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1990年兩德統一時的大國博弈,德國以放棄馬克換取了法國支持

二戰後德國被一分為二,成為了美蘇鬥爭的最前線。兩大陣營的對立使大多數人認為德國的分裂會長時間持續下去,但是在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推行的“新思維”政策的影響下,民主德國,即東德的政局開始急劇動盪。1989年11月9日,東德開放柏林牆和兩德邊界,此舉立刻誘發了兩德可能實現統一的設想。而此時德國的近鄰和昔日最大的地緣政治威脅法國,不得不再一次面對德國統一的歷史進程。

圖說1990年兩德統一時的大國博弈,德國以放棄馬克換取了法國支持

起初,法國反對德國的再次統一,因為德國的分裂消除了法國在地緣格局中的最大威脅,亦使得法國在政治上始終保持著高於西德的地位。所以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1981~1995年在任)就說到:倘若德國先於歐洲實現統一,那就是與英法蘇作對,一切將會以戰爭結束。除了口頭警告外,密特朗在1989年末還密集出訪各國,意圖建立一個阻撓德國統一的聯盟。

12月6日,密特朗飛往基輔,與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展開會晤。戈爾巴喬夫表示,“德國問題應該在歐洲統一的框架內加以考慮和找到解決辦法,人為加速統一進程應該被排除在外”。

12月8日,在歐共體首腦會議期間,密特朗又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舉行了單獨會談。密特朗認為為了抵消德國的力量,英法之間應建立起類似於1914年和1938年的特殊關係。而撒切爾夫人也表示各個國家應聯合起來以避免德國統一的再次發生。

圖說1990年兩德統一時的大國博弈,德國以放棄馬克換取了法國支持

密特朗

而密特朗更大膽、更不可思議,甚至有些驚世駭俗的行動是12月20日其親赴東柏林,展開了對東德為期三天的正式訪問。他對東德領導人說:法國對東德的繼續存在十分感興趣。

然而僅僅幾個月後,密特朗的態度就經歷了一百八十度的超級大轉彎,這是為什麼呢?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法國孤掌難鳴,與其螳臂當車,還不如順水推舟。其中蘇聯已經衰敗頹廢,其雖然反對兩德統一,但有心無力。而且在西德給蘇聯開出150億美元的歐共體援助和補償蘇軍在東德留駐和撤出的費用之後,戈爾巴喬夫更是對德國的統一採取作壁上觀的放任態度。而英國雖然在反對德國統一問題上與法國的立場相同,但是撒切爾夫人想通過英法聯盟換取法國放棄歐洲共同體建設,這對法國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但最終促使法國轉變立場的最重要因素是美國的態度。美國認為,德國如果能再次統一,將加速冷戰的結束和蘇聯勢力範圍的崩塌。為此美國時任總統老布什竭力支持西德總理科爾關於兩德統一的主張,而且在協商解決德國統一的外部問題時,美國更是不顧英、法的反對,執意准許東德和西德參會以形成“2+4”的會議模式。

圖說1990年兩德統一時的大國博弈,德國以放棄馬克換取了法國支持

正是因為意識到東德存亡的關鍵已經不在自己手中,所以法國總統密特朗選擇了順水推舟。但是為了防止統一後的德國再次挑戰固有的歐洲秩序以及擺脫法德兩國幾百年來的地緣政治矛盾,密特朗打算將德國統一消融在歐洲一體化之中,也就是在德國變得不可駕馭之前,以歐洲共同體的政治、經濟和防務一體化牢固地拴住德國。為此,密特朗向西德總理科爾提出了其同意德國統一的先決條件——用馬克換統一,即德國放棄使用馬克而實行歐洲單一貨幣。而德國為了減少統一的阻力和維持德法之間的良好關係,最終全盤答應了密特朗的要求。

1990年10月3日,東德各州依據聯邦德國基本法正式加入西德。在此之前,通過“2+4”會議的磋商,四大國已經取消了對整個德國的權利以及職責,蘇聯也答應撤出駐紮在東德的36萬軍隊。至此,兩德統一大功告成。同年末,有關建立歐洲聯盟問題的會議亦開始舉行。後來經過一年多的談判,至1991年12月,以德、法為首的12國達成《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決定在歐共體範圍內建立經濟貨幣聯盟和政治聯盟。一個囊括歐洲大多數國家,人口超過3億的歐盟即將誕生。

圖說1990年兩德統一時的大國博弈,德國以放棄馬克換取了法國支持

總體而言,法國在德國統一中失去不少,但也並不是一無所獲,至少法國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歐洲一體化成果。此後法德兩國可以更放心地通過合作促進發展,而不必再訴諸於武力。兩德統一之際大國逐鹿,法國以務實態度將兩德統一與歐洲一體化進行捆綁,可謂利大於弊。當再次面對德國的統一進程時,法國並沒有選擇固執己見,而是從歐洲聯合自強的願景出發,轉而支持兩德統一。所以說此次兩德統一,不僅未能使法德交惡,反而促進了兩國在歐洲一體化道路上的緊密合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