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德陽鐘鼓樓廣場

愚以為,凡是以龍或鳳命名之所,估計都有些靈氣,這就是玉皇觀選址東山的緣故吧。道家修身養性,極講究風水,他們選中的青城山、鶴鳴山乃至武都山,都是風景絕佳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一代天師許旌陽的加持,東湖山成了德陽人心目中的聖地。當地政府響應民意,將這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以改造,遂成為今日之東湖山公園。每天早晚,在東湖山健身道上慢跑快走的市民絡繹不絕。也有一些老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打太極拳,他們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般,頗有一些仙風道骨。

"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德陽鐘鼓樓廣場

愚以為,凡是以龍或鳳命名之所,估計都有些靈氣,這就是玉皇觀選址東山的緣故吧。道家修身養性,極講究風水,他們選中的青城山、鶴鳴山乃至武都山,都是風景絕佳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一代天師許旌陽的加持,東湖山成了德陽人心目中的聖地。當地政府響應民意,將這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以改造,遂成為今日之東湖山公園。每天早晚,在東湖山健身道上慢跑快走的市民絡繹不絕。也有一些老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打太極拳,他們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般,頗有一些仙風道骨。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太極拳

下得山來,在鐘鼓樓廣場“大德德厚”的牌坊前面,可見一座漢白玉材質的“月上東山”城市雕塑。一位妙齡少婦側坐在石頭上,右手放在膝蓋上,左手託著一輪彎彎的月亮,眼神裡滿是期盼的目光。當月牙兒從東山後面的地平線緩緩升上來,當銀色的月光灑滿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不知道將會發生多少浪漫的故事。德陽是我國的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有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國企,成天跟機床打交道的德陽人粗獷豪放,這從綿遠河上鋼結構的彩虹橋即可一斑窺豹。而“月上東山”雕塑的出現,好似給一汪沉積的湖水裡投下了一顆石子而泛起陣陣漣漪,德陽這座重裝之都一下子變得溫婉而柔情起來。

"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德陽鐘鼓樓廣場

愚以為,凡是以龍或鳳命名之所,估計都有些靈氣,這就是玉皇觀選址東山的緣故吧。道家修身養性,極講究風水,他們選中的青城山、鶴鳴山乃至武都山,都是風景絕佳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一代天師許旌陽的加持,東湖山成了德陽人心目中的聖地。當地政府響應民意,將這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以改造,遂成為今日之東湖山公園。每天早晚,在東湖山健身道上慢跑快走的市民絡繹不絕。也有一些老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打太極拳,他們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般,頗有一些仙風道骨。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太極拳

下得山來,在鐘鼓樓廣場“大德德厚”的牌坊前面,可見一座漢白玉材質的“月上東山”城市雕塑。一位妙齡少婦側坐在石頭上,右手放在膝蓋上,左手託著一輪彎彎的月亮,眼神裡滿是期盼的目光。當月牙兒從東山後面的地平線緩緩升上來,當銀色的月光灑滿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不知道將會發生多少浪漫的故事。德陽是我國的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有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國企,成天跟機床打交道的德陽人粗獷豪放,這從綿遠河上鋼結構的彩虹橋即可一斑窺豹。而“月上東山”雕塑的出現,好似給一汪沉積的湖水裡投下了一顆石子而泛起陣陣漣漪,德陽這座重裝之都一下子變得溫婉而柔情起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月上東山雕塑

這座雕塑在德陽三十多年了,它已經成了大多數德陽人的共同城市記憶。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和風細雨,她都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看著城市在自己的目光中茁壯成長。提到“月上東山”雕塑,估計很多德陽人都知道。但如果詢問這是哪位雕塑家的作品,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吃雞蛋的時候,並不會去深究這個雞蛋是哪隻母雞下的,它有著怎樣的羽毛,喜歡吃高粱還是玉米?不過,我覺得德陽人還是有必要知道這個雕塑家的名字,他叫葉毓山,就是土生土長的德陽人。再說具體點,是旌陽區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人。

"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德陽鐘鼓樓廣場

愚以為,凡是以龍或鳳命名之所,估計都有些靈氣,這就是玉皇觀選址東山的緣故吧。道家修身養性,極講究風水,他們選中的青城山、鶴鳴山乃至武都山,都是風景絕佳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一代天師許旌陽的加持,東湖山成了德陽人心目中的聖地。當地政府響應民意,將這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以改造,遂成為今日之東湖山公園。每天早晚,在東湖山健身道上慢跑快走的市民絡繹不絕。也有一些老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打太極拳,他們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般,頗有一些仙風道骨。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太極拳

下得山來,在鐘鼓樓廣場“大德德厚”的牌坊前面,可見一座漢白玉材質的“月上東山”城市雕塑。一位妙齡少婦側坐在石頭上,右手放在膝蓋上,左手託著一輪彎彎的月亮,眼神裡滿是期盼的目光。當月牙兒從東山後面的地平線緩緩升上來,當銀色的月光灑滿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不知道將會發生多少浪漫的故事。德陽是我國的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有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國企,成天跟機床打交道的德陽人粗獷豪放,這從綿遠河上鋼結構的彩虹橋即可一斑窺豹。而“月上東山”雕塑的出現,好似給一汪沉積的湖水裡投下了一顆石子而泛起陣陣漣漪,德陽這座重裝之都一下子變得溫婉而柔情起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月上東山雕塑

這座雕塑在德陽三十多年了,它已經成了大多數德陽人的共同城市記憶。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和風細雨,她都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看著城市在自己的目光中茁壯成長。提到“月上東山”雕塑,估計很多德陽人都知道。但如果詢問這是哪位雕塑家的作品,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吃雞蛋的時候,並不會去深究這個雞蛋是哪隻母雞下的,它有著怎樣的羽毛,喜歡吃高粱還是玉米?不過,我覺得德陽人還是有必要知道這個雕塑家的名字,他叫葉毓山,就是土生土長的德陽人。再說具體點,是旌陽區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人。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照

1935年6月,葉毓山出生於柏社鄉雙瓦窯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柏社鄉平川沃野,盛產水稻和小麥,逢年過節家家都釀米酒。兩歲那年,葉毓山的母親陳氏下地勞動,將他關在外婆家的堂屋裡。葉毓山誤飲大量米酒昏厥倒地,全身紫紅。幸而舅舅是中醫且發現和搶救及時,葉毓山得以脫離生命危險。一年後,父親葉重三搬家到柏社鎮上以出售水煙絲為生,葉毓山和兄弟姊妹們得以有求學的機會。7歲時,在柏社鎮讀小學的葉毓山開始師從當地文人畫家羅紹東學習繪畫和書法。童年時代葉毓山就開始逐漸對民間藝術如綿竹門畫、皮影等產生興趣,甚至自己動手製作皮影人物。小學時,父親更是規定他每個月都要畫一幅中國畫。葉毓山還記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舉國歡慶之時柏社鎮舉行盛大的提燈晚會,10歲的他也製作了一個白兔車燈參加遊行。

"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德陽鐘鼓樓廣場

愚以為,凡是以龍或鳳命名之所,估計都有些靈氣,這就是玉皇觀選址東山的緣故吧。道家修身養性,極講究風水,他們選中的青城山、鶴鳴山乃至武都山,都是風景絕佳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一代天師許旌陽的加持,東湖山成了德陽人心目中的聖地。當地政府響應民意,將這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以改造,遂成為今日之東湖山公園。每天早晚,在東湖山健身道上慢跑快走的市民絡繹不絕。也有一些老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打太極拳,他們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般,頗有一些仙風道骨。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太極拳

下得山來,在鐘鼓樓廣場“大德德厚”的牌坊前面,可見一座漢白玉材質的“月上東山”城市雕塑。一位妙齡少婦側坐在石頭上,右手放在膝蓋上,左手託著一輪彎彎的月亮,眼神裡滿是期盼的目光。當月牙兒從東山後面的地平線緩緩升上來,當銀色的月光灑滿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不知道將會發生多少浪漫的故事。德陽是我國的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有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國企,成天跟機床打交道的德陽人粗獷豪放,這從綿遠河上鋼結構的彩虹橋即可一斑窺豹。而“月上東山”雕塑的出現,好似給一汪沉積的湖水裡投下了一顆石子而泛起陣陣漣漪,德陽這座重裝之都一下子變得溫婉而柔情起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月上東山雕塑

這座雕塑在德陽三十多年了,它已經成了大多數德陽人的共同城市記憶。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和風細雨,她都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看著城市在自己的目光中茁壯成長。提到“月上東山”雕塑,估計很多德陽人都知道。但如果詢問這是哪位雕塑家的作品,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吃雞蛋的時候,並不會去深究這個雞蛋是哪隻母雞下的,它有著怎樣的羽毛,喜歡吃高粱還是玉米?不過,我覺得德陽人還是有必要知道這個雕塑家的名字,他叫葉毓山,就是土生土長的德陽人。再說具體點,是旌陽區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人。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照

1935年6月,葉毓山出生於柏社鄉雙瓦窯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柏社鄉平川沃野,盛產水稻和小麥,逢年過節家家都釀米酒。兩歲那年,葉毓山的母親陳氏下地勞動,將他關在外婆家的堂屋裡。葉毓山誤飲大量米酒昏厥倒地,全身紫紅。幸而舅舅是中醫且發現和搶救及時,葉毓山得以脫離生命危險。一年後,父親葉重三搬家到柏社鎮上以出售水煙絲為生,葉毓山和兄弟姊妹們得以有求學的機會。7歲時,在柏社鎮讀小學的葉毓山開始師從當地文人畫家羅紹東學習繪畫和書法。童年時代葉毓山就開始逐漸對民間藝術如綿竹門畫、皮影等產生興趣,甚至自己動手製作皮影人物。小學時,父親更是規定他每個月都要畫一幅中國畫。葉毓山還記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舉國歡慶之時柏社鎮舉行盛大的提燈晚會,10歲的他也製作了一個白兔車燈參加遊行。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作品

1950年,中學畢業的葉毓山徒步70公里走到成都,考取了大名鼎鼎的成都藝術專科學校。抗戰時期,成都藝術專科院校就已教師名流薈萃、學生人才濟濟,張大千、吳作人、葉淺予、關良、劉開渠、雷圭元、龐薰琴等都曾來校任教。16歲的葉毓山只是一個喜歡畫畫的農民的兒子,他是穿著草鞋跨進這座藝術殿堂的。1953年,成都藝術專科學校遷到重慶,改稱“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兩年後再改為“四川美術學院”,葉毓山隨校遷到重慶。

"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德陽鐘鼓樓廣場

愚以為,凡是以龍或鳳命名之所,估計都有些靈氣,這就是玉皇觀選址東山的緣故吧。道家修身養性,極講究風水,他們選中的青城山、鶴鳴山乃至武都山,都是風景絕佳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一代天師許旌陽的加持,東湖山成了德陽人心目中的聖地。當地政府響應民意,將這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以改造,遂成為今日之東湖山公園。每天早晚,在東湖山健身道上慢跑快走的市民絡繹不絕。也有一些老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打太極拳,他們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般,頗有一些仙風道骨。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太極拳

下得山來,在鐘鼓樓廣場“大德德厚”的牌坊前面,可見一座漢白玉材質的“月上東山”城市雕塑。一位妙齡少婦側坐在石頭上,右手放在膝蓋上,左手託著一輪彎彎的月亮,眼神裡滿是期盼的目光。當月牙兒從東山後面的地平線緩緩升上來,當銀色的月光灑滿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不知道將會發生多少浪漫的故事。德陽是我國的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有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國企,成天跟機床打交道的德陽人粗獷豪放,這從綿遠河上鋼結構的彩虹橋即可一斑窺豹。而“月上東山”雕塑的出現,好似給一汪沉積的湖水裡投下了一顆石子而泛起陣陣漣漪,德陽這座重裝之都一下子變得溫婉而柔情起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月上東山雕塑

這座雕塑在德陽三十多年了,它已經成了大多數德陽人的共同城市記憶。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和風細雨,她都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看著城市在自己的目光中茁壯成長。提到“月上東山”雕塑,估計很多德陽人都知道。但如果詢問這是哪位雕塑家的作品,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吃雞蛋的時候,並不會去深究這個雞蛋是哪隻母雞下的,它有著怎樣的羽毛,喜歡吃高粱還是玉米?不過,我覺得德陽人還是有必要知道這個雕塑家的名字,他叫葉毓山,就是土生土長的德陽人。再說具體點,是旌陽區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人。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照

1935年6月,葉毓山出生於柏社鄉雙瓦窯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柏社鄉平川沃野,盛產水稻和小麥,逢年過節家家都釀米酒。兩歲那年,葉毓山的母親陳氏下地勞動,將他關在外婆家的堂屋裡。葉毓山誤飲大量米酒昏厥倒地,全身紫紅。幸而舅舅是中醫且發現和搶救及時,葉毓山得以脫離生命危險。一年後,父親葉重三搬家到柏社鎮上以出售水煙絲為生,葉毓山和兄弟姊妹們得以有求學的機會。7歲時,在柏社鎮讀小學的葉毓山開始師從當地文人畫家羅紹東學習繪畫和書法。童年時代葉毓山就開始逐漸對民間藝術如綿竹門畫、皮影等產生興趣,甚至自己動手製作皮影人物。小學時,父親更是規定他每個月都要畫一幅中國畫。葉毓山還記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舉國歡慶之時柏社鎮舉行盛大的提燈晚會,10歲的他也製作了一個白兔車燈參加遊行。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作品

1950年,中學畢業的葉毓山徒步70公里走到成都,考取了大名鼎鼎的成都藝術專科學校。抗戰時期,成都藝術專科院校就已教師名流薈萃、學生人才濟濟,張大千、吳作人、葉淺予、關良、劉開渠、雷圭元、龐薰琴等都曾來校任教。16歲的葉毓山只是一個喜歡畫畫的農民的兒子,他是穿著草鞋跨進這座藝術殿堂的。1953年,成都藝術專科學校遷到重慶,改稱“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兩年後再改為“四川美術學院”,葉毓山隨校遷到重慶。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陸游

17歲臨摹米開朗基羅的壁畫作品《創世紀》之後,18歲時葉毓山改學雕塑。從此,葉毓山與雕塑打了一輩子交道,逐漸成長為一代雕塑大師。葉毓山195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後成為川美院長。196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生班,是雕塑大師劉開渠的弟子。50餘年來,葉毓山始終謹記著恩師劉開渠的教誨:“藝術,就是不同。”這堪稱所有藝術創造的精髓,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慢慢領悟。其實,齊白石也對弟子說過類似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藝術就是不同,老師只能教你技法,如果你一輩子都只能臨摹名家的作品,就算模仿得再像,也沒有走出自己的路。

"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德陽鐘鼓樓廣場

愚以為,凡是以龍或鳳命名之所,估計都有些靈氣,這就是玉皇觀選址東山的緣故吧。道家修身養性,極講究風水,他們選中的青城山、鶴鳴山乃至武都山,都是風景絕佳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一代天師許旌陽的加持,東湖山成了德陽人心目中的聖地。當地政府響應民意,將這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以改造,遂成為今日之東湖山公園。每天早晚,在東湖山健身道上慢跑快走的市民絡繹不絕。也有一些老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打太極拳,他們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般,頗有一些仙風道骨。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太極拳

下得山來,在鐘鼓樓廣場“大德德厚”的牌坊前面,可見一座漢白玉材質的“月上東山”城市雕塑。一位妙齡少婦側坐在石頭上,右手放在膝蓋上,左手託著一輪彎彎的月亮,眼神裡滿是期盼的目光。當月牙兒從東山後面的地平線緩緩升上來,當銀色的月光灑滿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不知道將會發生多少浪漫的故事。德陽是我國的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有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國企,成天跟機床打交道的德陽人粗獷豪放,這從綿遠河上鋼結構的彩虹橋即可一斑窺豹。而“月上東山”雕塑的出現,好似給一汪沉積的湖水裡投下了一顆石子而泛起陣陣漣漪,德陽這座重裝之都一下子變得溫婉而柔情起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月上東山雕塑

這座雕塑在德陽三十多年了,它已經成了大多數德陽人的共同城市記憶。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和風細雨,她都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看著城市在自己的目光中茁壯成長。提到“月上東山”雕塑,估計很多德陽人都知道。但如果詢問這是哪位雕塑家的作品,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吃雞蛋的時候,並不會去深究這個雞蛋是哪隻母雞下的,它有著怎樣的羽毛,喜歡吃高粱還是玉米?不過,我覺得德陽人還是有必要知道這個雕塑家的名字,他叫葉毓山,就是土生土長的德陽人。再說具體點,是旌陽區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人。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照

1935年6月,葉毓山出生於柏社鄉雙瓦窯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柏社鄉平川沃野,盛產水稻和小麥,逢年過節家家都釀米酒。兩歲那年,葉毓山的母親陳氏下地勞動,將他關在外婆家的堂屋裡。葉毓山誤飲大量米酒昏厥倒地,全身紫紅。幸而舅舅是中醫且發現和搶救及時,葉毓山得以脫離生命危險。一年後,父親葉重三搬家到柏社鎮上以出售水煙絲為生,葉毓山和兄弟姊妹們得以有求學的機會。7歲時,在柏社鎮讀小學的葉毓山開始師從當地文人畫家羅紹東學習繪畫和書法。童年時代葉毓山就開始逐漸對民間藝術如綿竹門畫、皮影等產生興趣,甚至自己動手製作皮影人物。小學時,父親更是規定他每個月都要畫一幅中國畫。葉毓山還記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舉國歡慶之時柏社鎮舉行盛大的提燈晚會,10歲的他也製作了一個白兔車燈參加遊行。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作品

1950年,中學畢業的葉毓山徒步70公里走到成都,考取了大名鼎鼎的成都藝術專科學校。抗戰時期,成都藝術專科院校就已教師名流薈萃、學生人才濟濟,張大千、吳作人、葉淺予、關良、劉開渠、雷圭元、龐薰琴等都曾來校任教。16歲的葉毓山只是一個喜歡畫畫的農民的兒子,他是穿著草鞋跨進這座藝術殿堂的。1953年,成都藝術專科學校遷到重慶,改稱“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兩年後再改為“四川美術學院”,葉毓山隨校遷到重慶。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陸游

17歲臨摹米開朗基羅的壁畫作品《創世紀》之後,18歲時葉毓山改學雕塑。從此,葉毓山與雕塑打了一輩子交道,逐漸成長為一代雕塑大師。葉毓山195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後成為川美院長。196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生班,是雕塑大師劉開渠的弟子。50餘年來,葉毓山始終謹記著恩師劉開渠的教誨:“藝術,就是不同。”這堪稱所有藝術創造的精髓,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慢慢領悟。其實,齊白石也對弟子說過類似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藝術就是不同,老師只能教你技法,如果你一輩子都只能臨摹名家的作品,就算模仿得再像,也沒有走出自己的路。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室

走自己的路,走不同的路,秉承劉開渠先生教誨,葉毓山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代表作有《遵義紅軍烈士紀念碑》等。其中《歌樂山烈士紀念碑》獲全國城市雕塑最佳作品獎,《杜甫》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銅牌獎。1962年完成第一座雕塑《毛主席全身雕像》以來的四十多年時間裡,葉毓山共有一百多座著名雕塑問世。葉毓山的作品涉獵的範圍非常廣,既有反映革命歷史題材,歌頌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品,又有塑造革命領袖人物的雕像;既有重大歷史題材,歌頌中國歷史上光焰四射的大文豪、大詩人的肖像,又有浪漫色彩的作品。德陽的“月山東山”,大概屬於浪漫主義一類吧。

"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德陽鐘鼓樓廣場

愚以為,凡是以龍或鳳命名之所,估計都有些靈氣,這就是玉皇觀選址東山的緣故吧。道家修身養性,極講究風水,他們選中的青城山、鶴鳴山乃至武都山,都是風景絕佳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一代天師許旌陽的加持,東湖山成了德陽人心目中的聖地。當地政府響應民意,將這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以改造,遂成為今日之東湖山公園。每天早晚,在東湖山健身道上慢跑快走的市民絡繹不絕。也有一些老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打太極拳,他們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般,頗有一些仙風道骨。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太極拳

下得山來,在鐘鼓樓廣場“大德德厚”的牌坊前面,可見一座漢白玉材質的“月上東山”城市雕塑。一位妙齡少婦側坐在石頭上,右手放在膝蓋上,左手託著一輪彎彎的月亮,眼神裡滿是期盼的目光。當月牙兒從東山後面的地平線緩緩升上來,當銀色的月光灑滿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不知道將會發生多少浪漫的故事。德陽是我國的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有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國企,成天跟機床打交道的德陽人粗獷豪放,這從綿遠河上鋼結構的彩虹橋即可一斑窺豹。而“月上東山”雕塑的出現,好似給一汪沉積的湖水裡投下了一顆石子而泛起陣陣漣漪,德陽這座重裝之都一下子變得溫婉而柔情起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月上東山雕塑

這座雕塑在德陽三十多年了,它已經成了大多數德陽人的共同城市記憶。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和風細雨,她都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看著城市在自己的目光中茁壯成長。提到“月上東山”雕塑,估計很多德陽人都知道。但如果詢問這是哪位雕塑家的作品,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吃雞蛋的時候,並不會去深究這個雞蛋是哪隻母雞下的,它有著怎樣的羽毛,喜歡吃高粱還是玉米?不過,我覺得德陽人還是有必要知道這個雕塑家的名字,他叫葉毓山,就是土生土長的德陽人。再說具體點,是旌陽區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人。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照

1935年6月,葉毓山出生於柏社鄉雙瓦窯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柏社鄉平川沃野,盛產水稻和小麥,逢年過節家家都釀米酒。兩歲那年,葉毓山的母親陳氏下地勞動,將他關在外婆家的堂屋裡。葉毓山誤飲大量米酒昏厥倒地,全身紫紅。幸而舅舅是中醫且發現和搶救及時,葉毓山得以脫離生命危險。一年後,父親葉重三搬家到柏社鎮上以出售水煙絲為生,葉毓山和兄弟姊妹們得以有求學的機會。7歲時,在柏社鎮讀小學的葉毓山開始師從當地文人畫家羅紹東學習繪畫和書法。童年時代葉毓山就開始逐漸對民間藝術如綿竹門畫、皮影等產生興趣,甚至自己動手製作皮影人物。小學時,父親更是規定他每個月都要畫一幅中國畫。葉毓山還記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舉國歡慶之時柏社鎮舉行盛大的提燈晚會,10歲的他也製作了一個白兔車燈參加遊行。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作品

1950年,中學畢業的葉毓山徒步70公里走到成都,考取了大名鼎鼎的成都藝術專科學校。抗戰時期,成都藝術專科院校就已教師名流薈萃、學生人才濟濟,張大千、吳作人、葉淺予、關良、劉開渠、雷圭元、龐薰琴等都曾來校任教。16歲的葉毓山只是一個喜歡畫畫的農民的兒子,他是穿著草鞋跨進這座藝術殿堂的。1953年,成都藝術專科學校遷到重慶,改稱“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兩年後再改為“四川美術學院”,葉毓山隨校遷到重慶。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陸游

17歲臨摹米開朗基羅的壁畫作品《創世紀》之後,18歲時葉毓山改學雕塑。從此,葉毓山與雕塑打了一輩子交道,逐漸成長為一代雕塑大師。葉毓山195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後成為川美院長。196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生班,是雕塑大師劉開渠的弟子。50餘年來,葉毓山始終謹記著恩師劉開渠的教誨:“藝術,就是不同。”這堪稱所有藝術創造的精髓,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慢慢領悟。其實,齊白石也對弟子說過類似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藝術就是不同,老師只能教你技法,如果你一輩子都只能臨摹名家的作品,就算模仿得再像,也沒有走出自己的路。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室

走自己的路,走不同的路,秉承劉開渠先生教誨,葉毓山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代表作有《遵義紅軍烈士紀念碑》等。其中《歌樂山烈士紀念碑》獲全國城市雕塑最佳作品獎,《杜甫》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銅牌獎。1962年完成第一座雕塑《毛主席全身雕像》以來的四十多年時間裡,葉毓山共有一百多座著名雕塑問世。葉毓山的作品涉獵的範圍非常廣,既有反映革命歷史題材,歌頌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品,又有塑造革命領袖人物的雕像;既有重大歷史題材,歌頌中國歷史上光焰四射的大文豪、大詩人的肖像,又有浪漫色彩的作品。德陽的“月山東山”,大概屬於浪漫主義一類吧。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雕塑家葉毓山

如今,走入北川縣“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我們可在狹長的序廳中看到葉毓山設計創作的大型“山川永紀”青銅浮雕群。這組浮雕群高6米,長45米,是目前全國室內場面最大、體量最大的紀實性浮雕之一。這組浮雕從開始構思到完成雕塑,前後花了兩年多時間。浮雕看起來像連環畫一般,分為7個部分來展現,分別為山崩、地陷、救援、大愛、感恩、重建和新生,講述著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的故事。葉毓山在雕塑中,用了97個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參與抗震救災的人物形象,包括人們熟知的“芭蕾女孩”李月、“吊瓶男孩”李陽、“敬禮男孩”郎錚等人物原型。在雕塑的最後,葉毓山設計了兩位羌族年輕人,充滿希望走向未來,再現我們不怕災難勇敢向前的精神和決心。“人類的歷史是青銅的歷史、石頭的歷史。”經過歲月的洗禮,只有青銅和石頭才能留存下來。葉毓山說,浮雕最初設計是用玻璃鋼,後來還是選用青銅為材質,因為青銅更能恰當表現出浮雕的主題,更能表現這樣重大的歷史題材,同時也表示這段歷史是我們不能忘懷的。

"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德陽鐘鼓樓廣場

愚以為,凡是以龍或鳳命名之所,估計都有些靈氣,這就是玉皇觀選址東山的緣故吧。道家修身養性,極講究風水,他們選中的青城山、鶴鳴山乃至武都山,都是風景絕佳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一代天師許旌陽的加持,東湖山成了德陽人心目中的聖地。當地政府響應民意,將這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以改造,遂成為今日之東湖山公園。每天早晚,在東湖山健身道上慢跑快走的市民絡繹不絕。也有一些老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打太極拳,他們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般,頗有一些仙風道骨。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太極拳

下得山來,在鐘鼓樓廣場“大德德厚”的牌坊前面,可見一座漢白玉材質的“月上東山”城市雕塑。一位妙齡少婦側坐在石頭上,右手放在膝蓋上,左手託著一輪彎彎的月亮,眼神裡滿是期盼的目光。當月牙兒從東山後面的地平線緩緩升上來,當銀色的月光灑滿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不知道將會發生多少浪漫的故事。德陽是我國的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有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國企,成天跟機床打交道的德陽人粗獷豪放,這從綿遠河上鋼結構的彩虹橋即可一斑窺豹。而“月上東山”雕塑的出現,好似給一汪沉積的湖水裡投下了一顆石子而泛起陣陣漣漪,德陽這座重裝之都一下子變得溫婉而柔情起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月上東山雕塑

這座雕塑在德陽三十多年了,它已經成了大多數德陽人的共同城市記憶。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和風細雨,她都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看著城市在自己的目光中茁壯成長。提到“月上東山”雕塑,估計很多德陽人都知道。但如果詢問這是哪位雕塑家的作品,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吃雞蛋的時候,並不會去深究這個雞蛋是哪隻母雞下的,它有著怎樣的羽毛,喜歡吃高粱還是玉米?不過,我覺得德陽人還是有必要知道這個雕塑家的名字,他叫葉毓山,就是土生土長的德陽人。再說具體點,是旌陽區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人。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照

1935年6月,葉毓山出生於柏社鄉雙瓦窯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柏社鄉平川沃野,盛產水稻和小麥,逢年過節家家都釀米酒。兩歲那年,葉毓山的母親陳氏下地勞動,將他關在外婆家的堂屋裡。葉毓山誤飲大量米酒昏厥倒地,全身紫紅。幸而舅舅是中醫且發現和搶救及時,葉毓山得以脫離生命危險。一年後,父親葉重三搬家到柏社鎮上以出售水煙絲為生,葉毓山和兄弟姊妹們得以有求學的機會。7歲時,在柏社鎮讀小學的葉毓山開始師從當地文人畫家羅紹東學習繪畫和書法。童年時代葉毓山就開始逐漸對民間藝術如綿竹門畫、皮影等產生興趣,甚至自己動手製作皮影人物。小學時,父親更是規定他每個月都要畫一幅中國畫。葉毓山還記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舉國歡慶之時柏社鎮舉行盛大的提燈晚會,10歲的他也製作了一個白兔車燈參加遊行。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作品

1950年,中學畢業的葉毓山徒步70公里走到成都,考取了大名鼎鼎的成都藝術專科學校。抗戰時期,成都藝術專科院校就已教師名流薈萃、學生人才濟濟,張大千、吳作人、葉淺予、關良、劉開渠、雷圭元、龐薰琴等都曾來校任教。16歲的葉毓山只是一個喜歡畫畫的農民的兒子,他是穿著草鞋跨進這座藝術殿堂的。1953年,成都藝術專科學校遷到重慶,改稱“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兩年後再改為“四川美術學院”,葉毓山隨校遷到重慶。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陸游

17歲臨摹米開朗基羅的壁畫作品《創世紀》之後,18歲時葉毓山改學雕塑。從此,葉毓山與雕塑打了一輩子交道,逐漸成長為一代雕塑大師。葉毓山195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後成為川美院長。196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生班,是雕塑大師劉開渠的弟子。50餘年來,葉毓山始終謹記著恩師劉開渠的教誨:“藝術,就是不同。”這堪稱所有藝術創造的精髓,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慢慢領悟。其實,齊白石也對弟子說過類似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藝術就是不同,老師只能教你技法,如果你一輩子都只能臨摹名家的作品,就算模仿得再像,也沒有走出自己的路。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室

走自己的路,走不同的路,秉承劉開渠先生教誨,葉毓山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代表作有《遵義紅軍烈士紀念碑》等。其中《歌樂山烈士紀念碑》獲全國城市雕塑最佳作品獎,《杜甫》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銅牌獎。1962年完成第一座雕塑《毛主席全身雕像》以來的四十多年時間裡,葉毓山共有一百多座著名雕塑問世。葉毓山的作品涉獵的範圍非常廣,既有反映革命歷史題材,歌頌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品,又有塑造革命領袖人物的雕像;既有重大歷史題材,歌頌中國歷史上光焰四射的大文豪、大詩人的肖像,又有浪漫色彩的作品。德陽的“月山東山”,大概屬於浪漫主義一類吧。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雕塑家葉毓山

如今,走入北川縣“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我們可在狹長的序廳中看到葉毓山設計創作的大型“山川永紀”青銅浮雕群。這組浮雕群高6米,長45米,是目前全國室內場面最大、體量最大的紀實性浮雕之一。這組浮雕從開始構思到完成雕塑,前後花了兩年多時間。浮雕看起來像連環畫一般,分為7個部分來展現,分別為山崩、地陷、救援、大愛、感恩、重建和新生,講述著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的故事。葉毓山在雕塑中,用了97個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參與抗震救災的人物形象,包括人們熟知的“芭蕾女孩”李月、“吊瓶男孩”李陽、“敬禮男孩”郎錚等人物原型。在雕塑的最後,葉毓山設計了兩位羌族年輕人,充滿希望走向未來,再現我們不怕災難勇敢向前的精神和決心。“人類的歷史是青銅的歷史、石頭的歷史。”經過歲月的洗禮,只有青銅和石頭才能留存下來。葉毓山說,浮雕最初設計是用玻璃鋼,後來還是選用青銅為材質,因為青銅更能恰當表現出浮雕的主題,更能表現這樣重大的歷史題材,同時也表示這段歷史是我們不能忘懷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新生》新北川抗震紀念園主題雕像

可惜,葉毓山先生已經於2017年仙逝了,享年82歲。但是,葉毓山留下的雕塑作品卻成了永恆,將永遠活在國人崇敬的目光中。

葉毓山有個弟弟叫葉毓中,擅長國畫。葉毓中既是畫家又是詩人,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教育家、理論家。他的畫以唐風見長,觀看他的畫彷彿置身唐朝社會,畫中建築、城郭、街市和宮廷,無一不見唐代形象特徵,人物頭飾、服飾、形體姿顏更是唐代審美的表現。最近得到一冊葉毓中所繪的《國畫二十四孝》,讓我分外欣喜。雖然葉毓中是德陽人,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是不可能見著葉毓中本人的。

"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德陽鐘鼓樓廣場

愚以為,凡是以龍或鳳命名之所,估計都有些靈氣,這就是玉皇觀選址東山的緣故吧。道家修身養性,極講究風水,他們選中的青城山、鶴鳴山乃至武都山,都是風景絕佳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一代天師許旌陽的加持,東湖山成了德陽人心目中的聖地。當地政府響應民意,將這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以改造,遂成為今日之東湖山公園。每天早晚,在東湖山健身道上慢跑快走的市民絡繹不絕。也有一些老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打太極拳,他們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般,頗有一些仙風道骨。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太極拳

下得山來,在鐘鼓樓廣場“大德德厚”的牌坊前面,可見一座漢白玉材質的“月上東山”城市雕塑。一位妙齡少婦側坐在石頭上,右手放在膝蓋上,左手託著一輪彎彎的月亮,眼神裡滿是期盼的目光。當月牙兒從東山後面的地平線緩緩升上來,當銀色的月光灑滿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不知道將會發生多少浪漫的故事。德陽是我國的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有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國企,成天跟機床打交道的德陽人粗獷豪放,這從綿遠河上鋼結構的彩虹橋即可一斑窺豹。而“月上東山”雕塑的出現,好似給一汪沉積的湖水裡投下了一顆石子而泛起陣陣漣漪,德陽這座重裝之都一下子變得溫婉而柔情起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月上東山雕塑

這座雕塑在德陽三十多年了,它已經成了大多數德陽人的共同城市記憶。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和風細雨,她都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看著城市在自己的目光中茁壯成長。提到“月上東山”雕塑,估計很多德陽人都知道。但如果詢問這是哪位雕塑家的作品,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吃雞蛋的時候,並不會去深究這個雞蛋是哪隻母雞下的,它有著怎樣的羽毛,喜歡吃高粱還是玉米?不過,我覺得德陽人還是有必要知道這個雕塑家的名字,他叫葉毓山,就是土生土長的德陽人。再說具體點,是旌陽區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人。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照

1935年6月,葉毓山出生於柏社鄉雙瓦窯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柏社鄉平川沃野,盛產水稻和小麥,逢年過節家家都釀米酒。兩歲那年,葉毓山的母親陳氏下地勞動,將他關在外婆家的堂屋裡。葉毓山誤飲大量米酒昏厥倒地,全身紫紅。幸而舅舅是中醫且發現和搶救及時,葉毓山得以脫離生命危險。一年後,父親葉重三搬家到柏社鎮上以出售水煙絲為生,葉毓山和兄弟姊妹們得以有求學的機會。7歲時,在柏社鎮讀小學的葉毓山開始師從當地文人畫家羅紹東學習繪畫和書法。童年時代葉毓山就開始逐漸對民間藝術如綿竹門畫、皮影等產生興趣,甚至自己動手製作皮影人物。小學時,父親更是規定他每個月都要畫一幅中國畫。葉毓山還記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舉國歡慶之時柏社鎮舉行盛大的提燈晚會,10歲的他也製作了一個白兔車燈參加遊行。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作品

1950年,中學畢業的葉毓山徒步70公里走到成都,考取了大名鼎鼎的成都藝術專科學校。抗戰時期,成都藝術專科院校就已教師名流薈萃、學生人才濟濟,張大千、吳作人、葉淺予、關良、劉開渠、雷圭元、龐薰琴等都曾來校任教。16歲的葉毓山只是一個喜歡畫畫的農民的兒子,他是穿著草鞋跨進這座藝術殿堂的。1953年,成都藝術專科學校遷到重慶,改稱“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兩年後再改為“四川美術學院”,葉毓山隨校遷到重慶。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陸游

17歲臨摹米開朗基羅的壁畫作品《創世紀》之後,18歲時葉毓山改學雕塑。從此,葉毓山與雕塑打了一輩子交道,逐漸成長為一代雕塑大師。葉毓山195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後成為川美院長。196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生班,是雕塑大師劉開渠的弟子。50餘年來,葉毓山始終謹記著恩師劉開渠的教誨:“藝術,就是不同。”這堪稱所有藝術創造的精髓,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慢慢領悟。其實,齊白石也對弟子說過類似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藝術就是不同,老師只能教你技法,如果你一輩子都只能臨摹名家的作品,就算模仿得再像,也沒有走出自己的路。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室

走自己的路,走不同的路,秉承劉開渠先生教誨,葉毓山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代表作有《遵義紅軍烈士紀念碑》等。其中《歌樂山烈士紀念碑》獲全國城市雕塑最佳作品獎,《杜甫》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銅牌獎。1962年完成第一座雕塑《毛主席全身雕像》以來的四十多年時間裡,葉毓山共有一百多座著名雕塑問世。葉毓山的作品涉獵的範圍非常廣,既有反映革命歷史題材,歌頌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品,又有塑造革命領袖人物的雕像;既有重大歷史題材,歌頌中國歷史上光焰四射的大文豪、大詩人的肖像,又有浪漫色彩的作品。德陽的“月山東山”,大概屬於浪漫主義一類吧。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雕塑家葉毓山

如今,走入北川縣“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我們可在狹長的序廳中看到葉毓山設計創作的大型“山川永紀”青銅浮雕群。這組浮雕群高6米,長45米,是目前全國室內場面最大、體量最大的紀實性浮雕之一。這組浮雕從開始構思到完成雕塑,前後花了兩年多時間。浮雕看起來像連環畫一般,分為7個部分來展現,分別為山崩、地陷、救援、大愛、感恩、重建和新生,講述著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的故事。葉毓山在雕塑中,用了97個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參與抗震救災的人物形象,包括人們熟知的“芭蕾女孩”李月、“吊瓶男孩”李陽、“敬禮男孩”郎錚等人物原型。在雕塑的最後,葉毓山設計了兩位羌族年輕人,充滿希望走向未來,再現我們不怕災難勇敢向前的精神和決心。“人類的歷史是青銅的歷史、石頭的歷史。”經過歲月的洗禮,只有青銅和石頭才能留存下來。葉毓山說,浮雕最初設計是用玻璃鋼,後來還是選用青銅為材質,因為青銅更能恰當表現出浮雕的主題,更能表現這樣重大的歷史題材,同時也表示這段歷史是我們不能忘懷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新生》新北川抗震紀念園主題雕像

可惜,葉毓山先生已經於2017年仙逝了,享年82歲。但是,葉毓山留下的雕塑作品卻成了永恆,將永遠活在國人崇敬的目光中。

葉毓山有個弟弟叫葉毓中,擅長國畫。葉毓中既是畫家又是詩人,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教育家、理論家。他的畫以唐風見長,觀看他的畫彷彿置身唐朝社會,畫中建築、城郭、街市和宮廷,無一不見唐代形象特徵,人物頭飾、服飾、形體姿顏更是唐代審美的表現。最近得到一冊葉毓中所繪的《國畫二十四孝》,讓我分外欣喜。雖然葉毓中是德陽人,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是不可能見著葉毓中本人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

相比而言,德陽散文學會會長鍾躍進就幸運得多,他說自己一個月內,已經和葉毓中見了四次面,有時在北京,有時在成都。葉毓中和鍾躍進的談話都進行了錄音,今後將成為研究“葉毓山、葉毓中”的重要資料。德陽六縣市區,近四百萬人口,至今在全國範圍內仍然比較活躍的美術家其實不多,而葉毓中就是其中的代表。葉毓中生於1941年,今年已經78歲,及早收集整理“二葉”資料,我覺得鍾躍進還是很有眼光的。

二十四孝,每一孝其實都有一個動情的故事。其中的“一門三孝”,就出自旌陽區孝泉鎮。臨江汲水、湧泉躍鯉、安安送米的故事已經在這塊德孝大地上流傳了近兩千年,其中尊老愛幼的傳統仍然滋養著當地人民。葉毓中在畫冊的後記中談到了作畫的緣由:

"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德陽鐘鼓樓廣場

愚以為,凡是以龍或鳳命名之所,估計都有些靈氣,這就是玉皇觀選址東山的緣故吧。道家修身養性,極講究風水,他們選中的青城山、鶴鳴山乃至武都山,都是風景絕佳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一代天師許旌陽的加持,東湖山成了德陽人心目中的聖地。當地政府響應民意,將這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以改造,遂成為今日之東湖山公園。每天早晚,在東湖山健身道上慢跑快走的市民絡繹不絕。也有一些老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打太極拳,他們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般,頗有一些仙風道骨。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太極拳

下得山來,在鐘鼓樓廣場“大德德厚”的牌坊前面,可見一座漢白玉材質的“月上東山”城市雕塑。一位妙齡少婦側坐在石頭上,右手放在膝蓋上,左手託著一輪彎彎的月亮,眼神裡滿是期盼的目光。當月牙兒從東山後面的地平線緩緩升上來,當銀色的月光灑滿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不知道將會發生多少浪漫的故事。德陽是我國的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有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國企,成天跟機床打交道的德陽人粗獷豪放,這從綿遠河上鋼結構的彩虹橋即可一斑窺豹。而“月上東山”雕塑的出現,好似給一汪沉積的湖水裡投下了一顆石子而泛起陣陣漣漪,德陽這座重裝之都一下子變得溫婉而柔情起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月上東山雕塑

這座雕塑在德陽三十多年了,它已經成了大多數德陽人的共同城市記憶。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和風細雨,她都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看著城市在自己的目光中茁壯成長。提到“月上東山”雕塑,估計很多德陽人都知道。但如果詢問這是哪位雕塑家的作品,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吃雞蛋的時候,並不會去深究這個雞蛋是哪隻母雞下的,它有著怎樣的羽毛,喜歡吃高粱還是玉米?不過,我覺得德陽人還是有必要知道這個雕塑家的名字,他叫葉毓山,就是土生土長的德陽人。再說具體點,是旌陽區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人。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照

1935年6月,葉毓山出生於柏社鄉雙瓦窯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柏社鄉平川沃野,盛產水稻和小麥,逢年過節家家都釀米酒。兩歲那年,葉毓山的母親陳氏下地勞動,將他關在外婆家的堂屋裡。葉毓山誤飲大量米酒昏厥倒地,全身紫紅。幸而舅舅是中醫且發現和搶救及時,葉毓山得以脫離生命危險。一年後,父親葉重三搬家到柏社鎮上以出售水煙絲為生,葉毓山和兄弟姊妹們得以有求學的機會。7歲時,在柏社鎮讀小學的葉毓山開始師從當地文人畫家羅紹東學習繪畫和書法。童年時代葉毓山就開始逐漸對民間藝術如綿竹門畫、皮影等產生興趣,甚至自己動手製作皮影人物。小學時,父親更是規定他每個月都要畫一幅中國畫。葉毓山還記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舉國歡慶之時柏社鎮舉行盛大的提燈晚會,10歲的他也製作了一個白兔車燈參加遊行。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作品

1950年,中學畢業的葉毓山徒步70公里走到成都,考取了大名鼎鼎的成都藝術專科學校。抗戰時期,成都藝術專科院校就已教師名流薈萃、學生人才濟濟,張大千、吳作人、葉淺予、關良、劉開渠、雷圭元、龐薰琴等都曾來校任教。16歲的葉毓山只是一個喜歡畫畫的農民的兒子,他是穿著草鞋跨進這座藝術殿堂的。1953年,成都藝術專科學校遷到重慶,改稱“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兩年後再改為“四川美術學院”,葉毓山隨校遷到重慶。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陸游

17歲臨摹米開朗基羅的壁畫作品《創世紀》之後,18歲時葉毓山改學雕塑。從此,葉毓山與雕塑打了一輩子交道,逐漸成長為一代雕塑大師。葉毓山195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後成為川美院長。196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生班,是雕塑大師劉開渠的弟子。50餘年來,葉毓山始終謹記著恩師劉開渠的教誨:“藝術,就是不同。”這堪稱所有藝術創造的精髓,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慢慢領悟。其實,齊白石也對弟子說過類似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藝術就是不同,老師只能教你技法,如果你一輩子都只能臨摹名家的作品,就算模仿得再像,也沒有走出自己的路。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室

走自己的路,走不同的路,秉承劉開渠先生教誨,葉毓山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代表作有《遵義紅軍烈士紀念碑》等。其中《歌樂山烈士紀念碑》獲全國城市雕塑最佳作品獎,《杜甫》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銅牌獎。1962年完成第一座雕塑《毛主席全身雕像》以來的四十多年時間裡,葉毓山共有一百多座著名雕塑問世。葉毓山的作品涉獵的範圍非常廣,既有反映革命歷史題材,歌頌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品,又有塑造革命領袖人物的雕像;既有重大歷史題材,歌頌中國歷史上光焰四射的大文豪、大詩人的肖像,又有浪漫色彩的作品。德陽的“月山東山”,大概屬於浪漫主義一類吧。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雕塑家葉毓山

如今,走入北川縣“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我們可在狹長的序廳中看到葉毓山設計創作的大型“山川永紀”青銅浮雕群。這組浮雕群高6米,長45米,是目前全國室內場面最大、體量最大的紀實性浮雕之一。這組浮雕從開始構思到完成雕塑,前後花了兩年多時間。浮雕看起來像連環畫一般,分為7個部分來展現,分別為山崩、地陷、救援、大愛、感恩、重建和新生,講述著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的故事。葉毓山在雕塑中,用了97個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參與抗震救災的人物形象,包括人們熟知的“芭蕾女孩”李月、“吊瓶男孩”李陽、“敬禮男孩”郎錚等人物原型。在雕塑的最後,葉毓山設計了兩位羌族年輕人,充滿希望走向未來,再現我們不怕災難勇敢向前的精神和決心。“人類的歷史是青銅的歷史、石頭的歷史。”經過歲月的洗禮,只有青銅和石頭才能留存下來。葉毓山說,浮雕最初設計是用玻璃鋼,後來還是選用青銅為材質,因為青銅更能恰當表現出浮雕的主題,更能表現這樣重大的歷史題材,同時也表示這段歷史是我們不能忘懷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新生》新北川抗震紀念園主題雕像

可惜,葉毓山先生已經於2017年仙逝了,享年82歲。但是,葉毓山留下的雕塑作品卻成了永恆,將永遠活在國人崇敬的目光中。

葉毓山有個弟弟叫葉毓中,擅長國畫。葉毓中既是畫家又是詩人,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教育家、理論家。他的畫以唐風見長,觀看他的畫彷彿置身唐朝社會,畫中建築、城郭、街市和宮廷,無一不見唐代形象特徵,人物頭飾、服飾、形體姿顏更是唐代審美的表現。最近得到一冊葉毓中所繪的《國畫二十四孝》,讓我分外欣喜。雖然葉毓中是德陽人,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是不可能見著葉毓中本人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

相比而言,德陽散文學會會長鍾躍進就幸運得多,他說自己一個月內,已經和葉毓中見了四次面,有時在北京,有時在成都。葉毓中和鍾躍進的談話都進行了錄音,今後將成為研究“葉毓山、葉毓中”的重要資料。德陽六縣市區,近四百萬人口,至今在全國範圍內仍然比較活躍的美術家其實不多,而葉毓中就是其中的代表。葉毓中生於1941年,今年已經78歲,及早收集整理“二葉”資料,我覺得鍾躍進還是很有眼光的。

二十四孝,每一孝其實都有一個動情的故事。其中的“一門三孝”,就出自旌陽區孝泉鎮。臨江汲水、湧泉躍鯉、安安送米的故事已經在這塊德孝大地上流傳了近兩千年,其中尊老愛幼的傳統仍然滋養著當地人民。葉毓中在畫冊的後記中談到了作畫的緣由: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一門三孝雕塑

一次回鄉,忽見新造的德孝文化園,二十四孝重現其中。小輩問孝,同行高聲:“不孝行嗎?”我笑:“孝行嗎?”眾大笑。後來,又有了三孝園、中國德孝城。前時,多位友人間:“可會畫二十四孝?”是考“孝”?是考“畫”?引來久遠的凝思,喚起當時的畫意。沉思先哲箴言,體察人生覺悟,構成《國畫二十四孝》。孝,孝情,猶誠,是責任和擔當的赤誠。問在畫外,答在畫中。

"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德陽鐘鼓樓廣場

愚以為,凡是以龍或鳳命名之所,估計都有些靈氣,這就是玉皇觀選址東山的緣故吧。道家修身養性,極講究風水,他們選中的青城山、鶴鳴山乃至武都山,都是風景絕佳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一代天師許旌陽的加持,東湖山成了德陽人心目中的聖地。當地政府響應民意,將這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以改造,遂成為今日之東湖山公園。每天早晚,在東湖山健身道上慢跑快走的市民絡繹不絕。也有一些老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打太極拳,他們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般,頗有一些仙風道骨。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太極拳

下得山來,在鐘鼓樓廣場“大德德厚”的牌坊前面,可見一座漢白玉材質的“月上東山”城市雕塑。一位妙齡少婦側坐在石頭上,右手放在膝蓋上,左手託著一輪彎彎的月亮,眼神裡滿是期盼的目光。當月牙兒從東山後面的地平線緩緩升上來,當銀色的月光灑滿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不知道將會發生多少浪漫的故事。德陽是我國的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有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國企,成天跟機床打交道的德陽人粗獷豪放,這從綿遠河上鋼結構的彩虹橋即可一斑窺豹。而“月上東山”雕塑的出現,好似給一汪沉積的湖水裡投下了一顆石子而泛起陣陣漣漪,德陽這座重裝之都一下子變得溫婉而柔情起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月上東山雕塑

這座雕塑在德陽三十多年了,它已經成了大多數德陽人的共同城市記憶。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和風細雨,她都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看著城市在自己的目光中茁壯成長。提到“月上東山”雕塑,估計很多德陽人都知道。但如果詢問這是哪位雕塑家的作品,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吃雞蛋的時候,並不會去深究這個雞蛋是哪隻母雞下的,它有著怎樣的羽毛,喜歡吃高粱還是玉米?不過,我覺得德陽人還是有必要知道這個雕塑家的名字,他叫葉毓山,就是土生土長的德陽人。再說具體點,是旌陽區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人。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照

1935年6月,葉毓山出生於柏社鄉雙瓦窯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柏社鄉平川沃野,盛產水稻和小麥,逢年過節家家都釀米酒。兩歲那年,葉毓山的母親陳氏下地勞動,將他關在外婆家的堂屋裡。葉毓山誤飲大量米酒昏厥倒地,全身紫紅。幸而舅舅是中醫且發現和搶救及時,葉毓山得以脫離生命危險。一年後,父親葉重三搬家到柏社鎮上以出售水煙絲為生,葉毓山和兄弟姊妹們得以有求學的機會。7歲時,在柏社鎮讀小學的葉毓山開始師從當地文人畫家羅紹東學習繪畫和書法。童年時代葉毓山就開始逐漸對民間藝術如綿竹門畫、皮影等產生興趣,甚至自己動手製作皮影人物。小學時,父親更是規定他每個月都要畫一幅中國畫。葉毓山還記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舉國歡慶之時柏社鎮舉行盛大的提燈晚會,10歲的他也製作了一個白兔車燈參加遊行。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作品

1950年,中學畢業的葉毓山徒步70公里走到成都,考取了大名鼎鼎的成都藝術專科學校。抗戰時期,成都藝術專科院校就已教師名流薈萃、學生人才濟濟,張大千、吳作人、葉淺予、關良、劉開渠、雷圭元、龐薰琴等都曾來校任教。16歲的葉毓山只是一個喜歡畫畫的農民的兒子,他是穿著草鞋跨進這座藝術殿堂的。1953年,成都藝術專科學校遷到重慶,改稱“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兩年後再改為“四川美術學院”,葉毓山隨校遷到重慶。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陸游

17歲臨摹米開朗基羅的壁畫作品《創世紀》之後,18歲時葉毓山改學雕塑。從此,葉毓山與雕塑打了一輩子交道,逐漸成長為一代雕塑大師。葉毓山195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後成為川美院長。196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生班,是雕塑大師劉開渠的弟子。50餘年來,葉毓山始終謹記著恩師劉開渠的教誨:“藝術,就是不同。”這堪稱所有藝術創造的精髓,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慢慢領悟。其實,齊白石也對弟子說過類似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藝術就是不同,老師只能教你技法,如果你一輩子都只能臨摹名家的作品,就算模仿得再像,也沒有走出自己的路。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室

走自己的路,走不同的路,秉承劉開渠先生教誨,葉毓山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代表作有《遵義紅軍烈士紀念碑》等。其中《歌樂山烈士紀念碑》獲全國城市雕塑最佳作品獎,《杜甫》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銅牌獎。1962年完成第一座雕塑《毛主席全身雕像》以來的四十多年時間裡,葉毓山共有一百多座著名雕塑問世。葉毓山的作品涉獵的範圍非常廣,既有反映革命歷史題材,歌頌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品,又有塑造革命領袖人物的雕像;既有重大歷史題材,歌頌中國歷史上光焰四射的大文豪、大詩人的肖像,又有浪漫色彩的作品。德陽的“月山東山”,大概屬於浪漫主義一類吧。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雕塑家葉毓山

如今,走入北川縣“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我們可在狹長的序廳中看到葉毓山設計創作的大型“山川永紀”青銅浮雕群。這組浮雕群高6米,長45米,是目前全國室內場面最大、體量最大的紀實性浮雕之一。這組浮雕從開始構思到完成雕塑,前後花了兩年多時間。浮雕看起來像連環畫一般,分為7個部分來展現,分別為山崩、地陷、救援、大愛、感恩、重建和新生,講述著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的故事。葉毓山在雕塑中,用了97個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參與抗震救災的人物形象,包括人們熟知的“芭蕾女孩”李月、“吊瓶男孩”李陽、“敬禮男孩”郎錚等人物原型。在雕塑的最後,葉毓山設計了兩位羌族年輕人,充滿希望走向未來,再現我們不怕災難勇敢向前的精神和決心。“人類的歷史是青銅的歷史、石頭的歷史。”經過歲月的洗禮,只有青銅和石頭才能留存下來。葉毓山說,浮雕最初設計是用玻璃鋼,後來還是選用青銅為材質,因為青銅更能恰當表現出浮雕的主題,更能表現這樣重大的歷史題材,同時也表示這段歷史是我們不能忘懷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新生》新北川抗震紀念園主題雕像

可惜,葉毓山先生已經於2017年仙逝了,享年82歲。但是,葉毓山留下的雕塑作品卻成了永恆,將永遠活在國人崇敬的目光中。

葉毓山有個弟弟叫葉毓中,擅長國畫。葉毓中既是畫家又是詩人,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教育家、理論家。他的畫以唐風見長,觀看他的畫彷彿置身唐朝社會,畫中建築、城郭、街市和宮廷,無一不見唐代形象特徵,人物頭飾、服飾、形體姿顏更是唐代審美的表現。最近得到一冊葉毓中所繪的《國畫二十四孝》,讓我分外欣喜。雖然葉毓中是德陽人,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是不可能見著葉毓中本人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

相比而言,德陽散文學會會長鍾躍進就幸運得多,他說自己一個月內,已經和葉毓中見了四次面,有時在北京,有時在成都。葉毓中和鍾躍進的談話都進行了錄音,今後將成為研究“葉毓山、葉毓中”的重要資料。德陽六縣市區,近四百萬人口,至今在全國範圍內仍然比較活躍的美術家其實不多,而葉毓中就是其中的代表。葉毓中生於1941年,今年已經78歲,及早收集整理“二葉”資料,我覺得鍾躍進還是很有眼光的。

二十四孝,每一孝其實都有一個動情的故事。其中的“一門三孝”,就出自旌陽區孝泉鎮。臨江汲水、湧泉躍鯉、安安送米的故事已經在這塊德孝大地上流傳了近兩千年,其中尊老愛幼的傳統仍然滋養著當地人民。葉毓中在畫冊的後記中談到了作畫的緣由: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一門三孝雕塑

一次回鄉,忽見新造的德孝文化園,二十四孝重現其中。小輩問孝,同行高聲:“不孝行嗎?”我笑:“孝行嗎?”眾大笑。後來,又有了三孝園、中國德孝城。前時,多位友人間:“可會畫二十四孝?”是考“孝”?是考“畫”?引來久遠的凝思,喚起當時的畫意。沉思先哲箴言,體察人生覺悟,構成《國畫二十四孝》。孝,孝情,猶誠,是責任和擔當的赤誠。問在畫外,答在畫中。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唐風圖》

我特意翻看了葉毓中所繪的“一門三孝”,媳婦龐三春在廚房裡做好了兩尾鯉魚,正要端給婆婆享用。父親姜詩和安安正攙扶著拄著柺杖的婆婆過來品嚐。簡陋的廚房裡,擺放著鍋碗瓢盆和南瓜、冬瓜,院子中一樹桃花開得正繁,似乎能聞到滿樹的花香。這是一個多麼和諧的家庭啊!我不明白,這個婆婆為什麼要聽信讒言,將龐三春逐出家門。每天吃兩尾鯉魚,即便是物質生活已很寬裕的今天,很多家庭也達不到,更別說東漢時期的姜詩家了。可恨的是,婆婆趕龐三春出門時,作為丈夫的姜詩竟然毫無作為,而龐三春也沒有絲毫怨言。可見,有時候封建禮法是毫無人情味兒的。

"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德陽鐘鼓樓廣場

愚以為,凡是以龍或鳳命名之所,估計都有些靈氣,這就是玉皇觀選址東山的緣故吧。道家修身養性,極講究風水,他們選中的青城山、鶴鳴山乃至武都山,都是風景絕佳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一代天師許旌陽的加持,東湖山成了德陽人心目中的聖地。當地政府響應民意,將這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以改造,遂成為今日之東湖山公園。每天早晚,在東湖山健身道上慢跑快走的市民絡繹不絕。也有一些老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打太極拳,他們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般,頗有一些仙風道骨。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太極拳

下得山來,在鐘鼓樓廣場“大德德厚”的牌坊前面,可見一座漢白玉材質的“月上東山”城市雕塑。一位妙齡少婦側坐在石頭上,右手放在膝蓋上,左手託著一輪彎彎的月亮,眼神裡滿是期盼的目光。當月牙兒從東山後面的地平線緩緩升上來,當銀色的月光灑滿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不知道將會發生多少浪漫的故事。德陽是我國的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有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國企,成天跟機床打交道的德陽人粗獷豪放,這從綿遠河上鋼結構的彩虹橋即可一斑窺豹。而“月上東山”雕塑的出現,好似給一汪沉積的湖水裡投下了一顆石子而泛起陣陣漣漪,德陽這座重裝之都一下子變得溫婉而柔情起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月上東山雕塑

這座雕塑在德陽三十多年了,它已經成了大多數德陽人的共同城市記憶。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和風細雨,她都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看著城市在自己的目光中茁壯成長。提到“月上東山”雕塑,估計很多德陽人都知道。但如果詢問這是哪位雕塑家的作品,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吃雞蛋的時候,並不會去深究這個雞蛋是哪隻母雞下的,它有著怎樣的羽毛,喜歡吃高粱還是玉米?不過,我覺得德陽人還是有必要知道這個雕塑家的名字,他叫葉毓山,就是土生土長的德陽人。再說具體點,是旌陽區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人。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照

1935年6月,葉毓山出生於柏社鄉雙瓦窯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柏社鄉平川沃野,盛產水稻和小麥,逢年過節家家都釀米酒。兩歲那年,葉毓山的母親陳氏下地勞動,將他關在外婆家的堂屋裡。葉毓山誤飲大量米酒昏厥倒地,全身紫紅。幸而舅舅是中醫且發現和搶救及時,葉毓山得以脫離生命危險。一年後,父親葉重三搬家到柏社鎮上以出售水煙絲為生,葉毓山和兄弟姊妹們得以有求學的機會。7歲時,在柏社鎮讀小學的葉毓山開始師從當地文人畫家羅紹東學習繪畫和書法。童年時代葉毓山就開始逐漸對民間藝術如綿竹門畫、皮影等產生興趣,甚至自己動手製作皮影人物。小學時,父親更是規定他每個月都要畫一幅中國畫。葉毓山還記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舉國歡慶之時柏社鎮舉行盛大的提燈晚會,10歲的他也製作了一個白兔車燈參加遊行。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作品

1950年,中學畢業的葉毓山徒步70公里走到成都,考取了大名鼎鼎的成都藝術專科學校。抗戰時期,成都藝術專科院校就已教師名流薈萃、學生人才濟濟,張大千、吳作人、葉淺予、關良、劉開渠、雷圭元、龐薰琴等都曾來校任教。16歲的葉毓山只是一個喜歡畫畫的農民的兒子,他是穿著草鞋跨進這座藝術殿堂的。1953年,成都藝術專科學校遷到重慶,改稱“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兩年後再改為“四川美術學院”,葉毓山隨校遷到重慶。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陸游

17歲臨摹米開朗基羅的壁畫作品《創世紀》之後,18歲時葉毓山改學雕塑。從此,葉毓山與雕塑打了一輩子交道,逐漸成長為一代雕塑大師。葉毓山195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後成為川美院長。196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生班,是雕塑大師劉開渠的弟子。50餘年來,葉毓山始終謹記著恩師劉開渠的教誨:“藝術,就是不同。”這堪稱所有藝術創造的精髓,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慢慢領悟。其實,齊白石也對弟子說過類似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藝術就是不同,老師只能教你技法,如果你一輩子都只能臨摹名家的作品,就算模仿得再像,也沒有走出自己的路。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室

走自己的路,走不同的路,秉承劉開渠先生教誨,葉毓山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代表作有《遵義紅軍烈士紀念碑》等。其中《歌樂山烈士紀念碑》獲全國城市雕塑最佳作品獎,《杜甫》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銅牌獎。1962年完成第一座雕塑《毛主席全身雕像》以來的四十多年時間裡,葉毓山共有一百多座著名雕塑問世。葉毓山的作品涉獵的範圍非常廣,既有反映革命歷史題材,歌頌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品,又有塑造革命領袖人物的雕像;既有重大歷史題材,歌頌中國歷史上光焰四射的大文豪、大詩人的肖像,又有浪漫色彩的作品。德陽的“月山東山”,大概屬於浪漫主義一類吧。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雕塑家葉毓山

如今,走入北川縣“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我們可在狹長的序廳中看到葉毓山設計創作的大型“山川永紀”青銅浮雕群。這組浮雕群高6米,長45米,是目前全國室內場面最大、體量最大的紀實性浮雕之一。這組浮雕從開始構思到完成雕塑,前後花了兩年多時間。浮雕看起來像連環畫一般,分為7個部分來展現,分別為山崩、地陷、救援、大愛、感恩、重建和新生,講述著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的故事。葉毓山在雕塑中,用了97個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參與抗震救災的人物形象,包括人們熟知的“芭蕾女孩”李月、“吊瓶男孩”李陽、“敬禮男孩”郎錚等人物原型。在雕塑的最後,葉毓山設計了兩位羌族年輕人,充滿希望走向未來,再現我們不怕災難勇敢向前的精神和決心。“人類的歷史是青銅的歷史、石頭的歷史。”經過歲月的洗禮,只有青銅和石頭才能留存下來。葉毓山說,浮雕最初設計是用玻璃鋼,後來還是選用青銅為材質,因為青銅更能恰當表現出浮雕的主題,更能表現這樣重大的歷史題材,同時也表示這段歷史是我們不能忘懷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新生》新北川抗震紀念園主題雕像

可惜,葉毓山先生已經於2017年仙逝了,享年82歲。但是,葉毓山留下的雕塑作品卻成了永恆,將永遠活在國人崇敬的目光中。

葉毓山有個弟弟叫葉毓中,擅長國畫。葉毓中既是畫家又是詩人,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教育家、理論家。他的畫以唐風見長,觀看他的畫彷彿置身唐朝社會,畫中建築、城郭、街市和宮廷,無一不見唐代形象特徵,人物頭飾、服飾、形體姿顏更是唐代審美的表現。最近得到一冊葉毓中所繪的《國畫二十四孝》,讓我分外欣喜。雖然葉毓中是德陽人,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是不可能見著葉毓中本人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

相比而言,德陽散文學會會長鍾躍進就幸運得多,他說自己一個月內,已經和葉毓中見了四次面,有時在北京,有時在成都。葉毓中和鍾躍進的談話都進行了錄音,今後將成為研究“葉毓山、葉毓中”的重要資料。德陽六縣市區,近四百萬人口,至今在全國範圍內仍然比較活躍的美術家其實不多,而葉毓中就是其中的代表。葉毓中生於1941年,今年已經78歲,及早收集整理“二葉”資料,我覺得鍾躍進還是很有眼光的。

二十四孝,每一孝其實都有一個動情的故事。其中的“一門三孝”,就出自旌陽區孝泉鎮。臨江汲水、湧泉躍鯉、安安送米的故事已經在這塊德孝大地上流傳了近兩千年,其中尊老愛幼的傳統仍然滋養著當地人民。葉毓中在畫冊的後記中談到了作畫的緣由: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一門三孝雕塑

一次回鄉,忽見新造的德孝文化園,二十四孝重現其中。小輩問孝,同行高聲:“不孝行嗎?”我笑:“孝行嗎?”眾大笑。後來,又有了三孝園、中國德孝城。前時,多位友人間:“可會畫二十四孝?”是考“孝”?是考“畫”?引來久遠的凝思,喚起當時的畫意。沉思先哲箴言,體察人生覺悟,構成《國畫二十四孝》。孝,孝情,猶誠,是責任和擔當的赤誠。問在畫外,答在畫中。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唐風圖》

我特意翻看了葉毓中所繪的“一門三孝”,媳婦龐三春在廚房裡做好了兩尾鯉魚,正要端給婆婆享用。父親姜詩和安安正攙扶著拄著柺杖的婆婆過來品嚐。簡陋的廚房裡,擺放著鍋碗瓢盆和南瓜、冬瓜,院子中一樹桃花開得正繁,似乎能聞到滿樹的花香。這是一個多麼和諧的家庭啊!我不明白,這個婆婆為什麼要聽信讒言,將龐三春逐出家門。每天吃兩尾鯉魚,即便是物質生活已很寬裕的今天,很多家庭也達不到,更別說東漢時期的姜詩家了。可恨的是,婆婆趕龐三春出門時,作為丈夫的姜詩竟然毫無作為,而龐三春也沒有絲毫怨言。可見,有時候封建禮法是毫無人情味兒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柏隆鎮街景

跟旌陽區的其他鄉鎮相比,柏隆鎮是幸運的,因為在這座小鎮上,竟然走出了兩位馳名中外的美術大師,而且兩人還是同胞兄弟,這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兩鄉都有鄉場,由於都是縣境交匯處,兩個鄉場均是遠近聞名的大場鎮。每逢場期,四里八鄉的鄉親都來趕場,農民出售家畜家禽和糧食,採買衣帽鞋襪和農具。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柏社場鎮,街道古樸實用,趕場的人從上場穿過中場到下場,即或是下雨天都不會淋溼衣裳。街道兩邊的住戶大多是商戶,前店後院格局。屋簷向街心伸出約兩米長,俗稱燕兒窩。一家家商戶的燕兒窩連接起來,就形成了能遮雨水和太陽的風雨走廊。這種走廊方便了趕場者,也方便了商戶自己。大家都知道柏社鎮商戶善待顧客,於是更多的商販和農民紛至沓來。到了逢場天,街上推雞公車的、挑籮筐的、背背篼的絡繹不絕,摩肩接踵。人流量就意味著商機,哪怕你在柏社鎮支個餅子攤攤,也比單純在鄉村種糧食收入高。

"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德陽鐘鼓樓廣場

愚以為,凡是以龍或鳳命名之所,估計都有些靈氣,這就是玉皇觀選址東山的緣故吧。道家修身養性,極講究風水,他們選中的青城山、鶴鳴山乃至武都山,都是風景絕佳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一代天師許旌陽的加持,東湖山成了德陽人心目中的聖地。當地政府響應民意,將這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以改造,遂成為今日之東湖山公園。每天早晚,在東湖山健身道上慢跑快走的市民絡繹不絕。也有一些老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打太極拳,他們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般,頗有一些仙風道骨。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太極拳

下得山來,在鐘鼓樓廣場“大德德厚”的牌坊前面,可見一座漢白玉材質的“月上東山”城市雕塑。一位妙齡少婦側坐在石頭上,右手放在膝蓋上,左手託著一輪彎彎的月亮,眼神裡滿是期盼的目光。當月牙兒從東山後面的地平線緩緩升上來,當銀色的月光灑滿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不知道將會發生多少浪漫的故事。德陽是我國的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有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國企,成天跟機床打交道的德陽人粗獷豪放,這從綿遠河上鋼結構的彩虹橋即可一斑窺豹。而“月上東山”雕塑的出現,好似給一汪沉積的湖水裡投下了一顆石子而泛起陣陣漣漪,德陽這座重裝之都一下子變得溫婉而柔情起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月上東山雕塑

這座雕塑在德陽三十多年了,它已經成了大多數德陽人的共同城市記憶。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和風細雨,她都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看著城市在自己的目光中茁壯成長。提到“月上東山”雕塑,估計很多德陽人都知道。但如果詢問這是哪位雕塑家的作品,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吃雞蛋的時候,並不會去深究這個雞蛋是哪隻母雞下的,它有著怎樣的羽毛,喜歡吃高粱還是玉米?不過,我覺得德陽人還是有必要知道這個雕塑家的名字,他叫葉毓山,就是土生土長的德陽人。再說具體點,是旌陽區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人。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照

1935年6月,葉毓山出生於柏社鄉雙瓦窯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柏社鄉平川沃野,盛產水稻和小麥,逢年過節家家都釀米酒。兩歲那年,葉毓山的母親陳氏下地勞動,將他關在外婆家的堂屋裡。葉毓山誤飲大量米酒昏厥倒地,全身紫紅。幸而舅舅是中醫且發現和搶救及時,葉毓山得以脫離生命危險。一年後,父親葉重三搬家到柏社鎮上以出售水煙絲為生,葉毓山和兄弟姊妹們得以有求學的機會。7歲時,在柏社鎮讀小學的葉毓山開始師從當地文人畫家羅紹東學習繪畫和書法。童年時代葉毓山就開始逐漸對民間藝術如綿竹門畫、皮影等產生興趣,甚至自己動手製作皮影人物。小學時,父親更是規定他每個月都要畫一幅中國畫。葉毓山還記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舉國歡慶之時柏社鎮舉行盛大的提燈晚會,10歲的他也製作了一個白兔車燈參加遊行。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作品

1950年,中學畢業的葉毓山徒步70公里走到成都,考取了大名鼎鼎的成都藝術專科學校。抗戰時期,成都藝術專科院校就已教師名流薈萃、學生人才濟濟,張大千、吳作人、葉淺予、關良、劉開渠、雷圭元、龐薰琴等都曾來校任教。16歲的葉毓山只是一個喜歡畫畫的農民的兒子,他是穿著草鞋跨進這座藝術殿堂的。1953年,成都藝術專科學校遷到重慶,改稱“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兩年後再改為“四川美術學院”,葉毓山隨校遷到重慶。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陸游

17歲臨摹米開朗基羅的壁畫作品《創世紀》之後,18歲時葉毓山改學雕塑。從此,葉毓山與雕塑打了一輩子交道,逐漸成長為一代雕塑大師。葉毓山195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後成為川美院長。196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生班,是雕塑大師劉開渠的弟子。50餘年來,葉毓山始終謹記著恩師劉開渠的教誨:“藝術,就是不同。”這堪稱所有藝術創造的精髓,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慢慢領悟。其實,齊白石也對弟子說過類似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藝術就是不同,老師只能教你技法,如果你一輩子都只能臨摹名家的作品,就算模仿得再像,也沒有走出自己的路。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室

走自己的路,走不同的路,秉承劉開渠先生教誨,葉毓山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代表作有《遵義紅軍烈士紀念碑》等。其中《歌樂山烈士紀念碑》獲全國城市雕塑最佳作品獎,《杜甫》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銅牌獎。1962年完成第一座雕塑《毛主席全身雕像》以來的四十多年時間裡,葉毓山共有一百多座著名雕塑問世。葉毓山的作品涉獵的範圍非常廣,既有反映革命歷史題材,歌頌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品,又有塑造革命領袖人物的雕像;既有重大歷史題材,歌頌中國歷史上光焰四射的大文豪、大詩人的肖像,又有浪漫色彩的作品。德陽的“月山東山”,大概屬於浪漫主義一類吧。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雕塑家葉毓山

如今,走入北川縣“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我們可在狹長的序廳中看到葉毓山設計創作的大型“山川永紀”青銅浮雕群。這組浮雕群高6米,長45米,是目前全國室內場面最大、體量最大的紀實性浮雕之一。這組浮雕從開始構思到完成雕塑,前後花了兩年多時間。浮雕看起來像連環畫一般,分為7個部分來展現,分別為山崩、地陷、救援、大愛、感恩、重建和新生,講述著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的故事。葉毓山在雕塑中,用了97個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參與抗震救災的人物形象,包括人們熟知的“芭蕾女孩”李月、“吊瓶男孩”李陽、“敬禮男孩”郎錚等人物原型。在雕塑的最後,葉毓山設計了兩位羌族年輕人,充滿希望走向未來,再現我們不怕災難勇敢向前的精神和決心。“人類的歷史是青銅的歷史、石頭的歷史。”經過歲月的洗禮,只有青銅和石頭才能留存下來。葉毓山說,浮雕最初設計是用玻璃鋼,後來還是選用青銅為材質,因為青銅更能恰當表現出浮雕的主題,更能表現這樣重大的歷史題材,同時也表示這段歷史是我們不能忘懷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新生》新北川抗震紀念園主題雕像

可惜,葉毓山先生已經於2017年仙逝了,享年82歲。但是,葉毓山留下的雕塑作品卻成了永恆,將永遠活在國人崇敬的目光中。

葉毓山有個弟弟叫葉毓中,擅長國畫。葉毓中既是畫家又是詩人,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教育家、理論家。他的畫以唐風見長,觀看他的畫彷彿置身唐朝社會,畫中建築、城郭、街市和宮廷,無一不見唐代形象特徵,人物頭飾、服飾、形體姿顏更是唐代審美的表現。最近得到一冊葉毓中所繪的《國畫二十四孝》,讓我分外欣喜。雖然葉毓中是德陽人,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是不可能見著葉毓中本人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

相比而言,德陽散文學會會長鍾躍進就幸運得多,他說自己一個月內,已經和葉毓中見了四次面,有時在北京,有時在成都。葉毓中和鍾躍進的談話都進行了錄音,今後將成為研究“葉毓山、葉毓中”的重要資料。德陽六縣市區,近四百萬人口,至今在全國範圍內仍然比較活躍的美術家其實不多,而葉毓中就是其中的代表。葉毓中生於1941年,今年已經78歲,及早收集整理“二葉”資料,我覺得鍾躍進還是很有眼光的。

二十四孝,每一孝其實都有一個動情的故事。其中的“一門三孝”,就出自旌陽區孝泉鎮。臨江汲水、湧泉躍鯉、安安送米的故事已經在這塊德孝大地上流傳了近兩千年,其中尊老愛幼的傳統仍然滋養著當地人民。葉毓中在畫冊的後記中談到了作畫的緣由: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一門三孝雕塑

一次回鄉,忽見新造的德孝文化園,二十四孝重現其中。小輩問孝,同行高聲:“不孝行嗎?”我笑:“孝行嗎?”眾大笑。後來,又有了三孝園、中國德孝城。前時,多位友人間:“可會畫二十四孝?”是考“孝”?是考“畫”?引來久遠的凝思,喚起當時的畫意。沉思先哲箴言,體察人生覺悟,構成《國畫二十四孝》。孝,孝情,猶誠,是責任和擔當的赤誠。問在畫外,答在畫中。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唐風圖》

我特意翻看了葉毓中所繪的“一門三孝”,媳婦龐三春在廚房裡做好了兩尾鯉魚,正要端給婆婆享用。父親姜詩和安安正攙扶著拄著柺杖的婆婆過來品嚐。簡陋的廚房裡,擺放著鍋碗瓢盆和南瓜、冬瓜,院子中一樹桃花開得正繁,似乎能聞到滿樹的花香。這是一個多麼和諧的家庭啊!我不明白,這個婆婆為什麼要聽信讒言,將龐三春逐出家門。每天吃兩尾鯉魚,即便是物質生活已很寬裕的今天,很多家庭也達不到,更別說東漢時期的姜詩家了。可恨的是,婆婆趕龐三春出門時,作為丈夫的姜詩竟然毫無作為,而龐三春也沒有絲毫怨言。可見,有時候封建禮法是毫無人情味兒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柏隆鎮街景

跟旌陽區的其他鄉鎮相比,柏隆鎮是幸運的,因為在這座小鎮上,竟然走出了兩位馳名中外的美術大師,而且兩人還是同胞兄弟,這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兩鄉都有鄉場,由於都是縣境交匯處,兩個鄉場均是遠近聞名的大場鎮。每逢場期,四里八鄉的鄉親都來趕場,農民出售家畜家禽和糧食,採買衣帽鞋襪和農具。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柏社場鎮,街道古樸實用,趕場的人從上場穿過中場到下場,即或是下雨天都不會淋溼衣裳。街道兩邊的住戶大多是商戶,前店後院格局。屋簷向街心伸出約兩米長,俗稱燕兒窩。一家家商戶的燕兒窩連接起來,就形成了能遮雨水和太陽的風雨走廊。這種走廊方便了趕場者,也方便了商戶自己。大家都知道柏社鎮商戶善待顧客,於是更多的商販和農民紛至沓來。到了逢場天,街上推雞公車的、挑籮筐的、背背篼的絡繹不絕,摩肩接踵。人流量就意味著商機,哪怕你在柏社鎮支個餅子攤攤,也比單純在鄉村種糧食收入高。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鄉村逢場

柏社鎮的商鋪都是鋪板門。早上開門,一扇扇鋪板從門槽裡取出來按順序放好,傍晚打烊時再一扇扇合上去,老闆每天周而復始,重複著一輩輩商賈的程式化動作。合上鋪板,如果不看門前招牌,你根本不知道這家商鋪是幹什麼。但是打開鋪板,你就會驚歎原來柏社鎮還藏著這麼多玄機。那些川菜館、小食店、燒臘攤、京果鋪、燒房、肉案、雜貨店、中藥房、水煙鋪、縫紉鋪、鞋鋪、木器鋪、鐵匠鋪、棺材鋪、紙貨鋪等,一股腦兒地呈現著你面前,宛如變戲法一般。

站在柏社鎮如今頗為沉寂的街面上,你似乎還能聽見店小二的吆喝聲:“哥子,裡面請!幾位吃點啥,本店今天有蒸牛肉蒸燒白蒸排骨燉蹄花,各式涼菜炒菜……”你剛剛進店在桌子邊坐下來,還沒有說吃什麼,店小二就用毛巾將桌面順勢一抹,然後在各人面前擺上一碗紅白茶。店小二如此熱情,大家自然不便說什麼,於是一樁小生意就做成了。

"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德陽鐘鼓樓廣場

愚以為,凡是以龍或鳳命名之所,估計都有些靈氣,這就是玉皇觀選址東山的緣故吧。道家修身養性,極講究風水,他們選中的青城山、鶴鳴山乃至武都山,都是風景絕佳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一代天師許旌陽的加持,東湖山成了德陽人心目中的聖地。當地政府響應民意,將這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以改造,遂成為今日之東湖山公園。每天早晚,在東湖山健身道上慢跑快走的市民絡繹不絕。也有一些老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打太極拳,他們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般,頗有一些仙風道骨。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太極拳

下得山來,在鐘鼓樓廣場“大德德厚”的牌坊前面,可見一座漢白玉材質的“月上東山”城市雕塑。一位妙齡少婦側坐在石頭上,右手放在膝蓋上,左手託著一輪彎彎的月亮,眼神裡滿是期盼的目光。當月牙兒從東山後面的地平線緩緩升上來,當銀色的月光灑滿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不知道將會發生多少浪漫的故事。德陽是我國的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有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國企,成天跟機床打交道的德陽人粗獷豪放,這從綿遠河上鋼結構的彩虹橋即可一斑窺豹。而“月上東山”雕塑的出現,好似給一汪沉積的湖水裡投下了一顆石子而泛起陣陣漣漪,德陽這座重裝之都一下子變得溫婉而柔情起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月上東山雕塑

這座雕塑在德陽三十多年了,它已經成了大多數德陽人的共同城市記憶。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和風細雨,她都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看著城市在自己的目光中茁壯成長。提到“月上東山”雕塑,估計很多德陽人都知道。但如果詢問這是哪位雕塑家的作品,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吃雞蛋的時候,並不會去深究這個雞蛋是哪隻母雞下的,它有著怎樣的羽毛,喜歡吃高粱還是玉米?不過,我覺得德陽人還是有必要知道這個雕塑家的名字,他叫葉毓山,就是土生土長的德陽人。再說具體點,是旌陽區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人。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照

1935年6月,葉毓山出生於柏社鄉雙瓦窯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柏社鄉平川沃野,盛產水稻和小麥,逢年過節家家都釀米酒。兩歲那年,葉毓山的母親陳氏下地勞動,將他關在外婆家的堂屋裡。葉毓山誤飲大量米酒昏厥倒地,全身紫紅。幸而舅舅是中醫且發現和搶救及時,葉毓山得以脫離生命危險。一年後,父親葉重三搬家到柏社鎮上以出售水煙絲為生,葉毓山和兄弟姊妹們得以有求學的機會。7歲時,在柏社鎮讀小學的葉毓山開始師從當地文人畫家羅紹東學習繪畫和書法。童年時代葉毓山就開始逐漸對民間藝術如綿竹門畫、皮影等產生興趣,甚至自己動手製作皮影人物。小學時,父親更是規定他每個月都要畫一幅中國畫。葉毓山還記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舉國歡慶之時柏社鎮舉行盛大的提燈晚會,10歲的他也製作了一個白兔車燈參加遊行。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作品

1950年,中學畢業的葉毓山徒步70公里走到成都,考取了大名鼎鼎的成都藝術專科學校。抗戰時期,成都藝術專科院校就已教師名流薈萃、學生人才濟濟,張大千、吳作人、葉淺予、關良、劉開渠、雷圭元、龐薰琴等都曾來校任教。16歲的葉毓山只是一個喜歡畫畫的農民的兒子,他是穿著草鞋跨進這座藝術殿堂的。1953年,成都藝術專科學校遷到重慶,改稱“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兩年後再改為“四川美術學院”,葉毓山隨校遷到重慶。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陸游

17歲臨摹米開朗基羅的壁畫作品《創世紀》之後,18歲時葉毓山改學雕塑。從此,葉毓山與雕塑打了一輩子交道,逐漸成長為一代雕塑大師。葉毓山195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後成為川美院長。196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生班,是雕塑大師劉開渠的弟子。50餘年來,葉毓山始終謹記著恩師劉開渠的教誨:“藝術,就是不同。”這堪稱所有藝術創造的精髓,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慢慢領悟。其實,齊白石也對弟子說過類似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藝術就是不同,老師只能教你技法,如果你一輩子都只能臨摹名家的作品,就算模仿得再像,也沒有走出自己的路。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室

走自己的路,走不同的路,秉承劉開渠先生教誨,葉毓山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代表作有《遵義紅軍烈士紀念碑》等。其中《歌樂山烈士紀念碑》獲全國城市雕塑最佳作品獎,《杜甫》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銅牌獎。1962年完成第一座雕塑《毛主席全身雕像》以來的四十多年時間裡,葉毓山共有一百多座著名雕塑問世。葉毓山的作品涉獵的範圍非常廣,既有反映革命歷史題材,歌頌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品,又有塑造革命領袖人物的雕像;既有重大歷史題材,歌頌中國歷史上光焰四射的大文豪、大詩人的肖像,又有浪漫色彩的作品。德陽的“月山東山”,大概屬於浪漫主義一類吧。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雕塑家葉毓山

如今,走入北川縣“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我們可在狹長的序廳中看到葉毓山設計創作的大型“山川永紀”青銅浮雕群。這組浮雕群高6米,長45米,是目前全國室內場面最大、體量最大的紀實性浮雕之一。這組浮雕從開始構思到完成雕塑,前後花了兩年多時間。浮雕看起來像連環畫一般,分為7個部分來展現,分別為山崩、地陷、救援、大愛、感恩、重建和新生,講述著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的故事。葉毓山在雕塑中,用了97個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參與抗震救災的人物形象,包括人們熟知的“芭蕾女孩”李月、“吊瓶男孩”李陽、“敬禮男孩”郎錚等人物原型。在雕塑的最後,葉毓山設計了兩位羌族年輕人,充滿希望走向未來,再現我們不怕災難勇敢向前的精神和決心。“人類的歷史是青銅的歷史、石頭的歷史。”經過歲月的洗禮,只有青銅和石頭才能留存下來。葉毓山說,浮雕最初設計是用玻璃鋼,後來還是選用青銅為材質,因為青銅更能恰當表現出浮雕的主題,更能表現這樣重大的歷史題材,同時也表示這段歷史是我們不能忘懷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新生》新北川抗震紀念園主題雕像

可惜,葉毓山先生已經於2017年仙逝了,享年82歲。但是,葉毓山留下的雕塑作品卻成了永恆,將永遠活在國人崇敬的目光中。

葉毓山有個弟弟叫葉毓中,擅長國畫。葉毓中既是畫家又是詩人,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教育家、理論家。他的畫以唐風見長,觀看他的畫彷彿置身唐朝社會,畫中建築、城郭、街市和宮廷,無一不見唐代形象特徵,人物頭飾、服飾、形體姿顏更是唐代審美的表現。最近得到一冊葉毓中所繪的《國畫二十四孝》,讓我分外欣喜。雖然葉毓中是德陽人,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是不可能見著葉毓中本人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

相比而言,德陽散文學會會長鍾躍進就幸運得多,他說自己一個月內,已經和葉毓中見了四次面,有時在北京,有時在成都。葉毓中和鍾躍進的談話都進行了錄音,今後將成為研究“葉毓山、葉毓中”的重要資料。德陽六縣市區,近四百萬人口,至今在全國範圍內仍然比較活躍的美術家其實不多,而葉毓中就是其中的代表。葉毓中生於1941年,今年已經78歲,及早收集整理“二葉”資料,我覺得鍾躍進還是很有眼光的。

二十四孝,每一孝其實都有一個動情的故事。其中的“一門三孝”,就出自旌陽區孝泉鎮。臨江汲水、湧泉躍鯉、安安送米的故事已經在這塊德孝大地上流傳了近兩千年,其中尊老愛幼的傳統仍然滋養著當地人民。葉毓中在畫冊的後記中談到了作畫的緣由: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一門三孝雕塑

一次回鄉,忽見新造的德孝文化園,二十四孝重現其中。小輩問孝,同行高聲:“不孝行嗎?”我笑:“孝行嗎?”眾大笑。後來,又有了三孝園、中國德孝城。前時,多位友人間:“可會畫二十四孝?”是考“孝”?是考“畫”?引來久遠的凝思,喚起當時的畫意。沉思先哲箴言,體察人生覺悟,構成《國畫二十四孝》。孝,孝情,猶誠,是責任和擔當的赤誠。問在畫外,答在畫中。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唐風圖》

我特意翻看了葉毓中所繪的“一門三孝”,媳婦龐三春在廚房裡做好了兩尾鯉魚,正要端給婆婆享用。父親姜詩和安安正攙扶著拄著柺杖的婆婆過來品嚐。簡陋的廚房裡,擺放著鍋碗瓢盆和南瓜、冬瓜,院子中一樹桃花開得正繁,似乎能聞到滿樹的花香。這是一個多麼和諧的家庭啊!我不明白,這個婆婆為什麼要聽信讒言,將龐三春逐出家門。每天吃兩尾鯉魚,即便是物質生活已很寬裕的今天,很多家庭也達不到,更別說東漢時期的姜詩家了。可恨的是,婆婆趕龐三春出門時,作為丈夫的姜詩竟然毫無作為,而龐三春也沒有絲毫怨言。可見,有時候封建禮法是毫無人情味兒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柏隆鎮街景

跟旌陽區的其他鄉鎮相比,柏隆鎮是幸運的,因為在這座小鎮上,竟然走出了兩位馳名中外的美術大師,而且兩人還是同胞兄弟,這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兩鄉都有鄉場,由於都是縣境交匯處,兩個鄉場均是遠近聞名的大場鎮。每逢場期,四里八鄉的鄉親都來趕場,農民出售家畜家禽和糧食,採買衣帽鞋襪和農具。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柏社場鎮,街道古樸實用,趕場的人從上場穿過中場到下場,即或是下雨天都不會淋溼衣裳。街道兩邊的住戶大多是商戶,前店後院格局。屋簷向街心伸出約兩米長,俗稱燕兒窩。一家家商戶的燕兒窩連接起來,就形成了能遮雨水和太陽的風雨走廊。這種走廊方便了趕場者,也方便了商戶自己。大家都知道柏社鎮商戶善待顧客,於是更多的商販和農民紛至沓來。到了逢場天,街上推雞公車的、挑籮筐的、背背篼的絡繹不絕,摩肩接踵。人流量就意味著商機,哪怕你在柏社鎮支個餅子攤攤,也比單純在鄉村種糧食收入高。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鄉村逢場

柏社鎮的商鋪都是鋪板門。早上開門,一扇扇鋪板從門槽裡取出來按順序放好,傍晚打烊時再一扇扇合上去,老闆每天周而復始,重複著一輩輩商賈的程式化動作。合上鋪板,如果不看門前招牌,你根本不知道這家商鋪是幹什麼。但是打開鋪板,你就會驚歎原來柏社鎮還藏著這麼多玄機。那些川菜館、小食店、燒臘攤、京果鋪、燒房、肉案、雜貨店、中藥房、水煙鋪、縫紉鋪、鞋鋪、木器鋪、鐵匠鋪、棺材鋪、紙貨鋪等,一股腦兒地呈現著你面前,宛如變戲法一般。

站在柏社鎮如今頗為沉寂的街面上,你似乎還能聽見店小二的吆喝聲:“哥子,裡面請!幾位吃點啥,本店今天有蒸牛肉蒸燒白蒸排骨燉蹄花,各式涼菜炒菜……”你剛剛進店在桌子邊坐下來,還沒有說吃什麼,店小二就用毛巾將桌面順勢一抹,然後在各人面前擺上一碗紅白茶。店小二如此熱情,大家自然不便說什麼,於是一樁小生意就做成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柏隆鎮街景

據說柏社鎮的商戶分門別類歸於場鎮12個行會,從事屠宰的叫張爺會,廚師歸入詹王會,木匠自然是魯班會,商業加入的是財神會……他們各自在行業創始人的誕辰日,舉行行會活動,密切師徒和同業人員關係,協商行業大事和調解糾紛。

柏隆鎮和我出生的什地鎮紅社村相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經常跟著父親去柏隆鎮趕場。什地鎮俗稱二聖宮,雖說是個鄉鎮,也有那麼丁點兒常住居民,但卻並不逢場。其實,這些有場期的場鎮,都是歷史上自然形成的。何為場鎮?自然是先有場後有鎮,因為士農工商乃至三教九流的人長期在某個地點活動,自然就會有人給他們提供飯食、住宿、休閒之處,於是飯店、旅店、茶鋪等鋪面應運而生,最終就形成了場鎮。如果場鎮的經濟輻射力越來越大,就會形成城市。

"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德陽鐘鼓樓廣場

愚以為,凡是以龍或鳳命名之所,估計都有些靈氣,這就是玉皇觀選址東山的緣故吧。道家修身養性,極講究風水,他們選中的青城山、鶴鳴山乃至武都山,都是風景絕佳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一代天師許旌陽的加持,東湖山成了德陽人心目中的聖地。當地政府響應民意,將這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以改造,遂成為今日之東湖山公園。每天早晚,在東湖山健身道上慢跑快走的市民絡繹不絕。也有一些老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打太極拳,他們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般,頗有一些仙風道骨。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太極拳

下得山來,在鐘鼓樓廣場“大德德厚”的牌坊前面,可見一座漢白玉材質的“月上東山”城市雕塑。一位妙齡少婦側坐在石頭上,右手放在膝蓋上,左手託著一輪彎彎的月亮,眼神裡滿是期盼的目光。當月牙兒從東山後面的地平線緩緩升上來,當銀色的月光灑滿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不知道將會發生多少浪漫的故事。德陽是我國的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有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國企,成天跟機床打交道的德陽人粗獷豪放,這從綿遠河上鋼結構的彩虹橋即可一斑窺豹。而“月上東山”雕塑的出現,好似給一汪沉積的湖水裡投下了一顆石子而泛起陣陣漣漪,德陽這座重裝之都一下子變得溫婉而柔情起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月上東山雕塑

這座雕塑在德陽三十多年了,它已經成了大多數德陽人的共同城市記憶。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和風細雨,她都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看著城市在自己的目光中茁壯成長。提到“月上東山”雕塑,估計很多德陽人都知道。但如果詢問這是哪位雕塑家的作品,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吃雞蛋的時候,並不會去深究這個雞蛋是哪隻母雞下的,它有著怎樣的羽毛,喜歡吃高粱還是玉米?不過,我覺得德陽人還是有必要知道這個雕塑家的名字,他叫葉毓山,就是土生土長的德陽人。再說具體點,是旌陽區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人。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照

1935年6月,葉毓山出生於柏社鄉雙瓦窯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柏社鄉平川沃野,盛產水稻和小麥,逢年過節家家都釀米酒。兩歲那年,葉毓山的母親陳氏下地勞動,將他關在外婆家的堂屋裡。葉毓山誤飲大量米酒昏厥倒地,全身紫紅。幸而舅舅是中醫且發現和搶救及時,葉毓山得以脫離生命危險。一年後,父親葉重三搬家到柏社鎮上以出售水煙絲為生,葉毓山和兄弟姊妹們得以有求學的機會。7歲時,在柏社鎮讀小學的葉毓山開始師從當地文人畫家羅紹東學習繪畫和書法。童年時代葉毓山就開始逐漸對民間藝術如綿竹門畫、皮影等產生興趣,甚至自己動手製作皮影人物。小學時,父親更是規定他每個月都要畫一幅中國畫。葉毓山還記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舉國歡慶之時柏社鎮舉行盛大的提燈晚會,10歲的他也製作了一個白兔車燈參加遊行。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作品

1950年,中學畢業的葉毓山徒步70公里走到成都,考取了大名鼎鼎的成都藝術專科學校。抗戰時期,成都藝術專科院校就已教師名流薈萃、學生人才濟濟,張大千、吳作人、葉淺予、關良、劉開渠、雷圭元、龐薰琴等都曾來校任教。16歲的葉毓山只是一個喜歡畫畫的農民的兒子,他是穿著草鞋跨進這座藝術殿堂的。1953年,成都藝術專科學校遷到重慶,改稱“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兩年後再改為“四川美術學院”,葉毓山隨校遷到重慶。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陸游

17歲臨摹米開朗基羅的壁畫作品《創世紀》之後,18歲時葉毓山改學雕塑。從此,葉毓山與雕塑打了一輩子交道,逐漸成長為一代雕塑大師。葉毓山195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後成為川美院長。196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生班,是雕塑大師劉開渠的弟子。50餘年來,葉毓山始終謹記著恩師劉開渠的教誨:“藝術,就是不同。”這堪稱所有藝術創造的精髓,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慢慢領悟。其實,齊白石也對弟子說過類似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藝術就是不同,老師只能教你技法,如果你一輩子都只能臨摹名家的作品,就算模仿得再像,也沒有走出自己的路。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室

走自己的路,走不同的路,秉承劉開渠先生教誨,葉毓山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代表作有《遵義紅軍烈士紀念碑》等。其中《歌樂山烈士紀念碑》獲全國城市雕塑最佳作品獎,《杜甫》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銅牌獎。1962年完成第一座雕塑《毛主席全身雕像》以來的四十多年時間裡,葉毓山共有一百多座著名雕塑問世。葉毓山的作品涉獵的範圍非常廣,既有反映革命歷史題材,歌頌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品,又有塑造革命領袖人物的雕像;既有重大歷史題材,歌頌中國歷史上光焰四射的大文豪、大詩人的肖像,又有浪漫色彩的作品。德陽的“月山東山”,大概屬於浪漫主義一類吧。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雕塑家葉毓山

如今,走入北川縣“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我們可在狹長的序廳中看到葉毓山設計創作的大型“山川永紀”青銅浮雕群。這組浮雕群高6米,長45米,是目前全國室內場面最大、體量最大的紀實性浮雕之一。這組浮雕從開始構思到完成雕塑,前後花了兩年多時間。浮雕看起來像連環畫一般,分為7個部分來展現,分別為山崩、地陷、救援、大愛、感恩、重建和新生,講述著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的故事。葉毓山在雕塑中,用了97個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參與抗震救災的人物形象,包括人們熟知的“芭蕾女孩”李月、“吊瓶男孩”李陽、“敬禮男孩”郎錚等人物原型。在雕塑的最後,葉毓山設計了兩位羌族年輕人,充滿希望走向未來,再現我們不怕災難勇敢向前的精神和決心。“人類的歷史是青銅的歷史、石頭的歷史。”經過歲月的洗禮,只有青銅和石頭才能留存下來。葉毓山說,浮雕最初設計是用玻璃鋼,後來還是選用青銅為材質,因為青銅更能恰當表現出浮雕的主題,更能表現這樣重大的歷史題材,同時也表示這段歷史是我們不能忘懷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新生》新北川抗震紀念園主題雕像

可惜,葉毓山先生已經於2017年仙逝了,享年82歲。但是,葉毓山留下的雕塑作品卻成了永恆,將永遠活在國人崇敬的目光中。

葉毓山有個弟弟叫葉毓中,擅長國畫。葉毓中既是畫家又是詩人,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教育家、理論家。他的畫以唐風見長,觀看他的畫彷彿置身唐朝社會,畫中建築、城郭、街市和宮廷,無一不見唐代形象特徵,人物頭飾、服飾、形體姿顏更是唐代審美的表現。最近得到一冊葉毓中所繪的《國畫二十四孝》,讓我分外欣喜。雖然葉毓中是德陽人,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是不可能見著葉毓中本人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

相比而言,德陽散文學會會長鍾躍進就幸運得多,他說自己一個月內,已經和葉毓中見了四次面,有時在北京,有時在成都。葉毓中和鍾躍進的談話都進行了錄音,今後將成為研究“葉毓山、葉毓中”的重要資料。德陽六縣市區,近四百萬人口,至今在全國範圍內仍然比較活躍的美術家其實不多,而葉毓中就是其中的代表。葉毓中生於1941年,今年已經78歲,及早收集整理“二葉”資料,我覺得鍾躍進還是很有眼光的。

二十四孝,每一孝其實都有一個動情的故事。其中的“一門三孝”,就出自旌陽區孝泉鎮。臨江汲水、湧泉躍鯉、安安送米的故事已經在這塊德孝大地上流傳了近兩千年,其中尊老愛幼的傳統仍然滋養著當地人民。葉毓中在畫冊的後記中談到了作畫的緣由: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一門三孝雕塑

一次回鄉,忽見新造的德孝文化園,二十四孝重現其中。小輩問孝,同行高聲:“不孝行嗎?”我笑:“孝行嗎?”眾大笑。後來,又有了三孝園、中國德孝城。前時,多位友人間:“可會畫二十四孝?”是考“孝”?是考“畫”?引來久遠的凝思,喚起當時的畫意。沉思先哲箴言,體察人生覺悟,構成《國畫二十四孝》。孝,孝情,猶誠,是責任和擔當的赤誠。問在畫外,答在畫中。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唐風圖》

我特意翻看了葉毓中所繪的“一門三孝”,媳婦龐三春在廚房裡做好了兩尾鯉魚,正要端給婆婆享用。父親姜詩和安安正攙扶著拄著柺杖的婆婆過來品嚐。簡陋的廚房裡,擺放著鍋碗瓢盆和南瓜、冬瓜,院子中一樹桃花開得正繁,似乎能聞到滿樹的花香。這是一個多麼和諧的家庭啊!我不明白,這個婆婆為什麼要聽信讒言,將龐三春逐出家門。每天吃兩尾鯉魚,即便是物質生活已很寬裕的今天,很多家庭也達不到,更別說東漢時期的姜詩家了。可恨的是,婆婆趕龐三春出門時,作為丈夫的姜詩竟然毫無作為,而龐三春也沒有絲毫怨言。可見,有時候封建禮法是毫無人情味兒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柏隆鎮街景

跟旌陽區的其他鄉鎮相比,柏隆鎮是幸運的,因為在這座小鎮上,竟然走出了兩位馳名中外的美術大師,而且兩人還是同胞兄弟,這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兩鄉都有鄉場,由於都是縣境交匯處,兩個鄉場均是遠近聞名的大場鎮。每逢場期,四里八鄉的鄉親都來趕場,農民出售家畜家禽和糧食,採買衣帽鞋襪和農具。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柏社場鎮,街道古樸實用,趕場的人從上場穿過中場到下場,即或是下雨天都不會淋溼衣裳。街道兩邊的住戶大多是商戶,前店後院格局。屋簷向街心伸出約兩米長,俗稱燕兒窩。一家家商戶的燕兒窩連接起來,就形成了能遮雨水和太陽的風雨走廊。這種走廊方便了趕場者,也方便了商戶自己。大家都知道柏社鎮商戶善待顧客,於是更多的商販和農民紛至沓來。到了逢場天,街上推雞公車的、挑籮筐的、背背篼的絡繹不絕,摩肩接踵。人流量就意味著商機,哪怕你在柏社鎮支個餅子攤攤,也比單純在鄉村種糧食收入高。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鄉村逢場

柏社鎮的商鋪都是鋪板門。早上開門,一扇扇鋪板從門槽裡取出來按順序放好,傍晚打烊時再一扇扇合上去,老闆每天周而復始,重複著一輩輩商賈的程式化動作。合上鋪板,如果不看門前招牌,你根本不知道這家商鋪是幹什麼。但是打開鋪板,你就會驚歎原來柏社鎮還藏著這麼多玄機。那些川菜館、小食店、燒臘攤、京果鋪、燒房、肉案、雜貨店、中藥房、水煙鋪、縫紉鋪、鞋鋪、木器鋪、鐵匠鋪、棺材鋪、紙貨鋪等,一股腦兒地呈現著你面前,宛如變戲法一般。

站在柏社鎮如今頗為沉寂的街面上,你似乎還能聽見店小二的吆喝聲:“哥子,裡面請!幾位吃點啥,本店今天有蒸牛肉蒸燒白蒸排骨燉蹄花,各式涼菜炒菜……”你剛剛進店在桌子邊坐下來,還沒有說吃什麼,店小二就用毛巾將桌面順勢一抹,然後在各人面前擺上一碗紅白茶。店小二如此熱情,大家自然不便說什麼,於是一樁小生意就做成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柏隆鎮街景

據說柏社鎮的商戶分門別類歸於場鎮12個行會,從事屠宰的叫張爺會,廚師歸入詹王會,木匠自然是魯班會,商業加入的是財神會……他們各自在行業創始人的誕辰日,舉行行會活動,密切師徒和同業人員關係,協商行業大事和調解糾紛。

柏隆鎮和我出生的什地鎮紅社村相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經常跟著父親去柏隆鎮趕場。什地鎮俗稱二聖宮,雖說是個鄉鎮,也有那麼丁點兒常住居民,但卻並不逢場。其實,這些有場期的場鎮,都是歷史上自然形成的。何為場鎮?自然是先有場後有鎮,因為士農工商乃至三教九流的人長期在某個地點活動,自然就會有人給他們提供飯食、住宿、休閒之處,於是飯店、旅店、茶鋪等鋪面應運而生,最終就形成了場鎮。如果場鎮的經濟輻射力越來越大,就會形成城市。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場鎮老街

什地場鎮上雖說有鄉政府、中小學校、供銷社、衛生院、派出所等機構,但卻一直沒有綜合市場,老百姓沒有地方交易,你叫他們怎麼趕場呢?後來,雖說當地政府意識到商貿流通這個問題,修建了綜合市場,也設置了場期,但是趕場的人很少,交易量自然上不去。因為去哪裡趕場,能買到心儀的東西,老百姓已經形成習慣了。就我家來說,我們趕場主要是臨近的富新場、柏隆場、隆興場、河壩場和綿竹縣城,再遠一點就是孝泉、黃許。

就場鎮規模而言,柏隆跟富新差不多,但又比隆興場略大些。柏隆場鎮雖說很小,但據當地土著說,有清代雍乾時期湖廣填川各省移民集資修建的陝西館、南華宮、江西館和湖廣館,還有歷史更為悠久的川主廟、火神廟和文武廟。凡遇會館重大活動都會邀請戲班子在館內戲臺演出。文武廟文祀孔子、武祀關公,川主廟和火神廟由道士照看日常香火,分別奉祀秦代治水郡守李冰和傳說中的火神。場鎮四周村子裡建有各大姓氏的祠堂,是同族人平時奉祀祖先,清明和冬至等節日舉族祭祖的場所。也是調解族內矛盾糾紛,執行族規維護封建宗法社會秩序的場所。可惜時過境遷,柏隆鎮這些歷史上的輝煌建築都在歷次運動中化為了烏有,只存在於老輩人反芻般的回味中了。

"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德陽鐘鼓樓廣場

愚以為,凡是以龍或鳳命名之所,估計都有些靈氣,這就是玉皇觀選址東山的緣故吧。道家修身養性,極講究風水,他們選中的青城山、鶴鳴山乃至武都山,都是風景絕佳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一代天師許旌陽的加持,東湖山成了德陽人心目中的聖地。當地政府響應民意,將這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以改造,遂成為今日之東湖山公園。每天早晚,在東湖山健身道上慢跑快走的市民絡繹不絕。也有一些老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打太極拳,他們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般,頗有一些仙風道骨。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太極拳

下得山來,在鐘鼓樓廣場“大德德厚”的牌坊前面,可見一座漢白玉材質的“月上東山”城市雕塑。一位妙齡少婦側坐在石頭上,右手放在膝蓋上,左手託著一輪彎彎的月亮,眼神裡滿是期盼的目光。當月牙兒從東山後面的地平線緩緩升上來,當銀色的月光灑滿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不知道將會發生多少浪漫的故事。德陽是我國的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有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國企,成天跟機床打交道的德陽人粗獷豪放,這從綿遠河上鋼結構的彩虹橋即可一斑窺豹。而“月上東山”雕塑的出現,好似給一汪沉積的湖水裡投下了一顆石子而泛起陣陣漣漪,德陽這座重裝之都一下子變得溫婉而柔情起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月上東山雕塑

這座雕塑在德陽三十多年了,它已經成了大多數德陽人的共同城市記憶。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和風細雨,她都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看著城市在自己的目光中茁壯成長。提到“月上東山”雕塑,估計很多德陽人都知道。但如果詢問這是哪位雕塑家的作品,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吃雞蛋的時候,並不會去深究這個雞蛋是哪隻母雞下的,它有著怎樣的羽毛,喜歡吃高粱還是玉米?不過,我覺得德陽人還是有必要知道這個雕塑家的名字,他叫葉毓山,就是土生土長的德陽人。再說具體點,是旌陽區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人。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照

1935年6月,葉毓山出生於柏社鄉雙瓦窯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柏社鄉平川沃野,盛產水稻和小麥,逢年過節家家都釀米酒。兩歲那年,葉毓山的母親陳氏下地勞動,將他關在外婆家的堂屋裡。葉毓山誤飲大量米酒昏厥倒地,全身紫紅。幸而舅舅是中醫且發現和搶救及時,葉毓山得以脫離生命危險。一年後,父親葉重三搬家到柏社鎮上以出售水煙絲為生,葉毓山和兄弟姊妹們得以有求學的機會。7歲時,在柏社鎮讀小學的葉毓山開始師從當地文人畫家羅紹東學習繪畫和書法。童年時代葉毓山就開始逐漸對民間藝術如綿竹門畫、皮影等產生興趣,甚至自己動手製作皮影人物。小學時,父親更是規定他每個月都要畫一幅中國畫。葉毓山還記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舉國歡慶之時柏社鎮舉行盛大的提燈晚會,10歲的他也製作了一個白兔車燈參加遊行。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作品

1950年,中學畢業的葉毓山徒步70公里走到成都,考取了大名鼎鼎的成都藝術專科學校。抗戰時期,成都藝術專科院校就已教師名流薈萃、學生人才濟濟,張大千、吳作人、葉淺予、關良、劉開渠、雷圭元、龐薰琴等都曾來校任教。16歲的葉毓山只是一個喜歡畫畫的農民的兒子,他是穿著草鞋跨進這座藝術殿堂的。1953年,成都藝術專科學校遷到重慶,改稱“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兩年後再改為“四川美術學院”,葉毓山隨校遷到重慶。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陸游

17歲臨摹米開朗基羅的壁畫作品《創世紀》之後,18歲時葉毓山改學雕塑。從此,葉毓山與雕塑打了一輩子交道,逐漸成長為一代雕塑大師。葉毓山195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後成為川美院長。196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生班,是雕塑大師劉開渠的弟子。50餘年來,葉毓山始終謹記著恩師劉開渠的教誨:“藝術,就是不同。”這堪稱所有藝術創造的精髓,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慢慢領悟。其實,齊白石也對弟子說過類似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藝術就是不同,老師只能教你技法,如果你一輩子都只能臨摹名家的作品,就算模仿得再像,也沒有走出自己的路。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室

走自己的路,走不同的路,秉承劉開渠先生教誨,葉毓山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代表作有《遵義紅軍烈士紀念碑》等。其中《歌樂山烈士紀念碑》獲全國城市雕塑最佳作品獎,《杜甫》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銅牌獎。1962年完成第一座雕塑《毛主席全身雕像》以來的四十多年時間裡,葉毓山共有一百多座著名雕塑問世。葉毓山的作品涉獵的範圍非常廣,既有反映革命歷史題材,歌頌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品,又有塑造革命領袖人物的雕像;既有重大歷史題材,歌頌中國歷史上光焰四射的大文豪、大詩人的肖像,又有浪漫色彩的作品。德陽的“月山東山”,大概屬於浪漫主義一類吧。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雕塑家葉毓山

如今,走入北川縣“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我們可在狹長的序廳中看到葉毓山設計創作的大型“山川永紀”青銅浮雕群。這組浮雕群高6米,長45米,是目前全國室內場面最大、體量最大的紀實性浮雕之一。這組浮雕從開始構思到完成雕塑,前後花了兩年多時間。浮雕看起來像連環畫一般,分為7個部分來展現,分別為山崩、地陷、救援、大愛、感恩、重建和新生,講述著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的故事。葉毓山在雕塑中,用了97個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參與抗震救災的人物形象,包括人們熟知的“芭蕾女孩”李月、“吊瓶男孩”李陽、“敬禮男孩”郎錚等人物原型。在雕塑的最後,葉毓山設計了兩位羌族年輕人,充滿希望走向未來,再現我們不怕災難勇敢向前的精神和決心。“人類的歷史是青銅的歷史、石頭的歷史。”經過歲月的洗禮,只有青銅和石頭才能留存下來。葉毓山說,浮雕最初設計是用玻璃鋼,後來還是選用青銅為材質,因為青銅更能恰當表現出浮雕的主題,更能表現這樣重大的歷史題材,同時也表示這段歷史是我們不能忘懷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新生》新北川抗震紀念園主題雕像

可惜,葉毓山先生已經於2017年仙逝了,享年82歲。但是,葉毓山留下的雕塑作品卻成了永恆,將永遠活在國人崇敬的目光中。

葉毓山有個弟弟叫葉毓中,擅長國畫。葉毓中既是畫家又是詩人,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教育家、理論家。他的畫以唐風見長,觀看他的畫彷彿置身唐朝社會,畫中建築、城郭、街市和宮廷,無一不見唐代形象特徵,人物頭飾、服飾、形體姿顏更是唐代審美的表現。最近得到一冊葉毓中所繪的《國畫二十四孝》,讓我分外欣喜。雖然葉毓中是德陽人,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是不可能見著葉毓中本人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

相比而言,德陽散文學會會長鍾躍進就幸運得多,他說自己一個月內,已經和葉毓中見了四次面,有時在北京,有時在成都。葉毓中和鍾躍進的談話都進行了錄音,今後將成為研究“葉毓山、葉毓中”的重要資料。德陽六縣市區,近四百萬人口,至今在全國範圍內仍然比較活躍的美術家其實不多,而葉毓中就是其中的代表。葉毓中生於1941年,今年已經78歲,及早收集整理“二葉”資料,我覺得鍾躍進還是很有眼光的。

二十四孝,每一孝其實都有一個動情的故事。其中的“一門三孝”,就出自旌陽區孝泉鎮。臨江汲水、湧泉躍鯉、安安送米的故事已經在這塊德孝大地上流傳了近兩千年,其中尊老愛幼的傳統仍然滋養著當地人民。葉毓中在畫冊的後記中談到了作畫的緣由: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一門三孝雕塑

一次回鄉,忽見新造的德孝文化園,二十四孝重現其中。小輩問孝,同行高聲:“不孝行嗎?”我笑:“孝行嗎?”眾大笑。後來,又有了三孝園、中國德孝城。前時,多位友人間:“可會畫二十四孝?”是考“孝”?是考“畫”?引來久遠的凝思,喚起當時的畫意。沉思先哲箴言,體察人生覺悟,構成《國畫二十四孝》。孝,孝情,猶誠,是責任和擔當的赤誠。問在畫外,答在畫中。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唐風圖》

我特意翻看了葉毓中所繪的“一門三孝”,媳婦龐三春在廚房裡做好了兩尾鯉魚,正要端給婆婆享用。父親姜詩和安安正攙扶著拄著柺杖的婆婆過來品嚐。簡陋的廚房裡,擺放著鍋碗瓢盆和南瓜、冬瓜,院子中一樹桃花開得正繁,似乎能聞到滿樹的花香。這是一個多麼和諧的家庭啊!我不明白,這個婆婆為什麼要聽信讒言,將龐三春逐出家門。每天吃兩尾鯉魚,即便是物質生活已很寬裕的今天,很多家庭也達不到,更別說東漢時期的姜詩家了。可恨的是,婆婆趕龐三春出門時,作為丈夫的姜詩竟然毫無作為,而龐三春也沒有絲毫怨言。可見,有時候封建禮法是毫無人情味兒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柏隆鎮街景

跟旌陽區的其他鄉鎮相比,柏隆鎮是幸運的,因為在這座小鎮上,竟然走出了兩位馳名中外的美術大師,而且兩人還是同胞兄弟,這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兩鄉都有鄉場,由於都是縣境交匯處,兩個鄉場均是遠近聞名的大場鎮。每逢場期,四里八鄉的鄉親都來趕場,農民出售家畜家禽和糧食,採買衣帽鞋襪和農具。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柏社場鎮,街道古樸實用,趕場的人從上場穿過中場到下場,即或是下雨天都不會淋溼衣裳。街道兩邊的住戶大多是商戶,前店後院格局。屋簷向街心伸出約兩米長,俗稱燕兒窩。一家家商戶的燕兒窩連接起來,就形成了能遮雨水和太陽的風雨走廊。這種走廊方便了趕場者,也方便了商戶自己。大家都知道柏社鎮商戶善待顧客,於是更多的商販和農民紛至沓來。到了逢場天,街上推雞公車的、挑籮筐的、背背篼的絡繹不絕,摩肩接踵。人流量就意味著商機,哪怕你在柏社鎮支個餅子攤攤,也比單純在鄉村種糧食收入高。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鄉村逢場

柏社鎮的商鋪都是鋪板門。早上開門,一扇扇鋪板從門槽裡取出來按順序放好,傍晚打烊時再一扇扇合上去,老闆每天周而復始,重複著一輩輩商賈的程式化動作。合上鋪板,如果不看門前招牌,你根本不知道這家商鋪是幹什麼。但是打開鋪板,你就會驚歎原來柏社鎮還藏著這麼多玄機。那些川菜館、小食店、燒臘攤、京果鋪、燒房、肉案、雜貨店、中藥房、水煙鋪、縫紉鋪、鞋鋪、木器鋪、鐵匠鋪、棺材鋪、紙貨鋪等,一股腦兒地呈現著你面前,宛如變戲法一般。

站在柏社鎮如今頗為沉寂的街面上,你似乎還能聽見店小二的吆喝聲:“哥子,裡面請!幾位吃點啥,本店今天有蒸牛肉蒸燒白蒸排骨燉蹄花,各式涼菜炒菜……”你剛剛進店在桌子邊坐下來,還沒有說吃什麼,店小二就用毛巾將桌面順勢一抹,然後在各人面前擺上一碗紅白茶。店小二如此熱情,大家自然不便說什麼,於是一樁小生意就做成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柏隆鎮街景

據說柏社鎮的商戶分門別類歸於場鎮12個行會,從事屠宰的叫張爺會,廚師歸入詹王會,木匠自然是魯班會,商業加入的是財神會……他們各自在行業創始人的誕辰日,舉行行會活動,密切師徒和同業人員關係,協商行業大事和調解糾紛。

柏隆鎮和我出生的什地鎮紅社村相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經常跟著父親去柏隆鎮趕場。什地鎮俗稱二聖宮,雖說是個鄉鎮,也有那麼丁點兒常住居民,但卻並不逢場。其實,這些有場期的場鎮,都是歷史上自然形成的。何為場鎮?自然是先有場後有鎮,因為士農工商乃至三教九流的人長期在某個地點活動,自然就會有人給他們提供飯食、住宿、休閒之處,於是飯店、旅店、茶鋪等鋪面應運而生,最終就形成了場鎮。如果場鎮的經濟輻射力越來越大,就會形成城市。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場鎮老街

什地場鎮上雖說有鄉政府、中小學校、供銷社、衛生院、派出所等機構,但卻一直沒有綜合市場,老百姓沒有地方交易,你叫他們怎麼趕場呢?後來,雖說當地政府意識到商貿流通這個問題,修建了綜合市場,也設置了場期,但是趕場的人很少,交易量自然上不去。因為去哪裡趕場,能買到心儀的東西,老百姓已經形成習慣了。就我家來說,我們趕場主要是臨近的富新場、柏隆場、隆興場、河壩場和綿竹縣城,再遠一點就是孝泉、黃許。

就場鎮規模而言,柏隆跟富新差不多,但又比隆興場略大些。柏隆場鎮雖說很小,但據當地土著說,有清代雍乾時期湖廣填川各省移民集資修建的陝西館、南華宮、江西館和湖廣館,還有歷史更為悠久的川主廟、火神廟和文武廟。凡遇會館重大活動都會邀請戲班子在館內戲臺演出。文武廟文祀孔子、武祀關公,川主廟和火神廟由道士照看日常香火,分別奉祀秦代治水郡守李冰和傳說中的火神。場鎮四周村子裡建有各大姓氏的祠堂,是同族人平時奉祀祖先,清明和冬至等節日舉族祭祖的場所。也是調解族內矛盾糾紛,執行族規維護封建宗法社會秩序的場所。可惜時過境遷,柏隆鎮這些歷史上的輝煌建築都在歷次運動中化為了烏有,只存在於老輩人反芻般的回味中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李冰治水

今年五月初,當我們站在柏隆鎮昔日陝西館的廢墟上,聽當地人講述陝西館的輝煌時,我的心裡一陣陣悲涼。明清時期,因為川陝相鄰,有不少陝西商人來到四川發展。他們將秦人經商的歷史、經商的智慧、經商的藝術推向了一個極致,而陝西館就是他們聯合捐資建設的共同聚會、娛樂、議事的場所。在連續劇《大秦帝國》中,“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乾,死不休戰……”的秦人吶喊聲,讓我們見識了秦人敢打敢拼、誰與爭鋒的霸氣,而在各地陝西館的滄桑中,我們則會領教秦人在商場中的精明算計。

"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德陽鐘鼓樓廣場

愚以為,凡是以龍或鳳命名之所,估計都有些靈氣,這就是玉皇觀選址東山的緣故吧。道家修身養性,極講究風水,他們選中的青城山、鶴鳴山乃至武都山,都是風景絕佳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一代天師許旌陽的加持,東湖山成了德陽人心目中的聖地。當地政府響應民意,將這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以改造,遂成為今日之東湖山公園。每天早晚,在東湖山健身道上慢跑快走的市民絡繹不絕。也有一些老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打太極拳,他們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般,頗有一些仙風道骨。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太極拳

下得山來,在鐘鼓樓廣場“大德德厚”的牌坊前面,可見一座漢白玉材質的“月上東山”城市雕塑。一位妙齡少婦側坐在石頭上,右手放在膝蓋上,左手託著一輪彎彎的月亮,眼神裡滿是期盼的目光。當月牙兒從東山後面的地平線緩緩升上來,當銀色的月光灑滿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不知道將會發生多少浪漫的故事。德陽是我國的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有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國企,成天跟機床打交道的德陽人粗獷豪放,這從綿遠河上鋼結構的彩虹橋即可一斑窺豹。而“月上東山”雕塑的出現,好似給一汪沉積的湖水裡投下了一顆石子而泛起陣陣漣漪,德陽這座重裝之都一下子變得溫婉而柔情起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月上東山雕塑

這座雕塑在德陽三十多年了,它已經成了大多數德陽人的共同城市記憶。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和風細雨,她都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看著城市在自己的目光中茁壯成長。提到“月上東山”雕塑,估計很多德陽人都知道。但如果詢問這是哪位雕塑家的作品,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吃雞蛋的時候,並不會去深究這個雞蛋是哪隻母雞下的,它有著怎樣的羽毛,喜歡吃高粱還是玉米?不過,我覺得德陽人還是有必要知道這個雕塑家的名字,他叫葉毓山,就是土生土長的德陽人。再說具體點,是旌陽區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人。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照

1935年6月,葉毓山出生於柏社鄉雙瓦窯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柏社鄉平川沃野,盛產水稻和小麥,逢年過節家家都釀米酒。兩歲那年,葉毓山的母親陳氏下地勞動,將他關在外婆家的堂屋裡。葉毓山誤飲大量米酒昏厥倒地,全身紫紅。幸而舅舅是中醫且發現和搶救及時,葉毓山得以脫離生命危險。一年後,父親葉重三搬家到柏社鎮上以出售水煙絲為生,葉毓山和兄弟姊妹們得以有求學的機會。7歲時,在柏社鎮讀小學的葉毓山開始師從當地文人畫家羅紹東學習繪畫和書法。童年時代葉毓山就開始逐漸對民間藝術如綿竹門畫、皮影等產生興趣,甚至自己動手製作皮影人物。小學時,父親更是規定他每個月都要畫一幅中國畫。葉毓山還記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舉國歡慶之時柏社鎮舉行盛大的提燈晚會,10歲的他也製作了一個白兔車燈參加遊行。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作品

1950年,中學畢業的葉毓山徒步70公里走到成都,考取了大名鼎鼎的成都藝術專科學校。抗戰時期,成都藝術專科院校就已教師名流薈萃、學生人才濟濟,張大千、吳作人、葉淺予、關良、劉開渠、雷圭元、龐薰琴等都曾來校任教。16歲的葉毓山只是一個喜歡畫畫的農民的兒子,他是穿著草鞋跨進這座藝術殿堂的。1953年,成都藝術專科學校遷到重慶,改稱“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兩年後再改為“四川美術學院”,葉毓山隨校遷到重慶。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陸游

17歲臨摹米開朗基羅的壁畫作品《創世紀》之後,18歲時葉毓山改學雕塑。從此,葉毓山與雕塑打了一輩子交道,逐漸成長為一代雕塑大師。葉毓山195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後成為川美院長。196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生班,是雕塑大師劉開渠的弟子。50餘年來,葉毓山始終謹記著恩師劉開渠的教誨:“藝術,就是不同。”這堪稱所有藝術創造的精髓,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慢慢領悟。其實,齊白石也對弟子說過類似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藝術就是不同,老師只能教你技法,如果你一輩子都只能臨摹名家的作品,就算模仿得再像,也沒有走出自己的路。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室

走自己的路,走不同的路,秉承劉開渠先生教誨,葉毓山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代表作有《遵義紅軍烈士紀念碑》等。其中《歌樂山烈士紀念碑》獲全國城市雕塑最佳作品獎,《杜甫》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銅牌獎。1962年完成第一座雕塑《毛主席全身雕像》以來的四十多年時間裡,葉毓山共有一百多座著名雕塑問世。葉毓山的作品涉獵的範圍非常廣,既有反映革命歷史題材,歌頌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品,又有塑造革命領袖人物的雕像;既有重大歷史題材,歌頌中國歷史上光焰四射的大文豪、大詩人的肖像,又有浪漫色彩的作品。德陽的“月山東山”,大概屬於浪漫主義一類吧。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雕塑家葉毓山

如今,走入北川縣“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我們可在狹長的序廳中看到葉毓山設計創作的大型“山川永紀”青銅浮雕群。這組浮雕群高6米,長45米,是目前全國室內場面最大、體量最大的紀實性浮雕之一。這組浮雕從開始構思到完成雕塑,前後花了兩年多時間。浮雕看起來像連環畫一般,分為7個部分來展現,分別為山崩、地陷、救援、大愛、感恩、重建和新生,講述著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的故事。葉毓山在雕塑中,用了97個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參與抗震救災的人物形象,包括人們熟知的“芭蕾女孩”李月、“吊瓶男孩”李陽、“敬禮男孩”郎錚等人物原型。在雕塑的最後,葉毓山設計了兩位羌族年輕人,充滿希望走向未來,再現我們不怕災難勇敢向前的精神和決心。“人類的歷史是青銅的歷史、石頭的歷史。”經過歲月的洗禮,只有青銅和石頭才能留存下來。葉毓山說,浮雕最初設計是用玻璃鋼,後來還是選用青銅為材質,因為青銅更能恰當表現出浮雕的主題,更能表現這樣重大的歷史題材,同時也表示這段歷史是我們不能忘懷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新生》新北川抗震紀念園主題雕像

可惜,葉毓山先生已經於2017年仙逝了,享年82歲。但是,葉毓山留下的雕塑作品卻成了永恆,將永遠活在國人崇敬的目光中。

葉毓山有個弟弟叫葉毓中,擅長國畫。葉毓中既是畫家又是詩人,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教育家、理論家。他的畫以唐風見長,觀看他的畫彷彿置身唐朝社會,畫中建築、城郭、街市和宮廷,無一不見唐代形象特徵,人物頭飾、服飾、形體姿顏更是唐代審美的表現。最近得到一冊葉毓中所繪的《國畫二十四孝》,讓我分外欣喜。雖然葉毓中是德陽人,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是不可能見著葉毓中本人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

相比而言,德陽散文學會會長鍾躍進就幸運得多,他說自己一個月內,已經和葉毓中見了四次面,有時在北京,有時在成都。葉毓中和鍾躍進的談話都進行了錄音,今後將成為研究“葉毓山、葉毓中”的重要資料。德陽六縣市區,近四百萬人口,至今在全國範圍內仍然比較活躍的美術家其實不多,而葉毓中就是其中的代表。葉毓中生於1941年,今年已經78歲,及早收集整理“二葉”資料,我覺得鍾躍進還是很有眼光的。

二十四孝,每一孝其實都有一個動情的故事。其中的“一門三孝”,就出自旌陽區孝泉鎮。臨江汲水、湧泉躍鯉、安安送米的故事已經在這塊德孝大地上流傳了近兩千年,其中尊老愛幼的傳統仍然滋養著當地人民。葉毓中在畫冊的後記中談到了作畫的緣由: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一門三孝雕塑

一次回鄉,忽見新造的德孝文化園,二十四孝重現其中。小輩問孝,同行高聲:“不孝行嗎?”我笑:“孝行嗎?”眾大笑。後來,又有了三孝園、中國德孝城。前時,多位友人間:“可會畫二十四孝?”是考“孝”?是考“畫”?引來久遠的凝思,喚起當時的畫意。沉思先哲箴言,體察人生覺悟,構成《國畫二十四孝》。孝,孝情,猶誠,是責任和擔當的赤誠。問在畫外,答在畫中。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唐風圖》

我特意翻看了葉毓中所繪的“一門三孝”,媳婦龐三春在廚房裡做好了兩尾鯉魚,正要端給婆婆享用。父親姜詩和安安正攙扶著拄著柺杖的婆婆過來品嚐。簡陋的廚房裡,擺放著鍋碗瓢盆和南瓜、冬瓜,院子中一樹桃花開得正繁,似乎能聞到滿樹的花香。這是一個多麼和諧的家庭啊!我不明白,這個婆婆為什麼要聽信讒言,將龐三春逐出家門。每天吃兩尾鯉魚,即便是物質生活已很寬裕的今天,很多家庭也達不到,更別說東漢時期的姜詩家了。可恨的是,婆婆趕龐三春出門時,作為丈夫的姜詩竟然毫無作為,而龐三春也沒有絲毫怨言。可見,有時候封建禮法是毫無人情味兒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柏隆鎮街景

跟旌陽區的其他鄉鎮相比,柏隆鎮是幸運的,因為在這座小鎮上,竟然走出了兩位馳名中外的美術大師,而且兩人還是同胞兄弟,這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兩鄉都有鄉場,由於都是縣境交匯處,兩個鄉場均是遠近聞名的大場鎮。每逢場期,四里八鄉的鄉親都來趕場,農民出售家畜家禽和糧食,採買衣帽鞋襪和農具。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柏社場鎮,街道古樸實用,趕場的人從上場穿過中場到下場,即或是下雨天都不會淋溼衣裳。街道兩邊的住戶大多是商戶,前店後院格局。屋簷向街心伸出約兩米長,俗稱燕兒窩。一家家商戶的燕兒窩連接起來,就形成了能遮雨水和太陽的風雨走廊。這種走廊方便了趕場者,也方便了商戶自己。大家都知道柏社鎮商戶善待顧客,於是更多的商販和農民紛至沓來。到了逢場天,街上推雞公車的、挑籮筐的、背背篼的絡繹不絕,摩肩接踵。人流量就意味著商機,哪怕你在柏社鎮支個餅子攤攤,也比單純在鄉村種糧食收入高。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鄉村逢場

柏社鎮的商鋪都是鋪板門。早上開門,一扇扇鋪板從門槽裡取出來按順序放好,傍晚打烊時再一扇扇合上去,老闆每天周而復始,重複著一輩輩商賈的程式化動作。合上鋪板,如果不看門前招牌,你根本不知道這家商鋪是幹什麼。但是打開鋪板,你就會驚歎原來柏社鎮還藏著這麼多玄機。那些川菜館、小食店、燒臘攤、京果鋪、燒房、肉案、雜貨店、中藥房、水煙鋪、縫紉鋪、鞋鋪、木器鋪、鐵匠鋪、棺材鋪、紙貨鋪等,一股腦兒地呈現著你面前,宛如變戲法一般。

站在柏社鎮如今頗為沉寂的街面上,你似乎還能聽見店小二的吆喝聲:“哥子,裡面請!幾位吃點啥,本店今天有蒸牛肉蒸燒白蒸排骨燉蹄花,各式涼菜炒菜……”你剛剛進店在桌子邊坐下來,還沒有說吃什麼,店小二就用毛巾將桌面順勢一抹,然後在各人面前擺上一碗紅白茶。店小二如此熱情,大家自然不便說什麼,於是一樁小生意就做成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柏隆鎮街景

據說柏社鎮的商戶分門別類歸於場鎮12個行會,從事屠宰的叫張爺會,廚師歸入詹王會,木匠自然是魯班會,商業加入的是財神會……他們各自在行業創始人的誕辰日,舉行行會活動,密切師徒和同業人員關係,協商行業大事和調解糾紛。

柏隆鎮和我出生的什地鎮紅社村相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經常跟著父親去柏隆鎮趕場。什地鎮俗稱二聖宮,雖說是個鄉鎮,也有那麼丁點兒常住居民,但卻並不逢場。其實,這些有場期的場鎮,都是歷史上自然形成的。何為場鎮?自然是先有場後有鎮,因為士農工商乃至三教九流的人長期在某個地點活動,自然就會有人給他們提供飯食、住宿、休閒之處,於是飯店、旅店、茶鋪等鋪面應運而生,最終就形成了場鎮。如果場鎮的經濟輻射力越來越大,就會形成城市。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場鎮老街

什地場鎮上雖說有鄉政府、中小學校、供銷社、衛生院、派出所等機構,但卻一直沒有綜合市場,老百姓沒有地方交易,你叫他們怎麼趕場呢?後來,雖說當地政府意識到商貿流通這個問題,修建了綜合市場,也設置了場期,但是趕場的人很少,交易量自然上不去。因為去哪裡趕場,能買到心儀的東西,老百姓已經形成習慣了。就我家來說,我們趕場主要是臨近的富新場、柏隆場、隆興場、河壩場和綿竹縣城,再遠一點就是孝泉、黃許。

就場鎮規模而言,柏隆跟富新差不多,但又比隆興場略大些。柏隆場鎮雖說很小,但據當地土著說,有清代雍乾時期湖廣填川各省移民集資修建的陝西館、南華宮、江西館和湖廣館,還有歷史更為悠久的川主廟、火神廟和文武廟。凡遇會館重大活動都會邀請戲班子在館內戲臺演出。文武廟文祀孔子、武祀關公,川主廟和火神廟由道士照看日常香火,分別奉祀秦代治水郡守李冰和傳說中的火神。場鎮四周村子裡建有各大姓氏的祠堂,是同族人平時奉祀祖先,清明和冬至等節日舉族祭祖的場所。也是調解族內矛盾糾紛,執行族規維護封建宗法社會秩序的場所。可惜時過境遷,柏隆鎮這些歷史上的輝煌建築都在歷次運動中化為了烏有,只存在於老輩人反芻般的回味中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李冰治水

今年五月初,當我們站在柏隆鎮昔日陝西館的廢墟上,聽當地人講述陝西館的輝煌時,我的心裡一陣陣悲涼。明清時期,因為川陝相鄰,有不少陝西商人來到四川發展。他們將秦人經商的歷史、經商的智慧、經商的藝術推向了一個極致,而陝西館就是他們聯合捐資建設的共同聚會、娛樂、議事的場所。在連續劇《大秦帝國》中,“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乾,死不休戰……”的秦人吶喊聲,讓我們見識了秦人敢打敢拼、誰與爭鋒的霸氣,而在各地陝西館的滄桑中,我們則會領教秦人在商場中的精明算計。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會館建築

可惜了,曾經的陝西館。不過,也有當地人指出,其實陝西館的老屋是汶川大地震後才拆除的,估計是棑危的需要吧!如今,陝西館僅僅剩下了一堵十多米長的土牆,三合土夯築而成,破敗的牆體上可以看出牆體裡面加入了不少的卵石,讓人對過去的建築工藝有所瞭解。這段牆體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任憑日晒雨淋,恐怕要不了多久,也會轟然倒塌。說實話,同樣是震後規劃與建設,柏隆鎮與孝泉鎮差距太遠。這其中固然有場鎮文化底蘊的差異,但是柏隆鎮也不差啊。會館文化、蠶桑文化、民俗文化以及“二葉文化”,如果我們深入挖掘,柏隆鎮還有很多文章可做。

"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德陽鐘鼓樓廣場

愚以為,凡是以龍或鳳命名之所,估計都有些靈氣,這就是玉皇觀選址東山的緣故吧。道家修身養性,極講究風水,他們選中的青城山、鶴鳴山乃至武都山,都是風景絕佳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一代天師許旌陽的加持,東湖山成了德陽人心目中的聖地。當地政府響應民意,將這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以改造,遂成為今日之東湖山公園。每天早晚,在東湖山健身道上慢跑快走的市民絡繹不絕。也有一些老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打太極拳,他們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般,頗有一些仙風道骨。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太極拳

下得山來,在鐘鼓樓廣場“大德德厚”的牌坊前面,可見一座漢白玉材質的“月上東山”城市雕塑。一位妙齡少婦側坐在石頭上,右手放在膝蓋上,左手託著一輪彎彎的月亮,眼神裡滿是期盼的目光。當月牙兒從東山後面的地平線緩緩升上來,當銀色的月光灑滿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不知道將會發生多少浪漫的故事。德陽是我國的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有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國企,成天跟機床打交道的德陽人粗獷豪放,這從綿遠河上鋼結構的彩虹橋即可一斑窺豹。而“月上東山”雕塑的出現,好似給一汪沉積的湖水裡投下了一顆石子而泛起陣陣漣漪,德陽這座重裝之都一下子變得溫婉而柔情起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月上東山雕塑

這座雕塑在德陽三十多年了,它已經成了大多數德陽人的共同城市記憶。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和風細雨,她都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看著城市在自己的目光中茁壯成長。提到“月上東山”雕塑,估計很多德陽人都知道。但如果詢問這是哪位雕塑家的作品,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吃雞蛋的時候,並不會去深究這個雞蛋是哪隻母雞下的,它有著怎樣的羽毛,喜歡吃高粱還是玉米?不過,我覺得德陽人還是有必要知道這個雕塑家的名字,他叫葉毓山,就是土生土長的德陽人。再說具體點,是旌陽區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人。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照

1935年6月,葉毓山出生於柏社鄉雙瓦窯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柏社鄉平川沃野,盛產水稻和小麥,逢年過節家家都釀米酒。兩歲那年,葉毓山的母親陳氏下地勞動,將他關在外婆家的堂屋裡。葉毓山誤飲大量米酒昏厥倒地,全身紫紅。幸而舅舅是中醫且發現和搶救及時,葉毓山得以脫離生命危險。一年後,父親葉重三搬家到柏社鎮上以出售水煙絲為生,葉毓山和兄弟姊妹們得以有求學的機會。7歲時,在柏社鎮讀小學的葉毓山開始師從當地文人畫家羅紹東學習繪畫和書法。童年時代葉毓山就開始逐漸對民間藝術如綿竹門畫、皮影等產生興趣,甚至自己動手製作皮影人物。小學時,父親更是規定他每個月都要畫一幅中國畫。葉毓山還記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舉國歡慶之時柏社鎮舉行盛大的提燈晚會,10歲的他也製作了一個白兔車燈參加遊行。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作品

1950年,中學畢業的葉毓山徒步70公里走到成都,考取了大名鼎鼎的成都藝術專科學校。抗戰時期,成都藝術專科院校就已教師名流薈萃、學生人才濟濟,張大千、吳作人、葉淺予、關良、劉開渠、雷圭元、龐薰琴等都曾來校任教。16歲的葉毓山只是一個喜歡畫畫的農民的兒子,他是穿著草鞋跨進這座藝術殿堂的。1953年,成都藝術專科學校遷到重慶,改稱“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兩年後再改為“四川美術學院”,葉毓山隨校遷到重慶。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陸游

17歲臨摹米開朗基羅的壁畫作品《創世紀》之後,18歲時葉毓山改學雕塑。從此,葉毓山與雕塑打了一輩子交道,逐漸成長為一代雕塑大師。葉毓山195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後成為川美院長。196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生班,是雕塑大師劉開渠的弟子。50餘年來,葉毓山始終謹記著恩師劉開渠的教誨:“藝術,就是不同。”這堪稱所有藝術創造的精髓,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慢慢領悟。其實,齊白石也對弟子說過類似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藝術就是不同,老師只能教你技法,如果你一輩子都只能臨摹名家的作品,就算模仿得再像,也沒有走出自己的路。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室

走自己的路,走不同的路,秉承劉開渠先生教誨,葉毓山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代表作有《遵義紅軍烈士紀念碑》等。其中《歌樂山烈士紀念碑》獲全國城市雕塑最佳作品獎,《杜甫》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銅牌獎。1962年完成第一座雕塑《毛主席全身雕像》以來的四十多年時間裡,葉毓山共有一百多座著名雕塑問世。葉毓山的作品涉獵的範圍非常廣,既有反映革命歷史題材,歌頌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品,又有塑造革命領袖人物的雕像;既有重大歷史題材,歌頌中國歷史上光焰四射的大文豪、大詩人的肖像,又有浪漫色彩的作品。德陽的“月山東山”,大概屬於浪漫主義一類吧。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雕塑家葉毓山

如今,走入北川縣“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我們可在狹長的序廳中看到葉毓山設計創作的大型“山川永紀”青銅浮雕群。這組浮雕群高6米,長45米,是目前全國室內場面最大、體量最大的紀實性浮雕之一。這組浮雕從開始構思到完成雕塑,前後花了兩年多時間。浮雕看起來像連環畫一般,分為7個部分來展現,分別為山崩、地陷、救援、大愛、感恩、重建和新生,講述著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的故事。葉毓山在雕塑中,用了97個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參與抗震救災的人物形象,包括人們熟知的“芭蕾女孩”李月、“吊瓶男孩”李陽、“敬禮男孩”郎錚等人物原型。在雕塑的最後,葉毓山設計了兩位羌族年輕人,充滿希望走向未來,再現我們不怕災難勇敢向前的精神和決心。“人類的歷史是青銅的歷史、石頭的歷史。”經過歲月的洗禮,只有青銅和石頭才能留存下來。葉毓山說,浮雕最初設計是用玻璃鋼,後來還是選用青銅為材質,因為青銅更能恰當表現出浮雕的主題,更能表現這樣重大的歷史題材,同時也表示這段歷史是我們不能忘懷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新生》新北川抗震紀念園主題雕像

可惜,葉毓山先生已經於2017年仙逝了,享年82歲。但是,葉毓山留下的雕塑作品卻成了永恆,將永遠活在國人崇敬的目光中。

葉毓山有個弟弟叫葉毓中,擅長國畫。葉毓中既是畫家又是詩人,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教育家、理論家。他的畫以唐風見長,觀看他的畫彷彿置身唐朝社會,畫中建築、城郭、街市和宮廷,無一不見唐代形象特徵,人物頭飾、服飾、形體姿顏更是唐代審美的表現。最近得到一冊葉毓中所繪的《國畫二十四孝》,讓我分外欣喜。雖然葉毓中是德陽人,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是不可能見著葉毓中本人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

相比而言,德陽散文學會會長鍾躍進就幸運得多,他說自己一個月內,已經和葉毓中見了四次面,有時在北京,有時在成都。葉毓中和鍾躍進的談話都進行了錄音,今後將成為研究“葉毓山、葉毓中”的重要資料。德陽六縣市區,近四百萬人口,至今在全國範圍內仍然比較活躍的美術家其實不多,而葉毓中就是其中的代表。葉毓中生於1941年,今年已經78歲,及早收集整理“二葉”資料,我覺得鍾躍進還是很有眼光的。

二十四孝,每一孝其實都有一個動情的故事。其中的“一門三孝”,就出自旌陽區孝泉鎮。臨江汲水、湧泉躍鯉、安安送米的故事已經在這塊德孝大地上流傳了近兩千年,其中尊老愛幼的傳統仍然滋養著當地人民。葉毓中在畫冊的後記中談到了作畫的緣由: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一門三孝雕塑

一次回鄉,忽見新造的德孝文化園,二十四孝重現其中。小輩問孝,同行高聲:“不孝行嗎?”我笑:“孝行嗎?”眾大笑。後來,又有了三孝園、中國德孝城。前時,多位友人間:“可會畫二十四孝?”是考“孝”?是考“畫”?引來久遠的凝思,喚起當時的畫意。沉思先哲箴言,體察人生覺悟,構成《國畫二十四孝》。孝,孝情,猶誠,是責任和擔當的赤誠。問在畫外,答在畫中。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唐風圖》

我特意翻看了葉毓中所繪的“一門三孝”,媳婦龐三春在廚房裡做好了兩尾鯉魚,正要端給婆婆享用。父親姜詩和安安正攙扶著拄著柺杖的婆婆過來品嚐。簡陋的廚房裡,擺放著鍋碗瓢盆和南瓜、冬瓜,院子中一樹桃花開得正繁,似乎能聞到滿樹的花香。這是一個多麼和諧的家庭啊!我不明白,這個婆婆為什麼要聽信讒言,將龐三春逐出家門。每天吃兩尾鯉魚,即便是物質生活已很寬裕的今天,很多家庭也達不到,更別說東漢時期的姜詩家了。可恨的是,婆婆趕龐三春出門時,作為丈夫的姜詩竟然毫無作為,而龐三春也沒有絲毫怨言。可見,有時候封建禮法是毫無人情味兒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柏隆鎮街景

跟旌陽區的其他鄉鎮相比,柏隆鎮是幸運的,因為在這座小鎮上,竟然走出了兩位馳名中外的美術大師,而且兩人還是同胞兄弟,這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兩鄉都有鄉場,由於都是縣境交匯處,兩個鄉場均是遠近聞名的大場鎮。每逢場期,四里八鄉的鄉親都來趕場,農民出售家畜家禽和糧食,採買衣帽鞋襪和農具。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柏社場鎮,街道古樸實用,趕場的人從上場穿過中場到下場,即或是下雨天都不會淋溼衣裳。街道兩邊的住戶大多是商戶,前店後院格局。屋簷向街心伸出約兩米長,俗稱燕兒窩。一家家商戶的燕兒窩連接起來,就形成了能遮雨水和太陽的風雨走廊。這種走廊方便了趕場者,也方便了商戶自己。大家都知道柏社鎮商戶善待顧客,於是更多的商販和農民紛至沓來。到了逢場天,街上推雞公車的、挑籮筐的、背背篼的絡繹不絕,摩肩接踵。人流量就意味著商機,哪怕你在柏社鎮支個餅子攤攤,也比單純在鄉村種糧食收入高。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鄉村逢場

柏社鎮的商鋪都是鋪板門。早上開門,一扇扇鋪板從門槽裡取出來按順序放好,傍晚打烊時再一扇扇合上去,老闆每天周而復始,重複著一輩輩商賈的程式化動作。合上鋪板,如果不看門前招牌,你根本不知道這家商鋪是幹什麼。但是打開鋪板,你就會驚歎原來柏社鎮還藏著這麼多玄機。那些川菜館、小食店、燒臘攤、京果鋪、燒房、肉案、雜貨店、中藥房、水煙鋪、縫紉鋪、鞋鋪、木器鋪、鐵匠鋪、棺材鋪、紙貨鋪等,一股腦兒地呈現著你面前,宛如變戲法一般。

站在柏社鎮如今頗為沉寂的街面上,你似乎還能聽見店小二的吆喝聲:“哥子,裡面請!幾位吃點啥,本店今天有蒸牛肉蒸燒白蒸排骨燉蹄花,各式涼菜炒菜……”你剛剛進店在桌子邊坐下來,還沒有說吃什麼,店小二就用毛巾將桌面順勢一抹,然後在各人面前擺上一碗紅白茶。店小二如此熱情,大家自然不便說什麼,於是一樁小生意就做成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柏隆鎮街景

據說柏社鎮的商戶分門別類歸於場鎮12個行會,從事屠宰的叫張爺會,廚師歸入詹王會,木匠自然是魯班會,商業加入的是財神會……他們各自在行業創始人的誕辰日,舉行行會活動,密切師徒和同業人員關係,協商行業大事和調解糾紛。

柏隆鎮和我出生的什地鎮紅社村相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經常跟著父親去柏隆鎮趕場。什地鎮俗稱二聖宮,雖說是個鄉鎮,也有那麼丁點兒常住居民,但卻並不逢場。其實,這些有場期的場鎮,都是歷史上自然形成的。何為場鎮?自然是先有場後有鎮,因為士農工商乃至三教九流的人長期在某個地點活動,自然就會有人給他們提供飯食、住宿、休閒之處,於是飯店、旅店、茶鋪等鋪面應運而生,最終就形成了場鎮。如果場鎮的經濟輻射力越來越大,就會形成城市。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場鎮老街

什地場鎮上雖說有鄉政府、中小學校、供銷社、衛生院、派出所等機構,但卻一直沒有綜合市場,老百姓沒有地方交易,你叫他們怎麼趕場呢?後來,雖說當地政府意識到商貿流通這個問題,修建了綜合市場,也設置了場期,但是趕場的人很少,交易量自然上不去。因為去哪裡趕場,能買到心儀的東西,老百姓已經形成習慣了。就我家來說,我們趕場主要是臨近的富新場、柏隆場、隆興場、河壩場和綿竹縣城,再遠一點就是孝泉、黃許。

就場鎮規模而言,柏隆跟富新差不多,但又比隆興場略大些。柏隆場鎮雖說很小,但據當地土著說,有清代雍乾時期湖廣填川各省移民集資修建的陝西館、南華宮、江西館和湖廣館,還有歷史更為悠久的川主廟、火神廟和文武廟。凡遇會館重大活動都會邀請戲班子在館內戲臺演出。文武廟文祀孔子、武祀關公,川主廟和火神廟由道士照看日常香火,分別奉祀秦代治水郡守李冰和傳說中的火神。場鎮四周村子裡建有各大姓氏的祠堂,是同族人平時奉祀祖先,清明和冬至等節日舉族祭祖的場所。也是調解族內矛盾糾紛,執行族規維護封建宗法社會秩序的場所。可惜時過境遷,柏隆鎮這些歷史上的輝煌建築都在歷次運動中化為了烏有,只存在於老輩人反芻般的回味中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李冰治水

今年五月初,當我們站在柏隆鎮昔日陝西館的廢墟上,聽當地人講述陝西館的輝煌時,我的心裡一陣陣悲涼。明清時期,因為川陝相鄰,有不少陝西商人來到四川發展。他們將秦人經商的歷史、經商的智慧、經商的藝術推向了一個極致,而陝西館就是他們聯合捐資建設的共同聚會、娛樂、議事的場所。在連續劇《大秦帝國》中,“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乾,死不休戰……”的秦人吶喊聲,讓我們見識了秦人敢打敢拼、誰與爭鋒的霸氣,而在各地陝西館的滄桑中,我們則會領教秦人在商場中的精明算計。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會館建築

可惜了,曾經的陝西館。不過,也有當地人指出,其實陝西館的老屋是汶川大地震後才拆除的,估計是棑危的需要吧!如今,陝西館僅僅剩下了一堵十多米長的土牆,三合土夯築而成,破敗的牆體上可以看出牆體裡面加入了不少的卵石,讓人對過去的建築工藝有所瞭解。這段牆體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任憑日晒雨淋,恐怕要不了多久,也會轟然倒塌。說實話,同樣是震後規劃與建設,柏隆鎮與孝泉鎮差距太遠。這其中固然有場鎮文化底蘊的差異,但是柏隆鎮也不差啊。會館文化、蠶桑文化、民俗文化以及“二葉文化”,如果我們深入挖掘,柏隆鎮還有很多文章可做。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柏隆鎮街景

在陝西館廢墟前面的農田邊,就是葉毓山兄弟父母安葬的地方,也就是葉氏祖墳。墳墓有兩座,一是葉重三和陳蓉章的合葬墓。漢白玉石碑上有聯。上聯是:歷盡艱辛亦工亦農德寬品優忠厚清平承先祖;下聯是:志高謀遠唯女唯才詩書畫卷文采風流著。聯語高度概括了葉重三夫妻的生平事蹟,體現了葉氏子孫對先輩的敬仰和肯定。雕塑家親自設計的墓碑,自然與尋常石匠的劣作不可同日而語。墓碑碑帽是一塊不規則的石材,雕塑家因材而異,鐫刻出龍鳳雲紋,兩位老人家安坐於雲紋之中,神態怡然,似乎正奔向西方極樂世界。墓碑基座前面有祭臺,三支蠟燭還沒有燃盡,可見還是有人常來祭掃墓園。葉重三夫妻合葬墓邊,還有葉先蓬、羅秀元的合葬墓,是葉毓山兄弟倆的叔祖父輩。墓園周圍,分佈著一些雕塑作品,各有深意。據說這是葉毓山留在柏隆鎮的唯一一組雕塑作品,極具審美價值。

"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德陽鐘鼓樓廣場

愚以為,凡是以龍或鳳命名之所,估計都有些靈氣,這就是玉皇觀選址東山的緣故吧。道家修身養性,極講究風水,他們選中的青城山、鶴鳴山乃至武都山,都是風景絕佳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一代天師許旌陽的加持,東湖山成了德陽人心目中的聖地。當地政府響應民意,將這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以改造,遂成為今日之東湖山公園。每天早晚,在東湖山健身道上慢跑快走的市民絡繹不絕。也有一些老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打太極拳,他們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般,頗有一些仙風道骨。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太極拳

下得山來,在鐘鼓樓廣場“大德德厚”的牌坊前面,可見一座漢白玉材質的“月上東山”城市雕塑。一位妙齡少婦側坐在石頭上,右手放在膝蓋上,左手託著一輪彎彎的月亮,眼神裡滿是期盼的目光。當月牙兒從東山後面的地平線緩緩升上來,當銀色的月光灑滿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不知道將會發生多少浪漫的故事。德陽是我國的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有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國企,成天跟機床打交道的德陽人粗獷豪放,這從綿遠河上鋼結構的彩虹橋即可一斑窺豹。而“月上東山”雕塑的出現,好似給一汪沉積的湖水裡投下了一顆石子而泛起陣陣漣漪,德陽這座重裝之都一下子變得溫婉而柔情起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月上東山雕塑

這座雕塑在德陽三十多年了,它已經成了大多數德陽人的共同城市記憶。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和風細雨,她都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看著城市在自己的目光中茁壯成長。提到“月上東山”雕塑,估計很多德陽人都知道。但如果詢問這是哪位雕塑家的作品,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吃雞蛋的時候,並不會去深究這個雞蛋是哪隻母雞下的,它有著怎樣的羽毛,喜歡吃高粱還是玉米?不過,我覺得德陽人還是有必要知道這個雕塑家的名字,他叫葉毓山,就是土生土長的德陽人。再說具體點,是旌陽區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人。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照

1935年6月,葉毓山出生於柏社鄉雙瓦窯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柏社鄉平川沃野,盛產水稻和小麥,逢年過節家家都釀米酒。兩歲那年,葉毓山的母親陳氏下地勞動,將他關在外婆家的堂屋裡。葉毓山誤飲大量米酒昏厥倒地,全身紫紅。幸而舅舅是中醫且發現和搶救及時,葉毓山得以脫離生命危險。一年後,父親葉重三搬家到柏社鎮上以出售水煙絲為生,葉毓山和兄弟姊妹們得以有求學的機會。7歲時,在柏社鎮讀小學的葉毓山開始師從當地文人畫家羅紹東學習繪畫和書法。童年時代葉毓山就開始逐漸對民間藝術如綿竹門畫、皮影等產生興趣,甚至自己動手製作皮影人物。小學時,父親更是規定他每個月都要畫一幅中國畫。葉毓山還記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舉國歡慶之時柏社鎮舉行盛大的提燈晚會,10歲的他也製作了一個白兔車燈參加遊行。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作品

1950年,中學畢業的葉毓山徒步70公里走到成都,考取了大名鼎鼎的成都藝術專科學校。抗戰時期,成都藝術專科院校就已教師名流薈萃、學生人才濟濟,張大千、吳作人、葉淺予、關良、劉開渠、雷圭元、龐薰琴等都曾來校任教。16歲的葉毓山只是一個喜歡畫畫的農民的兒子,他是穿著草鞋跨進這座藝術殿堂的。1953年,成都藝術專科學校遷到重慶,改稱“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兩年後再改為“四川美術學院”,葉毓山隨校遷到重慶。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陸游

17歲臨摹米開朗基羅的壁畫作品《創世紀》之後,18歲時葉毓山改學雕塑。從此,葉毓山與雕塑打了一輩子交道,逐漸成長為一代雕塑大師。葉毓山195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後成為川美院長。196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生班,是雕塑大師劉開渠的弟子。50餘年來,葉毓山始終謹記著恩師劉開渠的教誨:“藝術,就是不同。”這堪稱所有藝術創造的精髓,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慢慢領悟。其實,齊白石也對弟子說過類似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藝術就是不同,老師只能教你技法,如果你一輩子都只能臨摹名家的作品,就算模仿得再像,也沒有走出自己的路。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室

走自己的路,走不同的路,秉承劉開渠先生教誨,葉毓山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代表作有《遵義紅軍烈士紀念碑》等。其中《歌樂山烈士紀念碑》獲全國城市雕塑最佳作品獎,《杜甫》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銅牌獎。1962年完成第一座雕塑《毛主席全身雕像》以來的四十多年時間裡,葉毓山共有一百多座著名雕塑問世。葉毓山的作品涉獵的範圍非常廣,既有反映革命歷史題材,歌頌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品,又有塑造革命領袖人物的雕像;既有重大歷史題材,歌頌中國歷史上光焰四射的大文豪、大詩人的肖像,又有浪漫色彩的作品。德陽的“月山東山”,大概屬於浪漫主義一類吧。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雕塑家葉毓山

如今,走入北川縣“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我們可在狹長的序廳中看到葉毓山設計創作的大型“山川永紀”青銅浮雕群。這組浮雕群高6米,長45米,是目前全國室內場面最大、體量最大的紀實性浮雕之一。這組浮雕從開始構思到完成雕塑,前後花了兩年多時間。浮雕看起來像連環畫一般,分為7個部分來展現,分別為山崩、地陷、救援、大愛、感恩、重建和新生,講述著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的故事。葉毓山在雕塑中,用了97個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參與抗震救災的人物形象,包括人們熟知的“芭蕾女孩”李月、“吊瓶男孩”李陽、“敬禮男孩”郎錚等人物原型。在雕塑的最後,葉毓山設計了兩位羌族年輕人,充滿希望走向未來,再現我們不怕災難勇敢向前的精神和決心。“人類的歷史是青銅的歷史、石頭的歷史。”經過歲月的洗禮,只有青銅和石頭才能留存下來。葉毓山說,浮雕最初設計是用玻璃鋼,後來還是選用青銅為材質,因為青銅更能恰當表現出浮雕的主題,更能表現這樣重大的歷史題材,同時也表示這段歷史是我們不能忘懷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新生》新北川抗震紀念園主題雕像

可惜,葉毓山先生已經於2017年仙逝了,享年82歲。但是,葉毓山留下的雕塑作品卻成了永恆,將永遠活在國人崇敬的目光中。

葉毓山有個弟弟叫葉毓中,擅長國畫。葉毓中既是畫家又是詩人,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教育家、理論家。他的畫以唐風見長,觀看他的畫彷彿置身唐朝社會,畫中建築、城郭、街市和宮廷,無一不見唐代形象特徵,人物頭飾、服飾、形體姿顏更是唐代審美的表現。最近得到一冊葉毓中所繪的《國畫二十四孝》,讓我分外欣喜。雖然葉毓中是德陽人,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是不可能見著葉毓中本人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

相比而言,德陽散文學會會長鍾躍進就幸運得多,他說自己一個月內,已經和葉毓中見了四次面,有時在北京,有時在成都。葉毓中和鍾躍進的談話都進行了錄音,今後將成為研究“葉毓山、葉毓中”的重要資料。德陽六縣市區,近四百萬人口,至今在全國範圍內仍然比較活躍的美術家其實不多,而葉毓中就是其中的代表。葉毓中生於1941年,今年已經78歲,及早收集整理“二葉”資料,我覺得鍾躍進還是很有眼光的。

二十四孝,每一孝其實都有一個動情的故事。其中的“一門三孝”,就出自旌陽區孝泉鎮。臨江汲水、湧泉躍鯉、安安送米的故事已經在這塊德孝大地上流傳了近兩千年,其中尊老愛幼的傳統仍然滋養著當地人民。葉毓中在畫冊的後記中談到了作畫的緣由: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一門三孝雕塑

一次回鄉,忽見新造的德孝文化園,二十四孝重現其中。小輩問孝,同行高聲:“不孝行嗎?”我笑:“孝行嗎?”眾大笑。後來,又有了三孝園、中國德孝城。前時,多位友人間:“可會畫二十四孝?”是考“孝”?是考“畫”?引來久遠的凝思,喚起當時的畫意。沉思先哲箴言,體察人生覺悟,構成《國畫二十四孝》。孝,孝情,猶誠,是責任和擔當的赤誠。問在畫外,答在畫中。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唐風圖》

我特意翻看了葉毓中所繪的“一門三孝”,媳婦龐三春在廚房裡做好了兩尾鯉魚,正要端給婆婆享用。父親姜詩和安安正攙扶著拄著柺杖的婆婆過來品嚐。簡陋的廚房裡,擺放著鍋碗瓢盆和南瓜、冬瓜,院子中一樹桃花開得正繁,似乎能聞到滿樹的花香。這是一個多麼和諧的家庭啊!我不明白,這個婆婆為什麼要聽信讒言,將龐三春逐出家門。每天吃兩尾鯉魚,即便是物質生活已很寬裕的今天,很多家庭也達不到,更別說東漢時期的姜詩家了。可恨的是,婆婆趕龐三春出門時,作為丈夫的姜詩竟然毫無作為,而龐三春也沒有絲毫怨言。可見,有時候封建禮法是毫無人情味兒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柏隆鎮街景

跟旌陽區的其他鄉鎮相比,柏隆鎮是幸運的,因為在這座小鎮上,竟然走出了兩位馳名中外的美術大師,而且兩人還是同胞兄弟,這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兩鄉都有鄉場,由於都是縣境交匯處,兩個鄉場均是遠近聞名的大場鎮。每逢場期,四里八鄉的鄉親都來趕場,農民出售家畜家禽和糧食,採買衣帽鞋襪和農具。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柏社場鎮,街道古樸實用,趕場的人從上場穿過中場到下場,即或是下雨天都不會淋溼衣裳。街道兩邊的住戶大多是商戶,前店後院格局。屋簷向街心伸出約兩米長,俗稱燕兒窩。一家家商戶的燕兒窩連接起來,就形成了能遮雨水和太陽的風雨走廊。這種走廊方便了趕場者,也方便了商戶自己。大家都知道柏社鎮商戶善待顧客,於是更多的商販和農民紛至沓來。到了逢場天,街上推雞公車的、挑籮筐的、背背篼的絡繹不絕,摩肩接踵。人流量就意味著商機,哪怕你在柏社鎮支個餅子攤攤,也比單純在鄉村種糧食收入高。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鄉村逢場

柏社鎮的商鋪都是鋪板門。早上開門,一扇扇鋪板從門槽裡取出來按順序放好,傍晚打烊時再一扇扇合上去,老闆每天周而復始,重複著一輩輩商賈的程式化動作。合上鋪板,如果不看門前招牌,你根本不知道這家商鋪是幹什麼。但是打開鋪板,你就會驚歎原來柏社鎮還藏著這麼多玄機。那些川菜館、小食店、燒臘攤、京果鋪、燒房、肉案、雜貨店、中藥房、水煙鋪、縫紉鋪、鞋鋪、木器鋪、鐵匠鋪、棺材鋪、紙貨鋪等,一股腦兒地呈現著你面前,宛如變戲法一般。

站在柏社鎮如今頗為沉寂的街面上,你似乎還能聽見店小二的吆喝聲:“哥子,裡面請!幾位吃點啥,本店今天有蒸牛肉蒸燒白蒸排骨燉蹄花,各式涼菜炒菜……”你剛剛進店在桌子邊坐下來,還沒有說吃什麼,店小二就用毛巾將桌面順勢一抹,然後在各人面前擺上一碗紅白茶。店小二如此熱情,大家自然不便說什麼,於是一樁小生意就做成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柏隆鎮街景

據說柏社鎮的商戶分門別類歸於場鎮12個行會,從事屠宰的叫張爺會,廚師歸入詹王會,木匠自然是魯班會,商業加入的是財神會……他們各自在行業創始人的誕辰日,舉行行會活動,密切師徒和同業人員關係,協商行業大事和調解糾紛。

柏隆鎮和我出生的什地鎮紅社村相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經常跟著父親去柏隆鎮趕場。什地鎮俗稱二聖宮,雖說是個鄉鎮,也有那麼丁點兒常住居民,但卻並不逢場。其實,這些有場期的場鎮,都是歷史上自然形成的。何為場鎮?自然是先有場後有鎮,因為士農工商乃至三教九流的人長期在某個地點活動,自然就會有人給他們提供飯食、住宿、休閒之處,於是飯店、旅店、茶鋪等鋪面應運而生,最終就形成了場鎮。如果場鎮的經濟輻射力越來越大,就會形成城市。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場鎮老街

什地場鎮上雖說有鄉政府、中小學校、供銷社、衛生院、派出所等機構,但卻一直沒有綜合市場,老百姓沒有地方交易,你叫他們怎麼趕場呢?後來,雖說當地政府意識到商貿流通這個問題,修建了綜合市場,也設置了場期,但是趕場的人很少,交易量自然上不去。因為去哪裡趕場,能買到心儀的東西,老百姓已經形成習慣了。就我家來說,我們趕場主要是臨近的富新場、柏隆場、隆興場、河壩場和綿竹縣城,再遠一點就是孝泉、黃許。

就場鎮規模而言,柏隆跟富新差不多,但又比隆興場略大些。柏隆場鎮雖說很小,但據當地土著說,有清代雍乾時期湖廣填川各省移民集資修建的陝西館、南華宮、江西館和湖廣館,還有歷史更為悠久的川主廟、火神廟和文武廟。凡遇會館重大活動都會邀請戲班子在館內戲臺演出。文武廟文祀孔子、武祀關公,川主廟和火神廟由道士照看日常香火,分別奉祀秦代治水郡守李冰和傳說中的火神。場鎮四周村子裡建有各大姓氏的祠堂,是同族人平時奉祀祖先,清明和冬至等節日舉族祭祖的場所。也是調解族內矛盾糾紛,執行族規維護封建宗法社會秩序的場所。可惜時過境遷,柏隆鎮這些歷史上的輝煌建築都在歷次運動中化為了烏有,只存在於老輩人反芻般的回味中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李冰治水

今年五月初,當我們站在柏隆鎮昔日陝西館的廢墟上,聽當地人講述陝西館的輝煌時,我的心裡一陣陣悲涼。明清時期,因為川陝相鄰,有不少陝西商人來到四川發展。他們將秦人經商的歷史、經商的智慧、經商的藝術推向了一個極致,而陝西館就是他們聯合捐資建設的共同聚會、娛樂、議事的場所。在連續劇《大秦帝國》中,“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乾,死不休戰……”的秦人吶喊聲,讓我們見識了秦人敢打敢拼、誰與爭鋒的霸氣,而在各地陝西館的滄桑中,我們則會領教秦人在商場中的精明算計。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會館建築

可惜了,曾經的陝西館。不過,也有當地人指出,其實陝西館的老屋是汶川大地震後才拆除的,估計是棑危的需要吧!如今,陝西館僅僅剩下了一堵十多米長的土牆,三合土夯築而成,破敗的牆體上可以看出牆體裡面加入了不少的卵石,讓人對過去的建築工藝有所瞭解。這段牆體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任憑日晒雨淋,恐怕要不了多久,也會轟然倒塌。說實話,同樣是震後規劃與建設,柏隆鎮與孝泉鎮差距太遠。這其中固然有場鎮文化底蘊的差異,但是柏隆鎮也不差啊。會館文化、蠶桑文化、民俗文化以及“二葉文化”,如果我們深入挖掘,柏隆鎮還有很多文章可做。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柏隆鎮街景

在陝西館廢墟前面的農田邊,就是葉毓山兄弟父母安葬的地方,也就是葉氏祖墳。墳墓有兩座,一是葉重三和陳蓉章的合葬墓。漢白玉石碑上有聯。上聯是:歷盡艱辛亦工亦農德寬品優忠厚清平承先祖;下聯是:志高謀遠唯女唯才詩書畫卷文采風流著。聯語高度概括了葉重三夫妻的生平事蹟,體現了葉氏子孫對先輩的敬仰和肯定。雕塑家親自設計的墓碑,自然與尋常石匠的劣作不可同日而語。墓碑碑帽是一塊不規則的石材,雕塑家因材而異,鐫刻出龍鳳雲紋,兩位老人家安坐於雲紋之中,神態怡然,似乎正奔向西方極樂世界。墓碑基座前面有祭臺,三支蠟燭還沒有燃盡,可見還是有人常來祭掃墓園。葉重三夫妻合葬墓邊,還有葉先蓬、羅秀元的合葬墓,是葉毓山兄弟倆的叔祖父輩。墓園周圍,分佈著一些雕塑作品,各有深意。據說這是葉毓山留在柏隆鎮的唯一一組雕塑作品,極具審美價值。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氏祖墳

清乾隆年間,葉氏先祖從廣東梅州遷徙到川西壩子的柏社鄉,以種植桑麻糧油葉煙為生。到了祖父葉春沅時,有了先培、先濃、先旺和先蓬四個男孩。葉春沅對四個孩子寄予厚望,努力攢錢讓兒子們學些文化。葉毓山父親葉先旺,字重三,排行老三。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斷續念過幾年私塾後,不僅能識文斷字,明白了許多修身齊家的道理,還愛上了書法藝術。葉重三通過對柏社場集市貿易的觀察,意識到純粹務農只夠維持一家人的衣食,因而有了半工半農的想法。他在柏社場租了一個鋪面,把自家種植的菸葉加薑黃、菜油等原材料精製為水煙絲出售。

"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德陽鐘鼓樓廣場

愚以為,凡是以龍或鳳命名之所,估計都有些靈氣,這就是玉皇觀選址東山的緣故吧。道家修身養性,極講究風水,他們選中的青城山、鶴鳴山乃至武都山,都是風景絕佳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一代天師許旌陽的加持,東湖山成了德陽人心目中的聖地。當地政府響應民意,將這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以改造,遂成為今日之東湖山公園。每天早晚,在東湖山健身道上慢跑快走的市民絡繹不絕。也有一些老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打太極拳,他們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般,頗有一些仙風道骨。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太極拳

下得山來,在鐘鼓樓廣場“大德德厚”的牌坊前面,可見一座漢白玉材質的“月上東山”城市雕塑。一位妙齡少婦側坐在石頭上,右手放在膝蓋上,左手託著一輪彎彎的月亮,眼神裡滿是期盼的目光。當月牙兒從東山後面的地平線緩緩升上來,當銀色的月光灑滿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不知道將會發生多少浪漫的故事。德陽是我國的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有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國企,成天跟機床打交道的德陽人粗獷豪放,這從綿遠河上鋼結構的彩虹橋即可一斑窺豹。而“月上東山”雕塑的出現,好似給一汪沉積的湖水裡投下了一顆石子而泛起陣陣漣漪,德陽這座重裝之都一下子變得溫婉而柔情起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月上東山雕塑

這座雕塑在德陽三十多年了,它已經成了大多數德陽人的共同城市記憶。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和風細雨,她都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看著城市在自己的目光中茁壯成長。提到“月上東山”雕塑,估計很多德陽人都知道。但如果詢問這是哪位雕塑家的作品,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吃雞蛋的時候,並不會去深究這個雞蛋是哪隻母雞下的,它有著怎樣的羽毛,喜歡吃高粱還是玉米?不過,我覺得德陽人還是有必要知道這個雕塑家的名字,他叫葉毓山,就是土生土長的德陽人。再說具體點,是旌陽區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人。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照

1935年6月,葉毓山出生於柏社鄉雙瓦窯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柏社鄉平川沃野,盛產水稻和小麥,逢年過節家家都釀米酒。兩歲那年,葉毓山的母親陳氏下地勞動,將他關在外婆家的堂屋裡。葉毓山誤飲大量米酒昏厥倒地,全身紫紅。幸而舅舅是中醫且發現和搶救及時,葉毓山得以脫離生命危險。一年後,父親葉重三搬家到柏社鎮上以出售水煙絲為生,葉毓山和兄弟姊妹們得以有求學的機會。7歲時,在柏社鎮讀小學的葉毓山開始師從當地文人畫家羅紹東學習繪畫和書法。童年時代葉毓山就開始逐漸對民間藝術如綿竹門畫、皮影等產生興趣,甚至自己動手製作皮影人物。小學時,父親更是規定他每個月都要畫一幅中國畫。葉毓山還記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舉國歡慶之時柏社鎮舉行盛大的提燈晚會,10歲的他也製作了一個白兔車燈參加遊行。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作品

1950年,中學畢業的葉毓山徒步70公里走到成都,考取了大名鼎鼎的成都藝術專科學校。抗戰時期,成都藝術專科院校就已教師名流薈萃、學生人才濟濟,張大千、吳作人、葉淺予、關良、劉開渠、雷圭元、龐薰琴等都曾來校任教。16歲的葉毓山只是一個喜歡畫畫的農民的兒子,他是穿著草鞋跨進這座藝術殿堂的。1953年,成都藝術專科學校遷到重慶,改稱“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兩年後再改為“四川美術學院”,葉毓山隨校遷到重慶。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陸游

17歲臨摹米開朗基羅的壁畫作品《創世紀》之後,18歲時葉毓山改學雕塑。從此,葉毓山與雕塑打了一輩子交道,逐漸成長為一代雕塑大師。葉毓山195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後成為川美院長。196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生班,是雕塑大師劉開渠的弟子。50餘年來,葉毓山始終謹記著恩師劉開渠的教誨:“藝術,就是不同。”這堪稱所有藝術創造的精髓,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慢慢領悟。其實,齊白石也對弟子說過類似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藝術就是不同,老師只能教你技法,如果你一輩子都只能臨摹名家的作品,就算模仿得再像,也沒有走出自己的路。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室

走自己的路,走不同的路,秉承劉開渠先生教誨,葉毓山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代表作有《遵義紅軍烈士紀念碑》等。其中《歌樂山烈士紀念碑》獲全國城市雕塑最佳作品獎,《杜甫》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銅牌獎。1962年完成第一座雕塑《毛主席全身雕像》以來的四十多年時間裡,葉毓山共有一百多座著名雕塑問世。葉毓山的作品涉獵的範圍非常廣,既有反映革命歷史題材,歌頌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品,又有塑造革命領袖人物的雕像;既有重大歷史題材,歌頌中國歷史上光焰四射的大文豪、大詩人的肖像,又有浪漫色彩的作品。德陽的“月山東山”,大概屬於浪漫主義一類吧。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雕塑家葉毓山

如今,走入北川縣“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我們可在狹長的序廳中看到葉毓山設計創作的大型“山川永紀”青銅浮雕群。這組浮雕群高6米,長45米,是目前全國室內場面最大、體量最大的紀實性浮雕之一。這組浮雕從開始構思到完成雕塑,前後花了兩年多時間。浮雕看起來像連環畫一般,分為7個部分來展現,分別為山崩、地陷、救援、大愛、感恩、重建和新生,講述著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的故事。葉毓山在雕塑中,用了97個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參與抗震救災的人物形象,包括人們熟知的“芭蕾女孩”李月、“吊瓶男孩”李陽、“敬禮男孩”郎錚等人物原型。在雕塑的最後,葉毓山設計了兩位羌族年輕人,充滿希望走向未來,再現我們不怕災難勇敢向前的精神和決心。“人類的歷史是青銅的歷史、石頭的歷史。”經過歲月的洗禮,只有青銅和石頭才能留存下來。葉毓山說,浮雕最初設計是用玻璃鋼,後來還是選用青銅為材質,因為青銅更能恰當表現出浮雕的主題,更能表現這樣重大的歷史題材,同時也表示這段歷史是我們不能忘懷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新生》新北川抗震紀念園主題雕像

可惜,葉毓山先生已經於2017年仙逝了,享年82歲。但是,葉毓山留下的雕塑作品卻成了永恆,將永遠活在國人崇敬的目光中。

葉毓山有個弟弟叫葉毓中,擅長國畫。葉毓中既是畫家又是詩人,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教育家、理論家。他的畫以唐風見長,觀看他的畫彷彿置身唐朝社會,畫中建築、城郭、街市和宮廷,無一不見唐代形象特徵,人物頭飾、服飾、形體姿顏更是唐代審美的表現。最近得到一冊葉毓中所繪的《國畫二十四孝》,讓我分外欣喜。雖然葉毓中是德陽人,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是不可能見著葉毓中本人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

相比而言,德陽散文學會會長鍾躍進就幸運得多,他說自己一個月內,已經和葉毓中見了四次面,有時在北京,有時在成都。葉毓中和鍾躍進的談話都進行了錄音,今後將成為研究“葉毓山、葉毓中”的重要資料。德陽六縣市區,近四百萬人口,至今在全國範圍內仍然比較活躍的美術家其實不多,而葉毓中就是其中的代表。葉毓中生於1941年,今年已經78歲,及早收集整理“二葉”資料,我覺得鍾躍進還是很有眼光的。

二十四孝,每一孝其實都有一個動情的故事。其中的“一門三孝”,就出自旌陽區孝泉鎮。臨江汲水、湧泉躍鯉、安安送米的故事已經在這塊德孝大地上流傳了近兩千年,其中尊老愛幼的傳統仍然滋養著當地人民。葉毓中在畫冊的後記中談到了作畫的緣由: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一門三孝雕塑

一次回鄉,忽見新造的德孝文化園,二十四孝重現其中。小輩問孝,同行高聲:“不孝行嗎?”我笑:“孝行嗎?”眾大笑。後來,又有了三孝園、中國德孝城。前時,多位友人間:“可會畫二十四孝?”是考“孝”?是考“畫”?引來久遠的凝思,喚起當時的畫意。沉思先哲箴言,體察人生覺悟,構成《國畫二十四孝》。孝,孝情,猶誠,是責任和擔當的赤誠。問在畫外,答在畫中。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唐風圖》

我特意翻看了葉毓中所繪的“一門三孝”,媳婦龐三春在廚房裡做好了兩尾鯉魚,正要端給婆婆享用。父親姜詩和安安正攙扶著拄著柺杖的婆婆過來品嚐。簡陋的廚房裡,擺放著鍋碗瓢盆和南瓜、冬瓜,院子中一樹桃花開得正繁,似乎能聞到滿樹的花香。這是一個多麼和諧的家庭啊!我不明白,這個婆婆為什麼要聽信讒言,將龐三春逐出家門。每天吃兩尾鯉魚,即便是物質生活已很寬裕的今天,很多家庭也達不到,更別說東漢時期的姜詩家了。可恨的是,婆婆趕龐三春出門時,作為丈夫的姜詩竟然毫無作為,而龐三春也沒有絲毫怨言。可見,有時候封建禮法是毫無人情味兒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柏隆鎮街景

跟旌陽區的其他鄉鎮相比,柏隆鎮是幸運的,因為在這座小鎮上,竟然走出了兩位馳名中外的美術大師,而且兩人還是同胞兄弟,這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兩鄉都有鄉場,由於都是縣境交匯處,兩個鄉場均是遠近聞名的大場鎮。每逢場期,四里八鄉的鄉親都來趕場,農民出售家畜家禽和糧食,採買衣帽鞋襪和農具。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柏社場鎮,街道古樸實用,趕場的人從上場穿過中場到下場,即或是下雨天都不會淋溼衣裳。街道兩邊的住戶大多是商戶,前店後院格局。屋簷向街心伸出約兩米長,俗稱燕兒窩。一家家商戶的燕兒窩連接起來,就形成了能遮雨水和太陽的風雨走廊。這種走廊方便了趕場者,也方便了商戶自己。大家都知道柏社鎮商戶善待顧客,於是更多的商販和農民紛至沓來。到了逢場天,街上推雞公車的、挑籮筐的、背背篼的絡繹不絕,摩肩接踵。人流量就意味著商機,哪怕你在柏社鎮支個餅子攤攤,也比單純在鄉村種糧食收入高。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鄉村逢場

柏社鎮的商鋪都是鋪板門。早上開門,一扇扇鋪板從門槽裡取出來按順序放好,傍晚打烊時再一扇扇合上去,老闆每天周而復始,重複著一輩輩商賈的程式化動作。合上鋪板,如果不看門前招牌,你根本不知道這家商鋪是幹什麼。但是打開鋪板,你就會驚歎原來柏社鎮還藏著這麼多玄機。那些川菜館、小食店、燒臘攤、京果鋪、燒房、肉案、雜貨店、中藥房、水煙鋪、縫紉鋪、鞋鋪、木器鋪、鐵匠鋪、棺材鋪、紙貨鋪等,一股腦兒地呈現著你面前,宛如變戲法一般。

站在柏社鎮如今頗為沉寂的街面上,你似乎還能聽見店小二的吆喝聲:“哥子,裡面請!幾位吃點啥,本店今天有蒸牛肉蒸燒白蒸排骨燉蹄花,各式涼菜炒菜……”你剛剛進店在桌子邊坐下來,還沒有說吃什麼,店小二就用毛巾將桌面順勢一抹,然後在各人面前擺上一碗紅白茶。店小二如此熱情,大家自然不便說什麼,於是一樁小生意就做成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柏隆鎮街景

據說柏社鎮的商戶分門別類歸於場鎮12個行會,從事屠宰的叫張爺會,廚師歸入詹王會,木匠自然是魯班會,商業加入的是財神會……他們各自在行業創始人的誕辰日,舉行行會活動,密切師徒和同業人員關係,協商行業大事和調解糾紛。

柏隆鎮和我出生的什地鎮紅社村相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經常跟著父親去柏隆鎮趕場。什地鎮俗稱二聖宮,雖說是個鄉鎮,也有那麼丁點兒常住居民,但卻並不逢場。其實,這些有場期的場鎮,都是歷史上自然形成的。何為場鎮?自然是先有場後有鎮,因為士農工商乃至三教九流的人長期在某個地點活動,自然就會有人給他們提供飯食、住宿、休閒之處,於是飯店、旅店、茶鋪等鋪面應運而生,最終就形成了場鎮。如果場鎮的經濟輻射力越來越大,就會形成城市。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場鎮老街

什地場鎮上雖說有鄉政府、中小學校、供銷社、衛生院、派出所等機構,但卻一直沒有綜合市場,老百姓沒有地方交易,你叫他們怎麼趕場呢?後來,雖說當地政府意識到商貿流通這個問題,修建了綜合市場,也設置了場期,但是趕場的人很少,交易量自然上不去。因為去哪裡趕場,能買到心儀的東西,老百姓已經形成習慣了。就我家來說,我們趕場主要是臨近的富新場、柏隆場、隆興場、河壩場和綿竹縣城,再遠一點就是孝泉、黃許。

就場鎮規模而言,柏隆跟富新差不多,但又比隆興場略大些。柏隆場鎮雖說很小,但據當地土著說,有清代雍乾時期湖廣填川各省移民集資修建的陝西館、南華宮、江西館和湖廣館,還有歷史更為悠久的川主廟、火神廟和文武廟。凡遇會館重大活動都會邀請戲班子在館內戲臺演出。文武廟文祀孔子、武祀關公,川主廟和火神廟由道士照看日常香火,分別奉祀秦代治水郡守李冰和傳說中的火神。場鎮四周村子裡建有各大姓氏的祠堂,是同族人平時奉祀祖先,清明和冬至等節日舉族祭祖的場所。也是調解族內矛盾糾紛,執行族規維護封建宗法社會秩序的場所。可惜時過境遷,柏隆鎮這些歷史上的輝煌建築都在歷次運動中化為了烏有,只存在於老輩人反芻般的回味中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李冰治水

今年五月初,當我們站在柏隆鎮昔日陝西館的廢墟上,聽當地人講述陝西館的輝煌時,我的心裡一陣陣悲涼。明清時期,因為川陝相鄰,有不少陝西商人來到四川發展。他們將秦人經商的歷史、經商的智慧、經商的藝術推向了一個極致,而陝西館就是他們聯合捐資建設的共同聚會、娛樂、議事的場所。在連續劇《大秦帝國》中,“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乾,死不休戰……”的秦人吶喊聲,讓我們見識了秦人敢打敢拼、誰與爭鋒的霸氣,而在各地陝西館的滄桑中,我們則會領教秦人在商場中的精明算計。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會館建築

可惜了,曾經的陝西館。不過,也有當地人指出,其實陝西館的老屋是汶川大地震後才拆除的,估計是棑危的需要吧!如今,陝西館僅僅剩下了一堵十多米長的土牆,三合土夯築而成,破敗的牆體上可以看出牆體裡面加入了不少的卵石,讓人對過去的建築工藝有所瞭解。這段牆體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任憑日晒雨淋,恐怕要不了多久,也會轟然倒塌。說實話,同樣是震後規劃與建設,柏隆鎮與孝泉鎮差距太遠。這其中固然有場鎮文化底蘊的差異,但是柏隆鎮也不差啊。會館文化、蠶桑文化、民俗文化以及“二葉文化”,如果我們深入挖掘,柏隆鎮還有很多文章可做。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柏隆鎮街景

在陝西館廢墟前面的農田邊,就是葉毓山兄弟父母安葬的地方,也就是葉氏祖墳。墳墓有兩座,一是葉重三和陳蓉章的合葬墓。漢白玉石碑上有聯。上聯是:歷盡艱辛亦工亦農德寬品優忠厚清平承先祖;下聯是:志高謀遠唯女唯才詩書畫卷文采風流著。聯語高度概括了葉重三夫妻的生平事蹟,體現了葉氏子孫對先輩的敬仰和肯定。雕塑家親自設計的墓碑,自然與尋常石匠的劣作不可同日而語。墓碑碑帽是一塊不規則的石材,雕塑家因材而異,鐫刻出龍鳳雲紋,兩位老人家安坐於雲紋之中,神態怡然,似乎正奔向西方極樂世界。墓碑基座前面有祭臺,三支蠟燭還沒有燃盡,可見還是有人常來祭掃墓園。葉重三夫妻合葬墓邊,還有葉先蓬、羅秀元的合葬墓,是葉毓山兄弟倆的叔祖父輩。墓園周圍,分佈著一些雕塑作品,各有深意。據說這是葉毓山留在柏隆鎮的唯一一組雕塑作品,極具審美價值。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氏祖墳

清乾隆年間,葉氏先祖從廣東梅州遷徙到川西壩子的柏社鄉,以種植桑麻糧油葉煙為生。到了祖父葉春沅時,有了先培、先濃、先旺和先蓬四個男孩。葉春沅對四個孩子寄予厚望,努力攢錢讓兒子們學些文化。葉毓山父親葉先旺,字重三,排行老三。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斷續念過幾年私塾後,不僅能識文斷字,明白了許多修身齊家的道理,還愛上了書法藝術。葉重三通過對柏社場集市貿易的觀察,意識到純粹務農只夠維持一家人的衣食,因而有了半工半農的想法。他在柏社場租了一個鋪面,把自家種植的菸葉加薑黃、菜油等原材料精製為水煙絲出售。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耕讀傳家

那時候,沒有紙菸或者說老百姓買不起紙菸,大多數男人都隨身一支菸杆加水菸袋。幹活之餘,抽口水煙解解乏。葉氏水煙絲質金黃、醇厚清香,深受菸民青睞。生意越來越好,葉重三手頭有些積蓄後,便在上世紀30年代末搬到場鎮居住。從此,他一心一意經營水煙生意,眼界漸開,與塾師羅倫元等文化人交上了朋友,並拜託他們幫忙教育自己的孩子。葉重三夫婦一生養育了六個孩子。大女毓清、二女毓珍、老三毓山、老四毓中、老五毓鬆、老么毓泉。除大女兒毓清出生在家裡最為艱苦的創業年代,僅讀了初小就肄業回家協助父母做家務、帶弟妹。毓珍、毓山、毓中等姐弟先後被父母含辛茹苦供養上了大學。

"

德陽東部有座不太高的山叫東湖山。據《德陽縣誌》載:東湖山原名鳳翥山,其山勢奇絕,群峰競秀,因其山勢走向形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古人按形象命名,呼之為鳳翥。文友馮再光曾經在《東山賦》中吟道:“紫氣繞於巒丘,綠蔭蓋於山阜。鐘鼓悠盪,登樓以壯遠懷;玉皇靜凝,拜觀而獲神悟。”這裡的“鐘鼓”,指的是鐘鼓樓,在東湖山的對面,中間隔著德中公路。“玉皇”指玉皇觀。位於東湖山頂的“古玉皇觀”始建於東漢年間,盛於西晉年間,是一代天師許真君、道教淨明派開山鼻祖之聖地。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德陽鐘鼓樓廣場

愚以為,凡是以龍或鳳命名之所,估計都有些靈氣,這就是玉皇觀選址東山的緣故吧。道家修身養性,極講究風水,他們選中的青城山、鶴鳴山乃至武都山,都是風景絕佳之處。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因為一代天師許旌陽的加持,東湖山成了德陽人心目中的聖地。當地政府響應民意,將這處山清水秀的地方加以改造,遂成為今日之東湖山公園。每天早晚,在東湖山健身道上慢跑快走的市民絡繹不絕。也有一些老人伴隨著舒緩的音樂打太極拳,他們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般,頗有一些仙風道骨。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太極拳

下得山來,在鐘鼓樓廣場“大德德厚”的牌坊前面,可見一座漢白玉材質的“月上東山”城市雕塑。一位妙齡少婦側坐在石頭上,右手放在膝蓋上,左手託著一輪彎彎的月亮,眼神裡滿是期盼的目光。當月牙兒從東山後面的地平線緩緩升上來,當銀色的月光灑滿這塊充滿活力的土地,不知道將會發生多少浪漫的故事。德陽是我國的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有二重、東電、東汽等大型國企,成天跟機床打交道的德陽人粗獷豪放,這從綿遠河上鋼結構的彩虹橋即可一斑窺豹。而“月上東山”雕塑的出現,好似給一汪沉積的湖水裡投下了一顆石子而泛起陣陣漣漪,德陽這座重裝之都一下子變得溫婉而柔情起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月上東山雕塑

這座雕塑在德陽三十多年了,它已經成了大多數德陽人的共同城市記憶。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和風細雨,她都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看著城市在自己的目光中茁壯成長。提到“月上東山”雕塑,估計很多德陽人都知道。但如果詢問這是哪位雕塑家的作品,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我們吃雞蛋的時候,並不會去深究這個雞蛋是哪隻母雞下的,它有著怎樣的羽毛,喜歡吃高粱還是玉米?不過,我覺得德陽人還是有必要知道這個雕塑家的名字,他叫葉毓山,就是土生土長的德陽人。再說具體點,是旌陽區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人。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照

1935年6月,葉毓山出生於柏社鄉雙瓦窯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柏社鄉平川沃野,盛產水稻和小麥,逢年過節家家都釀米酒。兩歲那年,葉毓山的母親陳氏下地勞動,將他關在外婆家的堂屋裡。葉毓山誤飲大量米酒昏厥倒地,全身紫紅。幸而舅舅是中醫且發現和搶救及時,葉毓山得以脫離生命危險。一年後,父親葉重三搬家到柏社鎮上以出售水煙絲為生,葉毓山和兄弟姊妹們得以有求學的機會。7歲時,在柏社鎮讀小學的葉毓山開始師從當地文人畫家羅紹東學習繪畫和書法。童年時代葉毓山就開始逐漸對民間藝術如綿竹門畫、皮影等產生興趣,甚至自己動手製作皮影人物。小學時,父親更是規定他每個月都要畫一幅中國畫。葉毓山還記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舉國歡慶之時柏社鎮舉行盛大的提燈晚會,10歲的他也製作了一個白兔車燈參加遊行。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作品

1950年,中學畢業的葉毓山徒步70公里走到成都,考取了大名鼎鼎的成都藝術專科學校。抗戰時期,成都藝術專科院校就已教師名流薈萃、學生人才濟濟,張大千、吳作人、葉淺予、關良、劉開渠、雷圭元、龐薰琴等都曾來校任教。16歲的葉毓山只是一個喜歡畫畫的農民的兒子,他是穿著草鞋跨進這座藝術殿堂的。1953年,成都藝術專科學校遷到重慶,改稱“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兩年後再改為“四川美術學院”,葉毓山隨校遷到重慶。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陸游

17歲臨摹米開朗基羅的壁畫作品《創世紀》之後,18歲時葉毓山改學雕塑。從此,葉毓山與雕塑打了一輩子交道,逐漸成長為一代雕塑大師。葉毓山1956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後成為川美院長。196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生班,是雕塑大師劉開渠的弟子。50餘年來,葉毓山始終謹記著恩師劉開渠的教誨:“藝術,就是不同。”這堪稱所有藝術創造的精髓,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慢慢領悟。其實,齊白石也對弟子說過類似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亡”。藝術就是不同,老師只能教你技法,如果你一輩子都只能臨摹名家的作品,就算模仿得再像,也沒有走出自己的路。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山工作室

走自己的路,走不同的路,秉承劉開渠先生教誨,葉毓山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代表作有《遵義紅軍烈士紀念碑》等。其中《歌樂山烈士紀念碑》獲全國城市雕塑最佳作品獎,《杜甫》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銅牌獎。1962年完成第一座雕塑《毛主席全身雕像》以來的四十多年時間裡,葉毓山共有一百多座著名雕塑問世。葉毓山的作品涉獵的範圍非常廣,既有反映革命歷史題材,歌頌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品,又有塑造革命領袖人物的雕像;既有重大歷史題材,歌頌中國歷史上光焰四射的大文豪、大詩人的肖像,又有浪漫色彩的作品。德陽的“月山東山”,大概屬於浪漫主義一類吧。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雕塑家葉毓山

如今,走入北川縣“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我們可在狹長的序廳中看到葉毓山設計創作的大型“山川永紀”青銅浮雕群。這組浮雕群高6米,長45米,是目前全國室內場面最大、體量最大的紀實性浮雕之一。這組浮雕從開始構思到完成雕塑,前後花了兩年多時間。浮雕看起來像連環畫一般,分為7個部分來展現,分別為山崩、地陷、救援、大愛、感恩、重建和新生,講述著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的故事。葉毓山在雕塑中,用了97個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參與抗震救災的人物形象,包括人們熟知的“芭蕾女孩”李月、“吊瓶男孩”李陽、“敬禮男孩”郎錚等人物原型。在雕塑的最後,葉毓山設計了兩位羌族年輕人,充滿希望走向未來,再現我們不怕災難勇敢向前的精神和決心。“人類的歷史是青銅的歷史、石頭的歷史。”經過歲月的洗禮,只有青銅和石頭才能留存下來。葉毓山說,浮雕最初設計是用玻璃鋼,後來還是選用青銅為材質,因為青銅更能恰當表現出浮雕的主題,更能表現這樣重大的歷史題材,同時也表示這段歷史是我們不能忘懷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新生》新北川抗震紀念園主題雕像

可惜,葉毓山先生已經於2017年仙逝了,享年82歲。但是,葉毓山留下的雕塑作品卻成了永恆,將永遠活在國人崇敬的目光中。

葉毓山有個弟弟叫葉毓中,擅長國畫。葉毓中既是畫家又是詩人,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教育家、理論家。他的畫以唐風見長,觀看他的畫彷彿置身唐朝社會,畫中建築、城郭、街市和宮廷,無一不見唐代形象特徵,人物頭飾、服飾、形體姿顏更是唐代審美的表現。最近得到一冊葉毓中所繪的《國畫二十四孝》,讓我分外欣喜。雖然葉毓中是德陽人,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是不可能見著葉毓中本人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

相比而言,德陽散文學會會長鍾躍進就幸運得多,他說自己一個月內,已經和葉毓中見了四次面,有時在北京,有時在成都。葉毓中和鍾躍進的談話都進行了錄音,今後將成為研究“葉毓山、葉毓中”的重要資料。德陽六縣市區,近四百萬人口,至今在全國範圍內仍然比較活躍的美術家其實不多,而葉毓中就是其中的代表。葉毓中生於1941年,今年已經78歲,及早收集整理“二葉”資料,我覺得鍾躍進還是很有眼光的。

二十四孝,每一孝其實都有一個動情的故事。其中的“一門三孝”,就出自旌陽區孝泉鎮。臨江汲水、湧泉躍鯉、安安送米的故事已經在這塊德孝大地上流傳了近兩千年,其中尊老愛幼的傳統仍然滋養著當地人民。葉毓中在畫冊的後記中談到了作畫的緣由: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一門三孝雕塑

一次回鄉,忽見新造的德孝文化園,二十四孝重現其中。小輩問孝,同行高聲:“不孝行嗎?”我笑:“孝行嗎?”眾大笑。後來,又有了三孝園、中國德孝城。前時,多位友人間:“可會畫二十四孝?”是考“孝”?是考“畫”?引來久遠的凝思,喚起當時的畫意。沉思先哲箴言,體察人生覺悟,構成《國畫二十四孝》。孝,孝情,猶誠,是責任和擔當的赤誠。問在畫外,答在畫中。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毓中《唐風圖》

我特意翻看了葉毓中所繪的“一門三孝”,媳婦龐三春在廚房裡做好了兩尾鯉魚,正要端給婆婆享用。父親姜詩和安安正攙扶著拄著柺杖的婆婆過來品嚐。簡陋的廚房裡,擺放著鍋碗瓢盆和南瓜、冬瓜,院子中一樹桃花開得正繁,似乎能聞到滿樹的花香。這是一個多麼和諧的家庭啊!我不明白,這個婆婆為什麼要聽信讒言,將龐三春逐出家門。每天吃兩尾鯉魚,即便是物質生活已很寬裕的今天,很多家庭也達不到,更別說東漢時期的姜詩家了。可恨的是,婆婆趕龐三春出門時,作為丈夫的姜詩竟然毫無作為,而龐三春也沒有絲毫怨言。可見,有時候封建禮法是毫無人情味兒的。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柏隆鎮街景

跟旌陽區的其他鄉鎮相比,柏隆鎮是幸運的,因為在這座小鎮上,竟然走出了兩位馳名中外的美術大師,而且兩人還是同胞兄弟,這就更加難能可貴了。

柏隆鎮由柏社鄉和隆興鄉合併而成。兩鄉都有鄉場,由於都是縣境交匯處,兩個鄉場均是遠近聞名的大場鎮。每逢場期,四里八鄉的鄉親都來趕場,農民出售家畜家禽和糧食,採買衣帽鞋襪和農具。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柏社場鎮,街道古樸實用,趕場的人從上場穿過中場到下場,即或是下雨天都不會淋溼衣裳。街道兩邊的住戶大多是商戶,前店後院格局。屋簷向街心伸出約兩米長,俗稱燕兒窩。一家家商戶的燕兒窩連接起來,就形成了能遮雨水和太陽的風雨走廊。這種走廊方便了趕場者,也方便了商戶自己。大家都知道柏社鎮商戶善待顧客,於是更多的商販和農民紛至沓來。到了逢場天,街上推雞公車的、挑籮筐的、背背篼的絡繹不絕,摩肩接踵。人流量就意味著商機,哪怕你在柏社鎮支個餅子攤攤,也比單純在鄉村種糧食收入高。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鄉村逢場

柏社鎮的商鋪都是鋪板門。早上開門,一扇扇鋪板從門槽裡取出來按順序放好,傍晚打烊時再一扇扇合上去,老闆每天周而復始,重複著一輩輩商賈的程式化動作。合上鋪板,如果不看門前招牌,你根本不知道這家商鋪是幹什麼。但是打開鋪板,你就會驚歎原來柏社鎮還藏著這麼多玄機。那些川菜館、小食店、燒臘攤、京果鋪、燒房、肉案、雜貨店、中藥房、水煙鋪、縫紉鋪、鞋鋪、木器鋪、鐵匠鋪、棺材鋪、紙貨鋪等,一股腦兒地呈現著你面前,宛如變戲法一般。

站在柏社鎮如今頗為沉寂的街面上,你似乎還能聽見店小二的吆喝聲:“哥子,裡面請!幾位吃點啥,本店今天有蒸牛肉蒸燒白蒸排骨燉蹄花,各式涼菜炒菜……”你剛剛進店在桌子邊坐下來,還沒有說吃什麼,店小二就用毛巾將桌面順勢一抹,然後在各人面前擺上一碗紅白茶。店小二如此熱情,大家自然不便說什麼,於是一樁小生意就做成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柏隆鎮街景

據說柏社鎮的商戶分門別類歸於場鎮12個行會,從事屠宰的叫張爺會,廚師歸入詹王會,木匠自然是魯班會,商業加入的是財神會……他們各自在行業創始人的誕辰日,舉行行會活動,密切師徒和同業人員關係,協商行業大事和調解糾紛。

柏隆鎮和我出生的什地鎮紅社村相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經常跟著父親去柏隆鎮趕場。什地鎮俗稱二聖宮,雖說是個鄉鎮,也有那麼丁點兒常住居民,但卻並不逢場。其實,這些有場期的場鎮,都是歷史上自然形成的。何為場鎮?自然是先有場後有鎮,因為士農工商乃至三教九流的人長期在某個地點活動,自然就會有人給他們提供飯食、住宿、休閒之處,於是飯店、旅店、茶鋪等鋪面應運而生,最終就形成了場鎮。如果場鎮的經濟輻射力越來越大,就會形成城市。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場鎮老街

什地場鎮上雖說有鄉政府、中小學校、供銷社、衛生院、派出所等機構,但卻一直沒有綜合市場,老百姓沒有地方交易,你叫他們怎麼趕場呢?後來,雖說當地政府意識到商貿流通這個問題,修建了綜合市場,也設置了場期,但是趕場的人很少,交易量自然上不去。因為去哪裡趕場,能買到心儀的東西,老百姓已經形成習慣了。就我家來說,我們趕場主要是臨近的富新場、柏隆場、隆興場、河壩場和綿竹縣城,再遠一點就是孝泉、黃許。

就場鎮規模而言,柏隆跟富新差不多,但又比隆興場略大些。柏隆場鎮雖說很小,但據當地土著說,有清代雍乾時期湖廣填川各省移民集資修建的陝西館、南華宮、江西館和湖廣館,還有歷史更為悠久的川主廟、火神廟和文武廟。凡遇會館重大活動都會邀請戲班子在館內戲臺演出。文武廟文祀孔子、武祀關公,川主廟和火神廟由道士照看日常香火,分別奉祀秦代治水郡守李冰和傳說中的火神。場鎮四周村子裡建有各大姓氏的祠堂,是同族人平時奉祀祖先,清明和冬至等節日舉族祭祖的場所。也是調解族內矛盾糾紛,執行族規維護封建宗法社會秩序的場所。可惜時過境遷,柏隆鎮這些歷史上的輝煌建築都在歷次運動中化為了烏有,只存在於老輩人反芻般的回味中了。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李冰治水

今年五月初,當我們站在柏隆鎮昔日陝西館的廢墟上,聽當地人講述陝西館的輝煌時,我的心裡一陣陣悲涼。明清時期,因為川陝相鄰,有不少陝西商人來到四川發展。他們將秦人經商的歷史、經商的智慧、經商的藝術推向了一個極致,而陝西館就是他們聯合捐資建設的共同聚會、娛樂、議事的場所。在連續劇《大秦帝國》中,“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乾,死不休戰……”的秦人吶喊聲,讓我們見識了秦人敢打敢拼、誰與爭鋒的霸氣,而在各地陝西館的滄桑中,我們則會領教秦人在商場中的精明算計。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會館建築

可惜了,曾經的陝西館。不過,也有當地人指出,其實陝西館的老屋是汶川大地震後才拆除的,估計是棑危的需要吧!如今,陝西館僅僅剩下了一堵十多米長的土牆,三合土夯築而成,破敗的牆體上可以看出牆體裡面加入了不少的卵石,讓人對過去的建築工藝有所瞭解。這段牆體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任憑日晒雨淋,恐怕要不了多久,也會轟然倒塌。說實話,同樣是震後規劃與建設,柏隆鎮與孝泉鎮差距太遠。這其中固然有場鎮文化底蘊的差異,但是柏隆鎮也不差啊。會館文化、蠶桑文化、民俗文化以及“二葉文化”,如果我們深入挖掘,柏隆鎮還有很多文章可做。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柏隆鎮街景

在陝西館廢墟前面的農田邊,就是葉毓山兄弟父母安葬的地方,也就是葉氏祖墳。墳墓有兩座,一是葉重三和陳蓉章的合葬墓。漢白玉石碑上有聯。上聯是:歷盡艱辛亦工亦農德寬品優忠厚清平承先祖;下聯是:志高謀遠唯女唯才詩書畫卷文采風流著。聯語高度概括了葉重三夫妻的生平事蹟,體現了葉氏子孫對先輩的敬仰和肯定。雕塑家親自設計的墓碑,自然與尋常石匠的劣作不可同日而語。墓碑碑帽是一塊不規則的石材,雕塑家因材而異,鐫刻出龍鳳雲紋,兩位老人家安坐於雲紋之中,神態怡然,似乎正奔向西方極樂世界。墓碑基座前面有祭臺,三支蠟燭還沒有燃盡,可見還是有人常來祭掃墓園。葉重三夫妻合葬墓邊,還有葉先蓬、羅秀元的合葬墓,是葉毓山兄弟倆的叔祖父輩。墓園周圍,分佈著一些雕塑作品,各有深意。據說這是葉毓山留在柏隆鎮的唯一一組雕塑作品,極具審美價值。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氏祖墳

清乾隆年間,葉氏先祖從廣東梅州遷徙到川西壩子的柏社鄉,以種植桑麻糧油葉煙為生。到了祖父葉春沅時,有了先培、先濃、先旺和先蓬四個男孩。葉春沅對四個孩子寄予厚望,努力攢錢讓兒子們學些文化。葉毓山父親葉先旺,字重三,排行老三。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斷續念過幾年私塾後,不僅能識文斷字,明白了許多修身齊家的道理,還愛上了書法藝術。葉重三通過對柏社場集市貿易的觀察,意識到純粹務農只夠維持一家人的衣食,因而有了半工半農的想法。他在柏社場租了一個鋪面,把自家種植的菸葉加薑黃、菜油等原材料精製為水煙絲出售。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耕讀傳家

那時候,沒有紙菸或者說老百姓買不起紙菸,大多數男人都隨身一支菸杆加水菸袋。幹活之餘,抽口水煙解解乏。葉氏水煙絲質金黃、醇厚清香,深受菸民青睞。生意越來越好,葉重三手頭有些積蓄後,便在上世紀30年代末搬到場鎮居住。從此,他一心一意經營水煙生意,眼界漸開,與塾師羅倫元等文化人交上了朋友,並拜託他們幫忙教育自己的孩子。葉重三夫婦一生養育了六個孩子。大女毓清、二女毓珍、老三毓山、老四毓中、老五毓鬆、老么毓泉。除大女兒毓清出生在家裡最為艱苦的創業年代,僅讀了初小就肄業回家協助父母做家務、帶弟妹。毓珍、毓山、毓中等姐弟先後被父母含辛茹苦供養上了大學。

在德陽柏隆瞻仰美術大師葉毓山葉毓中祖居地,感悟:藝術就是不同

葉氏祖墳雕塑

據介紹,柏隆鎮將恢復葉氏故居,以供遊人觀瞻,學習他們的治家之道。其實,葉氏老屋還在,只是因為無人居住,老屋已經出售給他人居住了。另外,柏隆鎮還將規劃20畝土地打造葉毓山、葉毓中公園,把葉毓山的雕塑作品縮小展示、葉毓中的繪畫作品建館陳列,將“二葉”故鄉柏隆鎮建設成為文化藝術交流培訓基地。若能實現,必將重塑柏隆鎮的文化價值,也能給當地百姓帶來旅遊收益。(彭忠富/文;圖片源於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