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以為大學是“精英教育”嗎?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該何去何從'

"

老家一位90後堂弟自幼沒有學習的天分和習慣,只要坐在書桌前就發呆,幾乎每天連基本的家庭作業都完不成。因為他根本不會做,家人也輔導、教育不了。結果可想而知,連普通高中也沒有考上。

看著家族裡面的孩子都大學畢業在城裡有了體面的工作,家長不甘心讓孩子留在農村,為其安排了3+2大專班,學汽車工程專業。本來前一二十年都是汽車產業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不管是掌握銷售本領,還是維修技術,應聘到4s店,只要好好學習、好好幹,都會有不錯的收入。

但這個孩子基礎知識太差,學習能力幾乎沒有,去了4s店長時間通不過上游廠家的技能考核,最終被辭退。之後再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無奈回了家鄉。

其實這個孩子並非一無是處,他的優點是情商高,用老家的話說,就是特別會來事兒,人際交往能力比較強。在老家廠子裡打了幾年工之後,自己僱傭工人幹了一家為上游廠家提供配件的小廠。

這樣的例子,實在是不少,不僅是高職高專生,甚至一些本科生畢業了也找不到稱心如意的理想工作,個人和家長的心理落差都非常大,難以接受。上大學不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過上優越的生活嗎?為什麼連工作都找不到?讀書沒用了嗎?

這樣的學生和家長依然把大學看作“精英教育”,把大學生看作“天之驕子”,對大學有著至高無上的期待。熟不知,我國的大學教育早已走過“精英教育”階段,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

"

老家一位90後堂弟自幼沒有學習的天分和習慣,只要坐在書桌前就發呆,幾乎每天連基本的家庭作業都完不成。因為他根本不會做,家人也輔導、教育不了。結果可想而知,連普通高中也沒有考上。

看著家族裡面的孩子都大學畢業在城裡有了體面的工作,家長不甘心讓孩子留在農村,為其安排了3+2大專班,學汽車工程專業。本來前一二十年都是汽車產業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不管是掌握銷售本領,還是維修技術,應聘到4s店,只要好好學習、好好幹,都會有不錯的收入。

但這個孩子基礎知識太差,學習能力幾乎沒有,去了4s店長時間通不過上游廠家的技能考核,最終被辭退。之後再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無奈回了家鄉。

其實這個孩子並非一無是處,他的優點是情商高,用老家的話說,就是特別會來事兒,人際交往能力比較強。在老家廠子裡打了幾年工之後,自己僱傭工人幹了一家為上游廠家提供配件的小廠。

這樣的例子,實在是不少,不僅是高職高專生,甚至一些本科生畢業了也找不到稱心如意的理想工作,個人和家長的心理落差都非常大,難以接受。上大學不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過上優越的生活嗎?為什麼連工作都找不到?讀書沒用了嗎?

這樣的學生和家長依然把大學看作“精英教育”,把大學生看作“天之驕子”,對大學有著至高無上的期待。熟不知,我國的大學教育早已走過“精英教育”階段,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

還以為大學是“精英教育”嗎?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該何去何從

據教育部統計,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這意味著每兩個18-22歲之間的適齡人口中就會有一個是在校大學生。2019年,全國高考生過千萬,計劃錄取約820萬人,錄取率約79.53%,僅有100多萬落榜。落榜生中還會有很多選擇復讀。可見,大學已幾近普及。

這也是近些年來,家長們拼命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社會原因,上不了清華北大,也要上985211,現在叫“雙一流”,一切都是為了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拔得頭籌。

而數量上佔據大多數、就業中卻處於弱勢地位的普通本科生、大專生,有很多所從事的工作、所獲得的薪酬都與自己、與家長的期望相去甚遠。還有一部分學生雖然考上了好大學,但由於“精英教育觀”在作怪,而不再努力學習社會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畢業找工作時才認識到現實的殘酷。“讀書無用論”也就這樣登場了。

但我們也看到也有為數不少的普通本科生、大專生找到好工作,實現人生理想,甚至取得常人看來難以企及的成功。而這主要取決於自己的努力程度。

所以,國家需要改善社會教育環境,學校需要想方設法提高辦學質量,而我們自己能夠左右的就是如何重新認識大學,搞明白上大學究竟是為了啥,以及怎樣度過大學幾年的美好時光。

其實國家設置了各個層次的大學和高職高專院校,初衷就是為了滿足國家、社會組織、個人的不同需求,進入什麼樣的學校學生和家長就應該對應有什麼樣的期待。考入清華北大,目標就應是做學科、專業領域的帶頭人、佼佼者;考入普通大學,目標就應是掌握好專業理論知識、鍛鍊人際技能,學有所用、學有所成,做一個金牌白領;考入高職高專,目標就應是掌握一門拿手的技術、技能,做一個金牌藍領。

"

老家一位90後堂弟自幼沒有學習的天分和習慣,只要坐在書桌前就發呆,幾乎每天連基本的家庭作業都完不成。因為他根本不會做,家人也輔導、教育不了。結果可想而知,連普通高中也沒有考上。

看著家族裡面的孩子都大學畢業在城裡有了體面的工作,家長不甘心讓孩子留在農村,為其安排了3+2大專班,學汽車工程專業。本來前一二十年都是汽車產業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不管是掌握銷售本領,還是維修技術,應聘到4s店,只要好好學習、好好幹,都會有不錯的收入。

但這個孩子基礎知識太差,學習能力幾乎沒有,去了4s店長時間通不過上游廠家的技能考核,最終被辭退。之後再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無奈回了家鄉。

其實這個孩子並非一無是處,他的優點是情商高,用老家的話說,就是特別會來事兒,人際交往能力比較強。在老家廠子裡打了幾年工之後,自己僱傭工人幹了一家為上游廠家提供配件的小廠。

這樣的例子,實在是不少,不僅是高職高專生,甚至一些本科生畢業了也找不到稱心如意的理想工作,個人和家長的心理落差都非常大,難以接受。上大學不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過上優越的生活嗎?為什麼連工作都找不到?讀書沒用了嗎?

這樣的學生和家長依然把大學看作“精英教育”,把大學生看作“天之驕子”,對大學有著至高無上的期待。熟不知,我國的大學教育早已走過“精英教育”階段,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

還以為大學是“精英教育”嗎?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該何去何從

據教育部統計,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這意味著每兩個18-22歲之間的適齡人口中就會有一個是在校大學生。2019年,全國高考生過千萬,計劃錄取約820萬人,錄取率約79.53%,僅有100多萬落榜。落榜生中還會有很多選擇復讀。可見,大學已幾近普及。

這也是近些年來,家長們拼命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社會原因,上不了清華北大,也要上985211,現在叫“雙一流”,一切都是為了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拔得頭籌。

而數量上佔據大多數、就業中卻處於弱勢地位的普通本科生、大專生,有很多所從事的工作、所獲得的薪酬都與自己、與家長的期望相去甚遠。還有一部分學生雖然考上了好大學,但由於“精英教育觀”在作怪,而不再努力學習社會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畢業找工作時才認識到現實的殘酷。“讀書無用論”也就這樣登場了。

但我們也看到也有為數不少的普通本科生、大專生找到好工作,實現人生理想,甚至取得常人看來難以企及的成功。而這主要取決於自己的努力程度。

所以,國家需要改善社會教育環境,學校需要想方設法提高辦學質量,而我們自己能夠左右的就是如何重新認識大學,搞明白上大學究竟是為了啥,以及怎樣度過大學幾年的美好時光。

其實國家設置了各個層次的大學和高職高專院校,初衷就是為了滿足國家、社會組織、個人的不同需求,進入什麼樣的學校學生和家長就應該對應有什麼樣的期待。考入清華北大,目標就應是做學科、專業領域的帶頭人、佼佼者;考入普通大學,目標就應是掌握好專業理論知識、鍛鍊人際技能,學有所用、學有所成,做一個金牌白領;考入高職高專,目標就應是掌握一門拿手的技術、技能,做一個金牌藍領。

還以為大學是“精英教育”嗎?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該何去何從

同時,大學也不僅僅是教給我們專業知識和技能,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大學教會每一個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成人、做成熟的人,如何思考,如何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內化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知識,這才是大學教育真正的成功。

其實那個堂弟雖然學習上不怎麼成功,但幾年的學校生活下來,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也會學到很多東西,只是更多的不是理論知識,而是接觸的人和事、學校環境、城市環境帶給他的成長和成熟。所以,反而自己能夠創業做好生意。

讀研時,我曾到某學院講課。因此我知道了各專業的高職教育都有自己的一套教材和教學方法與學生的素質能力、社會崗位的需求相匹配,既注重理論教學,又尤其注重實際操作,實操課程佔比很大。所以,學生只要上課認真聽講,課下認真預習複習,實操課認真練習,完全能夠學會學好,掌握一門吃香的拿手技能。但遺憾的是,每30人的自然班中,僅有少數學生會好好學。

那麼,對於即將成為和已經成為大學生的學生們,到底該如何度過幾年的大學生活,才能不負美好的青春年華?不負父母的寄託?其實答案很簡單,都是老生常談,就看誰做得到、誰做得好,誰就能在未來社會更好的立足。

"

老家一位90後堂弟自幼沒有學習的天分和習慣,只要坐在書桌前就發呆,幾乎每天連基本的家庭作業都完不成。因為他根本不會做,家人也輔導、教育不了。結果可想而知,連普通高中也沒有考上。

看著家族裡面的孩子都大學畢業在城裡有了體面的工作,家長不甘心讓孩子留在農村,為其安排了3+2大專班,學汽車工程專業。本來前一二十年都是汽車產業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不管是掌握銷售本領,還是維修技術,應聘到4s店,只要好好學習、好好幹,都會有不錯的收入。

但這個孩子基礎知識太差,學習能力幾乎沒有,去了4s店長時間通不過上游廠家的技能考核,最終被辭退。之後再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無奈回了家鄉。

其實這個孩子並非一無是處,他的優點是情商高,用老家的話說,就是特別會來事兒,人際交往能力比較強。在老家廠子裡打了幾年工之後,自己僱傭工人幹了一家為上游廠家提供配件的小廠。

這樣的例子,實在是不少,不僅是高職高專生,甚至一些本科生畢業了也找不到稱心如意的理想工作,個人和家長的心理落差都非常大,難以接受。上大學不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過上優越的生活嗎?為什麼連工作都找不到?讀書沒用了嗎?

這樣的學生和家長依然把大學看作“精英教育”,把大學生看作“天之驕子”,對大學有著至高無上的期待。熟不知,我國的大學教育早已走過“精英教育”階段,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

還以為大學是“精英教育”嗎?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該何去何從

據教育部統計,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這意味著每兩個18-22歲之間的適齡人口中就會有一個是在校大學生。2019年,全國高考生過千萬,計劃錄取約820萬人,錄取率約79.53%,僅有100多萬落榜。落榜生中還會有很多選擇復讀。可見,大學已幾近普及。

這也是近些年來,家長們拼命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社會原因,上不了清華北大,也要上985211,現在叫“雙一流”,一切都是為了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拔得頭籌。

而數量上佔據大多數、就業中卻處於弱勢地位的普通本科生、大專生,有很多所從事的工作、所獲得的薪酬都與自己、與家長的期望相去甚遠。還有一部分學生雖然考上了好大學,但由於“精英教育觀”在作怪,而不再努力學習社會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畢業找工作時才認識到現實的殘酷。“讀書無用論”也就這樣登場了。

但我們也看到也有為數不少的普通本科生、大專生找到好工作,實現人生理想,甚至取得常人看來難以企及的成功。而這主要取決於自己的努力程度。

所以,國家需要改善社會教育環境,學校需要想方設法提高辦學質量,而我們自己能夠左右的就是如何重新認識大學,搞明白上大學究竟是為了啥,以及怎樣度過大學幾年的美好時光。

其實國家設置了各個層次的大學和高職高專院校,初衷就是為了滿足國家、社會組織、個人的不同需求,進入什麼樣的學校學生和家長就應該對應有什麼樣的期待。考入清華北大,目標就應是做學科、專業領域的帶頭人、佼佼者;考入普通大學,目標就應是掌握好專業理論知識、鍛鍊人際技能,學有所用、學有所成,做一個金牌白領;考入高職高專,目標就應是掌握一門拿手的技術、技能,做一個金牌藍領。

還以為大學是“精英教育”嗎?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該何去何從

同時,大學也不僅僅是教給我們專業知識和技能,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大學教會每一個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成人、做成熟的人,如何思考,如何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內化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知識,這才是大學教育真正的成功。

其實那個堂弟雖然學習上不怎麼成功,但幾年的學校生活下來,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也會學到很多東西,只是更多的不是理論知識,而是接觸的人和事、學校環境、城市環境帶給他的成長和成熟。所以,反而自己能夠創業做好生意。

讀研時,我曾到某學院講課。因此我知道了各專業的高職教育都有自己的一套教材和教學方法與學生的素質能力、社會崗位的需求相匹配,既注重理論教學,又尤其注重實際操作,實操課程佔比很大。所以,學生只要上課認真聽講,課下認真預習複習,實操課認真練習,完全能夠學會學好,掌握一門吃香的拿手技能。但遺憾的是,每30人的自然班中,僅有少數學生會好好學。

那麼,對於即將成為和已經成為大學生的學生們,到底該如何度過幾年的大學生活,才能不負美好的青春年華?不負父母的寄託?其實答案很簡單,都是老生常談,就看誰做得到、誰做得好,誰就能在未來社會更好的立足。

還以為大學是“精英教育”嗎?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該何去何從

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最基礎的一點:學好專業知識,打好理論基礎。

即使你不喜歡所學專業,在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只有克服心理困難好好學,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如果可能,自學、輔修其他專業。

"

老家一位90後堂弟自幼沒有學習的天分和習慣,只要坐在書桌前就發呆,幾乎每天連基本的家庭作業都完不成。因為他根本不會做,家人也輔導、教育不了。結果可想而知,連普通高中也沒有考上。

看著家族裡面的孩子都大學畢業在城裡有了體面的工作,家長不甘心讓孩子留在農村,為其安排了3+2大專班,學汽車工程專業。本來前一二十年都是汽車產業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不管是掌握銷售本領,還是維修技術,應聘到4s店,只要好好學習、好好幹,都會有不錯的收入。

但這個孩子基礎知識太差,學習能力幾乎沒有,去了4s店長時間通不過上游廠家的技能考核,最終被辭退。之後再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無奈回了家鄉。

其實這個孩子並非一無是處,他的優點是情商高,用老家的話說,就是特別會來事兒,人際交往能力比較強。在老家廠子裡打了幾年工之後,自己僱傭工人幹了一家為上游廠家提供配件的小廠。

這樣的例子,實在是不少,不僅是高職高專生,甚至一些本科生畢業了也找不到稱心如意的理想工作,個人和家長的心理落差都非常大,難以接受。上大學不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過上優越的生活嗎?為什麼連工作都找不到?讀書沒用了嗎?

這樣的學生和家長依然把大學看作“精英教育”,把大學生看作“天之驕子”,對大學有著至高無上的期待。熟不知,我國的大學教育早已走過“精英教育”階段,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

還以為大學是“精英教育”嗎?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該何去何從

據教育部統計,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這意味著每兩個18-22歲之間的適齡人口中就會有一個是在校大學生。2019年,全國高考生過千萬,計劃錄取約820萬人,錄取率約79.53%,僅有100多萬落榜。落榜生中還會有很多選擇復讀。可見,大學已幾近普及。

這也是近些年來,家長們拼命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社會原因,上不了清華北大,也要上985211,現在叫“雙一流”,一切都是為了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拔得頭籌。

而數量上佔據大多數、就業中卻處於弱勢地位的普通本科生、大專生,有很多所從事的工作、所獲得的薪酬都與自己、與家長的期望相去甚遠。還有一部分學生雖然考上了好大學,但由於“精英教育觀”在作怪,而不再努力學習社會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畢業找工作時才認識到現實的殘酷。“讀書無用論”也就這樣登場了。

但我們也看到也有為數不少的普通本科生、大專生找到好工作,實現人生理想,甚至取得常人看來難以企及的成功。而這主要取決於自己的努力程度。

所以,國家需要改善社會教育環境,學校需要想方設法提高辦學質量,而我們自己能夠左右的就是如何重新認識大學,搞明白上大學究竟是為了啥,以及怎樣度過大學幾年的美好時光。

其實國家設置了各個層次的大學和高職高專院校,初衷就是為了滿足國家、社會組織、個人的不同需求,進入什麼樣的學校學生和家長就應該對應有什麼樣的期待。考入清華北大,目標就應是做學科、專業領域的帶頭人、佼佼者;考入普通大學,目標就應是掌握好專業理論知識、鍛鍊人際技能,學有所用、學有所成,做一個金牌白領;考入高職高專,目標就應是掌握一門拿手的技術、技能,做一個金牌藍領。

還以為大學是“精英教育”嗎?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該何去何從

同時,大學也不僅僅是教給我們專業知識和技能,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大學教會每一個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成人、做成熟的人,如何思考,如何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內化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知識,這才是大學教育真正的成功。

其實那個堂弟雖然學習上不怎麼成功,但幾年的學校生活下來,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也會學到很多東西,只是更多的不是理論知識,而是接觸的人和事、學校環境、城市環境帶給他的成長和成熟。所以,反而自己能夠創業做好生意。

讀研時,我曾到某學院講課。因此我知道了各專業的高職教育都有自己的一套教材和教學方法與學生的素質能力、社會崗位的需求相匹配,既注重理論教學,又尤其注重實際操作,實操課程佔比很大。所以,學生只要上課認真聽講,課下認真預習複習,實操課認真練習,完全能夠學會學好,掌握一門吃香的拿手技能。但遺憾的是,每30人的自然班中,僅有少數學生會好好學。

那麼,對於即將成為和已經成為大學生的學生們,到底該如何度過幾年的大學生活,才能不負美好的青春年華?不負父母的寄託?其實答案很簡單,都是老生常談,就看誰做得到、誰做得好,誰就能在未來社會更好的立足。

還以為大學是“精英教育”嗎?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該何去何從

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最基礎的一點:學好專業知識,打好理論基礎。

即使你不喜歡所學專業,在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只有克服心理困難好好學,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如果可能,自學、輔修其他專業。

還以為大學是“精英教育”嗎?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該何去何從

不滿足於課堂,到圖書館去尋求靈魂的慰藉。

儘管在線閱讀很方便,但大學圖書館更能帶給你閱讀的神聖和美感。多讀書,讀好書,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不要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迷惑,“行萬里路”的前提是先“讀萬卷書”,才能將“行萬里路”看到的變成自己的見識和格局。

"

老家一位90後堂弟自幼沒有學習的天分和習慣,只要坐在書桌前就發呆,幾乎每天連基本的家庭作業都完不成。因為他根本不會做,家人也輔導、教育不了。結果可想而知,連普通高中也沒有考上。

看著家族裡面的孩子都大學畢業在城裡有了體面的工作,家長不甘心讓孩子留在農村,為其安排了3+2大專班,學汽車工程專業。本來前一二十年都是汽車產業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不管是掌握銷售本領,還是維修技術,應聘到4s店,只要好好學習、好好幹,都會有不錯的收入。

但這個孩子基礎知識太差,學習能力幾乎沒有,去了4s店長時間通不過上游廠家的技能考核,最終被辭退。之後再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無奈回了家鄉。

其實這個孩子並非一無是處,他的優點是情商高,用老家的話說,就是特別會來事兒,人際交往能力比較強。在老家廠子裡打了幾年工之後,自己僱傭工人幹了一家為上游廠家提供配件的小廠。

這樣的例子,實在是不少,不僅是高職高專生,甚至一些本科生畢業了也找不到稱心如意的理想工作,個人和家長的心理落差都非常大,難以接受。上大學不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過上優越的生活嗎?為什麼連工作都找不到?讀書沒用了嗎?

這樣的學生和家長依然把大學看作“精英教育”,把大學生看作“天之驕子”,對大學有著至高無上的期待。熟不知,我國的大學教育早已走過“精英教育”階段,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

還以為大學是“精英教育”嗎?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該何去何從

據教育部統計,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這意味著每兩個18-22歲之間的適齡人口中就會有一個是在校大學生。2019年,全國高考生過千萬,計劃錄取約820萬人,錄取率約79.53%,僅有100多萬落榜。落榜生中還會有很多選擇復讀。可見,大學已幾近普及。

這也是近些年來,家長們拼命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社會原因,上不了清華北大,也要上985211,現在叫“雙一流”,一切都是為了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拔得頭籌。

而數量上佔據大多數、就業中卻處於弱勢地位的普通本科生、大專生,有很多所從事的工作、所獲得的薪酬都與自己、與家長的期望相去甚遠。還有一部分學生雖然考上了好大學,但由於“精英教育觀”在作怪,而不再努力學習社會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畢業找工作時才認識到現實的殘酷。“讀書無用論”也就這樣登場了。

但我們也看到也有為數不少的普通本科生、大專生找到好工作,實現人生理想,甚至取得常人看來難以企及的成功。而這主要取決於自己的努力程度。

所以,國家需要改善社會教育環境,學校需要想方設法提高辦學質量,而我們自己能夠左右的就是如何重新認識大學,搞明白上大學究竟是為了啥,以及怎樣度過大學幾年的美好時光。

其實國家設置了各個層次的大學和高職高專院校,初衷就是為了滿足國家、社會組織、個人的不同需求,進入什麼樣的學校學生和家長就應該對應有什麼樣的期待。考入清華北大,目標就應是做學科、專業領域的帶頭人、佼佼者;考入普通大學,目標就應是掌握好專業理論知識、鍛鍊人際技能,學有所用、學有所成,做一個金牌白領;考入高職高專,目標就應是掌握一門拿手的技術、技能,做一個金牌藍領。

還以為大學是“精英教育”嗎?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該何去何從

同時,大學也不僅僅是教給我們專業知識和技能,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大學教會每一個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成人、做成熟的人,如何思考,如何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內化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知識,這才是大學教育真正的成功。

其實那個堂弟雖然學習上不怎麼成功,但幾年的學校生活下來,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也會學到很多東西,只是更多的不是理論知識,而是接觸的人和事、學校環境、城市環境帶給他的成長和成熟。所以,反而自己能夠創業做好生意。

讀研時,我曾到某學院講課。因此我知道了各專業的高職教育都有自己的一套教材和教學方法與學生的素質能力、社會崗位的需求相匹配,既注重理論教學,又尤其注重實際操作,實操課程佔比很大。所以,學生只要上課認真聽講,課下認真預習複習,實操課認真練習,完全能夠學會學好,掌握一門吃香的拿手技能。但遺憾的是,每30人的自然班中,僅有少數學生會好好學。

那麼,對於即將成為和已經成為大學生的學生們,到底該如何度過幾年的大學生活,才能不負美好的青春年華?不負父母的寄託?其實答案很簡單,都是老生常談,就看誰做得到、誰做得好,誰就能在未來社會更好的立足。

還以為大學是“精英教育”嗎?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該何去何從

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最基礎的一點:學好專業知識,打好理論基礎。

即使你不喜歡所學專業,在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只有克服心理困難好好學,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如果可能,自學、輔修其他專業。

還以為大學是“精英教育”嗎?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該何去何從

不滿足於課堂,到圖書館去尋求靈魂的慰藉。

儘管在線閱讀很方便,但大學圖書館更能帶給你閱讀的神聖和美感。多讀書,讀好書,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不要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迷惑,“行萬里路”的前提是先“讀萬卷書”,才能將“行萬里路”看到的變成自己的見識和格局。

還以為大學是“精英教育”嗎?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該何去何從

不能忽視又不能本末倒置的一點:多參加各種社團、社會實踐活動。

通過參加多種多樣的校園活動,體驗生活、觀察社會,鍛鍊人際關係技能。有的學生過於熱衷於此,課也不好好上,書也不好好讀,人際交往能力倒是鍛練出來了,但肚裡沒了墨水。

"

老家一位90後堂弟自幼沒有學習的天分和習慣,只要坐在書桌前就發呆,幾乎每天連基本的家庭作業都完不成。因為他根本不會做,家人也輔導、教育不了。結果可想而知,連普通高中也沒有考上。

看著家族裡面的孩子都大學畢業在城裡有了體面的工作,家長不甘心讓孩子留在農村,為其安排了3+2大專班,學汽車工程專業。本來前一二十年都是汽車產業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不管是掌握銷售本領,還是維修技術,應聘到4s店,只要好好學習、好好幹,都會有不錯的收入。

但這個孩子基礎知識太差,學習能力幾乎沒有,去了4s店長時間通不過上游廠家的技能考核,最終被辭退。之後再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無奈回了家鄉。

其實這個孩子並非一無是處,他的優點是情商高,用老家的話說,就是特別會來事兒,人際交往能力比較強。在老家廠子裡打了幾年工之後,自己僱傭工人幹了一家為上游廠家提供配件的小廠。

這樣的例子,實在是不少,不僅是高職高專生,甚至一些本科生畢業了也找不到稱心如意的理想工作,個人和家長的心理落差都非常大,難以接受。上大學不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過上優越的生活嗎?為什麼連工作都找不到?讀書沒用了嗎?

這樣的學生和家長依然把大學看作“精英教育”,把大學生看作“天之驕子”,對大學有著至高無上的期待。熟不知,我國的大學教育早已走過“精英教育”階段,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

還以為大學是“精英教育”嗎?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該何去何從

據教育部統計,201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這意味著每兩個18-22歲之間的適齡人口中就會有一個是在校大學生。2019年,全國高考生過千萬,計劃錄取約820萬人,錄取率約79.53%,僅有100多萬落榜。落榜生中還會有很多選擇復讀。可見,大學已幾近普及。

這也是近些年來,家長們拼命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社會原因,上不了清華北大,也要上985211,現在叫“雙一流”,一切都是為了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拔得頭籌。

而數量上佔據大多數、就業中卻處於弱勢地位的普通本科生、大專生,有很多所從事的工作、所獲得的薪酬都與自己、與家長的期望相去甚遠。還有一部分學生雖然考上了好大學,但由於“精英教育觀”在作怪,而不再努力學習社會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畢業找工作時才認識到現實的殘酷。“讀書無用論”也就這樣登場了。

但我們也看到也有為數不少的普通本科生、大專生找到好工作,實現人生理想,甚至取得常人看來難以企及的成功。而這主要取決於自己的努力程度。

所以,國家需要改善社會教育環境,學校需要想方設法提高辦學質量,而我們自己能夠左右的就是如何重新認識大學,搞明白上大學究竟是為了啥,以及怎樣度過大學幾年的美好時光。

其實國家設置了各個層次的大學和高職高專院校,初衷就是為了滿足國家、社會組織、個人的不同需求,進入什麼樣的學校學生和家長就應該對應有什麼樣的期待。考入清華北大,目標就應是做學科、專業領域的帶頭人、佼佼者;考入普通大學,目標就應是掌握好專業理論知識、鍛鍊人際技能,學有所用、學有所成,做一個金牌白領;考入高職高專,目標就應是掌握一門拿手的技術、技能,做一個金牌藍領。

還以為大學是“精英教育”嗎?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該何去何從

同時,大學也不僅僅是教給我們專業知識和技能,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大學教會每一個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成人、做成熟的人,如何思考,如何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內化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知識,這才是大學教育真正的成功。

其實那個堂弟雖然學習上不怎麼成功,但幾年的學校生活下來,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也會學到很多東西,只是更多的不是理論知識,而是接觸的人和事、學校環境、城市環境帶給他的成長和成熟。所以,反而自己能夠創業做好生意。

讀研時,我曾到某學院講課。因此我知道了各專業的高職教育都有自己的一套教材和教學方法與學生的素質能力、社會崗位的需求相匹配,既注重理論教學,又尤其注重實際操作,實操課程佔比很大。所以,學生只要上課認真聽講,課下認真預習複習,實操課認真練習,完全能夠學會學好,掌握一門吃香的拿手技能。但遺憾的是,每30人的自然班中,僅有少數學生會好好學。

那麼,對於即將成為和已經成為大學生的學生們,到底該如何度過幾年的大學生活,才能不負美好的青春年華?不負父母的寄託?其實答案很簡單,都是老生常談,就看誰做得到、誰做得好,誰就能在未來社會更好的立足。

還以為大學是“精英教育”嗎?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該何去何從

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最基礎的一點:學好專業知識,打好理論基礎。

即使你不喜歡所學專業,在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只有克服心理困難好好學,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如果可能,自學、輔修其他專業。

還以為大學是“精英教育”嗎?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該何去何從

不滿足於課堂,到圖書館去尋求靈魂的慰藉。

儘管在線閱讀很方便,但大學圖書館更能帶給你閱讀的神聖和美感。多讀書,讀好書,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不要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迷惑,“行萬里路”的前提是先“讀萬卷書”,才能將“行萬里路”看到的變成自己的見識和格局。

還以為大學是“精英教育”嗎?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該何去何從

不能忽視又不能本末倒置的一點:多參加各種社團、社會實踐活動。

通過參加多種多樣的校園活動,體驗生活、觀察社會,鍛鍊人際關係技能。有的學生過於熱衷於此,課也不好好上,書也不好好讀,人際交往能力倒是鍛練出來了,但肚裡沒了墨水。

還以為大學是“精英教育”嗎?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該何去何從

學會欣賞美麗的大學校園,陶冶情操,修身養性。

每一所大學都有她獨特的風景,別樣的情懷。瞭解她的歷史,駐足去欣賞她,用心去感受她,總能收穫最好的美景在心中。如果有機會,不妨享受一下大學戀愛的浪漫與美好,相約為了共同的明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