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社評:107篇論文被撤稿,中國臨床醫生需從論文壓力中解套

大學 醫學技術 生物 浙江大學 科學加 2017-04-30

107篇中國論文被國際期刊撤稿。歷年論文造假事件,醫學論文都是重災區。造假不可原諒,但臨床醫生也亟需從論文壓力中“解套”。(更多內容請看“論文造假專題”)

文/評論員 羅中雲 新媒體編輯/呂冰心

4月20日,知名學術出版商施普林格一次性撤銷了旗下雜誌《腫瘤生物學》2012年至2016年發表的來自中國的107篇論文,這些論文涉嫌同行評議造假。107篇論文牽扯119家國內高校、醫院,其中不乏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這樣的知名三甲醫院以及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

這不是施普林格第一次撤稿,早在2015年,該集團就分兩次撤銷了旗下學術期刊上百篇論文,而論文的作者絕大多數也來自中國醫療界。

北科社評:107篇論文被撤稿,中國臨床醫生需從論文壓力中解套

2016年9月,媒體還曝光了SCI論文的跨國造假鏈,巴西雜誌《遺傳學和分子研究》被舉報為研究人員跨國批量生產、發表學術論文,其中,中國的醫學工作者是“大客戶”。

學術不端乃科研大忌,但由於利益驅使,在國內外都很難杜絕。不過在我國,從歷年來曝光的論文造假事件可以發現:醫學論文是造假“重災區”。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從一線醫生們的反饋來看,最核心的一個原因就是“評職稱的剛性需求”。知名醫學網站丁香園曾做過一項包含1928份有效問卷的調查,其中824名醫生表示,醫院晉升高級職稱和副高級職稱必須有SCI論文;而晉升高級職稱,85%以上都要求有2篇及以上SCI,要求有5篇以上的達到29.21%。

這種要求顯然不合情理。眾多的臨床醫生面臨著巨量的診療工作,既沒有太多從事科研的時間,也沒有合適的平臺,要完成發表論文的任務殊為不易。但是職稱評定以及評優、評獎等有現實的壓力,發表論文又能帶來學術聲譽和較大的經濟利益,多重因素促發之下,部分人就有了論文造假的衝動。

有圈內人對論文造假動機作出了貼切的分析。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楊進剛就認為,“中國的病人這麼多,醫生那麼忙,哪有時間做科研。但晉升還偏偏看科研文章,這就成了悖論。文章買賣就成了市場。”

醫生的論文壓力也是由醫院傳導下來的,除了評職稱是行業“規定動作”,論文也是醫院排名最重要的參考指標之一。有業界人士表示,上級主管部門以此來強迫醫院搞基礎科研,發論文,壓力層層下壓,最終就落到臨床醫生和醫學研究生身上。

北科社評:107篇論文被撤稿,中國臨床醫生需從論文壓力中解套

▲此次撤稿論文的所在科室。(圖片來源:知識分子)

但這樣卻也造成了醫院的一些怪象,有些聲名顯赫的外科醫學專家,論文發了很多,但被邀請去做手術,水平連醫學院校的學生都不如,被戲稱為“口腔”外科醫生,鍵盤教授。

儘管背後原因複雜,但學術造假不能“情有可原”,而應堅決唾棄,重拳打擊。因為學術造假影響的不僅是自己或所在的單位,其編造的數據或結論還有可能影響到其他科研人員,造成嚴重後果。曾有媒體報道,一個醫生在某“中華牌”的權威期刊上看到一篇介紹某種手術的論文,於是借鑑來用到自己的病人身上,結果產生了嚴重的副作用。

在醫院,對於論文造假者大都有嚴厲的處罰措施,比如有醫院就規定,論文造假如果涉及到科主任,將會撤職,除了降職稱,獎勵還會被全部扣回,基金全部返還,今後晉升也基本無望。而主管機關同樣有重拳,如去年5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就對一批論文造假者進行了集體通報,不僅要追回他們相關項目的科研經費,同時也勒令取消他們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資格。

但這種“堵”的辦法顯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畢竟,只要有巨大的利益誘惑,就一定會有人鋌而走險。其實打擊論文造假,還需要重視“疏”。比如在醫療行業搞職稱評定時可以因人而異,不搞“一刀切”,或者將職稱評定與論文脫鉤,探索用其他標準替代論文。有醫生就表示,世界和人類的發展就是不斷分工與合作的演變過程,用不著每個人都鍊鋼,也用不著所有醫生都搞科研,科學發展本來就是由少數精英推動的,應該讓更有時間和能力的專門從事實驗的醫學家去引領醫學研究。

實際上,並非所有的醫生都擅長搞臨床醫療,有些醫生在醫療一線表現平平,但理論功底強,對於科研興趣濃,醫院或學校就可根據實際情況,在職稱評定時適當參考他發表論文的情況,並安排其合適的崗位。而對於那些診療水平高,動手能力強,在醫院一線工作的醫生,職稱評定或評優時,應允許其不以論文作參考,可用誤診率、治療或手術成功率、病患滿意度等作為論文的“替代標準”。當然,醫學技術要發展,科研是必須要做的。一線醫生掌握有大量臨床數據,如果時間充裕,也應鼓勵其進行研究,發表論文,但不應有強制性要求。

如果醫生的職稱評定、評優甚至醫院的評級,能降低對論文的依賴,就相當於減少了發表論文的必要性,從而降低了論文造假背後的“經濟價值”。這樣“疏堵”結合,釜底抽薪,造假者的造假意願自然會降低了。長此以往,醫學界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也才有可能慢慢形成!

(本文由北京科技報全媒體中心採編製作,轉載請聯繫授權:[email protected],違者必究)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瞭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蘋果用戶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安卓用戶可以在應用寶、360手機助手、豌豆莢、華為、小米等應用市場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