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貝雕廠老師傅,還記得這件國禮嗎?'

""大連貝雕廠老師傅,還記得這件國禮嗎?

富麗堂皇的尼亞瓦蘭宮。

"大連貝雕廠老師傅,還記得這件國禮嗎?

富麗堂皇的尼亞瓦蘭宮。

大連貝雕廠老師傅,還記得這件國禮嗎?

大客廳裡陳列的國禮——大連貝雕。

資料鏈接

貝雕藝術發端於大連。作為一個極具地方海洋文化特色的藝術門類,它在上世紀經歷了30多年的輝煌期。最多時,大連有幾十家貝雕企業。

大連貝雕有限公司負責人劉維玖介紹,1956年公私合營,那時的大連街上有不少手工藝人,都被集中到一起,合併成了一個“手工合作社”。大連依山傍海,豐富的海產資源中,有一項重要的資源就是各類貝殼。手工合作社中的老藝人王波、宋岱等對這些貝殼展開了研究。他們在簡陋的廠房裡,反覆揣摩各種貝殼的特質和造型效果,用銼刀為貝殼破型,用手搖砂輪將貝殼精雕細琢成各種部件,再巧妙地拼鑲。

1958年,世界上第一幅獨具匠心的半浮雕式貝雕《雄雞牡丹》終於誕生在大連。由此,大連貝雕逐漸成為一門工藝,並受到海內外的廣泛關注。

這個合作社,也正是日後成為中國貝雕產業領軍企業的大連貝雕廠的前身。1960年,他們接受省政府下達的任務,製作出兩幅高2.45米的大型貝雕《和平富貴》、《花鳥爭榮》,佈置在人民大會堂遼寧廳內,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讚揚。同年,貝雕畫在廣交會上試銷成功,打開了外銷的大門,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暢銷。

嗣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連貝雕作品都是各階層中最流行的禮物之一。上世紀70年代中期,大連貝雕作品作為指定的政府部門工藝禮品,主要饋贈給各國來賓。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大連貝雕產業遭遇了“滑鐵盧”。時下,大連貝雕正在依靠改革和創新在市場摸索,以求探索新的出路。

我看到的大連寶貝竟然在這樣一個地方——

今天的伊朗,自伊斯蘭革命後,被推翻的巴列維王朝的遺痕幾乎都被抹去了,只有老王宮例外。

去年底,作為老外,我在首都德黑蘭這座城市,只能看到屬於前國王的兩座王宮。

格列斯坦宮不必說了,伊朗建築的精華聚集於此,也有叫鏡宮的。

在城市另一個高坡上另有一個宮殿,叫薩德阿巴德宮,那是皇家為躲避德黑蘭的酷暑而建的夏宮。在西方生活過的小巴列維國王將其建得簡約而歐化並長期住在這裡。

進入其中的最西化的尼亞瓦蘭宮(1969年建),國王西式大客廳外的長廊上,兩側盡是各國當年饋贈的國禮。驀地,一個熟悉的影像閃現,竟是中國送的國禮——大連貝雕。一米五左右寬的鏡框,畫面鋪陳很滿,有花瓶和插花,多種,都是舒服的中間色,左半部是各種水果,選色也不俗豔。有相當講究的設計,比國內市場看到的貝雕更有檔次。題字“四季春”,變形的小篆體,落款為:大連貝雕廠製作。

巴列維國王是1979年被推翻的,此宮是1969年建的,這十年正是中伊關係最好的時期,那麼這個貝雕畫很可能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的作品。我問了王宮博物館的人,他們都說不清楚這件國禮的來龍去脈,只能留下遺憾了。

當年大連貝雕廠的老師傅們,還能想起來這件作品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