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結局,妙妙與小姨對話引發思考,大學之後路在何方

《少年派》大結局了,四個少年都考上了大學,看起來很圓滿,但是編劇還是很有思考的,在整個局集中多處都留下了對大學之後的憂患意識。

最後一集裡,林妙妙在上大學前去探望了住院的小姨,兩人有這樣的對話——

小姨:“你考上大學了?什麼學校?”

妙妙:“咱們江大,新聞系。”

小姨:“那以後是要當記者嗎?”

妙妙:“我還沒想好呢,反正能上大學,到時候再說唄。”

一句到時候再說,說出了多少大學畢業生的迷茫與困境?這正是現代大學畢業生的一個深深的憂患——對自己的未來職業沒有任何規劃!

高考把老師、家長和孩子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考上大學這件事上,甚至許多家長都覺得除了學習孩子什麼都可以不做。《少年派》裡,妙妙和媽媽的一次吵嘴,妙妙脫口而出的話,說出了多少家庭的現實狀況——“你們的生活裡只有考和不考兩件事!”但是,大學之後呢?家長大概覺得只要把孩子送進大學就是自己的終極任務了,至於將來的就業,要看他的本事。

2016年的數據顯示,理科畢業生只有30%從事了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文科生只有1/5從事了對口工作,那麼還有70%呢,他們站在了人生的斷崖上。大學四年除了一紙文憑,對於未來的職業發展沒有決定性的作用!未來,對他們來說是個未知數!

少年派結局,妙妙與小姨對話引發思考,大學之後路在何方

我們再來看一位有智慧的媽媽是如何幫助女兒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的——

我同事的女兒,從小有一個愛好,玩布娃娃,大多數女孩都愛玩兒,沒什麼稀奇,但是這個女孩一直玩到了高考,最終把愛好變成了一生的事業,這是大多數女孩可望不可及的了。

她能玩出成就,與她媽媽堅決支持有著強相關性。她媽媽發現女兒小時候會用紙片給布娃娃剪衣服,就給女兒買了皺紋紙,等再大一些,給女兒提供家裡的舊衣服,買各種漂亮的布料和娃娃,讓她隨自己的心意去打扮布娃娃,媽媽發現女兒的創意越來越多,衣服的樣式也越來越豐富。上高中時,她已經能給真人一般大的人偶設計非常精美的服裝了。

女兒也早早就立下志願,要做服裝設計師。到高中的時候,媽媽已經協助女兒找到了她最愛的專業,英國一所高校的戲劇服裝設計!所以,女兒並沒有參加國內的高考,而是直接申請了英國的那所學校。

看到區別了嗎?這位媽媽為女兒做了以孩子興趣為推力的職業規劃!她人生職業的起點在童年就開始了,而我們的孩子卻在大學畢業後仍然不知所措!

一、 為什麼要給孩子做職業規劃

  1. 職業規劃是人生的航向

“根據《大學生就業觀調查報告(2018)》調查的數據統計結果來看,68%的在校大學生規劃過自己的就業目標,其中41%的同學對此目標不明確,只有27%的大學生有明確的就業目標。如此可見,當代大學生對自己的就業價值觀不明確,本著過一天是一天的“寒號鳥”精神,沒有什麼精神動力,讀大學只是為了一個文憑而已,導致現在學生的動力不足跟對未來的迷茫。”

“2019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平均競爭比95:1,競爭比歷年最高。還有事業單位、國企央企的招聘,有時一個熱門崗位的錄取比例超過1000:1。此類考試的競爭愈演愈烈,依舊有越來越多的應往屆畢業生加入國考的大軍。”

這兩組數據說明了什麼?大學畢業後,依舊有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的職業方向,所以很多人奔著體制內的安穩生活、福利待遇而跟風參加國考。

網上很流行一句話: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以考大學、混文憑為目的,其實是沒有方向的。上大學仍然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是通向目標的途徑,並非人生的目標。所以,我們通過上大學準備去做的那件事才是我們真正要追求的目標和方向,即職業!

這便是要為孩子做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它是人生的方向!

少年派結局,妙妙與小姨對話引發思考,大學之後路在何方

2.職業規劃應先於學習

在《少年派》裡,林妙妙與爸爸前後有兩次談話,很能說明問題。

第一次是在妙妙剛上高中的時候。

妙妙:“我就不明白了,我們為什麼非得學那些有可能我們一輩子用不上的東西?比如說數學,我敢肯定,除了高考,今後我一輩子都用不上那些數學知識!那為什麼還要學呀?“

爸爸回答:“數學能使人周密,它可以引領我們去探索更神祕、更深邃、更美麗的世界。”

妙妙反駁:“反正,我是不追求看到更深邃、更遙遠、更美麗的世界。開數學這門課的目的,就是為了把我這樣的學渣給篩出去。”

第二次是在妙妙沉迷在當網紅,無心考大學之後。

爸爸為了勸妙妙讀書說了這些話:你有想法有創意,但不雋永。你如果把時間用在跟古人聖賢交往上,即便不考大學,做網絡直播,都會與眾不同。你如果讀書了,有了分辨力,再去追求自己的夢想,有了自己的觀點,不會人云亦云了。

這正是職業規劃要先於學習的理由。當一個人沒有自己的人生目標的時候,學習就存在著盲目性,他不知道為什麼而學。爸爸第一次與林妙妙所說的那個學習理由空洞極了,並不能說服孩子。

第二次,爸爸說讀書對做網絡直播的積極意義便深深地打動了林妙妙,自此妙妙也放下了網絡直播,專心去應對高考。

大家都知道學英語很重要,很有用。這樣跟孩子說孩子看不到對自己有用在哪裡。而對那位將來要去英國上戲劇服裝設計專業的女孩來說,不必家長苦口婆心地教導她也知道英語重要在哪裡。她也清楚上學、通過考試的意義在哪裡,因為她的奮鬥目標是明確的。

所以,越早去規劃孩子的職業,越能促進孩子學習的動力!

少年派結局,妙妙與小姨對話引發思考,大學之後路在何方

二、 為什麼要以孩子的興趣為推力

1.興趣讓孩子更有動力

據權威機構統計,超四成大學生畢業三年內轉行,超過70%的大學生在大學畢業五年後轉向去從事和大學專業所學無關的工作。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大比例的原因就是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本專業的對口工作。通過對在校大學生和已畢業大學生的調查發現,在所有已有過高考志願填報經驗的人群中,當再次選擇專業時,84.17%的人優先考慮個人興趣,68.35%的人考慮就業前景,緊接著是學校排名、專業排名和地區因素。

前一陣子網絡上紅了一位“流浪大師”沈巍說:“學審計專業是我這輩子的遺憾。如果父親很客氣地交流,我一定不會選擇這個專業。我會選擇中文系或者國際政治研究,畢業後,我進入上海某區審計局。我沒有名校背景,對審計專業也不喜歡,但在父親的約束和壓力下,我才做的這個選擇。這輩子,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很遺憾。”

雖然大多數人沒有像沈巍這樣通過落魄來實現自己的人生。但沒有興趣,讓一個人失去了前進的動力,這在遵從孝道文化的中國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孩子缺乏自由意志,只能按照父母指的路去走,路不是為自己走的,也走得很痛苦。

少年派結局,妙妙與小姨對話引發思考,大學之後路在何方

2.尊重孩子的興趣,與孩子形成合力

《少年派》裡,林妙妙揹著家人、老師做網絡直播,與父母和老師形成了對抗,我們通常稱之為孩子的叛逆。這個過程鬧得家裡雞飛狗跳,孩子的學業也荒廢了。如果我們換一個思路呢,認可孩子的興趣,而不是一味反對,結果會怎樣?

《少年派》裡也給出了答案,在事發之後,爸爸和林妙妙所講的那段話,正是與孩子形成了合力。他認可了女兒在網絡直播中的表現是優異的,同時也讓女兒明白了學習對於網絡直播的重要意義,妙妙對於學習更為有動力了。

朴樹的父母都是北大的教授,朴樹的音樂愛好與父母的期待大相徑庭。在父母的斥責聲中,無奈的朴樹考上了首都師範大學,並且說:“這是替你們考的,我不去了啊。”後來,雖然扭不過父母,好歹去了大學,但在大二時,他還是無法忍受無聊又漫長的學校生活,退學了。

朴樹的父母在朴樹的人生中一直是強大的阻力,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實在可以說是幸運的。在我們這樣的普通家庭裡,又有多少父母在做孩子的阻力呢?孩子的一事無成裡,又有多少歸功於我們做父母的呢?

我依舊想回到鼓勵女兒玩布娃娃的同事身上,這位媽媽非常智慧,她把孩子一個小小的愛好,培育成一個可以成為職業的志向,這一路走來,她是孩子的助力!她的孩子可以把所有能量放在自己的愛好上!而在父母是阻力的家庭裡,孩子想要成就自己,必須分出很大一部分精力來與父母對抗,可以猜想一下,如果這部分精力能集中在自己的愛好上,可能你的孩子就不是今天孩子了!

少年派結局,妙妙與小姨對話引發思考,大學之後路在何方

不知道媽媽們有沒有看懂林妙妙對小姨說的話:“我還沒想好呢,反正能上大學,到時候再說唄。”

這裡潛藏著未來的危機,一是職業規劃,沒有真正形成,她對前途依舊是迷茫的;二是她的興趣愛好,是否能獲得父母的助力,她心裡是沒數的。

所以,把孩子送進了985、211並非萬事大吉了呀,我們可能把孩子推上了人生的斷崖!看清這一點,我們就應當睜開慧眼,協助孩子去發現自己,找到自己最合適的職業!以職業規劃去指引學習,孩子會更有學習的動力,他的人生目標也將更為長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