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大學城校地合作系列報道|高校教師掛職為建設出智出力

大學 大數據 時政 貴安發佈 2017-05-12

“加強隊伍建設,爭取高校教師到花溪大學城管委會掛職。”是近年來頻繁出現在花溪大學城年度工作報告中的字眼。2013年9月,花溪大學城社區管理服務中心頒發《大學城社區管理服務中心掛職幹部制度(試行)》。從此,制度化地形成了與各高校之間的教師幹部掛職常態。

整合資源 回報大學城及學校

《大學城社區管理服務中心掛職幹部制度(試行)》規定,各高校派遣單位處級以上幹部任花溪大學城管委會副主任,共同參與花溪大學城的管理建設。在本屆花溪大學城管委會的班子成員中,就有3名副主任來自於不同的高校。

幸寬,就是其中一個。

去年3月,幸寬從貴州師範大學發展規劃處到花溪大學城管委會掛職副主任一職。“掛任大學城副主任,深感責任重大。”這是幸寬初見記者時說的第一句話,“對花溪大學城已經很有感情了,不管在哪裡,只想盡己之力,建設發展好它。”

“作為大學城管委會的班子成員,利用多年的教育教學成果,整合相關資源,結合各高校教學特色,為高校師生搭建不同的創業孵化平臺是我的職責所在。”幸寬說,“將財經類的孵化平臺引入貴州財經大學、將大健康類的發展產業引進貴州醫科大學或貴陽中醫學院、將培訓類平臺入駐貴州師範大學、將文創類產業放進貴州民族大學……我們按照‘1+12’的發展模式,以搭建校地聯合創新中心的形式來為各高校引進相關企業,搭建雙創平臺。‘12’指的是規劃入駐的12所高校,雖然現在有3所高校沒有進來,但也已經提前謀劃。”

“今年重點打造貴州師範大學和貴州財經大學。”幸寬告訴記者,在與貴州師範大學的共建過程中,花溪大學城還充分發揮貴安新區國家級新區平臺優勢和貴州師範大學教育科研資源優勢,合作共建大數據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貴安新區大數據產業聯盟、國家大學科技園等。還通過共建校企聯合創新中心,整合高校和企業資源,為校企開展技術合作、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協作、人才共享等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

“按理說,今年3月就可以結束掛職的,但因負責的好幾個項目都還在持續推進當中,所以又將掛職期限推遲了一年。”幸寬告訴記者。

正是有了一位深諳教育又懂管理,心繫師生,又甘於奉獻的學者型幹部來領航花溪大學城的建設發展,才使得花溪大學城的每一步成長都走得堅實而有力。

瞭解實際需求 利於建設快速推進

鄭維俊,花溪大學城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在2013年7月以前還是貴州醫科大學的一名教師,“那時正值暑假,去學校給學生補課的公交車上接到學校組織部的電話,讓我作為交流乾部到當時的花溪大學城社區管理服務中心掛任黨政工作部主任助理,時間是一年。”誰知這一來,幾年時間過去了,鄭維俊也已正式調入花溪大學城管委會工作。

經過幾年鍛鍊,鄭維俊顯得越發的成熟和幹練,思路清晰地與記者交談起這幾年的職業生涯。

“從教育工作轉崗到行政事務,確實跨度蠻大,但這是組織上對我的關愛,我必須要盡我所能把工作做好。”鄭維俊還記得2013年7月29日第一天到花溪大學城社區管理服務中心報到的情景,“在第一批9名掛職幹部中,我是第一個報到上崗的。”

說幹就幹,憑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幹勁,鄭維俊像所有“貴安人”一樣,投身於“五加二,白加黑”的幹事氛圍中。

貴州醫科大學圖書館、學生宿舍、體育館等15項建設規劃許可證的協調辦理、貴州師範大學、貴州財經大學景觀綠化共5000萬元建設補助資金的撥付在他的協調推動下順利完成;大學城(一期)棟青路景觀綠化相關征收、方案評比、綠化施工、環境整治等方面的工作也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順利通過項目驗收……。除此之外,他還參與徵拆工作及牽頭負責單位的目標績效考核工作。

“掛職生涯是提高個人綜合素質、豐富人生閱歷、磨鍊意志、拓寬視野、增長才幹、積累經驗的重要途徑。”一年之後的2014年9月1日,鄭維俊在幹部掛職交流會的講臺上,慷慨激揚地發言。他以為,從此以後他就要重回三尺講臺了。

然而非也,鄭維俊也因工作出色被大學城管委會一再挽留,讓他將自己積累的掛職經驗以“傳幫帶”的形式傳承給新一批的掛職幹部。就這樣,他留了下來。

“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瞭解學校的日常運作,也知道師生的實際需求,這對於快速推進大學城建設是非常必要的。”鄭維俊說。

正因為如此,一批批來自各高校的中堅力量參與到花溪大學城的建設發展事務中來,他們有些在短暫的掛職經歷後回到了原來的工作崗位,也有一些和鄭維俊一樣,成為了大學城管委會正式的幹部職工。不管怎樣,他們都共同見證著花溪大學城一步步的發展壯大。秦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