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義烏農村出來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每天給妻子敲背一千次……

2007年,老人的妻子不幸身患帕金森症,從那一刻起他就從未間斷過對妻子的照顧。這位老人便是浙江大學朱位秋院士,非線性隨機動力學與控制領域國際著名科學家。

從艱苦年代走來

跨越兩個世紀的相濡以沫


上世紀三十年代,朱位秋與朱巧芝出生在浙江義烏同一個村子裡,上著同一所小學,青梅竹馬。1968年,朱位秋研究生畢業被分配至陝西耀縣飛機結構強度研究所,當時朱巧芝在杭州筧橋中學教書。

此前,曾斷過聯繫的他們從1964年開始一直依靠書信往來,直到1968年,朱位秋從陝西趕回杭州與朱巧芝結婚。這時的朱位秋已年近30歲。

沒有婚宴,一家人就在朱巧芝家裡一起吃了一頓飯。沒有婚房,經朱巧芝學生的努力,他們在杭州茅家埠的農民房裡借住了幾天。


暖心!義烏農村出來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每天給妻子敲背一千次……



隨後,朱位秋回到了陝西,他們開始兩地分居。1969年和1971年,他們的兩個兒子分別出生,由朱巧芝在杭州撫養。在這期間,每逢有探親假,朱巧芝會獨自帶著孩子坐二三十小時的火車從杭州來到祖國的大西北看望朱位秋。


暖心!義烏農村出來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每天給妻子敲背一千次……


(2012年朱位秋一家在浙江大學校門口合影)


很長一段時間裡,朱巧芝既要照顧兩個孩子,還要擔任班主任一職,關心班級裡的學生,長時間的辛勞讓她的身體每況愈下。為了夫妻早日團聚,她多次向組織申請,終於在1975年幫助朱位秋從西北研究所調至浙江大學任教,從事自己喜歡的科學研究。

隨後的漫長歲月中,夫妻倆的相濡以沫融入在生活的點點滴滴裡。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朱位秋的《隨機振動》要出版了,家裡沒有打印機,怎麼辦?朱巧芝抽出業餘時間幫丈夫謄抄書稿,整整耗時一年。

2007年,一個噩耗打破了家庭的平靜,朱巧芝不幸患上了帕金森症,開始無法正常走路。當時的朱位秋一心想著,“我一定要對她好”“如果不是她的奔走,我不會來浙大,不會有機會做自己喜歡的研究,更不會成為院士”。於是,從那時開始至今,他對妻子的耐心呵護堅持了長達十一年。

患上帕金森症的表現之一是起步困難,朱位秋就帶著朱巧芝在浙大玉泉校區的操場和求是村院士樓前面的小路上練習走路。為了讓每一步都走得精確,他特意用紅油漆在地上編號,兩個編號之間的距離代表著一步。每走一遍需要走78步,這一走就是3年。


暖心!義烏農村出來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每天給妻子敲背一千次……


(如今,這些編號在浙大求是村還能看見)


此外,只要出差三天以上,朱位秋都會用輪椅帶上朱巧芝同去,他沒有助理,他親自照顧妻子。

2013年回國後,朱巧芝不幸摔了一跤,住進了醫院,朱位秋也跟著住進了醫院。朱巧芝睡一張病床,他睡另一張病床。 “從2013年一直到現在,整整五年,我父親現在就住在這裡了”。

2016年2月,朱巧芝連續發燒20多天,醫院通知朱位秋做好思想準備。朱位秋並未放棄,開始四處尋找中醫,終於讓他尋到一個方子,讓妻子轉危為安。

此後的每個星期,朱位秋都會將妻子的化驗單、體溫、血壓等數據記錄帶給中醫看,根據最新病情開新的方子。朱巧芝長期臥病在床,體內積了很多黃濃痰,醫生建議切開氣管。朱位秋認為還沒到這個時候,又是一番四處尋訪,在昆明找到了一劑中成藥,順利解決了問題。


暖心!義烏農村出來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每天給妻子敲背一千次……



更難能可貴的是,朱位秋每晚都會為朱巧芝敲1000次背,並定時幫她按摩頭部與耳朵,帶著她做操,從而保證妻子的身體機能正常運行。幾年來,朱巧芝在自己丈夫的悉心照料下病情得以控制。

從農村娃到高材生

他敢於向新領域挑戰


2003年,一位在國內力學界“名不見經傳”的學者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引起了轟動,這位學者就是朱位秋。

在評選院士時,國內學者極少有人知道他在研究什麼,甚至在浙江大學力學系能理解他研究方向的人也極少。

究其原因,是朱位秋的研究方向——非線性隨機動力學與控制是一門極難的科學理論研究方向,他幾乎是國內學者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且多次出國訪學追蹤最前沿理論,國內能理解他研究的學者自然較少。

回顧朱位秋從20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科研之路,他從農村娃成長為國際頂尖學者,從非線性振動研究進階到非線性隨機振動系統能量非等分精確平穩解的難題再到非線性隨機最優控制理論研究,他用一份理想與一份專注讓世人矚目。

朱位秋出生在一戶農家,世代務農。當時,他的家北面就是浙贛線,“看見火車開來開去覺得當個司機也挺好的”,那時候朱位秋的理想是當個火車司機。


暖心!義烏農村出來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每天給妻子敲背一千次……


(幼年時期的朱位秋)


1951年,成績優秀的朱位秋考入義烏中學。在那裡他第一次看到電影,被解放初工業建設的熱烈場面觸動,朱位秋心裡想:當個工程師也挺好。

1953年,勤奮好學的朱位秋提前半年畢業,成為班裡唯一被杭州高級中學錄取的學生。在高中,他經常到閱覽室閱讀科學雜誌,這時候他開始想當科學家。

1956年,他以每門功課都是5分(全優)的成績畢業,並考入華東航空學院(現西北工業大學)。那時國家正在大力發展航空航天事業,滿腔家國情懷的朱位秋將自己埋首於這一領域,與各種難題結緣,成績多次名列全班第一。

1961年,他順利考取了西北工業大學的研究生,師從力學大師季文美。那一年,全校研究生只錄取了十個。


暖心!義烏農村出來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每天給妻子敲背一千次……


(2000年導師季文美教授訪問杭州期間與朱位秋及其夫人合影)


當大多數研究生還只是滿足於完成課程和科研任務時,朱位秋的目光已經投向了更前沿的領域。研究生階段,他選擇了當時最新的領域——非線性振動理論。

當時,線性振動理論已經比較成熟,非線性振動理論是一門新興學科,難以掌握。別人不敢觸碰的領域,對朱位秋來說非常有吸引力,“我喜歡搞理論,搞難的東西,我覺得容易的東西沒意思。”

朱位秋天天在圖書館看書,特別是有關非線性振動理論的書和雜誌,以致於後來,哪本書放在什麼位置他都一清二楚。1964年,朱位秋在書店裡偶然買到了一本英文版《機械系統的隨機振動》的影印本,這一“偶遇”將他引上了國際應用力學的前沿之路。

這本書的作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國際應用力學大師克蘭德爾,也成為了他後來在美做訪問學者時的導師。車輛的振動、船舶的振動、飛機的振動都與隨機振動密切相關,隨機振動的快速發展趨勢和廣闊的應用前景讓朱位秋激動不已。當朱位秋開始嘗試時,國內大部分學者對此理論都知之甚少,他沒有退縮,開始自學。


跨越兩個世紀衝擊科學高峰

他無問西東


1975年,朱位秋來到浙江大學,得以全身心投入理論研究當中。浙大“求是”的精神在他身上幾乎得到了完美的演繹,他抓住一切學習的機會突破理論難題。

1979年,浙江大學開始開設英文班,朱位秋立即報名參加。後來,學校有了出國訪問的名額,他憑藉優異的英語成績獲得機會。

1981年2月,朱位秋以訪問學者的身份來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工程力學系,半年後轉到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如願以償,他師從克蘭德爾教授,真正開始了攻堅隨機振動難題、衝擊這座理論高峰的壯舉。


暖心!義烏農村出來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每天給妻子敲背一千次……


(1982年朱位秋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問)


在麻省理工學院,一碗牛奶泡飯,是朱位秋艱苦研究中最大的享受,兩個紙箱搭塊木板是他鑽研科學難題的辦公桌。困難無法阻擋朱位秋的進階之路。

剛來時,克蘭德爾教授就交給朱位秋一個難題,他和他的合作者們一直沒有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讓他想不到的是,朱位秋只用了兩個多月就非常巧妙地解決了問題。

這份超乎想象的漂亮答卷讓克蘭德爾徹底改變了對這位中國學者的看法,他盛讚朱位秋是“世界一流的研究者”。


暖心!義烏農村出來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每天給妻子敲背一千次……



訪問學者期間,朱位秋在德國法蘭克福召開的IUTAM關於隨機振動與可靠性討論會上報告了關於能量包線隨機平均法的論文,由於表現出色,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他成為IUTAM討論會唯一受邀的國內學者。

他協同克蘭德爾教授為紀念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創刊五十週年撰寫了特邀評述論文,對隨機振動做了全面而系統的評述,很多年輕人受此影響開始研究隨機振動。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特刊所有作者中只有三位華人,其中兩位都是美籍華人、美國院士,一位是鮑亦興先生,一位是生物力學創始人、被譽為“生物力學之父”的馮元楨,第三位華人就是朱位秋。

1984年7月,克蘭德爾,這位帶有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隨機振動學科奠基人頭銜的教授給時任浙江大學力學系主任謝貽權的信裡這樣評價朱位秋:“他是一位能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並很快對該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第一流的研究者。”


暖心!義烏農村出來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每天給妻子敲背一千次……


(1984年5月克蘭德爾訪問浙江大學時與朱位秋全家合影)


回國後的朱位秋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他撰寫了《隨機振動》一書,概括了國際上包括他本人至20世紀90年代初隨機振動理論的精華。

該書於1992年12月出版後,被國內外同行專家引用幾百次,成為國內隨機振動領域最有影響力的著作。美國工程院院士、隨機結構動力學宗師林幼堃教授稱讚這本書:“現今歐、美、日各國無類似專著可以比擬。”

對於朱位秋而言,攻克理論難題的步伐從未停止。他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的苦思冥想和演繹推導,首創性地提出將非線性隨機動力學的研究從拉格朗日體系轉到哈密頓體系,將非線性隨機動力學系統表示成隨機激勵的耗散的哈密頓理論系統,並在國際上首次提出與發展了隨機激勵的耗散的哈密頓系統理論。

該系統理論得到了四類能量非等分精確平穩解,打破了60多年來只有能量等分精確平穩解的局面。

1996年7月到1996年12月,在前往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土木系從事學術研究期間,朱位秋開始接觸另一個大難題,也是一塊研究“處女地”——非線性隨機控制理論研究。

為此,朱位秋閱讀了許多控制理論的書籍與文獻,走路在想、吃飯在想、坐車也在想,最後想出了隨機平均法與隨機動態規劃法相結合進行控制的辦法,提出了四種不同最優目標的非線性隨機最優控制理論方法。

為將上訴理論方法應用於實際,又提出與發展了部分可觀測非線性隨機系統的非線性隨機最優控制,不確定非線性隨機系統的非線性隨機最優控制(極大極小控制與概率加權控制),隨機最優有界控制及隨機最優時滯控制等控制策略。

經過四十餘年的不懈努力,朱秋位所取得的原創性的研究成果構成了一個嶄新的非線性隨機動力學與控制的哈密頓理論體系。這套他研究出來的理論為解決科學與工程中一系列極其困難的非線性隨機動力學與控制關鍵問題提供了一整套全新而有效的理論方法。

現實生活中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坦克的運行。坦克一旦開得很快,開炮就會不準確。美國的坦克可以在每小時40公里的速度下精準射擊,中國的坦克只能在每小時20公里速度下精準打擊,朱位秋的團隊正在致力於用自己創造的理論解決這些問題。

2001年,朱位秋首創的隨機激勵的耗散的哈密頓系統理論獲中國高校科學技術一等獎,200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3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2年他的學術成果入編《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跨越兩世紀的不懈努力與默默付出,朱位秋憑藉自己對真理的執著終讓世人矚目!

如今,朱位秋還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病房裡一邊照顧自己的妻子,一邊繼續著自己的理論研究。

為這樣的好丈夫點贊!

為這樣的中國好院士點贊!

來源 | 浙江大學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