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企業的平均壽命在2.5年,管理一抓就死一放就亂?

大數據 職場 積分管理 2018-12-08

企業成在經營,敗在管理 。據世界銀行統計,美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大約是40年,而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4.5年,民營企業則更短,只有2.5年。

為什麼中國的企業的平均壽命在2.5年,管理一抓就死一放就亂?

為什麼中國的企業總是做不大?為什麼中國的企業總是做不長?為什麼中國的企業往往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為什麼當下中國企業的效率這麼低,成本卻很高……

管理者嘗試過很多制度,卻總是看不到理想的效果,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是源自於管理觀的不一樣。

為什麼中國的企業的平均壽命在2.5年,管理一抓就死一放就亂?

錯誤一:業績是衡量員工的唯一標準?

1. 管理只對績效負責,企業不以苦勞作為考量標準,但大多數公司在人情這一塊上把自己挖了一個坑,記住苦勞是對管理的浪費。

2. 績效直接產生能力,但是當態度轉化為能力才有用。這就是為什麼業績特別強的人態度不好,反而是能力一般的人卻很討好,這是管理的問題。當你50%在考核態度的時候,能幹的人走,80%考核業績的時候,能幹的人就高高在上,記住:業績不是唯一衡量的標準。

3. 德比才更重要,一是在招聘時,二是在選拔時。記住:在選拔人才時,適當的“犯錯”才是考驗一個人的“德”。

為什麼中國的企業的平均壽命在2.5年,管理一抓就死一放就亂?

錯誤二:權利的分配是由崗位來決定?

管理的不對等,我們時常發現權利、責任、利益是不對等,幾乎所有的管理問題都出現在這裡,作為管理者,這三樣東西一定是相互持平,也就是說,權利、責任、利益的關係是等邊三角形。

而管理者最大的錯誤是把依據崗位分配權利,實際上是權利的分配是責任,權利越大責任越重。

為什麼中國的企業的平均壽命在2.5年,管理一抓就死一放就亂?

錯誤三:管理大於經營

為什麼管理做什麼要由經營確定?

在一個公司中,“經營”是選擇對的事情做;管理是要把事情做對。邏輯關係非常明顯。比如通常情況下,薄利多銷經營,對應規模化和成本管理;一分價錢一分貨經營,對應品質和品牌管理;服務化經營對應流程管理;定製化經營對應柔性化管理等。

為什麼管理不能大於經營?

因為一個公司的管理能力大於經營能力的話,那常常意味著虧損。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公司制度很健全、文化理念很先進、人才很優秀,但就是經營不景氣的原因。雖然你很懂管理,但是你的管理觀有問題。

為什麼中國的企業的平均壽命在2.5年,管理一抓就死一放就亂?

你不妨看看,你公司最優秀的人是在做經營,還是在做管理?你開內部會議多,還是開外部會議多?

如果你的高管團隊每一次都是開內部會議,每天看到的都是他的下屬,那麼你的管理就大過了經營。

所以以經營為重,好的管理助推企業走更遠的路。

為什麼在考核的時候偏向於業績,而忽略德?業績是可量化,用數據直接表現出來,簡單明瞭,但是德怎麼去量化?很多企業只是單純考核一方面,其他的方面就憑感覺或者是投票,這些方式是片面的。

為什麼中國的企業的平均壽命在2.5年,管理一抓就死一放就亂?

考核不僅僅是業績,而是對員工360的考核,導入積分管理之後,積分包括工作能力、企業文化、規章制度,臨時分等,而這些分數直接反饋出員工綜合能力。

為什麼中國的企業的平均壽命在2.5年,管理一抓就死一放就亂?

一個員工在什麼時候情況下責任心最強?為自己做,對自己有好處,這件事是自己想要去做,企業和員工之間,缺少一個可以激勵的平臺,而這個平臺一定是能夠給員工優越感、成就感,比如在負責項目的時候,他就明白他應該怎麼做才能拿到的積分就最多,積分是從開始做到結束就一直在激勵著員工,區別傳統的管理模式,把項目做完之後再來獎勵。(積分的高低與年終獎、旅遊、福利掛鉤,差距越大激勵越大

為什麼中國的企業的平均壽命在2.5年,管理一抓就死一放就亂?

積分管理之所以被認可是基於在大數據下進行,數據永不丟失,一切以數據說話,不偏袒,少人為去操作,省時省力。


管理在於不斷實踐和學習,沒有人天生就是管理者,一開始就能打勝仗,管理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現在有一套人性化,適用於90後的管理模式,點擊“查看方案資料”可免費領取積分管理方案和案例回去借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