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百川:滾滾滔河東逝水

丹江 水利工程 水汙染 黃河 鄖陽網 2017-05-09
荊楚百川:滾滾滔河東逝水

文/圖 記者 張歐亞 通訊員 姬廷順 稅小潔

垂柳,浣衣女,滔河多風情。

這是一條極其樸素、平凡的河流。多少世紀以來,就這樣靜靜地流淌,穿越商洛峽谷,穿越鄂北山崗,穿越豫南的曠野,最終歸於丹江,匯入煙波浩渺的人工大湖,參與漢水北上。

但這條河流也不平凡,見證了大革命和解放戰爭時期,兩次改變中國命運的殊死鬥爭,共和國300餘位將軍曾在此浴血奮戰。

這就是滔河,發源於陝西省商南縣白魯礎鄉白龍洞,流經我省十堰市鄖陽區,在河南省淅川縣滔河鄉滔河街注入丹江。河流全長155.2公里,在我省境內有84公里。

河長說:當好“守護神”

十堰市鄖陽區區長、滔河河長鬍先平說:“作為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河道水環境水生態保護重要且極其敏感,河長有責任當好滔河流域的‘守護神’,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

胡先平介紹,河長主要圍繞滔河流域水資源保護、水汙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和執法監管等工作展開,堅決清理整治非法排汙、設障、捕撈、養殖、採砂、採礦、圍墾、傾倒廢棄物和非法侵佔水域岸線等活動。“當河長,就要親力親為,不能當甩手掌櫃。”

胡先平對這條百餘公里長的河流,早已熟稔於心。他說,到2018年底,滔河流域要實現無黑臭水體、無雜物漂浮、無違章設置、無護岸坍塌、無汙水直排、無汙泥淤積等“六無”標準。

鄖陽區正在全面推行河長制,實現區級、鄉(鎮)級、村級河長制全覆蓋。談起如何建立保障機制,胡先平說,區相關部門通過整合涉河項目資金和資源,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統籌支持水資源保護、水汙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域岸線管理、河流管理保護監管等工作,確保河長制全面推行。

周元英的移民人生

“百里滔河節節站,河水滾滾抽上山,能發電、可磨面,滔河變成幸福泉。”流行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民謠這樣讚譽說。

4月15日,我們來到鄖陽南化塘鎮政府,遠遠就可看到幾公里外一座堤壩上“滔河水庫”幾個大字。

上世紀70年代,陝西商南縣人民利用滔河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大力發展小水電建設,制定出“百站、千瓦電、萬畝田”的奮鬥目標。從1970年開始在51公里的滔河沿岸,建起水電站73座。

幾乎在這同一時期,當時還是鄖陽地區鄖縣的南化塘鎮,修建以“滔河”命名的水庫。

滔河水庫大壩之上,是一眼看不到盡頭的清澈的庫水。大壩之下,是萬畝良田,哺育著兩岸人民。

南化塘鎮,是滔河流經我省的第一大鎮。60多歲的周元英,在自家承包地上鋤草。周元英就是滔河水庫的移民,原來住在大壩之上,緊鄰陝西省。

周元英回憶,修建水庫前,滔河水就從她家的門前流過,夏天插秧時,父輩們也會用石頭壘成壩,把滔河水引進稻田。她的鄰居劉海成那些小夥伴們,經常划著小船,在河裡打魚,或一頭扎進山溪中玩水,在枝頭捉知了。

限於當時的條件,她家在搬遷後,經歷了無數艱苦的歲月。她不斷稱讚現在的移民政策好。“你看南水北調的移民,房子蓋好了,田地分好了,才讓你搬。現在的移民該有多享福?”她說,她家那時搬遷,哪有地分給你?哪有蓋好的房留給你?

她家先是住在修建水庫存放炸藥的廢舊倉庫一角,夏天奇熱,冬天漏風漏雨。後來水庫幾建幾停,封存倉庫,她家又搬到了一座停建了的學校工地。樓頂的水泥板都是縫,只好自己撿油毛氈鋪到樓頂防雨。

搬遷後家裡的幾畝地,也是全家人在滔河的河灘里人工造出來的。好不容易用亂石頭圍攏起來的地,第二年被一場大水衝得乾乾淨淨。最後是政府請來車拉了幾車的土,鋪在亂石灘上,這才勉強種上莊稼。

麥田已經揚花,麥浪隨風滾滾。周元英說,現在,政府的惠農政策也多了。這些年,在政府支持下,她家蓋起了兩層樓房,門口正對著菜地和滔河,原來曾經夢想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如今也已成為現實。

平凡的河流,樸素的人家。周元英的青春歲月,就這樣一路伴著滔河水庫的成長。

一波三折的水庫建設

滔河水庫總庫容7160萬立方米,相當於大半個武漢東湖的水量,澆灌著下游3個鄉鎮,2萬多畝良田。

然而,滔河水庫的建設,卻是一波三折。從設計到建成,用時長達近40年時間。

2014年出版的《鄖縣水利志》載,早在1960年,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水利系主任偈正佑教授,帶著30多名學生,到鄖縣支援水利基本建設技術工作,會同襄陽專署水利工程師胡治安等,組成滔河流域水利工程勘測組,歷時3個月,將滔河水庫大壩地址定在西河口李家場,並編制出樞紐工程地形圖和庫容地形圖。

但直到15年後,關於滔河水庫的建設才又納入議事日程。

1975年3月,水利部第十工程局對滔河水庫無償進行地質鑽探。到當年8月8日,完成鑽孔12孔,共鑽孔深338米。但就在這時,一場突如其來的“75.8”大洪水,施工被迫中斷。

1977年12月,滔河水庫再度開工。到次年4月,耗資100萬元,完成大壩清基、導流洞開挖、壩區移民搬遷等7個項目。但就在這年5月,因地質問題需進一步查明,滔河水庫停工緩建。

這一“緩”就又是7年。

1985年10月,再次成立滔河水庫工程建設指揮部,並聘請知名水利專家當顧問。1986年8月,湖北省計委對滔河水庫工程進行可行性評估,並批覆滔河水庫開工續建。

1989年9月,滔河水庫開始蓄水;1991年12月,壩後電站併網發電。

一波三折,滔河水庫40年建設,從一定程度上是中國水利建設艱辛路程之縮影。

南化塘村支部書記陳甲軒告訴我們,南化塘自古以來,就是個南來北往的重要碼頭,往西,進入商洛可通長安;往北,能達淅川、南陽進入中原;往東,則達老河口、襄陽和武昌。山裡的桐油、油漆這些農產品外銷,食鹽、衣服這些日用品內引,大都是從滔河下到丹江、老河口交流。

陳甲軒指著鎮中學說,那裡就是繁忙異常的楊寺廟碼頭,現在改成了學校。

他說,過去南化塘就有“小漢口”之稱。那時滔河的水可大了,過岸要走渡船,渡口從早到晚人歡馬叫,熱鬧非凡。到上世紀70年代時,建座橋還要搭上三孔,才跨得過對岸。

滔河水量充沛,過去帶來的是舟楫通商之便,而今更多的是澆灌田園。

沿著南化塘村的盤山公路順滔河而下,進入紅巖村,忽見一道大渠繞著山腰旋轉。這是南化塘人民幾十年前在懸崖峭壁上開鑿的一條通天大渠——青巖大渠,被譽為“楚天紅旗渠”。

不僅如此,以後又相續修建了石門、三道樑等20餘條大渠,總長達200多公里。

南化塘的紅色記憶

流水嘩嘩,垂柳依依,幾個婦女在河邊石階上洗著衣服。滔河水自水庫而下,環繞南化塘穿鎮而過,將這個春日裡鄂北邊鎮,裝點得有若江南的景色。

再往下游10公里處,青巖大渠堤下,紅巖村謝全勝,和自己的母親盧澤英在一道水渠坎角下點種花生。這裡都是沙土地,極適合花生的生長。

滔河是平凡的,卻也不平凡。滔河是英雄的土地!南化塘是十堰市唯一獲得“紅色旅遊名鎮”稱號的鄉鎮。

南化塘鎮滔河河畔的小山上,矗立著一座豐碑,由原國家主席李先念撰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幾個燙金大字,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南化塘革命烈士陵園”,則由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每天都在向世人述說著這裡發生的一切。

我們那天到訪時,鎮上70歲的黃志國,正帶著兩個雙胞胎外孫女,給她們講當年的故事。

南化塘,原名難化,因地勢險要而難以化解,故名。明成化年間設驛站(塘)於此,因處紫荊關之南改稱南化。

地處鄂豫陝三省交界處的南化塘是湖北入陝西進河南的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為兵家必爭之地。清代,有太平天國軍石達開部曾在此安營紮寨抗擊清兵。

1932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向西轉移。於11月初進抵鄖縣南化塘,計劃在此建立根據地。但進駐後僅3天,國民黨4個師從北、東、南三面向南化塘逼近。11月5日,國民黨軍第一師進抵距南化塘10餘里的七棵樹,第五十一師抵白桑關、黃柿坪。紅四方面軍在南化塘以北及東側泰山廟一帶與國民黨軍四十師、六十五師展開激戰,失利後被迫放棄在南化塘建立根據地的計劃,向西轉入川陝,創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

包括紅三軍軍長賀龍在內,共和國兩位元帥、兩位大將、6位上將、41位中將和267位少將曾在這裡浴血奮戰。

1946年,李先念、王震等率領中原突圍部隊,激戰鮑魚嶺、血戰南化塘,衝破國民黨號稱“天下第一軍”的胡宗南部的圍追堵截,粉碎了在南化塘一帶徹底消滅中原部隊的陰謀。

1947年,陳賡率領4縱20旅跨過黃河,挺進鄂豫陝邊區,開闢了鄂豫陝(後稱陝南)革命根據地,使鄖陽(今十堰市)成為湖北省解放最早的地區。

1986年,南化塘義務投工投勞修建了南化塘革命烈士陵園;1987年,又進一步改擴建,而後歷屆黨委政府多方籌集資金,先後多次對烈士陵園進行了擴改修築。目前,革命烈士陵園佔地4000平方米,主體建築紀念碑高15米、寬2.75米,正方形碑座邊長5米。

鄖陽南化塘烈士陵園於1999年2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因為滔河的養育,這個“紅色旅遊名鎮”,還以奇峰、飛瀑、峽谷、溶洞山水風光著稱。

龍吟峽景區位於南化塘鎮東溪村,總面積約18平方公里,景區有天然溶洞群。

九龍瀑布群位於南化塘鎮青巖村和大柳鄉餘糧村境內。景區內瀑布連綿不斷,森林植被保存完好。

烏龍芝洞位於南化塘鎮寺泉村,洞中有洞,洞洞相連。鮑魚溝溫泉,兩個天然礦泉井眼,常年恆溫26攝氏度。

滔河是平凡的,卻也不平凡。看滔河岸麥浪已集結成行,即將收穫在群山之巔。那英雄的傳說和記憶,隨著滾滾滔河東逝水,唱響在天地之間!

河流檔案

滔河:漢江支流丹江的支流,發源於陝西省商南縣白魯礎鄉白龍洞,西北-東南向流經陝西省商南縣、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河南省淅川縣,在河南省淅川縣滔河鄉滔河街注入丹江。河流全長155.2公里,在我省境內有84公里。總流域面積1210平方公里。

滔河利用歷史悠久,特別是商南縣於20世紀70年代被樹為全國發展小水電事業的典型,多次受到國家和陝西省人民政府的嘉獎。鄖陽區境內梅鋪和南化建有梅鋪和滔河兩座中型水庫。

滔河水庫,總庫容7160萬立方米。大壩為粘土心牆堆石壩。

河名釋源

陝西省南沿邊陲嵐皋縣東南部,有滔河鎮。滔河鎮因滔河貫穿全境,故此得名。

河南省淅川縣西南邊陲,則有個滔河鄉,位於豫鄂兩省結合部,距縣城56公里,西南與湖北省鄖陽區梅鋪、譚山兩鎮接壤。

有意思的是,嵐皋縣滔河鎮和淅川縣滔河鄉,過去都是由各自的“滔河區”改制而來。

春秋時期的范蠡為淅川縣滔河鄉人,有傳其與西施就是歸隱於滔河河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