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南下——香港與內地青年交流拉近彼此心靈距離

新華社廣州6月21日電(記者陳寂 戰豔)自從2000年到北京從事互聯網廣告工作以來,香港人張龍華北上南下,已歷經幾段跨越北京、香港與深圳的創業故事。

他最新的創業項目是移動互聯網視頻教學平臺“秀妙”。這個平臺2015年底在香港發佈,次年初登陸內地。張龍華把公司設在香港科學園、內地分公司設在深圳前海青年夢工場,每週照例來回兩地一次。

秀妙多邀請香港導師教授課程,內容涉及演講技巧、社交禮儀、戀愛婚姻等生活技能。“不只是內地一線城市對這些課程有需求,很多二三線城市,都有開品酒課、禮儀班等等,聽課的人很多。”張龍華說,“因為人都在努力向上,並且不斷追求社會技能的豐富與自身修養的提升。”

2014年底,前海管理局、深圳青聯和香港青協三方發起成立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至今孵化出秀妙等77家香港創業團隊。前海還為香港青年提供了666個實習崗位,接待8000名香港大中專學生考察交流,並在首屆前海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中,吸引超過100個香港青年創業團隊參與。

北上創業,背後是香港青年的熱情拼搏和政府部門的鼎力相助。據瞭解,過去三個學年,參與內地交流計劃的香港學生超過17萬人次。香港特區政府於2014年4月推出的青年內地實習和交流資助計劃,更是促進了香港年輕人對內地就業市場及發展機會的認識。

近水樓臺,前海更是打通了深港人才流動通道,除了推動註冊稅務師、註冊會計師、房屋經理等10多類香港專業人士在前海直接執業,還對包括港籍高端人才在內的境外人才僅按15%徵收個人所得稅。

張龍華在創業之餘,依舊迷戀北方濃濃的歷史人文氣息,這也是廣闊內地吸引他的一個原因。“我很喜歡歷史,那時候不管春夏秋冬,每個月都會去一趟長城,每一兩週都逛一次什剎海。”他說。

多元的文化、國際化的視野、開放的理念……一個東西交融的“東方之珠”,在迴歸祖國二十年間,同樣吸引著許許多多內地青年來此一展宏圖。

和張龍華不同,香港科技大學的內地交流生趙曉雙,更喜歡走進大自然,“行山看海”。“香港自然環境保護得很好,坐船去個海島,不用很麻煩,景色美,又很天然。這是香港一個特別好的地方。”她說。

香港迴歸次年,香港高校開始通過委託內地10所高校代招內地生。2003年,教育部正式同意香港高校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福建等6省市自主招收自費本科生。十多年來,招生範圍逐步擴大。

2009年,趙曉雙從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後考入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後在港工作4年多,出國一年讀書歸來,又在香港科技大學做交換生。當初“南下”的趙曉雙,自稱是因為“好奇心的帶領”。她說,香港在社會工作和慈善方面還有很多先進的東西,自己也想來學習一下。

來自河南鄭州的王先生,因為大學參與一部香港創意的動畫片,本科畢業便選擇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多媒體專業進一步學習與提升自我。

在港生活5年多時間,王先生已能熟練地聽說粵語,並在此結了婚。在香港的咖啡館裡,他無數次和香港朋友一對一地教學普通話。“越來越多的香港人有這個意願,因為他們的業務都和內地有關,得說普通話。”王先生說。

2011年,作為一個理財顧問,香港人陳智豪來到深圳龍崗會見他的第一個內地客戶時,普通話也還說不溜。這個內地客戶是個月收入5000元的小學老師,生意雖然沒談成,卻和陳智豪成了好朋友。

6年間,陳智豪的客戶以內地青年為主,分佈在深圳、廣州等多地,他的生活像個鐘擺,頻繁地往來於香港與深圳之間。他在深圳認識了女友,一個研究生畢業於香港大學的貴陽女孩。

“在內地工作生活最大的感受,是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態度很積極,很努力。我從女朋友身上就學到了很多東西。”陳智豪說。

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表示,除了政治、經濟以外,內地與香港在社會和民生事務上亦息息相關。兩地的人文交往也越來越頻密。現在在廣東省長期居住、工作及升學等的香港人超過52萬。

工作中的客戶,很多都成了陳智豪生活中的朋友。“基本上都一起吃飯,一起看電影,一起聊天,我還經常推薦他們看一些香港的好電影。”陳智豪說,“我做好自己,其實就是把香港宣傳好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