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隨著《三國:全面戰爭》的推出和流行,著名的黃巾之亂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那麼這樣一次大起義是如何動搖東漢的統治根基的呢?黃巾起義是如何發動人民的呢?事實上,黃巾軍和後來的張魯漢中政權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宗教神權政體,有著罕見的濃厚宗教色彩。

"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隨著《三國:全面戰爭》的推出和流行,著名的黃巾之亂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那麼這樣一次大起義是如何動搖東漢的統治根基的呢?黃巾起義是如何發動人民的呢?事實上,黃巾軍和後來的張魯漢中政權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宗教神權政體,有著罕見的濃厚宗教色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1.普遍的迷信色彩

"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隨著《三國:全面戰爭》的推出和流行,著名的黃巾之亂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那麼這樣一次大起義是如何動搖東漢的統治根基的呢?黃巾起義是如何發動人民的呢?事實上,黃巾軍和後來的張魯漢中政權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宗教神權政體,有著罕見的濃厚宗教色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1.普遍的迷信色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在漢代的文化地理版圖中,很多地區有鮮明的迷信色彩,楚人重巫鬼、好淫祀;“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所以當時民間普遍都有迷信的時代色彩;而漢人常見的名字往往是延年、奉世、安世、長安、千秋等吉祥的字眼。

在漢代的文化地理版圖中,很多地區有鮮明的迷信色彩,楚人“重巫鬼、好淫祀”;“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所以當時民間普遍都有迷信的時代色彩;而漢人常見的名字往往是延年、奉世、安世、長安、千秋等吉祥的字眼。

除了秦漢時代的普遍迷信氛圍和宗教迷信外,還和張角兄弟的太平道的本身特點有關係。在漢朝初年,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黃老之學,但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綜合了法家和道家的儒術成為了主流的帝國意識形態,但是與此同時,民間發源於先秦道家、綜合了華夏和古代楚越羌氐等族群巫術和鬼神之術的道家分支卻在民間潛滋暗長,生機勃勃。

隨著東漢帝國境內公元2世紀以來天災頻發,引發了大規模的民變和民潮,比如到了順帝建康元年(144年),九江郡發生了徐鳳、馬勉起義,和以前的東漢民變不同,這次起義設置了年號和百官,徐鳳甚至自稱黃帝,雖然這次起義被很快鎮壓了下去,但是類似的民變只會層出不窮,愈演愈烈。

漢末民間叛亂的黃帝、黑帝、真人、無上將軍的名號,都是原始道教在民間發展的產物。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道家支派有二,一支是張陵在蜀地的天師道,一支是張角的太平道。

2.信仰的自身特點

"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隨著《三國:全面戰爭》的推出和流行,著名的黃巾之亂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那麼這樣一次大起義是如何動搖東漢的統治根基的呢?黃巾起義是如何發動人民的呢?事實上,黃巾軍和後來的張魯漢中政權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宗教神權政體,有著罕見的濃厚宗教色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1.普遍的迷信色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在漢代的文化地理版圖中,很多地區有鮮明的迷信色彩,楚人重巫鬼、好淫祀;“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所以當時民間普遍都有迷信的時代色彩;而漢人常見的名字往往是延年、奉世、安世、長安、千秋等吉祥的字眼。

在漢代的文化地理版圖中,很多地區有鮮明的迷信色彩,楚人“重巫鬼、好淫祀”;“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所以當時民間普遍都有迷信的時代色彩;而漢人常見的名字往往是延年、奉世、安世、長安、千秋等吉祥的字眼。

除了秦漢時代的普遍迷信氛圍和宗教迷信外,還和張角兄弟的太平道的本身特點有關係。在漢朝初年,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黃老之學,但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綜合了法家和道家的儒術成為了主流的帝國意識形態,但是與此同時,民間發源於先秦道家、綜合了華夏和古代楚越羌氐等族群巫術和鬼神之術的道家分支卻在民間潛滋暗長,生機勃勃。

隨著東漢帝國境內公元2世紀以來天災頻發,引發了大規模的民變和民潮,比如到了順帝建康元年(144年),九江郡發生了徐鳳、馬勉起義,和以前的東漢民變不同,這次起義設置了年號和百官,徐鳳甚至自稱黃帝,雖然這次起義被很快鎮壓了下去,但是類似的民變只會層出不窮,愈演愈烈。

漢末民間叛亂的黃帝、黑帝、真人、無上將軍的名號,都是原始道教在民間發展的產物。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道家支派有二,一支是張陵在蜀地的天師道,一支是張角的太平道。

2.信仰的自身特點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張角太平道的原始指導思想《太平經》可以追溯到西漢。原始的烏托邦理想對於人民乃至官吏很有吸引力,豐富了世人對於時代變亂的理解。

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黃帝曾經被王莽託為政治偶像,所以在官方受到打壓,還有一些諸侯王因為祭祀方士之神而受到處罰;但是在光武帝藉助讖緯神學的力量建立東漢王朝後,便“宣佈圖讖於天下,由於統治者力倡, 讖緯學說迅速蔓延,出現了“儒者爭學圖緯, 兼復附以妖言”的局面。 由此, 董仲舒的宗天神學與讖緯神學互相攙和, 流淌在社會思想的原野上,形成了神學氾濫的大氣候。東漢後期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則進一步推動了神學氣氛的瀰漫。在無法挽救的統治危機中,統治階級和廣大百姓都企圖藉助神靈的力量來維護各自的切身利益。正是在這種前提下,意在維護封建統治的讖緯,及其他一些神學思潮進一步蔓延開來。

正因為如此,太平道、天師道等信仰不僅僅在下層之中流傳廣泛,而且在漢朝末年,漢朝的中上層各級官吏中多有信奉,漢哀帝甚至一度自稱為太平皇帝。東漢順帝時期,太平道在民間的流傳已經非常廣泛,而且出現了原始共產主義的傾向。

"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隨著《三國:全面戰爭》的推出和流行,著名的黃巾之亂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那麼這樣一次大起義是如何動搖東漢的統治根基的呢?黃巾起義是如何發動人民的呢?事實上,黃巾軍和後來的張魯漢中政權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宗教神權政體,有著罕見的濃厚宗教色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1.普遍的迷信色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在漢代的文化地理版圖中,很多地區有鮮明的迷信色彩,楚人重巫鬼、好淫祀;“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所以當時民間普遍都有迷信的時代色彩;而漢人常見的名字往往是延年、奉世、安世、長安、千秋等吉祥的字眼。

在漢代的文化地理版圖中,很多地區有鮮明的迷信色彩,楚人“重巫鬼、好淫祀”;“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所以當時民間普遍都有迷信的時代色彩;而漢人常見的名字往往是延年、奉世、安世、長安、千秋等吉祥的字眼。

除了秦漢時代的普遍迷信氛圍和宗教迷信外,還和張角兄弟的太平道的本身特點有關係。在漢朝初年,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黃老之學,但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綜合了法家和道家的儒術成為了主流的帝國意識形態,但是與此同時,民間發源於先秦道家、綜合了華夏和古代楚越羌氐等族群巫術和鬼神之術的道家分支卻在民間潛滋暗長,生機勃勃。

隨著東漢帝國境內公元2世紀以來天災頻發,引發了大規模的民變和民潮,比如到了順帝建康元年(144年),九江郡發生了徐鳳、馬勉起義,和以前的東漢民變不同,這次起義設置了年號和百官,徐鳳甚至自稱黃帝,雖然這次起義被很快鎮壓了下去,但是類似的民變只會層出不窮,愈演愈烈。

漢末民間叛亂的黃帝、黑帝、真人、無上將軍的名號,都是原始道教在民間發展的產物。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道家支派有二,一支是張陵在蜀地的天師道,一支是張角的太平道。

2.信仰的自身特點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張角太平道的原始指導思想《太平經》可以追溯到西漢。原始的烏托邦理想對於人民乃至官吏很有吸引力,豐富了世人對於時代變亂的理解。

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黃帝曾經被王莽託為政治偶像,所以在官方受到打壓,還有一些諸侯王因為祭祀方士之神而受到處罰;但是在光武帝藉助讖緯神學的力量建立東漢王朝後,便“宣佈圖讖於天下,由於統治者力倡, 讖緯學說迅速蔓延,出現了“儒者爭學圖緯, 兼復附以妖言”的局面。 由此, 董仲舒的宗天神學與讖緯神學互相攙和, 流淌在社會思想的原野上,形成了神學氾濫的大氣候。東漢後期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則進一步推動了神學氣氛的瀰漫。在無法挽救的統治危機中,統治階級和廣大百姓都企圖藉助神靈的力量來維護各自的切身利益。正是在這種前提下,意在維護封建統治的讖緯,及其他一些神學思潮進一步蔓延開來。

正因為如此,太平道、天師道等信仰不僅僅在下層之中流傳廣泛,而且在漢朝末年,漢朝的中上層各級官吏中多有信奉,漢哀帝甚至一度自稱為太平皇帝。東漢順帝時期,太平道在民間的流傳已經非常廣泛,而且出現了原始共產主義的傾向。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太平清領書》已經失傳了,流傳至今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 ,當是主要依據《太平清領書》,又糅合其他道教經典而編成 , 因而從現存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中也可以看到《太平清領書》的主要內容 。現存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來看 ,內容豐富龐雜 ,言論互相矛盾。但是其核心思路認為:天地萬物都是天地之間的天地之氣所化成,真正的太平世道有著公平、大樂、無災的社會藍圖;而君主則應當“樂生”、“好善”,強調了敬奉天地、忠、孝、順、慈、仁、誠、信等行為準則的教義。

"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隨著《三國:全面戰爭》的推出和流行,著名的黃巾之亂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那麼這樣一次大起義是如何動搖東漢的統治根基的呢?黃巾起義是如何發動人民的呢?事實上,黃巾軍和後來的張魯漢中政權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宗教神權政體,有著罕見的濃厚宗教色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1.普遍的迷信色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在漢代的文化地理版圖中,很多地區有鮮明的迷信色彩,楚人重巫鬼、好淫祀;“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所以當時民間普遍都有迷信的時代色彩;而漢人常見的名字往往是延年、奉世、安世、長安、千秋等吉祥的字眼。

在漢代的文化地理版圖中,很多地區有鮮明的迷信色彩,楚人“重巫鬼、好淫祀”;“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所以當時民間普遍都有迷信的時代色彩;而漢人常見的名字往往是延年、奉世、安世、長安、千秋等吉祥的字眼。

除了秦漢時代的普遍迷信氛圍和宗教迷信外,還和張角兄弟的太平道的本身特點有關係。在漢朝初年,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黃老之學,但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綜合了法家和道家的儒術成為了主流的帝國意識形態,但是與此同時,民間發源於先秦道家、綜合了華夏和古代楚越羌氐等族群巫術和鬼神之術的道家分支卻在民間潛滋暗長,生機勃勃。

隨著東漢帝國境內公元2世紀以來天災頻發,引發了大規模的民變和民潮,比如到了順帝建康元年(144年),九江郡發生了徐鳳、馬勉起義,和以前的東漢民變不同,這次起義設置了年號和百官,徐鳳甚至自稱黃帝,雖然這次起義被很快鎮壓了下去,但是類似的民變只會層出不窮,愈演愈烈。

漢末民間叛亂的黃帝、黑帝、真人、無上將軍的名號,都是原始道教在民間發展的產物。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道家支派有二,一支是張陵在蜀地的天師道,一支是張角的太平道。

2.信仰的自身特點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張角太平道的原始指導思想《太平經》可以追溯到西漢。原始的烏托邦理想對於人民乃至官吏很有吸引力,豐富了世人對於時代變亂的理解。

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黃帝曾經被王莽託為政治偶像,所以在官方受到打壓,還有一些諸侯王因為祭祀方士之神而受到處罰;但是在光武帝藉助讖緯神學的力量建立東漢王朝後,便“宣佈圖讖於天下,由於統治者力倡, 讖緯學說迅速蔓延,出現了“儒者爭學圖緯, 兼復附以妖言”的局面。 由此, 董仲舒的宗天神學與讖緯神學互相攙和, 流淌在社會思想的原野上,形成了神學氾濫的大氣候。東漢後期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則進一步推動了神學氣氛的瀰漫。在無法挽救的統治危機中,統治階級和廣大百姓都企圖藉助神靈的力量來維護各自的切身利益。正是在這種前提下,意在維護封建統治的讖緯,及其他一些神學思潮進一步蔓延開來。

正因為如此,太平道、天師道等信仰不僅僅在下層之中流傳廣泛,而且在漢朝末年,漢朝的中上層各級官吏中多有信奉,漢哀帝甚至一度自稱為太平皇帝。東漢順帝時期,太平道在民間的流傳已經非常廣泛,而且出現了原始共產主義的傾向。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太平清領書》已經失傳了,流傳至今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 ,當是主要依據《太平清領書》,又糅合其他道教經典而編成 , 因而從現存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中也可以看到《太平清領書》的主要內容 。現存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來看 ,內容豐富龐雜 ,言論互相矛盾。但是其核心思路認為:天地萬物都是天地之間的天地之氣所化成,真正的太平世道有著公平、大樂、無災的社會藍圖;而君主則應當“樂生”、“好善”,強調了敬奉天地、忠、孝、順、慈、仁、誠、信等行為準則的教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在政治和經濟上,《太平經》早期是維護君主專制和封建統治,比如從五行生滅的角度看,《太平經》認為:“蒼”指東方木德 ,屬陽為天, 為君王之位;“赤”指南方火德 ,象徵君王;“黃”指中央土德 ,屬陰為地 ,為臣民之位。書中宣揚木王(旺盛)則火大明而土死,即木德與土德勢不兩立。書中還主張通過絕金氣, 勿使其克木,從而讓木氣興旺;木氣興旺 ,既可使火大明 ,又可克土氣 ,使土不得興而代火,以此防臣民造反,永保東漢王朝的火德。《太平經》成書大致在安順之際 ,當時東漢王朝的統治危機雖已出現,但尚未顯現滅亡之兆 ,故書作者還大力推崇漢德,提出各種拯救東漢王朝的改良方案;

但《太平經》一面又反對君主的過分剝削壓制以及其帶來的不平等。對於水深火熱的東漢下層民眾而言,這樣的美好圖景無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和動員能力的。不僅僅是民眾,由於儒教讖書無法解釋新出現的自然災害和社會異變,所以他們也樂於看到太平道在民間的組織能力。漢靈帝也一反之前對於道術的排斥和冷淡態度。

和其他豪強相比,張角的太平道組織有著類似的思想傳播方式。東漢後期,頗有財力的儒家世家大族出現了大量的經學世家,這些人人紛紛開館收徒,培養上到皇室官僚、下到州郡人士,分佈於天下各地,而且這樣的師徒關係往往是延續終生的。張角等人是採用了類似的方式傳教。

"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隨著《三國:全面戰爭》的推出和流行,著名的黃巾之亂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那麼這樣一次大起義是如何動搖東漢的統治根基的呢?黃巾起義是如何發動人民的呢?事實上,黃巾軍和後來的張魯漢中政權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宗教神權政體,有著罕見的濃厚宗教色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1.普遍的迷信色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在漢代的文化地理版圖中,很多地區有鮮明的迷信色彩,楚人重巫鬼、好淫祀;“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所以當時民間普遍都有迷信的時代色彩;而漢人常見的名字往往是延年、奉世、安世、長安、千秋等吉祥的字眼。

在漢代的文化地理版圖中,很多地區有鮮明的迷信色彩,楚人“重巫鬼、好淫祀”;“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所以當時民間普遍都有迷信的時代色彩;而漢人常見的名字往往是延年、奉世、安世、長安、千秋等吉祥的字眼。

除了秦漢時代的普遍迷信氛圍和宗教迷信外,還和張角兄弟的太平道的本身特點有關係。在漢朝初年,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黃老之學,但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綜合了法家和道家的儒術成為了主流的帝國意識形態,但是與此同時,民間發源於先秦道家、綜合了華夏和古代楚越羌氐等族群巫術和鬼神之術的道家分支卻在民間潛滋暗長,生機勃勃。

隨著東漢帝國境內公元2世紀以來天災頻發,引發了大規模的民變和民潮,比如到了順帝建康元年(144年),九江郡發生了徐鳳、馬勉起義,和以前的東漢民變不同,這次起義設置了年號和百官,徐鳳甚至自稱黃帝,雖然這次起義被很快鎮壓了下去,但是類似的民變只會層出不窮,愈演愈烈。

漢末民間叛亂的黃帝、黑帝、真人、無上將軍的名號,都是原始道教在民間發展的產物。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道家支派有二,一支是張陵在蜀地的天師道,一支是張角的太平道。

2.信仰的自身特點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張角太平道的原始指導思想《太平經》可以追溯到西漢。原始的烏托邦理想對於人民乃至官吏很有吸引力,豐富了世人對於時代變亂的理解。

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黃帝曾經被王莽託為政治偶像,所以在官方受到打壓,還有一些諸侯王因為祭祀方士之神而受到處罰;但是在光武帝藉助讖緯神學的力量建立東漢王朝後,便“宣佈圖讖於天下,由於統治者力倡, 讖緯學說迅速蔓延,出現了“儒者爭學圖緯, 兼復附以妖言”的局面。 由此, 董仲舒的宗天神學與讖緯神學互相攙和, 流淌在社會思想的原野上,形成了神學氾濫的大氣候。東漢後期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則進一步推動了神學氣氛的瀰漫。在無法挽救的統治危機中,統治階級和廣大百姓都企圖藉助神靈的力量來維護各自的切身利益。正是在這種前提下,意在維護封建統治的讖緯,及其他一些神學思潮進一步蔓延開來。

正因為如此,太平道、天師道等信仰不僅僅在下層之中流傳廣泛,而且在漢朝末年,漢朝的中上層各級官吏中多有信奉,漢哀帝甚至一度自稱為太平皇帝。東漢順帝時期,太平道在民間的流傳已經非常廣泛,而且出現了原始共產主義的傾向。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太平清領書》已經失傳了,流傳至今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 ,當是主要依據《太平清領書》,又糅合其他道教經典而編成 , 因而從現存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中也可以看到《太平清領書》的主要內容 。現存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來看 ,內容豐富龐雜 ,言論互相矛盾。但是其核心思路認為:天地萬物都是天地之間的天地之氣所化成,真正的太平世道有著公平、大樂、無災的社會藍圖;而君主則應當“樂生”、“好善”,強調了敬奉天地、忠、孝、順、慈、仁、誠、信等行為準則的教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在政治和經濟上,《太平經》早期是維護君主專制和封建統治,比如從五行生滅的角度看,《太平經》認為:“蒼”指東方木德 ,屬陽為天, 為君王之位;“赤”指南方火德 ,象徵君王;“黃”指中央土德 ,屬陰為地 ,為臣民之位。書中宣揚木王(旺盛)則火大明而土死,即木德與土德勢不兩立。書中還主張通過絕金氣, 勿使其克木,從而讓木氣興旺;木氣興旺 ,既可使火大明 ,又可克土氣 ,使土不得興而代火,以此防臣民造反,永保東漢王朝的火德。《太平經》成書大致在安順之際 ,當時東漢王朝的統治危機雖已出現,但尚未顯現滅亡之兆 ,故書作者還大力推崇漢德,提出各種拯救東漢王朝的改良方案;

但《太平經》一面又反對君主的過分剝削壓制以及其帶來的不平等。對於水深火熱的東漢下層民眾而言,這樣的美好圖景無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和動員能力的。不僅僅是民眾,由於儒教讖書無法解釋新出現的自然災害和社會異變,所以他們也樂於看到太平道在民間的組織能力。漢靈帝也一反之前對於道術的排斥和冷淡態度。

和其他豪強相比,張角的太平道組織有著類似的思想傳播方式。東漢後期,頗有財力的儒家世家大族出現了大量的經學世家,這些人人紛紛開館收徒,培養上到皇室官僚、下到州郡人士,分佈於天下各地,而且這樣的師徒關係往往是延續終生的。張角等人是採用了類似的方式傳教。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再加上張角等人確實有一定的醫療和占卜才能,用符水治療了相當多的民間貧苦的疾病,從而吸引了相當多的信眾。對病人的生與死, 道師們都有一種無損自己聲譽的說法, 即“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者 ,則為不信道”,以醫治結果來判斷一人是否信教,則無疑是以無法驗證的方式綁架更多人投入太平道的信仰之中。這樣的結果是病癒者深信不疑,病不好者則會更加誠惶誠恐,死去者無法再次開口為自己辯駁,所以這樣的結果是人們對於信仰的堅持度只會越來越高。

此外,根據晉人葛洪《抱朴子》的記載,張角積累的財富比王公貴族還要多,可見張角本人依託信眾的捐贈和繳納,成為了頗有動員能力的新式土豪。相比於當時的豪強大族,張角不僅蓄養人口、組織私兵,而且憑藉宗教組織能力,在全國各個州郡組織分支社群。

在組織架構上,張角等人以“方”為單位,組織各地的信徒和兵力。方不僅是類似於教區的組織還是類似於軍區的單位。方的統領被稱之為渠帥,有大方和小方的區分,大方可以指揮萬餘人,小方有六千到七千人。而在各個地方的方之上,就是張角兄弟,張角自稱大賢良師,二弟和三弟則是自稱大醫。用自己學習的醫術為民間百姓療傷治病。最後不僅僅是下層百姓有人信教、上層官員也有很多人都是太平道的祕密信徒。比如說當時的很多黃巾軍將領的名字是單字名字,很少有雙字名字的,但是在黃巾軍的將領名單中,也有不少單字名字的將領。這種意識形態能夠對漢帝國上層進行滲透,是因為東漢帝國朝廷也是在使用讖書作為帝國的精神指導,所以整個國家才會籠罩在濃郁的宿命氣息之中。

3.宗教起義影響力大的原因

"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隨著《三國:全面戰爭》的推出和流行,著名的黃巾之亂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那麼這樣一次大起義是如何動搖東漢的統治根基的呢?黃巾起義是如何發動人民的呢?事實上,黃巾軍和後來的張魯漢中政權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宗教神權政體,有著罕見的濃厚宗教色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1.普遍的迷信色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在漢代的文化地理版圖中,很多地區有鮮明的迷信色彩,楚人重巫鬼、好淫祀;“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所以當時民間普遍都有迷信的時代色彩;而漢人常見的名字往往是延年、奉世、安世、長安、千秋等吉祥的字眼。

在漢代的文化地理版圖中,很多地區有鮮明的迷信色彩,楚人“重巫鬼、好淫祀”;“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所以當時民間普遍都有迷信的時代色彩;而漢人常見的名字往往是延年、奉世、安世、長安、千秋等吉祥的字眼。

除了秦漢時代的普遍迷信氛圍和宗教迷信外,還和張角兄弟的太平道的本身特點有關係。在漢朝初年,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黃老之學,但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綜合了法家和道家的儒術成為了主流的帝國意識形態,但是與此同時,民間發源於先秦道家、綜合了華夏和古代楚越羌氐等族群巫術和鬼神之術的道家分支卻在民間潛滋暗長,生機勃勃。

隨著東漢帝國境內公元2世紀以來天災頻發,引發了大規模的民變和民潮,比如到了順帝建康元年(144年),九江郡發生了徐鳳、馬勉起義,和以前的東漢民變不同,這次起義設置了年號和百官,徐鳳甚至自稱黃帝,雖然這次起義被很快鎮壓了下去,但是類似的民變只會層出不窮,愈演愈烈。

漢末民間叛亂的黃帝、黑帝、真人、無上將軍的名號,都是原始道教在民間發展的產物。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道家支派有二,一支是張陵在蜀地的天師道,一支是張角的太平道。

2.信仰的自身特點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張角太平道的原始指導思想《太平經》可以追溯到西漢。原始的烏托邦理想對於人民乃至官吏很有吸引力,豐富了世人對於時代變亂的理解。

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黃帝曾經被王莽託為政治偶像,所以在官方受到打壓,還有一些諸侯王因為祭祀方士之神而受到處罰;但是在光武帝藉助讖緯神學的力量建立東漢王朝後,便“宣佈圖讖於天下,由於統治者力倡, 讖緯學說迅速蔓延,出現了“儒者爭學圖緯, 兼復附以妖言”的局面。 由此, 董仲舒的宗天神學與讖緯神學互相攙和, 流淌在社會思想的原野上,形成了神學氾濫的大氣候。東漢後期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則進一步推動了神學氣氛的瀰漫。在無法挽救的統治危機中,統治階級和廣大百姓都企圖藉助神靈的力量來維護各自的切身利益。正是在這種前提下,意在維護封建統治的讖緯,及其他一些神學思潮進一步蔓延開來。

正因為如此,太平道、天師道等信仰不僅僅在下層之中流傳廣泛,而且在漢朝末年,漢朝的中上層各級官吏中多有信奉,漢哀帝甚至一度自稱為太平皇帝。東漢順帝時期,太平道在民間的流傳已經非常廣泛,而且出現了原始共產主義的傾向。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太平清領書》已經失傳了,流傳至今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 ,當是主要依據《太平清領書》,又糅合其他道教經典而編成 , 因而從現存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中也可以看到《太平清領書》的主要內容 。現存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來看 ,內容豐富龐雜 ,言論互相矛盾。但是其核心思路認為:天地萬物都是天地之間的天地之氣所化成,真正的太平世道有著公平、大樂、無災的社會藍圖;而君主則應當“樂生”、“好善”,強調了敬奉天地、忠、孝、順、慈、仁、誠、信等行為準則的教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在政治和經濟上,《太平經》早期是維護君主專制和封建統治,比如從五行生滅的角度看,《太平經》認為:“蒼”指東方木德 ,屬陽為天, 為君王之位;“赤”指南方火德 ,象徵君王;“黃”指中央土德 ,屬陰為地 ,為臣民之位。書中宣揚木王(旺盛)則火大明而土死,即木德與土德勢不兩立。書中還主張通過絕金氣, 勿使其克木,從而讓木氣興旺;木氣興旺 ,既可使火大明 ,又可克土氣 ,使土不得興而代火,以此防臣民造反,永保東漢王朝的火德。《太平經》成書大致在安順之際 ,當時東漢王朝的統治危機雖已出現,但尚未顯現滅亡之兆 ,故書作者還大力推崇漢德,提出各種拯救東漢王朝的改良方案;

但《太平經》一面又反對君主的過分剝削壓制以及其帶來的不平等。對於水深火熱的東漢下層民眾而言,這樣的美好圖景無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和動員能力的。不僅僅是民眾,由於儒教讖書無法解釋新出現的自然災害和社會異變,所以他們也樂於看到太平道在民間的組織能力。漢靈帝也一反之前對於道術的排斥和冷淡態度。

和其他豪強相比,張角的太平道組織有著類似的思想傳播方式。東漢後期,頗有財力的儒家世家大族出現了大量的經學世家,這些人人紛紛開館收徒,培養上到皇室官僚、下到州郡人士,分佈於天下各地,而且這樣的師徒關係往往是延續終生的。張角等人是採用了類似的方式傳教。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再加上張角等人確實有一定的醫療和占卜才能,用符水治療了相當多的民間貧苦的疾病,從而吸引了相當多的信眾。對病人的生與死, 道師們都有一種無損自己聲譽的說法, 即“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者 ,則為不信道”,以醫治結果來判斷一人是否信教,則無疑是以無法驗證的方式綁架更多人投入太平道的信仰之中。這樣的結果是病癒者深信不疑,病不好者則會更加誠惶誠恐,死去者無法再次開口為自己辯駁,所以這樣的結果是人們對於信仰的堅持度只會越來越高。

此外,根據晉人葛洪《抱朴子》的記載,張角積累的財富比王公貴族還要多,可見張角本人依託信眾的捐贈和繳納,成為了頗有動員能力的新式土豪。相比於當時的豪強大族,張角不僅蓄養人口、組織私兵,而且憑藉宗教組織能力,在全國各個州郡組織分支社群。

在組織架構上,張角等人以“方”為單位,組織各地的信徒和兵力。方不僅是類似於教區的組織還是類似於軍區的單位。方的統領被稱之為渠帥,有大方和小方的區分,大方可以指揮萬餘人,小方有六千到七千人。而在各個地方的方之上,就是張角兄弟,張角自稱大賢良師,二弟和三弟則是自稱大醫。用自己學習的醫術為民間百姓療傷治病。最後不僅僅是下層百姓有人信教、上層官員也有很多人都是太平道的祕密信徒。比如說當時的很多黃巾軍將領的名字是單字名字,很少有雙字名字的,但是在黃巾軍的將領名單中,也有不少單字名字的將領。這種意識形態能夠對漢帝國上層進行滲透,是因為東漢帝國朝廷也是在使用讖書作為帝國的精神指導,所以整個國家才會籠罩在濃郁的宿命氣息之中。

3.宗教起義影響力大的原因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綜上所述,其實來源於原始方術、原始道教的黃巾軍能夠滿足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不同層次,不僅有最低限度的生存需求(衣食、醫療和結社庇護),而且還有原始的烏托邦藍圖(反對貧富懸殊和嚴重壓迫),所以這對於土地兼併嚴重、在亂世沒有立錐之地的貧民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與太平道類似的,是在漢中自立一方的天師道。五斗米道是另一個頗有影響力的政教合一的軍事勢力。由於五斗米道需要皈依者在入會之前繳納五斗米作為入會費用,所以由此得名。五斗米道是原始道教的一支,不但將先秦道家經典老子作為教義,而且繼承了方士思想和煉丹術。五斗米道的創始人最早是張陵,而到了第三代教主張魯時,五斗米道已經蜀地大為傳播,隨後擴散到漢中和巴郡,在建立宗教的第二年就出現了24個治--行政單位,之所以五斗米道有這麼強的凝聚力,是因為五斗米道也有類似於老子的主張,反對為富不仁和貧富懸殊過大,主張人人蔘加勞動,自食其力,儘管這在歷史上五斗米道被斥為妖言惑眾,他們的小兵被稱為鬼卒,官員被稱為鬼吏,但是這種思路無疑在底層民眾中很有市場,後來的張魯在做大之後,也是採用了祭酒、治頭、大祭酒等政教合一的官員,沒有采用前漢的官僚體系。為了避免貧富的過度懸殊,天師道還在漢中各地設置了義舍,裡面免費提供米麵糧肉,可以避免貧民被餓死。對於犯法者,天師道官吏給與3次赦免機會,如果三次之後再犯,就會予以嚴厲懲戒。按照月令,他們在春夏兩季是不會行刑,此外,五斗米道還禁止飲酒。這些政策,無疑有著禁慾、節儉開支的積極意義。這樣簡單易行、有基本福利的政權政策,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到了215年,張魯歸順曹操的時候,“雄踞巴漢垂三十年”,當時“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沃土,四面險固”,關西之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萬家。

"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隨著《三國:全面戰爭》的推出和流行,著名的黃巾之亂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那麼這樣一次大起義是如何動搖東漢的統治根基的呢?黃巾起義是如何發動人民的呢?事實上,黃巾軍和後來的張魯漢中政權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宗教神權政體,有著罕見的濃厚宗教色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1.普遍的迷信色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在漢代的文化地理版圖中,很多地區有鮮明的迷信色彩,楚人重巫鬼、好淫祀;“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所以當時民間普遍都有迷信的時代色彩;而漢人常見的名字往往是延年、奉世、安世、長安、千秋等吉祥的字眼。

在漢代的文化地理版圖中,很多地區有鮮明的迷信色彩,楚人“重巫鬼、好淫祀”;“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所以當時民間普遍都有迷信的時代色彩;而漢人常見的名字往往是延年、奉世、安世、長安、千秋等吉祥的字眼。

除了秦漢時代的普遍迷信氛圍和宗教迷信外,還和張角兄弟的太平道的本身特點有關係。在漢朝初年,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黃老之學,但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綜合了法家和道家的儒術成為了主流的帝國意識形態,但是與此同時,民間發源於先秦道家、綜合了華夏和古代楚越羌氐等族群巫術和鬼神之術的道家分支卻在民間潛滋暗長,生機勃勃。

隨著東漢帝國境內公元2世紀以來天災頻發,引發了大規模的民變和民潮,比如到了順帝建康元年(144年),九江郡發生了徐鳳、馬勉起義,和以前的東漢民變不同,這次起義設置了年號和百官,徐鳳甚至自稱黃帝,雖然這次起義被很快鎮壓了下去,但是類似的民變只會層出不窮,愈演愈烈。

漢末民間叛亂的黃帝、黑帝、真人、無上將軍的名號,都是原始道教在民間發展的產物。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道家支派有二,一支是張陵在蜀地的天師道,一支是張角的太平道。

2.信仰的自身特點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張角太平道的原始指導思想《太平經》可以追溯到西漢。原始的烏托邦理想對於人民乃至官吏很有吸引力,豐富了世人對於時代變亂的理解。

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黃帝曾經被王莽託為政治偶像,所以在官方受到打壓,還有一些諸侯王因為祭祀方士之神而受到處罰;但是在光武帝藉助讖緯神學的力量建立東漢王朝後,便“宣佈圖讖於天下,由於統治者力倡, 讖緯學說迅速蔓延,出現了“儒者爭學圖緯, 兼復附以妖言”的局面。 由此, 董仲舒的宗天神學與讖緯神學互相攙和, 流淌在社會思想的原野上,形成了神學氾濫的大氣候。東漢後期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則進一步推動了神學氣氛的瀰漫。在無法挽救的統治危機中,統治階級和廣大百姓都企圖藉助神靈的力量來維護各自的切身利益。正是在這種前提下,意在維護封建統治的讖緯,及其他一些神學思潮進一步蔓延開來。

正因為如此,太平道、天師道等信仰不僅僅在下層之中流傳廣泛,而且在漢朝末年,漢朝的中上層各級官吏中多有信奉,漢哀帝甚至一度自稱為太平皇帝。東漢順帝時期,太平道在民間的流傳已經非常廣泛,而且出現了原始共產主義的傾向。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太平清領書》已經失傳了,流傳至今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 ,當是主要依據《太平清領書》,又糅合其他道教經典而編成 , 因而從現存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中也可以看到《太平清領書》的主要內容 。現存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來看 ,內容豐富龐雜 ,言論互相矛盾。但是其核心思路認為:天地萬物都是天地之間的天地之氣所化成,真正的太平世道有著公平、大樂、無災的社會藍圖;而君主則應當“樂生”、“好善”,強調了敬奉天地、忠、孝、順、慈、仁、誠、信等行為準則的教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在政治和經濟上,《太平經》早期是維護君主專制和封建統治,比如從五行生滅的角度看,《太平經》認為:“蒼”指東方木德 ,屬陽為天, 為君王之位;“赤”指南方火德 ,象徵君王;“黃”指中央土德 ,屬陰為地 ,為臣民之位。書中宣揚木王(旺盛)則火大明而土死,即木德與土德勢不兩立。書中還主張通過絕金氣, 勿使其克木,從而讓木氣興旺;木氣興旺 ,既可使火大明 ,又可克土氣 ,使土不得興而代火,以此防臣民造反,永保東漢王朝的火德。《太平經》成書大致在安順之際 ,當時東漢王朝的統治危機雖已出現,但尚未顯現滅亡之兆 ,故書作者還大力推崇漢德,提出各種拯救東漢王朝的改良方案;

但《太平經》一面又反對君主的過分剝削壓制以及其帶來的不平等。對於水深火熱的東漢下層民眾而言,這樣的美好圖景無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和動員能力的。不僅僅是民眾,由於儒教讖書無法解釋新出現的自然災害和社會異變,所以他們也樂於看到太平道在民間的組織能力。漢靈帝也一反之前對於道術的排斥和冷淡態度。

和其他豪強相比,張角的太平道組織有著類似的思想傳播方式。東漢後期,頗有財力的儒家世家大族出現了大量的經學世家,這些人人紛紛開館收徒,培養上到皇室官僚、下到州郡人士,分佈於天下各地,而且這樣的師徒關係往往是延續終生的。張角等人是採用了類似的方式傳教。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再加上張角等人確實有一定的醫療和占卜才能,用符水治療了相當多的民間貧苦的疾病,從而吸引了相當多的信眾。對病人的生與死, 道師們都有一種無損自己聲譽的說法, 即“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者 ,則為不信道”,以醫治結果來判斷一人是否信教,則無疑是以無法驗證的方式綁架更多人投入太平道的信仰之中。這樣的結果是病癒者深信不疑,病不好者則會更加誠惶誠恐,死去者無法再次開口為自己辯駁,所以這樣的結果是人們對於信仰的堅持度只會越來越高。

此外,根據晉人葛洪《抱朴子》的記載,張角積累的財富比王公貴族還要多,可見張角本人依託信眾的捐贈和繳納,成為了頗有動員能力的新式土豪。相比於當時的豪強大族,張角不僅蓄養人口、組織私兵,而且憑藉宗教組織能力,在全國各個州郡組織分支社群。

在組織架構上,張角等人以“方”為單位,組織各地的信徒和兵力。方不僅是類似於教區的組織還是類似於軍區的單位。方的統領被稱之為渠帥,有大方和小方的區分,大方可以指揮萬餘人,小方有六千到七千人。而在各個地方的方之上,就是張角兄弟,張角自稱大賢良師,二弟和三弟則是自稱大醫。用自己學習的醫術為民間百姓療傷治病。最後不僅僅是下層百姓有人信教、上層官員也有很多人都是太平道的祕密信徒。比如說當時的很多黃巾軍將領的名字是單字名字,很少有雙字名字的,但是在黃巾軍的將領名單中,也有不少單字名字的將領。這種意識形態能夠對漢帝國上層進行滲透,是因為東漢帝國朝廷也是在使用讖書作為帝國的精神指導,所以整個國家才會籠罩在濃郁的宿命氣息之中。

3.宗教起義影響力大的原因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綜上所述,其實來源於原始方術、原始道教的黃巾軍能夠滿足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不同層次,不僅有最低限度的生存需求(衣食、醫療和結社庇護),而且還有原始的烏托邦藍圖(反對貧富懸殊和嚴重壓迫),所以這對於土地兼併嚴重、在亂世沒有立錐之地的貧民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與太平道類似的,是在漢中自立一方的天師道。五斗米道是另一個頗有影響力的政教合一的軍事勢力。由於五斗米道需要皈依者在入會之前繳納五斗米作為入會費用,所以由此得名。五斗米道是原始道教的一支,不但將先秦道家經典老子作為教義,而且繼承了方士思想和煉丹術。五斗米道的創始人最早是張陵,而到了第三代教主張魯時,五斗米道已經蜀地大為傳播,隨後擴散到漢中和巴郡,在建立宗教的第二年就出現了24個治--行政單位,之所以五斗米道有這麼強的凝聚力,是因為五斗米道也有類似於老子的主張,反對為富不仁和貧富懸殊過大,主張人人蔘加勞動,自食其力,儘管這在歷史上五斗米道被斥為妖言惑眾,他們的小兵被稱為鬼卒,官員被稱為鬼吏,但是這種思路無疑在底層民眾中很有市場,後來的張魯在做大之後,也是採用了祭酒、治頭、大祭酒等政教合一的官員,沒有采用前漢的官僚體系。為了避免貧富的過度懸殊,天師道還在漢中各地設置了義舍,裡面免費提供米麵糧肉,可以避免貧民被餓死。對於犯法者,天師道官吏給與3次赦免機會,如果三次之後再犯,就會予以嚴厲懲戒。按照月令,他們在春夏兩季是不會行刑,此外,五斗米道還禁止飲酒。這些政策,無疑有著禁慾、節儉開支的積極意義。這樣簡單易行、有基本福利的政權政策,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到了215年,張魯歸順曹操的時候,“雄踞巴漢垂三十年”,當時“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沃土,四面險固”,關西之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萬家。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但是天師道和太平道的另一面,是利用符紙迷惑百姓,組織人力,繼而顛覆國家政權,實現改天幻日的目的,將百姓對於美好生活的期待用於自己的政治野心,無疑是非常自私的。在組織與動員百姓的過程中,太平道首領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 天下大吉”的 16 字口號。這一口號既有改造、利用《太平經》思想的痕跡 ,又揉和了當時的流行政治讖言。

在16字讖語之前,“漢行氣盡 ,黃家當立”是當時最流行的讖言。所謂“漢行” ,即指東漢王朝在五行中所主的德運氣行。光武帝接受《赤伏符》而履至尊 ,因此以火德自居, 尚赤,以後終東漢一代,再未改變。所以 ,在東漢, “漢行”即指“火德”。廣為流行、深入人心的“黃代赤”的讖言, 就是依據土繼火的五行相生說而來的。

"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隨著《三國:全面戰爭》的推出和流行,著名的黃巾之亂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那麼這樣一次大起義是如何動搖東漢的統治根基的呢?黃巾起義是如何發動人民的呢?事實上,黃巾軍和後來的張魯漢中政權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宗教神權政體,有著罕見的濃厚宗教色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1.普遍的迷信色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在漢代的文化地理版圖中,很多地區有鮮明的迷信色彩,楚人重巫鬼、好淫祀;“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所以當時民間普遍都有迷信的時代色彩;而漢人常見的名字往往是延年、奉世、安世、長安、千秋等吉祥的字眼。

在漢代的文化地理版圖中,很多地區有鮮明的迷信色彩,楚人“重巫鬼、好淫祀”;“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所以當時民間普遍都有迷信的時代色彩;而漢人常見的名字往往是延年、奉世、安世、長安、千秋等吉祥的字眼。

除了秦漢時代的普遍迷信氛圍和宗教迷信外,還和張角兄弟的太平道的本身特點有關係。在漢朝初年,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黃老之學,但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綜合了法家和道家的儒術成為了主流的帝國意識形態,但是與此同時,民間發源於先秦道家、綜合了華夏和古代楚越羌氐等族群巫術和鬼神之術的道家分支卻在民間潛滋暗長,生機勃勃。

隨著東漢帝國境內公元2世紀以來天災頻發,引發了大規模的民變和民潮,比如到了順帝建康元年(144年),九江郡發生了徐鳳、馬勉起義,和以前的東漢民變不同,這次起義設置了年號和百官,徐鳳甚至自稱黃帝,雖然這次起義被很快鎮壓了下去,但是類似的民變只會層出不窮,愈演愈烈。

漢末民間叛亂的黃帝、黑帝、真人、無上將軍的名號,都是原始道教在民間發展的產物。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道家支派有二,一支是張陵在蜀地的天師道,一支是張角的太平道。

2.信仰的自身特點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張角太平道的原始指導思想《太平經》可以追溯到西漢。原始的烏托邦理想對於人民乃至官吏很有吸引力,豐富了世人對於時代變亂的理解。

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黃帝曾經被王莽託為政治偶像,所以在官方受到打壓,還有一些諸侯王因為祭祀方士之神而受到處罰;但是在光武帝藉助讖緯神學的力量建立東漢王朝後,便“宣佈圖讖於天下,由於統治者力倡, 讖緯學說迅速蔓延,出現了“儒者爭學圖緯, 兼復附以妖言”的局面。 由此, 董仲舒的宗天神學與讖緯神學互相攙和, 流淌在社會思想的原野上,形成了神學氾濫的大氣候。東漢後期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則進一步推動了神學氣氛的瀰漫。在無法挽救的統治危機中,統治階級和廣大百姓都企圖藉助神靈的力量來維護各自的切身利益。正是在這種前提下,意在維護封建統治的讖緯,及其他一些神學思潮進一步蔓延開來。

正因為如此,太平道、天師道等信仰不僅僅在下層之中流傳廣泛,而且在漢朝末年,漢朝的中上層各級官吏中多有信奉,漢哀帝甚至一度自稱為太平皇帝。東漢順帝時期,太平道在民間的流傳已經非常廣泛,而且出現了原始共產主義的傾向。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太平清領書》已經失傳了,流傳至今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 ,當是主要依據《太平清領書》,又糅合其他道教經典而編成 , 因而從現存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中也可以看到《太平清領書》的主要內容 。現存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來看 ,內容豐富龐雜 ,言論互相矛盾。但是其核心思路認為:天地萬物都是天地之間的天地之氣所化成,真正的太平世道有著公平、大樂、無災的社會藍圖;而君主則應當“樂生”、“好善”,強調了敬奉天地、忠、孝、順、慈、仁、誠、信等行為準則的教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在政治和經濟上,《太平經》早期是維護君主專制和封建統治,比如從五行生滅的角度看,《太平經》認為:“蒼”指東方木德 ,屬陽為天, 為君王之位;“赤”指南方火德 ,象徵君王;“黃”指中央土德 ,屬陰為地 ,為臣民之位。書中宣揚木王(旺盛)則火大明而土死,即木德與土德勢不兩立。書中還主張通過絕金氣, 勿使其克木,從而讓木氣興旺;木氣興旺 ,既可使火大明 ,又可克土氣 ,使土不得興而代火,以此防臣民造反,永保東漢王朝的火德。《太平經》成書大致在安順之際 ,當時東漢王朝的統治危機雖已出現,但尚未顯現滅亡之兆 ,故書作者還大力推崇漢德,提出各種拯救東漢王朝的改良方案;

但《太平經》一面又反對君主的過分剝削壓制以及其帶來的不平等。對於水深火熱的東漢下層民眾而言,這樣的美好圖景無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和動員能力的。不僅僅是民眾,由於儒教讖書無法解釋新出現的自然災害和社會異變,所以他們也樂於看到太平道在民間的組織能力。漢靈帝也一反之前對於道術的排斥和冷淡態度。

和其他豪強相比,張角的太平道組織有著類似的思想傳播方式。東漢後期,頗有財力的儒家世家大族出現了大量的經學世家,這些人人紛紛開館收徒,培養上到皇室官僚、下到州郡人士,分佈於天下各地,而且這樣的師徒關係往往是延續終生的。張角等人是採用了類似的方式傳教。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再加上張角等人確實有一定的醫療和占卜才能,用符水治療了相當多的民間貧苦的疾病,從而吸引了相當多的信眾。對病人的生與死, 道師們都有一種無損自己聲譽的說法, 即“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者 ,則為不信道”,以醫治結果來判斷一人是否信教,則無疑是以無法驗證的方式綁架更多人投入太平道的信仰之中。這樣的結果是病癒者深信不疑,病不好者則會更加誠惶誠恐,死去者無法再次開口為自己辯駁,所以這樣的結果是人們對於信仰的堅持度只會越來越高。

此外,根據晉人葛洪《抱朴子》的記載,張角積累的財富比王公貴族還要多,可見張角本人依託信眾的捐贈和繳納,成為了頗有動員能力的新式土豪。相比於當時的豪強大族,張角不僅蓄養人口、組織私兵,而且憑藉宗教組織能力,在全國各個州郡組織分支社群。

在組織架構上,張角等人以“方”為單位,組織各地的信徒和兵力。方不僅是類似於教區的組織還是類似於軍區的單位。方的統領被稱之為渠帥,有大方和小方的區分,大方可以指揮萬餘人,小方有六千到七千人。而在各個地方的方之上,就是張角兄弟,張角自稱大賢良師,二弟和三弟則是自稱大醫。用自己學習的醫術為民間百姓療傷治病。最後不僅僅是下層百姓有人信教、上層官員也有很多人都是太平道的祕密信徒。比如說當時的很多黃巾軍將領的名字是單字名字,很少有雙字名字的,但是在黃巾軍的將領名單中,也有不少單字名字的將領。這種意識形態能夠對漢帝國上層進行滲透,是因為東漢帝國朝廷也是在使用讖書作為帝國的精神指導,所以整個國家才會籠罩在濃郁的宿命氣息之中。

3.宗教起義影響力大的原因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綜上所述,其實來源於原始方術、原始道教的黃巾軍能夠滿足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不同層次,不僅有最低限度的生存需求(衣食、醫療和結社庇護),而且還有原始的烏托邦藍圖(反對貧富懸殊和嚴重壓迫),所以這對於土地兼併嚴重、在亂世沒有立錐之地的貧民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與太平道類似的,是在漢中自立一方的天師道。五斗米道是另一個頗有影響力的政教合一的軍事勢力。由於五斗米道需要皈依者在入會之前繳納五斗米作為入會費用,所以由此得名。五斗米道是原始道教的一支,不但將先秦道家經典老子作為教義,而且繼承了方士思想和煉丹術。五斗米道的創始人最早是張陵,而到了第三代教主張魯時,五斗米道已經蜀地大為傳播,隨後擴散到漢中和巴郡,在建立宗教的第二年就出現了24個治--行政單位,之所以五斗米道有這麼強的凝聚力,是因為五斗米道也有類似於老子的主張,反對為富不仁和貧富懸殊過大,主張人人蔘加勞動,自食其力,儘管這在歷史上五斗米道被斥為妖言惑眾,他們的小兵被稱為鬼卒,官員被稱為鬼吏,但是這種思路無疑在底層民眾中很有市場,後來的張魯在做大之後,也是採用了祭酒、治頭、大祭酒等政教合一的官員,沒有采用前漢的官僚體系。為了避免貧富的過度懸殊,天師道還在漢中各地設置了義舍,裡面免費提供米麵糧肉,可以避免貧民被餓死。對於犯法者,天師道官吏給與3次赦免機會,如果三次之後再犯,就會予以嚴厲懲戒。按照月令,他們在春夏兩季是不會行刑,此外,五斗米道還禁止飲酒。這些政策,無疑有著禁慾、節儉開支的積極意義。這樣簡單易行、有基本福利的政權政策,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到了215年,張魯歸順曹操的時候,“雄踞巴漢垂三十年”,當時“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沃土,四面險固”,關西之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萬家。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但是天師道和太平道的另一面,是利用符紙迷惑百姓,組織人力,繼而顛覆國家政權,實現改天幻日的目的,將百姓對於美好生活的期待用於自己的政治野心,無疑是非常自私的。在組織與動員百姓的過程中,太平道首領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 天下大吉”的 16 字口號。這一口號既有改造、利用《太平經》思想的痕跡 ,又揉和了當時的流行政治讖言。

在16字讖語之前,“漢行氣盡 ,黃家當立”是當時最流行的讖言。所謂“漢行” ,即指東漢王朝在五行中所主的德運氣行。光武帝接受《赤伏符》而履至尊 ,因此以火德自居, 尚赤,以後終東漢一代,再未改變。所以 ,在東漢, “漢行”即指“火德”。廣為流行、深入人心的“黃代赤”的讖言, 就是依據土繼火的五行相生說而來的。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但是在東漢王朝的滅亡已成定局的漢末, 時勢促使張角突破《太平經》關於“木德”、“火德”、“土德”之本意 ,毅然宣佈“蒼天已死, 黃天當立” ,由此來否定天地 、陰陽 、君民地位的凝固化, 指出象徵君主根基的“木德”、“蒼天”已衰亡, 東漢政權的氣數也隨之到盡頭, 小民可以上升為社會的主人,由他們自己來實現太平與大吉。《太平經》有關“木德”、“火德”、“土德”的思想經張角如此改造,就與深入人心的“黃代赤”的讖言精神吻合起來。可謂野心巨大。

"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隨著《三國:全面戰爭》的推出和流行,著名的黃巾之亂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那麼這樣一次大起義是如何動搖東漢的統治根基的呢?黃巾起義是如何發動人民的呢?事實上,黃巾軍和後來的張魯漢中政權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宗教神權政體,有著罕見的濃厚宗教色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1.普遍的迷信色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在漢代的文化地理版圖中,很多地區有鮮明的迷信色彩,楚人重巫鬼、好淫祀;“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所以當時民間普遍都有迷信的時代色彩;而漢人常見的名字往往是延年、奉世、安世、長安、千秋等吉祥的字眼。

在漢代的文化地理版圖中,很多地區有鮮明的迷信色彩,楚人“重巫鬼、好淫祀”;“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所以當時民間普遍都有迷信的時代色彩;而漢人常見的名字往往是延年、奉世、安世、長安、千秋等吉祥的字眼。

除了秦漢時代的普遍迷信氛圍和宗教迷信外,還和張角兄弟的太平道的本身特點有關係。在漢朝初年,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黃老之學,但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綜合了法家和道家的儒術成為了主流的帝國意識形態,但是與此同時,民間發源於先秦道家、綜合了華夏和古代楚越羌氐等族群巫術和鬼神之術的道家分支卻在民間潛滋暗長,生機勃勃。

隨著東漢帝國境內公元2世紀以來天災頻發,引發了大規模的民變和民潮,比如到了順帝建康元年(144年),九江郡發生了徐鳳、馬勉起義,和以前的東漢民變不同,這次起義設置了年號和百官,徐鳳甚至自稱黃帝,雖然這次起義被很快鎮壓了下去,但是類似的民變只會層出不窮,愈演愈烈。

漢末民間叛亂的黃帝、黑帝、真人、無上將軍的名號,都是原始道教在民間發展的產物。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道家支派有二,一支是張陵在蜀地的天師道,一支是張角的太平道。

2.信仰的自身特點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張角太平道的原始指導思想《太平經》可以追溯到西漢。原始的烏托邦理想對於人民乃至官吏很有吸引力,豐富了世人對於時代變亂的理解。

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黃帝曾經被王莽託為政治偶像,所以在官方受到打壓,還有一些諸侯王因為祭祀方士之神而受到處罰;但是在光武帝藉助讖緯神學的力量建立東漢王朝後,便“宣佈圖讖於天下,由於統治者力倡, 讖緯學說迅速蔓延,出現了“儒者爭學圖緯, 兼復附以妖言”的局面。 由此, 董仲舒的宗天神學與讖緯神學互相攙和, 流淌在社會思想的原野上,形成了神學氾濫的大氣候。東漢後期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則進一步推動了神學氣氛的瀰漫。在無法挽救的統治危機中,統治階級和廣大百姓都企圖藉助神靈的力量來維護各自的切身利益。正是在這種前提下,意在維護封建統治的讖緯,及其他一些神學思潮進一步蔓延開來。

正因為如此,太平道、天師道等信仰不僅僅在下層之中流傳廣泛,而且在漢朝末年,漢朝的中上層各級官吏中多有信奉,漢哀帝甚至一度自稱為太平皇帝。東漢順帝時期,太平道在民間的流傳已經非常廣泛,而且出現了原始共產主義的傾向。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太平清領書》已經失傳了,流傳至今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 ,當是主要依據《太平清領書》,又糅合其他道教經典而編成 , 因而從現存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中也可以看到《太平清領書》的主要內容 。現存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來看 ,內容豐富龐雜 ,言論互相矛盾。但是其核心思路認為:天地萬物都是天地之間的天地之氣所化成,真正的太平世道有著公平、大樂、無災的社會藍圖;而君主則應當“樂生”、“好善”,強調了敬奉天地、忠、孝、順、慈、仁、誠、信等行為準則的教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在政治和經濟上,《太平經》早期是維護君主專制和封建統治,比如從五行生滅的角度看,《太平經》認為:“蒼”指東方木德 ,屬陽為天, 為君王之位;“赤”指南方火德 ,象徵君王;“黃”指中央土德 ,屬陰為地 ,為臣民之位。書中宣揚木王(旺盛)則火大明而土死,即木德與土德勢不兩立。書中還主張通過絕金氣, 勿使其克木,從而讓木氣興旺;木氣興旺 ,既可使火大明 ,又可克土氣 ,使土不得興而代火,以此防臣民造反,永保東漢王朝的火德。《太平經》成書大致在安順之際 ,當時東漢王朝的統治危機雖已出現,但尚未顯現滅亡之兆 ,故書作者還大力推崇漢德,提出各種拯救東漢王朝的改良方案;

但《太平經》一面又反對君主的過分剝削壓制以及其帶來的不平等。對於水深火熱的東漢下層民眾而言,這樣的美好圖景無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和動員能力的。不僅僅是民眾,由於儒教讖書無法解釋新出現的自然災害和社會異變,所以他們也樂於看到太平道在民間的組織能力。漢靈帝也一反之前對於道術的排斥和冷淡態度。

和其他豪強相比,張角的太平道組織有著類似的思想傳播方式。東漢後期,頗有財力的儒家世家大族出現了大量的經學世家,這些人人紛紛開館收徒,培養上到皇室官僚、下到州郡人士,分佈於天下各地,而且這樣的師徒關係往往是延續終生的。張角等人是採用了類似的方式傳教。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再加上張角等人確實有一定的醫療和占卜才能,用符水治療了相當多的民間貧苦的疾病,從而吸引了相當多的信眾。對病人的生與死, 道師們都有一種無損自己聲譽的說法, 即“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者 ,則為不信道”,以醫治結果來判斷一人是否信教,則無疑是以無法驗證的方式綁架更多人投入太平道的信仰之中。這樣的結果是病癒者深信不疑,病不好者則會更加誠惶誠恐,死去者無法再次開口為自己辯駁,所以這樣的結果是人們對於信仰的堅持度只會越來越高。

此外,根據晉人葛洪《抱朴子》的記載,張角積累的財富比王公貴族還要多,可見張角本人依託信眾的捐贈和繳納,成為了頗有動員能力的新式土豪。相比於當時的豪強大族,張角不僅蓄養人口、組織私兵,而且憑藉宗教組織能力,在全國各個州郡組織分支社群。

在組織架構上,張角等人以“方”為單位,組織各地的信徒和兵力。方不僅是類似於教區的組織還是類似於軍區的單位。方的統領被稱之為渠帥,有大方和小方的區分,大方可以指揮萬餘人,小方有六千到七千人。而在各個地方的方之上,就是張角兄弟,張角自稱大賢良師,二弟和三弟則是自稱大醫。用自己學習的醫術為民間百姓療傷治病。最後不僅僅是下層百姓有人信教、上層官員也有很多人都是太平道的祕密信徒。比如說當時的很多黃巾軍將領的名字是單字名字,很少有雙字名字的,但是在黃巾軍的將領名單中,也有不少單字名字的將領。這種意識形態能夠對漢帝國上層進行滲透,是因為東漢帝國朝廷也是在使用讖書作為帝國的精神指導,所以整個國家才會籠罩在濃郁的宿命氣息之中。

3.宗教起義影響力大的原因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綜上所述,其實來源於原始方術、原始道教的黃巾軍能夠滿足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不同層次,不僅有最低限度的生存需求(衣食、醫療和結社庇護),而且還有原始的烏托邦藍圖(反對貧富懸殊和嚴重壓迫),所以這對於土地兼併嚴重、在亂世沒有立錐之地的貧民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與太平道類似的,是在漢中自立一方的天師道。五斗米道是另一個頗有影響力的政教合一的軍事勢力。由於五斗米道需要皈依者在入會之前繳納五斗米作為入會費用,所以由此得名。五斗米道是原始道教的一支,不但將先秦道家經典老子作為教義,而且繼承了方士思想和煉丹術。五斗米道的創始人最早是張陵,而到了第三代教主張魯時,五斗米道已經蜀地大為傳播,隨後擴散到漢中和巴郡,在建立宗教的第二年就出現了24個治--行政單位,之所以五斗米道有這麼強的凝聚力,是因為五斗米道也有類似於老子的主張,反對為富不仁和貧富懸殊過大,主張人人蔘加勞動,自食其力,儘管這在歷史上五斗米道被斥為妖言惑眾,他們的小兵被稱為鬼卒,官員被稱為鬼吏,但是這種思路無疑在底層民眾中很有市場,後來的張魯在做大之後,也是採用了祭酒、治頭、大祭酒等政教合一的官員,沒有采用前漢的官僚體系。為了避免貧富的過度懸殊,天師道還在漢中各地設置了義舍,裡面免費提供米麵糧肉,可以避免貧民被餓死。對於犯法者,天師道官吏給與3次赦免機會,如果三次之後再犯,就會予以嚴厲懲戒。按照月令,他們在春夏兩季是不會行刑,此外,五斗米道還禁止飲酒。這些政策,無疑有著禁慾、節儉開支的積極意義。這樣簡單易行、有基本福利的政權政策,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到了215年,張魯歸順曹操的時候,“雄踞巴漢垂三十年”,當時“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沃土,四面險固”,關西之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萬家。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但是天師道和太平道的另一面,是利用符紙迷惑百姓,組織人力,繼而顛覆國家政權,實現改天幻日的目的,將百姓對於美好生活的期待用於自己的政治野心,無疑是非常自私的。在組織與動員百姓的過程中,太平道首領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 天下大吉”的 16 字口號。這一口號既有改造、利用《太平經》思想的痕跡 ,又揉和了當時的流行政治讖言。

在16字讖語之前,“漢行氣盡 ,黃家當立”是當時最流行的讖言。所謂“漢行” ,即指東漢王朝在五行中所主的德運氣行。光武帝接受《赤伏符》而履至尊 ,因此以火德自居, 尚赤,以後終東漢一代,再未改變。所以 ,在東漢, “漢行”即指“火德”。廣為流行、深入人心的“黃代赤”的讖言, 就是依據土繼火的五行相生說而來的。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但是在東漢王朝的滅亡已成定局的漢末, 時勢促使張角突破《太平經》關於“木德”、“火德”、“土德”之本意 ,毅然宣佈“蒼天已死, 黃天當立” ,由此來否定天地 、陰陽 、君民地位的凝固化, 指出象徵君主根基的“木德”、“蒼天”已衰亡, 東漢政權的氣數也隨之到盡頭, 小民可以上升為社會的主人,由他們自己來實現太平與大吉。《太平經》有關“木德”、“火德”、“土德”的思想經張角如此改造,就與深入人心的“黃代赤”的讖言精神吻合起來。可謂野心巨大。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黃巾之亂一面導致了東漢政府下放行政與軍事權利,導致朝廷的權威進一步下滑,一面導致了地方州牧的做大,同時也催生了各種各樣的地方勢力參與漢末的角逐爭霸。在黃巾之亂中,曹操、劉備、孫策等勢力紛紛崛起,開啟了自己的亂世征途。

"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隨著《三國:全面戰爭》的推出和流行,著名的黃巾之亂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那麼這樣一次大起義是如何動搖東漢的統治根基的呢?黃巾起義是如何發動人民的呢?事實上,黃巾軍和後來的張魯漢中政權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宗教神權政體,有著罕見的濃厚宗教色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1.普遍的迷信色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在漢代的文化地理版圖中,很多地區有鮮明的迷信色彩,楚人重巫鬼、好淫祀;“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所以當時民間普遍都有迷信的時代色彩;而漢人常見的名字往往是延年、奉世、安世、長安、千秋等吉祥的字眼。

在漢代的文化地理版圖中,很多地區有鮮明的迷信色彩,楚人“重巫鬼、好淫祀”;“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所以當時民間普遍都有迷信的時代色彩;而漢人常見的名字往往是延年、奉世、安世、長安、千秋等吉祥的字眼。

除了秦漢時代的普遍迷信氛圍和宗教迷信外,還和張角兄弟的太平道的本身特點有關係。在漢朝初年,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黃老之學,但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綜合了法家和道家的儒術成為了主流的帝國意識形態,但是與此同時,民間發源於先秦道家、綜合了華夏和古代楚越羌氐等族群巫術和鬼神之術的道家分支卻在民間潛滋暗長,生機勃勃。

隨著東漢帝國境內公元2世紀以來天災頻發,引發了大規模的民變和民潮,比如到了順帝建康元年(144年),九江郡發生了徐鳳、馬勉起義,和以前的東漢民變不同,這次起義設置了年號和百官,徐鳳甚至自稱黃帝,雖然這次起義被很快鎮壓了下去,但是類似的民變只會層出不窮,愈演愈烈。

漢末民間叛亂的黃帝、黑帝、真人、無上將軍的名號,都是原始道教在民間發展的產物。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道家支派有二,一支是張陵在蜀地的天師道,一支是張角的太平道。

2.信仰的自身特點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張角太平道的原始指導思想《太平經》可以追溯到西漢。原始的烏托邦理想對於人民乃至官吏很有吸引力,豐富了世人對於時代變亂的理解。

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黃帝曾經被王莽託為政治偶像,所以在官方受到打壓,還有一些諸侯王因為祭祀方士之神而受到處罰;但是在光武帝藉助讖緯神學的力量建立東漢王朝後,便“宣佈圖讖於天下,由於統治者力倡, 讖緯學說迅速蔓延,出現了“儒者爭學圖緯, 兼復附以妖言”的局面。 由此, 董仲舒的宗天神學與讖緯神學互相攙和, 流淌在社會思想的原野上,形成了神學氾濫的大氣候。東漢後期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則進一步推動了神學氣氛的瀰漫。在無法挽救的統治危機中,統治階級和廣大百姓都企圖藉助神靈的力量來維護各自的切身利益。正是在這種前提下,意在維護封建統治的讖緯,及其他一些神學思潮進一步蔓延開來。

正因為如此,太平道、天師道等信仰不僅僅在下層之中流傳廣泛,而且在漢朝末年,漢朝的中上層各級官吏中多有信奉,漢哀帝甚至一度自稱為太平皇帝。東漢順帝時期,太平道在民間的流傳已經非常廣泛,而且出現了原始共產主義的傾向。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太平清領書》已經失傳了,流傳至今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 ,當是主要依據《太平清領書》,又糅合其他道教經典而編成 , 因而從現存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中也可以看到《太平清領書》的主要內容 。現存的《太平經》 、《太平經鈔》來看 ,內容豐富龐雜 ,言論互相矛盾。但是其核心思路認為:天地萬物都是天地之間的天地之氣所化成,真正的太平世道有著公平、大樂、無災的社會藍圖;而君主則應當“樂生”、“好善”,強調了敬奉天地、忠、孝、順、慈、仁、誠、信等行為準則的教義。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在政治和經濟上,《太平經》早期是維護君主專制和封建統治,比如從五行生滅的角度看,《太平經》認為:“蒼”指東方木德 ,屬陽為天, 為君王之位;“赤”指南方火德 ,象徵君王;“黃”指中央土德 ,屬陰為地 ,為臣民之位。書中宣揚木王(旺盛)則火大明而土死,即木德與土德勢不兩立。書中還主張通過絕金氣, 勿使其克木,從而讓木氣興旺;木氣興旺 ,既可使火大明 ,又可克土氣 ,使土不得興而代火,以此防臣民造反,永保東漢王朝的火德。《太平經》成書大致在安順之際 ,當時東漢王朝的統治危機雖已出現,但尚未顯現滅亡之兆 ,故書作者還大力推崇漢德,提出各種拯救東漢王朝的改良方案;

但《太平經》一面又反對君主的過分剝削壓制以及其帶來的不平等。對於水深火熱的東漢下層民眾而言,這樣的美好圖景無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和動員能力的。不僅僅是民眾,由於儒教讖書無法解釋新出現的自然災害和社會異變,所以他們也樂於看到太平道在民間的組織能力。漢靈帝也一反之前對於道術的排斥和冷淡態度。

和其他豪強相比,張角的太平道組織有著類似的思想傳播方式。東漢後期,頗有財力的儒家世家大族出現了大量的經學世家,這些人人紛紛開館收徒,培養上到皇室官僚、下到州郡人士,分佈於天下各地,而且這樣的師徒關係往往是延續終生的。張角等人是採用了類似的方式傳教。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再加上張角等人確實有一定的醫療和占卜才能,用符水治療了相當多的民間貧苦的疾病,從而吸引了相當多的信眾。對病人的生與死, 道師們都有一種無損自己聲譽的說法, 即“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者 ,則為不信道”,以醫治結果來判斷一人是否信教,則無疑是以無法驗證的方式綁架更多人投入太平道的信仰之中。這樣的結果是病癒者深信不疑,病不好者則會更加誠惶誠恐,死去者無法再次開口為自己辯駁,所以這樣的結果是人們對於信仰的堅持度只會越來越高。

此外,根據晉人葛洪《抱朴子》的記載,張角積累的財富比王公貴族還要多,可見張角本人依託信眾的捐贈和繳納,成為了頗有動員能力的新式土豪。相比於當時的豪強大族,張角不僅蓄養人口、組織私兵,而且憑藉宗教組織能力,在全國各個州郡組織分支社群。

在組織架構上,張角等人以“方”為單位,組織各地的信徒和兵力。方不僅是類似於教區的組織還是類似於軍區的單位。方的統領被稱之為渠帥,有大方和小方的區分,大方可以指揮萬餘人,小方有六千到七千人。而在各個地方的方之上,就是張角兄弟,張角自稱大賢良師,二弟和三弟則是自稱大醫。用自己學習的醫術為民間百姓療傷治病。最後不僅僅是下層百姓有人信教、上層官員也有很多人都是太平道的祕密信徒。比如說當時的很多黃巾軍將領的名字是單字名字,很少有雙字名字的,但是在黃巾軍的將領名單中,也有不少單字名字的將領。這種意識形態能夠對漢帝國上層進行滲透,是因為東漢帝國朝廷也是在使用讖書作為帝國的精神指導,所以整個國家才會籠罩在濃郁的宿命氣息之中。

3.宗教起義影響力大的原因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綜上所述,其實來源於原始方術、原始道教的黃巾軍能夠滿足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不同層次,不僅有最低限度的生存需求(衣食、醫療和結社庇護),而且還有原始的烏托邦藍圖(反對貧富懸殊和嚴重壓迫),所以這對於土地兼併嚴重、在亂世沒有立錐之地的貧民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與太平道類似的,是在漢中自立一方的天師道。五斗米道是另一個頗有影響力的政教合一的軍事勢力。由於五斗米道需要皈依者在入會之前繳納五斗米作為入會費用,所以由此得名。五斗米道是原始道教的一支,不但將先秦道家經典老子作為教義,而且繼承了方士思想和煉丹術。五斗米道的創始人最早是張陵,而到了第三代教主張魯時,五斗米道已經蜀地大為傳播,隨後擴散到漢中和巴郡,在建立宗教的第二年就出現了24個治--行政單位,之所以五斗米道有這麼強的凝聚力,是因為五斗米道也有類似於老子的主張,反對為富不仁和貧富懸殊過大,主張人人蔘加勞動,自食其力,儘管這在歷史上五斗米道被斥為妖言惑眾,他們的小兵被稱為鬼卒,官員被稱為鬼吏,但是這種思路無疑在底層民眾中很有市場,後來的張魯在做大之後,也是採用了祭酒、治頭、大祭酒等政教合一的官員,沒有采用前漢的官僚體系。為了避免貧富的過度懸殊,天師道還在漢中各地設置了義舍,裡面免費提供米麵糧肉,可以避免貧民被餓死。對於犯法者,天師道官吏給與3次赦免機會,如果三次之後再犯,就會予以嚴厲懲戒。按照月令,他們在春夏兩季是不會行刑,此外,五斗米道還禁止飲酒。這些政策,無疑有著禁慾、節儉開支的積極意義。這樣簡單易行、有基本福利的政權政策,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到了215年,張魯歸順曹操的時候,“雄踞巴漢垂三十年”,當時“漢川之民,戶出十萬,財富沃土,四面險固”,關西之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萬家。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但是天師道和太平道的另一面,是利用符紙迷惑百姓,組織人力,繼而顛覆國家政權,實現改天幻日的目的,將百姓對於美好生活的期待用於自己的政治野心,無疑是非常自私的。在組織與動員百姓的過程中,太平道首領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 天下大吉”的 16 字口號。這一口號既有改造、利用《太平經》思想的痕跡 ,又揉和了當時的流行政治讖言。

在16字讖語之前,“漢行氣盡 ,黃家當立”是當時最流行的讖言。所謂“漢行” ,即指東漢王朝在五行中所主的德運氣行。光武帝接受《赤伏符》而履至尊 ,因此以火德自居, 尚赤,以後終東漢一代,再未改變。所以 ,在東漢, “漢行”即指“火德”。廣為流行、深入人心的“黃代赤”的讖言, 就是依據土繼火的五行相生說而來的。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但是在東漢王朝的滅亡已成定局的漢末, 時勢促使張角突破《太平經》關於“木德”、“火德”、“土德”之本意 ,毅然宣佈“蒼天已死, 黃天當立” ,由此來否定天地 、陰陽 、君民地位的凝固化, 指出象徵君主根基的“木德”、“蒼天”已衰亡, 東漢政權的氣數也隨之到盡頭, 小民可以上升為社會的主人,由他們自己來實現太平與大吉。《太平經》有關“木德”、“火德”、“土德”的思想經張角如此改造,就與深入人心的“黃代赤”的讖言精神吻合起來。可謂野心巨大。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黃巾之亂一面導致了東漢政府下放行政與軍事權利,導致朝廷的權威進一步下滑,一面導致了地方州牧的做大,同時也催生了各種各樣的地方勢力參與漢末的角逐爭霸。在黃巾之亂中,曹操、劉備、孫策等勢力紛紛崛起,開啟了自己的亂世征途。

換個角度看黃巾-----漢末的道教政權和道教起義的強大動員能力

參考文獻:

論黃巾起義宗教色彩和規模巨大的成因

黃巾起義領袖張角

黃巾起義與山東半島的方仙道文化

國家人文歷史:黃巾亂:成為帝國夢魘的非典型民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