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本文由資深小夥伴@餘跡

贊助播出

老王對本文進行了修改


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人人都知道59坦克,但沒幾個人知道我們還有59手槍,而59手槍的原型又是什麼呢?

說到蘇聯槍械,很多人會想到傻大黑粗、充滿粗暴美學的AK47。冷戰時期劍拔弩張的局面下,AK步槍向世人展示了蘇聯的強硬,幾乎成為了蘇聯軍事力量的代表。然而,與AK步槍形成鮮明對比,另外一支充滿“戰鬥民族”風味的手槍卻被很多人忽略了,它就是馬卡洛夫校官手槍。

馬卡洛夫手槍(俄文為Пистолет Макарова,相當於英文的Pistolet Makarova),縮寫為PM(俄文ПМ)。其實,馬卡洛夫還有一個title:它是著名的TT33/託卡列夫手槍的替代者,而TT33/託卡列夫手槍的中國版本,就是著名的大黑星/54式手槍。


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 馬卡洛夫手槍和TT33,可見馬卡洛夫手槍非常小巧

老馬的生平事蹟


老馬全稱Nikolay Fyodorovich Makarov,1914年出生在距離莫斯科180英里的一座名為 Sasovo的小鎮上,Makarov(手槍叫馬卡洛夫手槍,為了避免搞混,人名就用洋文了)的父親是一名火車司機,按照當時的話來講,Makarov出生在一個根正苗紅的工人階級家庭裡。儘管如此,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童年時期的Makarov過得並不如意。1929年,Makarov小學畢業後,進入梁贊機械廠開辦的技校學習,畢業後跑去當一名蒸汽機技工以維持生活。後來,Makarov又跑到圖拉機械學院學習,由於二戰爆發,他不得不暫停學業,前往Zagorski機械廠幹活。當他回到圖拉機械學院,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時,已經是1944年了,此時,他的職業生涯才剛剛開始。很快,Makarov就從小小的助理技師,一路上升到蘇聯國防工廠的首席工程師,直到1974年退休。說來也蠻有趣,在輕武器領域,除了馬科洛夫手槍以外,Makarov就沒有什麼造詣了,反而在反坦克導彈上小有成就。1988年5月13號,Makarov因心臟病去世,遺體安葬在圖拉的第一市政公墓中。


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 老馬的照片

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 對不起放錯了,這個才是

馬卡洛夫手槍的誕生


俗話說得好,有槍先有彈,所以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看9×18mm 馬卡洛夫手槍彈的誕生吧。早在二戰之前,蘇聯就打算淘汰掉使用7.62×25mm槍彈的TT1933手槍(也就是我們的54式/大黑星手槍)。儘管TT33/託卡列夫手槍結構簡單,便於生產,使用的7.62×25mm手槍彈侵徹力大,但是在實際使用中,託卡列夫手槍依然存在著諸如人機功效較差,安全性較低,彈匣無故掉落等缺點。其次,蘇聯人認為,下一代大戰是核戰爭,手槍對戰爭的影響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戰後GAU(炮兵局,對,蘇聯的炮兵局主導槍械設計)想在7.65×17mmSR 勃朗寧(.32ACP)、9×17mm勃朗寧(.380ACP)和9×18mm這三種彈中,選擇一種作為蘇聯的下一代手槍彈。


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 9×18mm馬卡洛夫手槍彈,這個彈彈頭非常圓,你看這子彈它圓又圓

其中,9×18mm槍彈是這三者中最晚被研發出來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蘇聯工程師鮑里斯·V·肖明在參考了德國的9×18mm Ultra彈後,將9×18mm槍彈設計出來。二戰結束後,鮑里斯·V·肖明重新對彈進行了改進。由於裝藥量少,9×18mm槍彈初速和侵徹力都沒有原來的7.62mm託卡列夫手槍彈好,但是在近距離上,9×18mm槍彈對無防護目標的停止能力很不錯,因此該彈最終被選擇作為蘇聯下一代手槍彈。等到馬卡洛夫手槍和9×18mm槍彈都被蘇聯採用了成為正式的軍用型號後,人們將該彈取了別稱:馬卡洛夫手槍彈。華約組織(現在小夥伴還記得這個名字嗎?)成立後,蘇聯將該彈強行推廣給自己的小弟們,成為紅色陣營的一大特色槍彈。


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 9×18mm馬卡洛夫和9×1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馬卡洛夫手槍彈彈殼剛好短了1mm,其實蘇聯的手槍彈頭名義直徑是按陽線直徑來的,所以馬卡洛夫手槍彈的直徑實際是9.2mm,比9×19mm的9.02mm大

說完了彈,我們再來說說PM手槍大致的研發例程。1945年,蘇聯軍方決定研發出下一代手槍替代掉TT33手槍。當時許多著名的設計師都參加了比賽,其中包括了TT33手槍的設計者託卡列夫本人。參賽的原型槍要經過射擊精度、安全性以及人機功效等多項測試。1948年4月,憑著其極少的零件數量、極佳的可靠性、不完全分解快速便捷等優勢,馬卡洛夫手槍方案最終獲得了勝利。(在可靠性測試中,馬卡洛夫手槍的故障次數比巴雷舍夫、謝夫留金設計出的原型槍少20倍)。1949年馬卡洛夫手槍被送到伊熱夫斯克工廠(AK47的老家)進行改進,最終於1951年12月被正式採用,成為蘇聯的下一代制式手槍。

馬卡洛夫手槍的結構


馬卡洛夫手槍是一支採用自由槍機自動方式的半自動手槍,這是因為9×18mm手槍彈裝藥量小,彈頭初速和動能都不高,採用自由槍機自動方式,既能保證不會提前“開鎖”,也能減少零件數量,結構簡單可靠,有利於批量加工生產。

咋一看PM手槍和德國的PP手槍有那麼些許相似,這並不難理解,畢竟PM手槍在外觀和自動原理上都參考了PP手槍。在參考的同時,老馬將其結構變得更加簡單,PM手槍整槍分解後只有27個零件,對比與PP的51個,可以說是非常少了。


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 德國的PP手槍,這個槍設計優秀,戰後,瑞士的P230、我們的64、波蘭的、捷克的手槍都參考了這個槍

PM手槍採用全鋼式設計,整槍除了塑料握把片以外,其餘部分全部是金屬。套筒是該槍的主要工作部件。槍管內部鍍鉻,採用4條右旋膛線,復進簧套在槍管上,復進簧簧力在7kg左右。槍管後下方設計有供彈坡,保證順利進彈。供彈坡又通過銷釘固定在握把(下槍身)上。抓殼鉤位於套筒的右上方,空倉掛機上方“伸出”了一個“觸角,“兼職”做了拋殼挺。保險位於套筒的左邊,保險向下為發射狀態,向上則是關閉狀態,這一點,正好與PP手槍相反。關上保險時,保險的將不到位保險上挑,脫離撥動子,從而釋放擊錘,保險的一塊凸起正好貼合擊錘,避免擊錘撞上擊針,從而安全釋放擊錘。說變了,如果擊錘處於待擊發/扣合狀態,那麼關閉保險後,擊錘就會被安全釋放。

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就像AK47和AKM的關係一樣,馬卡洛夫手槍也分為PM和PMM兩個型號,其中PMM是後期型、改進型。PM彈匣最早只有8發彈容量的,彈匣為了能夠更好地排沙做成兩邊鏤空,後期的PMM則大幅減少彈匣的鏤空面積。PMM的彈匣也做成雙排單進,彈容量增加到12發。

PM的彈匣釋放鈕位於握把後下方,是傳統的歐洲式設計,想要釋放彈匣,要將釋放鈕後拉,讓彈匣出來一小部分,緊接著手動把彈匣取出,很多射手在使用PM的時候,覺得這樣做非常不利於快速換彈,不過作為一把自衛手槍,並不需要這種功能,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避免彈匣因誤觸掉落。

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 一支鍍金的馬卡洛夫手槍,總體而言馬卡洛夫手槍的工藝槍不多見

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 8發容量彈匣和12發彈容量彈匣的後視圖比較,12發的胖了一大圈


PM手槍有三重保險,除了我們上面說的手動保險外,還有不到位保險和擊錘前方保險。不到位保險和步槍上的不到位保險作用完全相同,主要是避免套筒復進到位前,槍械提前擊發。擊錘前方保險則是通過卡著擊錘的保險卡槽,使擊錘貼著擊針時,避免受到外力撞擊意外擊發,說白了,擊錘前方保險就是“抱住”擊錘,省的它亂動。

也就是說,馬卡洛夫手槍在保險狀態,擊錘被保險鎖死,擊錘鎖死了,扳機也動不了,套筒不了,一個保險鎖住三個零件,非常的安全,這個設計被我們的64、92手槍學去了。


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 馬卡洛夫手槍的保險鎖住3個零件,它同時還是擊針的分解鈕,向上轉動取出保險分解擊針。可見這個設計是非常NB的

一千家工廠就有一千種馬卡洛夫


PM作為當時東方紅色陣營的主力手槍, 大部分都是由俄羅斯製造的,當然,也有授權給其他國家幫忙製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簡要說下如何辨別。


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 左東德、中蘇聯、右保♂加♂利♂亞

首先自然是從銘文和標誌進行辨別,不同國家生產的標誌自然也不同,由蘇聯伊熱夫斯克生產的馬卡洛夫手槍可以通過槍上的標誌來進行辨別。

東德

東德的馬卡洛夫手槍由肖明公司生產,除了從上面說的標誌看,還可以從銘文中看出年份,下面是一份從1958年到1965年的表格,東德大概生產了幾十萬支馬卡洛夫手槍:


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在這裡,我貼上由德國肖明公司生產的馬卡洛夫手槍的詳細資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http://www.makarov.com/suhl/index.html

保加利亞

保加利亞生產的馬卡洛夫手槍從1970年開始生產,一開始,就沿用了上面所說的數字“10”標誌。1975年開始,在蘇聯的監督下進行生產,2000年後槍號保加利亞工廠將槍號做了修改,下面是詳細的表格。


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相信很多朋友看到上面有些糊塗了,我舉個例子來熟悉一下吧:AB 21 1441 代表該槍於1981年生產的AB系列的第1441支槍,而A001441 2001 表示2001年生產的A系列的1441支槍。

此外,我們還找到了俄羅斯的、保♂加♂利♂亞的馬科洛夫手槍的“認證指南”,但是數量太多,容我慢慢翻譯。


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 當然,還少不了我們的59式手槍。馬卡洛夫手槍零件數很少,但零件外形複雜,不好生產,仿製的59式手槍質量一直不理想,因此後來有了64手槍後,59就很少見了

最後,按照慣例,附上我們的基本參數。


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結語


馬卡洛夫手槍在蘇聯與西方的對峙中誕生,前前後後大概裝備了60多年,在2003年正式被Yargin Pya手槍替代。在這60年間,PM表現的中規中矩,被吐槽彈容量不足、使用的槍彈威力過小,俄羅斯防彈衣防護標準中,也把馬科洛夫手槍發射的9×18mm當做I級防護等級(最弱雞的一級)。但是,馬卡洛夫手槍依然有著大量的庫存,以及大量的槍彈,所以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馬卡洛夫手槍將繼續在世界各地戰場上發揮著餘熱。


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 說Yargin Pya手槍大家都不熟,但這個大家都熟吧,這就是Yargin Pya手槍

(全文完)


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作者@餘跡

本文由《曉槍》編輯&發佈

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手槍導彈兩棲設計師:他設計的手槍淘汰了著名的TT33/54式/大黑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