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反已成過去式,無反相機大勢已成,未來更將因人工智能而爆發

在過去的一年裡,尼康和佳能都加入到了無反相機的競爭中,並且已經毫無疑問地會在無反相機這條道路上繼續發展下去,產品格局也發生了徹底的扭轉。我在對這些相機進行了解和測試的過程中,一直在思考是什麼在推動著相機向無反系統的方向發展,它的未來又會怎樣。

單反已成過去式,無反相機大勢已成,未來更將因人工智能而爆發

是什麼在推動?

是的,無反相機無疑就是攝影器材的未來,單反相機也必然如膠片相機那樣成為過去。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認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畫幅影像傳感器的像素已經超過了5000萬,主流機型普遍都在3600萬像素以上,這讓抖動模糊的問題變得更加突出。為了能在手持的情況下,拍攝出更清晰的照片,反光板這一結構就必須被捨去。

單反已成過去式,無反相機大勢已成,未來更將因人工智能而爆發

單反相機中的反光板是光學取景器中的主要部件之一,它在用戶的拍攝中上下翻動,會產生一定的震動,並且由於它的存在,影像感應器防抖系統也幾乎不可能實現。這是造成機身震動,進而影響照片,出現模糊的最主要原因。

在還是2000萬像素為主流參數的時代裡,這個問題並不會特別突出,因為那時的影像感應器的成像分辨率還不算太高,其單像素尺寸比較大,像素密度比較小。所以,在合理使用安全快門的情況下,是可以抵消機身抖動所帶來的成像模糊問題的。或者說,機身抖動所帶來的細微成像模糊並沒有被放大,即便是在100%放大查看的時候,也不容易造成明顯的模糊感。

以大家所熟知的"安全快門"概念舉個簡單的例子,從應用層面去看這個問題或許會更加直觀。如使用一臺2400萬像素的單反相機,搭配一支200mm焦距鏡頭進行拍攝,傳統的"安全快門"計算方法會告訴我們,其手持拍攝靜止物體的安全快門是1/200秒左右。但是,當我們使用同樣的鏡頭,搭配一臺像素達到3600萬以上的單反相機拍攝時,使用"鏡頭焦距的倒數作為安全快門"的計算方法就會失效,其手持拍攝的安全快門速度就需要成倍地增加,基本上只有達到1/400秒左右才能算是真正的"安全"。這說明什麼?是我們所使用的相機,因為像素數量的急劇提升,單個像素的尺寸變得極小,像素密度變得更大,而對手持拍攝時的"抖動"更加"敏感"了。

單反已成過去式,無反相機大勢已成,未來更將因人工智能而爆發

事實上,相機像素的急速提升帶來的,不僅僅是抖動模糊凸顯的問題,還有鏡頭分辨率與影像傳感器分辨率的匹配問題。這不是一個新鮮的事,早在尼康D800E單反相機面世之後,許多攝影師就在使用中發現了。具體的"科學問題"在這裡就不單獨解釋了,簡單來說就是更"敏感"、更高分辨率的影像感應器,需要更高質量的鏡頭與之匹配。這不僅僅是鏡片材料,鏡片組結構設計的問題,還牽扯到了鏡頭卡口的升級。

為什麼這樣說呢?很簡單,眾多廠商在嘗試提高鏡頭分辨率的時候發現,原有卡口成為了瓶頸,給多枚特殊鏡片的應用和鏡片組結構設計都帶來了諸多限制。為了能迅速突破,降低研發成本,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發展需要,新卡口的應用勢在必行。這也是為什麼佳能和尼康在無反相機的道路上探索數年後,仍依依不捨地放棄了原有單反相機卡口,為其全畫幅無反相機開發了全新卡口的根本原因。要知道,放棄已經經營了數十年的單反相機卡口就意味著給原有單反相機用戶過渡到無反相機系統製造了很大的障礙。這種影響是深遠的,也不是一兩個電子轉接環所能根本解決的。更何況這涉及到了用戶潛在消費心理的層面,這事實上是給用戶一個放開現有鏡頭群的牽絆,"重新選擇"的機會。這顯然是佳能和尼康所不願意見到的,這無疑是給了索尼、富士等"後起之秀"更多競爭機會。雖然在目前,這種影響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但隨著全畫幅無反相機的快速發展,產品的持續更新,等單反相機在性能和畫質上都無法跟上無反相機腳步的時候,大家就能清楚地看到我今天所說的這一切"可能"的發生。不用多久,也就是未來三五年內就會發生的事情。

無反相機能滿足攝影師嗎?

就在一年以前,在談論到無反相機和單反相機的差距上,仍有觀點認為無反相機雖然很好用,但在許多方面仍不能滿足職業攝影師在全天候和高性能拍攝方面的應用需求。在當時,我並不能否認這個觀點是對的,因為從整體來看,單反相機在全天候和高性能拍攝方面確實要比無反相機強。這集中體現在相機的取景系統、機身可靠性和電池續航能力上。但時至今日,如果還繼續這麼看的話,未免就有點"固執己見"和"閉門造車"的意味了。

單反已成過去式,無反相機大勢已成,未來更將因人工智能而爆發

在過去的大半年時間裡,我親身體驗了索尼、佳能和尼康的最新無反相機產品(包括前些天發佈的索尼APS-C畫幅微單A6400),同時我還繼續使用著佳能和尼康的旗艦級單反相機。所拍攝的題材,從我最喜愛的風景,到節奏明快的活動現場,再到變化迅速的體育賽場,也算是把它們在全天候和高性能拍攝等諸多職業攝影師的領域中嘗試了一個遍。切身體會告訴我,現在的全畫幅無反相機,不管是在成像質量上,還是在取景效果、機身可靠性和性能上,都已經能與旗艦級單反相機相比。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經超過了這些旗艦級單反相機。例如索尼最新推出的實時跟蹤對焦系統,就要比尼康D5的3D追蹤對焦系統要強大得多。即便是索尼A7M3上的"舊版"跟蹤對焦系統,其在體育賽場上的跟焦效果也已經完全不輸給任何一款旗艦級單反相機了。

當然,這種對比是有一定不公平性的,因為這些旗艦級單反相機與全畫幅無反相機的發佈時間相距甚遠,而這幾年裡的硬件性能和技術發展又有了巨大的變化。但從一個側面也能看出,無反相機的起點很高,且處於高速發展中,而單反相機卻已接近極限,發展近乎停滯。一個是朝陽似火,一個是英雄遲暮。

單反已成過去式,無反相機大勢已成,未來更將因人工智能而爆發

不可否認,我和絕大多數攝影人一樣,在短時間內很難放下單反相機,那主要是因為我們已經擁有了大量單反鏡頭,而目前佳能和尼康的全畫幅無反相機的新卡口鏡頭選擇也不是那麼豐富。索尼雖然擁有了完備的G大師級鏡頭群,但在短時間內徹底"換門",成本又不是我所能負擔得起的。原廠的電子轉接環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能較好地幫助我們利用好現有的單反鏡頭群,緩慢過渡到無反相機系統。可話說回來,在這個客戶要求越來越高的市場上,要保持職業攝影師的競爭力,手中的這些單反鏡頭群遲早是要被"束之高閣"的。所以,再對比單反相機和無反相機,就如總拿膠片單反相機和數碼單反相機對比一樣沒有意義。職業攝影師,尤其是非藝術創作為生的商業領域職業攝影師,遲早是要被市場推著"與時俱進",遲早是要投向無反相機系統的。

無反相機的優勢?

很多人認為無反相機最大的優勢是"體積小"和"輕量化",我認為這只是表象,並不完全準確。無反相機的優勢是在於多方面的改進,讓它具備了更大提升空間、更易於使用和更符合人們觀察世界的"自然視覺邏輯"的特點。

單反已成過去式,無反相機大勢已成,未來更將因人工智能而爆發

首先是無反相機的電子取景方式能直觀地將景深、色彩、曝光和影調等效果,在拍攝前就讓用戶觀察到。這大大降低了拍攝難度,將過去需要經驗和訓練才能掌握的拍攝技術,統統轉變為可直接觀察的"畫面",實現了所見即所得。這實際上是要比光學取景器,更符合人的視覺邏輯的。

其次,人工智能技術的高速發展和無反相機的高度數字化,也將一些複雜的,需要多個配件輔助的拍攝技巧,通過強大的計算性能和智能化識別來得以輕鬆實現。如前面我們提到的索尼最新無反相機的實時追蹤對焦系統那樣,就具備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智能而準確地識別焦點物體、位置的功能特性。再如,通過相機的多幀合併功能,自動實現HDR。

最後,無反相機的快門釋放方式能輕鬆地讓連拍速度變得更高。這不僅僅是因為無反相機取消了反光板結構,更是因為它為擺脫機械快門結構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事實上,現有的無反相機已經具備了電子快門的功能,且如索尼A9這樣的無反相機也依靠其所採用堆棧式CMOS影像感應器而獲得了20張/秒的超高速連拍。可以預見的是,電子快門也將會在不久後徹底取代機械快門。只要無反相機的影像處理器性能足夠高,電池材料和影像感應器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120張/秒的RAW格式照片連拍也不是不可能的。

無反相機的未來?

毫無疑問,在佳能和尼康都開始轉向全畫幅無反相機產品之時,各家無反相機的技術競賽就已經拉開了帷幕。這次競賽,將會比單反相機時代更加激烈,節奏也更快。這毫無疑問會使無反相機在未來三五年內獲得迅速的像素數量和性能提升。但真正能影響這場比賽的結果的,卻不完全是這兩個表象因素。

單反已成過去式,無反相機大勢已成,未來更將因人工智能而爆發

在我看來,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影像感應器技術的升級,影像處理器的處理性能,成像算法的優劣,鏡頭質量和數量的提升,才是真正能讓廠商在競賽中獲得領先優勢的實力體現。這對於已經率先起跑,且具備影像感應器研發生產能力的索尼來說,優勢十分明顯。而無反相機的未來,也必將在這幾方面得到最直接的體現。

那從用戶的角度出發,無反相機的未來又該是怎樣的呢?那當然是更豐富的鏡頭選擇,更輕巧的機身,更高像素的照片輸出,更便於使用的功能,更可靠的機身結構設計,更長的電池續航能力,更智能化的自動對焦系統和更強悍的性能了。不容忽視的還將會是,不管是職業攝影師,還是普通用戶,都將對無反相機的視頻拍攝功能提出更多要求。而與各種移動智能設備的無縫、無障礙連接性能,也將會是一個新的發展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