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頓華裔教授:有的中國學生聰明勤奮,卻不能長遠發展

在美國大學的“放榜季”,朋友圈裡關於這方面的分享挺多,有晒錄取通知郵件的,也有老師發表自己的感想,有位心理學教授分享的一篇文章,讓我印象深刻,他還特別評論說:希望我現在的學生、未來的學生都讀讀!

這篇文章是普林斯頓大學康毅濱接受採訪的報道。康教授負責普林斯頓分子生物系的招生工作,因此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中國學生,絕大部分是清北的尖子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孩子申請中的一些常見的問題。

他們聰明,勤奮,但也迷茫,功利心比較重,妨礙了長遠發展...

分享這篇文章,也想聽聽大家的看法...

普林斯頓華裔教授:有的中國學生聰明勤奮,卻不能長遠發展

本文來源:《新聞晨報》,原文標題為《普林斯頓青睞什麼樣的中國學生》, 康毅濱博士: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終身講席正教授,新澤西腫瘤研究所研究員。

每年一月底,康毅濱就要從系裡抱回一大包資料仔細看——裡面是所有申請普林斯頓生物分子系的中國學生的材料。

每年,該系每年大約招收25名本科學生攻讀博士,系裡給康毅濱的“中國額度”有3到4個,而他收到的申請約有七八十份。這意味著,申請者只有4%左右的“成功率”。

每個“申請包”主要有這些材料:本科各科成績單、託福和GRE的考分、個人陳述,以及推薦信。康毅濱把它們分成“定量”和“非定量”兩類,分數他看得很仔細,但那些“非定量”的東西卻能告訴他更多。

一、個人陳述階段

中國學生經常寫得千篇一律、缺乏特點

問:“個人陳述”有什麼用?

康毅濱:就是說說你為什麼想成為一個分子生物學家,為什麼想來普林斯頓。

問:你看過幾百份 “個人陳述”,從裡面看到了些什麼?

康毅濱:中國學生的GRE能考得很好,但我能看出來,他們寫的“陳述”經常千篇一律、缺乏特點。

普林斯頓華裔教授:有的中國學生聰明勤奮,卻不能長遠發展

圖片來自網絡

問:他們給你什麼印象?

康毅濱:不清楚為什麼要來普林斯頓,或者過分要求完美,不敢展示真實的自己。還有一些“個人陳述”都是空洞的套話、廢話,比如自己如何熱愛科學,普林斯頓如雷貫耳,很想得到這個機會……言辭華麗,但是我卻看不到一個真實的、鮮活的人。

問:真實鮮活的“陳述”是怎樣的?

康毅濱:有個學生說他以前的專業是電子工程,後來才慢慢發現真正感興趣的是生物。他申請轉了系,儘管絕大多數人反對,因為沒有基礎,讀得有些吃力,但他還是很高興。因為每一學期都會比上一學期進步一些。他的“陳述”給我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因為它展示了一個人在尋找和實現夢想過程中的困惑和欣喜。

去年我們還錄取了一名學生,她在“陳述”中坦率地指出了母校的問題:她很遺憾本科四年沒有接受更為全面的教育。你可以看到她的渴望。

二、電話面試階段

會挑選真正熱愛科學、而且誠實的人

第一輪篩選,從80份申請材料中挑出10-15名左右的“候選人”。2月初,康毅濱開始電話面試。雖然並不直接和學生面對面,但大洋彼岸傳來的聲音,會告訴他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學生。

問:你會問些什麼問題?

康毅濱:主要是看看英文口語能力、科研經歷、隨機應變的能力,以及學生的一些背景狀況。

問:接到電話的學生,會很緊張吧?

康毅濱:電話面試大約一個小時,45分鐘說英語,15分鐘用中文。就算英語不是特別好,學生還是可以完整地表達自己的。但大部分中國學生會把它看作一個“考試”,而不是一個“對話”,所以有些會很緊張。

問:你聽出了什麼?

康毅濱:有些學生聽得出來他(她)事先在紙上寫好回答,照著念,或者是背出來。還有是“排練過度”,說得非常溜,像演講一樣,但並沒有針對我的提問。

問:他們會給你留下什麼印象?

康毅濱:那些答非所問的學生,我想可能沒有自己做過真正獨立的研究,或者對自己沒對信心。我希望學生是展現一個真實的自我,而不是一個過度包裝的、失去了真實性的“加工成品”。

問:或者是我們的教育沒有告訴他們,說實話是最好的回答。

康毅濱:我們要挑選的,是真的熱愛科學、而且誠實的人。去年,我幾乎是在申請截止前的最後一刻才收到了一個學生的材料,條件很好,我就給他打電話。他老老實實告訴我,雖然他很早就進實驗室,工作也很努力,但不知道為什麼,實驗總不是很順利。但他可以很清楚地描述他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和為解決問題所作出的種種嘗試。

表面上看,他的科研並不成功,但我能感受他的認真、誠實、努力,這已經具備了一個科學家、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

三、最終篩選階段

決定錄取的,往往是候選者的品格

電話面試並不是最終的決定。之後,康毅濱要在候選人中反覆地掂量、比較。

在這個過程中,分數高低往往不是決定因素,而是從細微處看到的非智力因素。

問:分數不重要?

康毅濱:分數很重要,但不是一個絕對因素。申請普林斯頓的學生都是國內名牌大學的尖子,經過高度選擇過的人,智力都沒有問題。我會仔細看每一門的成績,但並不是分數高就能入選,相反,我認為第一名和第七八名的實力並不相差太遠。

錄取與否,智力以外的因素很重要。我們系錄取過一個河南的學生,家在農村,初中就獨自在縣城住校讀書,吃過不少苦。在電話和電郵裡,我感覺到她為人謙和,沒有一些被寵慣的尖子生的趾高氣昂。

還有個學生,他會和老師“套瓷”,但不是恭維,套近乎,而是自己的確做過研究,對老師有真正的瞭解,提問很專業,很深入。這樣的學生,不油嘴滑舌,讓人感覺到懂得認真負責,尊重機遇。

但有的學生過於自信,甚至有些傲慢,覺得自己不是去普林斯頓,就能去哈佛,一副唯我獨尊的樣子,很難給人留下好印象。

四、入校後

中國學生的功利心,妨礙了他們的長遠發展

來上海訪學之前,康毅濱在福建老家待了十多天。每天陪父親、侄子去爬山。讀五年級的侄子告訴他,在他們學校,老師讓每個學生都要在班上找一個 “對手”。每次考試下來,贏得多的同學受表揚,輸得多的要被批評。在這樣的氛圍中,班上學習好的同學也不大願意花時間幫助成績不好的同學。

讓康毅濱震驚的是,目前中國基礎教育到處可見這樣的“激勵”方式。

普林斯頓是金字塔尖上的精英學校,但對最終被普林斯頓錄取的中國學生來說,與其說已經攀登到了金字塔尖,不如說真正的競爭剛剛開始。

而這時候,中國教育從小學——不,從幼兒園——就開始灌輸的狹隘的競爭意識,清楚地烙在這些留學生的身上,困擾著他們。

普林斯頓華裔教授:有的中國學生聰明勤奮,卻不能長遠發展

圖片來自網絡

問:中國學生到了普林斯頓或其他頂尖大學後,會遇到哪些問題?

康毅濱:有些學生進入普林斯頓後,心態急,享受不了科學研究的樂趣,而把實驗看作“計件勞動”,急於求成,一旦不如意,就垂頭喪氣。有些學生進來後發現,自己辛辛苦苦讀了那麼多年書考上來,但這並不是自己喜歡的、擅長的,很迷茫。還有,他們往往在人際關係上會遇到問題,覺得不受歡迎,孤單。

問:為什麼會這樣?

康毅濱:普林斯頓相信學習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是一個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找到自己想要什麼、熱愛什麼的過程。

但國內教育系統出來的學生,常常是另一種心態:最好一進學校,就有人指定給他(她)一個課題,而且是一個保證可以做出來成果的課題。

就像解一道數學題,一定會有答案,做出來了就能拿高分。

然後呢,就想靠這個課題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他們基礎紮實,學習勤奮,上進心強,應試能力強,成績優秀,但缺乏探索精神,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比較弱,功利心比較強。

問:其實這是成年人的典型心態。

康毅濱:我們繫有過一箇中國學生,來普林斯頓不久,我發現他並不真正喜歡研究。後來他告訴我,其實早就發現自己並不熱愛科研,但從小學到大學,他都是第一名,所有的人都指望他考上美國一流大學。他是為了別人的期待考普林斯頓的。

其實這個學生小時候對生物很有興趣,只是後來成人世界把他的實驗成功與否過早地和名利、和事業緊緊聯繫在一起。而在這一行業真正成功的人,往往並不以出人頭地為目的(如果只是為了這些,還有其它很多更簡捷的路可走),而是享受探索的過程,包括其中許許多多的失敗和得來不易的成功。

問:你剛才說的中國學生在人際關係上的麻煩,也是功利心造成的?

康毅濱:你看,我小侄子從小就被這麼“教育”,從這樣的思維裡出來的學生,對競爭的理解會很狹隘,認為把別人踩在腳下就是勝利,把別人壓下去就是成功。

實驗室是一個團隊工作,有人發表論文,本來是大家一起高興的時候,但一些中國學生往往有些悶悶不樂, 似乎別人的成功就意味著自己的失敗。有時科研項目八字還沒一瞥,就想“分家”,好算作自己一個人的成果 ...

有些中國學生特別想快速成名,這樣的心態,學校和家庭教育要負很大的責任。在美國,成績是一個人的隱私,不會公佈出來,分數就不會造成那麼大的壓力。他們提倡團隊的合作,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問:兩種意義上的競爭,就會產生矛盾。

康毅濱:這樣的競爭意識過強,就會缺乏團隊精神,以自我為中心,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造成和他人關係的緊張。

比如,老生週末帶新生開車購物,晚到了幾分鐘會被人埋怨,而新生卻可以理所當然地在超市慢條斯理地貨比三家,讓老生在外面等幾個鐘頭。

還有學生問我,為什麼去年邀請他去家裡過節的那些美國人今年不再邀請他了呢?有時候我會想,他們恐怕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從小到大,玩完的玩具,吃完飯的碗筷,換下來的髒衣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幫他們處理好了,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自然會覺得理所當然。

有“公共意識”的學生會怎樣呢,實驗室的垃圾通常他們處理得比較多。生物系有許多做後勤工作的員工,包括老鼠房負責日常餵養的工人,運送實驗用品的搬運工和收發員,打掃實驗室的清潔工等。

每年到了聖誕節,有公共意識的學生會牽頭一起湊份子,每人出個五塊十塊,買個小禮物送給那些工人,以表示對他們平時工作的感激。

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往往反映出一個學生從小所受的教育,以及將來他在事業上能走多遠。

本文來源:《新聞晨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只為信息傳播,不代表我公眾號所持觀點。

普林斯頓華裔教授:有的中國學生聰明勤奮,卻不能長遠發展瞭解,是教育的開始


人類心理十萬個為什麼叢書(全套共3冊)


嬰幼兒是一抹晨曦,兒童是噴薄欲出的太陽,而青少年則是朝氣蓬勃的一輪紅日。他們風華正茂,意氣風發,蘊含無窮潛力和無限可能。然而,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時期存在著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發展的不同步,使青少年的人生旅途充滿矛盾與衝突,成長和迷茫相伴而行:他們時而特立獨行、勇往直前,時而依賴畏縮、猶豫不決,時而睿智洞察、機敏矯健,時而又懵懵懂懂、隨波逐流。這使家長和老師們感到想不通、跟不上、幫不了。當一個個“為什麼”接踵而至時,最需要的就是能解讀青少年階段這幅色彩斑斕、撲朔迷離的人生畫卷的指導書。


《人類心理十萬個為什麼》叢書是我國首部旨在反映人類心理的大型科普叢書。該叢書涉及孩子從出生到青少年期的三個階段,分別為嬰幼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


普林斯頓華裔教授:有的中國學生聰明勤奮,卻不能長遠發展

《嬰幼兒心理十萬個為什麼》盧家楣 總主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7.09ISBN 9787030546692
《嬰幼兒心理十萬個為什麼》以嬰幼兒為對象,共有150 個主題,回答150 個“為什麼”問題。每個主題從一個案例出發,引出心理現象,並對現象給予科學說明,再從教育者角度提出權威、實用、有針對性的建議。150 個主題涵蓋了嬰幼兒心理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嬰幼兒成長中心理髮展的現象、特點和規律,如認知、情感、意志、氣質、性格、能力、創造力、興趣、理想、自我意識、價值觀等,也包括嬰幼兒面臨各種生活課題時所出現的問題背後的心理學原理,如在身體發育、社會交往、學習活動、網絡接觸、職業取向、心理健康等方面面臨的問題。

兒童心理十萬個為什麼

劉電芝 鄒泓 錢銘怡 周宗奎 主編

ISBN 978-7-03-056714-7

《兒童心理十萬個為什麼》以兒童為對象,共有190 個主題,回答190 個“為什麼”問題。每個主題從一個案例出發,引出心理現象,並對現象給予科學說明,再從教育者角度提出權威、實用、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建議。190 個主題涵蓋了兒童心理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兒童成長中心理髮展的現象、特點和規律,如認知、情感、意志、氣質、性格、能力、創造力、興趣、自我意識等方面的問題,也包括兒童面臨各種生活課題時所出現的各種心理現象,如在身體發育、社會交往、學習活動、網絡接觸、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問題。

青少年心理十萬個為什麼

盧家楣 李偉健 樊富珉 金盛華 主編

ISBN 978-7-03-058328-4

《青少年心理十萬個為什麼》正為此答疑解惑而來,圍繞青少年成長中的心理現象,分析案例、闡述學理、給出對策。家長和老師可以帶著問題尋求解答,也可以隨意翻閱以備所需。隨著作者科學嚴謹、深入淺出地娓娓道來,您會逐漸理解孩子的煩惱和需求,不知不覺地走進孩子的心靈,懂得怎樣為孩子所悅納、給孩子以助力,使他們能在青春期的激流險灘中平穩過渡、茁壯成長。

(本期編輯:王芳)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你的來稿

與科學相約 | 科學出版社徵稿啟事

普林斯頓華裔教授:有的中國學生聰明勤奮,卻不能長遠發展

你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