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降60分錄取他!這個684分男孩的經歷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大學 清華大學 高考 成都兒童團 2017-07-16

前不久,“現在的狀元都是家裡又好又厲害的”這樣的觀點,幾乎又一次引發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輿論。

不可否認,這樣的觀點有著一定的現實基礎。但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可以把自己從泥淖中扯出來。

比如,這兩天刷屏的河北男孩——

龐眾望,出生在一個極為不普通的農民家庭,出生前,他的“命運”似乎就已經被安排好:父親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母親下肢殘疾,常年癱瘓在床。但他卻在今年的高考中,獲得了684分(理科),除此以外,他還通過了清華的“自強計劃”,清華分數線將為他降60分,可以說他被清華錄取,已經基本沒有懸念。

團長並不想給你們講看過即忘的純勵志雞湯,而是想理性而清醒地和你們一起思考,這些人,到底是如何超越藩籬的。

01

他的故事,絕不僅僅是高考的684分

清華降60分錄取他!這個684分男孩的經歷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有人說,不就是個高考的684分麼?這能代表什麼,這就能代表成為“貴子”了?且讓我們依然帶著祝福對他的未來抱有期待,但這個18歲男孩身上的故事,顯然不僅僅是一個分數這麼簡單。

龐眾望的家,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了。當其他家庭正在兩代人照顧一個孩子的時候,年幼的他卻扛起了一個家。早早地學會了掃地燒水做飯……幫媽媽打理起家裡的一切。

清華降60分錄取他!這個684分男孩的經歷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 從左往右:龐眾望、母親、姥姥、姥爺

他所經歷的不僅僅是物質的貧困,還有更嚴峻的考驗。

七歲那年,龐眾望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需要手術治療,而所需的治療費對於這個家來說,無異於天文數字。

村裡的鄉親勸眾望的母親放棄,可堅強的母親,從來沒有猶豫過給孩子治病。她請人幫忙推著輪椅,挨家挨戶求助,村裡的父老鄉親含著淚給她湊上了為孩子看病的錢。

眾望要去外地做手術了,母親卻自己都需要人照顧,無法陪伴,只能把孩子摟在懷裡,不停地祈禱。眾望住院的那些天,母親根本合不上眼。幸運的是,手術很成功。

清華降60分錄取他!這個684分男孩的經歷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但之後的一大筆外債,雖然並沒有人來催,可眾望和媽媽都希望能儘快把錢還清。而已到上學年齡的眾望,又有了雜費的負擔。眼看著媽媽起早貪黑地做著針線活,七歲的孩子一樣急在心上。

於是,龐眾望放學後開始撿廢品、打零工、撿菜葉……每天拿出積攢的零錢交給媽媽,媽媽臉上帶著笑,背地裡卻悄悄抹淚。即便是這樣,也沒有讓他放鬆學業。

高中,龐眾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吳橋中學,學校離家遠,每個月只放一次假。他想到的卻首先是不能讓媽媽寂寞,於是臨開學前悄悄給媽媽寫了三十封信,讓媽媽每天讀一封。

這些年裡,一張張貼滿牆壁的獎狀大概是家中最具分量的裝飾,也是他給媽媽最好的禮物。從小學到高中,它們見證著這個自強少年的成長曆程。

清華降60分錄取他!這個684分男孩的經歷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高中期間,學校免了三年學費,也不斷有公益組織和其他機構資助,生活很艱難,但也算是熬出了一些盼頭。暑假裡,他找了兩份家教,希望能掙夠學費,照顧家人。

最近,龐眾望的事情被不少媒體報出來,也有不少人想要資助這個自強的孩子,他很感恩,卻一一婉拒。他更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掙到學費,也相信自己能做到。

02

堅強的母親 造就最陽光自強的孩子

龐眾望高中班主任李瑩去過他家,而在班主任看來,最震撼內心的不完全是這個家的貧困,而是這個男孩一直表現出來的自信自強、陽光開朗。

這個貧困的家庭給不了龐眾望充裕的物質,但母親最寶貴的愛卻毫不缺乏,而母親的堅強,也造就了孩子的性格。

在龐眾望的日記裡有這樣一句話:“既然苦難選擇了你,你可以把背影留給苦難,把笑容交給陽光。”

清華降60分錄取他!這個684分男孩的經歷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 給媽媽讀書

母親愛聽龐眾望讀書,他便常給母親讀;母親希望他能有學問有知識,他便常常和媽媽聊聊熱點新聞,給媽媽背上幾首古詩。看得出,他和母親的感情非常好,而性格也受母親的影響很大。

清華降60分錄取他!這個684分男孩的經歷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雖然目前我們所知的關於龐眾望的信息依然很有限,但從中不難發現,在其成長經歷中,母親的影響十分大:

• 抵禦住了一切阻力,母親想方設法給龐眾望看病,這是來源於一位母親最深厚、最本能的愛。

• 縱然身體殘疾,家境艱難,母親依然在憑著自己的能力做針線,還債,不亢不卑,這樣樂觀而自強的精神,顯然早已正面地浸潤在龐眾望的性格里。

•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陪伴,自身的學識是門檻麼?顯然不是。愛聽龐眾望讀書,愛和孩子聊天……這又何嘗不是一位母親對孩子的陪伴和關注。現實中卻有太多家長藉口太忙,疏於和孩子的溝通。

從經濟上來說,他們或許是我們所謂的“底層”,但是從得到的母愛和人格滋養、性格塑造上而言,眾望得到的不輸於家境富裕的孩子。

03

沉淪還是逆襲?貧窮真的會遺傳?

清華降60分錄取他!這個684分男孩的經歷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我們是否可以抓住這一個例子,狠狠地去打臉“寒門難出貴子”的觀念?團長知道,依然會有很多人說這不過是1%的個例。但難道我們就要因此去告訴這1%的人放棄努力?

或許我們該思考的是,為何有人沉淪有人逆襲?這裡便要聊到另外兩個問題:貧窮是怎麼“遺傳”的,又是如何制約著人的能力。一項由Jonhs Hopkins大學主導的研究便回答了這樣兩個問題。

這份研究,記錄了790個孩子的跟蹤調查,向我們揭示了家庭出身遺傳的祕密。在將近25年的調查中,這份研究跟蹤了每個樣本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直至就業在各方面的表現以及他們的行為和心理狀態,這個過程一直延續到他們成為28、29歲的年輕人。

1、貧窮是怎麼“遺傳的”?

數據顯示,在不同收入層級的家庭,孩子每小時平均聽到的父母單詞數量有很大的不同。

清華降60分錄取他!這個684分男孩的經歷值得每位父母深思

在三歲前,貧困家庭的孩子,要比中產家庭孩子少聽到許多單詞。這也證明了,收入越高的父母,越願意與孩子交流。而早有神經科學家發現,孩子與父母擁有越多交流的機會,他們的智商水平就會越高,學業能力也會越強。

而仔細想想,和孩子頻繁交流這件事,其實可以和父母的收入、學歷並無關係。如果一個低收入家庭的父母,重視和孩子的關係,關注孩子的發展,也會很注重和孩子的溝通。從龐眾望的母子關係中便能看出,兩人的溝通十分親密而頻繁。

另外,Johns Hopskins的研究還發現:父母和孩子的親密程度,與他們的家庭收入、父母教育程度有密切關係。

大多數經濟不夠好的家長,父母可能會疲於生計,或者本身便無意和孩子交流,使得家庭氣氛冷淡緊張。但這一點並不絕對,並且是可改變的。

2、貧窮為何會制約著人的能力?

美國的九所大學和醫院聯合做了一次研究,以探查家庭收入、父母學歷與孩子大腦發育情況的聯繫。他們的研究結果被髮表在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並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討論和關注。

研究實驗通過對1099名兒童和青少年腦部溝回和褶皺的表面面積的掃描,得出結論:大腦皮質的溝回面積,的確是和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有關聯的,而大腦皮質掌控著人類的高級思維和認知過程,關聯著人的閱讀、語言和自控能力,常作為智力和能力的衡量指標。

但是,隨著大腦的發育,溝回面積是會在童年時期和青少年時期逐漸增加的。這取決於家長的教育方式。

另外,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壓力:比如貧困飢餓、擁擠、喧鬧、糟糕的居住環境、與父母長期分離,以及暴力風險,會使大腦產生神經毒素,從而損害大腦的正常發育。

而壓力與經濟收入的關係依然不是絕對的。換句話說,即便家庭的經濟收入並不算好,但父母給孩子的不是壓力,而是積極的心態,顯然是有助於孩子的大腦發育的。

父母收入低不可怕,學歷低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被壓力佔據了大腦的“帶寬”,減少了對孩子發展的關注。貧窮影響孩子大腦這個結論,存在的前提應該是“父母學歷低導致貧窮,而貧窮帶來生活壓力”,以及”父母高學歷帶來高收入,富足家庭生活壓力小“的假設。

但是,我們從龐眾望的成長經歷中卻不難發現,母親的教育方式、心態以及對孩子的高關注,都在一點點地突破物質匱乏所帶來的桎梏。

若是因思考著如何增強社會的公平度,來談論“寒門難出貴子”,或許是出自一種責任感;但若是喊著“寒門難出貴子”而甘願放棄努力,這樣的心態大概不過是逃避與惰性的藉口。

寒門是否真的難出貴子,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權利保持自己的觀點。但,團長依然覺得,我們可以藉著這些“寒門傲骨”,好好思考思考,自己可以為孩子的成長與超越,真正做些什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