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外公是一名退伍老兵,小時候我就常常聽他講述從軍時與戰友一起支援祖國建設的故事。外公對祖國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早已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顆愛國的種子,從萌發到成熟,伴隨著我一路成長。”黃梓威來自中國香港,是暨南大學2019屆畢業生,今年作為2019年西部計劃志願者前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從事1年基礎教育服務。

每年7月,都有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奔赴祖國西部和基層,聚焦基礎教育、服務三農、醫療衛生、基層青年工作、基層社會管理等領域,開展為期1至3年的志願服務工作。今年是廣東實施西部計劃16週年,團廣東省委自2003年起累計招募選派了3341名西部計劃志願者和2813名山區計劃志願者,他們當中還有一群來自香港的青年,行走在祖國西部,用腳丈量祖國大地,為社會進步貢獻青春力量。

大學期間,黃梓威參與了一系列公益活動,感受到奉獻自我、助人為樂的純粹與快樂。他說:“或許我有著和大家不太一樣的初心——作為一名中國香港籍的青年學子,我迫切地希望自己在行走西部的過程中,能對祖國大地更多一分了解和感受,更多一分深情,迫切地希望自己能把這分感受、這分深情帶給更多香港籍的青年。”

同樣是香港籍的志願者陳智鵬,希望通過教書育人去影響、去改變偏遠山區孩子的命運。2016年從中山大學畢業後,陳智鵬參加了廣東大學生志願服務山區計劃希望鄉村教師計劃專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縣五村中心小學服務了兩年。

事情緣起於6年前,陳智鵬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同時,還收到一份入學作業,學校要求每個人參加一次社會服務並寫下心得。於是,他來到肇慶懷集白水小學,給孩子們捐贈物資。當看到孩子們的學習環境較差時,他陷入了沉思。畢業後,他成為一名鄉村支教教師,希望通過自己微薄的力量為中國鄉村孩子帶去影響和改變。

陳智鵬說,教育就是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用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雖然在支教的兩年裡,不止一次被孩子們氣得跳起來,但他堅信“改變”之所以有意義,就是因為這並非一天就能發生的,需要一點一滴地進行,很多事情不是有意義才去做,而是堅持做才有意義。

香港青年丁育森是廣州大學2018屆畢業生,畢業後找了份安穩的工作,對於自己要這麼平庸地過完這一生有點不甘心,於是他趕在西部計劃報名結束前幾天偷偷報了名。當時,他的家人知道後並不理解,但他依然懷著憧憬奔赴廣西河池市東蘭縣三石鎮貧困地區,開展了為期1年的志願服務。“參加西部計劃的過程中,認識了很多有趣和優秀的人,在基層管理崗位上,近距離接觸到當地小朋友的情況,才知道他們的物資、娛樂有多匱乏。”後來,丁育森和家人商量,決定每月拿出兩萬元在服務地做慈善。“我相信,一切都會慢慢變好的!”

“我用一年時間,換一生感動”。黃乾宇2005年從暨南大學管理學院畢業後,赴廣西百色田陽縣貧困地區志願服務1年,每個月僅拿到600元的生活補貼。他的工作就是以各種形式幫助當地人,為他們籌集、發放資助款。經黃乾宇尋求、發放的資助款已有9萬多元。他還帶頭倡導成立了“田陽縣星火獎學金”。此外,黃乾宇還把自己和其他志願者走訪村屯學校的照片、文字、感想編輯成冊,義賣籌款,所得款項充實到獎學金裡以扶貧獎優。他本人也資助了當地的幾個貧困生,每月給予他們的生活補貼,相當於他本人每月收入的三分之一。

此外,在廣東還有140餘名香港青年,藉助“香港青年服務團計劃”,陪伴韶關、梅州的山區孩子成長。香港民政事務局於2011年開始推行香港青年服務團計劃,組織18至29歲的青年到內地偏遠地區服務一個學期或整個學年,以鍛鍊香港青年的意志、發展他們的潛能,鼓勵他們服務他人、貢獻國家,從而加深他們對國家的認識,並推廣義務工作的精神。目前,前8期計劃約140名香港青年參加。

服務於韶關市湞江中學的香港青年童偉亮回憶支教那一年,“與學生在一起,我成為他們的大哥哥;在校隊訓練中,我成為他們信賴的教練;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成為他們傾訴的對象;在這段時間,我不只是老師,更成為他們的朋友。現在,我仍要感激當年的自己,那個決心暫時放下香港的一切,來到韶關參與義教工作的自己。”

趙嘉曦原本在香港一所學校任聯絡主任,後來辭職報名參加香港青年服務團,經過層層甄選,最終被選為第五期成員前往廣東梅州服務。到內地半年時間,趙嘉曦覺得非常值得,既可以幫助別人,又能增加見識、多一些人生經歷。嘉曦畢業於英國的一所大學,兩年前從英國回到香港,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和德語。她說,“人生除了掙錢,還有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林潔 通訊員 楊意舒 來源:中國青年報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