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市校園CIO助力智慧教育

大數據 雲計算 在線教育 十三五 未來網新聞 2017-05-10
安徽蚌埠市校園CIO助力智慧教育

日前,蚌埠市教育局發佈的一則文件通知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在這則文件中,蚌埠市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工作有了首席信息官。隨著這份文件的公示,包括高新實驗學校校長鄭桂元在內的50名中小學校長有了新稱謂。

校園CIO來了!蚌埠二實小教育集團智慧課堂公開課。隨著網絡、多媒體等技術的蓬勃發展,人們的學習方式和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得多樣化。以信息技術和網絡為基礎,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正在興起,一種以新思維繫統思考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正在興起。前不久,蚌埠市50名中小學校長“變身”教育領域的首席信息官(縮寫為CIO)。在蚌埠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首席信息官並不是一個虛擬的榮譽,而是顯然有著更為深遠的實際意義。關注孩子教育的家長們不禁要問,首席信息官究竟是啥意思?這些信息官又將在智慧教育領域發揮怎樣的作用?

4月17日下午,在安徽省蚌埠高新實驗學校的一間教室內,校長鄭桂元點開“班班通”教學系統,一至九年級所有學科的電子教材立即整齊呈現。當電子筆頭輕觸屏幕,他所教授的三年級數學內容立即投射在學生眼前。

“從教24年,以前天天和粉筆打交道,現在基本用不著粉筆了。”鄭桂元感慨。在蚌埠六中,基於微課的翻轉課堂藉助信息化手段,讓孩子發揮主觀能動性,將傳統的講堂真正變為了學堂。該校的首席信息官、校長芮立斌談起信息化感受頗深。“老師將微課發在網上,留下預習作業,孩子們回家在線完成後提交,老師在後臺可以時時瞭解到全班甚至每一個孩子的預習情況,上課時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像鄭桂元和芮立斌一樣“變身”首席信息官的,共有全市三縣六區的50名中小學校長,他們將成為統籌所在學校教育信息化規劃和發展的戰略佈局者、學科融合的推動者和數字資源挖掘者。鄭桂元認為,新的身份賦予了校長職能新的內涵,要更加自覺地把學校信息化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親自抓、帶頭用。

“關鍵是要看到未來的發展方向。”芮立斌說,學校還要繼續努力創造條件,搭建各種平臺,開展信息化的特色活動,如引進數字化實驗、創客空間實驗、教育機器人及無人機項目等,讓學校充滿數字化氣息,充分引領師生儘快融入信息化時代。

首席信息官,名字是“官”,職責卻在“管”與“服”。早在2016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在各級各類學校逐步建立由校領導擔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全面統籌本單位信息化的規劃與發展。加強信息化專業隊伍建設,確保各級各類學校信息化管理與服務工作得到落實。”順應中央提出的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及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思路,智慧教育工程由此提出。

作為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國家層面“十三五”規劃的“校園CIO”究竟需要做什麼?

蚌埠市教育局電教館館長張從軍介紹,“校園CIO”旨在通過信息技術解決生源、師資、合作、教學效率等存在於學校中的問題。在介紹其具體應用場景時,張從軍舉了一個例子:在一天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憑藉硬件的支持利用校園IT系統記錄學生所有學習和活動的動態數據,並進行分析和評估。他認為,在未來的教育信息化場景下,憑藉校園記錄的大數據信息,可以準確評估孩子的學習情況,甚至不再需要考試,包括孩子的德、智等多方面都能被全面、精準評估和預測。

該市教育局總督學王光輝說,“在不斷加大教育信息化硬件投入的基礎上,蚌埠教育信息化發展已進入深化應用階段,需要創新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服務支撐機制。首批教育信息化首席信息官的評選,更加註重發揮校長在學校信息化應用中的統領作用、示範作用、研究作用;推動校長帶頭投入到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融合實踐中,為本校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進行方案設計,引領教育新生態。”

近年來,蚌埠市在教育信息化發展中,累計投入6億元,優化了學校信息化環境,同時以“信息技術應用人人會”培訓、“千節優秀微課課例”建設、“百家網絡教研示範學校”創建、基於微課的“智慧課堂”示範、“安徽省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平臺”使用、“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評選等六大項目為載體,推動信息技術的高效運用。

教育的智慧嬗變。沒有黑板、沒有粉筆,老師手拿著小型平板電腦,學生分成小組圍坐在課桌旁討論教室前方大屏幕上的測試題,並將答案寫在統一發放的平板電腦上,在線提交給老師。此前,第三屆“全國智慧課堂觀摩研討會”在蚌埠二中召開,由名師執教的智慧課堂演示公開課,讓來自全國教育系統的1000餘名教育工作者耳目一新。

這樣的智慧課堂,正是蚌埠市教育信息化建設不斷深入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之一。所謂“智慧課堂”,是指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課堂。其實質,是基於動態學習數據分析和“雲、網、端”平臺運用,實現教學決策數據化、評價反饋即時化、交流互動立體化、資源推送多元化,創設有利於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的學習環境,通過智慧高效的教與學,促進全體學生實現符合個性化成長規律的智慧發展。

蚌埠第二實驗小學副校長楊橙認為,智慧課堂讓學生變身為課堂的主角,能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實現課堂教學形式與內容的深刻變革,是在“互聯網+”時代構建智慧教育的有益嘗試。

此外,信息化為教育帶來的變化遠不止於此。集團化辦學之後,原來的二實小升級為二實小教育集團。興奮之餘,隨著新校區的不斷投入使用,學校教師由80人急速擴張至近300人。新進教師大多剛走出校園,不僅缺乏教學經驗、也缺乏對學校的歸屬和認同感,加上各校區之間地域、生源的差異,師資瓶頸帶來的矛盾和問題一觸即發。面對困惑,二實小教育集團決定以教育信息化為突破口,以學校網站為平臺,克服工作障礙,創造性開展多種教研方式。隨著“蝴蝶”、“天眼”等基於網絡平臺教學研究的4大工程推進,年輕教師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天然優勢快速凸顯,年輕教師在各項活動中逐漸成為教育教學的中堅力量。而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已經轉變為“傳統+網絡”、“線上+線下”結合,並在校本課程上形成了“教師+學生+家長”的新型教研模式。

看到校園裡老師們的變化,楊橙感慨良多:“互聯網+”已經不可逆轉地影響到國計民生的各個領域,它對教育行業的影響不亞於工業革命對人類的影響。如果說以往的電化教育、PPT課件等是在工具和技術層面上改變教育,當今的“翻轉課堂”、“智慧課堂”已經開始從教學模式上對教育進行變革,而包括網絡教研在內的基於“互聯網+”教育的新模式必將在未來開啟教育結構性變革之門。作為信息時代的教師,必須主動擁抱新理念、新技術,才能在新課程改革中不被淘汰。

有瓶頸亦有無限可能。張從軍用手機變化的例子印證著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轉的觀點。“蚌埠教育的信息化經歷了四個階段,從班班通全覆蓋到在線課堂、基於微課的翻轉課堂,再到智慧校園。”他坦陳,“智慧”二字代表了未來的願景,甚至可以理解為教育的信息化、智慧化,是智慧城市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領域,讓大數據發揮作用,讓信息化全面植入人心顯然並不容易。“首席信息官既是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成果,同時又是教育信息化建設深入的新起點。”從這一角度出發,張從軍毫不諱言地表示,設立的初衷,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打破信息化硬件設施完善之後,部分老師不理解、不適應因素的影響。“信息化教育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必須是人,硬件設施完善之後,如何真正用好是關鍵。”王光輝說。

“燒錢”是擺在面前的首要難題。此外,更讓不少教育界人士詬病的關鍵,是人的理念。既有來自家長的理解不足,也有來自行業內的認識不夠。“教師的素質、領導的觀念、家長的理解,哪一條都可能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一位業內人士坦言,如果教師缺乏熱情,被動接受,必然導致教學被技術固化,束縛教學思維的同時,帶來無法彌補的遺憾。

然而,在信息化浪潮各種聲音的翻湧之下,“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教育數碼引擎已經轟鳴啟動。

今年,根據《蚌埠市“十三五”智慧教育發展專項規劃》精神,我市教育系統提出實施“智慧教育深化工程”,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實現從網絡、終端、教室等基礎設施到各類資源以及學習、教學、研究、管理、評價、家校溝通等活動的高度數字化、智能化,逐步實現以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協作學習、無縫學習為特徵的智慧學習,以及基於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的智慧管理。在15所智慧教育試點學校的基礎上,形成若干個有示範引領、可複製、可推廣的智慧教育工程與應用模式,引導和帶動更多學校積極參與智慧教育工程。這意味著,信息化將為蚌埠未來教育帶來無限種可能。

“無論科技助力之下的未來教育如何改變,學校和教師的角色是不會改變的。”楊橙篤定地說,人永遠是第一位的,學校教授的遠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價值觀、人品和方法。“人與人的交流信息技術是取代不了的。信息化時代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必然是學習的設計者、蒐集信息的指導者和學習的夥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