”著實豐富,想來這個夏天“令牌”對《陳情令》戀戀不捨的快樂與感動,還能綿延很久。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製片人楊夏

【對話】

澎湃新聞:為何想要打造《陳情令》這個作品?

楊夏:這個作品是我在刷微博時無意發現的,比較偶然,但之後也是有一定的必然性讓我們公司來做這個劇。首先原著《無羈》是一個偏向於群像式、全景式地講述人物命運、挖掘人性的故事,裡面所有的人物性格都很豐滿,支線也很精彩,我記得我是通宵把它看完的。我們一直都很希望能在古裝仙俠題材裡,找到不止侷限於講言情的更多方向。我相信《無羈》除了打動我,還能打動現在的很多年輕人,所以就很希望有機會,能把這樣一個作品用有東方美學思想的審美展現給觀眾。

澎湃新聞:《陳情令》的影視項目是何時啟動的?原著作者是否對翻拍給出了意見與建議?

楊夏:正式啟動是在2016年6月份左右,也就是小說本身剛完結就開始做劇本,做了有快兩年,其中穿插了做世界觀和概念美術等。開機是在2018年的4月,然後拍攝了128天。後期是從9月拍攝完成之後開始,大概用了八個月。

我們很尊重原著,在所有的工作中,會從官方的各種角度尊重作者的意見,包括作者在微博上公開發發表的一些見解,基於原著世界的一些想法、小的人物細節,同事會收集起來納入素材,希望儘可能地把作者的想法還原。我們不敢蓋章自己是書粉,但確實大家都很喜歡原著小說。

澎湃新聞:原著《無羈》擁有非常高的人氣,書粉對《陳情令》項目也給予了空前的關注,有給你們帶來壓力嗎?你們怎樣看待書粉提出的想法?

楊夏:我不想挺虛偽地說,我們一點都不希望這個作品火,我們當然希望這樣一個商業作品,從一開始就能有比較大的聲量。而從籌拍到開播到現在,大家對這個IP的期待和關注,給了我們很大的壓力,這份壓力一直沒有卸下。

從內容創作者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僅要尊重原著的細節和設定,還要在改編時遵循影視劇本身的創作邏輯和普通觀眾的觀看習慣。這確實是眾口難調的過程,我們的團隊其實很難滿足所有人的期望,但線上網友給我們的留言、評論我們都有關注,儘可能地提煉出他們在意的點,然後在再創作的過程中儘量做到尊重他們的想法。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肖戰飾演魏無羨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王一博飾演藍忘機

澎湃新聞:為何給劇版命名《陳情令》?

楊夏:取劇名的時候我們提出了好幾個名字,最後用了《陳情令》,首先因為陳情是魏無羨最重要的一品靈器,也是他人生中很關鍵的轉折點的象徵。然後這個“令”其實還有“陳情一曲令天下”的含義。我們覺得對於劇中的每個角色,他們都是在通過他們的經歷,陳述他們的情感與心聲。所以最後我們挑來挑去,覺得《陳情令》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但確實是最能表達我們想法的名字。

澎湃新聞:在劇版開播前,《無羈》的動畫、廣播劇等IP衍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人氣,你們有關注到這些改編形式嗎?

楊夏:肯定會有,我們都有看過動漫、聽過廣播劇,我覺得對於IP改編來講,它們都是在其領域很優秀的作品。所以就算不是由同一個IP改編的,我們也會關注到。

澎湃新聞:在兩位男主知己感情的尺度拿捏,以及一些名場景名臺詞的還原上,做劇時你是怎麼想的?

楊夏:因為我們喜歡這個小說,所以基於這份初心,肯定要儘可能地把原著的劇情、精彩的名臺詞名場面等等都還原出來。現在觀眾越看越覺得還挺驚喜的,可能是之前對我們的預期比較低吧(笑)。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陳情令》劇照

澎湃新聞:除了兩位主角,有沒有其他讓你印象深刻的、非常喜歡的角色?

楊夏:其實所有人我都挺喜歡,正是基於這個點,我才真的很喜歡這部小說。它裡面沒有任何一個角色是沒有意義的,無論是正派還是反派,每個人物都描寫地非常豐滿,有自己內在的邏輯。

這裡我想特別提一下女性角色。裡面不管是江厭離也好,溫情也好,作者在描繪女性角色的時候,其實我能看到一些現代女性的特質。裡面的女性大多數是偏向於姐姐款的,可能看起來對親人溫溫柔柔的,但內在都非常獨立、有自我主見,而且寧折不彎。這在我看來是非常有意義,或者說很能打動我的一個點。

澎湃新聞:劇中你最喜歡的戲是哪一場?

楊夏:最先反應過來的,應該是在窮奇道的一場戲,魏無羨救走了溫寧他們,然後跟藍忘機在山谷的路口遇到。那場戲演員很多,我們還人工製造了很大的雨,從拍攝的難度來講確實也是比較大。而且我們認為那場戲其實承擔了很重要的功能,整體的戲劇張力特別強,肖戰與王一博在那場戲的表現也都非常精彩。那場戲我們看到粗剪的時候就很激動,覺得那是他們倆很高光的一個時刻。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陳情令》劇照

澎湃新聞:劇版的主線、節奏為何跟想象的有點不太一樣?

楊夏:就像我剛才說的,我們最初的思路是希望儘可能還原原著,在劇情細節和人設上真的沒有過多糾結過。但改編中最大的難點就是你說的節奏,也就是劇本結構的問題。我們做分集大綱就花了很長時間,一直在磨、在改,很糾結。

因為原著是以16年後為背景展開,而16年前的故事也非常精彩,對人物整體的塑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們做劇的話,又很難按照原著這種插敘的寫作方式去走,這樣不太符合普通觀眾的看劇習慣,所以我們增加了在16年前尋找陰鐵,然後魏無羨煉成陰虎符這樣的一條主線。從剛開始聯手對抗溫氏,然後叛離所謂的正道,到最後在不夜天城掉下懸崖,這是從魏無羨、藍忘機這兩個人物為視角出發的、一條通順的時間線。我們是希望說這種程度的改編,能讓原著粉可以接受,也能讓一些沒看過原著的觀眾沒有障礙地進入到劇情中去。

澎湃新聞:你怎麼看待“義城篇”的改編?如果為了迎合觀眾的習慣,是否會損傷劇情本身的反轉遞進的懸疑感?

楊夏:我個人覺得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義城篇的話,本身作者烘托的氣氛,還有它的懸疑度都特別好,我們在做劇本架構時,有很注意保證它的完整邏輯性。然後有一些關鍵人物,其實我們也沒有說想要他們過早地出場。相信觀眾可以看到,《陳情令》完全增加的新情節是比較少的,可能加的都是角色出現的場次。只是部分人物可能在原著裡面是一筆帶過的,我們更希望能把這些一筆帶過的人和話,都在劇集裡面通過可以視覺化的場景來表現。

澎湃新聞:你怎樣評價兩位主演肖戰和王一博?

楊夏:他們都是我們劇組一眼就看中的演員,兩位表現也都很令人滿意。

肖戰的笑容很有感染力,正好和魏無羨“天生一副笑相”的人設非常貼近,在片場,我們也會經常開玩笑,讓他在劇裡也多笑一笑。雖然他不是科班出身,但他是一個很有天賦和靈氣的演員,在表演上很鬆弛自然,這也和魏無羨偏隨性的性格很貼近,所以我們覺得,他作為魏無羨的人選不具備任何爭議性。

王一博,不誇張地說,他一從門外走進來還沒有試戲,我們就覺得他的氣質非常獨特,完全符合藍忘機這個人物。王一博也在他的採訪裡面講過,覺得自己和藍忘機其實還是蠻像的,外表看上去清冷,實際內心有自己的想法和堅持,相處久了你會感到他對朋友的熱情。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肖戰在片場

澎湃新聞:劇組有為演員做哪些培訓嗎?

楊夏:開機前大概20天,我們組織了演員做集訓。演員每天7點起床,7點半吃早飯,8點鐘開始跑圈一個小時,然後上午做武術訓練和體能訓練。下午就開始分組訓練,一部分人圍讀劇本,一部分人去學禮儀形體。因為我們劇中有很多樂器演奏,所以他們也要向音樂老師學笛子怎麼吹、琴怎麼彈,還有書法、騎射等等。

那段時候他們確實挺辛苦,但我覺得那是一個特別好的形式,讓他們能更快地融入角色。尤其我們這是一個古裝戲,我們大部分主演都需要時間去適應那個時候的狀態。比如王一博他是一個跳舞跳得特別好的偶像,他本人可能更偏向於HIP-HOP這樣的風格。但演藍忘機的時候,他能一秒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藍忘機的模式,保持身形一直很端方雅正。

另外因為我們的演員大多年齡相近,所以20天的集訓,對於大家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互相瞭解、增進友誼的過程。我們幾乎所有演員都參加了集訓,所以大家很快就能打成一片,在開機之前關係就會處得比較融洽,對戲的時候能更能地把戲搭起來。如果我們後面有其他戲的話,我可能也會再用這種方式做劇組的前期培訓,具體操作會根據每個戲不同的特質來調整。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王一博彈琴

澎湃新聞:開播前官微有接近一年沒有營業,這是為何?

楊夏:從拍攝過程到後期製作,我們都感覺《陳情令》的創作沒有完結。整個團隊還是希望最後能拿出作品來給到觀眾,而不是在項目還沒成型的時候,就做一些大家以為的“炒作”吧。這可能也是我們平時的工作習慣,我們公司的風格,就是儘可能在創作的過程中把更多的精力留給創作本身,等到作品完整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再配合正常的宣傳。不管是在內容創作上還是宣發上,我們都儘可能會按照公司本身的節奏和對這個項目的理解來操作。

澎湃新聞:《陳情令》可能是第一部把配音演員的名字也打在宣傳海報上的影視劇,這個操作感覺還挺少見的。

楊夏:可能我們整個團隊確實是比較年輕,我覺得也不用去遮掩什麼,年輕人在經驗上確實會有不足的地方,需要其他老師幫我們補足。而且我們作為一個古裝仙俠劇,會有大量吹風機這樣的在現場營造氣氛的道具,所以也存在現場收音的困難。基於這些原因,我們最後還是用了配音,請到邊江老師來當配音導演,幫我們把控整體聲音表演上的處理,配音演員們也都是強強聯手。

《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陳情令》製片人楊夏:用東方美學,講風骨俠義

《陳情令》角色海報上,標註了配音演員的名字。

澎湃新聞:籌備《陳情令》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體現在哪方面?

楊夏:其實每個項目會遇到的困難都很多,因為要完成一個項目,確實需要太多人為同一件事情,向著同一個方向去努力。對於我們來講可能壓力最大的是觀眾對《陳情令》的期待,甚至我們在拍攝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的熱心網友來到片場,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進入劇組、拍到一些畫面發到網上。這的確給我們的內容創作和拍攝製作帶來了一些麻煩。

我們的劇本創作過程中就一直在改,而拍攝期間,甚至也一直都在不斷地修繕。編劇每天都會與導演、主演不停地溝通,根據具體操作可能遇到的困難做或多或少的調整。這在影視劇創作中很正常,我感覺不應該被拿出來當成事件來討論,所以當時流出的一些東西確實給我們造成了困擾。有些人還認為是官方的營銷手段,其實我們根本不會也沒精力做那麼沒品的事。我們只想努力讓這個劇,變成大家更期待的更好的樣子。如果未來還有機會的話,我希望大家能在內容還沒有成為作品、還在創作期的時候,儘可能多地給予創作者耐心。播出期間,大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我們也都會虛心接受,相信50集播完觀眾會給予這個劇應有的、客觀的評價。

澎湃新聞:林海老師操刀的音樂為《陳情令》增色不少,尤其是主題曲《無羈》備受好評。他本人對這個劇也是十分有愛,跟他的合作是怎樣敲定的?

楊夏:林海老師的作曲風格非常多樣,也能駕馭很多不同類型的音樂,特別是在古裝劇的古風音樂這塊林海老師絕對是大師級的人物了,所以從最開始他就是我們不二的人選。而且我也是從小聽著林海老師的歌長大,所以對他一直都抱有崇敬的心態,不管是前期溝通還是後面一起聽DEMO再到原聲音樂集上線,我們的合作也非常愉快。

《無羈》對《陳情令》來說是比較點睛的一個主題曲,我們在音樂上的設計處理上是希望有接近《笑傲江湖》的感覺,當然要用到魏無羨的笛子和藍忘機的琴。和林海老師溝通時,我們表達了這首曲子包含了幾乎所有人物的恩怨情仇、是非曲直,整體風格要偏向於瀟灑肆意、江湖豪情的想法,最後林海老師交上的成品相信大家也都很喜歡。

澎湃新聞:怎麼看待《陳情令》非常蓬勃的同人產出?

楊夏:我個人還挺高興,這說明《陳情令》在大家的圈子裡面是受到了認可和喜愛的吧?如果實在不喜愛的話,能讓大家開心開心也挺好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