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籍女科學家莊小威:美國最年輕華人院士

大學 莊小威 美國 哈佛大學 港閘視點 2017-05-04

通籍女科學家莊小威:美國最年輕華人院士

她是個名符其實的奇女子:中科大首屆少年班高材生,34歲成為哈佛大學雙聘教授,40歲刷新美國國家科學院最年輕華人院士紀錄,此後兩年又陸續成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和中科院最年輕的外籍院士。她就是莊小威,生在如皋、學在蘇州,堪稱江蘇“地靈人傑”的代表人物。

跟小蘇一起來看看這位開掛的“學霸”~~

傳奇天才,34歲成為哈佛雙聘教授:“我的成功應該不是天分好,而是後天努力”

莊小威的父母都是如皋人,退休前是中科大教授。1972年,莊小威出生於如皋,此後就在老家由爺爺奶奶帶到5歲。兒時的莊小威便表露出了超出同齡人的聰慧。她的表妹倪朋朋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憶起一段幼年秩事:“她記憶力超強。記得小時候,我爸爸教她學中國象棋,什麼是將、士、象,每個棋子該怎麼走,不用多,只教一遍她就全都會了,驚得我爸爸直咂嘴。”

“神童”莊小威從上學起就走上了“學霸”之路,15歲的她威已經憑藉600多分的高考成績考進中科大少年班。在中科大畢業後,莊小威來到美國,先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拿到了物理學博士學位。2003年她成為美國首位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榮譽的華人女科學家,也是最年輕的一位。2006年初,年僅34歲的她成為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物理系雙聘教授。2012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刷新最年輕華人院士紀錄,2013年又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2015年她還成為了中科院最年輕的外籍院士。

“其實我不知道怎麼定義天才,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天才,我覺得成功最重要的應該不是天分好,而是後天努力。”莊小威說。

將影像分辨率推近納米尺度:“感覺進入了一個過去完全不瞭解的世界”

通籍女科學家莊小威:美國最年輕華人院士

1997年博士畢業時,她的導師、華裔科學家沈元壤鼓勵她找教職。滿以為進入斯坦福大學物理系當教師已經板上釘釘的她,吃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閉門羹。學術委員會建議她先做博士後,花兩三年時間來證明自己。於是,莊小威投入到斯坦福大學的知名華裔科學家朱棣文教授旗下去做博士後。在這裡,她的研究方向發生重大轉變,從物理轉入到生物。

2001年,結束博士後生涯的莊小威選擇加入哈佛大學,並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她將帶熒光的分子標記物附在病毒上,當用激光照射時,標記物發射出特殊的彩色光。藉助顯微鏡,她詳實跟蹤了單個病毒的行為,也跟蹤了諸如蛋白質和核糖核酸(RNA)片斷這樣的單個分子行為。她拍攝到單個流感病毒的連續影像,這是世界上首次記錄到病毒的各階段過程。

多年來,她在單分子動力學、核酸與蛋白的相互作用、基因表達機制、細胞核病毒的相互作用等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她發明了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STORM熒光成像技術,使得光學顯微鏡分辨能力接近納米尺度,極大地推動了亞細胞微觀結構的研究,使人類瞭解生命的機理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層面,幫助科學家更加清楚地看到疾病導致生物分子結構產生的變化,從而提出有加有效的治療方案。

回首往事,高中兩年對她影響至深:“蘇高中的教學方式讓我重新認識自己”

通籍女科學家莊小威:美國最年輕華人院士

從校園裡的“學霸”,到走向世界科學尖端,莊小威特別感謝在蘇州中學那兩年遇到了不少好老師,徹頭徹尾改變了她,“那是對我最有影響的一個學習階段,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也讓我特別想獲取更多的知識。”

對莊小威影響最大的是數學老師陳老師,“他講課特別生動而且激情四射,如果你坐在第一排,唾沫星子能夠濺到你臉上,但是你一點都不會感覺有什麼不好的,反而覺得非常享受。”回憶起中學時代的點滴,莊小威有些悵然,陳老師前幾年不幸罹患癌症,如今已不在人世。2005年底,莊小威回國時特地去蘇州探望了病中的恩師。

感念故鄉,一口老式如皋話毫不生疏:“對老家印象特別好,比哪裡都好”

19歲就離開中國,莊小威對家鄉的記憶更多停留在很小的時候,五六歲前,以及離開如皋上學後每個回老家的假期。“那個時候放假本身就很開心,回老家就更高興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有很多親戚都在如皋……放假了就喜歡和大人們一起玩。”想起這些令人愉快的往事,莊小威的眉眼綻放出孩童一樣真摯的笑意,“小時候對老家的印象特別好,比哪裡都好。”令她分外懷念的還有小時候如皋街頭一大清早賣的土燒餅,“就是貼在很土的大爐子裡的那種,拿出來香噴噴的,特別好吃!”雖然如今在美國的中餐館也能找到這些小吃,但很難在異鄉找到小時候那種溫馨的江蘇味道。

去年初,莊小威回了一趟如皋老家,令當地接待的人員吃驚的是,在地球的另一端生活了幾十年,莊小威說的一口老式如皋話卻毫不生疏。這是現今生活在如皋的年輕人都不會講的方言,也是鐫刻在莊小威心底裡永遠不會淡去的故鄉印記。

來源:交匯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