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艦上的艦炮有多複雜 為何艦炮沒被導彈取代?原來有這幾個原因

今天主要來講講,關於艦炮的一些方方面面的事情。

·問題一:陸軍馬鹿們從坦克到自行火炮都是120/125和155級別的,它們的載具也就是五六十噸的鐵殼子。怎麼堂堂六七千噸甚至上萬噸的驅護艦,用的還是76/127/130級別的艦炮?

這個問題是涉及到艦炮領域時,必定會被扯出來的一個問題。這個時候,就不能不祭出這麼一張圖了。

軍艦上的艦炮有多複雜 為何艦炮沒被導彈取代?原來有這幾個原因

從這個簡略的剖面圖咱們可以看出來,即便是已經用上了簡筆畫,艦炮的結構和坦克炮乃至自行火炮之類的也完全是天壤之別。前者來的更加複雜——從各種電機和液壓機構的伺服同步,再到從艦底彈藥庫的炮彈提揚機——說句不好聽的,最最簡單的冷卻部分,這兩種炮都不是一個級別的。

軍艦上的艦炮有多複雜 為何艦炮沒被導彈取代?原來有這幾個原因

水冷艦炮管

艦炮藉助軍艦提供的外部能源,往往能達到每分鐘40到60發的爆發射速——持續時間則是從30秒到一分鐘不等,視情況可調。這樣的高射速,帶來的就是炮管的迅速發熱,需要水冷套管輔助降溫,具體原理就和馬克沁重機槍一樣,靠流動的海水帶走多餘的熱量。

而坦克炮和自行火炮,是這樣的:

軍艦上的艦炮有多複雜 為何艦炮沒被導彈取代?原來有這幾個原因

除了彈藥投射量方面區別以外,陸用火炮和艦載火炮在口徑方面的區別還有一個定位方面的區分。坦克和坦克炮,承擔的作用主要是擔任師旅一級快速突破的尖刀利刃,或者是防守作戰時的預備隊,是用來撕開口子或者堵住口子的利器。而自行火炮往往被放在更高一級的軍或者師一級,承擔著直接或者間接的火力支援,也就是咱們常說的,一個電話12門155糊臉的用處。

與火炮在陸地戰場上的頂樑柱地位,艦載火炮更多的是承擔一種補刀的任務。

對陸攻擊?有它:

軍艦上的艦炮有多複雜 為何艦炮沒被導彈取代?原來有這幾個原因

防空作戰?有它:

軍艦上的艦炮有多複雜 為何艦炮沒被導彈取代?原來有這幾個原因

在現代DDG(即導彈驅逐艦的英文簡寫)動輒48/96或者100+的垂直髮射單元面前,艦炮的作用頂多是配合近防炮,在短時間內打出大量的碎片彈幕,然後祈禱對面的反艦導彈點背,吸進兩個炮彈碎片然後自己內爆解體。

又或者,像在亞丁灣那樣,127艦炮放平用震撼彈打小艇。

這個時候,艦首的那門火炮與其放大口徑,還不如努力提高射速和伺服機構的靈敏度,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指向更多的目標,打出更多的炮彈比較合適。

順帶著的還有一個延伸的問題,就是關於炮口制退器的,代表作就是咱們052D上的那門130簡配版。

軍艦上的艦炮有多複雜 為何艦炮沒被導彈取代?原來有這幾個原因

帶炮口制退器的130單管艦炮,炮口制退器能起到降低後坐力的作用,但是會影響到炮彈出膛的彈道精度。這同時也是炮座減重的代表,因為炮座本身的重量壓不住高速射擊時的後坐力,所以需要加上這麼一個玩意讓後坐力變得柔和。

不少熟悉炮兵和火炮的朋友不止一次跟我吐槽過,說六千多噸的驅逐領艦,帶一門裝著制退器的艦炮,簡直難看死了。對於這種觀點,大家笑笑就可以了,大家說的沒有錯,炮座減重是對的,帶著制退器難看也確實是這樣。但是啊,052D是咱們在055之前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大艦,也是咱們當時撐起區域防空的關鍵節點。

這樣的船,各種指揮配件、軟硬件設備、數據鏈系統、火控聯動肯定會一股腦的往052D的CIC裡面塞。一艘船的噸位是有限度的,直升機機庫肯定不能砍;撐起區域防空網的CIC和空情中心自然也不能砍;垂髮已經砍到極限了,再砍的話備彈量可能都要受到影響,這就是得不償失了。

這麼一合計下來,大家覺得,除了艦炮,我們能在052D的哪塊地方下刀子?

而到了咱們的055艦,總的噸位上去的,咱們原有的區域防空數據鏈綜合升級之後仍留有一定的噸位富裕,這時候,130滿配才終於拿到了上艦認證,登上了055的艦首。

軍艦上的艦炮有多複雜 為何艦炮沒被導彈取代?原來有這幾個原因

因為055上艦不允許拍照,所以……


·問題二:日德蘭海戰,乃至二戰的海戰,都標誌著艦炮的射程有著自己的極限,這方面是不如戰鬥機和導彈來的高效快捷的,那麼中國或者說世界上的電磁炮發展還有前途嗎?或者說,電磁炮的發展將使戰列艦迎來第二春,這種說法靠譜嗎?

首先咱們要確認的一點是,艦炮,確實是有著自己的射程極限,這個沒問題。但是,二戰的那些普遍打不過50千米的406巨炮,影響他們射程的並不是火炮本身,而是觀測手段的侷限所導致的。

軍艦上的艦炮有多複雜 為何艦炮沒被導彈取代?原來有這幾個原因

地球是個球體,受地球曲率的影響,二戰時期的艦船,在觀測時視野是會被海平面和地球曲率所阻擋的。這一點,哪怕是美國人那些帶著雷達的戰列艦,也同樣逃不過地球曲率的影響——相比較美國人的雷達觀測,IJN的目視觀測更容易受到雨霧和夜色的影響,更加不堪。

這個時候,往往就存在著一個火炮可以打七八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但是你人眼和火控設備只能看到24公里,那麼這門炮的有效射程,自然也就要跟著縮水到24公里這個所謂的“極限射程”上。

哈?你問我為什麼會單獨選中24千米這個距離?

軍艦上的艦炮有多複雜 為何艦炮沒被導彈取代?原來有這幾個原因

戰列艦的榮光,沙恩霍斯特24千米一發入魂擊中光榮號

也就是說,受限於那時候弱雞的觀瞄設備,火炮的實際射程是大打折扣的。而怎麼樣能夠增強命中率呢?主要是有兩條路。

一,像這樣:儘可能將觀瞄設備擺到上層建築上,同時進一步加高上層設備,站得高看得遠嘛!

軍艦上的艦炮有多複雜 為何艦炮沒被導彈取代?原來有這幾個原因

扶桑危樓高百尺,提督伸手可摘星

像IJN一樣一層層的堆“違章建築”,雖然做法簡單,但是更改上層建築花費的工時和工錢著實讓日本人好好喝了一壺。順帶著艦島重心也跟著頭重腳輕起來,遇到稍大的風浪,很有可能一個四級海況下來,整艘船就拍在海浪上面了。太危險太危險。

既然修“違章建築”行不通,那就換條路吧。戰列艦什麼的不是帶著水上偵察機嘛,讓它們負責火炮校射不就可以了,飛機觀測彈著點這個辦法一戰就有了不是——順帶一提,這種做法也正是後面BB黨和CV黨黨爭的元凶之一。

BB都能放飛機,我CV也能啊,而且我放的還更多,一口氣撒出去七八十架次的攻擊波都沒問題。

前線飛機傳回情報:方位角XXX,距離XXX,航速XX,航向XX,數量XX。

戰列艦上一通忙活,火控計算機指揮火炮調整仰角和方位角,炮手哼哧哼哧的搬運炮彈提揚到位,就在拉下火繩前一秒鐘,前線飛機再次傳回情報:

目標已被飛機消滅!

既然偵察機是火炮延伸射擊的觸角,那麼避免被對方一發入魂的最快做法,就是絞殺對面的校射平臺,保護己方的偵查平臺。這麼一來,原本屬於戰列艦之間的艦炮對決,因為觀測手段的升級,迅速的把戰場拔高了幾千米,成為了“制空權決定製海權”的尷尬場面。

可以這麼說,航空母艦之所以能夠淘汰掉戰列艦平臺,很大一部分誘因在於戰列艦本身的觀測效率低下。相差無幾的維護成本之下,航空母艦無論在擴大己方偵查圈子、斬斷對方偵查圈子以及發現即摧毀這幾個關鍵點上壓了戰列艦一頭。這頗有點像裝甲兵取代騎兵,不是因為裝甲兵更抗揍,而是因為在兼顧火力和機動方面有了更優選項而已。

軍艦上的艦炮有多複雜 為何艦炮沒被導彈取代?原來有這幾個原因

好像扯得有點遠了,咱們繼續回到電磁炮的問題上來。

前面咱們提到的,能夠證明艦炮的射程其實並沒有什麼大的問題,只是因為觀測問題才導致的戰列艦落伍。而在現在這個環境下,要想在“火力-機動”這兩項上壓過航空母艦,電磁炮便需要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快!更快!絕對的快!

軍艦上的艦炮有多複雜 為何艦炮沒被導彈取代?原來有這幾個原因

咱們簡單列幾個數據橫向對比一下吧:

戰斧導彈,0.72馬赫,折算下來是245米/秒;

美軍航母的主力戰鬥轟炸機,F-18大黃蜂,1.8馬赫,折算下來是613米/秒;

而電磁炮及其惰性彈丸,關原幽這裡拿到的數據也不多,官方資料是10公斤的惰性彈丸,出膛動能32M焦耳,極速7.3馬赫,折算下來是2500米/秒。

橫向對比咱們可以看到,電磁炮在時效性,特別是對時間敏感性目標的打擊上,效率是現有導彈和戰鬥機的數倍。

在針對比如導彈發射車等快打快撤的目標時,很有可能連戰區值班飛機都來不及反應,更別提航母戰鬥群上的待命戰鬥機了。這個時候,一枚七馬赫出膛的惰性彈丸,在打擊效率上絕對是可以碾壓戰鬥機的存在——嘛,再結合一下現有的偵查體系,比如戰區預警機、蜂群無人機或者士兵個人終端等等,擔任引導觀測的任務早就已經不是海軍一家獨辦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