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三官信仰”與山西晉南的堯舜禹文化的歷史源淵

道教“三官信仰”與山西晉南的堯舜禹文化的歷史源淵

作為自然神的天地水三官發生的最早,在官方天地崇拜、官方祭祀禮儀、職官稱謂的影響下,天地水三官成為三官神話與信仰最早的表現形態;隨著社會歷史的變化,明朝為了一改元朝外俗之風鼓勵民間神靈的祭祀並給與封賜,這造成了大規模的造神運動。

道教“三官信仰”與山西晉南的堯舜禹文化的歷史源淵

唐宏葛雍周武三官即是其中一例;隨著故事形態的豐富,在佛教龍女故事的影響下,宋朝時產生了陳子椿與龍女結合誕下三子的三官形態,這一崇拜直到清朝才見端倪;在神道小說和民間故事的影響下,堯舜禹三官在清朝也應運而生。堯舜禹三官崇拜興於清朝時期,到民國時期,人們也已經接受堯舜禹三官,在全國各供奉堯舜禹三官已經成為一種傳統。

道教“三官信仰”與山西晉南的堯舜禹文化的歷史源淵

三官又稱三官大帝,即天官唐堯,地官虞舜,水官大禹。 天官是掌管天堂的神明,地官是掌管地府的神明,水官是掌管海洋的神明,閩南語俗稱“三界公”,客家話稱為“三界爺”,又稱“三元大帝”,是極為崇高的神祇。

道教“三官信仰”與山西晉南的堯舜禹文化的歷史源淵

唐堯(約前2188—前2067年),姓伊祁,號放勳,古唐國人(今河北省保定市唐縣)。中國上古時期方國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堯為帝嚳之子,母為堯母慶都。十三歲封於陶(山西襄汾縣陶寺鄉),輔佐摯。十五歲,改封於唐地(今河北唐縣),號為陶唐氏。二十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葬於谷林(山東省鄄城縣) 。堯從兄長帝摯那裡繼承帝位,並禪讓於舜。

道教“三官信仰”與山西晉南的堯舜禹文化的歷史源淵

虞舜(shùn,約公元前2128年— 約公元前2025年),姚姓,有虞氏,名重華,字都君,諡曰“舜”,是中國上古時代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出生於諸馮 [1] (今山東諸城),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濟市) ,被後世尊為帝,列入“五帝”,史稱帝舜、虞舜、舜帝,故後世以舜稱之。

道教“三官信仰”與山西晉南的堯舜禹文化的歷史源淵

虞舜的王位是唐堯禪讓的,人們世代尊稱堯和舜為上古先王,堯禪讓王位給虞舜傳了四個字,即允執厥中;舜禪讓王位給大禹傳了十六字心傳,即中華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中華心法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至高文化理論。《竹書記年》並不記載為禪讓。

道教“三官信仰”與山西晉南的堯舜禹文化的歷史源淵

禹,姓姒,名文命 (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

道教“三官信仰”與山西晉南的堯舜禹文化的歷史源淵

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 ,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 ,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道教“三官信仰”與山西晉南的堯舜禹文化的歷史源淵

“道”,是指道教文化。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形成於東漢時期,長期傳播於中國社會,對中國民間風俗產生了深刻影響。道教是以“道”作為最高信仰的一種成熟宗教,“道”無形無象,而又生育天地萬物。

道教“三官信仰”與山西晉南的堯舜禹文化的歷史源淵

堯舜禹在道教裡面被稱作“三官”,堯是天官、舜是地官、禹是水官,所以道教裡有一種說法叫天官賜福,地官設罪,水官解惡。天、地、水三官的出生日在道教裡面稱為三元節,也就是上元節、中元節和下元節。

道教“三官信仰”與山西晉南的堯舜禹文化的歷史源淵

上元節是祭祀堯的,日期和我們民族當中的節日元宵節是吻合的,元宵節就是祭祀天官堯的;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是祭祀地官舜的;下元節是在農曆十月十五,是祭祀水官禹的。

道教“三官信仰”與山西晉南的堯舜禹文化的歷史源淵

可見道教“三官信仰”與山西晉南的堯舜禹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可以說,三官信仰在道教當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堯舜禹與道教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

道教“三官信仰”與山西晉南的堯舜禹文化的歷史源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